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雲先生診視脈案
關燈
小
中
大
藥宜間服,加以飲食調之。
緩急之道,不可不知。
若過於藥,反傷中氣,則病愈綿延不休。
醫者當臨機應變,庶無偏勝之患。
峻 勢急難施緩治,實虛劑童當為,理中承氣斡旋分,用著驗如神應。
探 初驗難分真偽,欲施攻補狐疑,全憑調探虛實,此為醫家上計。
實能受寒,虛能受熱。
兼 實虛相挾損元陽,攻補兼施用酌量,先理脾家為切效,氣行無礙補無妨。
兼治之法,攻補並行。
倘為飲食所傷,緻傷脾胃,或吐瀉,或胸脅脹痛,或怒氣挾食傷肝,皆損中氣。
雖勞傷等症,頭痛發熱,務先調理脾胃,宜溫補加理氣之品,使脾氣運行,諸症平復。
再授純補之藥。
設有微邪,自然汗解而愈。
古雲:物滯氣傷。
補益兼行消導,此之謂也。
候 傷寒表實汗為難,火數如逢發等閒,歷代明醫無此訣,於今識破妙機關。
外感有餘之象,必身熱頭痛,惡寒無汗,乃邪郁腠理,表實之故。
若發汗發不出,不宜強其汗,候逢火數,必發戰汗出,亦有不戰而汗者。
若戰汗時宜溫補以助,要使正勝其邪,自然汗出而愈。
如數未至,強發其汗,反傷真氣,其病愈甚,此心得之妙。
奪 臨症隨機見識高,宜攻宜守在分毫,心存專主人司命,急奪乾坤造化標。
寒 惡寒戰慄非寒症,陽元陰微濟熱深,莫使差毫謬千裡,也須著意箇中尋。
真寒之症,宜大劑溫之。
熱極甚而反惡寒者,脈必有力,症有別,宜承氣下之。
熱 惡熱應非熱,元虛氣自傷,莫教從實治,須用補虛方。
真熱之症,其脈洪大有力,身熱譫語,大便閉結,煩渴欲飲,得水不逆,此當急下無疑。
如陰虛發熱而渴者,須生熟地等藥治之。
補 陰盛陽衰氣薄,便溫惡冷通情,醫能識破箇中情,起死回生有應。
瀉 實病恆有汗下宣,脈應對症法當權,若將忽略輕生命,訣有言傳出自然。
提 氣虛下陷因何故,勞損傷神理必然,秘說兩般無所據,全憑提固法當高。
中虛者胃氣,下虛者腎氣,先天後天,二氣相接,氣血流通,運行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傷,病則生矣。
緻使肝腎之陰不能生,心肺之陽不能降,上下不利,正當用提固之法。
如效更當用溫補真陽,其氣自然通達。
如婦人血脫虛寒帶濁,並宜峻補兼提,並治下氣虛脫洩瀉等症。
《經》雲: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而化化生生亦由此一氣耳。
越 食塞胃中氣不調,越因越用法為高,食如嘔出因無火,溫補中宮積自消。
應 治法中間有四應,四應之處可回生,汗溫吐下應無失,失卻相應命必傾。
驗 醫家臨症要分明,察色觀神識死生,腹滿按之虛與實,還憑驗舌聽聲音。
諸病之端,先難形氣,次察聲色。
《經》雲色之與脈,當相參驗,但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位居中央,四季兼有五色之中,稍帶微黃,方為佳兆,不可純見。
故脈中兼緩、色中兼黃,為有胃氣,皆不至死。
舌乃脾之絡,心之苗。
鮮紅者屬熱,白胎而乾者亦屬熱;白胎而滑者寒也。
色紫者,火熱亢極也。
黑者,熱極反兼水化,少有生意,危之兆也。
色黃兼利而唇口碎烈,非實熱,乃假熱也。
此腎水枯竭,不能生化津液,宜大劑溫補。
若用寒涼,反瀉真陽,其死必矣。
滑 往來流利各為滑,緩大相兼氣必傷,莫作痰看依古訣,當求陽分謗推詳。
澀 沾沙刮竹一般看,滑澀當分滯利間,莫作氣鬱痰血積,元精久病必傷殘。
澀者遲難,為少血亡汗,傷精氣鬱。
大 脈大當知病進,氣虛邪盛同行,要分濁細推情,實瀉虛溫驗症。
肝脈、腎脈、心脈,小急不鼓為瘕。
細 細如一縷是元虛,若帶沉弦積有餘,當辨久新求責治,依經據理莫差遲。
細數,真陰虛;細遲,真陽虛。
促 身熱脈來歇止,數中越促非祥,若還漸退病無妨,愈進料應多喪。
結 脈遲帶結七情傷,歇至中間細忖量,痰血滯經多此候,當分新久實虛方。
舉 輕循之法名曰舉,浮脈中間仔細看,有力有風兼表實,無神無力是虛端。
按 重取之法名曰按,按之不足是虛元,有力為痰多氣滯,宜溫宜下細推之。
尋 不輕不重曲求尋,個理機關理最深,生死實虛從此得,粗工豈辨石和珍。
候 四時當旺何為
緩急之道,不可不知。
若過於藥,反傷中氣,則病愈綿延不休。
醫者當臨機應變,庶無偏勝之患。
峻 勢急難施緩治,實虛劑童當為,理中承氣斡旋分,用著驗如神應。
探 初驗難分真偽,欲施攻補狐疑,全憑調探虛實,此為醫家上計。
實能受寒,虛能受熱。
兼 實虛相挾損元陽,攻補兼施用酌量,先理脾家為切效,氣行無礙補無妨。
兼治之法,攻補並行。
倘為飲食所傷,緻傷脾胃,或吐瀉,或胸脅脹痛,或怒氣挾食傷肝,皆損中氣。
雖勞傷等症,頭痛發熱,務先調理脾胃,宜溫補加理氣之品,使脾氣運行,諸症平復。
再授純補之藥。
設有微邪,自然汗解而愈。
古雲:物滯氣傷。
補益兼行消導,此之謂也。
候 傷寒表實汗為難,火數如逢發等閒,歷代明醫無此訣,於今識破妙機關。
外感有餘之象,必身熱頭痛,惡寒無汗,乃邪郁腠理,表實之故。
若發汗發不出,不宜強其汗,候逢火數,必發戰汗出,亦有不戰而汗者。
若戰汗時宜溫補以助,要使正勝其邪,自然汗出而愈。
如數未至,強發其汗,反傷真氣,其病愈甚,此心得之妙。
奪 臨症隨機見識高,宜攻宜守在分毫,心存專主人司命,急奪乾坤造化標。
寒 惡寒戰慄非寒症,陽元陰微濟熱深,莫使差毫謬千裡,也須著意箇中尋。
真寒之症,宜大劑溫之。
熱極甚而反惡寒者,脈必有力,症有別,宜承氣下之。
熱 惡熱應非熱,元虛氣自傷,莫教從實治,須用補虛方。
真熱之症,其脈洪大有力,身熱譫語,大便閉結,煩渴欲飲,得水不逆,此當急下無疑。
如陰虛發熱而渴者,須生熟地等藥治之。
補 陰盛陽衰氣薄,便溫惡冷通情,醫能識破箇中情,起死回生有應。
瀉 實病恆有汗下宣,脈應對症法當權,若將忽略輕生命,訣有言傳出自然。
提 氣虛下陷因何故,勞損傷神理必然,秘說兩般無所據,全憑提固法當高。
中虛者胃氣,下虛者腎氣,先天後天,二氣相接,氣血流通,運行不息,何病之有?一或有傷,病則生矣。
緻使肝腎之陰不能生,心肺之陽不能降,上下不利,正當用提固之法。
如效更當用溫補真陽,其氣自然通達。
如婦人血脫虛寒帶濁,並宜峻補兼提,並治下氣虛脫洩瀉等症。
《經》雲: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而化化生生亦由此一氣耳。
越 食塞胃中氣不調,越因越用法為高,食如嘔出因無火,溫補中宮積自消。
應 治法中間有四應,四應之處可回生,汗溫吐下應無失,失卻相應命必傾。
驗 醫家臨症要分明,察色觀神識死生,腹滿按之虛與實,還憑驗舌聽聲音。
諸病之端,先難形氣,次察聲色。
《經》雲色之與脈,當相參驗,但五色有四季之分,惟土位居中央,四季兼有五色之中,稍帶微黃,方為佳兆,不可純見。
故脈中兼緩、色中兼黃,為有胃氣,皆不至死。
舌乃脾之絡,心之苗。
鮮紅者屬熱,白胎而乾者亦屬熱;白胎而滑者寒也。
色紫者,火熱亢極也。
黑者,熱極反兼水化,少有生意,危之兆也。
色黃兼利而唇口碎烈,非實熱,乃假熱也。
此腎水枯竭,不能生化津液,宜大劑溫補。
若用寒涼,反瀉真陽,其死必矣。
滑 往來流利各為滑,緩大相兼氣必傷,莫作痰看依古訣,當求陽分謗推詳。
澀 沾沙刮竹一般看,滑澀當分滯利間,莫作氣鬱痰血積,元精久病必傷殘。
澀者遲難,為少血亡汗,傷精氣鬱。
大 脈大當知病進,氣虛邪盛同行,要分濁細推情,實瀉虛溫驗症。
肝脈、腎脈、心脈,小急不鼓為瘕。
細 細如一縷是元虛,若帶沉弦積有餘,當辨久新求責治,依經據理莫差遲。
細數,真陰虛;細遲,真陽虛。
促 身熱脈來歇止,數中越促非祥,若還漸退病無妨,愈進料應多喪。
結 脈遲帶結七情傷,歇至中間細忖量,痰血滯經多此候,當分新久實虛方。
舉 輕循之法名曰舉,浮脈中間仔細看,有力有風兼表實,無神無力是虛端。
按 重取之法名曰按,按之不足是虛元,有力為痰多氣滯,宜溫宜下細推之。
尋 不輕不重曲求尋,個理機關理最深,生死實虛從此得,粗工豈辨石和珍。
候 四時當旺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