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案(曹滄洲醫案真本)

關燈
光緒皇上病。

    吾師與蓮舫陳君同看。

    議方。

     九月初七日請得 皇上脈左三部靜細,右動按仍弦、滑數。

    雖諸恙見成(減),而中焦消化甚遲。

    清濁相幹,脘宇滿悶,腹響始通大便,幹稀不定,幹則降濁,稀則氣陷不和,以緻神倦色?,頭愈發眩,足愈無力,必得坐立移動,肢體痠軟稍和,仍少寐,口濁咳嗽,惡寒脅痛,左右串作。

    以脈合證,訪金匱之法,以飲食消息之,則藥餌可以間服。

    伏乞聖裁。

     西綿耆(二錢,防風七分同搗) 天生於術(三錢五分,枳殼五分同炒) 引用煨姜(二小片) 酒炒歸身(三錢五分) 生白芍(三錢五分) 紅棗(三枚) 金石斛(二錢) 炒神麯(二錢) 九月初八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靜軟,寸關尺三部一律平和。

    按症體虛,藥久未能復元。

    疊奉聖躬病單,原委分明,始知藥有偏弊,中氣反困。

    照金匱飲食消息之義,似乎和宜。

    謹擬固表和中,以備聖裁。

     西耆皮(三錢五分) 炒建曲(二錢) 辰茯神(三錢) 杭菊(一錢) 防風(七分) 白芍(三錢五分) 引用紅棗(三枚) 生薑(一片) 九月初九日請得 皇上脈兩手仍然細軟,右關微見數象。

    大約天氣陽不得潛藏,背足俱為痠痛,咳俱為痠痛,咳嗽不平,更牽引胸脅為痛。

    兩日停藥,寢食尚好,寒熱不發,諸恙有減無增。

    謹擬肝肺兩和調理。

     西耆皮(三錢五分) 杭菊花(一錢) 酒炒歸身(三錢五分) 川貝母(二錢,去心) 甜杏仁(三錢,去皮尖,研) 白芍(三錢五分) 引用紅棗(三枚) 枇杷葉(三片,去毛筋,蜜炙) 九月初十請得 皇上脈細而帶數,左甚於右。

    病虛,火浮上則陽不潛藏,下焦虛而不固,遺洩復發。

    亦屬陰虧所緻。

    尚頭眩耳鳴,腦蒙發響,咳嗽頻作,胸背牽引作痛,行動費力,夜睡微汗七日未發寒熱,四日未曾復藥,諸恙有減無增。

    可見多藥,卻有偏勝,惟原虛,不能不為調攝。

    仿徐洄溪食頤養法。

    恭呈聖裁。

     杜芡實(三十枚) 甜杏仁(三十粒,去皮尖) 二味浸透,搗爛成漿酪,少和冰糖,適口為度。

     九月十一日請得 皇上脈左右各部均見靜軟。

    諸恙亦見向安,連日天氣和暖,形寒惡風均得減輕,虛陽亦能潛藏;惟肝尚為升,肺少下降,咳嗽略為見緊,耳鳴頭響,口渴難寐,脅痛肢酸,運食尚遲,以冀由漸而平。

    謹擬服食調理,亦能關涉諸病法。

    恭呈聖裁。

     核桃肉(二枚,去淨衣) 甜杏仁(三十粒,去皮尖) 芡實(三十粒) 三味搗爛,和開水,並和再研。

    以絹濾清,燉開酌加冰糖。

    以適口為度。

     九月十二日請得 皇上脈左三部仍然細軟,右寸關弦浮。

    脾失健運,肝肺又有薄感。

    昨午腹痛,溏瀉而兼糟粕,牽連諸恙,肢體痠軟,脅背串痛,乏力軟弱,惟咳嗽頻。

    即屬肝肺升降失司,脾土不能生金。

    謹擬調中和表,預防天涼寒暖反復。

    恭請聖裁。

     西耆皮(三錢五分) 橘絡(七分) 川貝(三錢五分,去心) 雲茯苓(三錢) 半夏曲(一錢) 炒穀芽(一錢五分) 引用紅棗(三枚) 生薑(一小片) 以下吾師立方。

     三月初八日請得 皇上脈左弦細,為水不涵木,木火上升之象;右細數,系脾運不健,濕熱下走之徵;木火上升,則右耳作堵,聞聲不甚清楚;脾濕下走,則氣腫作痛,食下運化遲鈍。

    謹擬洩化分利,疏運為法。

     冬桑葉(一錢) 五加皮(三錢五分) 生白芍(三錢五分) 石決明(一錢五分,鹽水煅) 杭甘菊(一錢,稍炒) 帶皮苓(三錢) 引用炒穀芽(四錢,絹包) 橘白(七分) 三月初九請得 皇上脈左細弱帶弦,右細軟微數。

    右耳鳴響作堵,左足跟微腫作痛,飲食下行遲慢。

    良由營虛水虧,肝少滋養,氣火未能下潛;脾虛氣弱,轉輸窒滯,濕熱遂緻停頓。

    調理之法,寒涼則礙脾運,溫燥易擾肝陽。

    謹擬潛陽疏利,以復肝脾升降運融之常。

     鱉甲心(三錢) 雲茯苓(三錢) 石決明(四錢,鹽水煅,先煎) 粉萆薢(三錢) 新會皮(七分) 飛辰砂(三分) 鹽半夏(三錢五分) 引用杭甘菊(一錢,去蒂) 炒穀芽(四錢,絹包) 三月初十日請得 皇上脈左細軟之中仍帶弦象,右軟,按久略有數狀。

    是陰分不充,肝火不潛,脾運遲鈍,濕隨氣滯之證。

    火浮所以耳鳴作堵,濕滯所以足跟痛,運化不能流利。

    推緻病之由,當在腎陰不足,脾陽不振而論。

    積根源遠,專務治標無益也。

    謹擬滋腎以柔肝,醒脾以化濕。

    恭呈聖裁。

     龜腹闆(三錢,水炙) 青鹽半夏(三錢五分) 橘白(一錢) 雲茯苓(四錢,北辰砂三分拌) 白芍(三錢五分) 海蛤粉(三錢,絹包) 引用炒穀芽(四錢,絹包) 三月十一日請得 皇上脈左關細弦,右關微數,餘部均細。

    右耳鳴響作堵,左足跟熱痛連及足背,右腋間及腹中時覺竄痛,腰脊間或刺痛,飲食消化不速,頭暈,屢有小泡。

    以脈和證,為水虧火浮,濕鬱化熱之象。

    謹擬上洩浮火,下利二便,使可水升火降,濕化氣順。

    以備聖裁。

     元參(三錢五分,水飛辰砂三分拌) 柏子仁(三錢,去油) 杭甘菊(一錢,去蒂) 引用川斷(三錢五分,鹽水炒) 橘絡(七分) 生蛤殼(一錢五分,杵) 赤芍(三錢五分) 炒穀芽(一錢五分,絹包) 三月十二日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