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關燈
小
中
大
,自然平復。
若先未曾成膿,逕自潰爛者,是名倒靨,不治症也。
今人見此,概雲漿臭者吉,不知臭有二說:有瘡乾臭者,有瘡腥臭者。
乾臭者,其瘡稠膿,其痂紅紫而厚,如肥皂色,此吉也。
若腥臭者,其漿清,其痂或白,或黃,或油綠而薄,間有如雞糞色者,此逆也。
若潦漿白泡之症,最忌破損。
若破損而赤,不臭者,此無陽症也,可不辨哉? 痘先因皮薄破損,多用補藥,重複腫脹灌漿而不能收靨,身復發熱者,此正氣得補,雖將邪毒驅逐為膿,然正氣終為邪毒剋剝,到此之時,其氣又衰,故不能逼逐邪氣以成痂,宜大補湯倍加人參治之。
又有重複灌漿,但膿血淋漓,浸漬面目之間,不能幹靨,必有壞眼、損鼻、傷面之患,宜多服犀角消毒飲,升麻解毒湯。
若元氣本實,能飲食者,可愈。
如或出血不止,膿水不幹,變成疳蝕瘡,名陽瘡出血者,雖內服大補湯,外用綿繭散敷之,縱幸而得生,亦難免於傷殘面目之患,然終百不救一也。
痘痂幹潤圓滿,如螺螄殼,最為吉兆。
然忽身體戰慄,口作胡言,或乾噦,發渴煩燥者,此正氣不能接濟,邪氣不能禁持,宜生脈散、燈心湯酌用之。
論痘瘡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 夫痘賴氣血以成終始,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初發之時,若不惡寒,遍身不拘急,頭不痛,脈不洪大,此無外感症也。
若妄汗之,則榮衛虛,肌肉開洩,風邪乘間變成斑爛異症,首之不可汗也。
若不惡食,不煩躁,大小便調,不譫言妄語,脈不沉滑,此無傷食症也。
若妄下之,則脾胃氣虛,毒不能外出,而反內入變成倒陷,首之不可下也。
已出之後,氣血虧損,身作潮熱,惕惕惡寒,或頭痛,四肢痠痛,不思大補氣血,以為傷寒惡寒也,而妄用羌活、防風、乾葛、升麻,苛發表之劑,或服後愈增大熱,病家猶以為邪氣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發表;若痘後胃弱不思納受,脾弱不能運化,毒氣不清,身熱不除,不思健脾、養胃、敗毒、調元,誤認以為傷食惡食而妄加克伐之劑反增嘔噦洩瀉,病家或以為消導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利之,如是二症,未有不傳變而為慢驚。
若慢驚已成,溫補回陽尚近於理。
若徒治其標,率用天麻、防風、羌活、全蠍、殭蠶等藥,牛黃丸、鎮驚丹、紫金錠之類大傷陰血,如是夭亡,非庸醫妄汗、妄下者以殺之乎?所以痘後最忌汗下也。
論痘瘡首尾當汗當下 夫痘始於胎毒,發於時氣,類乎傷寒,行乎氣血。
初出之時,若身體壯熱,頭痛鼻塞,噴嚏咳嗽,煩躁面赤,六脈洪數者,此表實熱甚也,須用升麻葛根湯、麻黃湯微汗以解之。
已出之後,風邪乘虛而入緻熱毒鬱而不發,或寒熱往來,或發驚搐,或鼻流清涕,或頭背身痛宜人參羌活湯、敗毒散、抱龍丸以和之,否則熱不解而邪毒停蓄於肌肉之間,不變為濕爛膿水疼痛之症者幾稀矣。
若將見形、已見形時,大便秘結,身熱腹脹悶亂,煩躁狂言奔走,此裡實熱盛也,小承氣湯、四順飲加連翹利之。
既膿之後,能食易消,大便秘結,發渴煩躁,此血熱停滯也,宜當歸芍藥湯加黃連、黃芩以順之;肥豬脂湯以潤之。
小便澀者,六一散以利之,否則熱毒停於腸胃之間,未有不為口疳、牙宣、癰毒、下痢症者矣,豈可拘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之說而誤之耶。
保元湯辨 人參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氣;黃耆溫肉分而實腠理,補三焦而托瘡膿;炙甘草之甘溫以健脾胃,合藥性而不走失,立此三味為保元湯,固其理,實其表,誠確然之至論矣。
但以此而治虛症,何施之不得?若煩躁發渴引飲,壯熱二便不通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舌心焦黑,六脈沉滑,夾斑疹、失血發泡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是以治痘者,須當分別寒熱虛實,表裡氣血,隨症處方而治療焉,斯百發百中矣。
故苟得其人,則硝硫砒豆投之,而當誠中病之奇方;苟非其人,則雖參耆菽粟用之失宜,亦皆殘生之烏喙也。
豈可以保元一湯而為治痘首尾之要藥哉。
然則《博愛心鑑》一書,醫者當變通而酌用之耳。
若以溫補為是,以清涼為非;以保元為是,以疏通為非,則非予之所敢知也。
予意治痘始末,莫若以理脾胃為主。
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不惟氣得其正而血未必無小補矣,又何必拘拘於參、耆、甘草之三品也哉。
見紅點忌用升麻辨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升麻之功,誠不小也。
古人治斑疹已見未見、痘瘡已出未出而悉用升麻葛根湯以治之者,蓋欲疏通氣血,因其熱而發達之,俟出齊長髮之後,分氣血虛實,調理治療,未為不善者。
若雲見紅點忌用升麻,予不能不疑焉。
且痘之始出也,潮熱驚悸,眼目清白,氣息和平,飲食如故,二便調停,痘形疏朗,大小不一,作三次出,此順症不必服藥。
升發者當以飲食湯水,微發之,如白酒漿、芫荽鮮筍湯、雄雞汁之類,頻頻用之。
若發熱煩躁,欲出不出,或見而不透,或透而不淨,肢體倦怠腹滿氣粗,不用升麻葛根等味,則毒邪何由發洩?元氣何以疏通,若停滯於肌膚之間,未有不變為蚊跡蚤斑,喘滿光腫逆症者幾稀矣。
若依期見形,顆顆點點,摸之打手光澤明淨,氣血沖和,其毒已透,其出已淨,無俟人為者,而妄以升麻、乾葛、羌活,防風等藥以重表之,則表虛氣洩,灌漿收斂之際,傳遍斑爛,搨皮沾衣汙被苦痛不安者,不能保其必無也。
大抵當發則發,當表則表,當汗則汗,變而通之,存乎人耳。
若曰大凡見痘紅點,悉忌用升麻,則非。
予之所敢深信者,因錄之以備擇。
升麻葛根湯 升麻 乾葛 白芍藥(酒炒) 羌活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水煎服。
惺惺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天花粉 桔梗 細辛 甘草 薄荷(各等分)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人參調中湯 人參 黃耆(炙) 甘草(炙) 木香 白芍藥(酒炒) 陳皮(隨意加減) 水一鍾,棗一枚,煎服。
七味豆蔻丸 木香(三錢) 肉豆蔻(麵煨去油,七錢半) 砂仁(二錢) 龍骨(火煅過,五錢) 訶子肉(五錢) 白礬(煅過,七錢) 赤石脂(煅過,七錢) 上共為末,糊丸如粟米大。
三歲者,五十丸。
量兒大小加減,陳米湯送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 膽南星(二兩) 辰砂(三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一丸,燈心湯或白滾湯化下。
參蘇飲 人參 紫蘇葉 桔梗 前胡 甘草 乾葛 川芎 陳皮 防風 熟半夏 赤茯苓 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麻黃解表湯 麻黃(去節) 羌活 防風 升麻 乾葛 荊芥穗 牛蒡子 蟬退 甘草 桔梗 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耆內托散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樸 防風 桔梗 白芷 官桂 木香(隨時加減) 水一鍾,糯米一錢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蓮肉 乾山藥 桔梗 薏苡仁 藿香 乾葛 肉豆蔻(麵包煨,去油) 牛黃清心丸 牛黃 人參 神麯 桂 乾薑(炮,各一錢五分) 冰片 麝香(各五錢) 雄黃(飛過,一錢) 川芎 茯苓 柴胡 桔梗(炒) 犀角屑(各二錢) 白朮(炒) 黃芩(炒) 黑豆(炒) 阿膠(炒成珠)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皮光,各二錢五分) 蒲黃 白芍藥(炒,各一兩) 乾山藥(八錢) 甘草(七錢) 金箔(一百五十片) 羚羊角屑(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
竹葉燈心湯磨化,不拘時服。
六一散,一名辰砂益元散 滑石(為細末,水飛淨,六兩) 甘草(刮去皮,炙過,為細末,一兩) 上為一處,每服一二匙,用涼燈心湯調下。
夏月井水調服,加辰砂末二錢,名為辰砂益元散。
若先未曾成膿,逕自潰爛者,是名倒靨,不治症也。
今人見此,概雲漿臭者吉,不知臭有二說:有瘡乾臭者,有瘡腥臭者。
乾臭者,其瘡稠膿,其痂紅紫而厚,如肥皂色,此吉也。
若腥臭者,其漿清,其痂或白,或黃,或油綠而薄,間有如雞糞色者,此逆也。
若潦漿白泡之症,最忌破損。
若破損而赤,不臭者,此無陽症也,可不辨哉? 痘先因皮薄破損,多用補藥,重複腫脹灌漿而不能收靨,身復發熱者,此正氣得補,雖將邪毒驅逐為膿,然正氣終為邪毒剋剝,到此之時,其氣又衰,故不能逼逐邪氣以成痂,宜大補湯倍加人參治之。
又有重複灌漿,但膿血淋漓,浸漬面目之間,不能幹靨,必有壞眼、損鼻、傷面之患,宜多服犀角消毒飲,升麻解毒湯。
若元氣本實,能飲食者,可愈。
如或出血不止,膿水不幹,變成疳蝕瘡,名陽瘡出血者,雖內服大補湯,外用綿繭散敷之,縱幸而得生,亦難免於傷殘面目之患,然終百不救一也。
痘痂幹潤圓滿,如螺螄殼,最為吉兆。
然忽身體戰慄,口作胡言,或乾噦,發渴煩燥者,此正氣不能接濟,邪氣不能禁持,宜生脈散、燈心湯酌用之。
論痘瘡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 夫痘賴氣血以成終始,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初發之時,若不惡寒,遍身不拘急,頭不痛,脈不洪大,此無外感症也。
若妄汗之,則榮衛虛,肌肉開洩,風邪乘間變成斑爛異症,首之不可汗也。
若不惡食,不煩躁,大小便調,不譫言妄語,脈不沉滑,此無傷食症也。
若妄下之,則脾胃氣虛,毒不能外出,而反內入變成倒陷,首之不可下也。
已出之後,氣血虧損,身作潮熱,惕惕惡寒,或頭痛,四肢痠痛,不思大補氣血,以為傷寒惡寒也,而妄用羌活、防風、乾葛、升麻,苛發表之劑,或服後愈增大熱,病家猶以為邪氣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發表;若痘後胃弱不思納受,脾弱不能運化,毒氣不清,身熱不除,不思健脾、養胃、敗毒、調元,誤認以為傷食惡食而妄加克伐之劑反增嘔噦洩瀉,病家或以為消導未盡,復更一醫,而重加利之,如是二症,未有不傳變而為慢驚。
若慢驚已成,溫補回陽尚近於理。
若徒治其標,率用天麻、防風、羌活、全蠍、殭蠶等藥,牛黃丸、鎮驚丹、紫金錠之類大傷陰血,如是夭亡,非庸醫妄汗、妄下者以殺之乎?所以痘後最忌汗下也。
論痘瘡首尾當汗當下 夫痘始於胎毒,發於時氣,類乎傷寒,行乎氣血。
初出之時,若身體壯熱,頭痛鼻塞,噴嚏咳嗽,煩躁面赤,六脈洪數者,此表實熱甚也,須用升麻葛根湯、麻黃湯微汗以解之。
已出之後,風邪乘虛而入緻熱毒鬱而不發,或寒熱往來,或發驚搐,或鼻流清涕,或頭背身痛宜人參羌活湯、敗毒散、抱龍丸以和之,否則熱不解而邪毒停蓄於肌肉之間,不變為濕爛膿水疼痛之症者幾稀矣。
若將見形、已見形時,大便秘結,身熱腹脹悶亂,煩躁狂言奔走,此裡實熱盛也,小承氣湯、四順飲加連翹利之。
既膿之後,能食易消,大便秘結,發渴煩躁,此血熱停滯也,宜當歸芍藥湯加黃連、黃芩以順之;肥豬脂湯以潤之。
小便澀者,六一散以利之,否則熱毒停於腸胃之間,未有不為口疳、牙宣、癰毒、下痢症者矣,豈可拘首尾不可汗、首尾不可下之說而誤之耶。
保元湯辨 人參止渴生津液、和中益元氣;黃耆溫肉分而實腠理,補三焦而托瘡膿;炙甘草之甘溫以健脾胃,合藥性而不走失,立此三味為保元湯,固其理,實其表,誠確然之至論矣。
但以此而治虛症,何施之不得?若煩躁發渴引飲,壯熱二便不通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舌心焦黑,六脈沉滑,夾斑疹、失血發泡者,可以保元湯施治乎?是以治痘者,須當分別寒熱虛實,表裡氣血,隨症處方而治療焉,斯百發百中矣。
故苟得其人,則硝硫砒豆投之,而當誠中病之奇方;苟非其人,則雖參耆菽粟用之失宜,亦皆殘生之烏喙也。
豈可以保元一湯而為治痘首尾之要藥哉。
然則《博愛心鑑》一書,醫者當變通而酌用之耳。
若以溫補為是,以清涼為非;以保元為是,以疏通為非,則非予之所敢知也。
予意治痘始末,莫若以理脾胃為主。
胃司納受,脾司運化,一納一運,不惟氣得其正而血未必無小補矣,又何必拘拘於參、耆、甘草之三品也哉。
見紅點忌用升麻辨 引蔥白散手陽明之風邪,引石膏止足陽明之齒痛,引諸藥遊行四經,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升麻之功,誠不小也。
古人治斑疹已見未見、痘瘡已出未出而悉用升麻葛根湯以治之者,蓋欲疏通氣血,因其熱而發達之,俟出齊長髮之後,分氣血虛實,調理治療,未為不善者。
若雲見紅點忌用升麻,予不能不疑焉。
且痘之始出也,潮熱驚悸,眼目清白,氣息和平,飲食如故,二便調停,痘形疏朗,大小不一,作三次出,此順症不必服藥。
升發者當以飲食湯水,微發之,如白酒漿、芫荽鮮筍湯、雄雞汁之類,頻頻用之。
若發熱煩躁,欲出不出,或見而不透,或透而不淨,肢體倦怠腹滿氣粗,不用升麻葛根等味,則毒邪何由發洩?元氣何以疏通,若停滯於肌膚之間,未有不變為蚊跡蚤斑,喘滿光腫逆症者幾稀矣。
若依期見形,顆顆點點,摸之打手光澤明淨,氣血沖和,其毒已透,其出已淨,無俟人為者,而妄以升麻、乾葛、羌活,防風等藥以重表之,則表虛氣洩,灌漿收斂之際,傳遍斑爛,搨皮沾衣汙被苦痛不安者,不能保其必無也。
大抵當發則發,當表則表,當汗則汗,變而通之,存乎人耳。
若曰大凡見痘紅點,悉忌用升麻,則非。
予之所敢深信者,因錄之以備擇。
升麻葛根湯 升麻 乾葛 白芍藥(酒炒) 羌活 甘草(各等分) 上銼散,水煎服。
惺惺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天花粉 桔梗 細辛 甘草 薄荷(各等分) 水一鍾,姜二片,煎服。
人參調中湯 人參 黃耆(炙) 甘草(炙) 木香 白芍藥(酒炒) 陳皮(隨意加減) 水一鍾,棗一枚,煎服。
七味豆蔻丸 木香(三錢) 肉豆蔻(麵煨去油,七錢半) 砂仁(二錢) 龍骨(火煅過,五錢) 訶子肉(五錢) 白礬(煅過,七錢) 赤石脂(煅過,七錢) 上共為末,糊丸如粟米大。
三歲者,五十丸。
量兒大小加減,陳米湯送下。
抱龍丸 天竺黃(一兩) 膽南星(二兩) 辰砂(三錢) 共為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
每服一丸,燈心湯或白滾湯化下。
參蘇飲 人參 紫蘇葉 桔梗 前胡 甘草 乾葛 川芎 陳皮 防風 熟半夏 赤茯苓 水一鍾,姜二片,煎五分,不拘時服。
麻黃解表湯 麻黃(去節) 羌活 防風 升麻 乾葛 荊芥穗 牛蒡子 蟬退 甘草 桔梗 水一鍾,姜三片,煎服。
參耆內托散 人參 黃耆 當歸 川芎 厚樸 防風 桔梗 白芷 官桂 木香(隨時加減) 水一鍾,糯米一錢 參苓白朮散 人參 白朮 白茯苓 蓮肉 乾山藥 桔梗 薏苡仁 藿香 乾葛 肉豆蔻(麵包煨,去油) 牛黃清心丸 牛黃 人參 神麯 桂 乾薑(炮,各一錢五分) 冰片 麝香(各五錢) 雄黃(飛過,一錢) 川芎 茯苓 柴胡 桔梗(炒) 犀角屑(各二錢) 白朮(炒) 黃芩(炒) 黑豆(炒) 阿膠(炒成珠) 麥門冬(去心) 杏仁(去皮光,各二錢五分) 蒲黃 白芍藥(炒,各一兩) 乾山藥(八錢) 甘草(七錢) 金箔(一百五十片) 羚羊角屑(五錢)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
竹葉燈心湯磨化,不拘時服。
六一散,一名辰砂益元散 滑石(為細末,水飛淨,六兩) 甘草(刮去皮,炙過,為細末,一兩) 上為一處,每服一二匙,用涼燈心湯調下。
夏月井水調服,加辰砂末二錢,名為辰砂益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