高氏《胎產方案》卷一

關燈
胎前總論 凡孕婦脾胃健旺,氣血充足,則胎安產順,毋庸用藥調理。

    惟稟賦不足,而氣血衰,脾胃弱,勞役過,以緻諸症百出,不得不資藥力矣。

    昔丹溪定補母安胎之方,以補氣血為主,以順氣清涼為佐。

    參、朮、黃芩為安胎之聖藥,芎、歸、熟地為補血之良劑,加以蘇、陳等定為常主方。

    至胎成六月,茯苓性降不宜多用,黃耆肥胎不可常加,香附雖快氣疏肝,過則耗氣無補,砂仁能止嘔定痛,多亦動血行胎,此誠先賢之法戒,後學之準繩也。

    而猶以為未備,因分晰胎前諸症,擬成數十餘方,以便臨期酌用。

     胎前脈法 婦人有孕,陰搏陽別。

     脈以寸為陽,以尺為陰。

    尺脈搏指而動,與寸回然分別者,此孕成之候也。

     少陰獨動,其胎已結。

     少陰心脈也,心主血,今心脈往來流利而獨動,乃血旺成胎之象,故可知其有孕。

    又曰:動者,如豆粒之逼指而動也。

     滑疾不散,胎必三月。

     疾即數之有餘也,《金鑑》雲:六至為數,七至疾是也。

    不散者,按之愈有力而不散也,其胎必三月矣。

     弦疾不散,五月可決。

     滑脈如珠流行,弦脈端直且硬,滑而疾,胎三月;弦而疾,胎五月,可決矣。

     孕一二月滑而數,三四月滑而疾,五月之後皆弦而疾,但日愈久而脈力愈大,蓋三五七之月為陽,與他異常。

     總之按而不散者為有力,故斷之為胎。

    亦間有損症似此者,須細辨之。

     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三部之脈,浮沉正等,無他症而月經不通者,乃有孕也。

    三部之脈,浮沉正相等,是無病之脈也。

    又何以不月?既已不月者,是有病之驗也,又何以無他病?故脈雖不顯而受孕可知。

     脈沉實為男,沉實為坎中滿,屬真陽也。

    浮虛為女,浮虛為離中虛,屬真陰也。

    左手沉實為男,右手浮虛為女。

    兩手沉實為雙男,兩手浮虛為雙女。

    一手沉實,一手浮虛,不拘左右,為一男一女也。

     惡阻 凡妊娠一二月,惡阻嘔逆,煩悶嗜臥,即俗所謂病兒也。

    此由婦人本元虛弱,平時喜怒不節,寒暑不調,中脘夙有停痰積飲,受孕經閉,飲食相搏,氣不宣通,以緻心下煩悶,頭眩眼花,四肢倦怠,聞食即吐,喜酸嗜鮮,多臥少起,甚至嘔逆不食,法當順氣理血,豁痰導水,而諸症自除,以加味參橘飲治之。

     加味參橘飲 人參(一錢) 白朮(二錢,土炒) 砂仁(二分,圓粒炒研) 厚樸(一錢,姜炒) 橘紅(四分) 當歸(一錢) 香附(五分,炒研) 甘草(三分) 竹茹(五分) 生薑(三片) 若無財力服人參,以黨參加五倍換之。

    嘔過甚者,再加半夏曲八分,水煎食遠溫服。

    韓梅村曰:「以後凡不注字者,皆是水煎服。

    」 胎動不安 凡妊娠二三月,胎動不安者,蓋因子宮久虛,氣血兩弱,不能攝元養胎,至令不安欲墮,急服安胎飲以保之。

    若先經墮過者,可先服大造丸,繼杜仲丸,庶無半產之患。

     湯氏雲:半產多在三、五、七個月,如前次在幾個月墮者,後必如期復然。

    故當追算前三個月墮者,即於未墮半月前,先服清熱養血固胎之藥數帖,以補其虛;五月七月墜者,亦於未墜者半月前,預先服藥,方保平安。

    此據受孕後夾熱者而言,蓋三五七系陽月,緣火能銷鑠故也。

     安胎飲 人參(一錢) 當歸(二錢) 熟地黃(三錢) 條黃芩(一錢) 川芎(三分) 白朮(二錢,土炒) 陳皮(四分) 全紫蘇(四分) 甘草(四分) 大棗(二枚,燒) 如虛肥人,陳皮去白加川黃連五分;如脾胃溏瀉加蓮子十粒、砂仁五分,去熟地黃、黃芩;怒而多瀉加木香三分;渴加麥冬二錢(去心);怔忡、驚悸加酸棗仁二錢(炒見火色),益智仁一錢(炒)龍眼肉十枚。

    以上五條,皆按病各將原方加減之。

     梅村曰:凡用潞黨參代人參者,當加一分之五。

     大造丸 紫河車(一具,泔水洗淨、炙酥) 枸杞果(一兩) 人參(一兩五錢) 全當歸(二兩) 麥門冬(一兩) 三錢(一兩) 天門冬(一兩) 益智仁(一兩,炒) 白茯苓(二兩) 五味子(五錢) 熟地黃(二錢,姜炒) 川牛膝(五錢) 山藥(八錢,炒) 菟絲子(四兩,鹽炒) 川貝母(一兩,鹽水炒)。

    上十四味共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滾白水送下,每服五十丸,旦夕用。

     杜仲丸 杜仲(姜炒炭)、川斷(酒浸,各一兩)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米湯送下,每服六十丸,食遠用。

     胎動腹痛 凡妊娠胎動腹痛者,或因飲食冷熱及動風毒物,或因交感搖動骨節,傷犯胞胎,或因服藥太過,血氣不調所緻,宜服順氣補血之藥,如加味安始飲,或如聖散皆可。

     加味安胎飲 人參、黃芩、當歸、麥冬(去心)、砂仁(炒研)、熟地各(二錢) 陳皮、紫蘇(各二分) 生白朮(一錢五分) 甘草(三分) 大棗(二枚,燒) 生薑(三片) 上方,凡妊娠元氣不足,精神倦怠,胎動不安,或身體微熱者,皆宜服之,必一日二服,方可平安。

    如腹痛,去麥冬,加蘄艾七分(炒炭),或再加四制香附各二分半,如咽燥多痰兼失血者,加川貝母一錢半,荊芥炭一錢。

     艾毓學先生曰:「凡治痛先通氣,不獨婦科,然諸症皆然。

    古人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是也,惟妊娠通氣先固氣,勿令損胎。

    」 如聖散 鯉魚皮、阿膠、當歸、川斷(各二錢) 熟地黃(三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一錢) 甘草(六分) 苧根(五分) 生薑(五片,引) 空心服。

     胎漏下血 凡妊娠胎漏,經血妄行,此是胎息未實,或因勞役過度,傷動胞胎,或因房事驚觸,緻令子宮虛滑,經血淋漓。

    若不急治,日漸胎乾子母不保,急服寄生散,或參歸飲,或阿膠濟陰湯,或保生無憂散。

     寄生散 桑寄生、川斷、阿膠、香附(炒黑)、人參、白朮(土炒)各等份,生薑(五片,引) 參歸飲 人參、全當歸、桑寄生、生地黃(即乾地)、熟地黃、條黃芩、香附(炒研)、茯苓、阿膠(各二錢) 川芎(二分) 甘草(五分,生用) 白芍藥(二分) 黃耆(一錢半) 黃楊葉(三片) 生薑(三片) 上十五味水煎溫服,甚者日進一劑。

     韓梅村曰:「此方若以黨參代人參,當用黨參六錢。

    」 阿膠濟陰湯 阿膠(四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