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類

關燈


    後乃知實屠瞰知官眷將至,乃戴僧帽探首窗外,作諸般佻達狀,將近則去,官眷疑即僧所為,故怒,歸愬之守,緻被逐也。

    屠後為江西知縣。

     西蜀國添一如來 長沙東安寺有僧死,眾僧倩某名士為一輓聯,某提筆書之曰:「東安寺死個和尚。

    」眾僧譁曰:「死一和尚,誰不知,而煩君呶呶耶?」某曰:「何必急急,且看下聯便知。

    」因續書曰:「西蜀國添一如來。

    」眾僧始欣呼而退。

     專西為赤腳活佛 專西,名授心,俗姓毛氏,浙東人。

    生而茹素,不食葷乳。

    長而厭惡塵勞,立志出家。

    年十八,投其邑之城西小靈山戒庵德祖座下披薙,未及受具,德祖疾篤。

    專西思佛教鴻闡,端賴斯人,我生如朝露,命何足惜。

    是夜,以檀湯澡浴於三寶龍天前,焚香哀禱,旋至寢室,剖腹割肝,將以調藥而救德祖。

    痛眩仆地,移時始蘇,匍匐至床,東方已白矣。

    時長慶靜安和尚為小師,專西命之調藥,即驚告德祖,遂不果服。

    德祖乃召之前而撫慰曰:「子雖勇於孝慈,終非比丘正行。

    況餘自知時至,觀念無生,生本無生,何有諸滅,斯皆子妄想之所為。

    惟念子之誠,且為子留數月耳。

    」及專西至小明因永智發祖座下受具歸,甫一月,德祖已告寂矣。

     專西誠孝出於天性,悲慟逾恆。

    既為德祖經理喪葬而畢事,未幾,即以院事交其法弟蓮塘,而自出外參學,行頭陀行。

    冬夏一衲,赤足露頂,堅持戒行,專心淨土。

    其於禪淨不二之奧,洞徹玄妙,故海內諸善知識無不接許,世所稱為赤腳活佛者是也。

     光緒辛巳秋,專西罷參,歸小靈山。

    時值亢旱,四鄉之民方皇皇求雨,縣令孫某憂之,朝夕祈禱而未有效。

    專西以慈悲內熏,直謁孫,慰令毋憂,以祈雨自任。

    翌日,攜鉢至寒坑求雨,取得一物,狀如守宮,較長數寸,反小靈山,立壇持呪,禮拜六時,第三日寅刻即雨,頃刻復霽。

    孫遣李肖岩諸人往,求其再禱,專西曰:「不勞諸公憂念,衲以明日為限,當大緻甘霖。

    」是夜,專西苦切懇求,終宵頂禮,翌日午後,果大雨若注,郊原水足。

    孫及諸縉紳上山謝雨,執弟子禮甚恭,並手書「鉢龍降澤」四字以頌之,專西亦默默無笑容。

    孫歎曰:「今而後知僧德淵玄,不可思議及之也。

    」忻然而歸。

    自後,無論士夫男女,鹹以參謁慈顏,聞一善語為幸。

    專西亦以斯為導善化惡之因緣,有求皆說,鹹使歡喜。

     專西以少年苦行過度,早見衰頹,因於壬午冬閉關一室,謝絕眾緣,二時功課外,日策彌陀聖號十萬,《大悲心咒》百八遍,觀音、勢至二菩薩名各千聲,本師教主及西方三聖各三十拜,晝夜行道,寒暑無間。

    並於關中飼養貓犬各一,日為皈依說戒,貓不捕鼠,犬不穢食。

    迨三週而功圓,遂於乙酉秋九月十九大士成道日出關,四眾歡迎,蹌蹌濟濟,道德榮譽,斯為極矣。

    惟電光易逝,月不常圓,十一月初,即示疾。

    薄痢數日而瘉,惟肢體疲頹,反覺沉重。

    諸僧侍護,不之許,曰:「出家人各有功課,切勿彼此相悞。

    若果時至,自當喚汝。

    」迄月之二十六日戌時,喚徒孫等近榻,曰:「吾今宵西方去也,速備香湯來。

    」沐浴已,淨髮更衣,跏趺一榻,自舉讚禮西方讚,囑諸僧和之,金石之聲,不減常日。

    讚畢,諷偈唸佛,至百十句,聲漸低下,忽舉首曰:「吾去矣,汝等珍重。

    」昂然稱佛一聲,聲振窗屋,泊然而逝。

    其關中所畜之貓犬,入夜亦化去,人皆謂其隨之往矣。

    當時合邑緇風為之一變。

    專西德臘五十有八,戒夏三十有九,塔於龍山石人峯下。

     三喇嘛通俄 三喇嘛者,在東蒙諸旗極驕貴,東郭羅斯王為其義兄弟,王子為其義子。

    王之立,不以正,三喇嘛有力焉,遂幹預其事。

    時俄人初營東清鐵路,三喇嘛與周冕通,先以地押與俄人,已而遂為俄人得,故三喇嘛甚富。

    偶遊俄妓家,輒以人挾俄帖往。

    時程德全方為黑撫,欲殺之。

    三喇嘛與京朝貴人多往來,程無如何。

    後檄令赴質哈爾濱,中俄官會審,三喇嘛雖不通漢文,而漢語甚善,辯論滔滔,問官竟不能屈之。

     海月寬裕願持之漁色 江蘇通州治之南,有紫琅山焉。

    山僧世奉泗洲大聖,靈著江淮間,春秋佳日,士女之入山頂禮者,實繁有徒,歲獲香火錢殆逾萬金,為眾頭陀所朋分,其寺之富,遂冠絕一時矣。

    山僧舊有七房,房各十數人。

    僧平時既不理經誦佛,惟更番供奉香火,往來近村人家,或搆香巢,或設煙窟,村婦以僧富,亦多方媚之。

     僧之豔福最著者,首為海月,又名之為百鍊金剛。

    次為寬裕,近山村婦與之結識者,凡十二人。

    再次為願持。

    皆以漁色聞於光緒時。

     願持有山田一方,在舊蒲塘。

    田為尹某承佃,願持歲往徵租。

    尹有女一,貌頗可人。

    願持涎之甚,因乘收租之便,而與之暗結不解緣。

    女亦鍾情人,每於夏日,託名禮佛,必登山問訊一次,亦視以為例。

    一日,女至山,願持他往。

    寬裕見之,強曳至佛牀,傚海和尚與潘巧雲故事。

    迨願持歸,見女鬢釵亂蓬,心知有異,質之女,女堅不承。

    願持乃以西瓜進,女食之,腹陡痛,歸未數日,香魂一縷,果作九天仙女去矣。

    願持悔無以報,乃倩寬裕往蒲料理,允女母以歲免租金,更益以香火錢,以為母贍養費,女母不得已而允之。

     越岸自淨為僧 蘇州閶門外社壇之東,有寶蓮寺,古剎也。

    光緒某年,有越岸者,止其地,寺遂大興。

    越岸,名靜海,浙江太平人,俗姓朱。

    父子榮,母氏盧,生二子,越岸其次也。

    少孤,伯父某為闤闠中人,稍有資,無子,欲以越岸為嗣,命理其業。

    居肆,鬱鬱不樂,一日,讀《三國志演義》忽大感悟,以為人才如諸葛、關、張,可謂第一輩流矣,然皆功未成而身先死。

    吾輩仰希古人,千萬不及一,而欲於世立功名,不亦難哉。

    一念之頃,悟出世因,遂欲投身浮屠。

    母不之許,乃私禱於佛曰:「沈淪五濁,非智也;逃母出家,非孝也。

    以是二難,計將安出?」虔禱累月,夜夢老人手刳外腎,現象相示,頓悟。

    詰朝欲試之,手戰而止。

    次夜,復夢如初,意遂決,持纖刀試之,砉然自解,殊無痛楚。

    逾月,創合,白母。

    母大駭,曰:「初止汝者,將望汝成人也,今既自淨,安用汝!行矣,勉之!」 於是越岸往禮天台濟舟大師,披薙為沙彌,其年十有八也。

    越三年,受戒於國清寺,遂住禪堂,參究性理。

    又得蓮舟大師指示,其道益明。

    年三十三,聞蘇州靈鷲寺講經,杖錫以往。

    寶蓮寺住持能詮遇之,與語,相洽,欲延入己寺,不允,逕至木瀆鎮,閉關山居,足不入市者三載。

    無何,能詮西逝,訃書敦促,諸剎尊宿復強之行,乃遂主寶蓮丈席焉。

     初,寺遭兵燹,僅存遺址。

    能詮興建地藏、觀音二殿,越岸繼其後,勤修佛事,內明理觀,苦行過人,檀那信悅,隨喜布施。

    癸巳,入閩採木,徧歷巖穴,得材無算,關梁節節,備受艱阻。

    乃親叩關督,牒求免稅,挫折萬狀,久請得許,千尋巨木,沿流東下,順行無阻。

    以至誠得佛力,故佛齋殿舍,次第落成,規制崇閎,巋然巨剎。

    兩興戒壇,高德來會,禪規戒律,為吳中首。

    道果成就,竟於壬寅六月之望圓寂。

     越岸嘗於先數月,夢一世界,淨如琉璃,身處其中,光明無量.自知不久人世,嘗舉以語其弟子.示寂之頃,趺坐禪牀,集著四眾,為說涅槃,復與眾訣曰:「一超直入,決定往生,勉旃同學,努力精進!」言訖,誦佛而逝.距生於道光庚子正月十日,世壽六十有三,僧臘四十有五,其戒年,其法紀,則皆未之悉. 越岸狀貌奇偉,聲出丹田,日誦《法華經》七卷,歷三十年不稍懈,並能研求宋儒語錄。

    嘗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見之者,蓋見性也;不知者,蓋不知復性也。

    」又曰:「《中庸》首章言道極深,首言戒慎恐懼,次言喜怒哀樂之未發,竿頭日上,進益加密,惜今世讀者不知體驗耳。

    」其言粹然,深入至理,蓋以釋而通儒也。

     僧有不壞肉身 不壞肉身者,凡佛教中菩薩、羅漢、聲聞以及高僧皆有之。

    乃由禪定之功,或戒行之力,自然不壞,不藉他力而為之。

    此無價值之可言,乃無上之珍,國家之寶也。

     河南祥符、中牟間,有水月庵高衲淡如者,俗姓平,年八十五而示寂。

    先一日,囑其徒曰:「吾死,當歸骨於庵,俟三歲後發之,如體已敗,焚之可也,否則必有為吾更衣者至,汝識之。

    」其徒孫寂鳳,亦浮屠之有行者,奉其遺教,如期發龕,則淡如端坐於內,衣化塵飛,撫其體,堅過鐵石,扣之,鏗鏗有聲。

    遠近觀者雲集,中牟令韓某亦至,愕然曰:「師昨入吾夢,乞吾銀五兩有奇,為一衲,其將欲飾金以示不壞之身乎?」隨召匠來,問其所需,果符夢中所乞之數。

    後金像即奉於龕,士女焚禮不絕。

    有一營卒心疑其偽,潛以刃刺其臂,血縷縷湧出。

    營卒大懼,投地懺服,急以金塗所刺處,刃口終不可合。

    庵僧因加扃鍵,遇心意虔誠者,始為之啟觀。

     江蘇興化縣南門外圓通庵,有濟生和尚肉身在焉。

    濟生於明末,出家京都萬壽賢良寺,賜紫沙門弘量廣禪師為之剃度。

    而天性純厚,露頂赤足,日念阿彌陀佛號十萬聲無間斷。

    康熙某年,示寂於草屋,三年之久,人無知者。

    其徒雲峯大師雲遊歸來,始覓得,見其趺坐如生,遂與其地信士集資裝金以供奉之。

     安徽銅陵縣大通和悅洲蓮花寺,有德風和尚肉身。

    德風為穎州某氏子,以朝禮九華,經和悅洲,為眾士紳留居於洲上之財神廟。

    德風以其地為朝九華必經之地,因改為蓮花寺,接眾掛單,自此道風遠播。

    於光緒壬午圓寂。

    十年,開缸視之,爪長髮生,面貌如故,洲人乃為裝金供奉於寺。

     浙江普陀山獅子洞,有仁光上人肉身在焉。

    仁光為建德李氏子,早喪父母,自幼茹素念佛,捨家作觀音堂。

    晚年,忽悟人生之若夢,至普陀山獅子洞落髮,虔修梵行,科頭赤腳,髮結如角,二十年未出洞門。

    每仰天禱曰:「願速成菩提,永遠護持觀世音菩薩道場。

    」光緒戊申八月十五日示寂,世壽八十九歲,僧臘二十餘年。

    死時,諭其徒曰:「吾當禪坐缸中,三年後可開視,無煩汝等募化,吾自裝金。

    」又言如何創造,如何佈置之法。

    囑畢,合掌瞑目,念佛而逝。

     他如九華山地藏菩薩肉身,尚在塔內。

    又九華有百歲宮者,以有百歲老僧肉身坐化,故名。

    其肉身之一手,高舉齊眉者,則以某年化城寺起火時,此手忽舉起作遙望之狀,而火即旋滅,手則年久如故矣。

     六安歷參知識 傳臨濟正宗之第四十三世江天堂上者,名密傳,字常浮,號六安,鄂人。

    生於道光丁未三月八日,英姿奇偉,初懷大志。

    時值粵寇難作,轉徙邗溝,投臥佛寺薙染。

    既於海陵光孝受具足戒,遂徧謁名山,歷參知識,叩究向上大事。

    已悟心空,未踐實地,聞金山觀公鍵椎峻厲,龍象雲從,遂往依焉。

     一日,六安侍立次,忽有僧問:「十方無壁落,四百亦無門時,如何?」觀公即震聲大喝,六安因而契證,羣疑盡釋,遂授記為法王子。

    厥後,大定和尚以疾退居,即推六安主講席。

    上堂拈香畢,曰:「三藏教典,八千煩惱,諸佛常談,眾生妙用,猶未是楞伽心印在。

    」如何是楞伽心印?良久雲:「妙高臺上月,圓照寺藏山,第一中泠水,源通末後關,臺上月且置。

    」又如何是中泠水源通末後關?乃以杖畫一圓相曰:「請諸上座隨山僧歸丈室,飲普茶去。

    」時大徹堂年久朽漏,每風雨,濕侵禪榻,乃矢願募建,六載功成,因勞緻疾,遂退養於五峯。

     朗然有焚身救世之念 朗然,名常慧,霍山人,出家於青陽九華山淨度寺。

    光緒乙亥冬,在本山甘露寺受戒。

    辛卯四月初九日,至常州天寧寺,進念佛堂,歸心淨土,刻苦精勤,十五年如一日。

    後因年高不能隨眾入堂,遷居寺後之普同塔院,仍一意苦行。

    寺中時有閉關精修之僧,朗然發願為護關僧者,亦多期,日誦《法華經》。

    知藥王有焚身之事,遂時以焚身救世語人。

     寄禪作偈示僧眾 寄禪上人,法名敬安,自號八指頭陀,唐貫休之流。

    鄭蘇堪方伯詩所謂「雄據天童勝」,以詩作佛事者也。

    宣統己酉結冬日,嘗作偈示僧眾一首雲:「空山寂歷孰相尋,枯木龍吟絕賞音。

    【自注:枯木裏龍吟,禪語也。

    】開盡寒花飛盡葉,孤峰迥迥是吾心。

    」 白菩薩 哲布尊丹巴胡圖克圖之女弟子,俗稱為白菩薩。

     德隱以破家為尼 德隱,姓趙,原名昭,字子慧,吳縣隱士宦光女,平湖馬班室。

    精墨翰,能詩文,好葛衫椎髻,不屑世俗裝。

    會馬氏丁難破家,遂更名入空門為尼。

     無垢焚修於鴻寶堂 通州孫安石家本饒裕,以不善持籌,遂中落。

    妻陳潔,字石香,能詩。

    安石以其無子,不相得,遂挈妾婢異居。

    潔乃歸母家,久之落髮,改名無垢,即居於其祖舊業之所謂鴻寶堂者以事焚修,然不廢吟詠。

    晚年益貧病,輒數月不起。

    一日起,覆水窗前,墜樓而死。

     自悟大師為尚可喜女 羊城天井岡有檀度庵,尼所居,平南王尚可喜為其第十三女所建也。

    女生而明慧,稍知書,識人事,即病其父之降本朝,日夕披袈裟,茹素禮佛,不語人間事。

    可喜不能奪,為選民間女子數人充侍者,建庵居之。

    奏諸朝,賜號自悟大師,粵人羣稱之曰王姑。

    乾隆時,樊上舍封謁庵,以詩弔之雲:「一串牟尼出火坑,庸中佼佼鐵錚錚。

    蒲團不墮紅羊劫,笑彼飄霖孔四貞。

    」四貞,為定南王孔有德女,於姑為甥舅行,適孫延齡。

    康熙初,延齡為吳三桂所殺,由滇遁歸京師者也。

     宋荔裳女少寡為尼 查慎行《敬業堂集》詩有《中山尼》一首,為萊陽宋荔裳按察琬之女而作。

    女以滇亂,與父相失,由少寡而為尼,由為尼而被掠,由被掠而漂流,遂無底止。

    其為尼在滇亂之時,被掠在滇平以後也。

     王二祝髮為尼 王二,本女子,順天東安人。

    年十八,父母攜之入京,易男子衣冠,鬻於廂白旗德住家為奴。

    康熙甲寅,黔、滇亂,德住南征,挈之往,盡瘁服勞,周旋戎馬之間,凡七載,德住愛其勤。

    辛酉,滇南平,凱旋,次江黃,而王二病,延醫弗瘳。

    一夕,氣垂絕,主人為市棺,易其衣,乃知為處子也。

    眾皆色駭然,相與嗟泣。

    比雞鳴復甦,治之,病愈。

    王知跡已露,請為尼,主人許之。

    滿兵在楚者數萬,聞之,皆傳為美談,為醵金作佛事。

    祝髮之日,送者如雲。

     吸鴉片煙始於尼 鴉片之入我國也,殆百餘年,流毒徧各省。

    其吸食之始,則肇端於乾隆時粵東之富婦。

    婦年少喪夫,因出家為尼,其母家為築庵以居之。

    鬱鬱數十年,漸得癱瘓之疾,兩腿木強,不能起坐。

    母家憫其孤苦,乃多方以娛之。

    家故世族,親交多豪富,時各遺以珍玩。

    有某者,為十三行富商之一,贈以西人手執竹製油棍一枝,花露水一瓶,跳舞會所用燈一具,又鴉片膏一器,乃彼時用以為藥者。

    尼以無事故,常燃燈帳中。

    偶拔簪挑鴉片膏,置燈火上,輒發泡甚大。

    尼見其可喜,因常燃之以為玩。

    一日,偶取瓶棍玩弄,忽誤將棍末插瓶中,輒執棍挑瓶搖之,以為戲。

    不意瓶觸木,適穿一孔,因燒鴉片膏塗穿處,忽聞香氣刺鼻。

    戲就燈,以吸旱煙法吸之,則煙入腹中,異常舒泰。

    吸竟,欲稍轉側,則兩腿忽如常,遂矍然起坐,前患灑然若失。

    次日病如故,又試吸之,則立時能起,乃遂日日吸之。

    且出詣戚裡,鹹訝其病愈之奇,詢其故,以實對,人怪之。

    戚裡中有病氣喘者,發肝氣者,胃脘痛者,試仿服之,無不立愈,於是人知鴉片作藥之靈效,而普徧於天下矣。

    或曰,初時煙之迷性最重,今漸減,我國自種者則尤減。

    我國自種之白花者,約得迷性百分中七分,雜色花則十五分,印度及英、法等處煙,乃至二十五分。

     智參率婢為尼 鳳凰廳太平庵尼智參,黔人,俗姓鍾氏,贈中丞傅鼐家之女侍也.中丞有女,適長州徐止峯,鍾媵焉.傅孺人無子,止峯因納鍾為簉室.翁姥孺人先後卒,鍾侍疾持喪,盡力盡禮.止峯以候補縣丞隨中丞平苗疆,勞績甚著,授 陽崖門丞,兼管屯務.嘉慶丁醜,積勞至疾,疾亟,語鍾曰:「吾無子,汝少而孀,能死,死之,否則以牀頭金為歸籍資.」鍾大慟,諾以身殉.及止峯卒,出殯日,鍾盛妝就縊.有趙雨甸者,傅之戚也,破扉入,探之,氣絕矣.繞項帯深入分許,結甚牢.趙操刃斷之,帯斷,膚為之裂.俄而氣大喘,良久始甦,瞠目長號,顧趙曰:「公誤我矣.」趙屬婢嫗嚴伺之.鍾乘間截約指金吞之,不死;又碎二玉環,吞之亦不死.計窮,泣曰:「不能踐諾,事主人卞地下,天厄之也.然終不可以苟生.」遂翛然有出家念.逾三年,製奩具,嫁孺人所出女,曰:「吾事畢矣.」族子某為止峯後,不以庶母事鍾.鍾度不能相容,一日,集止峯戚友,哭拜靈座前,操剪髠其髮,雲髻委地,簪飾宛然.形既毀,念益決. 太平庵有老尼,鍾素識也,即日詣庵,師事之。

    為披剃,具戒律,名之曰智參。

    智參既為尼,所後子畏人言,至庵,強之歸。

    智參曰:「我非汝家人矣。

    」峻絕之。

    長齋奉佛,誦經梵數千言,出橐金新其庵,並置香火產,像設之陊剝者,重塑焉。

    止峯有惠於鳳人,鳳人思之,為祔主於中丞祠。

    值春秋祀,智參必具麥飯、楮鏹親奠之。

    黃虎癡廣文本驥與止峯舊好,客鳳時,聞智參名,造庵訪之。

    未及遇,留詩於壁。

    智參感焉,屬趙代謝。

    趙因述詩所未及事,並出止峯所遺冷金牋,屬為補書,藏之法林,以傳久遠。

     初,智參入庵,挾婢以自隨。

    婢感其義烈,願終身事之,亦披剃為弟子,曰心道。

     張蠻子妻為尼 張蠻子,清水人也,以力聞,武斷鄉曲,行於道,人皆望而避之,故呼曰蠻子。

    邑有富人,建樓當通衢,蠻子醉而與人鬬,數人不能解也。

    富人有女新寡,見而悅之,以告父母,願嫁焉。

    其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