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

關燈
疏通毒發稀, 如恐汗多陽氣弱,調元的的有神奇。

     凡痘疹發熱自汗者,此不必治,蓋腠理疏通,毒氣洩越,無郁遏也。

    所以謂古人如疱人蒸籠之法,但欲其松者,正此意也。

    如恐出汗太多,衛氣反弱,痘瘡不能成就者,用: 調元湯 黃芩 人參 甘草 黃耆 白朮 白芍 麥冬 水煎服。

    如汗不止,加地骨皮、麻黃根。

     以豬心肺煮湯兼飲尤妙。

     寒熱往來且戰兢,表虛邪正得相爭, 但得柴葛加官桂,入口能教大勢平。

     痘疹所忌者,寒戰也。

    如發熱之時,憎寒振振戰動者,其人表氣素虛;痘疹欲出不出者,留連於腠理之間,邪正爭攻,振振戰者,火之象也。

    宜用柴葛桂枝湯主之。

     柴胡 葛根 甘草 羌活 人參 防風 桂枝 牛蒡子(炒) 水一盞,淡竹葉十片同煎服。

     發熱綿綿不見形,其中兇吉事難明, 解肌托裡須斟酌,施治詳明內外因。

     凡痘發熱三日便出者,此常期也,如過四、五日猶不出,熱勢綿綿無休歇者,兇吉之兆不可蔔也,急與解肌托裡,分內外而治之。

    疏者吉,密者兇。

    如勞苦之人,皮膚粗厚,腠理閉塞者,及外感風寒,其瘡為外邪所遏而不易出者,此外因也,宜用: 麻黃解表湯 麻黃(去根節,用蜜與酒炒黑色後聽用) 羌活 升麻 荊芥穗 葛根 防風 蟬蛻 甘草 桔梗 牛蒡子 水煎服,入燒人屎同服。

     如虛吐洩,毒氣內陷而不出,及傷飲食陳物,菀莝腸胃之間與毒合併,鬱而不出者,此內因也。

    內虛者,宜用托裡,以十補湯主之。

     黃耆 人參 當歸 厚樸(薑製) 桔梗 官桂 川芎 防風 甘草 白芷 水煎,調牛蒡子末服。

     如內實者宜用: 枳實導滯湯 枳實 連翹 半夏(制) 酒連 木通 山楂肉 甘草 紫草 酒大黃 水煎,調檳榔末服。

     發表時節少定方,古人專用葛根湯, 能通權變知增減,何必多方立紀綱。

     時師治痘者,方其發熱,但知用葛根湯,一見紅點便禁而不用,此仍不知權變也。

    若醫者意也,藥不執方,合宜而用。

    如痘見熱除,此表裡無邪,不須服藥,所以不可再服葛根湯。

    若痘已見,熱甚不退,此毒深於內,尚恐葛根力小不足勝之,寧可止而不飲。

     解毒升麻湯最良,紅斑雖見飲何妨, 時師膠柱無通變,一見紅斑不敢嘗。

     凡痘發熱,初用解毒之劑,要在審證,用藥不可草草。

    詳見此門各條之下,庶不重述。

    但附葛根湯加減之例於後,臨證擇用可也。

     葛根湯 升麻 葛根 芍藥 甘草 口渴加天花粉、麥冬、茅根汁。

     腹痛加枳實、木通、山楂。

     腰膝腳痛加蒼朮、黃柏、羌活、木通。

     頭痛加藁本、白芷。

     驚搐加木通、竹瀝、薄荷葉、燈心。

     洩瀉加人參、白茯苓、訶子肉、白朮。

     發狂讝語加石菖蒲、梔子仁、木通、辰砂。

     四肢冷加人參、黃耆、乾薑、官桂。

     嘔吐加白朮、半夏、陳皮。

     衄血加茅根汁、山梔、黃芩、玄參。

     咽喉痛加桔梗、牛蒡子、射幹。

     咳嗽加陳皮、蘇葉、前胡、枳殼。

     大便結加生地、紫草、紅花、當歸梢。

     多叫哭加木通、山梔仁、黃連、麥冬。

     吐舌弄舌加黃連、防風、山梔仁。

     常用加桔梗、防風、連翹、荊芥穗、大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