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關燈
金受克;形寒飲冷,華蓋先傷。

    浩飲則水來侮土而成洩痢,過食則脾不消穀而作痞脹。

    皮毛虧損,肌肉虛尪。

    起發遲而不胖壯,收靨緩而反作膿瘡。

    輕則綿延乎時日,重則泣送於郊邙。

    如何愚夫之不曉,緻生命之早亡。

    不信醫而禱諸神鬼,枉殺牲而號乎穹蒼。

     藥貴中病,醫不執方。

    喜行溫補者,動稱乎文中;專用涼解者,祖述乎仲陽。

    貴於因人而治,毋虛虛,毋實實;相時而行,必遠熱,必遠涼。

    正氣為先,戒開門延寇;解毒為急,休視虎如狼。

    首尾不可汗下,治之要略;緩急各有權宜,法之經常。

    執其繩墨者,如守株之待兔;惑於方書者,似多歧之亡羊。

     且如紅焮紫腫兮,涼血為上;灰白平陷兮,補血最良。

    出不快兮,貴表實而發散可用;便或秘兮,貴裡實而疏利何妨。

    毒不能速解,毒甚者,令微汗之散越;熱不以盡除,熱劇者,使小便之清長。

    三陰多寒兮,必投辛熱;三陽多熱兮,無過苦涼。

    安可惡寒而喜熱,莫知貴陰而賤陽。

     是故補氣者,參耆白朮;養血者,歸芍地黃。

    發散表邪,輕葛根而重官桂;疏通裡實,微枳殼而甚大黃。

    解毒兮芩連梔子;快斑兮,荊防牛蒡。

    連翹瘡中之要領,甘草藥中之君王。

    咽痛求諸甘桔,頭腫取夫防羌。

    木通利其小水,人屎攻其黑瘡。

    氣逆兮青皮陳皮,胃寒兮丁香木香。

    洩瀉莫如訶蔻,嘔吐陳皮煨姜。

    麥冬乾葛而止渴,厚樸腹皮而消脹。

    五味杏仁,傷風者以之定喘;山楂枳實,善食者用之為良。

    上工司命,推測隱之仁心;神物效靈,起沉疴如反掌。

     其諸藥物,各有主張。

    春夏桂枝而少服,秋冬芩連而莫嘗。

    瘡若幹枯,白朮非宜用之品;色如紅豔,黃耆豈收功之良。

    裡虛少食者,勿投枳實;表實多毒者,休使生薑。

    汗自出兮,用乾葛重虛其表;溺自數兮,加木通再虧其陽。

    洩瀉酸臭兮,訶蔻不可遽止;嘔吐清冷兮,連梔安得作湯。

    凡用芩連,必資炒制;如加丁桂,須假寒涼。

    應制伏而不誅無過,保平和而延壽無疆。

     大勢若平,餘邪須講。

    熱毒流肝兮,雙睛生翳;火邪入脾兮,四肢成瘍。

    口內生瘡兮,爛齦破舌;腹中作痢兮,腐胃敗腸。

    皮膚嫩而洗浴太早,因以添熱;臟腑虛而肥甘太過,遂緻內傷。

    若中風寒,多為咳嗽;如時撏掐,灌成膿瘡。

    雖多異證,亦有奇方。

    望月砂退翳有準,穿山甲排毒無雙。

    枳實麥芽山楂子,消宿食而克化;大黃柴葛地骨皮,解餘熱以清涼。

    咳嗽以款冬花又用杏仁,痢疾以黃連再同木香。

    苦參主乎熱毒,溺白治其疳瘡。

    用之合宜,工可謂良。

     嗟夫!罹此證候,病勢非常。

    外纏皮肉,內連腑臟。

    改換形容,如蛇脫皮、龍退骨;淋漓膿血,若蚓在灰、鱔在湯。

    軒岐置而未言,秦漢棄而無方。

    古無此證,或雲起於建武;今有是疾,相傳得於南陽。

    拘於日數者,不知輕重之病;執其偏見者,未察虛實之龐。

    本溫再熱,已寒又涼。

    徒自膠而不變,反斯民而見殃。

    洩骨髓之真詮,非子孫而不示;受肺腑之秘的,牢記誦而莫忘。

     痘名天瘡,疹呼麻子。

    喜紅活以為宜,見黑陷而可忌。

    痘出肺脾,疹連心肺。

    隨時令之寒暄,禁汗下於首尾。

    吉者,飲食如常而清涼自調;兇者,飲食反常而閉澀不利。

    咽喉切怕鎖纏,面目不宜稠密。

    汗自出兮,火從汗散;溺自出兮,毒從溺出。

    疹愛清涼痘愛溫,愚夫之言;虛則補而實則瀉,茲聖人之大意。

     竊謂痘瘡,尤為難治,視寒熱於天時,分勇怯於人事。

    發散兮以升麻參蘇,調理兮以參耆歸術。

    出太甚者消毒,色灰白者益氣。

    焮腫秘結者黃連可投,癢塌吐洩者木香堪取。

    解毒兮梔子芩連,溫中兮丁香官桂。

    務在消詳,不可急遽。

    此先祖之秘傳,宜子孫之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