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小
中
大
揣腹中,雖滿而軟,然指彈膨響,大便亦通。
予以舌乾為急務,以小承氣湯,生熟軍各半,加桔梗、蔞仁,三下而舌潤渴止。
但咳不止,單以清肺而愈。
以此症觀之,則又有白虎湯脈,而當用承氣湯之症者,詎不怪哉?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又一端矣。
如此者不可勝記,以予斷之,莫若以舌胎為第一義,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簡直易明,不可欺也。
邪在大陽與陽明之經者,舌無胎,在少陽經則有白胎,才歸陽明之腑,則舌轉黃潤矣。
若兼胃中痞滿,而猶帶寒熱往來者,大柴胡湯。
若兼大渴飲冷者,合白虎湯。
若無寒熱往來而胃口痞滿者,小承氣湯。
若痞滿亦無而譫語者,謂胃承氣湯。
若舌黃少幹,惡寒全無者,大承氣湯。
兼痞滿譫語者大下之,無痞滿譫語者小下之。
若直待下症俱全,再徵之脈沉而始下,則百無一生矣。
又有白砂胎者,亦承氣湯症也。
必有實症可憑,舌雖白而砂,與津液不生之虛幹舌異。
又有厚灰胎者,乃素有痰滯,亦承氣湯症也。
又有厚白胎者,乃小柴胡湯加枳樸症也。
又有下症而終無結糞者,但當辨其表症全無,胃中必有痞結不快處,或噯氣,或先曾嘔逆,或腹彈膨響,舌兼黃潤者,小承氣湯。
舌無胎者,檳榔丸,或滾痰丸,及白散等,選而用之。
此乃滯重火輕,不必拘拘於仲景之下禁丸藥也。
又有胎雖黃,薄而流轉如荷珠狀者,與舌忽幹忽潤而無胎者,皆虛症也。
其時疫下症,較傷寒略先一步,然亦必以舌黃為據。
若下之太早,變症亦為可懼。
又有舌雖黃燥而無汗,必下之,自汗隨至,若以傷寒為例,直至汗出多而始下,則殆矣。
瘟疫症,吳又可論之最詳,此不過姑引一條,以徵舌黃當下之要訣耳,餘不贅。
論感寒時疫有禁食不禁食之說第十一 外感時疫,有言得病即粥湯粒米不可食者,有言飲食始終全不當禁者,議論紛紛不定,予為細言之。
蓋人之胃氣強弱不同,有天壤之殊,不可執一。
其強者,胃氣充運兼之素無積聚,雖有外感內疫,不能阻滯氣道,食入易消易飢,烏足為患?外邪不能深入,內疫亦自易出,病易愈耳。
若不明此理,妄禁飲食,中氣一餒,外邪反緻深入,內疫不能鼓盪而出,變為危候也。
虛弱之人,胃氣原不充運,或兼素有積聚,一經風寒外束,疫邪內發,胃中早已痞滿,不飢不食,若再飲食強進,則必中宮填塞,變為承氣、陷胸、瀉心等湯,及白散、檳榔丸諸症。
若小下,則不能開其結。
若大下,恐中氣莫支,補瀉兩難措手。
莫若聽其不飢不食,使經絡易通,以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俟一陽來復之期,或可自愈也。
然感寒自外來,未至深入,猶可食粥以禦其邪,時疫從內發,當察其果無痞滿與舌厚白胎,而能易食易飢者,方可以稀粥與之。
論感寒時疫有食復不食復之異第十二 感寒時疫,其愈有二。
有舌無胎而汗解者,此內症本無,愈後即可食稀粥。
若舌胎黃燥,或汗後下愈,或下後汗愈,內火不能遽清,雖米飲下咽立復。
必使頻飲松羅濃茶,俟小便淡黃如象牙色,方可漸進稀粥也。
論傷寒時疫過經不解第十三 傷寒過經不解,喻嘉言謂邪在身中日久,勢必結聚三陽,太陽為多,少陽次之,陽明又次之。
若在三陰,生死反掌,不若是之久持,理固近矣。
孰知純表症者,隻在七日自仍。
若不愈者,必有內證勾結表邪不散。
予謂陽明而兼少陽太陽則有之,若舍陽明則未也。
觀仲景過經不解諸條,或與謂胃承氣湯者,乃純陽明症也。
或先與小柴胡湯,後與大柴胡湯,及柴胡加芒硝湯者,乃陽明而兼少陽也。
至於太陽治法,仲景全無。
有一條,內雲: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喻氏因承氣、柴胡二湯不可與,遂斷為太陽症。
予意嘔痛必兼陽明,豈單太陽乎?是知太陽少陽之單症絕無也。
若屢表不解,必細辨內症,或滯,或痰,或氣,或血,或蟲,表裡兼治,自可立愈。
何緻過經不解乎?若疫症過經不解,則毫無表症矣。
論感寒時疫當以利水為第二義第十四 感寒以麻桂發表為第一義,時疫以小柴胡湯和解為第一義。
《瘟疫論》又以達原為第一義,然此劑剛猛,當看元氣虛實,胸膈痞滿有無用之。
予意二症之第二義,在於利水,何則?蓋熱邪壅滯經絡,茶水難於升降,易緻停蓄而成水結胸之症,必仿五苓之義,表裡分消,上下疏通,常使經絡不閉,庶幾易解耳?然必細辨其果系水停,而非痰食氣血之停,或水停而兼以氣血痰食之停,用藥須絲絲入扣,方不有誤。
其利水之藥,惟滑石、木通,性涼而利水最速,且能發汗,勝於二苓、澤瀉。
論外感發汗與時疫自汗迥異第十五 感寒發汗,與時疫自汗,其病情迥異,用藥懸殊天壤。
夫外感之初,表有熱而內無熱,故服麻桂辛熱之品,一驅而表邪盡出矣。
漸轉入裡,方用葛根、柴胡、白虎、承氣等湯。
是知在表則汗愈,在中則和解清涼愈,在裡則下愈。
下症必先有汗,若無汗,必先汗而後下。
疫從內發,熱毒在內而應於表,故首禁麻桂,當以小柴胡湯和之。
以少陽乃從內之外之第一層門也。
然用之有汗,亦不能解,以疫邪不能遽從募原達表。
若用之無汗,乃疫邪,或內症阻閉,不可強發,仍以小柴胡湯,加以清涼疏通之品,日日與之,使疫火漸消,陰氣漸復,經絡疏通,至七日一陽之氣來復,輕者邪從募原盡達於表,自汗而解,不必再藥。
重者,舌必黃燥,如終無汗,縱有汗亦不遍,以三承氣湯斟酌下之,使火毒去而津液生,則舌必先潤,自汗乃至,此水到渠成之理。
若舌仍乾燥,而汗出者,頃刻亡陽之症。
是感寒下在汗之後,疫症下在汗之前,感寒發汗宜助陽,疫症發汗宜養陰也。
然外感發汗宜微,毛竅少通,而邪自外出,若大發其汗,則津液乾枯,反成危候。
疫解之汗,陽氣被閉日久,至來復之期,疫邪暴潰,內火與正氣並伸,其汗必漸出如雨。
雖解後,若少進熱湯,則津津汗出,必一七,或二七後,內火盡消,胃氣大復,方能自止。
若不明此理,自汗時,恐汗多亡陽而遽止之,則從表所出之邪,仍返於內,輕則結聚少陽之位而發頤,重則結聚胸胃之間,無異結胸,甚可懼也。
論感寒與時疫之嘔不同第十六 感寒惟太陰一經屬吐,其餘五經皆有嘔症,有發表,和解,攻下,雙解,去痰飲,消積滯,散逆氣,安蛔,利水,除膿,溫補,清涼之不一,種種治法。
茲不細述,惟舉少陽一經之乾嘔言之。
蓋少陽之嘔,為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表邪欲傳於內,裡氣欲伸於外,互相爭拒,故此經必乾嘔也。
舌現白胎,當以小柴胡湯伸其正氣,驅邪外出,而嘔自止矣。
舌黃潤者,當用大柴胡湯,或柴胡加芒硝湯。
再兼以上諸症者,須兼治方效。
至於疫症之嘔,乃疫邪內發,阻塞於胃,其將潰未潰之勢,鬱而不舒之象,亦現乾嘔之症,舌亦白胎,當以達原飲加柴胡破結以促其潰,邪潰而嘔自止矣。
舌黃潤者,又當加以熟軍,或芒硝。
再兼以上諸症者,亦須兼治方效。
一取上升,一取下降,相懸天壤矣。
舌乾黃者無嘔症,以外邪內疫已經結實,乃承氣湯症也。
論柯韻伯「寒傷於表,法當溫散。
寒傷於裡,法當溫補」之句第十七 柯韻伯《風寒辨惑論》有雲:「夫開口言傷寒,動手即用寒涼克伐之劑,曷不於傷寒二字,顧名思義耶?寒傷於表,法當溫散,寒傷於裡,法當溫補。
」此誠千古明言,然特為好用寒涼克伐者矯弊耳。
夫「寒傷於表,法當溫散」者,乃寒感之初,內未有熱,即當用溫散之劑,驅出寒邪,立愈矣。
若邪已傳內,鬱火已生痰飲被其煎熬,胸將熱結,則又當權其表裡寒熱之輕重,胸胃痞結之有無而兼治之,汗始出也。
不然,則仲景隻當用麻桂二方足矣。
又何須用青龍、越婢、陽旦、柴胡、黃芩等湯而解表乎?若胸有熱結,非枳、樸、蔞、連以開結清熱,則裡氣閉塞,而表終不解。
此症瘟疫居多,而感寒間有,然方法自可通用。
至於「寒傷於裡,法當溫補」,當歸「直中」一門,此惟喻氏分辨最詳,可不復贅。
觀此豈非柯氏特為好用寒涼克伐者矯弊乎? 論《傷寒發明》第十八 崇川程繩玉先生,近著《傷寒發明》,所遵柯韻伯十分之六,喻嘉言十分之二,方中行十分之一,餘則發以己意,可謂集大成矣。
然愚意猶有未盡善者,如所論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一條,闢喻解最當。
其餘論太陽經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之「緊」字,少陽經陽微結之「結」字,少陰病心下溫溫欲吐,厥陰經臟厥蛔厥諸條,並「差後勞復,凡病邪既至,不可輒認為實,須防正氣因攻而虛;病邪去,不可輒認為虛,須防餘邪因補而復集」之語,皆另具手眼,超越千古矣。
且能體認某句當在某條之下,斷章分注,絲毫不爽,非此中面壁多年者不能也。
獨怪將柯氏之書,斷章而下復合,未免反掩柯氏之心法。
程言「柯氏《傷寒論翼》,為上智者言,恐時人不明,斷章分解於各條下,使人逐條即明」,亦善法也。
孰知柯氏之意?謂古今所注者,惟逐條註解,未有通論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者。
若逐條看注,未免顧此失彼,泥於一法一方,有膠柱鼓瑟之嘆。
故講一法,則舉眾法比類而推講之。
論一方,亦舉眾方比類而推論之。
遂覺仲景通身手眼,俱在目前,令人渾化而得之也。
程氏斷章而不復合,仍與眾識無異矣。
予意必將柯氏全書刊附於後,使讀者先逐條以明其說,次渾化以神其用,方稱全書,方得柯氏心法也。
予曾會大世兄孟宣,言及此意。
孟宣雲:「家父在日,亦曾言及,因艱於刻資,故爾未曾刊附」。
論賁豚症有虛實不同第十九 《內經》無賁豚症,隻有伏梁症二。
伏梁即賁豚也。
《難經》始分五積之名,以心積名曰伏梁,腎積名曰賁豚。
謂腎為水臟,豚為水畜,臍下乃腎位,故名賁豚。
又其氣跳動,狀如豚之上賁也。
是二症,一系內癰,一系風根,皆素有之實症,經雲不可急攻,東垣制五積丸,攻補寒熱兼施,治之甚當。
又仲景書雲:「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
」此係即出之虛症,仲景借前賁豚之名,以名之也。
蓋其人,腎氣本虛,不當大發其汗,而燒針令其汗出,則強發可知,胃陽一虛,不能蔽護腎陽,故腎陽發動上奔,若治之少緩,頃刻亡陽而死矣,故以桂枝湯三倍其桂,招之內入,
予以舌乾為急務,以小承氣湯,生熟軍各半,加桔梗、蔞仁,三下而舌潤渴止。
但咳不止,單以清肺而愈。
以此症觀之,則又有白虎湯脈,而當用承氣湯之症者,詎不怪哉?此下症脈沉之不足憑也又一端矣。
如此者不可勝記,以予斷之,莫若以舌胎為第一義,為有諸內必形諸外,簡直易明,不可欺也。
邪在大陽與陽明之經者,舌無胎,在少陽經則有白胎,才歸陽明之腑,則舌轉黃潤矣。
若兼胃中痞滿,而猶帶寒熱往來者,大柴胡湯。
若兼大渴飲冷者,合白虎湯。
若無寒熱往來而胃口痞滿者,小承氣湯。
若痞滿亦無而譫語者,謂胃承氣湯。
若舌黃少幹,惡寒全無者,大承氣湯。
兼痞滿譫語者大下之,無痞滿譫語者小下之。
若直待下症俱全,再徵之脈沉而始下,則百無一生矣。
又有白砂胎者,亦承氣湯症也。
必有實症可憑,舌雖白而砂,與津液不生之虛幹舌異。
又有厚灰胎者,乃素有痰滯,亦承氣湯症也。
又有厚白胎者,乃小柴胡湯加枳樸症也。
又有下症而終無結糞者,但當辨其表症全無,胃中必有痞結不快處,或噯氣,或先曾嘔逆,或腹彈膨響,舌兼黃潤者,小承氣湯。
舌無胎者,檳榔丸,或滾痰丸,及白散等,選而用之。
此乃滯重火輕,不必拘拘於仲景之下禁丸藥也。
又有胎雖黃,薄而流轉如荷珠狀者,與舌忽幹忽潤而無胎者,皆虛症也。
其時疫下症,較傷寒略先一步,然亦必以舌黃為據。
若下之太早,變症亦為可懼。
又有舌雖黃燥而無汗,必下之,自汗隨至,若以傷寒為例,直至汗出多而始下,則殆矣。
瘟疫症,吳又可論之最詳,此不過姑引一條,以徵舌黃當下之要訣耳,餘不贅。
論感寒時疫有禁食不禁食之說第十一 外感時疫,有言得病即粥湯粒米不可食者,有言飲食始終全不當禁者,議論紛紛不定,予為細言之。
蓋人之胃氣強弱不同,有天壤之殊,不可執一。
其強者,胃氣充運兼之素無積聚,雖有外感內疫,不能阻滯氣道,食入易消易飢,烏足為患?外邪不能深入,內疫亦自易出,病易愈耳。
若不明此理,妄禁飲食,中氣一餒,外邪反緻深入,內疫不能鼓盪而出,變為危候也。
虛弱之人,胃氣原不充運,或兼素有積聚,一經風寒外束,疫邪內發,胃中早已痞滿,不飢不食,若再飲食強進,則必中宮填塞,變為承氣、陷胸、瀉心等湯,及白散、檳榔丸諸症。
若小下,則不能開其結。
若大下,恐中氣莫支,補瀉兩難措手。
莫若聽其不飢不食,使經絡易通,以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俟一陽來復之期,或可自愈也。
然感寒自外來,未至深入,猶可食粥以禦其邪,時疫從內發,當察其果無痞滿與舌厚白胎,而能易食易飢者,方可以稀粥與之。
論感寒時疫有食復不食復之異第十二 感寒時疫,其愈有二。
有舌無胎而汗解者,此內症本無,愈後即可食稀粥。
若舌胎黃燥,或汗後下愈,或下後汗愈,內火不能遽清,雖米飲下咽立復。
必使頻飲松羅濃茶,俟小便淡黃如象牙色,方可漸進稀粥也。
論傷寒時疫過經不解第十三 傷寒過經不解,喻嘉言謂邪在身中日久,勢必結聚三陽,太陽為多,少陽次之,陽明又次之。
若在三陰,生死反掌,不若是之久持,理固近矣。
孰知純表症者,隻在七日自仍。
若不愈者,必有內證勾結表邪不散。
予謂陽明而兼少陽太陽則有之,若舍陽明則未也。
觀仲景過經不解諸條,或與謂胃承氣湯者,乃純陽明症也。
或先與小柴胡湯,後與大柴胡湯,及柴胡加芒硝湯者,乃陽明而兼少陽也。
至於太陽治法,仲景全無。
有一條,內雲: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
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喻氏因承氣、柴胡二湯不可與,遂斷為太陽症。
予意嘔痛必兼陽明,豈單太陽乎?是知太陽少陽之單症絕無也。
若屢表不解,必細辨內症,或滯,或痰,或氣,或血,或蟲,表裡兼治,自可立愈。
何緻過經不解乎?若疫症過經不解,則毫無表症矣。
論感寒時疫當以利水為第二義第十四 感寒以麻桂發表為第一義,時疫以小柴胡湯和解為第一義。
《瘟疫論》又以達原為第一義,然此劑剛猛,當看元氣虛實,胸膈痞滿有無用之。
予意二症之第二義,在於利水,何則?蓋熱邪壅滯經絡,茶水難於升降,易緻停蓄而成水結胸之症,必仿五苓之義,表裡分消,上下疏通,常使經絡不閉,庶幾易解耳?然必細辨其果系水停,而非痰食氣血之停,或水停而兼以氣血痰食之停,用藥須絲絲入扣,方不有誤。
其利水之藥,惟滑石、木通,性涼而利水最速,且能發汗,勝於二苓、澤瀉。
論外感發汗與時疫自汗迥異第十五 感寒發汗,與時疫自汗,其病情迥異,用藥懸殊天壤。
夫外感之初,表有熱而內無熱,故服麻桂辛熱之品,一驅而表邪盡出矣。
漸轉入裡,方用葛根、柴胡、白虎、承氣等湯。
是知在表則汗愈,在中則和解清涼愈,在裡則下愈。
下症必先有汗,若無汗,必先汗而後下。
疫從內發,熱毒在內而應於表,故首禁麻桂,當以小柴胡湯和之。
以少陽乃從內之外之第一層門也。
然用之有汗,亦不能解,以疫邪不能遽從募原達表。
若用之無汗,乃疫邪,或內症阻閉,不可強發,仍以小柴胡湯,加以清涼疏通之品,日日與之,使疫火漸消,陰氣漸復,經絡疏通,至七日一陽之氣來復,輕者邪從募原盡達於表,自汗而解,不必再藥。
重者,舌必黃燥,如終無汗,縱有汗亦不遍,以三承氣湯斟酌下之,使火毒去而津液生,則舌必先潤,自汗乃至,此水到渠成之理。
若舌仍乾燥,而汗出者,頃刻亡陽之症。
是感寒下在汗之後,疫症下在汗之前,感寒發汗宜助陽,疫症發汗宜養陰也。
然外感發汗宜微,毛竅少通,而邪自外出,若大發其汗,則津液乾枯,反成危候。
疫解之汗,陽氣被閉日久,至來復之期,疫邪暴潰,內火與正氣並伸,其汗必漸出如雨。
雖解後,若少進熱湯,則津津汗出,必一七,或二七後,內火盡消,胃氣大復,方能自止。
若不明此理,自汗時,恐汗多亡陽而遽止之,則從表所出之邪,仍返於內,輕則結聚少陽之位而發頤,重則結聚胸胃之間,無異結胸,甚可懼也。
論感寒與時疫之嘔不同第十六 感寒惟太陰一經屬吐,其餘五經皆有嘔症,有發表,和解,攻下,雙解,去痰飲,消積滯,散逆氣,安蛔,利水,除膿,溫補,清涼之不一,種種治法。
茲不細述,惟舉少陽一經之乾嘔言之。
蓋少陽之嘔,為邪在半表半裡之間,表邪欲傳於內,裡氣欲伸於外,互相爭拒,故此經必乾嘔也。
舌現白胎,當以小柴胡湯伸其正氣,驅邪外出,而嘔自止矣。
舌黃潤者,當用大柴胡湯,或柴胡加芒硝湯。
再兼以上諸症者,須兼治方效。
至於疫症之嘔,乃疫邪內發,阻塞於胃,其將潰未潰之勢,鬱而不舒之象,亦現乾嘔之症,舌亦白胎,當以達原飲加柴胡破結以促其潰,邪潰而嘔自止矣。
舌黃潤者,又當加以熟軍,或芒硝。
再兼以上諸症者,亦須兼治方效。
一取上升,一取下降,相懸天壤矣。
舌乾黃者無嘔症,以外邪內疫已經結實,乃承氣湯症也。
論柯韻伯「寒傷於表,法當溫散。
寒傷於裡,法當溫補」之句第十七 柯韻伯《風寒辨惑論》有雲:「夫開口言傷寒,動手即用寒涼克伐之劑,曷不於傷寒二字,顧名思義耶?寒傷於表,法當溫散,寒傷於裡,法當溫補。
」此誠千古明言,然特為好用寒涼克伐者矯弊耳。
夫「寒傷於表,法當溫散」者,乃寒感之初,內未有熱,即當用溫散之劑,驅出寒邪,立愈矣。
若邪已傳內,鬱火已生痰飲被其煎熬,胸將熱結,則又當權其表裡寒熱之輕重,胸胃痞結之有無而兼治之,汗始出也。
不然,則仲景隻當用麻桂二方足矣。
又何須用青龍、越婢、陽旦、柴胡、黃芩等湯而解表乎?若胸有熱結,非枳、樸、蔞、連以開結清熱,則裡氣閉塞,而表終不解。
此症瘟疫居多,而感寒間有,然方法自可通用。
至於「寒傷於裡,法當溫補」,當歸「直中」一門,此惟喻氏分辨最詳,可不復贅。
觀此豈非柯氏特為好用寒涼克伐者矯弊乎? 論《傷寒發明》第十八 崇川程繩玉先生,近著《傷寒發明》,所遵柯韻伯十分之六,喻嘉言十分之二,方中行十分之一,餘則發以己意,可謂集大成矣。
然愚意猶有未盡善者,如所論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一條,闢喻解最當。
其餘論太陽經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之「緊」字,少陽經陽微結之「結」字,少陰病心下溫溫欲吐,厥陰經臟厥蛔厥諸條,並「差後勞復,凡病邪既至,不可輒認為實,須防正氣因攻而虛;病邪去,不可輒認為虛,須防餘邪因補而復集」之語,皆另具手眼,超越千古矣。
且能體認某句當在某條之下,斷章分注,絲毫不爽,非此中面壁多年者不能也。
獨怪將柯氏之書,斷章而下復合,未免反掩柯氏之心法。
程言「柯氏《傷寒論翼》,為上智者言,恐時人不明,斷章分解於各條下,使人逐條即明」,亦善法也。
孰知柯氏之意?謂古今所注者,惟逐條註解,未有通論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者。
若逐條看注,未免顧此失彼,泥於一法一方,有膠柱鼓瑟之嘆。
故講一法,則舉眾法比類而推講之。
論一方,亦舉眾方比類而推論之。
遂覺仲景通身手眼,俱在目前,令人渾化而得之也。
程氏斷章而不復合,仍與眾識無異矣。
予意必將柯氏全書刊附於後,使讀者先逐條以明其說,次渾化以神其用,方稱全書,方得柯氏心法也。
予曾會大世兄孟宣,言及此意。
孟宣雲:「家父在日,亦曾言及,因艱於刻資,故爾未曾刊附」。
論賁豚症有虛實不同第十九 《內經》無賁豚症,隻有伏梁症二。
伏梁即賁豚也。
《難經》始分五積之名,以心積名曰伏梁,腎積名曰賁豚。
謂腎為水臟,豚為水畜,臍下乃腎位,故名賁豚。
又其氣跳動,狀如豚之上賁也。
是二症,一系內癰,一系風根,皆素有之實症,經雲不可急攻,東垣制五積丸,攻補寒熱兼施,治之甚當。
又仲景書雲:「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賁豚。
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
」此係即出之虛症,仲景借前賁豚之名,以名之也。
蓋其人,腎氣本虛,不當大發其汗,而燒針令其汗出,則強發可知,胃陽一虛,不能蔽護腎陽,故腎陽發動上奔,若治之少緩,頃刻亡陽而死矣,故以桂枝湯三倍其桂,招之內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