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七

關燈
見形症治歌括 發熱三朝痘出稀,此為吉兆不須醫, 先期痘出渾無制,過此多因氣血虛。

     凡痘發熱三日而出,此常期也。

    依期出而稀者,不須服藥。

    如發熱一二日而出者,此毒氣太甚,衝擊榮衛,一齊湧出,難以制服,大兇之象,必欲治之,不過解毒救裡,使無陷伏耳。

    宜用: 消毒快斑湯 桔梗 甘草節 荊芥穗 防風 赤芍藥 黃耆 牛蒡子 當歸尾 玄參 連翹 前胡 木通 天花粉 水煎服。

     如過期四、五、六日始出者,此血氣本虛,不能載毒使之即出,當使之補中托裡發表,宜用: 增損八物湯 人參 黃耆 白朮 甘草 當歸 川芎 牛蒡子(炒) 荊芥穗 赤芍 防風 連翹 桔梗 葛根 水煎服。

     痘出遲遲有數般,皮膚閉塞屬風寒, 裡虛吐洩宜分治,痘壅三焦治卻難。

     凡痘出有常期,若應出不出,或外感風寒,六腑閉塞,不能即出,其症頭痛身疼,發熱無汗,喜蓋覆偎倚懷中,此惡風寒之象也,當與發散之,宜用: 加減參蘇飲 人參 紫蘇葉 葛根 陳皮 前胡 白芷 桔梗 枳殼 甘草 羌活 防風 竹葉為引,水煎服。

     若曾吐瀉裡虛不能快出,宜用: 加減調中湯 人參 白朮 黃耆 木香 官桂 白茯苓 半夏 陳皮 甘草 生薑引,水煎服。

     如發熱煩躁狂妄,大渴唇燥,此毒氣壅並,留而不洩。

    上焦主頭面至胸,中焦主肚至臍,下焦主腿至足,毒火蘊於三焦,則榮衛不行,上下不通而死矣。

     應出不出起如何,發表奇方效驗多, 腹脹便堅煩悶苦,消斑承氣救沉疴。

     凡痘瘡應出不出,或因外感風寒,內虛吐洩,治各不同。

    如前參蘇飲、調中湯、敗毒散、葛根湯之類,皆奇方也。

    若熱甚,腹脹氣粗,煩躁悶亂,大便秘結者,此毒火內蓄,急以消斑承氣湯解之。

     枳殼 厚樸 大黃(酒炒) 黃芩 黃柏 梔子 連翹 木通 甘草 甚者加芒硝。

     生薑為引,水煎空心服。

    一方內加紫草。

     痘出熱退毒已盡,熱如不減毒之甚, 累累常出無定期,外面最怕怪形症。

     痘瘡之熱,毒火為之也。

    未出之先,其毒在內攻,故發熱於外;既出之後,其毒發外攻,熱當退者,毒本輕而痘亦稀也。

    若既出,熱仍不減,是毒積於中未可為輕也。

    急用: 解肌化斑湯 升麻 葛根 木通 牛蒡 桔梗 天花粉 地骨皮 荊芥穗 甘草 黃芩 酒黃柏 大便結者加紫草。

     水煎服。

    服後熱漸退,方可言輕,更不退,其痘累累出,痘空,中始雖稀而終朝漸密者,最怕生出他症,或狂妄,或洩瀉,或腹痛,或瘙癢,或寒戰,或失聲,或錯喉,或乾燥,或喘促黑陷皆不可治矣。

     出現先觀面部中,其間吉兇妙難通, 繞唇夾頦方為吉,額上眉中總是兇。

     凡人之面部,左頰屬木,肝也;右頰屬金,肺也;頦屬水,腎也;鼻屬土,脾也。

    又正額者,太陽之所會;唇頰者,陰陽脈之所經;兩耳旁,少陽脈之所過。

    痘為陽毒,故隨陽先見於面。

    但陽明胃與大腸也,積陳受汙,氣血俱多,先於其位出現者,吉。

    若太陽則水火交戰之位,少陽則木火相併之沖,若於其位出現者,兇。

    不但出形,忌於正額、眉間、耳之前後。

    凡漿收靨,但從此處先者,皆逆象也,多不可治。

    故不立方。

     頭面呼為元首尊,咽喉緊隘譬關津, 莫教痘疹多稠密,鎖項矇頭事可驚。

     經曰:頭者,精明之府。

    又曰:春氣者,病在頭。

    可見頭者,諸陽之會,為發生之本也。

    五臟精華皆見於面,是頭面者,為人之元首,至尊至貴不可淩犯者也。

    咽者,胃脘水穀之道路也,主納而不出。

    喉者,肺脘呼吸之往來也,主出而不入。

    人非此,則水穀絕、呼吸廢而死矣。

    故在人身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