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程氏紹南先生醫案
關燈
小
中
大
患大便一日夜廿次,小便七十餘次,不時厥冒自汗,臥床不起,兩足不住動搖,諸醫皆不識,仍進消痰清火之劑。
曰:怪症皆屬痰火,況有痰證者乎!而病家亦信以為然,服藥後神氣欲脫,氣喘不絕,自汗厥逆不止,諸醫皆束手而去。
延予診視,六脈浮空,重按無神。
予曰:此症連服消痰,已傷肝脾心三臟,三陽之氣欲脫,下氣上厥,氣血兩傷之候。
夫肺主氣、主衛、主敷布,今氣分受傷,故自汗。
大腸傳送失職,故大便廿次。
況膀胱為太陽之根底,今衛氣不能下行,膀胱司化失職,故小便頻數。
心主血、主營、主舒轉,今血分受傷,故厥冒不止。
兩足動搖者,肝主筋,血傷則急。
《經》雲:陽明主潤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
今久服滾痰丸,又兼產後氣血兩憊,中氣大損,急宜扶陽補血,遂擬六君子湯加減,晚以歸脾湯兼服,如是十日而諸恙悉平。
白朮炭 人參 茯苓 甘草 法夏 廣陳皮 木香 附子 枸杞 益智 煨姜 歸脾湯方:白朮炭 人參 茯神 棗仁 龍眼 炙綿耆 歸身 遠志 木香 炙草 咳嗽氣喘,喉痹吐紅 程南珍。
腎勞吐紅,精血枯竭,已有多年。
不知靜養調攝,復加斫削,以緻諸虛蜂起,證曰危篤。
於六月中細按六脈數而無倫,幹嗆氣喘,虛炎喉痹,穀氣不納,督脈痿憊,皆由日久病深,水虧火亢,自上傳下,損症盡見,勢若勞瘵,難以治療。
再四圖之,惟作三焦分治,庶可挽回。
一月以來,諸恙皆退,飲食漸進,但六脈虛軟,兩尺無根。
若非峻補,何能填實下焦虛損!且腎為人之命蒂,蒂固則腎水足而龍火潛,可免飛越奔騰之患。
今先擬補天益陰丸以補其腎,緩商補脾保肺之方。
三焦分治,自然陽生陰長,寒谷春回矣。
但是症必須時時調攝,謹慎養身絕欲,三年方許收之桑榆,非徒藉草根藥餌為保命之常法也。
紫河車(漂淨,挑去血筋) 血餘膏(二兩) 元武膠(二兩) 淡秋石(二兩) 根生地(四兩) 大熟地(四兩) 白茯苓(三兩) 懷山藥(四兩) 山萸肉(四兩) 福澤瀉(三兩) 湖丹皮(三兩) 淮牛膝(三兩) 上為末,煉為蜜丸。
每晨建蓮湯送下五錢。
經阻 靳道臺令嬡。
氣惱經阻,誤以怯治。
予與逍遙散、歸脾湯而愈。
天癸四月不止,服加味逍遙散,客病盡去。
刻下六脈虛軟,肝脾虧損,衝任帶三經不足,以緻血少經滯。
《經》雲: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
若心肝脾三經受損,則精血不能灌溉,營衛之氣不能調達,則血少而經閉。
薛立齋雲:肝脾和而經自通。
《經》又雲: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今五臟之氣受虧,衝任之脈不足,血枯經閉之症已兆,不可不慎。
擬以歸脾丸加補衝任之品調攝,自然肝脾之氣調達,不行經而天癸自至矣。
若此時而用破血通經之劑,則衝任益損,不惟無益,反增其病矣。
服後果經通而愈。
於術炭 當歸 人參 黃耆 甘草 酸棗仁 遠志 生地 茯神 杜仲 制香附 續斷 丹參 懷膝 胸腹絞痛,痞塞嘔惡 王景山。
惱怒傷肝,思慮傷脾,肝脾鬱結,清濁抑遏,以緻中氣受傷,升降失職,痰涎壅滯,胸隔攻刺,蔓延幾載,病勢日增。
歷來常服辛溫之品,繼以參耆,愈動愈滯。
今夏初按脈沉鬱而有力,胸腹絞痛,痞塞嘔惡,肝乘脾土,穀氣不納。
投以疏肝解鬱之劑,諸恙皆去,病勢漸緩,而胸中嘈雜尚有未盡,乃病久藥淺,肝脾素虧之故。
再擬調肝和脾之藥,使其肝木自舒,中氣自開,清濁得分,升降無礙,自然漸愈。
但七情之病必須涵養性情,暢懷胸次,方得全美,非徒藉草根藥石為常法也。
擬逍遙散加減。
粉歸身 白芍 雲苓 山梔 川貝 湖丹皮 川郁 柴胡 香附 甘草 制於術 鉤藤(二兩) 荷蒂(七枚) 共為末,煎湯泛丸,開水送下。
痿症 嶽頤山。
本屬痿症,醫者誤作大麻瘋治之。
《經》雲諸虛損症,一損損於肺,毛焦發落;二損損於肝,血木脈榮;三損損於胃,納穀不運,肌膚脹滿。
今頤兄尊恙,即此症也。
往往不察病機,從麻瘋之症,投以燥濕祛風,以緻精枯而竭,病勢日增。
此係陰陽虧損,水火不濟,不能水精四布,遊溢精氣,氣血兩憊,升降失職,為今不治,將來諸症蜂起,莫之能遏。
惟一切諸事但作影花水月,靜養調攝,繼以藥餌,庶幾有合乎是症,擬方於下。
真人參 於術 茯苓 當歸 棗仁 遠志肉 生地 丹皮 秋石 白芍 提麥冬 甘草 頭痛眩暈倒僕 王建中夫人。
六脈弦緊,不時頭痛,坐臥眩暈。
此肝風內煽也。
《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擬以鉤藤羚羊角湯疏其肝風,自然獲愈。
羚羊角 山梔 赤苓 元參 麥冬 生白芍 川貝 鉤藤 甘草 荷蒂 人中白丸:提麥冬 鉤藤 赤苓 山梔 川貝 人中白 生地 生白芍 元參 甘菊 共為細末,用金石斛湯泛丸。
肝鬱嘔吐 宋姓者。
患嘔吐,每於飲食後,胸腹及兩脅脹滿而痛,或旬日一發,或月餘一發。
審其六脈沉弦而緊,此鬱症也,由思慮鬱結所緻。
上肉桂 川連 石決 法夏 雲苓 新會皮 沉香 烏梅 川郁 丸方:蒸茅朮 神麯 法夏 烏梅 香附 新會皮 生芍 撫芎 山梔(薑汁炒) 蔞皮 用薤白頭煎湯泛丸。
血脫 楊南崗。
血脫之後,六脈弦緊,胸隔填悶不快。
此肝脾氣結,當以血脫補氣,亡陽補陰為要。
制於術 人參 黃耆 歸身 阿膠 酸棗仁 遠志 川斷 河車 五味 金石斛 上藥煎膏,每晨人參湯化服。
脾虛腫滿 川沙陸子梅。
脾陽不振,命門火衰,以緻水溢氾濫,周身浮腫,痰涎壅盛,外腎與尿管俱腫。
蓋中虛則津液化痰,水虧則膀胱失化,更兼惱怒素多,肝木乘土,諸虛蜂起,細審六脈虛中帶弦。
今先擬五苓散以通調水道,兼服米仁湯,淡滲之劑互服,候其脾腎之氣得旺,腫滿之勢漸消,然後再進《金匱》腎氣丸,以冀收功。
於術炭 澤瀉 豬苓 雲苓 砂仁 上肉桂 沉香 腹皮 姜衣 椒目 陳麥柴 人參 午後煎方:生米仁 雲苓 會皮 法夏 通草 赤茯苓 沉香 桑皮 姜皮 吳萸 金沸草 木瓜 加熟砂仁末 服藥後目腫勢減半,腎管俱收,惟大便潤而澀,口渴唇燥,舌上白膩。
生苡仁 茯苓 會皮 法夏 通草 冬瓜子 桑皮 沉香 郁李 川貝 生薑衣 參湯沖服。
服藥二十日後,腫勢大減,飲食漸進,復因惱怒下利純清水,六脈弦細,擬用健中一法。
制於術 廣皮 法夏 茯苓 白芍 真人參 加熟砂仁末 接服《金匱》腎氣丸方:大熟地 肉桂 懷膝 附子 山藥 大福澤 車前 萸肉 茯苓 丹皮 肝氣頭痛,厥陽時冒 橫沔秦介年如夫人。
久患瘰癧,肝氣糾結不舒,厥陽上亢巔頂,以緻頭疼耳聾目盲,左鼻作痛,右鼻出血涕,並下體冰冷,左半身似麻痹,不知痛癢。
此下氣上逆,肝風不得降於九地之下,乘土乘金,縱橫無定。
所喜六脈未數,天癸如期,陰分未涸。
急宜平肝培土,挹癸注水,厥陽自斂,肝風自熄矣。
旋覆花 赭石 橘紅 法夏 人參 郁李仁 黃連 旱蓮草 吳萸 山梔 料豆衣 赤神 晚服方:真川連 知母 生地 肉桂 茯苓 湖丹皮 山藥 萸肉 龜闆 磁石 人中白 共法制為末,用豬脊髓和丸。
指腫風症 一某夏間早起,必於冷水中洗手,遂患左大指腫脹而痛,繼以左中指亦然。
熏洗、針灸歷治不效,日久十指俱浮腫,時出黃水。
此係寒濕傷於厥陰、陽明,若再連延,恐成足指俱腫矣。
擬藥酒方治之。
生綿耆 漢防己 川萆薢 晚蠶沙 川桂枝 嫩桑枝 白歸身 刺蒺藜 制豨薟 宣木瓜 片薑黃 青防風 用女貞酒一罈,入前藥隔水煮一炷香,隨時溫服。
時瘧神昏譫語 鹽官陳上林夫人。
時瘧之後,胸膈微痛,夜不得寐,神昏譫語,細切六脈,左三部沉鬱,右三部弦硬。
此土虛木旺之故,擬溫膽湯合左金丸之意,則神自安而痛自緩矣。
真人參 雲神 棗仁 廣皮 半夏 淡吳萸 川連 用粳米煎湯代水。
復診:飲食之後,心中嘈雜。
此即厥陰氣上撞心,心中疼痛,飢不欲食,擬用甲己化土,肝脾同治。
真人參 白芍(吳萸泡淡,同拌炒) 於術 廣皮 法夏 炙甘草 頭面浮腫、小便赤濁 太倉淩思敬。
六脈兩關獨大,水溢渾濁,頭面與足浮腫。
此中虛壅滯,濕熱下滲膀胱,以緻小便赤濁。
宜清熱補氣,諸恙自愈。
吉林參鬚 紫菀 雲苓 山梔 通草 料豆衣 知母 萆薢 加白果肉(搗,沖服,五枚)
曰:怪症皆屬痰火,況有痰證者乎!而病家亦信以為然,服藥後神氣欲脫,氣喘不絕,自汗厥逆不止,諸醫皆束手而去。
延予診視,六脈浮空,重按無神。
予曰:此症連服消痰,已傷肝脾心三臟,三陽之氣欲脫,下氣上厥,氣血兩傷之候。
夫肺主氣、主衛、主敷布,今氣分受傷,故自汗。
大腸傳送失職,故大便廿次。
況膀胱為太陽之根底,今衛氣不能下行,膀胱司化失職,故小便頻數。
心主血、主營、主舒轉,今血分受傷,故厥冒不止。
兩足動搖者,肝主筋,血傷則急。
《經》雲:陽明主潤宗筋,宗筋者,主束骨而利機關者也。
今久服滾痰丸,又兼產後氣血兩憊,中氣大損,急宜扶陽補血,遂擬六君子湯加減,晚以歸脾湯兼服,如是十日而諸恙悉平。
白朮炭 人參 茯苓 甘草 法夏 廣陳皮 木香 附子 枸杞 益智 煨姜 歸脾湯方:白朮炭 人參 茯神 棗仁 龍眼 炙綿耆 歸身 遠志 木香 炙草 咳嗽氣喘,喉痹吐紅 程南珍。
腎勞吐紅,精血枯竭,已有多年。
不知靜養調攝,復加斫削,以緻諸虛蜂起,證曰危篤。
於六月中細按六脈數而無倫,幹嗆氣喘,虛炎喉痹,穀氣不納,督脈痿憊,皆由日久病深,水虧火亢,自上傳下,損症盡見,勢若勞瘵,難以治療。
再四圖之,惟作三焦分治,庶可挽回。
一月以來,諸恙皆退,飲食漸進,但六脈虛軟,兩尺無根。
若非峻補,何能填實下焦虛損!且腎為人之命蒂,蒂固則腎水足而龍火潛,可免飛越奔騰之患。
今先擬補天益陰丸以補其腎,緩商補脾保肺之方。
三焦分治,自然陽生陰長,寒谷春回矣。
但是症必須時時調攝,謹慎養身絕欲,三年方許收之桑榆,非徒藉草根藥餌為保命之常法也。
紫河車(漂淨,挑去血筋) 血餘膏(二兩) 元武膠(二兩) 淡秋石(二兩) 根生地(四兩) 大熟地(四兩) 白茯苓(三兩) 懷山藥(四兩) 山萸肉(四兩) 福澤瀉(三兩) 湖丹皮(三兩) 淮牛膝(三兩) 上為末,煉為蜜丸。
每晨建蓮湯送下五錢。
經阻 靳道臺令嬡。
氣惱經阻,誤以怯治。
予與逍遙散、歸脾湯而愈。
天癸四月不止,服加味逍遙散,客病盡去。
刻下六脈虛軟,肝脾虧損,衝任帶三經不足,以緻血少經滯。
《經》雲: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
若心肝脾三經受損,則精血不能灌溉,營衛之氣不能調達,則血少而經閉。
薛立齋雲:肝脾和而經自通。
《經》又雲: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
今五臟之氣受虧,衝任之脈不足,血枯經閉之症已兆,不可不慎。
擬以歸脾丸加補衝任之品調攝,自然肝脾之氣調達,不行經而天癸自至矣。
若此時而用破血通經之劑,則衝任益損,不惟無益,反增其病矣。
服後果經通而愈。
於術炭 當歸 人參 黃耆 甘草 酸棗仁 遠志 生地 茯神 杜仲 制香附 續斷 丹參 懷膝 胸腹絞痛,痞塞嘔惡 王景山。
惱怒傷肝,思慮傷脾,肝脾鬱結,清濁抑遏,以緻中氣受傷,升降失職,痰涎壅滯,胸隔攻刺,蔓延幾載,病勢日增。
歷來常服辛溫之品,繼以參耆,愈動愈滯。
今夏初按脈沉鬱而有力,胸腹絞痛,痞塞嘔惡,肝乘脾土,穀氣不納。
投以疏肝解鬱之劑,諸恙皆去,病勢漸緩,而胸中嘈雜尚有未盡,乃病久藥淺,肝脾素虧之故。
再擬調肝和脾之藥,使其肝木自舒,中氣自開,清濁得分,升降無礙,自然漸愈。
但七情之病必須涵養性情,暢懷胸次,方得全美,非徒藉草根藥石為常法也。
擬逍遙散加減。
粉歸身 白芍 雲苓 山梔 川貝 湖丹皮 川郁 柴胡 香附 甘草 制於術 鉤藤(二兩) 荷蒂(七枚) 共為末,煎湯泛丸,開水送下。
痿症 嶽頤山。
本屬痿症,醫者誤作大麻瘋治之。
《經》雲諸虛損症,一損損於肺,毛焦發落;二損損於肝,血木脈榮;三損損於胃,納穀不運,肌膚脹滿。
今頤兄尊恙,即此症也。
往往不察病機,從麻瘋之症,投以燥濕祛風,以緻精枯而竭,病勢日增。
此係陰陽虧損,水火不濟,不能水精四布,遊溢精氣,氣血兩憊,升降失職,為今不治,將來諸症蜂起,莫之能遏。
惟一切諸事但作影花水月,靜養調攝,繼以藥餌,庶幾有合乎是症,擬方於下。
真人參 於術 茯苓 當歸 棗仁 遠志肉 生地 丹皮 秋石 白芍 提麥冬 甘草 頭痛眩暈倒僕 王建中夫人。
六脈弦緊,不時頭痛,坐臥眩暈。
此肝風內煽也。
《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擬以鉤藤羚羊角湯疏其肝風,自然獲愈。
羚羊角 山梔 赤苓 元參 麥冬 生白芍 川貝 鉤藤 甘草 荷蒂 人中白丸:提麥冬 鉤藤 赤苓 山梔 川貝 人中白 生地 生白芍 元參 甘菊 共為細末,用金石斛湯泛丸。
肝鬱嘔吐 宋姓者。
患嘔吐,每於飲食後,胸腹及兩脅脹滿而痛,或旬日一發,或月餘一發。
審其六脈沉弦而緊,此鬱症也,由思慮鬱結所緻。
上肉桂 川連 石決 法夏 雲苓 新會皮 沉香 烏梅 川郁 丸方:蒸茅朮 神麯 法夏 烏梅 香附 新會皮 生芍 撫芎 山梔(薑汁炒) 蔞皮 用薤白頭煎湯泛丸。
血脫 楊南崗。
血脫之後,六脈弦緊,胸隔填悶不快。
此肝脾氣結,當以血脫補氣,亡陽補陰為要。
制於術 人參 黃耆 歸身 阿膠 酸棗仁 遠志 川斷 河車 五味 金石斛 上藥煎膏,每晨人參湯化服。
脾虛腫滿 川沙陸子梅。
脾陽不振,命門火衰,以緻水溢氾濫,周身浮腫,痰涎壅盛,外腎與尿管俱腫。
蓋中虛則津液化痰,水虧則膀胱失化,更兼惱怒素多,肝木乘土,諸虛蜂起,細審六脈虛中帶弦。
今先擬五苓散以通調水道,兼服米仁湯,淡滲之劑互服,候其脾腎之氣得旺,腫滿之勢漸消,然後再進《金匱》腎氣丸,以冀收功。
於術炭 澤瀉 豬苓 雲苓 砂仁 上肉桂 沉香 腹皮 姜衣 椒目 陳麥柴 人參 午後煎方:生米仁 雲苓 會皮 法夏 通草 赤茯苓 沉香 桑皮 姜皮 吳萸 金沸草 木瓜 加熟砂仁末 服藥後目腫勢減半,腎管俱收,惟大便潤而澀,口渴唇燥,舌上白膩。
生苡仁 茯苓 會皮 法夏 通草 冬瓜子 桑皮 沉香 郁李 川貝 生薑衣 參湯沖服。
服藥二十日後,腫勢大減,飲食漸進,復因惱怒下利純清水,六脈弦細,擬用健中一法。
制於術 廣皮 法夏 茯苓 白芍 真人參 加熟砂仁末 接服《金匱》腎氣丸方:大熟地 肉桂 懷膝 附子 山藥 大福澤 車前 萸肉 茯苓 丹皮 肝氣頭痛,厥陽時冒 橫沔秦介年如夫人。
久患瘰癧,肝氣糾結不舒,厥陽上亢巔頂,以緻頭疼耳聾目盲,左鼻作痛,右鼻出血涕,並下體冰冷,左半身似麻痹,不知痛癢。
此下氣上逆,肝風不得降於九地之下,乘土乘金,縱橫無定。
所喜六脈未數,天癸如期,陰分未涸。
急宜平肝培土,挹癸注水,厥陽自斂,肝風自熄矣。
旋覆花 赭石 橘紅 法夏 人參 郁李仁 黃連 旱蓮草 吳萸 山梔 料豆衣 赤神 晚服方:真川連 知母 生地 肉桂 茯苓 湖丹皮 山藥 萸肉 龜闆 磁石 人中白 共法制為末,用豬脊髓和丸。
指腫風症 一某夏間早起,必於冷水中洗手,遂患左大指腫脹而痛,繼以左中指亦然。
熏洗、針灸歷治不效,日久十指俱浮腫,時出黃水。
此係寒濕傷於厥陰、陽明,若再連延,恐成足指俱腫矣。
擬藥酒方治之。
生綿耆 漢防己 川萆薢 晚蠶沙 川桂枝 嫩桑枝 白歸身 刺蒺藜 制豨薟 宣木瓜 片薑黃 青防風 用女貞酒一罈,入前藥隔水煮一炷香,隨時溫服。
時瘧神昏譫語 鹽官陳上林夫人。
時瘧之後,胸膈微痛,夜不得寐,神昏譫語,細切六脈,左三部沉鬱,右三部弦硬。
此土虛木旺之故,擬溫膽湯合左金丸之意,則神自安而痛自緩矣。
真人參 雲神 棗仁 廣皮 半夏 淡吳萸 川連 用粳米煎湯代水。
復診:飲食之後,心中嘈雜。
此即厥陰氣上撞心,心中疼痛,飢不欲食,擬用甲己化土,肝脾同治。
真人參 白芍(吳萸泡淡,同拌炒) 於術 廣皮 法夏 炙甘草 頭面浮腫、小便赤濁 太倉淩思敬。
六脈兩關獨大,水溢渾濁,頭面與足浮腫。
此中虛壅滯,濕熱下滲膀胱,以緻小便赤濁。
宜清熱補氣,諸恙自愈。
吉林參鬚 紫菀 雲苓 山梔 通草 料豆衣 知母 萆薢 加白果肉(搗,沖服,五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