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失聲,問之但搖頭垂淚,自知必死,家人懼甚,予思痘瘡變黑歸腎,宜有猝失聲之症,今痘已成膿,飽滿紅潤,何以有是逆症也。
沉吟良久,亟呼邦忠曰:勿亂,吾得之矣。
內經雲:婦人重身九月而啞者,少陰之脈不榮於舌也,夫少陰者,心也。
心主生血,諸瘡皆屬於心,瘡毒之火內起於心,迫血下行,故經血來也。
舌者心之苗,血去則心血虛,不能上榮於舌,故舌萎縮而猝失聲不能言也。
乃以生血散去五味子,加當歸身、生地黃服之,良頃之,愈。
後以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調理而起。
蘄水肖家一子,三歲出痘,請吾長子邦忠治,將靨時忽然失聲,邦忠以問予,予乃示以四症。
忠曰:啼哭有聲,但言語重濁不清響也。
予曰:此肺熱也,教以甘桔清金散,服之而安。
寒戰咬牙雖不祥,養膿結靨更宜防, 能將形症分兇吉,可許嬰童司命長。
痘瘡所忌者,寒戰咬牙二症也。
單見且兇,況雙見乎?養膿結靨之時,尤不可見,然亦有兇有吉,不可不辨也。
如掀腫紅紫,大小便秘,煩渴飲水,此表裡俱實之症,戰者瘡痛而振搖也。
咬牙者,忍痛而咬其牙也,乍作乍止宜四順清涼飲(二十七),加連翹、木通、金銀花主之。
如青乾黑陷,大小便不通,煩躁大渴不止者,此純陽無陰之症,宜防風通聖散(四)合棗變百祥丸主之(一二六),若腹脹氣喘,譫妄足冷者,倒陷也,不治。
如潰爛灰白,洩瀉不止者,此純陰無陽之症,宜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主之,若瘙癢悶亂,腹脹氣喘,足冷者,倒陷也,不治。
邑人胡玉峰子,出痘甚密,請予調治。
予曰:此兒脾胃素弱,當用補胃之劑,便氣血旺而痘易成就也。
玉峰不聽,至成膿後過期不靨,遍身潰爛,寒戰咬牙,失聲悉具。
玉峰恐不祥,三倩匠合木而吾三逐之。
玉峰問故,予曰:戰者,變身潰瘡,坐臥艱難,不能自任,非鼓頷寒戰也。
咬牙者,齦瘡相癢相戛而鳴,非神昏鬥齒也。
失聲者,欲得肉食,公不與,日夜啼哭得之,非咽爛嗆水也。
公不用吾言,以緻此極,若肯進補脾之藥,則即靨矣。
乃從吾言,予用調元湯加防風、白芷,暗入熟附子一片,連進三劑而安。
咳逆原知有幾般,此名惡候古今傳, 若逢嘔噦須同論,莫作尋常小病看。
咳逆嘔噦,三者皆惡候也。
諸病深者,不宜有此,況痘疹乎?咳逆者如噎食噫氣之狀,俗呼吃逆者,是也。
咳逆之聲小且短,其氣似入而非入;嘔噦之聲大且長,其氣似出而非出。
嘔者聲清,噦者聲濁,皆有聲無物也。
大抵諸病之症,曰火、曰痰、曰虛,惟痘瘡專主火、主虛也。
經曰:木陳者,葉必落;弦絕者,聲必嘶;病深者,聲必噦。
由此觀之,其為死症明矣。
邑庠生餘光庭十九歲出痘,延予與韓鳳岐治之。
十日後膿成將靨,忽作咳逆,診其脈促而代,予謂韓曰:咳逆者,惡症也;促代者,怪脈也。
痘瘡順症,飽滿明潤,何以得此脈症也。
韓亦憂疑。
予思咳逆三症:一曰胃寒,二曰水逆,三曰胃敗,皆不相幹。
經曰:諸氣逆沖皆屬於火。
此火氣炎上之象,乃問其大便何如?曰:自出痘到今,七日未更衣。
予曰:燥屎壅塞,下竅不通,毒火炎上,出於上竅,故咳逆也。
促代之脈,得之咳逆,氣逆脈亦逆也。
又取豬胞導之,取下燥屎,咳逆即止,而脈亦調勻也,隨起。
痘瘡正色喜紅鮮,到得膿成又不然, 曰白曰蒼皆正色,若猶紅嫩轉成愆。
邵堯夫曰:東赤,南白,西黃,北黑,此正色也。
驗之於曉午暮夜之時見之矣。
此一陽之氣色,色之遞變也。
故東赤者,乃一陽發生之氣,如木之始萌也。
遞而變南白者,乃長養之氣,如火之大明也。
謂之白者,非素白之白,乃潔白之白也。
遞而變西黃者,乃收斂之氣,如金之從革也,遞而變北黑者,乃閉藏之氣,如水之潛伏也。
若痘瘡初出一點血,東赤也。
血化為水,南白也。
水化為膿:西黃也。
膿幹為痂,北黑也。
亦一陽之氣色,色遞變,皆正色也。
假如痘瘡膿成將靨之時,猶帶紅鮮之色,反為逆症,故以為灰白蒼蠟為得秋冬正氣也。
蘄水徐淑道,十三歲出痘,請先君菊軒醫治,一日歸家而嘆。
全問曰:有何事?先君曰:蘄水徐生出痘,父喪母寡,今不可治矣。
全問其症,先君曰:痘已成膿,隻待收靨,今變黑歸腎,故不可治。
全曰:全能治之。
乃往視之,見其痘磊落,膿漿飽滿,神識清爽,語言清亮,自告予曰:先生救我。
問其大便,五日未通。
全告先君曰:此痘正宜收靨,裡實熱蒸,故潰爛也。
其色蒼黑,亦正色也,但解其裡即靨矣。
先君問以何方?全曰:四順清涼飲與之。
一服,下燥屎二十餘枚,痘隨收靨而安。
先君問全曰:汝未習醫何以知其變色為正氣色,非歸腎也?全曰:此在邵子皇極經世中,乃誦其東赤、南白、西黃、北黑之言,而詳解之。
先君喜曰:汝以儒為醫矣。
邑人汪汝愚,乃大賓次子,大川之侄也,大賓早被雷厄。
有三子,長子幼子皆死於痘。
汝愚痘將靨,灰白潰爛,神昏不醒,大川亟請予往,謂此侄之病,與前相似,幸而得生,吾弟有後,但恐不可治也。
予視之曰:無傷,不必服藥,但與公同守三日,收靨也。
川問曰:若不服藥,何以能痊?予曰:瘡白者,乃熱太過而白,如果熟潰爛之狀,非虛也。
神昏者乃邪盡正回,否極泰來之兆,非昏瞀也,再待三日則正氣復而病痊矣,果然。
痘瘡養膿決生死訣 —養膿時,隻是清水,皮薄如水疱者,三四日後決瘙癢抓破而死。
設不癢塌,亦發癰死,勿治。
—養膿時,乾枯無水,都是空殼,決作瘙癢或發癰死,勿治。
—養膿時,未成膿漿,猶似血水,忽然幹收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忽然作癢,正面抓破,皮脫肉乾黑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忽然洩瀉,日夜無度,湯丸不效,足冷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或瘡色青紫,或帶灰白,寒戰咬牙,失聲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腹脹氣喘,足冷悶亂者,決死勿治。
沉吟良久,亟呼邦忠曰:勿亂,吾得之矣。
內經雲:婦人重身九月而啞者,少陰之脈不榮於舌也,夫少陰者,心也。
心主生血,諸瘡皆屬於心,瘡毒之火內起於心,迫血下行,故經血來也。
舌者心之苗,血去則心血虛,不能上榮於舌,故舌萎縮而猝失聲不能言也。
乃以生血散去五味子,加當歸身、生地黃服之,良頃之,愈。
後以十全大補湯,加麥門冬調理而起。
蘄水肖家一子,三歲出痘,請吾長子邦忠治,將靨時忽然失聲,邦忠以問予,予乃示以四症。
忠曰:啼哭有聲,但言語重濁不清響也。
予曰:此肺熱也,教以甘桔清金散,服之而安。
寒戰咬牙雖不祥,養膿結靨更宜防, 能將形症分兇吉,可許嬰童司命長。
痘瘡所忌者,寒戰咬牙二症也。
單見且兇,況雙見乎?養膿結靨之時,尤不可見,然亦有兇有吉,不可不辨也。
如掀腫紅紫,大小便秘,煩渴飲水,此表裡俱實之症,戰者瘡痛而振搖也。
咬牙者,忍痛而咬其牙也,乍作乍止宜四順清涼飲(二十七),加連翹、木通、金銀花主之。
如青乾黑陷,大小便不通,煩躁大渴不止者,此純陽無陰之症,宜防風通聖散(四)合棗變百祥丸主之(一二六),若腹脹氣喘,譫妄足冷者,倒陷也,不治。
如潰爛灰白,洩瀉不止者,此純陰無陽之症,宜陳氏木香散(二十五)、異功散(二十六)主之,若瘙癢悶亂,腹脹氣喘,足冷者,倒陷也,不治。
邑人胡玉峰子,出痘甚密,請予調治。
予曰:此兒脾胃素弱,當用補胃之劑,便氣血旺而痘易成就也。
玉峰不聽,至成膿後過期不靨,遍身潰爛,寒戰咬牙,失聲悉具。
玉峰恐不祥,三倩匠合木而吾三逐之。
玉峰問故,予曰:戰者,變身潰瘡,坐臥艱難,不能自任,非鼓頷寒戰也。
咬牙者,齦瘡相癢相戛而鳴,非神昏鬥齒也。
失聲者,欲得肉食,公不與,日夜啼哭得之,非咽爛嗆水也。
公不用吾言,以緻此極,若肯進補脾之藥,則即靨矣。
乃從吾言,予用調元湯加防風、白芷,暗入熟附子一片,連進三劑而安。
咳逆原知有幾般,此名惡候古今傳, 若逢嘔噦須同論,莫作尋常小病看。
咳逆嘔噦,三者皆惡候也。
諸病深者,不宜有此,況痘疹乎?咳逆者如噎食噫氣之狀,俗呼吃逆者,是也。
咳逆之聲小且短,其氣似入而非入;嘔噦之聲大且長,其氣似出而非出。
嘔者聲清,噦者聲濁,皆有聲無物也。
大抵諸病之症,曰火、曰痰、曰虛,惟痘瘡專主火、主虛也。
經曰:木陳者,葉必落;弦絕者,聲必嘶;病深者,聲必噦。
由此觀之,其為死症明矣。
邑庠生餘光庭十九歲出痘,延予與韓鳳岐治之。
十日後膿成將靨,忽作咳逆,診其脈促而代,予謂韓曰:咳逆者,惡症也;促代者,怪脈也。
痘瘡順症,飽滿明潤,何以得此脈症也。
韓亦憂疑。
予思咳逆三症:一曰胃寒,二曰水逆,三曰胃敗,皆不相幹。
經曰:諸氣逆沖皆屬於火。
此火氣炎上之象,乃問其大便何如?曰:自出痘到今,七日未更衣。
予曰:燥屎壅塞,下竅不通,毒火炎上,出於上竅,故咳逆也。
促代之脈,得之咳逆,氣逆脈亦逆也。
又取豬胞導之,取下燥屎,咳逆即止,而脈亦調勻也,隨起。
痘瘡正色喜紅鮮,到得膿成又不然, 曰白曰蒼皆正色,若猶紅嫩轉成愆。
邵堯夫曰:東赤,南白,西黃,北黑,此正色也。
驗之於曉午暮夜之時見之矣。
此一陽之氣色,色之遞變也。
故東赤者,乃一陽發生之氣,如木之始萌也。
遞而變南白者,乃長養之氣,如火之大明也。
謂之白者,非素白之白,乃潔白之白也。
遞而變西黃者,乃收斂之氣,如金之從革也,遞而變北黑者,乃閉藏之氣,如水之潛伏也。
若痘瘡初出一點血,東赤也。
血化為水,南白也。
水化為膿:西黃也。
膿幹為痂,北黑也。
亦一陽之氣色,色遞變,皆正色也。
假如痘瘡膿成將靨之時,猶帶紅鮮之色,反為逆症,故以為灰白蒼蠟為得秋冬正氣也。
蘄水徐淑道,十三歲出痘,請先君菊軒醫治,一日歸家而嘆。
全問曰:有何事?先君曰:蘄水徐生出痘,父喪母寡,今不可治矣。
全問其症,先君曰:痘已成膿,隻待收靨,今變黑歸腎,故不可治。
全曰:全能治之。
乃往視之,見其痘磊落,膿漿飽滿,神識清爽,語言清亮,自告予曰:先生救我。
問其大便,五日未通。
全告先君曰:此痘正宜收靨,裡實熱蒸,故潰爛也。
其色蒼黑,亦正色也,但解其裡即靨矣。
先君問以何方?全曰:四順清涼飲與之。
一服,下燥屎二十餘枚,痘隨收靨而安。
先君問全曰:汝未習醫何以知其變色為正氣色,非歸腎也?全曰:此在邵子皇極經世中,乃誦其東赤、南白、西黃、北黑之言,而詳解之。
先君喜曰:汝以儒為醫矣。
邑人汪汝愚,乃大賓次子,大川之侄也,大賓早被雷厄。
有三子,長子幼子皆死於痘。
汝愚痘將靨,灰白潰爛,神昏不醒,大川亟請予往,謂此侄之病,與前相似,幸而得生,吾弟有後,但恐不可治也。
予視之曰:無傷,不必服藥,但與公同守三日,收靨也。
川問曰:若不服藥,何以能痊?予曰:瘡白者,乃熱太過而白,如果熟潰爛之狀,非虛也。
神昏者乃邪盡正回,否極泰來之兆,非昏瞀也,再待三日則正氣復而病痊矣,果然。
痘瘡養膿決生死訣 —養膿時,隻是清水,皮薄如水疱者,三四日後決瘙癢抓破而死。
設不癢塌,亦發癰死,勿治。
—養膿時,乾枯無水,都是空殼,決作瘙癢或發癰死,勿治。
—養膿時,未成膿漿,猶似血水,忽然幹收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忽然作癢,正面抓破,皮脫肉乾黑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忽然洩瀉,日夜無度,湯丸不效,足冷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或瘡色青紫,或帶灰白,寒戰咬牙,失聲者,決死勿治。
—養膿時,腹脹氣喘,足冷悶亂者,決死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