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門

關燈
疼,肝升於上,腎虧於下,頭痛眩蒙,由是來矣。

    擬養根底以復所養。

     老山人參(四錢,另應煎濃收膏入) 淡天冬(去心,一兩五錢) 陳佛手(一兩) 原生地(四兩,春砂末三錢炒) 淮山藥(炒黃,一兩五錢)左牡蠣(七錢,鹽水煅,先煎) 大熟地(二兩,鹽石粉拌) 炒香棗仁(一兩五錢) 青阿膠(一兩五錢,紹酒浸收膏入) 生西耆(二兩) 鹽半夏(一兩五錢) 龜闆膠(一兩,紹酒浸收膏入) 潼蒺藜(鹽水炒,三兩) 金毛脊(二兩,鹽水炙去毛) 雪梨膏(二兩,收膏入) 白蒺藜(三兩,炒去刺) 杜仲(鹽水炒,二兩) 松木茯神(三兩) 制首烏(四兩) 川斷(鹽水炒,二兩) 桑枝膏(二兩,收膏入) 歸身(一兩五錢) 橘白(七錢) 生熟穀芽(四兩,絹包) 井華水煎三度,加入參汁、膠、膏等,如法收膏。

     右(左家橋黃松筠太太) 陰失涵養,營不諧衛,緻肝升太過,肺降不及,曾有頭暈,骨酸肢麻,氣痛痰窒諸恙。

    刻屆屬值臟司令,宜慎補下元,尤宜健立中氣,以運融之失。

    中者脾胃也,營衛生成於水穀,轉腧於脾胃。

    脾胃強,則衛調陰陽和,恆補之味,足以長血增液,不緻有凝之弊,方與本體有裨。

     潞黨參(三兩,秋石三分泡湯炒) 陳佛手(一兩) 朱天冬(一兩五錢) 上西耆(一兩,淡蜜水炙) 沉香曲(三兩,去心) 桑椹子(三兩) 大熟地(四兩,春砂末三分拌炒) 歸身(一兩五錢) 宋半夏(三兩) 制首烏(四兩) 白芍(一兩五錢) 陳皮(一兩) 龜闆膠(一兩五錢,烊化) 甘拘杞(二兩,炒) 懷山藥(三兩,炒黃) 金毛脊(三兩,炙) 杜仲(三兩,鹽水炒) 川斷(三兩,鹽水炒) 炒香棗仁(三兩) 如法熬膏。

     右 稟賦不充,氣陰俱乏,脈細帶軟弦,弦者,肝偏亢也,細為陰虛,軟則氣弱,當求本培養,俾水火相濟,氣血來復。

     潞黨參(三兩,秋石五分炒) 陳阿膠(一兩五錢,紹酒浸收膏入) 沙苑子(鹽水炒,三兩) 制首烏(五兩) 大熟地(五兩,春砂末三錢炒) 鱉甲膠(一兩五錢,紹酒浸收膏入) 枸杞子(一兩五錢,鹽水炒) 水梨膏(二兩,收膏入) 金毛脊(三兩,炙) 北沙參(三兩) 川貝末(二兩,收膏入) 杜仲(三兩,鹽水炒) 上西耆(一兩五錢) 鹽半夏(二兩) 茯苓(四兩) 整玉竹(二兩) 川石斛(四兩) 新會皮(一兩) 大生地(四兩,海石粉拌) 左牡蠣(七錢,先煎) 淮山藥(三兩,炒) 淡天冬(一兩五錢,去心) 白芍(一兩五錢) 炒穀芽(四兩,包) 如法收膏。

      血液衰少,不充和調五臟,灑陳六腑,由是脾弱則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而為口乾;腎虛則失其司而二便難。

    刻當收藏之。

    時必須培補所虛,以長血液之源。

     老山人參鬚(五錢,另應收膏時入) 淡蓯蓉(三兩) 杜仲(三兩,鹽水炒) 潞黨參(三兩,炒炙) 柏子仁(三兩) 川斷(三兩,鹽水炒) 大生地(四兩,春砂末三分拌) 油當歸(二兩) 金毛脊(三兩,炙去毛) 大熟地(四兩,海石粉拌) 茯苓(四兩) 黑芝麻(二兩,包) 清阿膠(一兩五錢) 龜闆膠(一兩五錢) 水梨膏(二兩,三味均於收膏時入) 炙陳皮(一兩) 炙雞金(四兩,去垢) 川石斛(三兩) 鹽半夏(二兩) 沉香曲(三兩,絹包) 首烏藤(三兩) 川貝母(二兩,去心研末收膏入) 陳佛手(一兩) 白蜂蜜(一兩五錢,收膏入) 如法熬膏。

      營虛水虧,肝木失養,平素虛象不一。

    日前脘堵腹脹,當氣不下走,二便均少,刻下標病退,而本虛未復,且有腸燥火浮之象。

    法當培養根抵,俾水火相濟。

     潞黨參(一兩五錢,直劈,炒香) 雪梨膏(三兩,收膏入) 川斷(三兩,鹽水炒) 西洋參(一兩五錢,去皮另煎收膏入) 白歸身(一兩五錢) 沙苑子(三兩,鹽水炒) 大生地(五兩) 炒香棗仁(一兩五錢) 左牡蠣(七兩,鹽水煅,先煎) 制首烏(五兩) 柏子仁(二兩,研如泥) 甘杞子(一兩五錢) 整玉竹(二兩) 黑芝麻(三兩,包) 朱天冬(一兩五錢,去心) 陳阿膠(二兩,收膏入) 麥冬(一兩五錢,去心) 陳佛手(一兩五錢) 金櫻子(鹽水炒,三兩) 杜仲(鹽水炒,三兩) 鱉甲膠(一兩五錢,收膏入) 金毛脊(炙去毛,三兩) 如法熬膏。

      肝體虛,肝用強,氣竄背脹,中土受戕,運化遲鈍,兼之齒衄,懊憹,皆陽氣易脹之象。

    法當求本培養。

     潞黨參(二兩,直劈,秋石水炒) 原金斛(四兩,打劈斷) 杜仲(三兩,鹽水炒) 上西耆(一兩五錢,蜜炙) 橘白(一兩) 川斷(三兩,鹽水炒) 大生地(四兩,海石粉拌) 法半夏(一兩五錢) 沙苑子(二兩,鹽水炒) 大熟地(五兩,春砂末五錢拌) 茯苓(四兩) 金毛脊(三兩,炙毛) 制首烏(四兩) 整玉竹(三兩) 淡天冬(一兩五錢,去心) 鱉甲膠(二兩) 桑椹子(二兩) 大白芍(三兩) 丹參(一兩五錢) 炒香棗仁(二兩) 沉香曲(二兩,絹包) 煎至三四度,去渣,入鱉甲膠,攪和,再加入雞內金二隻,去垢炙,研細末,調和,每於空心服半調羹,開水化服。

      氣營兩虛,臟體失養,腰痠耳鳴,火升心蕩,少腹結塊,三陰無一不虧矣。

    宜固攝根底,以禦病纏。

     蜜炙上西耆(一兩五錢) 酸棗仁(炒香) 炒大生地各(四兩) 杜仲(鹽水炒,三兩) 松木茯神(四兩) 炒大熟地(四兩) 煅牡蠣(七兩,炒) 川斷(三兩,鹽水炒) 制首烏(四兩) 沉香曲(四兩,絹包) 白歸身(三兩) 甘杞子(一兩五錢) 春砂末(四錢,收膏後入) 北沙參(二兩) 大白芍(二兩) 甘菊瓣(一兩五錢,炒) 四制香附(一兩五錢) 鱉甲膠(一兩,收膏入) 清阿膠(一兩五錢,收膏入) 淮山藥(三兩) 如法煎膏。

      命門不旺,脾陽不振,水穀精微之氣不為氣血,而為痰濕,所病由是而來,疲憊症由是而甚,求本圍維,須補火生土,通陽洩濁,方與卻病培之有益。

     高麗參(二兩,另煎收膏入) 當歸身(一兩半) 炙雞金(三兩,去垢) 上蒼朮(泔浸去毛切,三兩) 白芍(一兩) 範志曲(三兩) 潞黨參(二兩) 製半夏(三兩) 菟絲子(三兩,鹽水炒) 上西耆(一兩半) 制香附(一兩) 補骨脂(一兩半,鹽水炒) 大熟地(五兩) 制南星(五錢) 川斷(四兩,鹽水炒) 制附片(四錢) 鹿角膠(一兩半,收膏入) 焦米仁(四兩) 金毛脊(三兩,炙去毛) 酸棗仁(一兩半,炒香) 焦山藥(三兩) 加杜仲(四兩,鹽水炒) 如法熬膏。

      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產育已多,衝任自乏,由是陰不戀陽,則有眩掉、嘈悸之症;血不養肝,則有腹痛、腸燥之患。

    但陰虧則火旺,每值春令升洩,深慮肝陽上亢,擬接服丸藥,以禦病魔,亦上工治病之計也。

     西洋參(一兩,去皮生切) 柏子仁(一兩) 金鈴子(一兩,炒) 臺參鬚(五錢,另煎收膏入) 炒香棗仁(五錢) 沙苑子(一兩五錢,鹽水炒) 大生地(二兩) 淡蓯蓉(一兩) 烏賊骨(一兩五錢,炙) 清阿膠(一兩) 鱉甲膠(一兩,收膏入) 大麥冬(一兩) 陳皮(六錢) 制首烏(一兩) 杜仲(一兩半,鹽水炒) 丹皮(七錢) 青鹽半夏(一兩) 白芍(七錢) 如法收膏。

      腎水虧,血分虛,肝木無所滋養,以緻肝氣橫逆,乘胃則痞阻嘔惡,入絡則攻注作痛,上升則頭暈而眩,下陷則帶脈不固,餘恙尚多,不外本元虛乏。

    當蟄藏司令,乘時峻補,以符治病求本之法。

     臺參鬚(一兩,另煎收膏入) 當歸身(一兩五錢) 原杜仲(三兩,鹽水炒) 制首烏(四兩) 白芍(一兩半) 川斷(三兩,鹽水炒) 潞黨參(二兩,直劈,鹽水炒) 柏子仁(一兩七錢) 金櫻子(三兩,鹽水炒) 大熟地(四兩) 淡蓯蓉(一兩五錢) 金毛脊(三兩,炙去毛) 鱉甲膠(二兩,收膏入) 麥冬肉(一兩五錢) 烏賊骨(三兩,炙) 茯苓(四兩) 川石斛(三兩) 沙苑子(三兩) 陳皮(一兩) 鹽半夏(一兩五錢) 淡木瓜(七錢,切) 海浮石(三兩) 左牡蠣(七兩,鹽水煅,先煎) 清阿膠(二兩) 如法收膏。

      反復病纏,由來已久,病本在胃納不足,肝升太過,病變則痰熱上擾,氣火浮越,近日病魔退避,正氣未復,急急當乘機峻補。

    養冬水收藏之本,禦春木升發之端。

     潞黨參(一兩五錢,秋石三分拌炒) 青鹽半夏(一兩) 白蒺藜(三兩,炒去刺) 大生地(八兩) 新會皮(一兩) 沙蒺藜(五兩,鹽水炒) 北沙參(三兩) 制南星(三兩) 淮小麥(五兩,絹包) 制首烏(四兩) 海浮石(四兩) 白芍(三兩) 煅牡蠣(八兩,先煎) 天竺黃(二兩) 川貝末(三兩,收膏時入) 清阿膠(一兩半,收膏時入) 杞子炭(一兩) 藕節(五兩) 雪梨膏(一兩半,收膏時入) 甘菊瓣(一兩半) 杜仲(二兩,鹽水炒) 川斷(二兩,鹽水炒) 元武版(一兩半,先煎) 靈磁石(三兩,生,先煎) 如法熬膏。

      心肝浮於上,脾胃虧於下,氣血兩乏,無以灌溉經脈,以緻手足少力如重滯,惡寒如風吹。

    此皆本原之內虛,風痰遂乘虛而入阻也。

    須專力培養其根本,以臻太和。

     潞黨參(二兩) 白蒺藜(三兩,炒去刺) 西赤芍(二兩) 臺參鬚(一兩,另煎汁收膏入) 潼蒺藜(三兩,鹽水炒) 鹿角膠(一兩,收膏時入) 上西耆(一兩半) 淮牛膝(一兩五錢,鹽水炒) 淮山藥(四兩,炒黃) 全當歸(二兩) 片薑黃(一兩五錢) 菟絲子(三兩,鹽水炒) 制首烏(四兩) 五加皮(三兩) 酸棗仁(二兩,炒香) 虎脛骨(二兩) 豨薟草(三兩) 遠志肉(一兩,去心炒炭) 宋半夏(三兩) 川斷(三兩,鹽水炒) 麥冬肉(一兩五錢) 上於術(一兩) 金毛脊(三兩,炙去毛) 細桑枝(七兩) 如法收膏。

      所病由於稟賦不充,為腎水不能收攝肝木之證。

    閉藏不足,疏洩有餘,非求本培養不足以見功。

     潞黨參(一兩) 淮山藥(一兩,炒黃) 線魚膠(八錢,收膏時入) 上西耆(八錢) 金櫻子(一兩五錢,鹽水炒) 龜闆膠(八錢,收膏時入) 大生地(二兩) 川柏(七錢,鹽水炒) 沙蒺藜(二兩,鹽水炒) 制首烏(二兩) 知母(七錢,鹽水炒) 杜仲(一兩五錢,鹽水炒) 煅龍骨(二兩,先煎) 遠志肉(五錢,去心) 川石斛(一兩) 煅牡蠣(三兩,先煎) 陳皮(二兩) 春砂末(四錢,收膏入) 上藥如法泡製,各為極淨末,水泛為丸,丸如細綠豆大。

    每日夜飯前淡鹽湯送下,服三錢,早起或再服三錢尤妙。

      腳肝氣,前日痛甚,今日漸能轉松,氣火因痛而升,痛定火平,轉覺神思疲乏,動作無力,大便未行,手心熱,脈弦數。

    積濕未解,營絡未通,氣化尚多窒滯,須作速解散,以防痛甚生波。

     秦艽(三錢五分) 蘇梗(三錢五分) 川牛膝(三錢五分) 川萆薢(四錢) 赤芍(二錢) 四制香附(三錢五分) 淡木瓜(三錢五分) 防己(一錢) 白蒺藜(四錢,炒去刺) 絲瓜絡(三錢) 檳榔尖(一錢) 土貝(四錢,去心) 路路通(三錢) 桑枝(一兩,切)  水虧血少,肝木失養,肝氣上亢,心脘作痛,甚則肢冷自汗,脈軟弦,欲吐不吐,大便溏。

    土被木乘,理之非易。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 橘白(一錢) 帶皮苓(四錢) 淡吳萸(二分,鹽水炒) 瓦楞殼(一兩,醋煅,先煎) 青鹽半夏(三錢五分) 臺烏藥(三錢五分,切) 炒穀芽(五錢,絹包) 沉香曲(三錢) 白芍(三錢五分) 資生丸(三錢,絹包) 綠萼梅瓣(一錢)  肝氣上逆,逆則心脘大痛,甚至肢冷汗淋,脈來弦。

    防痛劇緻厥。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 金鈴子(三錢五分,酒炒) 春砂末(四分,沖) 良附丸(一錢,吞服) 代赭石(四錢,煅,先煎) 醋炒五靈脂(三錢五分) 瓜萎皮(四錢,切) 綠萼梅(一錢,去蒂)  肝氣初平,胃不醒,遍體酸,左腰尤酸,易反復,慎之。

     資生地(二錢,絹包) 川石斛(四錢) 白芍(三錢五分) 杜仲(三錢五分,鹽水炒) 橘白(一錢) 石決明(一兩,鹽水煅,先煎) 瓜簍皮(四錢,切) 沙苑子(三錢,鹽水炒) 宋半夏(三錢五分) 春砂末(四分,沖) 靈磁石(三錢,生,先煎) 綠萼梅(一錢,去蒂)  氣頂塞咽,腰左痠軟,夜來足腫,脈左大於右,當循序養之。

     旋覆花(三錢五分,絹包) 資生丸(三錢,絹包) 春砂末(四分,沖) 煅瓦楞殼粉(一兩,包) 橘白(一錢) 炒香棗仁(三錢五分) 川斷(三錢) 杜仲(三錢,鹽水炒) 沙苑子(三錢,鹽水炒) 杜蘇子(三錢五分,炒) 宋半夏(三錢五分) 代赭石(三錢,煅,先煎) 生穀芽(五錢,絹包)  肝升太過,胃降不及,大便墜塞,午後腹脹,夜來熱氣衝咽,脈弦。

    上升之氣,自汗而甚,非疏洩,並進不可。

     左金丸(一錢,吞服) 煅瓦楞粉(一兩,絹包) 大腹皮(三錢,洗) 陳佛手(三錢五分) 白芍(三錢五分) 瓜蔞皮(四錢,切) 炙雞金(三錢,去垢) 廣鬱金(一錢,切) 黑山梔(三錢五分) 川楝子(三錢五分,炒) 茯苓皮(四錢) 橘葉(一錢) 生熟穀芽(各五錢,絹包)  肝氣結瘕上逆,甚則痛不能食。

    宜下氣疏中。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 煅瓦楞殼(一兩,先煎) 陳皮(一錢) 澤瀉(三錢) 代赭石(五錢,煅,先煎) 左金丸(一錢,吞服) 法半夏(一錢) 陳佛手(三錢五分) 沉香片(三分) 枳殼(一錢) 茯苓(四錢) 臺烏藥(三錢五分) 綠萼梅(一錢,絹包) 左 肝胃不和,脹悶不能多食,脈濡。

    治在中焦。

     蘇梗(三錢五分) 枳殼(三錢五分) 全瓜蔞(五錢,切) 火麻仁泥(七錢) 制香附(三錢五分) 炙雞金(三錢,去垢) 陳佛手(三錢五分) 川石斛(三錢) 鹽半夏(三錢五分) 大腹皮(三錢,洗) 澤瀉(三錢) 生熟穀芽(各五錢,絹包)  少腹痛,子夜不能安寐,攻逆。

    法宜疏洩。

     蘇梗(三錢五分) 川楝子(三錢五分,小茴香七分同炒) 淡吳萸(三分,鹽水炒) 廣鬱金(一錢) 制香附(三錢五分) 延胡索(三錢五分,醋炒) 大腹皮(三錢,洗車) 前子(三錢,包) 臺烏藥(三錢五分) 五靈脂(三錢五分,醋炒) 陳佛手(三錢五分) 兩頭尖(三錢,包) 炒穀芽(五錢,絹包)  便閉小溲少,少腹痛,腰痛,脈弦。

    宜疏通導下,以解寒滯氣機。

     麻仁丸(四錢,包) 五靈脂(三錢五分,醋炒) 兩頭尖(二錢,包) 淡吳萸(三分,鹽水炒) 沉香曲(三錢,包) 川楝子(三錢五分,小茴香五分同炒) 車前子(四錢,包) 青木香(一錢,切) 萊菔子(四錢,炒研) 延胡索(三錢五分,醋炒) 枸橘(二錢,切) 澤瀉(三錢) 玉樞丹末(二分,入薑汁少許,開水化服。

    ) 蔥頭(一兩) 萊菔子(一兩,炒) 生薑(一兩) 生香附(一兩) 食鹽(一兩) 打和炒焦,布包熨之。

      肝氣乘胃,胃脘大痛不已,大便秘,脈細。

    防痛甚生波,勿忽。

     旋覆花(三錢五分,包) 沉香末(三分,沖) 枳殼(三錢五分) 廣鬱金(三錢五分) 代赭石(五錢,煅,先煎) 上肉桂(三分,去皮為末沖) 萊菔子(四錢,炒研) 五靈脂(三錢五分,醋炒) 淡吳萸(三分,鹽水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