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雲先生診視脈案
關燈
小
中
大
一、王應震先生四十四字要訣
理、固、潤、澀、通、塞、清、揚、逆、從、求、責、緩、峻、探、兼、候、奪、寒、熱、補、瀉、提、越、應、驗、滑、澀、大、細、促、結、舉、按、尋、候、逆、順、久、新、緩、急、清、濁。
理 資生萬物位坤宮,惡濕喜溫益理中,氣血源頭多此化,先天化育損為宗。
固 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鬚用味甘溫,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
夫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其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乃人人之寶。
或因勞傷過度,損竭其精,以緻精不能生氣,氣不能生神,使相火無有安宅,妄動飛騰。
現出有餘之症,實非有餘,乃下元不足之氣,故若用苦寒之味,真氣愈虧,而邪火易熾。
凡治此症,惟當溫補於下,而火自歸其位,而病自愈矣。
潤 肺為華蓋去皮毛,金體由來畏火銷,便燥皮枯津液涸,滋營潤燥有功勞。
潤燥之功,不出乎滋營潤燥,流通氣血。
多因嗜欲無節,緻腎水受傷,兩火浮越,燥渴之疾生矣。
或前後秘結,或痰在喉間乾咳,此皆津液不足,而火動元傷,理宜補養腎中真陰,使金水相生,則升降出入,濡潤宣通,何病之有? 澀 脾濕生痰滑洩,腎虛氣弱多溏,遺精不禁是行藏,濕澀補方切當。
澀治之要,不出乎溫補脾。
濕生痰,宜補脾,治在中。
腎虛失禁,或溏洩,或多溺,或精洩,宜補腎,治在下。
如婦人崩漏,脫而小腹作痛者,此經信時不謹,緻血凝滯漸成瘕積,故有血崩之患。
亦當驗血光,察脈氣,理應去其宿積,此通因通用之法。
如崩不作痛者,此虛之盛也,大宜溫補,切忌寒涼,當用血脫益氣之法。
二者不可不察。
通 痢疾瀉痛通用因,驗色明分辨久新,寒則當溫熱當下,有餘不足妙如神。
通治之法,不出瀉痢二端。
若暴痢後重,窘迫而疼,連去無度,則滯有不行,或身熱色赤,此等宜下。
如有不疼而瀉,亦屬積也。
其瀉者旁流而下,若用澀止藥愈深愈疼,此等亦宜下之,俱有通因通用之法。
若痢久紅白不止,身冷脈弱,去雖無度,其腹微疼,切忌寒涼之劑,急用附子理中溫補為主。
此屬氣不能攝血,而統於諸經也。
若瀉久色如鴨溏,亦宜理中溫補為要。
古雲:諸積諸疼,喜溫而惡寒,誠不謬矣。
塞 塞因之法難傳,疏啟中間峻補兼,此理若能知得透,孰雲醫道不通仙。
塞治之法,甚是駭人耳目,且氣脹無治法,人皆懼之。
殊不知下氣虛乏,緻中焦滯實。
蓋腎乃生氣之源,若先天氣乏,焉能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喘脹之症生,故胸脅滿甚,不若峻補於下,疏啟於中,此王太僕之微言。
且用補之法,少脹則資壅,多脹則宣通,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粗疏者不足以語此。
清 清肺甘寒味最良,水金滋養此源長,若加辛燥純涼劑,多使真元氣自傷。
肺為五臟華蓋,而統攝諸氣運行不息,乃至清之分,所畏者火之上逼耳。
一或有傷,痰因火動,中焦之氣必傷,而咳嗽吐痰吐血,且肺受火制,失其乾健之能,在變生百病。
藥宜甘寒滋養,使子母相生,不受火制,其氣自清矣。
若用辛燥純涼之品,反傷真氣。
更當察脈之虛實,脈如不足,雖有痰血,亦當溫補真元。
揚 外感風寒發嗽,身多寒熱頭痛,或兼火鬱在諸經,發熱發輕揚此定。
外感天時不正之氣,內因飲食失節,防礙真氣,變生諸疾,惟輕揚疏氣一法,應手而愈。
逆 人火分明勢緩然,寒涼風伏藥相兼,兩須辨莫使,差訛至倒顛。
《經》雲:微者逆之。
人火者,心火也。
其勢緩,可以水滅直折,黃連之屬治也。
從 龍火飛騰太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催折勢難兼,邪退正隨管見。
《經》雲:甚者從之。
龍火者,相火也。
其勢速,不可以水直折,勢當從其性而伏之,惟桂附之屬可治也。
求 嘔逆聲頻氣有餘,欲餐難入費躊躇,熱因寒用無他技,薑製梔連倍竹茹。
責 寒動於中本腎虛,腎虛陽脫氣難拘,惟其地戶應勞閉,失禁終須喪厥軀。
《經》雲:虛者責之。
腎虛則寒動乎中,又真陽脫而瀉者,則不禁門戶矣。
脈存者生,脈脫者死,宜峻補於下,緩則不能斡旋矣。
緩 久而增氣理悠長,緩滯中和物化常,脾胃相宜惟谷菜,藥偏勝不為良皆。
《經》雲: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
夫胃者清純沖和之氣,惟於谷藥相宜。
即參朮亦有偏勝,況寒苦辛熱之藥乎!要在察其病新緩,急當重劑治之,病勢緩以輕劑調之。
苟或邪氣已退,而正氣未復,
理 資生萬物位坤宮,惡濕喜溫益理中,氣血源頭多此化,先天化育損為宗。
固 一點真陽寄坎宮,固根鬚用味甘溫,甘溫有益寒無補,堪笑庸醫錯用功。
夫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其氣自下而上,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乃人人之寶。
或因勞傷過度,損竭其精,以緻精不能生氣,氣不能生神,使相火無有安宅,妄動飛騰。
現出有餘之症,實非有餘,乃下元不足之氣,故若用苦寒之味,真氣愈虧,而邪火易熾。
凡治此症,惟當溫補於下,而火自歸其位,而病自愈矣。
潤 肺為華蓋去皮毛,金體由來畏火銷,便燥皮枯津液涸,滋營潤燥有功勞。
潤燥之功,不出乎滋營潤燥,流通氣血。
多因嗜欲無節,緻腎水受傷,兩火浮越,燥渴之疾生矣。
或前後秘結,或痰在喉間乾咳,此皆津液不足,而火動元傷,理宜補養腎中真陰,使金水相生,則升降出入,濡潤宣通,何病之有? 澀 脾濕生痰滑洩,腎虛氣弱多溏,遺精不禁是行藏,濕澀補方切當。
澀治之要,不出乎溫補脾。
濕生痰,宜補脾,治在中。
腎虛失禁,或溏洩,或多溺,或精洩,宜補腎,治在下。
如婦人崩漏,脫而小腹作痛者,此經信時不謹,緻血凝滯漸成瘕積,故有血崩之患。
亦當驗血光,察脈氣,理應去其宿積,此通因通用之法。
如崩不作痛者,此虛之盛也,大宜溫補,切忌寒涼,當用血脫益氣之法。
二者不可不察。
通 痢疾瀉痛通用因,驗色明分辨久新,寒則當溫熱當下,有餘不足妙如神。
通治之法,不出瀉痢二端。
若暴痢後重,窘迫而疼,連去無度,則滯有不行,或身熱色赤,此等宜下。
如有不疼而瀉,亦屬積也。
其瀉者旁流而下,若用澀止藥愈深愈疼,此等亦宜下之,俱有通因通用之法。
若痢久紅白不止,身冷脈弱,去雖無度,其腹微疼,切忌寒涼之劑,急用附子理中溫補為主。
此屬氣不能攝血,而統於諸經也。
若瀉久色如鴨溏,亦宜理中溫補為要。
古雲:諸積諸疼,喜溫而惡寒,誠不謬矣。
塞 塞因之法難傳,疏啟中間峻補兼,此理若能知得透,孰雲醫道不通仙。
塞治之法,甚是駭人耳目,且氣脹無治法,人皆懼之。
殊不知下氣虛乏,緻中焦滯實。
蓋腎乃生氣之源,若先天氣乏,焉能與後天胃氣相接,而喘脹之症生,故胸脅滿甚,不若峻補於下,疏啟於中,此王太僕之微言。
且用補之法,少脹則資壅,多脹則宣通,下虛自實,中滿自除,此塞因塞用之法也,粗疏者不足以語此。
清 清肺甘寒味最良,水金滋養此源長,若加辛燥純涼劑,多使真元氣自傷。
肺為五臟華蓋,而統攝諸氣運行不息,乃至清之分,所畏者火之上逼耳。
一或有傷,痰因火動,中焦之氣必傷,而咳嗽吐痰吐血,且肺受火制,失其乾健之能,在變生百病。
藥宜甘寒滋養,使子母相生,不受火制,其氣自清矣。
若用辛燥純涼之品,反傷真氣。
更當察脈之虛實,脈如不足,雖有痰血,亦當溫補真元。
揚 外感風寒發嗽,身多寒熱頭痛,或兼火鬱在諸經,發熱發輕揚此定。
外感天時不正之氣,內因飲食失節,防礙真氣,變生諸疾,惟輕揚疏氣一法,應手而愈。
逆 人火分明勢緩然,寒涼風伏藥相兼,兩須辨莫使,差訛至倒顛。
《經》雲:微者逆之。
人火者,心火也。
其勢緩,可以水滅直折,黃連之屬治也。
從 龍火飛騰太速,遇寒光焰滔天,惟其催折勢難兼,邪退正隨管見。
《經》雲:甚者從之。
龍火者,相火也。
其勢速,不可以水直折,勢當從其性而伏之,惟桂附之屬可治也。
求 嘔逆聲頻氣有餘,欲餐難入費躊躇,熱因寒用無他技,薑製梔連倍竹茹。
責 寒動於中本腎虛,腎虛陽脫氣難拘,惟其地戶應勞閉,失禁終須喪厥軀。
《經》雲:虛者責之。
腎虛則寒動乎中,又真陽脫而瀉者,則不禁門戶矣。
脈存者生,脈脫者死,宜峻補於下,緩則不能斡旋矣。
緩 久而增氣理悠長,緩滯中和物化常,脾胃相宜惟谷菜,藥偏勝不為良皆。
《經》雲:久而增氣,物化之常,氣增而久,夭之由。
夫胃者清純沖和之氣,惟於谷藥相宜。
即參朮亦有偏勝,況寒苦辛熱之藥乎!要在察其病新緩,急當重劑治之,病勢緩以輕劑調之。
苟或邪氣已退,而正氣未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