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論達原飲第一
吳又可治瘟疫,用達原飲,發前人之未發,誠妙論也。
然予有辨焉,彼雲毒藏募原一日,則害正氣一日,故用檳榔、厚樸、草果,速開募原,使疫邪早潰,全正實多,然此為正氣盛者言也。
若虛弱之人,再進此藥,中氣愈餒,何由鼓盪疫邪而出?非徒無益而反害之矣。
疫症理同痘症,痘藏於腎,種之先天,故發遲,疫藏於募原,種之後天,故發速。
痘症用升發清涼而出者固多,然間變有始終用補中益氣湯及保元湯而愈者,須知補正即所以發毒也。
古用人參敗毒散治疫,未始不有高見?但痘與疫皆系火毒,瀉多於補耳!若謂有瀉無補,恐無是理也。
自《瘟疫論》與《救偏瑣言》一出,則世之患疫與痘者,不死於補,而皆死於瀉。
不獨此二症為然,凡病皆有虛實兩端,正氣實者無虛症,正氣虛者無實症,實者驅邪以全其正,虛者養正以驅其邪,其義一也。
又有實多而虛少,當瀉多而補少,實少而虛多,當瀉少而補多,有當先補而後瀉者,有當先瀉而後補者,但要絲絲入扣,不可妄施則得矣。
所以治病有始中未三法,與補瀉兼施之理,此理大合兵法,有兵精糧足直攻其寇者,此治病之初法,即瀉法也。
有糧草不繼,寓兵於農者,此治病之中法,即補瀉兼施之法也。
有國氣空虛,寧受巾幗之辱,而終不與之一戰者,此治病之未法,即補法也。
又知實症之最者,雖終亦瀉,虛症之最者,雖初即補,若概以達原飲施之,能免虛虛之罪乎? 論《瘟疫論》禁用石膏、黃連第二 《瘟疫論》雲:石膏、黃連寒而伐胃,閉痼疫邪難潰,且黃連守而不走,不若大黃之走而不守。
雖然,不可執也。
大黃固走而不守矣,彼動用白芍,又能寒而走乎?況石膏可以發汗,豈寒而守乎?其有大渴飲冷,六脈洪數,不合承氣湯者,非石膏而何?其有下後不愈,不合再下者,非黃連而何?但佐以氣藥則善矣,又何禁而不用耶? 論感寒時疫伏脈第三 元胃有舊疾,或痰飲,或飲食,或氣,或血之類,復感寒,或染疫,雖渴而喜熱飲,脈反伏而弱,胸中必有痞滿噯氣疼嘔諸症,用藥當從瀉心湯之例,寒熱並施,更兼枳、桔、青、樸、檳榔、草果之類,選而用之,或佐九蒸大黃,每見殊功。
若誤認虛寒,投以溫補,禍不旋踵矣。
論感寒疫症下利不同第四 感寒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湯解表,太陽少陽合病下利,用黃芩湯和解,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承氣湯下之。
謂太陽陽明合病,少陽陽明合病,皆兼陽明,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居中,更無所逃,是知陽明水穀,受兩經之寒邪擾亂,必緻下奔也。
至於瘟疫下利,或疫邪自募原傳胃,或胃中原有積滯,因熱毒擾亂下奔,皆屬內症,舌白胎者,小柴胡湯合達原飲加減清之。
黃潤胎者,三消飲雙解之。
黃燥胎者,承氣湯急下之。
始而自利,終必大下,以其疫邪傳胃,與胃中原有積滯之症,皆當大下也。
須知治下利則同,而所治之理則不同。
論小柴胡湯為疫症要藥第五 時醫治傷寒,始終一小柴胡湯。
蓋太陽陽明二經之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葛根湯等方,最難用,用之下當,適足敗事,莫若守一小柴胡湯為最妥也。
邪在少陽者,用之恰當。
即在太陽陽明者,多服幾帖邪自外出。
然未至少陽而先服,反能引邪入內,惟在疫症,雖不始終以之,除三承氣湯症外,皆可加減治之。
蓋傷寒自外入內,首太陽,次陽明,又次少陽,疫症自內達外,首少陽,次陽明,又次太陽,故以小柴胡湯為第一方,未有少陽門開,而陽明太陽之門終闔者。
如系汗愈之症,始終一方加減可治。
若兼傳內,則始同而終又異矣。
是知小柴胡湯為疫症要藥,非傷寒要藥也。
論時疫感寒生死法第六 時疫與感寒,脈滑數,重按有力者,一定生症,如脈虛弱,神情鎮靜,未至大虛,猶可治也。
更有伏脈、結脈、本脈之辨,不可誤也。
若脈虛弱,或促數空虛,或細數無神,加以譫妄躁亂,舌無厚胎,此正虛邪盛,必死症也。
論外感時疫下早之誤第七 今之庸醫,未熟讀仲景之書,而粗看又可之書,無論感寒時疫,首以一汗,汗出不愈,繼而一下,以為汗則表解,下則裡解,病無逃遁矣。
殊不知其病情隱匿,醫理深微,有非汗下所能頓愈者。
若果爾,則仲景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將安用乎?外感不同時疫,汗下不拘日數,然下早變症甚於時疫,以其從外而之內也。
時疫雖從內之外,下早亦難治。
蓋人身之陽氣七日一轉,自得病之日,至第七日,一陽之氣來復,疫始送出,輕則自汗而解,重則定下而解。
其有不俟七日而愈者,乃稟氣素足,竟送疫外出,不待一陽來夏也。
汗解者,自汗而解。
下解者,必有下症迫之,不待七日始下也。
若待七日始下,則危矣。
然此百中之一二。
其六日自愈之症者,良醫用藥必使經絡疏通,津液不枯,正氣不損,內結漸消,至期何難愈乎?其復者。
亦七日愈,汗者仍汗,下者仍下。
今之患疫者,苦於迫促,醫者又不明此理,急於求功,見汗不解,別無他法,驟然一下,以冀頓愈,正氣有虧,行機忽蹶,表熱陷入,痞滿立至,經絡阻滯,疫邪難潰,輕則牽延時日,重則變為死症,安望至期即愈乎?《瘟疫論》雖雲屢下,然胸有定見,絲絲入扣,下則愈,不下則不愈,非若庸醫之懵然用下也。
雖然,必先熟讀仲景之書,再細玩又可之書,更須閱歷深久,不緻膠柱鼓瑟,方能從容中道。
論時疫每夾外感內傷第八 時疫之中,每夾內傷外感,是一病而三病兼之,不可不察也。
蓋疫症盛行於春夏,而此時寒熱不均,衣服時時更換,易緻外感,但輕於冬月,用藥又須斟酌耳,此似是而非,實兩症也。
再病疫之家,服勞者,早夜不眠,飢寒交集,憂怖焦思,不但外感易,而內傷更多,復染於疫是三病而為一病也。
醫者,當辨其孰重孰輕,孰有孰無,須要絲絲入扣,不可概以疫病治之。
辛巳歲,予夫婦病疫虎墩,其時雖疫氣大行,然亦因母久病,早夜服勞,兼之逝後經營百端,是三病皆有,然必以內傷為重,故所治之藥,皆補內傷,不涉寒門疫門一味,此虛重邪輕,故可以補正而邪自去也。
論三陽經用表藥法第九 後人謂仲景太陽經用麻桂,陽明經用葛根,少陽經用柴胡。
若在太陽用葛根,陽明用柴胡,是為引賊入內。
此言誠是,然為斷章取意而言,尚未體會仲景全書,得仲景活法也。
仲景雲:「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又雲:「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是太陽亦用葛根矣。
又雲:「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又雲:「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又雲:「傷寒十三日,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
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下之。
」此三條仲景雖未貫太陽病三字,然而後賢列之太陽篇中,是太陽不但用葛根,而且用柴胡矣。
又雲:「陽明病,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又雲:「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是陽明亦用麻桂矣。
又雲:「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又雲:「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是陽明病不但用麻桂,而且用柴胡矣。
又小柴胡湯加減法:「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取微汗愈。
」又雲:「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而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此二條,仲景亦未貫少陽病三字,然後賢列之少陽篇中,是少陽亦用桂枝矣。
總而論之,人身之營衛經絡,一氣相通,才感外邪,即傳變不一,當隨合併之有無多寡,與寒熱之內外淺深用藥。
如不渴,麻桂成方可用。
如少渴,可加葛根。
舌白胎,可加柴胡。
其白芍、黃芩、花粉、石膏等,斟酌加入,不必拘拘於麻黃、桂枝、葛根、柴胡等湯之不可化用也。
此專為外感發表而言。
若夾內症,必兼治方效,仲景逐條立法定方以嚴其律,觀書者,當通篇融化以得其神,方為體會仲景全書、得仲景活法也。
至於春秋感冒,或溫疫初發,太陽經麻桂既不可用,可代以羌活。
若至初夏,又當代以蘇葉。
盛夏,又當代以薄荷,或防風。
然熱時有反寒者,寒時有反熱者,又在乎人之通權達變也。
論傷寒時疫下症當以舌胎為第一義第十 傷寒下症,最當珍重,若下早,症變結胸,固為可懼,若下遲,則津液乾枯,更為死候也。
予不得不為細論之。
仲景以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譫語,煩躁,發作有時,心中懊憹而煩,短氣而喘,腹滿痛,繞臍痛,目中不了了,自利清水色純青,厥諸症,斷為下症。
然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有白虎湯症;譫語,有少陽經症;煩躁發作有時,有陰躁虛煩之不一;心中懊憹而煩,有梔豉湯症:短氣而喘,有太陽經症;胸腹滿,有表症;繞臍痛,自利清水,色純青,厥,有陰寒症;目中不了了,有奪精,脫氣,脫血諸症;皆不足憑,節葊又以脈沉斷為下症,謂脈沉為歸裡,理甚通,然此為脈實素無他症者言之可耳。
若脈弱之人,或兼素有痞結之症,邪才歸胃,脈愈小弱,重按無力,全似陽症陰脈,蓋因脈弱氣結,再兼火氣堅縛,愈伏不出,故有此象。
昔人雲:陽明症,多假脈。
人但知其言,不解其理。
蓋陽明為氣血發源之所,藏痞結之藪。
一有痞結,則氣血凝滯,故脈或伏或結,甚至小弱如無。
人隻知沉而有力為積,殊不知沉而無力亦有有積者。
此予素所經歷,外感時疫,參以內症,俱緩下而愈。
內傷亦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與補瀉兼施,若誤認脈虛,遽然大補,內傷猶可,外感時疫,禍不旋踵矣。
是知最強最弱之脈,皆在陽明,故有「陽明病,多假脈」之嘆也。
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一端矣。
又予治丁尚志之婦,肺素不清,兼之外邪傳肺,而喘咳不止,又兼傳胃,而舌乾飲冷,脈因咳而氣上當浮,又因舌乾胃實當沉,二者兼之,全似白虎湯脈,浮沉著中,重按不實,細
然予有辨焉,彼雲毒藏募原一日,則害正氣一日,故用檳榔、厚樸、草果,速開募原,使疫邪早潰,全正實多,然此為正氣盛者言也。
若虛弱之人,再進此藥,中氣愈餒,何由鼓盪疫邪而出?非徒無益而反害之矣。
疫症理同痘症,痘藏於腎,種之先天,故發遲,疫藏於募原,種之後天,故發速。
痘症用升發清涼而出者固多,然間變有始終用補中益氣湯及保元湯而愈者,須知補正即所以發毒也。
古用人參敗毒散治疫,未始不有高見?但痘與疫皆系火毒,瀉多於補耳!若謂有瀉無補,恐無是理也。
自《瘟疫論》與《救偏瑣言》一出,則世之患疫與痘者,不死於補,而皆死於瀉。
不獨此二症為然,凡病皆有虛實兩端,正氣實者無虛症,正氣虛者無實症,實者驅邪以全其正,虛者養正以驅其邪,其義一也。
又有實多而虛少,當瀉多而補少,實少而虛多,當瀉少而補多,有當先補而後瀉者,有當先瀉而後補者,但要絲絲入扣,不可妄施則得矣。
所以治病有始中未三法,與補瀉兼施之理,此理大合兵法,有兵精糧足直攻其寇者,此治病之初法,即瀉法也。
有糧草不繼,寓兵於農者,此治病之中法,即補瀉兼施之法也。
有國氣空虛,寧受巾幗之辱,而終不與之一戰者,此治病之未法,即補法也。
又知實症之最者,雖終亦瀉,虛症之最者,雖初即補,若概以達原飲施之,能免虛虛之罪乎? 論《瘟疫論》禁用石膏、黃連第二 《瘟疫論》雲:石膏、黃連寒而伐胃,閉痼疫邪難潰,且黃連守而不走,不若大黃之走而不守。
雖然,不可執也。
大黃固走而不守矣,彼動用白芍,又能寒而走乎?況石膏可以發汗,豈寒而守乎?其有大渴飲冷,六脈洪數,不合承氣湯者,非石膏而何?其有下後不愈,不合再下者,非黃連而何?但佐以氣藥則善矣,又何禁而不用耶? 論感寒時疫伏脈第三 元胃有舊疾,或痰飲,或飲食,或氣,或血之類,復感寒,或染疫,雖渴而喜熱飲,脈反伏而弱,胸中必有痞滿噯氣疼嘔諸症,用藥當從瀉心湯之例,寒熱並施,更兼枳、桔、青、樸、檳榔、草果之類,選而用之,或佐九蒸大黃,每見殊功。
若誤認虛寒,投以溫補,禍不旋踵矣。
論感寒疫症下利不同第四 感寒太陽陽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湯解表,太陽少陽合病下利,用黃芩湯和解,少陽陽明合病下利,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承氣湯下之。
謂太陽陽明合病,少陽陽明合病,皆兼陽明,太陽少陽合病,陽明居中,更無所逃,是知陽明水穀,受兩經之寒邪擾亂,必緻下奔也。
至於瘟疫下利,或疫邪自募原傳胃,或胃中原有積滯,因熱毒擾亂下奔,皆屬內症,舌白胎者,小柴胡湯合達原飲加減清之。
黃潤胎者,三消飲雙解之。
黃燥胎者,承氣湯急下之。
始而自利,終必大下,以其疫邪傳胃,與胃中原有積滯之症,皆當大下也。
須知治下利則同,而所治之理則不同。
論小柴胡湯為疫症要藥第五 時醫治傷寒,始終一小柴胡湯。
蓋太陽陽明二經之麻黃湯、桂枝湯、大小青龍湯、葛根湯等方,最難用,用之下當,適足敗事,莫若守一小柴胡湯為最妥也。
邪在少陽者,用之恰當。
即在太陽陽明者,多服幾帖邪自外出。
然未至少陽而先服,反能引邪入內,惟在疫症,雖不始終以之,除三承氣湯症外,皆可加減治之。
蓋傷寒自外入內,首太陽,次陽明,又次少陽,疫症自內達外,首少陽,次陽明,又次太陽,故以小柴胡湯為第一方,未有少陽門開,而陽明太陽之門終闔者。
如系汗愈之症,始終一方加減可治。
若兼傳內,則始同而終又異矣。
是知小柴胡湯為疫症要藥,非傷寒要藥也。
論時疫感寒生死法第六 時疫與感寒,脈滑數,重按有力者,一定生症,如脈虛弱,神情鎮靜,未至大虛,猶可治也。
更有伏脈、結脈、本脈之辨,不可誤也。
若脈虛弱,或促數空虛,或細數無神,加以譫妄躁亂,舌無厚胎,此正虛邪盛,必死症也。
論外感時疫下早之誤第七 今之庸醫,未熟讀仲景之書,而粗看又可之書,無論感寒時疫,首以一汗,汗出不愈,繼而一下,以為汗則表解,下則裡解,病無逃遁矣。
殊不知其病情隱匿,醫理深微,有非汗下所能頓愈者。
若果爾,則仲景之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將安用乎?外感不同時疫,汗下不拘日數,然下早變症甚於時疫,以其從外而之內也。
時疫雖從內之外,下早亦難治。
蓋人身之陽氣七日一轉,自得病之日,至第七日,一陽之氣來復,疫始送出,輕則自汗而解,重則定下而解。
其有不俟七日而愈者,乃稟氣素足,竟送疫外出,不待一陽來夏也。
汗解者,自汗而解。
下解者,必有下症迫之,不待七日始下也。
若待七日始下,則危矣。
然此百中之一二。
其六日自愈之症者,良醫用藥必使經絡疏通,津液不枯,正氣不損,內結漸消,至期何難愈乎?其復者。
亦七日愈,汗者仍汗,下者仍下。
今之患疫者,苦於迫促,醫者又不明此理,急於求功,見汗不解,別無他法,驟然一下,以冀頓愈,正氣有虧,行機忽蹶,表熱陷入,痞滿立至,經絡阻滯,疫邪難潰,輕則牽延時日,重則變為死症,安望至期即愈乎?《瘟疫論》雖雲屢下,然胸有定見,絲絲入扣,下則愈,不下則不愈,非若庸醫之懵然用下也。
雖然,必先熟讀仲景之書,再細玩又可之書,更須閱歷深久,不緻膠柱鼓瑟,方能從容中道。
論時疫每夾外感內傷第八 時疫之中,每夾內傷外感,是一病而三病兼之,不可不察也。
蓋疫症盛行於春夏,而此時寒熱不均,衣服時時更換,易緻外感,但輕於冬月,用藥又須斟酌耳,此似是而非,實兩症也。
再病疫之家,服勞者,早夜不眠,飢寒交集,憂怖焦思,不但外感易,而內傷更多,復染於疫是三病而為一病也。
醫者,當辨其孰重孰輕,孰有孰無,須要絲絲入扣,不可概以疫病治之。
辛巳歲,予夫婦病疫虎墩,其時雖疫氣大行,然亦因母久病,早夜服勞,兼之逝後經營百端,是三病皆有,然必以內傷為重,故所治之藥,皆補內傷,不涉寒門疫門一味,此虛重邪輕,故可以補正而邪自去也。
論三陽經用表藥法第九 後人謂仲景太陽經用麻桂,陽明經用葛根,少陽經用柴胡。
若在太陽用葛根,陽明用柴胡,是為引賊入內。
此言誠是,然為斷章取意而言,尚未體會仲景全書,得仲景活法也。
仲景雲:「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又雲:「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是太陽亦用葛根矣。
又雲:「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又雲:「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又雲:「傷寒十三日,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
潮熱者,實也。
先宜小柴胡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下之。
」此三條仲景雖未貫太陽病三字,然而後賢列之太陽篇中,是太陽不但用葛根,而且用柴胡矣。
又雲:「陽明病,脈遲,汗出多而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又雲:「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是陽明亦用麻桂矣。
又雲:「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
」又雲:「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是陽明病不但用麻桂,而且用柴胡矣。
又小柴胡湯加減法:「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溫覆取微汗愈。
」又雲:「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而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此二條,仲景亦未貫少陽病三字,然後賢列之少陽篇中,是少陽亦用桂枝矣。
總而論之,人身之營衛經絡,一氣相通,才感外邪,即傳變不一,當隨合併之有無多寡,與寒熱之內外淺深用藥。
如不渴,麻桂成方可用。
如少渴,可加葛根。
舌白胎,可加柴胡。
其白芍、黃芩、花粉、石膏等,斟酌加入,不必拘拘於麻黃、桂枝、葛根、柴胡等湯之不可化用也。
此專為外感發表而言。
若夾內症,必兼治方效,仲景逐條立法定方以嚴其律,觀書者,當通篇融化以得其神,方為體會仲景全書、得仲景活法也。
至於春秋感冒,或溫疫初發,太陽經麻桂既不可用,可代以羌活。
若至初夏,又當代以蘇葉。
盛夏,又當代以薄荷,或防風。
然熱時有反寒者,寒時有反熱者,又在乎人之通權達變也。
論傷寒時疫下症當以舌胎為第一義第十 傷寒下症,最當珍重,若下早,症變結胸,固為可懼,若下遲,則津液乾枯,更為死候也。
予不得不為細論之。
仲景以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譫語,煩躁,發作有時,心中懊憹而煩,短氣而喘,腹滿痛,繞臍痛,目中不了了,自利清水色純青,厥諸症,斷為下症。
然汗出多,不惡寒,反惡熱,脈大,有白虎湯症;譫語,有少陽經症;煩躁發作有時,有陰躁虛煩之不一;心中懊憹而煩,有梔豉湯症:短氣而喘,有太陽經症;胸腹滿,有表症;繞臍痛,自利清水,色純青,厥,有陰寒症;目中不了了,有奪精,脫氣,脫血諸症;皆不足憑,節葊又以脈沉斷為下症,謂脈沉為歸裡,理甚通,然此為脈實素無他症者言之可耳。
若脈弱之人,或兼素有痞結之症,邪才歸胃,脈愈小弱,重按無力,全似陽症陰脈,蓋因脈弱氣結,再兼火氣堅縛,愈伏不出,故有此象。
昔人雲:陽明症,多假脈。
人但知其言,不解其理。
蓋陽明為氣血發源之所,藏痞結之藪。
一有痞結,則氣血凝滯,故脈或伏或結,甚至小弱如無。
人隻知沉而有力為積,殊不知沉而無力亦有有積者。
此予素所經歷,外感時疫,參以內症,俱緩下而愈。
內傷亦先瀉後補,或先補後瀉,與補瀉兼施,若誤認脈虛,遽然大補,內傷猶可,外感時疫,禍不旋踵矣。
是知最強最弱之脈,皆在陽明,故有「陽明病,多假脈」之嘆也。
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一端矣。
又予治丁尚志之婦,肺素不清,兼之外邪傳肺,而喘咳不止,又兼傳胃,而舌乾飲冷,脈因咳而氣上當浮,又因舌乾胃實當沉,二者兼之,全似白虎湯脈,浮沉著中,重按不實,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