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稀痘秘方 姑蘇一寺僧,賣稀痘藥,服之神驗,王荊石相公,許以重利,欲傳其方,峻拒之。

    後以十金得之於其徒,乃玄參、菟絲子二味等分,蜜調服也。

    公欲廣其澤,見人即說,後亦罕驗,蓋秘方廣傳則不效,人莫喻其理。

    紫柏大師嘗問餘,餘對曰:眾生業力大,制方者之心力幾何,不能專之故也。

    師擊節歎賞。

     寒熱因用 或問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何謂也?曰:寒熱和而為平氣,寒熱離而為病氣,因用則是調劑寒熱也。

     讀本草法 同年邵麟武問,欲學醫,須識藥性,欲識藥性,須讀本草乎?曰:然。

    讀本草有法,勿看其主治。

    麟武曰:不看主治,又何以知藥性也?曰:天豈為病而生藥哉,天非為病而生藥,則曰何藥可治何種病,皆舉一而廢百者耳。

    草本得氣之偏,人得氣之全,偏則病矣,以彼之偏,補我之偏,醫藥所由起也。

    讀本草者,驗其味,察其氣,觀其色,考其以何時苗,以何時華,以何時實,以何時萎,則知其稟何氣而生。

    凡見某病為何氣不足,即可以此療之矣。

    《靈樞經·邪客》篇,論不得臥者,因厥氣客於五臟六腑,則衛氣獨衛其外,行於陽不得入於陰,行於陽則陽氣盛,陽氣盛則陽煿滿,不得入於陰,陰氣虛,故目不瞑,治之以半夏湯。

    夏至而後一陰生,半夏茁其時,則知其稟一陰之氣而生也,所以能通行陰之道。

    五月陽氣尚盛,故生必三葉,其氣薄,為陽中之陰,故其引衛氣從陽入陰。

    又其味辛,能散陽蹻之滿,故飲之而陰陽通,能臥立至也。

    李明之治王善夫小便不通,漸成中滿,是無陰而陽氣不化也。

    凡利小便之藥,皆淡味,滲洩為陽,止是氣藥,陽中之陰,所以不效。

    隨處以稟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氣味俱陰者黃柏、知母,桂為引用,為丸投之,溺出如湧泉,專眄成流。

    蓋此病惟是下焦真陰不足,故純用陰中之陰,不欲幹涉陽分及上中二焦,故為丸,且服之多也。

    本草何嘗言半夏治不得臥,黃柏、知母利小便哉,則據主治而覓藥性,亦何異夫鑄舟而求劍者乎。

    麟武曰:善哉,未之前聞也。

     藥誤 面浮跗腫,小便秘澀,未必成水也。

    服滲利之藥而不已,則水症成矣。

    胸滿腹膨,悒悒不快,未必成脹也,服破氣之藥而不已,則脹症成矣。

    咳嗽吐血,時時發熱,未必成瘵也,服四物、黃柏、知母之藥而不已,則瘵症成矣。

    氣滯膈塞,飲食不下,未必成膈也,服青、陳、枳、樸寬中之劑而不已,則膈症成矣,成則不可復藥。

     痰火 痰火上壅,喘嗽發熱,足反冷者,服消痰降火藥必死,宜量其輕重而用人參,多至一兩少則三五錢,佐以桂、附,煎濃湯候冷飲之,立愈,韓懋所謂假對真也。

    然此症實由腎中真水不足,火不受制而上炎,桂、附火類也,下咽之初,得其冷性,暫解鬱,及至下焦,熱性始發,從其窟宅而招之,同氣相求,火必下降,自然之理也,然非人參君之則不能奏功。

     中風 每見時師治中風,初用八味順氣散,多不得效,已而用二陳、四物加膽星、天麻之類,自謂穩當之極,可以久而奏功,而亦竟無一驗何也?蓋妄以南星、半夏為化痰之藥,當歸、川芎為生血之劑,而泥於成方,變通無法故也。

    正不知通血脈,助真元,非大劑人參不可,而有痰者,惟宜竹瀝少加薑汁佐之,不宜輕用燥劑。

    至於歸、地甘黏,能滯脾氣,使脾精不運,何以能愈癱緩。

    豈若人參出陽入陰,少則留,多則宣,無所不達哉,其能通血脈雖明載本草,人誰信之。

    裡中一老醫,右手足廢,不能起於床者二年矣,人傳其不起,過數月遇諸塗,訊之曰:吾之病幾危矣,始服順氣行痰之藥,了無應驗,薄暮神志輒昏,度不可支,令家人煎進十全大補湯,即覺清明,遂日服之,數月能扶策而起,無何則又能捨策而步矣。

    經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吾治其虛,不理其邪,而邪自去,吾所以獲全也,餘曰有是哉,使進順氣疏風之藥不輟者,墓木拱矣。

    然此猶拘於成方,不能因病而變通,隨時而消息,故奏功稍遲,使吾為之,當不止是也。

    姑書之以俟明者採焉。

     人身無痰,痰者津液所聚也。

    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肺而行呼吸焉。

    榮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臟六腑,以應刻數焉。

    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而不休者也,晝行於陽,夜行於陰,常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實則行,虛則聚,聚則為痰,散則還為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