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六經原文讀法篇

關燈
初不料我中醫方藥祖本的傷寒論的本身真相,自古到今,未曾明白示人以整個的認識也。

    自來注傷寒論者,無不曰風中肌腠,寒傷皮毛。

    如不發汗將風寒發散出來,這風寒就會由太陽傳入陽明而成陽明病,傳入少陽而成少陽病。

    或風不中肌腠,寒不傷皮毛,風寒直中三陰之臟,而成三陰臟病。

    南北同風,古今一緻。

    在事實上澈底研究起來,乃風寒傷人之後,人身本氣自病,並非風寒入了人身為病。

    病成於人身的本氣,而起因於風寒所傷耳。

    傷寒論本身真相,原來如此,與注家所注,根本上完全不合,可怪也。

     有識之士,則歸咎於王叔和編訂傷寒論次序錯亂,所以後人無法認識傷寒論的真相。

    傷寒論被王叔和編次後,原文次序,究竟如何,不可得而知。

    所可得知者,六篇之名詞。

    名詞曰太陽篇,陽明篇,少陽篇,太陰篇,少陰篇,厥陰篇。

    六篇之名詞,六氣之名詞也。

    人身個體,表有榮衛,裏有臟腑,而皆六氣之所生。

    欲認識本氣自病的傷寒論真相,必先求六氣之表裏。

    根據六氣之表裏,以尋求理路,再由理路以認識真相,其庶幾乎。

    此篇讀法,非敢更改自來讀本之次序也,由次序以認識傷寒本氣篇自病的真相耳。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冬月 子益重編於成都四川國醫專科學校 讀法總綱 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三百九十七法。

    欲知原文逐章之意義,須先之本論六經整個之組織。

    整個傷寒論六經之組織,事實上如內容六瓣之一橘。

    榮衛如表皮,三陽腑三陰臟如裏瓣。

    初病在表皮,汗出則病解,在表不解,裏瓣乃病。

     榮衛表病,用汗法解之。

    臟腑裏病,臟病用溫法解之,腑病用下法解之。

    榮衛臟腑之間,又有少陽經病。

    少陽經病,不可汗,不可溫,不可下,用和法解之。

    病證雖多,無非表裏與經。

    方法雖多,無非汗溫下和。

    瞭解原則,自能瞭解分則。

     人身乃陰陽交合圓運動的氣化構成之體。

    陰寒陽熱,乃其本性,表則榮陽衛陰,裏則腑陽臟陰。

    中氣充足之人,陰陽交合,調融不分,無所謂寒,無所謂熱。

    中氣不足,表的榮衛之氣分離,榮則現出陽的本性而病熱,衛則現出陰的本性而病寒。

    裏的臟腑之氣分離,腑則現出陽的本性而病熱,臟則現出陰的本性而病寒。

    少陽之經,在榮衛臟腑表裏之間,賦有陰陽二氣之性質,病則寒往熱來,熱往寒來。

    此原則也。

    陰陽分離,寒熱偏現,因又變化發生各項證狀。

    此分則也。

    故傷寒論的病證與治法,在原則上無非寒熱的本體而已,在分則上無非寒熱的變化而已。

     六經的經字,應作家字解。

    家有內宅,有外牆。

    裏的臟腑如內宅,表的營衛如外牆。

    內宅是各個的,外牆是公共的。

    公共者,各個的公共也。

    無病之人,三陽三陰是圓運動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是調和不分的。

    雖是各個,實則整個。

    得病之人,表氣公共的外牆,被風寒打開,裏氣的內宅,遂分離成了各個。

    分離的輕病輕,分離的重病重。

    全分離則有陽無陰,或有陰無陽,中氣消滅,而人死。

    少陽經之經字,則指經絡的經氣而言也。

     本篇分上篇中篇下篇。

    上篇以明榮衛病臟腑病與少陽經病之本體。

    中篇以盡其蘊。

    下篇以通其變。

    所謂本體者,榮衛主表,用汗法之病,臟腑主裏,臟用溫法腑用下法之病,少陽經主半表半裏,用和解法之病是也。

    凡原文之屬於榮衛臟腑與少陽經本體各病各章,列為上篇,凡原文之屬於本體而事實較復各章,列為中篇。

    凡原文之由本體發生種種變化各章,列為下篇。

    如學彩色繪畫之法,先認識五種未經攙和之本色,然後可求知攙和之各樣雜色。

    認識上篇,然後能認識中篇,認識上篇中篇,然後能認識下篇。

    歷來注傷寒論之家,都如繭縛之艱晦,此篇讀法,有如鳥瞰之明白。

    隻須用以前讀傷寒論十分之一的腦力,便能整個澈底瞭解。

    如欲讀此篇,須先讀原理篇處方篇方能瞭解。

     上篇 榮衛病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凡發熱,先惡寒。

    此一章,論榮衛病提綱。

    凡原文稱太陽病,皆榮衛病。

    )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緩有虛象。

    中字作傷字解,言衛氣為風所傷也。

    風性疏洩傷衛,衛傷則榮病。

    )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此發熱亦先惡寒。

    )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

    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寸脈為陽,尺脈為陰。

    浮弱,熱汗,鼻鳴乾嘔,皆榮氣鬱而疏洩之事。

    疏洩傷陰。

    ) 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熱在肌,故曰解肌。

    桂枝湯收斂之劑。

    脈緊無汗,收斂之病。

    故不可與。

    以上四章,論榮病。

    )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緊乃閉斂之象,緩乃疏洩之象,是相對的。

    寒性收斂傷榮,榮傷則衛病。

    )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寒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榮降於膽,膽逆則嘔。

    衛降於肺,肺逆則喘。

    衛病閉斂,故頭項強痛之外,又加腰痛骨痛。

    以上二章,論衛病。

    )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言有表證,總宜汗解。

    弱脈津液傷,故宜桂枝湯。

    )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數有緊象,故宜麻黃湯。

    ) 欲自解者,心當先煩,有汗而解。

    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自解者,不服藥而解,陽鬱後通,先煩而解。

    以上三章,總結上文。

    )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浮緩者,為欲愈也。

    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

    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清便大;便,小便。

    欲字作能字解。

    惡寒乃衛閉,衛閉向內,面色不當發熱。

    今發熱,故曰反。

    榮氣疏洩向外,故面有熱色。

    )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洪大之脈,外盛內虛,故仍用桂枝湯之法。

    如瘧再發,衛閉氣虛,故用桂二麻一之法。

    桂枝湯之法,收外盛之氣以回於內之法也。

    )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榮衛雙病,燥傷肺液。

    陽字指寸脈言。

    無陽,謂寸脈弱也。

    )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此章弱者必渴句,申明上章越婢湯兼清燥之義。

    以上四章,論榮衛雙病。

    )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噫,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表病未解,而臟氣之濕寒已動,解表兼治濕寒。

    )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

    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此章不渴二字,申明上章,小青龍湯用溫法之義。

    以上二章,論榮衛病中兼見臟寒之病。

    ) 太陽中風。

    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也。

    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

    
(首句是設問辭,非中風也。

    表病未解,而腑氣之燥熱已動,解表兼治燥熱。

    )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此緩字有實象。

    桂枝湯證之緩,乃虛象也。

    燥傷津液故身重,津液復通,故身重乍有輕時。

    以上二章,論榮衛病中兼見腑燥之病。

    )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熱為表證,渴為裏證,此熱乃陽為水格,非表病也。

    )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裏急也。

    
(水格則心氣不降,故悸。

    )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

    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渴而汗出為裏濕盛,不渴而汗出為表陽虛。

    以上三章,論榮衛病解臟氣之濕動。

    ) 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燥熱灼津,津液沸騰,則脈滑。

    內熱格阻陰氣於外,則外厥。

    此滑脈重按有力。

    厥者,肢冷畏寒也。

    )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裏有寒也,白虎湯主之。

    
(表熱裏寒,無用白虎之理,當是表寒裏熱,乃傳抄之誤也。

    )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無大熱,無表證之發熱也。

    燥渴心煩,裏熱之徵。

    背惡寒與厥,皆裏熱格阻外陰之象。

    ) 傷寒,脈浮,發熱,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

    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有表熱則裏陽虛,故不可用白虎以敗裏陽,重申上章之義也。

    )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

    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診斷內熱之一法,不可拘執。

    以上五章,論榮衛病解腑氣之燥動。

    ) 太陰脾臟病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凡稱太陰病,皆太陰脾臟病,乃裏病,非經病。

    少陰厥陰準此。

    此一章,論太陰病之提綱。

    陰臟病寒,本體原來陰寒故也。

    少陰厥陰準此。

    )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臟有寒也,宜服四逆輩。

    
(不渴二字,為陰寒用熱藥之據。

    ) 少陰腎臟病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少陰腎臟,水火二氣,陰臟病塞,則寒水滅火。

    寒而無火,故但欲寐而不能寐,無火故脈來微細也。

    陰病之提綱。

    )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腑陽病熱口中苦,臟陰病寒口中和,和字乃不苦之意。

    腎主骨,腎寒故背寒。

    ) 少陰病,身體疼,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少陰臟病,則陰盛陽衰,水滅寒火,故主附子。

    以上二章,論少陰病之外證。

    ) 厥陰肝臟病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陰陰陰臟,本體陰寒,陰寒盛於下,故虛熱現於上耳。

    此一章,論厥陰病之提綱。

    )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為蚘厥也。

    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蚘上入其隔故煩。

    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

    蚘厥者,烏梅丸主之。

    
(蚘乃木氣中之陽氣所成,厥陰本體,陽微而動,與太陰少陰不同處。

    此一章,引臟厥以證蚘厥也。

    ) 傷寒五六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少腹者,此欲作利也。

    
(轉氣下趨少腹,肝木下陷,木氣疏洩故利。

    此一章,論下利屬於木氣之下陷。

    ) 下利清穀,裏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外熱汗出,陽氣外散,下利見之,故用大溫。

    厥有陰證之厥陽證之厥,以其他外證陰陽分之。

    )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凡用四逆湯,皆陰寒陽微之險證也。

    )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凡用四逆湯,皆陰寒陽微之險證也。

    ) 汗出,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此陽氣將脫之象也。

    以上三章,論厥陰本體病之危險各證。

    )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

    
(血虛而寒故肢厥脈細。

    較前數證為順也。

    此一章,論厥陰之輕證。

    ) 陽明胃腑病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一部傷寒論,惟陽明胃腑有可下實證。

    此一章,論陽明胃腑病之提綱。

    )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大者,實大也。

    大脈有虛實之分。

    三日詳傳經篇。

    )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證僅蒸蒸發熱,乃胃家實之漸也。

    以上二章,論陽明胃腑病成之漸。

    ) 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

    若能食者,但硬耳。

    
(燥屎乃胃家實之物,故下燥屎,病乃能愈。

    榮衛與陽明胃腑都病稱二陽併病。

    但硬言不燥也。

    )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燥,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胃中食物,被燥氣煉乾,故稱燥屎。

    )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

    所以然者,有夙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宿食為燥氣煉乾成燥屎。

    )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年易,時有微熱,喘冒不得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小便不利,喘氣不臥,皆是燥熱傷津。

    陽明下證,需小便利,燥熱傷津,故不利也。

    以上四章,論陽明胃腑下證之實據。

    )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

    若不轉矢氣,此但初頭硬,後必溏,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

    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

    以小承氣湯和之。

    不轉屎氣者,愼不可攻也。

    
(必兼潮熱之便硬,乃可用大承氣湯下之。

    矢,古庇字,轉矢氣者,放屁也。

    此一章,示人愼重用下之法。

    ) 太陽膀胱病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膀胱陽腑,陽腑病熱,血下熱去,所以自愈。

    太陽病,榮衛病也。

    熱結膀胱,太陽陽腑自病也。

    )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

    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榮衛病時而脈沉發狂少腹硬,膀胱熱也。

    )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

    
(熱不實,小便不利。

    必熱實,小便乃利。

    )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猶存,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

    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抵當湯主之。

    
(榮衛之中,有太陽之經,腑熱則經熱入裏。

    以上四章,論太陽膀胱腑病,則名實相符之太陽病也。

    太陽腑病,隻有四章。

    ) 少陽膽經病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此一章,論少陽經病之提綱。

    ) 傷寒中風五六日,寒熱往來,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脇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非表可汗,非裏可溫可下,隻可和解,故曰經病。

    所有諸證,皆少陽經氣升降不和之現象。

    )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

    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

    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邪乃膽木克胃土,痛乃肝木克脾土。

    )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頸項強,脇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經循脇下行,脇下滿,故屬少陽經病。

    四五日詳傳經篇。

    以上三章,論少陽皆虛證。

    )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下利乃胃熱,痞嘔乃經結,故解經兼下胃。

    此一章,論少陽實證,然實在胃腑,少陽經證仍虛也。

    ) 上篇讀法 榮衛病上篇論,榮衛表病本證,又於表病未解時,與表病已解後,提出臟腑重病。

    榮衛病上篇,整個傷寒論之雛形也。

    臟病上篇,論臟病陰寒,乃其本體。

    凡外感風寒,必榮衛先病,臟腑後病。

    榮衛不解,裏氣鬱動。

    臟陰偏盛之人,乃陽退而病臟寒。

    與榮衛不解,裏氣鬱動,腑陽偏盛之人,乃陰退而病腑熱,是相對的理路。

    並無三陰直中,三陽傳經之事。

    不過腑陽偏盛,亦須榮衛已病數日,腑病乃成,世遂誤認為傳經。

    臟陰偏盛,榮衛一病,裏陽遂退,臟病即成,病成較速,世遂誤認為直中。

    遂將榮衛主表,臟腑主裏,表病不解,裏氣乃動之天然的正路鬧錯。

    此處一錯,全部傷寒論之路路俱錯。

     此篇臟病列於腑病之前者,因臟病腑病,隻在各人素日陰陽偏盛的關係,並無腑病為傳經,臟病為直中之事。

    風寒偏傷榮衛之後,榮衛病成,榮衛本體自病也。

    榮衛不解,臟腑病成,亦臟腑本體自病也。

    由榮衛入臟腑,入臟入腑,既無一定,則列臟病在前,或列腑病在前,均無不可。

    榮衛乃臟腑之表,臟腑乃榮衛之裏,榮衛臟腑,本是一個,所以表病不解,裏病必作。

     腑病上篇,膀胱腑病列於胃腑病之後者,腑病以胃為主體也。

    凡下證皆胃家負責,如不先認識胃腑應下之實證,而據言膀胱腑病之下證,輕重不分,易緻亂也。

     少陽經病列於臟腑病之後者,先知榮衛之表,再知臟腑之裏,然後能知少陽之經,在半表半裏也。

    經病之經字,為少陽病之本證,陽明雖有經病,統在榮衛汗法之列,經病不可汗,故惟少陽有經病。

     傷寒論難瞭解,糾纏太多也。

    原文詞意糾纏,叔和編次糾纏,注家不憑事實,隻憑理想糾纏。

    此篇先立原則,後立分則,糾纏既清,系統明白,所以一讀即能整個瞭解。

    上篇者,原則也。

     中篇 榮衛病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耳。

    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

    
(榮內衛外,所以榮衛一病,必先寒後熱。

    此一章,論榮衛和合則不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