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類
關燈
小
中
大
母不可,女懟不食,乃使人往通辭。
蠻子以為侮己也,奪拳欲毆之。
力白非誑,則笑曰:「為我報翁,誤矣。
天下安有壻我者?翁異日悔之,將無及。
」媒以言報命,女曰:「彼為斯言,此其所以豪也,必嫁之。
」翁不能止,遂成婚,夫婦甚相浹也。
女奩資贏千金,奩田亦數百畝,張則貨之鬻之,一歲去其半,女無怨言,翁家皆怪之。
三年而赤貧,翁家皆咎女,莫肯助,女亦不恨。
一日,女歸寧,聞張殺人於野,握其元,自首於令。
死者縣令子也,令大痛憤,方欲嚴訊之,則張已仰藥而來,至案前,寘元於案,咆哮大罵,有若狂易,數十人不能制。
須臾,撲地流血死。
先是,女前夫為諸生,有文名。
嘗眷一妓,令子爭之不得,乃佯交歡而陰毒焉。
生故坦率,不之疑,夜飲歸,覺有物格閡胸次者,遂成病,年餘浸劇。
臨沒,以告其妻。
時令方為省中大吏所器重,度不能訟其子,乃囑為陰圖之,勿聲張也。
女歸,見父母皆懦無能為,隱不復言,乃委身於張以求逞。
張至死不肯言。
女殯殮張訖,始作書以顛末告父母,遂削髮於南山尼庵,曰:「孽障懺除未盡,不敢死。
」乃劙面毀容,終身不見人。
迄九十,乃死,蓋六十餘年如一日也。
月桂棄妓為尼 月桂者,欒城妓也。
家貧,父母強使為之,而非其志。
燕趙妓多奔走逆旅,媚過客,桂獨否。
蜀人劉鬥山明經曾詣之,欣然延接,為竟夕談,如文士,如山人,鬥山甚異之。
一日,有老尼踵其門,施以錢米,俱不受,願一見。
既入,無寒暄語,輒大笑,而桂對之痛哭不已。
尼曰:「無過悲。
若不忘本來,某日吾遲汝於某所。
」桂唯唯。
屆期,如尼言,至其處,果得一庵,桂入庵拜佛及尼。
已而出剪刀自斷其髮,從之往者驚阻不及,勸之歸,不可,乃還告其父母。
越日復往,則庵中闃然,桂與尼俱杳矣。
小芬棄伶為尼 潮州普濟庵有尼曰妙姑,色相為南州百八十庵之冠。
客之訪妙姑者無虛日,至則輒費數十金,顧其對客殊落落。
一日,某紳作功德於庵,夫人愛其豔慧,餽以玄絹,令時至其家,自是遂相往還。
紳涎其美,強夫人女之,妙不可,而已為惡少所偵知,稍稍語曾至普濟庵者。
妙聞之,蹙然曰:「生人竟無足與語情字者耶?人生何水與花之不若,而乃必以肌膚之欲為情耶?」遂不復應客。
紳疑妙語為己設,迫夫人日過庵。
時潮守為湘人某,聆妙名,授意某令,使載之入署,謂果抗違者,將以祕密賣淫罪緻之法。
令受命往,妙語之曰:「夙慕太守,倘得入署作簽書婢,自當竭力供職。
但冀微服一顧,為庵留一佳話,則惟命是聽耳。
」令告守,守欣然至,則紳已先在,相顧愕眙。
妙命設齋,殷殷勸酌,又以雙玉斝進,曰:「公等盡此斝,俾獻一言。
」二人飲既,妙乃起而言曰:「某實雄而飾雌者。
」守愕然顧紳,紳囁嚅曰:「果不得已,太尊當亦諒汝。
」妙曰:「某亦知其必能也。
」言次,自床頭出像二,一錦衣玉帶,冶容修度,年十三四;一僧衣素履,髮半覆額。
妙指錦衣者曰:「君記當時翠鳳班有小芬其人者乎?」又指僧衣者曰:「光緒庚子,天子有北狩之難,伶人星散,小芬遂為沙彌矣。
」繼又曰:「色欲為人所不免,今為尼者,欲以完吾操耳。
不日將歸吳,求得一山塘佳人為拈花侶矣。
所以告公等者,俾此事流播人間,將令天下後世人,知無處無色界,無處無情天,亦即無處無法門也。
」守與紳惘然而別。
翌日,即聞妙以嶽麓朝山去矣。
泰山有姑子 泰山姑子,著稱於同、光間。
姑子者,尼也,亦天足,而好自修飾,冶遊者爭趨之。
頂禮泰山之人,下山時亦必一往,謂之開葷。
蓋朝山時皆持齋,至此,則享山珍海錯之奉。
客至,主庵之老尼先出,妙齡者以次入侍,酒闌,亦可擇一以下榻。
光緒末葉,泰安令某飭役查禁,逐其人,使他徙,封其廬為橫舍。
久之,學校亦廢,僅有一老尼蕭然獨處矣。
圓明寺尼有佛種子 圓明寺,女尼修行所也。
有尼曰解無者,讀《楞嚴經》,見摩登伽以幻術攝阿難,曰:「彼娼妓者流,日日以皮肉作生涯,視金錢之有無為轉移,不論人格之高下,是謂之淫。
否則從一而終,究無減於夫婦之道。
」遂與某方丈大和尚相拚識,恆自稱為摩登伽,而以阿難呼和尚。
日久,明珠暗孕,竟產一子,人戲稱之曰真佛種子。
江浙之尼 光、宣間,冶遊好奇之士,輒嘖嘖稱江、浙尼庵,蓋於山東泰山尼庵之外,別樹一幟者也。
吳江震澤之女僧,妝束與蘇杭異,略如嘉興.雖亦號稱薙度,惟於頂心薙髮一團,而前後有髮覆於四周.其在後者,適與頸齊,自垂髫時至三十許,莫不如此.衣裙( 卒)襟,固猶俗家裝束,緣飾甚華,惟襟領非圓而為直耳.至若葷素肴饌,亦有烹飪至精者,頗類吳中之船菜,一席之費,約四五金.以素餐言之.有以豆豉,麵筋幻成魚肉雞鴨形者,惟妙惟肖,味亦絕佳,香積風味,固著稱於世也. 盛澤一鎮以產綢著,介於江、浙之間,風俗淫靡。
比邱尼著稱於時,名流宴會,輒假座禪宇,一席之費,恆數十金。
蓋素饌甚精,其製素燕菜、素魚翅、素海參、素鴿蛋也,輒以嫩鷄、火腿熬取清汁,而以形似之物投入其中,浸淫既久,肥膿鮮美,味遠勝於真者。
蓋尼庵教育,梵唄而外,烹飪實為專科,固非五侯鯖中所得有此雋品也。
太湖廳所轄之洞庭山,亦屬吳縣。
山分東西,皆有尼庵,東山尤夥。
庵尼纏足梳髻,不禦道服。
崑山風氣淳樸,無聲色之樂,而頗多尼庵。
有一種不薙髮而裹足著裙者,亦有薙髮而善自修飾者,大都皆青年妙齡,豐姿楚楚,伊蒲之饌,無不精美。
遊人亦能設酌其中,但不及亂而已。
光緒時,城中某庵之尼卻塵,神清骨秀,風雅宜人,某贈之以詩雲:「閒叩禪關訪素娥,醮壇藥院覆松蘿。
一庭薝蔔迎人落,滿壁圖書獻佛多。
作賦我應慚宋玉,拈花卿合伴維摩。
塵心到此都消盡,細味前緣總是魔。
」某乃次其韻雲:「舊傳奔月數嫦娥,今叩雲房鎖綠蘿。
才調玄機應不讓,風懷孫綽覺偏多。
誰參半分優婆塞,待悟三乘阿笈摩。
何日伊蒲同設饌,清涼世界遣詩魔。
」某和之雲:「羣花榜上笑痕多,梓裡雲房此日過。
君自憐才留好句,我曾擊節聽高歌。
清陰遠託伽山竹,冷豔低牽茅屋蘿。
點綴秋光籬下菊,盡將遊思付禪魔。
」卻塵善書,藏名人字畫甚富,有楊玉環手書金經一部,最珍重。
後為匪騙去,遂緻憤鬱以死。
無錫惠泉山風景絕佳,山麓多尼庵,庵舍精雅,其門題牓,或有或無,間有以某某山莊數字揭櫫於門楹者。
庵尼多俗家裝束,無異句欄,舞衫歌扇,且亦纏足,肴饌精美,海陸紛陳,亦略似船菜也。
惟至光緒末而盡矣。
杭州女尼,惟城外者率披薙。
城中有木庵,屋宇宏深,結搆精雅,洞房曲室,有類迷樓。
嘉興女尼,自昔著稱,效摩登伽攝阿難故事者不少。
元之慧秀,明之娟娘、惠容,皆以能詩善畫聞。
五百年來,流風未沫。
鴛鴦湖畔,禪宇頗多,禾俗七夕,煙雨樓遊人,挾妓之外,有挈尼而遊者。
其著稱於城中者,曰觀音堂,曰送子庵。
烏程縣治之南潯鎮,多富室,有九牛、十二虎、百二十閹狗之諺,喻富人之多也。
其緻富者,或以貿絲,或以業鹺,有擁資逾千萬者。
紈袴子弟,所恣為嬉遊之地者,尼庵亦其一也。
尼庵院宇深邃,陳設華麗。
幼尼梳攏,須數千金,費亦鉅矣。
名流雅集,飲博皆宜。
善治饌,餅餌尤精美適口。
若其酬應周至,即上海房老亦不及也。
雪水真人作諜 國初,南昌有雪水真人者,道士也,常弄玄虛惑人。
大兵圍南昌日,明新建大學士姜曰廣守城,信雪水言,以為有天兵來助,禁城中飲酒殺生,而日久不出戰。
及大兵增壘,攻益急,城中人始察知雪水為某官,偽託黃冠以偵諜軍情者,怒而屍裂之。
然是時城已早破,曰廣亦已殉節,雖悔無及矣。
朱沖陽得詹真人法 道士朱太倥,字沖陽,崑山人。
嘗主江都之瓊花觀,讀書好古,得詹真人法。
笪在辛、諸乾乙樂與之遊,事之如師。
問飛昇、黃白之術,即叱曰:「外道也。
」 張鬥庵得異人授大法 清陽子者,太倉道士張燦,字鬥垣,又字鬥庵。
年甫十六,多病,感呂仙飛鸞顯化,授頤生術,遂霍然。
因創太微仙院,徧延羽流。
得異人授大法並金丹道,悉心修鍊,指揮風霆,策役神將,遠近奇之。
賀月軒澹泊寧靜 海鹽東嶽廟道士賀炳,字松庵,號月軒。
本世家子弟,性超潔,隱於黃冠,能默相天下士,不屑與俗人交。
居恆坐一小樓,日讀八大家古文數篇,手摹《黃庭》一二百字,澹泊寧靜,不求人知。
客至,則淪茗焚香,以彈琴賦詩為樂。
郭去勝拂袖白雲 郭長彬,字去勝,平湖松麈山房道士也。
母夢呂祖授桃,食之而生。
年十三,從邑廟許自修為道士。
及長,受穹窿施諒生正法,遊句曲、龍虎山,得五雷法,歷著奇驗。
訪道名山,蹤跡徧天下。
至京師,棲白鶴道院,院為邱長春蟬蛻之所。
去勝起道場於院中,四十餘日將滿,忽易新衣巾,沐浴焚香,端坐而逝。
拜者接踵,豫親王親至瞻禮,為龕以葬之,題曰「拂袖白雲」,張文貞公玉書顏曰「長春接軌」,未幾,其弟子孫楚鶴迎龕南歸,啟之,顏色如生,乃葬之於松麈山房之後。
婁道人為真學道者 婁道人,名近垣,江西人。
世宗召入京師,以光明殿居之。
有妖人賈某為患,道人為設醮祈禱,祟立除。
又於世宗前結幡招鶴,頗有左驗,特封為妙應真人。
道人不喜言煉炁修真之法,謂此皆妄人借以謀生,焉有真仙肯向紅塵中度世耶。
恭親王延至邸,叩養生術,道人曰:「王錦衣玉食,即真神仙中人。
」時席上有燒豬,道人因笑曰:「今日食燒豬,即絕好養生術,又奚必外求哉!」王深服其言,曰:「婁公為真學道者,始能見及此。
」後道人年九十餘始逝。
李不器狂妄不法 康、雍間,陝西有道士李不器者,狂妄不法。
至雍正戊申十二月初十日,遂奉世宗嚴詔逮捕,諭雲:「據將軍常色禮奏,道士李不器揭報嶽鍾琪謀反,甚為荒謬。
李不器向因隆科多薦,在內廷行走。
仁皇帝廣大包涵,如喇嘛、西洋人及僧道等類,畜養甚多,其中不肖之人,借供奉名色,在外招搖,而李不器尤為狂妄。
至仁皇帝賓天,朕以李本籍陝西,發回原籍,交年羹堯拘管。
詎年將伊送往終南山內,厚加供養。
李不器怙惡不悛,肆為大言,且捏造朕旨,有『隻要他在,不要他壞』之語。
今春朕問嶽鍾琪,鍾琪奏稱李在陝,每年供給,在通省存公銀兩內支給。
朕批諭此事當日外結,甚為錯誤。
李為有罪之人,留其性命,已屬寬典,烏可厚待。
隨令嶽鍾琪將伊看守。
詎李因此懷恨,造為無根之語,深可痛恨。
常色禮容此奉旨拘禁之人,逃入將軍署內,並令乘轎轅門,駭人觀聽。
常色禮甚屬無知,著巡撫西琳將李不器嚴加刑訊。
」 金丹書受五雷正法 海鹽三元廟道士金鼎,字丹書。
工詩善畫,兼精八法,力持戒行。
嘗與其邑清風涇之婁真人同遊龍虎山上清宮,受五雷正法。
陸濟蒼受五雷正法 自號松間道人之平湖松麈山房道士,為陸微,字濟蒼。
少受五雷正法,精符籙,善治鬼魅。
邑宰延禱晴雨,無不立應。
性好靜,鶴涇晝閒,洞門夜閉,焚香步虛之暇,時撫瑤琴,鼓一曲,聞之者,令人作天際真人想。
張太虛王定乾為高宗所逐 世宗慈悲覺世,喜召見僧衲。
復因久聞外間有爐火修鍊之說,欲觀其術,乃召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使居西苑。
及高宗踐阼,始驅逐回籍。
沈雙橋有出塵志 乾隆時,杭州吳山文昌廟有道士沈仁安者,字紉一,號雙橋,石門人.幼而聰明,超然有出塵之想,遂至吳山清秀房,受業於王克新.讀書穎悟,間為韻語,輒工,尤善鼓琴.歲壬午,翠華幸浙,仁安跪迎於嘉禾水次,因倩朱笠亭為之圖,沈文愨公德潛,錢文端公陳群,齊次風侍郎召南,傅玉( 氐),皆題詩紀之. 王野鶴所居幽潔 王聰,字王笈,號野鶴,結茅於天津三汊河之香林院。
所居幽潔,老樹古藤,奇花異石,錯置庭戶。
與張帆齋、龍東溟、周月東諸名士相過從,廊廡戶壁,所粘詩箋無隙地。
喬道人言兵家事 乾隆庚戌、辛亥間,有喬道人者,自陝至京師。
貌臞,身如鶴立,面微紅,自雲數百歲,曾經明末鼎革事。
與孫百谷、周忠武交,言皆妄誕,而談兵家事,歷歷如繪。
或言其為年羹堯潰卒,曾經青海戰事,故所言了了,然無左證也。
漕督李奕疇崇奉之。
喬居一小庵,飲啖如常,毫無他異。
嘉慶壬戌五月,卒於旅邸。
道士論自度法 粵東有鉅商,喜學仙,招納方士數十人,轉相神聖,皆曰沖舉可坐緻,所費不資,然亦時時有小驗,故信之益篤。
一日,有道士來訪,敝衣破笠,而神意落落,如獨鶴孤松。
與之言,微妙玄遠,多出意表。
試其法,則驅役鬼神,呼召風雨,如操券也;松鱸台菌,吳橙閩荔,如取攜也;星娥琴竽,玉女歌舞,如僕隸也。
握其符,十洲三島可以夢遊。
出粟顆之丹,點瓦石為黃金,百鍊不耗,商大駭服。
諸方士自顧不及,亦稽首稱聖師,皆願為弟子,求傳道。
道士曰:「然,擇日設壇,當一一授汝。
」至期,道士登座,眾拜訖。
道士問:「爾輩何求?」曰:「求仙。
」問:「何以求諸我?」曰:「如是靈異,非真仙而何?」道士軒渠良久,曰:「此術也,非道也。
夫道者,沖漠自然,與元氣為一,烏有如是種種哉!蓋三教之放失久矣,儒之本旨,明體達用而已,文章記誦,非也,談天說性,亦非也。
佛之本旨,無生無滅而已,布施供養,非也;機鋒語錄,亦非也。
道之本旨,清凈沖虛而已,章咒符籙,非也;鑪火服餌,亦非也。
爾所見種種,是皆章咒符籙事,去爐火服餌,尚隔幾塵,況長生乎!然無所徵驗,遽斥其非,爾必謂譽其所能而毀其所不能,徒大言耳。
今示以種種能為,而告以種種不可為,爾庶幾知返乎?儒家、釋家大偽日增,門徑各別,可勿與辯也。
吾疾夫道家之滋偽,故因汝好道,姑一正之。
」因指諸方士曰:「爾之不食,辟穀丸也;爾之前知,桃偶人也;爾之燒丹,房中藥也;爾之點金,縮銀法也;爾之入冥,茉莉根也;爾之召仙,攝靈鬼也;爾之返魂,役狐魅也;爾之搬運,五鬼術也;爾之辟兵,鐵布衫也;爾之飛躍,鹿轤蹻也。
名曰道流,皆妖人耳。
不速解散,雷部且至矣。
」振衣欲起。
眾牽衣叩額曰:「下士沈迷,已知其罪,幸逢仙駕,是亦前緣,忍不一度脫乎?」道士卻坐,乃顧商曰:「爾曾聞笙歌錦繡之中,有一人揮手飛昇者乎?」顧諸方士曰:「爾曾聞炫術鬻財之輩,有一人脫屣羽化者乎?夫修道者,須謝絕萬緣,堅持一念,使此心寂寂如死而後可不死,使此氣緜緜不停而後可長停,然亦非枯坐事也。
仙有仙骨,亦有仙緣。
骨非藥物所能換,緣亦非情好所能結。
必積功累德而後列名於仙籍,仙骨以生。
仙骨既成,真靈自爾感通,仙緣乃湊。
此在爾輩之自度,仙家安有度人法乎!」因索紙大書十六字曰:「內絕世緣,外積陰騭。
無怪無奇,是真祕密。
」投筆於案,聲如霹靂,則已失所在矣。
高雲谿交通宮禁 京華僧道多交接王公,出入宮掖,以故聲價至高。
白雲觀方丈高雲谿,名峒元,名動公卿,勢傾一時。
有識其身世者,謂為山左之任城人,幼綦貧,為商店傭,以失金宵遁,入城西呂仙廟為道士。
店主追之急,乃東奔至某邑白雲岩,栖止數年,乃入京師白雲觀,未久而為方丈矣。
雲谿嘗交通宮禁,與總管太監李蓮英結異姓兄弟,進神仙之術於孝欽後。
孝欽信之,命為總道教司,賣官鬻爵之事,時介紹之。
於是達官貴人之妻妾子女,皆寄名為義女。
謝寶勝嘗為道士 謝寶勝,安徽人。
以武生從征關隴,為左文襄公所識拔,積功至偏裨,隸宋慶、馬玉崑部下。
光緒甲午中日之役,轉戰遼瀋,屢瀕於危。
事平,以撤勇事,緻所部譁譟,玉崑譴責之。
寶勝謂咎不在己,恚怒,盡焚其衣冠及所得獎劄,入某寺,投身為道士,人鹹稱之曰謝老道。
既而復出督軍,遂至河南,旋任巡防營分統,駐軍嵩、洛、陝、汝間。
汴撫林紹年、吳重熹賞其廉勇,先後列保,遂於宣統己酉擢河北鎮總兵。
女冠廣真為朝士所師事母事 都門之三閘,雖在輭紅塵中,饒有水鄉風趣,每值春光明媚,遊女如雲。
其地有靈官廟,香火稱盛。
道光時,住持女冠廣真者,姿首修嫮,幽扃梵唄,徒侶綦繁。
其居室則繡幙文茵,窮極侈麗。
往還多達官貴人,而莊王與貝子容某過從尤密,物議頗滋。
往往鉅公宅眷,入廟燒香,輒留飫香積,羅列珍羞,咄嗟而辦。
尤奇者,其酒易醉,醉必有夢。
廟中器具,率為貝子所捨,相傳有榻名幻仙,機括靈捷殆出鬼工,則醉者憩焉,事祕,弗可得而詳也。
廣真又交通聲氣,賄結權要,朝士熱中幹進者,日奔走其門,冀繫援緻通顯,或師事母事之,勿恤也。
禦史馮某久困烏臺,亦竭蹶措資,屬廣真為之道地。
某日通謁,適廣真以事它出,二徒留馮飯,意殊慇懇。
酒數行,其一忽愀然言曰:「以君清豒令名,而顧為是齷齪行,詎倚吾師為泰山耶?幸不可長,恐冰山弗若耳。
」馮愕眙,亟請其說,曰:「君為言官,寧不能擿奸發伏,以直聲邀主知,緻卿相耶?」遂舉廣真奸伏及賄賂各節,均有記錄,悉以付之,且曰:「止此已足,君幸好自為之,毋瞻顧。
幸得當,毋相忘。
」馮果幡然變計,即促駕歸,炳燭屬稿,待旦封奏。
事聞,宣宗震怒,有旨派九門提督、順天府尹拏問廣真,情實,立正典刑。
王褫爵,貝子圈禁高牆。
馮以直言敢諫,不避親貴,得晉秩,躋九列,亟輾轉為此二徒者營脫,置少房焉。
蠻子以為侮己也,奪拳欲毆之。
力白非誑,則笑曰:「為我報翁,誤矣。
天下安有壻我者?翁異日悔之,將無及。
」媒以言報命,女曰:「彼為斯言,此其所以豪也,必嫁之。
」翁不能止,遂成婚,夫婦甚相浹也。
女奩資贏千金,奩田亦數百畝,張則貨之鬻之,一歲去其半,女無怨言,翁家皆怪之。
三年而赤貧,翁家皆咎女,莫肯助,女亦不恨。
一日,女歸寧,聞張殺人於野,握其元,自首於令。
死者縣令子也,令大痛憤,方欲嚴訊之,則張已仰藥而來,至案前,寘元於案,咆哮大罵,有若狂易,數十人不能制。
須臾,撲地流血死。
先是,女前夫為諸生,有文名。
嘗眷一妓,令子爭之不得,乃佯交歡而陰毒焉。
生故坦率,不之疑,夜飲歸,覺有物格閡胸次者,遂成病,年餘浸劇。
臨沒,以告其妻。
時令方為省中大吏所器重,度不能訟其子,乃囑為陰圖之,勿聲張也。
女歸,見父母皆懦無能為,隱不復言,乃委身於張以求逞。
張至死不肯言。
女殯殮張訖,始作書以顛末告父母,遂削髮於南山尼庵,曰:「孽障懺除未盡,不敢死。
」乃劙面毀容,終身不見人。
迄九十,乃死,蓋六十餘年如一日也。
月桂棄妓為尼 月桂者,欒城妓也。
家貧,父母強使為之,而非其志。
燕趙妓多奔走逆旅,媚過客,桂獨否。
蜀人劉鬥山明經曾詣之,欣然延接,為竟夕談,如文士,如山人,鬥山甚異之。
一日,有老尼踵其門,施以錢米,俱不受,願一見。
既入,無寒暄語,輒大笑,而桂對之痛哭不已。
尼曰:「無過悲。
若不忘本來,某日吾遲汝於某所。
」桂唯唯。
屆期,如尼言,至其處,果得一庵,桂入庵拜佛及尼。
已而出剪刀自斷其髮,從之往者驚阻不及,勸之歸,不可,乃還告其父母。
越日復往,則庵中闃然,桂與尼俱杳矣。
小芬棄伶為尼 潮州普濟庵有尼曰妙姑,色相為南州百八十庵之冠。
客之訪妙姑者無虛日,至則輒費數十金,顧其對客殊落落。
一日,某紳作功德於庵,夫人愛其豔慧,餽以玄絹,令時至其家,自是遂相往還。
紳涎其美,強夫人女之,妙不可,而已為惡少所偵知,稍稍語曾至普濟庵者。
妙聞之,蹙然曰:「生人竟無足與語情字者耶?人生何水與花之不若,而乃必以肌膚之欲為情耶?」遂不復應客。
紳疑妙語為己設,迫夫人日過庵。
時潮守為湘人某,聆妙名,授意某令,使載之入署,謂果抗違者,將以祕密賣淫罪緻之法。
令受命往,妙語之曰:「夙慕太守,倘得入署作簽書婢,自當竭力供職。
但冀微服一顧,為庵留一佳話,則惟命是聽耳。
」令告守,守欣然至,則紳已先在,相顧愕眙。
妙命設齋,殷殷勸酌,又以雙玉斝進,曰:「公等盡此斝,俾獻一言。
」二人飲既,妙乃起而言曰:「某實雄而飾雌者。
」守愕然顧紳,紳囁嚅曰:「果不得已,太尊當亦諒汝。
」妙曰:「某亦知其必能也。
」言次,自床頭出像二,一錦衣玉帶,冶容修度,年十三四;一僧衣素履,髮半覆額。
妙指錦衣者曰:「君記當時翠鳳班有小芬其人者乎?」又指僧衣者曰:「光緒庚子,天子有北狩之難,伶人星散,小芬遂為沙彌矣。
」繼又曰:「色欲為人所不免,今為尼者,欲以完吾操耳。
不日將歸吳,求得一山塘佳人為拈花侶矣。
所以告公等者,俾此事流播人間,將令天下後世人,知無處無色界,無處無情天,亦即無處無法門也。
」守與紳惘然而別。
翌日,即聞妙以嶽麓朝山去矣。
泰山有姑子 泰山姑子,著稱於同、光間。
姑子者,尼也,亦天足,而好自修飾,冶遊者爭趨之。
頂禮泰山之人,下山時亦必一往,謂之開葷。
蓋朝山時皆持齋,至此,則享山珍海錯之奉。
客至,主庵之老尼先出,妙齡者以次入侍,酒闌,亦可擇一以下榻。
光緒末葉,泰安令某飭役查禁,逐其人,使他徙,封其廬為橫舍。
久之,學校亦廢,僅有一老尼蕭然獨處矣。
圓明寺尼有佛種子 圓明寺,女尼修行所也。
有尼曰解無者,讀《楞嚴經》,見摩登伽以幻術攝阿難,曰:「彼娼妓者流,日日以皮肉作生涯,視金錢之有無為轉移,不論人格之高下,是謂之淫。
否則從一而終,究無減於夫婦之道。
」遂與某方丈大和尚相拚識,恆自稱為摩登伽,而以阿難呼和尚。
日久,明珠暗孕,竟產一子,人戲稱之曰真佛種子。
江浙之尼 光、宣間,冶遊好奇之士,輒嘖嘖稱江、浙尼庵,蓋於山東泰山尼庵之外,別樹一幟者也。
吳江震澤之女僧,妝束與蘇杭異,略如嘉興.雖亦號稱薙度,惟於頂心薙髮一團,而前後有髮覆於四周.其在後者,適與頸齊,自垂髫時至三十許,莫不如此.衣裙( 卒)襟,固猶俗家裝束,緣飾甚華,惟襟領非圓而為直耳.至若葷素肴饌,亦有烹飪至精者,頗類吳中之船菜,一席之費,約四五金.以素餐言之.有以豆豉,麵筋幻成魚肉雞鴨形者,惟妙惟肖,味亦絕佳,香積風味,固著稱於世也. 盛澤一鎮以產綢著,介於江、浙之間,風俗淫靡。
比邱尼著稱於時,名流宴會,輒假座禪宇,一席之費,恆數十金。
蓋素饌甚精,其製素燕菜、素魚翅、素海參、素鴿蛋也,輒以嫩鷄、火腿熬取清汁,而以形似之物投入其中,浸淫既久,肥膿鮮美,味遠勝於真者。
蓋尼庵教育,梵唄而外,烹飪實為專科,固非五侯鯖中所得有此雋品也。
太湖廳所轄之洞庭山,亦屬吳縣。
山分東西,皆有尼庵,東山尤夥。
庵尼纏足梳髻,不禦道服。
崑山風氣淳樸,無聲色之樂,而頗多尼庵。
有一種不薙髮而裹足著裙者,亦有薙髮而善自修飾者,大都皆青年妙齡,豐姿楚楚,伊蒲之饌,無不精美。
遊人亦能設酌其中,但不及亂而已。
光緒時,城中某庵之尼卻塵,神清骨秀,風雅宜人,某贈之以詩雲:「閒叩禪關訪素娥,醮壇藥院覆松蘿。
一庭薝蔔迎人落,滿壁圖書獻佛多。
作賦我應慚宋玉,拈花卿合伴維摩。
塵心到此都消盡,細味前緣總是魔。
」某乃次其韻雲:「舊傳奔月數嫦娥,今叩雲房鎖綠蘿。
才調玄機應不讓,風懷孫綽覺偏多。
誰參半分優婆塞,待悟三乘阿笈摩。
何日伊蒲同設饌,清涼世界遣詩魔。
」某和之雲:「羣花榜上笑痕多,梓裡雲房此日過。
君自憐才留好句,我曾擊節聽高歌。
清陰遠託伽山竹,冷豔低牽茅屋蘿。
點綴秋光籬下菊,盡將遊思付禪魔。
」卻塵善書,藏名人字畫甚富,有楊玉環手書金經一部,最珍重。
後為匪騙去,遂緻憤鬱以死。
無錫惠泉山風景絕佳,山麓多尼庵,庵舍精雅,其門題牓,或有或無,間有以某某山莊數字揭櫫於門楹者。
庵尼多俗家裝束,無異句欄,舞衫歌扇,且亦纏足,肴饌精美,海陸紛陳,亦略似船菜也。
惟至光緒末而盡矣。
杭州女尼,惟城外者率披薙。
城中有木庵,屋宇宏深,結搆精雅,洞房曲室,有類迷樓。
嘉興女尼,自昔著稱,效摩登伽攝阿難故事者不少。
元之慧秀,明之娟娘、惠容,皆以能詩善畫聞。
五百年來,流風未沫。
鴛鴦湖畔,禪宇頗多,禾俗七夕,煙雨樓遊人,挾妓之外,有挈尼而遊者。
其著稱於城中者,曰觀音堂,曰送子庵。
烏程縣治之南潯鎮,多富室,有九牛、十二虎、百二十閹狗之諺,喻富人之多也。
其緻富者,或以貿絲,或以業鹺,有擁資逾千萬者。
紈袴子弟,所恣為嬉遊之地者,尼庵亦其一也。
尼庵院宇深邃,陳設華麗。
幼尼梳攏,須數千金,費亦鉅矣。
名流雅集,飲博皆宜。
善治饌,餅餌尤精美適口。
若其酬應周至,即上海房老亦不及也。
雪水真人作諜 國初,南昌有雪水真人者,道士也,常弄玄虛惑人。
大兵圍南昌日,明新建大學士姜曰廣守城,信雪水言,以為有天兵來助,禁城中飲酒殺生,而日久不出戰。
及大兵增壘,攻益急,城中人始察知雪水為某官,偽託黃冠以偵諜軍情者,怒而屍裂之。
然是時城已早破,曰廣亦已殉節,雖悔無及矣。
朱沖陽得詹真人法 道士朱太倥,字沖陽,崑山人。
嘗主江都之瓊花觀,讀書好古,得詹真人法。
笪在辛、諸乾乙樂與之遊,事之如師。
問飛昇、黃白之術,即叱曰:「外道也。
」 張鬥庵得異人授大法 清陽子者,太倉道士張燦,字鬥垣,又字鬥庵。
年甫十六,多病,感呂仙飛鸞顯化,授頤生術,遂霍然。
因創太微仙院,徧延羽流。
得異人授大法並金丹道,悉心修鍊,指揮風霆,策役神將,遠近奇之。
賀月軒澹泊寧靜 海鹽東嶽廟道士賀炳,字松庵,號月軒。
本世家子弟,性超潔,隱於黃冠,能默相天下士,不屑與俗人交。
居恆坐一小樓,日讀八大家古文數篇,手摹《黃庭》一二百字,澹泊寧靜,不求人知。
客至,則淪茗焚香,以彈琴賦詩為樂。
郭去勝拂袖白雲 郭長彬,字去勝,平湖松麈山房道士也。
母夢呂祖授桃,食之而生。
年十三,從邑廟許自修為道士。
及長,受穹窿施諒生正法,遊句曲、龍虎山,得五雷法,歷著奇驗。
訪道名山,蹤跡徧天下。
至京師,棲白鶴道院,院為邱長春蟬蛻之所。
去勝起道場於院中,四十餘日將滿,忽易新衣巾,沐浴焚香,端坐而逝。
拜者接踵,豫親王親至瞻禮,為龕以葬之,題曰「拂袖白雲」,張文貞公玉書顏曰「長春接軌」,未幾,其弟子孫楚鶴迎龕南歸,啟之,顏色如生,乃葬之於松麈山房之後。
婁道人為真學道者 婁道人,名近垣,江西人。
世宗召入京師,以光明殿居之。
有妖人賈某為患,道人為設醮祈禱,祟立除。
又於世宗前結幡招鶴,頗有左驗,特封為妙應真人。
道人不喜言煉炁修真之法,謂此皆妄人借以謀生,焉有真仙肯向紅塵中度世耶。
恭親王延至邸,叩養生術,道人曰:「王錦衣玉食,即真神仙中人。
」時席上有燒豬,道人因笑曰:「今日食燒豬,即絕好養生術,又奚必外求哉!」王深服其言,曰:「婁公為真學道者,始能見及此。
」後道人年九十餘始逝。
李不器狂妄不法 康、雍間,陝西有道士李不器者,狂妄不法。
至雍正戊申十二月初十日,遂奉世宗嚴詔逮捕,諭雲:「據將軍常色禮奏,道士李不器揭報嶽鍾琪謀反,甚為荒謬。
李不器向因隆科多薦,在內廷行走。
仁皇帝廣大包涵,如喇嘛、西洋人及僧道等類,畜養甚多,其中不肖之人,借供奉名色,在外招搖,而李不器尤為狂妄。
至仁皇帝賓天,朕以李本籍陝西,發回原籍,交年羹堯拘管。
詎年將伊送往終南山內,厚加供養。
李不器怙惡不悛,肆為大言,且捏造朕旨,有『隻要他在,不要他壞』之語。
今春朕問嶽鍾琪,鍾琪奏稱李在陝,每年供給,在通省存公銀兩內支給。
朕批諭此事當日外結,甚為錯誤。
李為有罪之人,留其性命,已屬寬典,烏可厚待。
隨令嶽鍾琪將伊看守。
詎李因此懷恨,造為無根之語,深可痛恨。
常色禮容此奉旨拘禁之人,逃入將軍署內,並令乘轎轅門,駭人觀聽。
常色禮甚屬無知,著巡撫西琳將李不器嚴加刑訊。
」 金丹書受五雷正法 海鹽三元廟道士金鼎,字丹書。
工詩善畫,兼精八法,力持戒行。
嘗與其邑清風涇之婁真人同遊龍虎山上清宮,受五雷正法。
陸濟蒼受五雷正法 自號松間道人之平湖松麈山房道士,為陸微,字濟蒼。
少受五雷正法,精符籙,善治鬼魅。
邑宰延禱晴雨,無不立應。
性好靜,鶴涇晝閒,洞門夜閉,焚香步虛之暇,時撫瑤琴,鼓一曲,聞之者,令人作天際真人想。
張太虛王定乾為高宗所逐 世宗慈悲覺世,喜召見僧衲。
復因久聞外間有爐火修鍊之說,欲觀其術,乃召張太虛、王定乾等數人,使居西苑。
及高宗踐阼,始驅逐回籍。
沈雙橋有出塵志 乾隆時,杭州吳山文昌廟有道士沈仁安者,字紉一,號雙橋,石門人.幼而聰明,超然有出塵之想,遂至吳山清秀房,受業於王克新.讀書穎悟,間為韻語,輒工,尤善鼓琴.歲壬午,翠華幸浙,仁安跪迎於嘉禾水次,因倩朱笠亭為之圖,沈文愨公德潛,錢文端公陳群,齊次風侍郎召南,傅玉( 氐),皆題詩紀之. 王野鶴所居幽潔 王聰,字王笈,號野鶴,結茅於天津三汊河之香林院。
所居幽潔,老樹古藤,奇花異石,錯置庭戶。
與張帆齋、龍東溟、周月東諸名士相過從,廊廡戶壁,所粘詩箋無隙地。
喬道人言兵家事 乾隆庚戌、辛亥間,有喬道人者,自陝至京師。
貌臞,身如鶴立,面微紅,自雲數百歲,曾經明末鼎革事。
與孫百谷、周忠武交,言皆妄誕,而談兵家事,歷歷如繪。
或言其為年羹堯潰卒,曾經青海戰事,故所言了了,然無左證也。
漕督李奕疇崇奉之。
喬居一小庵,飲啖如常,毫無他異。
嘉慶壬戌五月,卒於旅邸。
道士論自度法 粵東有鉅商,喜學仙,招納方士數十人,轉相神聖,皆曰沖舉可坐緻,所費不資,然亦時時有小驗,故信之益篤。
一日,有道士來訪,敝衣破笠,而神意落落,如獨鶴孤松。
與之言,微妙玄遠,多出意表。
試其法,則驅役鬼神,呼召風雨,如操券也;松鱸台菌,吳橙閩荔,如取攜也;星娥琴竽,玉女歌舞,如僕隸也。
握其符,十洲三島可以夢遊。
出粟顆之丹,點瓦石為黃金,百鍊不耗,商大駭服。
諸方士自顧不及,亦稽首稱聖師,皆願為弟子,求傳道。
道士曰:「然,擇日設壇,當一一授汝。
」至期,道士登座,眾拜訖。
道士問:「爾輩何求?」曰:「求仙。
」問:「何以求諸我?」曰:「如是靈異,非真仙而何?」道士軒渠良久,曰:「此術也,非道也。
夫道者,沖漠自然,與元氣為一,烏有如是種種哉!蓋三教之放失久矣,儒之本旨,明體達用而已,文章記誦,非也,談天說性,亦非也。
佛之本旨,無生無滅而已,布施供養,非也;機鋒語錄,亦非也。
道之本旨,清凈沖虛而已,章咒符籙,非也;鑪火服餌,亦非也。
爾所見種種,是皆章咒符籙事,去爐火服餌,尚隔幾塵,況長生乎!然無所徵驗,遽斥其非,爾必謂譽其所能而毀其所不能,徒大言耳。
今示以種種能為,而告以種種不可為,爾庶幾知返乎?儒家、釋家大偽日增,門徑各別,可勿與辯也。
吾疾夫道家之滋偽,故因汝好道,姑一正之。
」因指諸方士曰:「爾之不食,辟穀丸也;爾之前知,桃偶人也;爾之燒丹,房中藥也;爾之點金,縮銀法也;爾之入冥,茉莉根也;爾之召仙,攝靈鬼也;爾之返魂,役狐魅也;爾之搬運,五鬼術也;爾之辟兵,鐵布衫也;爾之飛躍,鹿轤蹻也。
名曰道流,皆妖人耳。
不速解散,雷部且至矣。
」振衣欲起。
眾牽衣叩額曰:「下士沈迷,已知其罪,幸逢仙駕,是亦前緣,忍不一度脫乎?」道士卻坐,乃顧商曰:「爾曾聞笙歌錦繡之中,有一人揮手飛昇者乎?」顧諸方士曰:「爾曾聞炫術鬻財之輩,有一人脫屣羽化者乎?夫修道者,須謝絕萬緣,堅持一念,使此心寂寂如死而後可不死,使此氣緜緜不停而後可長停,然亦非枯坐事也。
仙有仙骨,亦有仙緣。
骨非藥物所能換,緣亦非情好所能結。
必積功累德而後列名於仙籍,仙骨以生。
仙骨既成,真靈自爾感通,仙緣乃湊。
此在爾輩之自度,仙家安有度人法乎!」因索紙大書十六字曰:「內絕世緣,外積陰騭。
無怪無奇,是真祕密。
」投筆於案,聲如霹靂,則已失所在矣。
高雲谿交通宮禁 京華僧道多交接王公,出入宮掖,以故聲價至高。
白雲觀方丈高雲谿,名峒元,名動公卿,勢傾一時。
有識其身世者,謂為山左之任城人,幼綦貧,為商店傭,以失金宵遁,入城西呂仙廟為道士。
店主追之急,乃東奔至某邑白雲岩,栖止數年,乃入京師白雲觀,未久而為方丈矣。
雲谿嘗交通宮禁,與總管太監李蓮英結異姓兄弟,進神仙之術於孝欽後。
孝欽信之,命為總道教司,賣官鬻爵之事,時介紹之。
於是達官貴人之妻妾子女,皆寄名為義女。
謝寶勝嘗為道士 謝寶勝,安徽人。
以武生從征關隴,為左文襄公所識拔,積功至偏裨,隸宋慶、馬玉崑部下。
光緒甲午中日之役,轉戰遼瀋,屢瀕於危。
事平,以撤勇事,緻所部譁譟,玉崑譴責之。
寶勝謂咎不在己,恚怒,盡焚其衣冠及所得獎劄,入某寺,投身為道士,人鹹稱之曰謝老道。
既而復出督軍,遂至河南,旋任巡防營分統,駐軍嵩、洛、陝、汝間。
汴撫林紹年、吳重熹賞其廉勇,先後列保,遂於宣統己酉擢河北鎮總兵。
女冠廣真為朝士所師事母事 都門之三閘,雖在輭紅塵中,饒有水鄉風趣,每值春光明媚,遊女如雲。
其地有靈官廟,香火稱盛。
道光時,住持女冠廣真者,姿首修嫮,幽扃梵唄,徒侶綦繁。
其居室則繡幙文茵,窮極侈麗。
往還多達官貴人,而莊王與貝子容某過從尤密,物議頗滋。
往往鉅公宅眷,入廟燒香,輒留飫香積,羅列珍羞,咄嗟而辦。
尤奇者,其酒易醉,醉必有夢。
廟中器具,率為貝子所捨,相傳有榻名幻仙,機括靈捷殆出鬼工,則醉者憩焉,事祕,弗可得而詳也。
廣真又交通聲氣,賄結權要,朝士熱中幹進者,日奔走其門,冀繫援緻通顯,或師事母事之,勿恤也。
禦史馮某久困烏臺,亦竭蹶措資,屬廣真為之道地。
某日通謁,適廣真以事它出,二徒留馮飯,意殊慇懇。
酒數行,其一忽愀然言曰:「以君清豒令名,而顧為是齷齪行,詎倚吾師為泰山耶?幸不可長,恐冰山弗若耳。
」馮愕眙,亟請其說,曰:「君為言官,寧不能擿奸發伏,以直聲邀主知,緻卿相耶?」遂舉廣真奸伏及賄賂各節,均有記錄,悉以付之,且曰:「止此已足,君幸好自為之,毋瞻顧。
幸得當,毋相忘。
」馮果幡然變計,即促駕歸,炳燭屬稿,待旦封奏。
事聞,宣宗震怒,有旨派九門提督、順天府尹拏問廣真,情實,立正典刑。
王褫爵,貝子圈禁高牆。
馮以直言敢諫,不避親貴,得晉秩,躋九列,亟輾轉為此二徒者營脫,置少房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