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類
關燈
小
中
大
六,唐二十四,後周一,宋二十,金二十六,元四十;登州府則北魏一,隋二,後唐一,宋三,金四,元二十一;萊州府則晉一,北魏十一,北齊四,北周一,唐五,後晉一,宋十一,金九,元四十二;青州府則秦一,漢一,北魏六,北齊十二,隋二十六,唐三十七,後唐一,後晉二,後周一,宋六十一,金十七,元九十二;膠州則金一,元十三。
葉鞠裳藏碑拓八千餘通 葉鞠裳藏弆碑拓至富,嘗曰:「幼長窪衡,咫聞荒陋,見世之號能書者,其臨池棐幾,惟有晉、唐法帖及《醴泉》、《皇甫》、《聖教》諸碑而已。
嘗聞姚鳳生明經之言曰:『碑版至唐中葉以後,可等諸自檜。
』其詔學僮,未嘗以石刻,但以自書大小字貽之,為書觚之法程。
比稍長,與王蒿隱、管操養從事碑版之學,又習聞繆筱珊、魏稼孫之緒言,每得模糊之拓本,輒齦齦然辨其跟肘,雖學徒,亦腹誹而揶揄之。
洎通籍,居京師,與王文敏、陸蔚庭、梁杭叔、沈子培遊,上下其議論,益浩然有望洋之歎。
訪求逾二十年,藏碑拓至八千餘通,朝夕摩挲,不自知其耄也。
」 劉鐵雲藏漢東海廟殘碑拓 東海廟殘碑,為江南漢碑之冠,石已久佚,有梁章鉅、張叔未、何子貞、徐渭仁、楊龍石、魏默深、吳讓之二十餘題誌,推崇備至,為劉鐵雲所藏。
鐵雲好古,藏弆甚富,僑居山陽,其庋藏處曰抱殘守缺齋。
劉鐵雲藏漢曹全碑拓 《曹全碑》於明萬曆時出土,不久即斷。
未斷本,海內罕見。
劉鐵雲藏有「悉」字未泐本。
劉鐵雲藏初拓魏刁惠公墓誌 初拓《刁惠公墓誌》,端楷古秀,去晉未遠,風格猶存,由晉開唐,為魏碑中希世之寶。
劉鐵雲藏。
劉鐵雲藏宋拓晉唐小楷 宋拓晉、唐小楷十一種,均有翁覃谿、張叔未題誌,稱為世間最希有之鴻寶,遠過臨川李氏所印之越州石氏本。
唐鷦安舊藏,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晉河南本十七帖 宋拓河南本《十七帖》,吳平齋舊藏,屢次題誌,歎賞不已。
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隋元公姬夫人墓誌銘 《元公姬夫人墓誌銘》碑,嘉慶初出土,粵寇亂後,石即碎毀。
舊拓傳世無多,劉鐵雲所藏者至精。
劉鐵雲藏宋拓唐聖教序 北宋拓《聖教序》,為海內第一本,後有董文敏、王文安兩跋。
王文敏得此後,經潘文勤、盛伯羲、吳清卿、王孝禹精鑒,鹹推為海內第一。
後歸劉鐵雲,鐵雲乃題其後,雲「凡得北宋拓,皆自詡為第一,如梁茝林、崇雨鈴是也。
然為海內公認為第一本者,為商城周文清公所藏一本耳,梁、崇諸本不如遠甚」雲雲。
且有董文敏、鐵冶亭、郭尚先、何子貞等題誌。
劉鐵雲藏宋拓唐皇甫君碑 宋拓《皇甫君碑》為王文敏所藏,不斷本也。
碑於明中葉斷為二,損四十餘字。
此本用蠟墨,乃宋人法。
世人傳不斷本留世間者僅二冊,此其一也。
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唐道因法師碑 真宋拓《道因法師碑》,乃歐陽通所書。
通為率更子,世稱小歐陽,克紹箕裘,書法稍變,兼隸分體,點畫怯瘦,結構精嚴。
有鄭闆橋題誌,定為真宋拓本。
王文敏舊藏,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唐麓山寺碑 北宋拓李北海《麓山寺碑》,為北海所書各碑之冠。
《雲麾》易得,《嶽麓》難求,非虛語也。
王文敏藏,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淳熙閣續法帖 宋拓《淳熙秘閣續法帖》,為宋孝宗南渡後,續得晉、唐遺蹟上石。
孝宗精賞鑒,故品在閣帖上第一卷,為天下鍾書祖本。
右軍《洛神賦》亦世所未有,石至理宗時,毀於火,雖不全,實亦珍若球圖,有吳讓之、張叔未題誌,後歸劉鐵雲。
羅叔蘊藏唐拓晉十七帖 唐貞觀時,盛行王右軍墨蹟,裴業進士以草書來上,首有「十七日」字,遂呼《十七帖》。
今石刻傳世有二本,唐刻尾有「敕」字,有王弇州、閻百詩、朱竹垞、錢徽士、王煙客、曹溶、成親王數十跋,推為千金不易之本,姜西溟藏,後歸唐風樓,為《十七帖》中之冠。
唐風樓者,上虞羅叔蘊學部振玉齋名也。
羅叔蘊藏宋拓唐大麻姑仙壇記 宋拓顏魯公《大麻姑仙壇記》,石久佚,傳本絕少,有張叔未題記。
羅叔蘊藏之。
羅叔蘊藏宋拓豐樂亭記 宋蘇東坡書《豐樂亭記》,早毀仆。
明代有復刻者,幾不成形。
北宋初拓本,筆墨起轉之形,躍然紙上,無異墨蹟。
既為羅叔蘊所得,乃築豐樂堂以寵之。
龔氏藏唐拓多寶塔碑 唐拓顏魯公《多寶塔碑》,為宣和內府舊藏,嗣入本朝內府。
嘉慶初,禦賜桂香東少宰,人間始得覩此法物,後歸合肥龔氏。
字蹟鋒神森露,於婉麗中尤寓莊嚴,末有王夢樓、朱之蕃、楊明時、崇雨鈴、李文忠諸跋識。
費梓怡藏宋拓唐多寶塔碑 北宋拓《多寶塔碑》,為費梓怡所藏,有王夢樓長跋,梓怡之尊人屺懷太史念慈有四跋題之。
繆筱珊藏明奉聖夫人碑拓 直隸定興縣有明天啟丙寅《奉聖夫人客氏德政碑》,乃黃立極譔,張瑞圖書,揭銜皆稱義男,書勢絕精。
打碑人李雲從曾拓一本,貽繆筱珊。
金奇中藏明教坊規條碑拓 金奇中嘗藏明秦淮舊院《教坊規條碑》拓本,其文雲:「入教坊者準為官妓,另報丁口賦稅。
及報明脫籍過三代者,準其捐考。
官妓之夫,綠巾綠帶,著豬皮靴,出行路側,至路心被撻,勿論,老病不準乘輿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
」 趙伯英觀虎邱石刻 蘇州虎邱有生公講臺,講臺左壁橫嵌四石,分刻「生公講臺」四字,其一已碎,相傳李陽冰篆,或雲蔡襄書也。
其右嵌顏魯公書「虎邱劍池」四字石刻,池隱石刻背,依岩砌短牆以闌之。
趙伯英嘗入觀,其間二崖劃開,中涵石泉,如巉山腹以出,水清冽,深不可測。
仰視,自崖足以迄於巔,高蔽日。
其上紀名殆徧,歲月有署宋以上甲子者,蓋山之尤勝處也。
孫希庵見唐劉巧墓碑 陝西永壽縣二十裡郜子河地方,於宣統辛亥春,掘得《劉巧墓碑》,尚完好。
劉巧之名,不見史傳,碑雲乃唐奉天靖難功臣也。
孫希庵嘗見之。
龐芝閣藏漢吳天發神懺碑拓 篆書《吳天發神懺碑》與《國山》並重,石久不存。
味道腴齋主人龐芝閣藏之,乃世傳佳本,有金冬心題籤及張叔未跋識。
龐芝閣藏初拓魏鄭文公碑 初拓《鄭文公碑》,有吳讓之、沈韻初題籤。
龐芝閣藏之。
龐芝閣藏原拓隋董美人墓誌銘 《董美人墓誌銘》早毀於兵燹,原拓本希如星鳳。
龐芝閣得之,謂為銘中絕品。
龐芝閣藏唐拓醴泉銘 唐拓《九成宮醴泉銘》,經翁覃谿、王夢樓、顧南雅、吳荷屋鑒定題誌,定為真宋拓本,或推為唐拓本,得見率更之神髓。
龐芝閣藏。
龐芝閣藏宋拓唐爭坐位帖 顏魯公《與郭英人書》,世謂之《爭坐位帖》,為魯公草書傑作,有翁覃谿等跋。
吳荷屋舊藏,後歸龐芝閣。
龐芝閣藏唐李元靜碑 張司直書,純本羲、獻,為山陰法嗣,足為後學津筏。
其所書《李元靜碑》,與顏書《元靜碑》,同毀於明,為張叔未舊藏,後歸龐芝閣,真唐刻中無上神品也,有張叔未、黃錫蕃二長跋及題籤。
裴伯謙藏唐麻姑仙壇記 《麻姑仙壇記》三本,為何子貞生平所視為至寶者,小楷題至多次,有數千字之多,又有吳荷屋及其弟子毅、李世倬等題誌,為人間最佳之拓本。
子貞當時日夕臨寫,其生平得力,皆由此帖,後歸壯陶閣主人裴伯謙。
王子展藏唐夫子廟堂碑 虞世南《夫子廟堂碑》,舊為宋牧仲、伊墨卿、葉蔗所藏,後歸寄青霞館主人王子展觀察存善,有包慎伯、孫淵如、姚姬傳、張南山等諸題誌,決為宋拓,字體刻畫如新。
劉蔥石藏宋拓嘉祐二體石經 宋拓嘉祐二體石經,海內孤本也。
鹹豐丁巳,山陽丁儉卿得於淮安市肆,何子貞為賦七言長篇。
後歸貴池劉蔥石參議世珩,屬況夔笙堪《蘭陵王》詞以張之,詞雲:「輭塵隔,青案摩挲翠墨。
蘭臺製平揖漢京,三體黃初黯無色。
氈椎世幾易,鄒嶧七篇未佚。
【內有《孟子》三十七紙,未經前人著錄。
】鐫珉字三萬有餘,玉筯銀鉤競標格。
【經文凡三萬餘,篆正二體。
】簪豪憶恢飶。
【】悵劫墮淤黃,【朱竹垞謂經石沈黃河於泥下。
】塵閟瓴碧,【《周禮》一種,開封修學已作瓴甋。
】殘縑珍弆錢吳畢。
【竹汀、山夫、秋帆所得皆殘本。
】羨攬羽威鳳,見斑全豹,高齋頤志舊審釋,【儉卿所著《頤志齋叢書》有《北宋二體石經記》。
】付蝯?吟筆。
石癖,快良覿。
共硯北香南,中壘晨夕,鴻都虎觀餘荊棘。
念俊賞無恙,古芬須惜。
廛開百宋,【蔥石藏宋闆書甚夥。
】更異彩動四壁。
」 新疆有古碑 新疆絢采溝有嶽鍾琪所書「絢釆溝」三大字,乃當時磨去漢碑字而刻者,其碑陰猶存漢人所書某某侯五字。
唐姜行本《紀功碑》,在巴裡坤【即鎮西廳。
】天山庫舍圖達坂上。
【庫舍圖,譯言碑也。
達坂,譯言嶺也。
】其碑甚高,搨者鹹屏息從事。
宣統時尚存。
青海有星宿海碑 星宿海東岸草坡下,有碑焉,題「古星宿海」四字,大徑尺。
其陰剜苔剔蘚,字體摩挲可辨,橫衍七行,皆梵文也。
土人雲:「康熙朝立,曩覆以碑亭,後以樹枝為牆護之,四圍石子,纍如平岡,行旅過此,輒投一石,二百年來,積之成阜矣。
」青海古今碑碣經蠻人拆毀,鮮有存者,此猶巍燃兀立於玄冰黃漠之鄉,蓋蠻人以其為藏文,知有保守之義務,故能保守之以至於今耳。
奉天行宮藏銅瓷 光緒時,曾由政府派員往奉天檢查寶物。
藏於奉天舊宮者,僅陶瓷與銅,其品數如左。
康熙款白地藍西番蓮大碗、中碗、盆盤、瓶皿等類,計百三十四類,共三萬四千六百六十七件。
雍正款釉哥吉和瓶及囊瓶、壺罐觚等類,計三百三十三類,共二萬四千九百八十三件。
乾隆款黃地綠龍中碗及小碗、花碗、大盤、中盤、碗碟、書燈、筆筒、筆洗等類,計三百三十一類,共三萬九千五百零六件。
嘉慶款茶圓、茶碗、茶撇及瓶壺等類,計百七十四類,共一千九百六十五件。
無款者,花罐、花瓶等類,計六十五類,共一千六百六十三件。
至明代瓷器,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及各代有款者,計四十五類,共三百二十件。
鼎,百四十四件,商,周,漢,唐舊物均有.尊,六十六件,其中商尊,周父尊,伯尊,漢戊己尊,唐夔紋尊及各昤代者均有.彜,四十一件,商,周,漢均有.罍,六件,為周代物.舟,三件,乃商,周,漢物.卣,二十件,瓶八件,壺百三十六件,爵二,單五,觚三十六,觶十,角一, 三,敦二十九,簠一,簋二,豆六,鋪三,(左上虍下缶右瓦)二十一,錠一,鐙三,鬲十四,鍑四,盉十二,冰鑑五, 世九,盤十五,洗二十四,盂四,鍾一,瓿二十四,缶二,盦一,鐎鬥三. 餘紫雲好古瓷 餘紫雲,京師之名伶也。
好古瓷,瓶壘碗琖,羅列一室。
每自劇場歸,摩挲把弄,自樂其樂,不為流俗之徵逐也。
英人史德匿藏古瓷 英人史德匿者,服務於上海之海關者有年,頗通漢文,且明畫理,解禪悅,而又精鑒別,富藏弆,於金石書畫之外,蓄古瓷甚多,於唐則有越窰茶比,於宋則有定窰(上敝下瓦)盌,定窰劃花琖,於明則有仿宋定瓷瓶,仿明建窰觀音,建窰三彩觀音,建窰香爐,建窰獅子,建窰蓮花式盌,建窰芭蕉尊,於國朝則有康熙仿宋定窰鼐,康熙仿宋定匏尊,康熙仿宋定美人尊,康熙仿明建五彩瓶,康熙粉定大盌,雍正仿宋定窰瓶,乾隆仿宋土定窰瓶,乾隆仿明土定窰瓶,乾隆瓷鼻煙壺.宣統辛亥冬,嘗出其所藏以示人.安吉吳倉碩大令俊卿以其著有論說,深贊美之,謂吾國稽古之士,或未能及,將見中西治術,合而為一,美術之進化,此為起點.誠哉是言. 許守白論舊瓷 廣州許之衡,字守白。
好舊瓷,精鑒別,其言曰:「吾華美術,以製瓷為第一。
何者?書畫、織繡、竹木雕刻之屬,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極意匠之能事。
獨至於瓷,雖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淺深,釉胎之粗細,則兼藉天時與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
故凡百工藝,歐美之目吾華,皆若土苴,獨瓷則甘拜下風,尊為瓌寶。
誠以瓷質之美,冠絕全球,雖百圖仿效,終莫能及,蓋得於天地者厚也。
宜夫釵拿之名,代表國號,釋其義,則支那,瓷之省文也,其聲名洋溢,固已久矣。
瓷質之貴,在於瓷泥。
瓷泥也者,以地質學語釋之,乃一種富於黏性之沖積土也,大抵由山水激積而成砂,砂復濾細,則成為泥。
是種土砂,非隨處所恒有,復分各色,有紫有黃,有褐有白,而以白為最貴,紫也黃也褐也,均無法使之白。
而白之一種,千百年來,獨尊景德鎮之所製焉。
吾華製瓷,可分為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本朝。
最有名之窰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
更有均窰,亦甚可貴。
其餘各窰,則統名之曰小窰。
而元之一代,歷年較短,與宋末不甚相遠,亦可附於宋焉。
明之最盛,在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數朝。
本朝又可分為五期,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緒,均為一代製作之傑出者。
此時代之大較也。
宋瓷之汝窰、均窰、哥窰諸器,凝重古雅,而質之腴潤,釉之晶瑩,歷千載而常新,粉定則精麗妍巧,與乾隆同臻極軌。
至於元,則反古拙,有類於土缶硎羹。
明永樂影青一種,迥非康、乾之所能及。
明宣祭紅,天下稱為瓌寶,而天啟、崇禎,則卑無聞焉。
」 許守白論柴窰 許守白曰:「柴窰在河南鄭州,即周世宗所創也。
相傳當日請頒器式時,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 許守白論宋瓷 許守白曰:「宋瓷花之昳麗者,莫如粉定。
粉定雕花者,窮妍極麗,幾若鬼斧神工。
而哥窰亦有加彩者。
若元瓷,亦見有暗花者。
且曾見一半瓷半瓦之盤,雕凹花加五彩者,其彩與花,異常古拙,是否宋以前物,未敢決定。
可知瓷之有花,其由來為已古矣。
至於明代,則各種花繪窮態極妍。
明代嘉靖官窰花彩有五十餘種之多,其彩畫之奇詭,繪事之偉麗,幾於不可方物也。
」 收藏家得偽宋瓷 乾隆時,直隸之磁州有人造瓷,其釉之晶瑩腴潤,極似宋物,收藏家得之,不能辨也。
許守白論汝窰 許守白曰:「汝窰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也。
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厚若堆脂。
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紋者,尤佳者為棕眼而隱若蟹爪紋。
豆青、蝦青之色為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
無釉之處,色類羊肝。
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乃真物也,其色純靜深穆。
」 許守白論官窰 許守白曰:「官窰者,宋大觀、政和間在汴京所造,體薄色青,有帶粉紅色者,濃淡不一,有色帶白而釉薄如紙者。
大觀中,尚月白、粉青、大綠三種,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蓋其胎本紫色也。
然宋官窰有數種。
南渡後,邵成章於修內司燒造,曰內窰,亦名官窰。
其後郊壇下別立新窰,亦曰官窰。
是宋時已有舊京、修內司、郊壇下三種。
唐秉鈞謂舊京著時未久,當以修內司所造為上,新窰為下,當時已分差等矣。
南宋餘姚祕邑瓷,後人亦目之為官窰,大抵皆仿汴京遺製,遞衍遞嬗也。
」 許守白論均窰 許守白曰:「均窰者,宋初禹州所造。
禹州昔號鈞臺,鈞訛作均,相沿已久。
胎細性堅,體略重,釉具五色,渾厚濃潤,有兔絲紋,以紅若胭脂、硃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
初製者色純,無少變雜,後製有青紫相錯如垂涎者,皆燒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視此種,猶之佳硯本不宜有鴝鵒眼,而人反以鴝鵒眼為貴也。
釉分二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亦後起者,故兼有紫斑者為多,平釉有紫斑者絕少也。
」 許守白論哥窰 許守白曰:「哥窰者,以宋處州龍泉人章氏兄弟善治瓷得名。
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窰,胎堅,性細,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紋,即開片也。
釉以米色、豆綠二種為多,有紫口鐵足。
無釉之處,色紅如瓦屑。
其釉極厚潤純粹,歷千年瑩澤如新。
」 許守白論定窰 許守白曰:「定窰有二,北宋時定州所造者曰北定,南宋時景德鎮所製者曰南定,以其釉似粉,故通稱曰粉定。
「北定之胎質極薄,體極輕,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暗花諸種,大抵有花者多,無花者少。
花多作牡丹、萱草、飛鳳、盤螭等形,源出秦鏡,其妍細處,幾疑非人間所有,乃古瓷之最精麗者也。
開片者,其開片皆柳紋白骨,而加以釉,有如淚痕者亦佳品,口底率漏胎,故其口往往有以銅鑲之者。
「南定之胎質極細,色極白,其釉亦曰玻璃釉,惟澄清之處,略閃豆綠色耳。
釉中有鼓花者,有不鼓花者,其形式與北定相同,而胎釉微有異。
「粉定之真者,釉光而且潤,與舊象牙同。
釉中多有柳紋開片,與偽造之開片異。
偽者之釉,或太混,或太乾,或太透亮,或太闇淡,斷不能如舊者之潤亮也。
「粉定種類不一,胎有厚薄,色以閃紅者為貴,閃黃者次之。
閃黃,即牙色也。
有開片,有不開片。
明成化時所仿製者亦佳。
」 許守白論平陽窰 許守白曰:「平陽窰在山西平陽,宋時所建,胎釉皆白,中閃黃,微具土色,而製皆仿北定,故又稱曰土定。
平陽真者,胎之色純似黃土,質在半瓷半瓦間,釉光而且潤,細而發黃,多有蛇紋開片。
偽者色稍閃紅,而質略粗,其釉亦粗而且暗,乾且發白也。
」 許守白論耀窰 許守白曰:「耀窰在陝西耀州,宋時所建。
初燒青器,仿汝窰而略遜,後燒白器,較佳。
初製者,釉透亮如玻璃,色微黃,畧似蝦青。
後製者釉略混,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者,有似粉油之白者,有似熟菱米之白者。
」 許守白論磁窰 許守白曰:「磁窰在直隸磁州,宋時所建。
磁石引針之磁石,即產是州。
取石鍊陶,磁器之名,乃專指此,後人輒誤以磁與瓷混用矣。
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窰者為多,但無淚痕,亦有劃花、凸花者。
白釉者儼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鐵繡花、黑花,與貼殘之膏藥無異。
」 許守白論建窰 許守白曰:「建窰在福建,初設於建安,後遷建陽,始自宋代。
古製者質粗不潤,釉乾燥,又名烏泥窰。
後製者出德化,色甚白,頗瑩亮,亦名福窰。
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種。
白者似定窰,惟無開片,佳者質厚,而表裏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色者為貴。
有凸花及雕字者,然花不甚細。
」 許守白論廣窰 許守白曰:「廣窰,南宋所建,在廣東陽江廳,胎質粗而色褐,【即灰色。
】所製器多作天藍色,惟不甚勻,釉厚之處,或作靛藍,釉薄之處,或作灰藍,無釉處之色,或如黃醬,或如麻醬,大緻仿均窰。
其與均窰異者,無紅斑與蟹爪紋耳。
」 許守白論宋元盤盌 許守白曰:「宋、元盤盌,出土頗多,然皆汝、哥、龍泉暨平陽、澤潞各項雜窰,無甚特色,人亦輕視之,其聲價不及康、乾之大也。
」 許守白論元窰 許守白曰:「元代製瓷,亦有多窰,然其名不著,統稱曰元瓷而已。
晚近流行之元瓷,皆出於元時之山西、河南,雖南方亦有所製,亦率以宋末目之。
元瓷之名,殆專屬之仿均帶紫之品矣。
此製品多作天藍色,兼帶紫斑,以成魚、蝶、蝠等形者為貴。
不帶紫者,常品也。
河南製者,為元初之物,胎釉色澤,與宋均彷彿。
潞安所製,則發見於元代中葉,其胎乃半瓷半瓦,釉比初年略透亮。
蒲州製者,亦中葉物,釉亦略透亮,惟紅斑之中帶有葡萄紫色耳。
」 賞鑑家得偽元瓷 京師有偽元瓷,其釉及棕眼、砂底、鐵足,一一逼真,雖有識者,亦莫辨其為贋鼎也。
蓋九江關某監督之僕習其技,既歸,以北方土燒之,不能工,而殊類元瓷,乃仿造之,遂大獲利。
賞鑒家所得,半是物也。
許守白論歐窰 許守白曰:「歐窰,一名宜均,明時宜興人歐子明所製,形式大半仿均,故曰宜均也。
製品雖出宜興,然與陽羨名陶一系微有區別,與紫砂、掛釉各器亦微不同,大抵製造時仍參入瓷質,而不純用紫砂。
瓶盂等物皆有,以洗類為多。
」 許守白論郎窰 許守白曰:「郎窰有先製後製之分,凡裏外皆有開片,而底足有燈草旋紋,色深紅,如初凝之牛血者,此先製也。
若後製,則微有不同。
先製者口底微黃,所謂米湯底者是也。
後製者口底或作豆青色,或作蘋果青,所謂蘋果底者是也。
先製者釉色深紅,後製者釉色鮮紅,惟釉尚透亮,不似窰變之肉耳。
又有所謂綠郎窰者,色深綠,蔥蒨可愛,滿身細碎紋片,實則明仿弟窰之品也。
雍、乾時代亦有仿之者。
」 許守白論宣窰 許守白曰:「宣窰之美,為有明一代冠,不第宣紅、宣黃彪炳奕葉已也。
青花五彩各器,發明亦極多,鹹為後代所祖,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詩句入瓷,實開其先。
若海獸、人物把杯,亦極奇肆可喜。
至於漏空花紋填五彩,及五彩實填花紋,皆絢豔悅目。
又有藍地填畫五彩者,則夾彩之製盛興矣。
戧金之製,亦始於宣德朝。
」 李乘驥評本朝名瓷 李乘驥,名任,居福州,藏名瓷甚多,鑒別精當。
其評隲之言,足備研究,今錄如下。
康熙瓷釉備而畫工,質佳而色耀,價值之昂,殆無與匹。
單彩類,最為世人所寶重者,有三種。
一,果綠。
綠色於康熙為最盛,故果綠之製特佳,底有兩藍圈,內載「大清康熙年製」六字,或為碎瓷。
二,硃砂。
康熙硃砂,底無記號,而其特徵在於瓶口之緣,帶淡紫色,頸下始全為硃砂色,瓶之內面及底,皆施白油,座帶灰色而無油。
三,霽紅。
霽紅亦稱美人霽,瓶與水壺為多,皆小件,底輒無油,有之者必載「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其特徵在於淡紅中顯鮮紅色,與有茶褐之點,背光則現綠影。
價值極昂,八寸之瓶,值英金三千鎊。
多彩類分為二種。
一,三彩。
康熙三彩,以黃綠赭三色為主,間用藍黑,有黃地繪赭綠者,有綠地繪黑赭者。
綠地三彩極難得,底亦有兩圈六字。
二,五彩。
康熙五彩,以綠紅黃赭藍為主,其瓶有黑地繪綠黃白赭者,黑油中常帶綠色,底兩圈。
有黃地繪綠藍赭白者,底兩圈中有一方小形,其為紅地者,底亦兩圈。
並有六字。
又有白地、赭地等。
瓶口為方形者極少。
其碗畫五彩農事人物者,底無記號,惟題金字詩句,印以製造人圖章。
【聖祖晚年特製之,以示國家尚農之意。
】其盤底有兩圈加十字者,兩圈加六字者,兩圈中畫花者,有無記號者。
然五彩瓶盤之底,或以樹葉為記號,又常有花紋。
黑地而繪彩者謂之黑地彩,恆於黑油之上蓋以綠油,故油中常帶綠色。
康熙黑地彩以黃綠紫三色為主,黑地為油面黑,至瓶口漸變赭色,多不繪花,偶有繪菊花者,瓶之中或刷淡綠油,其盤有繪紅綠花者,底兩圈。
綠地而彩者謂之綠地彩,所繪多人物古事,讀之者可以周知我國古代政治社會之狀態。
其最悅目者,綠地外,並益以油底之藍色。
【底無記號或粗底偶有兩藍圈,或樹葉形。
】更有綠地而有藍釉者,【底多兩藍圈。
】繪各色花草人物,價值甚貴。
藍地而繪彩者,謂之藍地彩。
藍有粉藍、深藍之別,藍地有油底、油面之別。
粉藍瓶有斑點,色不停勻,其藍常設於油底,深藍則絕無斑點。
康熙油底藍五彩之製,在其中世,方格、樹幹用赭色,樹葉用藍色綠色,花則紅藍赭黃諸色均用。
是時紅色尚平淡,無彩釉,惟甚光耀。
瓶上並用黑綠兩圈或三圈。
有底粗者,有座粗而底有油者。
至其末,油底藍五彩之盤,有用金油緣者,底兩圈。
白地而繪彩者,謂之粉彩,其所設之色釉與他彩同,底多有兩圈。
康熙多彩類,率繪人物,亦有繪佛象、八仙、鳥獸、【鳳凰、麒麟等。
】海產、【魚、蝦、蟹、海蛤等。
】花木【以菊、梅、荷、牡丹為常,每繪蜂蝶以點綴之。
】者。
花之設色,多紅藍,或間以黃赭。
有花黃而心藍者,有花黃而心綠者。
康熙時已有鐵沙,且常以黑綠範所繪者。
浪紋【俗呼水波浪。
】亦始於此時。
康熙之盤,常於其背繪花三朵或四朵,花多設紅黃綠三色,其緣或為金漆,或為黃色。
式不一,有凹槽者。
康熙宮中所用者,以黃灰白三色為主,然多以給價過廉,而釉質之佳,反不若民間所製,故禦窰未必盡可取。
雍、乾時代之單彩,遠遜康熙。
【其時如硃砂頸無紫色、霽紅,不帶綠影。
】窰變獨擅長,或紅藍灰雜色,或紅綠雜色,或紫黃雜色,均極斑斕光澤。
蓋投燒之時,特將土胚通空氣,使受化學作用也。
雍正瓷質極佳,設色亦精緻。
康熙彩至此分為兩流,一曰雍正彩,一曰薔薇彩,又名玫瑰彩。
雍正瓶盤,鮮有方形空格,又多假款,註明成化或萬曆年號,盤後多繪花。
瓷之繪有柳樹者,自是始。
雍正有五色鬬彩。
所謂鬬彩者,無論碗盤瓶杯,輒與其蓋同其色彩花樣,猶之滿園春色,桃李爭妍也。
其底鮮有記號。
雍、乾瓷色,有青花兼霽紅者,而珊瑚紅又兼別色彩釉。
雍正有八駿馬盤,乾隆有千花瓶、五蝠瓶,均極精緻。
乾隆之彩釉甚厚,白釉頗盛行,盤中輒有之,間雜以粉紅。
乾隆瓷底多藍印,或長方,或正方,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或「乾隆年製」四字。
乾隆末,有葛明祥者,獨出心裁,製造瓷器,不識者輒誤為窰變。
實則窰變有眼,而此無之,窰變常為長紋而下垂,此則全為點染。
所染之色,或藍或綠,或黑而帶黃。
底粗,載「葛明祥製」四字,亦廣窰之一種也。
嘉、道兩朝,雖有禦窰之設,技術遠不及前。
然為此時代所特具者有三。
一,綠色代赭色繪方格,二,紅色極發達,紅色中之油面紅,或紅地白花,【多道光年製,載年號紅印。
】或白地紅花,【嘉、道均有之。
】又有全為胭脂紅者。
【底無記號。
】三,白色浮瓷,始於此代。
其製法,先以白泥油繪於釉上,或人物,或花草,入火之後,其泥油坌出而現白色花樣,瓷地多藍綠赭灰等色。
嘉、道以降,瓷漸退步,日惟從事於古瓷、洋瓷之倣造矣。
瓷器之類至夥,除單彩、多彩外,尚有青花瓷、蛋殼瓷、煨瓷、碎瓷、雕瓷、洋式瓷數種。
青花瓷土胚先設藍色,敷油燒之,歷二十四小時即可成。
此種以瓷質潔白、藍色分明者為上。
藍帶綠晶,其年必久,有時或變為灰、為黑、為紫。
蓋其所含者,鎳與鐵多則色灰,鎂多則色紫。
明時物,今罕見,成化尤少,正德時始於湖南得一藍質,名為謨罕默德藍,青花瓷自此始大進步。
凡嘉靖時物,面常不平,或有開片,底有兩圈,中書「嘉靖年製」四字,其質厚以重。
康熙集其大成,製品特多,有純為白地者,有兼油底紅者,有略施油面綠者,有用鐵沙圈者,有為金漆緣或棕色緣者。
底多兩圈,或更加六字,或無記號,或繪樹葉。
康熙時,大內用繪花者三萬一千件,盤之白地藍龍者萬六千件,盃之繪兩龍舞於雲中者萬八千四百件,碟之白地藍龍藍花爪抱福壽者萬一千二百五十件。
光緒末,有康熙青花瓶,藍地繪白梅花,在英京售價五千九百鎊,畫極精緻,色極潤澤,上品也。
間有康熙時物,而偽註明成化、萬曆年號者,亦光耀悅目。
雍、乾已較康熙為遜。
雍正尚有數事佳者,藍色甚閃動,或更施他色釉。
至乾隆時之可取者,惟青花瓷、蛋殼瓷與青花煨瓷而已。
蛋殼瓷創於明之永樂、成化、隆慶,萬曆官窰亦有製之者,歷康、雍、乾三朝而不衰,瓷質純潔,而薄如蛋殼,多盤碗等品,乾隆時製者獨否。
嘗見一康熙物,底註「大清康熙年製」,面繪玫瑰、蝴蝶,用藍紫黃各色浮釉,其葉用綠浮釉,於強光線中照之,左右均有一五爪龍刻於胚上。
雍正之蛋殼瓷,盤背多紫色,其面有五彩。
乾隆時盤,背為硃砂色,並有金漆緣,或更有紅線黑線,而無年號,多繪官人物。
此件在歐西之市價,約值五十鎊至七十五鎊,其最佳者可百鎊。
碎瓷亦設白油,或他之彩色,【如果綠、寶藍等色,惟無紅色。
】其裏常粗,南宋時已有製之者。
其法使氣度驟降,油面收縮,甚於胚,而極易碎裂,入火之後,即成碎瓷。
其碎裂之大小,匠人能任意為之。
灰白碎瓷多古式裝獅頭,或他物如八寶等。
又多有浮出棕色之花紋,青花亦常見。
雕瓷亦稱貢瓷,先刻花而後敷油,宋已有之,及乾隆末復盛。
洋式瓷作於乾隆之末,自外人定製者半,自我國倣製者亦半,形式與常製異,所繪多西洋人物屋宇。
蓋我國瓷器之佳,是時始為世界所贊賞,且以國人知瓷器之銷路不局於國內也,乃略倣洋式以售之異邦。
國人亦愛之,故洋式瓷日盛,且較西洋所製者為佳。
鹹豐之世,內訌外侮相乘而至,無餘力以研究瓷器,所製者惟一種白色之盤,緣作蓮瓣形,底註紅色年號,出江西。
同治仿造玫瑰彩,已不及嘉、道。
盤盌之屬,底多繪紅桃。
光緒時起而效之,釉色乃益不及。
惟同光瓷亦有為前代所無者,白色浮花瓷是也。
其製法,敷白泥油於胚之彩釉上,入窰燒後,無論人物花卉,莫不昭然若揭。
至胚之彩釉,以設藍綠赭灰等色為常。
底無記號。
我國瓷器,最初以青花及翠綠輸入倫敦,色質之佳,極為西人所贊賞。
歐洲瓷器相形見絀,華瓷銷路因而日廣,價值益昂。
西人言青花瓷為美人、荷蘭人所喜,收藏甚多。
英法諸國則好多彩瓷,故有青花加彩求售,而佳瓷反因入火而壞者。
美人好霽紅,法人尚硃砂,苟能投其所好,必利市三倍也。
許守白論康熙官窰 許守白曰:「康熙官窰客貨,無粉彩,惟禦製料款之盌有之。
其粉紅為地雜以彩繪者,則尤罕。
而市人不察,輒以胭脂水堆料款呼之,實不知粉紅與脂水之迥然不同也。
或謂此等堆料盌,乃雍正物而書康熙款者,亦非。
」 許守白論康熙硬彩 許守白曰:「康熙硬彩藍綠二色,堆起甚厚,歷年既久,時亦有坼裂之患。
紅為深色之抹紅,且較他色釉質有平凸之差,故亦易於褪落。
」 許守白論古月軒瓷 許守白曰:「乾隆瓷以古月軒聲價為最鉅。
古月軒所繪,乃於極工緻中極饒清韻,物尤難得,杏林春燕之聲價,名噪寰區,疏柳野鳧,亦殊絕也。
當時由景德鎮製胎入京,命如意舘供奉畫師繪畫,於宮中開爐烘花。
或謂曾見有『臣董邦達恭繪』六字者。
然尋其畫之派別,殆出之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也。
」 大內有天地交泰瓶 天地交泰瓶,凡兩對,一對高尺五六寸,一對高尺二三寸,乾隆款,五彩花瓶,分上下兩截,上瓶腹部插入下瓶口部,兩相銜接,成一瓶形,此交泰命名之所由來也。
中部相接處能旋轉自如,下瓶透花玲瓏,可見上瓶之腹,製法奇特,理想所不及也。
大內有五彩轉耳瓶 五彩轉耳瓶一件,高尺三四寸,乾隆款。
瓶之四面有圓格,四格有四季山水畫,可與宋、元諸家比肩。
格以外,五彩花紋甚鮮麗。
短項大腹,項部一圓管套入管左右,有兩耳,管能轉動,不能提出,故名轉耳瓶。
乾清宮有古瓶 乾清宮有所藏古瓶,高五尺,腹圓口方,徧鏤龍鱗,其色黝然而古,扣之聲鏗鏗。
每雨,此瓶雲氣滃然,隔數百步觀之,微茫中若有物蠕蠕而動。
玄天宮藏苗製花瓶 貴州思南沿河司之西岸鐘山玄天宮,有花瓶二,高三尺,周一尺,內瓦而外銅,其色黯。
其一有破壞處,盛則漏,其一雖有缺處,尚能盛水。
文子晉藏古瓻 宗室文昭,字子晉。
原封鎮國公,辭爵讀書。
家藏一古瓻,至寶貴之,而性喜吟詠,遇有所得,輒投其中以為常。
張叔未藏白瓷彌勒佛 張叔未藏白瓷彌勒佛,乃嘉慶癸亥二月廿六日以銀一餅購於武林市中者,高二寸六分,質甚薄,中虛,五竅皆通.釉落盡,見骨,如白石.骨相 刻,食履精妙,作開口笑,對之令人忘憂長樂,趺座,底款曰「江鳴臯造」.是日同觀者,為朱青湖,姜怡亭,屠琴塢.叔未有詩詠之曰:「龍華高會敞精藍,貌出名瓷技孰誥.清供不妨斟米汁,薰修合便共香龕.儘開口笑稱長樂,肯袒肩來作小參.料得江郎纔有夢,諸天頃刻現優曇.」 張叔未藏明建文瓷筆架 明建文壬午瓷筆架,秀水錢籜石侍郎載舊物也。
嘉慶癸亥秋,其孫順甫出以眎張叔未。
丁卯夏,叔未購之。
據款字中有釉,蓋鐫字於坯而後陶者,斷非後人所偽造者也。
翁叔平得偽瓷瓶 翁叔平嗜古成癖,生平搜羅金石、鼎彜之屬甚富。
柄政時,有賈人齎古瓶一具求售,翁視之,古色斑斕,而其質甚輕,疑是秦、漢以上物。
問其值,索三千金,還以半數,不允,欲持去。
翁把玩不釋手,卒以二千金購得。
大喜過望,亟為貯水養花,置酒邀賓,相與賞玩。
酒數巡,一客起近瓶側,諦視之,訝其滲漏,以手舉之,應手斷爛。
客大駭,細辨瓶質,乃熏染硬紙而成者。
眾大笑,翁亦爽然自失,急棄之。
張文襄得偽瓷甕 光緒中,張文襄以鄂督入覲,留京師,偶遊琉璃廠,瞥見一古董店裝潢雅緻,駐足流覽。
庭陳一巨甕,為陶製者,形奇詭,色斑斕,映以玻璃大鏡屏,光怪陸離,絢爛奪目。
諦視之,四周皆篆籀文如蝌蚪,不可猝辨。
愛玩不忍釋,詢其價,則謂為某巨宦故物,特借以陳設,非賣品也,悵悵歸。
逾數日,文襄偕幕僚之嗜古者往觀之,亦決為古代物,又欲得之,令肆主往商。
未幾,偕某巨室管事至,索值三千金,文襄難之。
詢其家世,不以告。
往返數四,始以二千金獲之。
舁回,命工搨印數百張,分贈僚友。
置之庭,注水滿中,蓄金魚數尾。
僕從或以刀試之,似受刃。
一夕,大雷雨,旦起視之,則篆籀文斑駁痕化為烏有矣。
蓋向之蒼然而古者,紙也,黝然而澤者,蠟也,骨董鬼偽飾以欺人者也。
周氏藏宋均洗 洛陽周氏藏宋均洗二事,其一有「瀛臺用品」四字,光緒庚子大內所失物也。
西人得宋均花盆及洗 均窰價甚昂,即一洗一鉢,價必巨萬。
某年某賽瓷會中陳列二件,一為小花盆,巴爾氏以重價得之;一為小洗,某西人曾擬以八千金購之。
某年由熱河運古瓷至京師,多用大車,途中毀壞者雖不少,而偷漏者尤夥,內務府某官及旗人某某勾結某古玩店為之祕密售賣。
宋均佳品,已全為西人所得矣。
周竹卿藏柴窰小水盂 柴窰傳世絕少,得其碎片,輒與金碧同價。
錢塘徐印香舍人續娶仁和陸太君玉珍時,奩物不多,獨有柴窰小水盂一枚,色鮮碧,質瑩薄,為人間所罕有。
舍人臨池,輒用此盂注水。
後贈南海周竹卿大令炳麟,大令歡喜讚歎,作長歌以謝。
王問卿藏鸚鵡啄金盃 明窰器之精者,無逾宣德、成化二代,宣乃遠不及成。
宣則鷄文粟起,佳處易見,成則淡淡穆穆,饒有風緻,如食橄欖,妙有回味。
王問卿家藏鸚鵡啄金盃,一名四妃十六子,又名太平雙喜,淡白中見殷碧離離之色,寶光欲浮,使人愛玩不能釋手。
許守白論永樂壓手盃 許守白曰:「永樂壓手盃,底之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有篆字,為最奇之品。
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
此為底內繪花之始。
」 懷獻侯藏眾獸朝龍盤 素三彩之盤,以明嘉靖海馬為最佳,中繪一團龍,旁列眾獸七八,所謂眾獸朝龍者是也。
丹徒懷獻侯舍人桂琛嘗得之。
顏某藏瓷盤 康、雍、乾三朝官窰,製瓷極精,內務府庫百餘年來猶有存者。
光緒初,以舊物無用,鬻之民間。
粵人顏某購得乾隆時大內盛水果瓷盤二,盤內畫鵪鶉一雙,外作胭脂水色,嬌豔絕倫,盤底有料款【燒料款也。
】「乾隆年製」四字,盤口徑約八寸,邊沿寬一寸有奇。
吳彥復藏香瓷盤 香瓷種類不一,凡泥漿胎骨者,發香較多,瓷胎亦偶一有之。
要必略磨底足,露出胎骨,而後香氣歕溢。
且香瓷最不易得。
有土胎香者,有泥漿胎香者,有瓷胎香者,此自然之香也;有藏香胎者,有沈香胎者,有各種香胎者,此人工之香也,實皆希世之珍。
有梳頭油香者,則古宮匲具也。
吳彥復曾藏一盤,徑五寸。
吳卒,遂不知所在。
名人搜求古甎 乾、嘉鉅卿魁士,相率為形聲訓詁之學,幾乎人肄篆籀,家耽《蒼》《雅》矣。
諏經榷史而外,或考尊彜,或訪碑碣,又漸而搜及古甎,謂可以印證樸學也。
於是苗先路得君子館甎於河間,李申耆得廉頗墓甎於壽州,儀徵阮文達、桐城吳廷康所得尤夥。
而陽湖呂堯仙撫部古甎文拓本著錄者,至二百五十三甎。
嘉興馮柳東著《浙江甎錄》,編為四卷。
同、光以來,則太倉陸莘農、歸安陸存齋、滿洲端忠愍所得尤不可勝數矣。
畢秋帆賞古甎 畢秋帆撫陝時,值生辰,某令特具古甎十數方為壽,并將甎名搨出,裝成冊頁,古雅可愛。
畢見之大喜,出勞其僕曰:「我生日,惟爾主所贈,特風雅,甚荷厚意,然未免勞苦矣。
」僕遽應曰:「然,即小人於此事亦出力不少。
」畢詢其故,僕遽將其主人如何覓舊本摹仿,如何在某處定造,如何上色,如何使之剝落,如何使之生苔蘚之術,一一言之,不稍諱。
畢面頳,不作一語,拂袖而入,旁人皆匿笑。
阮文達藏漢晉八甎 阮文達積得漢、晉八甎,因題其室曰八甎吟館,賓友聯吟,乃編為《刻燭集》三卷。
張叔未得漢晉八甎於海鹽 乾隆乙卯四月,張叔未以己亥秋海鹽有海現之異,【相傳每數十年輒有數日海潮,遠退數十裡,大風颺去浮沙,見井竈街墓基址,名曰海現。
】城內外古甓纍纍,大半海現時所出,率為麻布文,數十百中,一二有文字,因買舟往覓之。
至則見漁舍短檣中,有蜀師甎數枚,以百錢購之。
其比鄰婦孺見破甎可易錢,鹹搜索以出,乃僱漁人擔之以歸舟。
凡得漢、晉甎八,因名讀書處曰八甎精舍。
八甎之中,有漢永寧元年甎、太康年郭家葬甎。
趙寬夫好聚古甎 仁和趙寬夫明經坦好聚古甎,於斷垣敗甃間,極意搜討。
前後所得,凡六十有一,為孫吳紀元者二,為兩晉紀元者二十一.始吳主亮太平元年,迄晉孝武帝太元四年.為吉利語者四,曰吉利葉宜,曰萬歲不敗,曰(上睪下廾)吉日造,曰六月黃吉.為題識姓氏者六,曰褚謁者,曰陳叔惟,曰賀信,曰章氏所作,曰章先作記,曰噲璧.為古錢文者二十一.多六朝厭勝之品,為方勝者二,為人形者四,為雙魚者一.其字有篆有隸,悉方整古勁,畫亦奇愕有緻.寛夫珍之,因自號曰保甓居士. 孫月泉載甎而遊 錢塘孫月泉,名承祖。
質魯好學,嗜古甎,而易為人欺。
同治時遊臺灣,為郡縣記室,月脩所入微,輒以購甎。
每居停量移,則行篋輒十餘具,皆甎也,真贋雜具。
暇則出而陳之幾,一一摩挲,至夜不倦。
況夔笙得甎於揚州 光緒戊戌九月,況夔笙以客授揚州故,自瓊花觀街移居舊城小牛彔巷。
其地距舊城遺址不遠,虹橋西南有頹垣一角,屹立荒煙蔓草間,輒督郭姓老僕登城尋甎,辰往午還,肩荷蹩躠,殊苦。
得甎一,旌以錢百。
僕嗜飲,得錢供杖頭,又甚樂。
城築於宋而甎則唐,蓋當時取用他處舊甎耳。
所得城甎七,其文曰鎮江前軍,書勢精勁圓腴,神似郁孝寬書《武侯祠碑》,又文曰鎮江後軍,又文曰鎮江右軍。
又文曰揚州,宋甎也,「揚」字從「手」從「易」,質地色澤,不逮從「木」之甎遠甚。
又文曰高郵縣,又文曰全椒縣,又文曰步軍司交燒造修天長塔。
一日,葺廚下短垣,得斷甎,文曰楊州,書勢勁逸。
琢為硯,蒼堅緻潤,非他甎所及。
「楊」字從「木」。
王懷祖《讀書雜誌》歷引《史》、《漢》、碑版以證楊州字,隋以前從「木」,唐人誤從「手」。
此甎尚不誤,斷非唐以前物也。
又一日於虹橋茶肆牆間見有甎,文曰大使府燒造。
僕輩與之婉商,酬以錢二百,以新甎易之。
較他甎稍薄狹,蓋賈似道嘗以同知樞密院事為兩淮制置大使時築城所造也。
又於市牆見有甎,文曰殿,亦以前法得之。
以上各甎,並陽文隆起,書勢秀拔。
惟天長塔甎字小而淺,疏率不工,疑出陶者之手。
劉鐵雲藏鐙柄 欲探篆籀之原,必於陶器求之,而海內收藏家向鮮有所著錄。
光緒中葉則有陶器中之鐙柄出見,大率為商、周時物,多三代古文,與鐘鼎文相類。
於是而可知真楷成於唐,唐以後無真楷,分隸成於漢,漢以後無分隸,篆籀成於周,周以後無篆籀矣。
鐙為陶質,以膏燃火,使放光明者也。
其製與薦熟食器之豆相似,上有如碟者,以盛膏,中有柄,下有足。
《禮記》執鐙注雲:「豆下跗也。
」可知鐙亦有有足者,非盡如《廣韻》所謂之有足曰錠,無足曰鐙也。
劉鐵雲搜集鐙柄至夥,最精者,尚五百餘具。
所鐫之字,極類鐘鼎文,非繆篆,故可確定其為商、周時物。
鐫字之處,或圓,或橢圓,或正方,或長方,或匾方,或尖方,且陰文為多,其為陽文者,則不及百分之一也。
李漁村藏季孫行父所城口古瓦 康熙時,東武有李漁村名澄中者,藏有季孫行父所城口古瓦二葉,其質甚堅。
瓦口有籀文,一曰千秋,一曰萬歲,字畫圓潤可愛,叩之作金石聲。
成哲親王藏銅雀臺瓦 成哲親王嘗得銅雀臺瓦,有明人之字鏨其上,雲得自漳水之濱,其質堅緻如石。
張叔未藏晉瓦荷盂 乾隆己亥秋海鹽海現時,嘉興張德容曾往觀之,買數瓷器,然率破碎不足重.乙卯三月十三日,其弟叔未遊海鹽,購得晉瓦荷盂與太康二年甎於海濱漁父,蓋亦海中物也.盂瓦沙骨,釉如雲母,外純素,內栔荷葉七瓣,高二寸二分,口徑五寸,口厚二分,底厚四分.黃省甫語叔未雲:「昔隨宦於新鄭官署,山陰童二樹擕太康瓦券來,留嘗累月,其色質絕與此類.」安邑宋芝山題是盂雲:「此的是漢晉瓷.世上所謂古窰,隗囂宮 盌外,更無與此匹者,至足寶也.嘉慶戊辰閏五月.」叔未曾賦詩紀之. 張叔未見古盆 道光時,濬吳淞江,工人獲古盆,似瓦非瓦,盛水則熱,繼且沸。
旋以爭奪緻碎,盆為夾底,中畫離卦,蓋仿諸葛武侯刁鬥之製也。
張叔未嘗見之。
趙撝叔考證新瓦 趙撝叔大令之謙工書,喜考證。
在南昌時,某太守以新瓦刻古文,搨以示趙。
撝叔大贊賞,即日援引古金石書,成考證一篇,洋洋數千言,意殊得,持以示某。
某大笑曰:「公亦受吾欺耶?此餘贋物也。
」出瓦示之,撝叔亦大笑。
劉燕庭藏唐善業泥造像 唐善業泥造像,前人未經著錄。
道光己亥,劉燕庭遊西安慈恩寺,始於雁塔下物色得之,或全或闕,大小凡八具。
全者一面一佛,坐蓮臺,二尊者侍下,或蹲二獸,蔭以娑羅樹,一面則「大唐善業埿壓得真如妙色身」三行十二字,陽化遒勁,若敬客書。
王丹思藏宣窰蟋蟀盆 明宣宗酷嗜蟋蟀,曾密詔蘇州太守物色之。
時有蘇州衞中某武弁,捕得蟋蟀一,猛勇善鬬,傳驛上貢,帝大悅,比照捕得首虜功,給武弁以世職,故吳中童謠曰:「蟋蟀叫,宣德皇帝要。
」當時官中貯養蟋蟀之具,精細絕倫,故後人得宣窰蟋蟀盆者,視若奇珍,其價值不遜於宣和盆也。
王丹思殿撰敬銘曾於市中購得宣窰戧金蟋蟀盆一具,作長歌以紀之,中有「星移物換秋復秋,長聞唧唧蟲吟愁。
金花暗淡盆流落,流落民間同瓦甌。
延陵遺老昔曾見,銅盤雙淚金仙流。
長吟欲招古帝魂,鵑聲濺血悲相酬」。
戧金盆流傳絕少,惟吳梅村祭酒曾藏一事,其集中有長歌紀之,低徊詠歎,以寓其開元、天寶之思焉。
丹思所謂「遺老昔曾見」者,蓋指此也。
陳其年藏供春壺 供春壺,茗具中上乘禪也,發明於明代吳氏婢名供春者。
其後製此者有四人,曰董翰,曰趙良,曰袁錫,曰時鵬。
鵬子名大彬,所製乃益擅場。
繼起者曰彭君實,曰龔春,曰陳用卿,皆不及大彬遠甚。
而大彬弟子曰李仲芳,製小圓壺,則精絕,技在大彬之右。
陳其年檢討所藏甚多。
陸貫夫所見時大彬壺 長洲陸貫夫,名紹曾,嘗見時大彬所製茶壺,有分四旁底蓋為一壺者,合之注茶,滲屑無漏,名六合一家壺,離之乃為六也。
張叔未藏時大彬漢方壺 時大彬漢方壺,隱泉王氏藏之百數十年矣,乃國初幼扶進士舊藏之物,其款用刀,書法逼真王羲之《換鵝經》。
王心耕為張叔未作緣,叔未乃得之,賦詩誌喜。
張又起為之作圖,吳兔牀以隸字題圖冊,曰千載一時,並賦五古張之。
兔牀藏大彬壺三,皆不刻銘,不若叔未所得,壺底有歐陽修詩「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素濤起」二句也。
張邦梁藏綰結壺 壺柄綰一結,伸之,可長丈許。
明中葉,止庵初建時,西域僧攜之至庵,或覓長柄種仿綰之,皆不遂。
嘉慶時,壺入王氏對山閣,後歸張叔未之子邦梁。
壬辰冬,江蘇何一琴嘗貌其全身。
叔未繫以詩,並屬受之辛縮圖為冊,別摹一幅。
雙壺結聯者,叔未曾於京都廠肆見之,每以未購為惜。
汪森銘時大彬茶壺 茶壺以砂製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耳,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製實佳,固不必專以受水半升為重也,但取其形式古潔,即可注茶。
惟當試其蓋,可隨手合上,舉之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
徐印香舍人嘗得一壺,乃細土澹墨色,彷彿銀沙閃點,上有汪森銘雲:「茶山之英,含土之精。
飲其德者,心恬神寧。
」識者審為大彬手製,非假託也。
屈翁山藏玉杯盤玉鎮紙 番禺屈大均,字翁山,嘗藏玉杯一、玉小盤一、玉鎮紙一,皆漢代物。
玉杯為歙縣汪右湘所贈,蓋翁山曾應右湘之徵,作《嘉蓮》詩二章。
嘉蓮實產右湘之水香園,右湘見詩歎賞,以為在所徵同人詩百餘篇之右,謂昔黎美周以黃牡丹詩稱狀元,鄭超賚以金罍二器,今屈子亦可稱為嘉蓮榜眼,因以一玉杯,自所居黃山之下阮溪,寄贈翁山。
翁山復賦玉杯詩二章以謝之,所謂「花園狀頭那有兩,香園詞客故多才」者是也。
翁山窘時,嘗以杯盤、鎮紙並珊瑚筆架、象箸三十雙,倩趙某質之長生庫,委曲求情,僅得銀兩許,因作《質古玩行》以寄慨焉。
高宗題蘇東坡玉帶 江蘇鎮江江天禪寺【即金山寺。
】之楞伽丈室,故楞伽臺也,藏有蘇東坡玉帶。
相傳東坡赴杭,過此,與佛印賭參禪語輸卻者。
帶裝以盤,上下表裏,高宗各題以詩。
帶繫玉十餘,中四方,為高宗命玉工補之者,上亦刊以詩。
承光殿南有玉甕 承光殿南,乾隆乙醜建石亭,置元代玉甕。
甕有白章隨其形,刻為魚獸出沒波濤狀,大可盛酒三十餘石,徑四尺五寸,高二尺,圍圓一丈五尺,至元乙醜告成,敕置廣寒殿。
後屢易代,廢置某道院中,為醬瓿。
工部侍郎三和善鑒古物,於道院見之,賤價贖歸,進上,仍置故處。
高宗禦製《玉甕歌》,且命廷臣序和,以紀其事。
尹文端得尹吉甫玉圭 尹吉甫,四川瀘州人,有廟祀之。
廟藏玉圭,為當時遺物,長一尺三寸五分,色蒼白而溫潤,蓋溫玉也。
滿洲尹文端公繼善任川督,自稱為吉甫後裔,親往緻祭,索圭觀之,攜之去。
蔣文恪有水晶玉鵝玉美人 常熟蔣文恪公溥有水晶一方,中有桃一枝,春榮夏實,與真桃同。
又有玉鵝一,色黃,置暗室中,光從鵝背出,滿室輝耀如白晝。
又有一玉美人,通體白如截昉,惟口及私處,赤如丹砂。
某鹽商得偽玉笄 光緒末,揚州有鹽商某者,有嗜古癖。
或以道士所戴玉笄求售,曰:「是王右軍物,世守至今,將售諸人,然非四千金不可。
」某愛玩不釋手,曰:「價太昂,數百金可矣。
」其人置物案間去。
翌日,有客訪之,討論古器,某出此示之,客大笑曰:「是某之物耶?是為偽以給汝耳。
某年某月日,予在宜興,親見其定造,君何受彼愚之甚。
」某為所激,怒甚,不復顧慮,遽拍諸幾,應手立碎。
又數日,此人又持某貴公子函至,函中雲:「近聞有王右軍時物,是真希世之寶,予已允價五千,聞物在君家,請交其人帶下。
」某見函,懼且怒曰:「此乃偽物,吾已碎之矣。
」其人則故為謹愨狀,對曰:「家貧,惟遺此寶物,本不應售,以貧故,出此為餬口計,幸畀我。
」某曰:「已碎之,奈何?」則又曰:「前已言此物實值四千金,安有碎理,殆貴人知我待用甚急,戲我耳。
幸檢出畀我。
」某為所持,乃實告之曰:「前客言,某時見君在宜興定造此,復有何說?」此人曰:「在宜興造,誠有之。
」則探懷中一物示某雲:「曩以貧家懷寶,索觀者眾,慮有損失,故造此以供眾覽。
若原物,則日前始取出也。
」某至此,瞠目相視,不能作一語。
其人復曰:「縱謂非寶,然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亦小人之常情也。
況物未成交,公何遽毀之?今某公子已允五千金以相購,吾恃此活命。
公毀是,即毀五千金矣。
奈何,奈何!」某為所挾,不得已,畀以三千金,始無言而去。
張叔未藏白玉璏 白玉璏色質溫潤,有紅斑,繫帶之兩旁,一在上,一在下,俱已摩泐,洵周時器也。
嘉慶癸酉十月,張叔未購之於宋芝山。
張叔未藏穀文玉琫 《說文》所載,琫,佩刀上飾也。
《小雅》:「鞞琫有珌。
」傳:「鞞,容刀鞞也。
琫,上飾。
珌,下飾。
」《大雅》:「鞞琫容刀。
」傳:「下曰鞞,上曰琫。
」許蓋用毛說。
琫之言奉也。
刀本曰環,人所捧握也,其飾曰琫。
《毛傳》曰:「天子玉琫而珧珌,諸侯璗琫而璆珌,大夫鐐琫而鏐珌,士珕琫而珕珌。
」許說:「天子以玉,諸侯以金。
」張叔未所藏白玉穀文琫,緣帶微璊,一面穀文,一面臥蠶文,惟出土未久,尚少溫潤。
舊為趙晉齋藏物,道光乙酉秋,歸叔未,價銀十餅。
先是,晉齋得此時,出土未久,光采尚蒙翳。
既歸叔未,摩弄數年,而穀文頑殭者,猶十之四五。
後為金範湖之子魯卿喬梓及張受之所摩,歷數年,始溫潤,惟穀一顆之殭,未盡去也。
陳原心藏古玉八十一事 近世競尚舊玉,真贋既極難辨,而摩洗瑩澤,為術至多。
有陳原心者,振奇人也,於擊劍談兵而外,尤好玉,似其父。
嘗落魄楚北,往往不舉火。
蓄一啞妾,日閉置之。
輒手一玉,彳亍於市,且行且撫摩之。
道光壬午,自楚歸,其母手一篋付之曰:「此汝父一生心力,易產所置,將留以待進呈者,皆三代物也。
」原心受而檢之,得古玉八十一事,光怪陸離,五色具備。
其後秀水杜小舫方伯文瀾遇之於武昌陳東屏座上,談次,見其探背出一拱璧,大如盎,曰:「此周代姜太公璜也。
曾遊晴川閣,墮三層樓,不死,以背有此璜,能輕身,故自是常負之,不須臾離。
」小舫竊笑其癡。
及粵寇陷武昌,則原心方客大冶未返,啞妾與玉乃悉付浩劫矣。
其所撰《玉紀》,本其家學而詳論之,皆信而有徵者,玆特移錄如下。
原心,名性,江陰人。
名目 玉有古今新舊之別。
新玉,人皆知之。
古玉,則以入土不入土為斷。
入土重出之玉,世謂之舊玉。
更有古時含殮之器,謂之琀玉。
【口實曰琀。
古人多以水銀殮,因水銀性活易流,遇玉則凝,故用玉以塞之。
】不知者,遇舊玉,皆稱為琀玉者非。
更有音訛而呼為漢玉者,尤非。
玉色 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音兮。
】【音筆。
】綠如翠羽曰瓐,【音盧。
】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音門。
】黑如墨光曰瑎,【音諧。
】白如割肪曰瑳,【玉以潔白為上,白如割肪者又分九等。
】赤白斑花曰瑌,【音耎。
】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也。
至於舊玉,則當分別外沁之色。
所謂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裏,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隨之浸淫於中,如下染缸,遇紅即沾紅色,遇綠即沾綠色。
故入土重出之玉,無有不沾顏色者。
若無水銀沁入,雖鄰入顏色,亦不能入玉中。
有受黃土沁者,其色黃,【色如蒸栗。
】名曰玵黃。
【若受松香沁者,色更深,復原時酷似蜜蠟,謂之老玵黃。
】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藍,【色如青天。
】名曰玵青。
【此青衣之色,傳染沁入,有深淺不同,有深似藍寶石者,謂之老玵青。
】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紅,【色如碧桃。
】名曰孩兒面。
【其復原時,酷似碧霞璽寶石。
】有受水銀沁者,其色黑,【色如烏金。
】名曰純漆黑,【此非地中之水銀,乃古時殮屍之大堆水銀沁入,方有此顏色。
】有受血沁者,其色赤,【有濃淡之別,如南棗、北棗。
】名曰棗皮紅。
【此乃屍沁,非潔物也。
】有受銅沁者,其色綠,【色如翠石。
】名曰鸚哥綠。
【銅器入土年久則青綠生,玉適與之相鄰,為其傳染沁入,復原時似翠石而更嬌潤。
】此外雜色甚夥,有硃砂紅、鷄血紅、粽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以及雨過天青、澄潭水蒼諸名色。
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
又有各種巧沁花色。
如蝦蟆皮、灑珠點、碎瓷文、牛毛文、唐斕斑等名,皆出人意料之外。
更有一種香玉,嗅之,作奇南香氣。
【奇南,香木名,出海南,見《七修類稿》,俗稱伽南者訛。
】蓋玉在土中,與香物為鄰,年久受其沁,沾其香,非玉之自能吐香也。
【欲試,須烹佳茗,置玉其中,香氣自吐。
】此種絕少,真稀世之寶也。
辨偽 舊玉與石,最難分別。
世有美石,酷似脫胎舊玉者,不下數十種,亦具五色,皆堅硬,不可刀削,是在認其體質。
如真舊玉,其體質必溫潤沈重,精光內含。
如石類,皆乾鬆輕脆,賊光外浮,非真巨眼,鮮不以燕石為玉。
更有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贋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虹光草出西寧大山中,似茜草,其汁能染玉。
用草汁入碯砂少許,罨於玉之文理間,用新鮮竹枝燃火逼之,則深入玉之膚理,紅光自面透背。
】時人謂之得古法。
賞鑑家偶不知辨,或因之獲重價焉。
此等頗少,識家呼為老提油者是也。
比來玉工,每以極壞夾石之玉染造,欲紅則入紅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紅,欲黑則入烏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黑,謂之新提油。
初僅蘇州為之,近則徧處皆是矣。
又有一種死玉,不可不辨。
凡玉性畏黃金,若玉入土中,適與金近,久則受其剋制,黑滯乾枯,便成棄物,縱加盤功,頑質不化,若認為水銀沁,則誤矣。
質地 凡玉在土中,五百年體鬆受沁,千年質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爛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則爛為泥矣。
如果三代以上舊玉,體已朽爛,其質鬆軟,指爪亦能搯落。
【名曰老三代。
】若秦、漢時舊玉,質地雖已爛軟,玉性未盡,非刀不能削落。
若晉、魏、六朝舊玉,質地未鬆,其性尚堅。
偶有軟硬相間者,係南土中出世之物也。
至唐、宋時舊玉,質地全在,堅硬如故,惟水銀間有沁入玉中耳。
製作 三代以上製作款式,各代不同。
夏尚忠,雕刻極細如髮,嘗有玉器上鑲嵌金絲寶石者。
【鑲嵌係夏制,今人呼商嵌者訛。
猶之宋刻乃周時宋國人所刻,所謂宋人刻者是也,今世謂為宋朝人所刻,謬矣。
】商尚質,雕刻樸素少文。
周尚文,雕刻細密而縟。
夏用鳥跡篆,商用魚蟲篆,周用大篆,要皆陰文多在器內。
秦兼大小篆,漢則小篆漸用陽文,多在外。
三國、六朝以後,並用隸楷矣。
認水銀 凡舊玉,必有水銀沁入,贋舊則無。
蓋玉喜水銀,玉入土中,久不透風,則朽爛體鬆,地中隨處皆有水銀,故水銀泌入玉之膚理。
【此非殮屍之水銀也。
】看水,更須分別老嫩。
若三代以上舊玉,水銀在內,已結成塊,乾老色滯,參差錯落。
若秦、漢時舊玉,水銀雖結成塊,其色鮮亮。
若魏、晉、六朝時舊玉,水銀明滉活潑,有成片者。
若唐、宋時舊玉,水銀吸入未老,得人之熱,滾動易出也。
地土 舊玉須分別何處土中所出,如陝西、甘肅、山西、四川諸省,謂之西土,地土乾燥,玉在其中,雖爛似石灰,而棱角文理全無損蝕,最為上品。
其直隸、山東、河南、湖廣以及江蘇之徐州、安徽之潁州、六安諸處,謂之中土,地土雖乾不燥,玉在土中,年久稍有瘢痕者次之。
其餘各省,皆謂之南土,玉在土中年久,文理大半模糊,且缺損者多。
惟沿東海一帶出鹽之處,謂之鹹土,玉在其中,不百年已腐爛不堪矣。
盤功 凡三代以上舊玉,初出土時,質地鬆軟,不可驟盤,祇可在手中撫摩,或藏於貼身,常得人氣養之,年餘,玉氣稍蘇,謂之臘肉骨。
又養一二年,玉稍復明,謂之臘肉皮。
【雲骨雲皮,以其狀相似也。
】養之年久,地漲自然透出,層厚一層,漸漸復硬。
再掛再養,色漿亦自然徐徐鋪滿,還原十足,酷似寶石。
此之謂文工,非十餘年不能成也。
若欲速成,須用武功,亦必得人氣養之復硬,然後用舊白布輕輕擦之,稍甦,再換新白布,愈擦愈熱。
【數人晝夜替換輪擦,不可間斷。
】水銀自從土門內漸次擠出擦落,其中灰土亦隨之而去,【水銀透出處謂之土門,甚至裂成大縫,復原時水銀自然去盡,融化無迹,不知者多誤認為損璺。
】於是玉氣漸漸透明,顏色徐徐融化,地漲亦層層透足,色漿亦處處鋪滿。
三年不間斷,可以成功,既甦且明,酷似水晶,仍須人氣養之,方能還原如寶石,此謂武功也。
及其成功,皆是脫胎舊玉。
脫胎雲者,玉器埋土中三四千年,朽爛如石灰,出世,常得人氣養之復原,石性全去,但存精華,猶之仙者脫盡凡胎之意。
其玉晶瑩明潔,毫無渣滓瑕疵,似寶石而更含光純粹,乃陰陽二氣之精也,故稱寶玉。
此非親歷其境者不知,亦非初學賞鑑家所肯信也。
至其終始顏色,時聚時散,變化多端,竟似晴雲舒卷,幻化無心,令人莫測,亦莫知其所以然也。
不獨舊玉可養,即寶石、珊瑚,入土厄爛,得人氣養之,亦能脫胎復原。
惟蚌珠入土,不過百年,已成灰土矣。
如入土雖已受沁,而未經厄爛之舊玉,年代較近,其體尚堅,儘可用灰提法【用栗炭灰、木賊草泡水,入銀硝少許,合裝大瓦罐內,將玉懸空掛於其中,用栗炭火煮之,水淺隨添,以提出玉中水銀、灰土為度。
】煮之,提出玉中水銀、灰土,再看身分,或用豬鬃刷,或用棕老虎,或用麩皮袋,或用米粉袋等法盤之,成功較易。
然看火候最難得法,太過不及,均於玉有傷,不若人氣溫和,養之穩妥,不諳者未可輕試也。
養損璺 初出土之舊玉,質地未堅,尚有誤碰損璺,【音問,破損痕也。
楊子《方言》:「秦晉器破而未離謂之璺。
」】祇要不落,即掛在貼身,常時養之,日久自能合攏。
忌油污 舊玉地漲未足、色漿未滿、土門未合之前,尚有水銀、灰土在內者,切忌沾染油膩,並婦女汙手盤玩。
倘沾油汙,則土門閉塞,水銀停住,灰土久不能出矣,縱加盤功,終無益也。
金螺青幼而愛玉 金螺青太守吳瀾幼而愛玉,一日,讀《魯論》朱子註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及自塾歸,即從其母乞玉以為佩。
其母檢一二事以授之,曰:「守身如玉,勿傾跌焉。
」其後讀戴《禮》,至「君子比德於玉」句而憬然有悟,益好之,自是而搜羅之舊玉充斥於篋笥矣。
杜小舫藏古玉釧 杜小舫富收藏,多舊玉,嘗出古玉釧以示金螺青曰:「此真脫胎舊玉,淨如水晶,明若瑪瑙,每風雨將至,先現白霧如絮,歷歷不爽也。
」 端忠愍藏漢玉圈 端忠愍嘗以千金獲一漢玉圈,羊脂底,面有硃砂斑。
圈初藏某氏,某歿,其子素遊蕩,以二百金質於人。
其人設計吞之,訟諸官,得直。
後窮乏,乃使販古者持詣端,端予以千金。
金明齋藏漢玉扇墜 金明齋藏漢玉扇墜,鐫鴛鴦,紋甚精細,聞為唐武則天殉葬物。
朱劍芝藏漢玉螭 朱劍芝有玉螭一,甚珍之,斯須不去身,蓋漢玉所製者也。
太和殿有白玉缸 太和殿前有白玉缸二,中植菡萏,翡翠為葉,披霞為花,金屑為泥,明禁中故物也。
光緒庚子以前尚存。
圓明園藏水晶 圓明園天地一家春陳設水晶一方,中有物若珊瑚,旁一蟻甚大,朔至望則由末至顛,望至晦則由顛至末,每月之大盡、小盡無不皆然。
何潤生藏碧玉水注 何潤生觀察恩煌曾藏軟玉水注,色明透,若碧玉沈香玉,產於大麗江之摸梭山。
初出穴時,柔如石膏,見風始堅。
宗嘯吾所見晶墜石子 同治庚午,宗嘯吾司馬在都時,曾於某邸見有所藏水晶扇墜一枚,狀如雞卵,中有若蜜蜂者,蠕蠕欲動。
又於一親串處見有石子一,青赤色,入水則現一天然祕戲圖。
謂天地生物,真有不可以理解者,二物皆目覩,否亦未敢遽信也。
孫景高藏虹橋闆 福建大藏峰山有洞,其凹處有闆大小千百餘條,橫斜架立,千萬年不朽不落,色如陳楠。
相傳宋朱文公雲是堯時居民所棲,避洪水處,後水退而木存。
然觀其木,不類曾受斧斤者。
洞中羅列羣木,山下灘水湍急,舟不能泊,袁子才實親見之。
後至杭州,又見孫景高家藏虹橋闆一片,木微香,肌紋細潤,上鐫梁山舟侍講詩。
吳尺鳧藏妝域 吳尺鳧藏妝域,曾與杭堇浦、沈欒城、厲樊榭、趙功千、趙意林聯句以詠之。
妝域者,形圓圜如璧,徑四寸,以象牙為之。
面平,上鏤樹石人物,丹碧燦然,背微隆起,作坐龍蟠屈狀,旁刻「妝域」二小字,楷法精謹。
當背中央凸處,置鐵鍼,僅及寸,界以局。
手旋之,使鍼卓立,輪轉如飛,復以袖拂,則久久不能停,踰局者有罰。
相傳為明時宮人角勝之戲所用也。
黃小松藏妝域 黃小松司馬易曾藏妝域一具,琢象齒為之,其體圓徑二寸五分,面平,底稍隆起,正中有臍,六稜突起,臍中桌一錐,長三分寸之一,如鐙心而不銳,可使幾上旋轉者,即此錐也。
六稜之四周,鐫有小楷字,自右而左,順讀曰「甲寅年七月二十四日造,李得仁」。
蓋萬曆二十四年也。
六稜之外,雲氣繚繞於仙山、樓閣、琪花、瑤草之間。
下有二鹿,牝牡相倚,文顯而不深。
其正面則樓館、山樹、人物,皆鏤空飛動。
窪處大小二艇,酒罇、舟子相待,老羽衣翩然攜琴,童子繼至。
攝影木屏 光緒時,某官藏古器甚多,有插屏一架,以木為之。
屏上現一農夫扶犁叱犢狀,鬚眉畢現,栩栩如生,耕牛亦活潑可愛。
諦視之,非繪非刻,蓋木中自然之影也。
質之主人,則曰:「此為臺灣所產之奇木,其皮質與常木無異,惟解剖而中分之,則紋理顯然,宛如大理石,山水人物之狀,無一不具。
」人初莫明其故,按之物理學,蓋此樹有攝力,能攝前後左右之景物,而留其影於樹中,如西法攝影術然,遂名為攝影樹。
土人甚珍視之,一片值數百金。
黃椒升藏周公瑕紫檀椅 周公瑕布紫檀椅,其椅背之闆有四句雲:「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戊辰冬日周天球書.」天球,公瑕名也.公瑕生明正德甲戌,卒於萬曆乙未,年八十有二.此戊辰為隆慶三年,時年五十布五.嘉慶戊辰閏五月,張叔未詠此器雲:「止園當日此靜坐,屈指於今五戊辰.剩有句題坡老好,恰宜案共墨林珍.香爐茗椀長吟(黍 ),清簟疏簾自在身.一活未徒百四十,大椿還有八千春.」蓋椅為海鹽黃椒升都事錫蕃所藏,因乞叔未書之,復刻於上,并鈐古鑑齋印. 張叔未項藏墨林棐幾 去秀水之新篁裡,可五六裡,為羅漢塘,蕭氏世居之,頗富藏書,並蓄項墨林棐幾。
幾高禾中之衣工尺二尺二寸三分,縱一尺九寸,橫二尺八寸六分,文木為心,梨木為邊,右二印,曰項,曰墨林山人,左一印,曰項元汴,字子京,蓋天籟閣嚴匠望雲手製物也。
張叔未以葛見巖之介紹,購得之,因作銘,索其兄文魚書之,銘曰:「棐幾精良,墨林家藏。
兩緣遺印,為圜為方。
何年流轉,蕭氏邏塘。
火烙扶寸,牙缺右旁。
斷虀切蔥,瘢痕數行。
乾隆乙卯,載來新篁。
葛澂作緣,歸餘書堂。
拂之拭之,作作生芒。
屑丹和桼,補治中央。
如珊網鐵,異采成章。
回思天籟,刼灰浩茫。
何木之壽,巋然靈光。
定有神物,呵禁不祥。
宜據斯案,克綽永康。
爰銘其足,廷濟氏張。
書以付栔,其兄燕昌。
」 劉蔥石藏大小忽雷 大忽雷、小忽雷,本馬上樂,又名二絃琵琶。
忽雷,即鱷魚,其齒骨可作樂器,有異響。
經曰,河有怪魚,厥名曰鱷,其身已朽,其齒三作。
忽雷之名,實本此。
而其作也,蓋唐韓晉公奉使入蜀,至駱谷山椒,巨樹聳茂可愛,烏鳥之聲皆異,下馬,以探弓射其顛,枝柯墜於下,響震山谷,有金石之韻。
使還,戒縣令,募樵夫伐之,取其幹,載以歸,召良匠斲之,亦不知其名,堅緻如紫石,復有金石線交其間,遂製二樂器,名大者曰大忽雷,長今營造尺二尺八寸五分,似琵琶,止二絃,鑿龍其首,螳螂其腹,牙柱齮齕,左右相向,背施朱漆,上加采繪,有金縷紅紋,蹙成雙鳳;小者曰小忽雷,長營造尺一尺四寸七分,準漢建初尺一尺九寸四分,面廣七分,亦二絃,龍首鳳臆,蒙腹以皮柱,雙絃吞入龍口,一珠中分,頷下有篆書,嵌銀「小忽雷」三字,牙軫二面,廣四寸,背正書「臣滉手製恭獻,建中辛酉春正書」等字。
大小二忽雷先後入禁中。
文宗朝,有內人鄭中丞【中丞為宮中女官。
】善彈之。
太和乙卯,李訓、鄭注謀誅宦官,宮掖騷亂,始落民間。
康熙辛未,曲阜孔東塘農部得小忽雷於燕市,賦詩紀之,即鐫之於兩牙軸下,首詠雲:「古塞春風遠,空營夜月高。
將軍多少恨,須是問檀槽。
」次詠雲:「中丞唐女部,手底舊雙絃。
內府歌筵罷,淒涼九百年。
」東塘歿,為王鬥南觀察所得,以轉贈孔泗源太守,而又曾為成哲親王所藏,後歸漢軍繼蓮龕方伯昌。
嘉慶庚辰夏,蓮龕自桂林寄贈劉燕庭方伯。
未幾,而燕庭嫁女於卓氏,遂為卓所有。
海颿相國築小忽雷齋以藏之。
久之,亦不能守。
光緒丁酉,李文石觀察葆恂曾見之於都門廠肆,索值千金。
尋為貴池劉蔥石參議世珩所得,時蔥石方官京師也。
蔥石既得小忽雷,以為疊經劫火而未遺失,則大忽雷或亦尚在人間,乃百計物色之。
宣統庚戌十一月,蔥石訪大興張瑞山琴師,與之縱談古樂。
瑞山言三十年前,得一古樂器於市,曰大忽雷。
蔥石索觀,瑞山為取而彈之,其聲清越而哀。
越翌日,蔥石攜小忽雷訪瑞山,以二器並陳,見其斷紋隱隱,諦審之,覺與舊藏唐雷威、雷霄製琴,斷紋髹漆絕似,益信其為唐物。
瑞山知蔥石之喜而欲之也,割愛歸之,於是大小忽雷皆為蔥石所有。
蔥石大喜,遂倩閩縣林琴南孝廉紓為作《枕雷圖》,而名其閣曰雙忽雷閣。
蔥石更屬況夔笙題《鳳凰臺上憶吹簫詞》以張之,詞雲:「別殿春雷,長門夜雨,玉蔥銀甲當年。
悵劫塵甘露,舊譜荒煙。
豔說延津一劍,新樂府唱徹瓊筵。
【孔東塘得小忽雷,曾作院本以張之。
】誰得似,紫雲雙貯,中壘清緣。
吟邊,摩挲倦枕,對如此江山,淺醉閒眠。
漫霓裳法曲,回首開天。
貽我故山詩事,叢桂影曾拂麼絃。
【小忽雷曾在伊小尹處,後歸繼蓮龕,自桂林寄貽劉燕庭。
】知音少,珍琴更攜,【蔥石又藏唐雷威、雷霄製琴,斷紋髹漆,竝與兩忽雷同。
】何處成連。
」 聽松庵藏竹鑪 無錫惠山聽松庵有竹鑪,明物也,制古而雅。
洪武時,聽松庵主僧性海真上人之道行,為時輩推重,日汲泉試茗以自怡。
有湖州竹工進曰:「師嗜茗,請以竹為茗具,可乎?」乃遂製鑪,性海示以法。
鑪之制,圓上而方下,高不盈尺,織竹為郭,築土為質。
土甚堅密,爪之,鏗然作金石聲,而其中歉然以虛,類謙有德者。
鎔鐵為柵,橫截上下,以節宣氣候。
其外則有為瓶之似彌明石鼎者一,為茗椀者四,則皆以陶為之。
永樂初,性海至虎邱,留以贈潘克誠,自是在潘氏者六十餘年。
成化時,楊孟賢見而愛之,撫玩不已。
潘之孫某慨然曰:「如豈珍於昌黎之畫,而吾獨不能歸好事者哉?」乃以畀孟賢。
孟賢之兄孟敬取而歸焉。
丙申,秦廷韶知之,謂物各有主,鑪固惠山物也,他人何有焉,乃為物色之以歸於庵。
乾隆庚子,高宗南巡,王述庵侍郎昶扈蹕至惠山,遊庵,見鑪而愛之。
顧晴沙觀察時方家居,特仿其式,製一以贈述庵。
或曰,竹鑪在國初已亡失,康熙甲子,顧梁汾舍人貞觀於京師成容若侍衛德齋中所見而攜以歸者,且為贋鼎矣。
《竹鑪圖》,在明有三。
一,九龍山人為性海製。
二,履齊寫。
三,成化丁酉冬吳珵寫。
在國朝,則張宗蒼有奉敕所畫者。
乾隆乙亥,圖卷為無錫令邱漣取入其廨,不戒於火,悉被燬。
大吏入奏,高宗親灑天筆,為作第一圖,復命皇六子補第二圖,貝勒弘旿補第三圖,董文恭公誥補第四圖,禦製詩章冠於卷首,以還舊觀。
李薌甫藏髹漆椀 臨川李薌甫觀察秉銓嘗於京師琉璃廠肆購一髹漆椀,面徑七寸有奇,口底坦平,四周作連環方勝紋,雕鏤工細,作深赤色,椀底鐫「沆瀣同甌」四字,正書陽文,濃金填抹,古色繽紛,乃明永樂朝果園供禦漆物也。
李極寶貴之,不輕示人。
及官粵西,桂撫為成果亭中丞格,思以漢玉盤易之而不可得,乃集同官為詩歌以紀之。
張叔未藏明沈叔雅宋硯匣蓋 明沈叔雅宋硯,匣蓋朱漆,歲久,古雅可愛。
張叔未泊舟由拳裡,見於陳氏米肆。
肆友陳星九知叔未之愛之也,遂乞其書扇,舉此以為贈。
叔雅,明之嘉興人,《珊瑚網》稱其篆隸八分,董文敏《戲鴻堂帖》,摹勒出其手。
是此硯必臻神品,惜櫝在而珠已亡也。
朱竹垞藏玻璃硯 玻璃在國初尚為珍寶,故袁子才所建隨園,以紫玻璃鑲牕,一時詠之者幾及百人。
朱竹垞有玻璃硯一方,大僅如小兒手掌,四緣刻銘識殆遍,俱鑲以金,底邊隱隱似水紋,蓋錢牧齋之物也。
報恩寺有琉璃獅子 明永樂時,江寧南城外建報恩寺阿育王舍利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
塔頂以風磨銅為之,口徑二尺六寸。
其塔以琉璃為瓦,而嵌獅子於上。
鹹、同間粵寇之亂,塔燬於火,僅存琉璃獅子一座,為包氏所得,高一尺六寸半,頭距尾長一尺八寸,座寬一尺六寸,全身藍色,爪眼齒皆白色,球及座皆綠色,繩黃色,卷毛亦黃色,耳際微損,餘皆完好如故。
江玉屏見側理紙 江玉屏,博物君子也。
嘗適市,見有紙厚半寸許,連疊,揭之,成毬,旁無端縫。
人皆不能識,玉屏以為古側理紙也。
或謂其得之於鮑淥飲家。
玉屏,名立,乾隆時人。
張芑堂藏金粟牋 乾隆中葉,海宇晏安,高宗留意文翰,凡以佳紙進呈者,皆蒙睿藻嘉賞,由是金粟牋之名以著,詞館且嘗以為試題。
金粟山有金粟寺,在海鹽縣西南三十裡,自孫吳康僧開方,歷唐、宋以來,稱大叢林,創設經藏。
紙皆堅韌可貴,硬黃複繭,內外皆蠟摩光瑩,以紅絲闌界之。
其書為端楷而肥,卷卷如出一手,墨光黝澤如髹漆,可鑒。
紙背每幅有小紅印,文曰「金粟山藏經紙」。
有數千軸,後人剝取為裝贉之用,零落不存,世所稱為金粟山藏經紙者是也。
或雲唐時物。
然其紙間有元豐年號,則為宋藏無疑。
張芑堂嘗於童時見古書面,多以金粟牋為之,間有作書畫標籤者,而吳上裝潢家大半以偽者代之。
明代名流書畫,悉用藏經箋全幅。
至國初,則查二瞻輩以零星條子裝冊,供善書者揮寫,可知紙在彼時已不易得,宜今之絕跡於市肆,而仿造者且不佳也。
俞筱甫藏金粟牋 金粟牋有最長者可印五十八字,其印稱「許鹹熙妻陳五娘等捨藏經紙七千幅」雲雲。
是物近已不可得,況澄心堂所製紙乎?俞筱甫曾藏五枚。
梁山舟藏黃色藏經紙 梁山舟藏黃色藏經紙,朱印二種,一押書,一「慶政□錫」四字。
張芑堂藏法喜寺藏經紙 海鹽法喜寺藏經,流傳絕少,惟曾有背紙幾番,為張芑堂所藏,光潔如玉,與金粟牋無異。
鈐印有三,一曰法喜大藏,作一行,一曰法喜轉輪藏經,作兩行。
陸貫夫曰:「法喜轉輪藏經亦有圜印者。
」 宋牧仲藏墨 宋牧仲性嗜墨,珍之如拱璧。
官黃州通判時,嘗得墨三十六丸,蓋為積歲訪購及張長人所贈者也。
長人,廣濟人,名仁熙,牧仲之部民也,嘗言曰:「昔蘇子瞻在黃,於雪堂試墨三十六丸,掄其佳者,合為一品,名曰雪堂義墨。
歙人吳叔大遂倣其意,作義墨三十六丸,雖不免時製,而肖形取象,物料精工。
餘昔珍藏之,今墨皆散去,而雪堂墨匣猶存。
暇日搜牧仲所藏及餘家所藏舊墨贈之者,亦得三十六丸,因以其匣並遺牧仲貯之,亦雪堂遺意也。
」又按王朗守會稽,子肅隨之東齋,忽夜有女子從地出,稱玉女,曉別,贈墨一丸。
肅方欲註《周易》,因此才思開悟。
牧仲判黃五年,構東齋於雪堂之左,著書吟諷其中,今將母樓詩往往稱東齋者是也,亦與古人偶合耳。
三十六丸,乃康熙庚戌所得,今記之如下。
方正牛舌墨,有「極品清煙」四字。
論墨家多推方氏,幾與小華道人等。
牧仲一日謂長人曰:「吾藏墨有方正者。
」長人急呼曰:「得非牛舌墨乎?」發視,果然,蓋諸家推方氏以牛舌為最耳。
邵青邱瓜墨,有「青門遺」三字,此絕無僅有者矣,倍價購於舒氏。
舒氏以長人為知墨人也,復售之。
程君房、寥天一,為明萬曆庚戌,長人家世藏,經兵火所僅存者。
所謂有墨氣無香氣,與于魯反者也。
君房墨最有玄元靈氣,而有時寥天一反踞其上,蓋所值工料偶勝耳。
程孟陽古松煤墨,陰有銘,陽有孟陽像。
沈珪者,嘉禾人,往來黃山,取古松煤,雜硃漆滓燒之雲。
韋仲將法孟陽,本此。
唐、宋以來,多松煙墨,少油煙墨,故蘇子瞻得油煙墨而寶之。
今油煙勝而松煙遂少,即有之,質輕善頹,昏糨耳,此獨佳絕。
孟陽者,松圓詩老程嘉燧也,錢牧齋《列朝詩集》中推為嘉定高士,其墨固足傳也。
又松圓閣墨一截,上大書「程孟陽」字。
程君房陳玄墨,製極大,存其碎餘,堅光射人,如小兒目睛可愛。
君房玄元靈氣阿膠墨,明萬曆庚戌,薄甚,重不滿錢。
其製一而厚者,長人屢見之,包以綾,文畫牡丹其上,匣亦異今時也。
餘端蒙墨精,不知何年製,有墨精緣起,載明皇所見甚悉,極香,亦非近時物。
汪仲嘉公孫合造李法墨,有「百年如石,一點如漆」二語。
李法二字,近墨家多用之。
汪仲嘉山竈輕煙復古墨,萬曆丙午。
方于魯青麟髓小墨,有「世寶」字,近程鳳池遂以世寶名第一墨。
于魯、寥天一墨一截,青麟髓,為于魯第一墨。
長人見其數十種,製各不一。
有方者,正畫一麟,多用熊膽,舐之甚苦。
舌形者,橫作龍形者,龍纏身,而銜珠於其口者,有雲于魯超世之墨者。
長人有于魯九玄三極墨,與君房墨並藏兵火中,先人手澤也。
贈牧仲矣,再索視之,雲為好事者奪去,惜哉!于魯初執事君房家,已自為墨,遂狎主齊盟,不相下,至訟於官。
嘗以贋者應郡守古某之重購,古怒,請驗於汪左司馬,逮而笞之。
邢子願號知墨,每雲:「于魯規模色澤勝耳。
左司馬羞愧,《太玄》、董狐,或別有祕,合為司馬出一瓣香,未可知也。
」要之,幼博、君房俠于墨,意專在名。
于魯多為利,利則真贋雜出無疑矣。
君房墨有次第,而煙皆佳,至最下,為妙品,亦足當上乘,此兩氏之別乎? 潘方凱開天容墨,明萬曆庚戌,如韋軒寶藏。
長人舊有數種,方圓不同,皆漱金,亦檢以贈牧仲。
牧仲所自藏,金退矣,殆藏之未得其道也。
汪季常一莖草墨,明萬曆庚戌。
葉環源玉髓墨,形小圓,陰書「環源」,陽書「玉髓」四字耳。
又一種形方,上畫奎像,亦精絕。
董香光生平好用環源墨,環源遂大知名。
吳幹古秋葉墨。
吳玄象紫雪墨,亦數種,有「玄枵之精」、「原始之液」、「九轉百煉神明紫雪銘」。
茲所列,乃櫟社居士家藏者。
紫雪形模皆質古,當明天啟時,百昌以富,巨萬賈禍,宜不惜物力為墨。
其真者不在程方下,近所擬,乃俗甚。
吳去塵墨一截,不知何人製.去塵在啟,禎時,始為博古新樣,品目六十餘種,炫耀光景,較之君房,土羹而象箸,大抵效法邵格之所為者.然形式既殊,物料絕勝,其 頭捉刀,遂復寥寥不可多遘.久索,乃得此以奉牧仲.去塵所藏頗侈,今乃若海上三山,世變使然耶? 黃賓、王龍文雙脊墨,明萬曆辛亥,有銘,自書放言居士,東林所稱黃正賓者是也。
紫雲閣藏墨,上書壬寅春製,不知姓名,亦精甚。
吳君章太紫重玄墨,守玄居監製,世傳其天峯神物佳,長人見之,謂亦松煙之頹焉者。
方澹玄非煙墨,明萬曆癸醜,舊見其《墨說》。
吳喬年知止堂柔翰齋墨,明萬曆戊午,圭形。
詹雲鵬金盤露墨,作落花流水製,漱金。
舒小康以壽長人者,後贈牧仲。
德藻堂水蒼玉,上書季園墨。
吳藎卿寫經墨,小不盈寸,上書《心經》一卷。
此等殊不異,葉柏叟輩亦倣此,所刻《心經》,更楷。
羣玉冊府大圓墨,不知何人製。
朱一涵雙渟花光墨,鳳文,漱金,銘曰:「日中黑帝澄玄渟,月中墨帝渟屬金,是曰雙渟。
雙渟之精,澹漠無形,宰萬物而天下文明。
」此一涵第一墨,長人舊多藏之。
汪美中一莖草墨,明天啟甲子。
吳叔大天琛倣古箸小墨。
軟劑天琛倣承晏墨。
新安上色墨,亦天琛,此玄栗齋第一墨。
其所倣雪堂義墨,皆以天琛行。
塗伯經龍賓墨。
吳鴻漸漱金青麟髓墨。
吳鴻漸玄虬脂桑林裡第一墨。
自朱一涵至此八墨,皆時製,所謂檜以下無譏者也。
然時墨亦有絕佳者,如鳳池世寶、葉玄卿太乙玄靈柏叟,最上乘,不可勝數,亦當旁搜以資著書之用。
越十四年而為康熙甲子,牧仲於人日,檢笥中所續得者,又三十四丸,今亦記之如下。
止雲館寫經墨,一面「方氏珍藏」,兩旁「彥成專製」,萬曆丁未明一元造,上漱金字嵌珠,重四錢分。
寥天一,下畫一主人方印,一面「汪伯玉銘建元墨」,旁「辛醜」字,重二錢一分。
草玄亭墨,旁「庚戌吳汝修製」楷書,一面雙螭嵌珠,上倒「香」字小圓印,漱金,重二錢三分。
龍香劑,說虎齋藏,上「庚戌」字,灑金嵌珠,重三錢二分。
龍香劑,一面「十笏齋」篆書,兩旁「明萬曆甲辰年歙吳康虞造」行楷,重四錢五分。
墨皇,一面「汪儒仲藏於快雪樓上己未」字,楷書,重一錢七分。
方于魯瑞元極品,漆成斷文,重七錢五分。
玄蟬露,一面「精一齋藏」,上「辛亥」,楷書,漱金,重二錢四分。
來喜閣製墨,下「覺我」方印,「萬曆己未」楷書,墨首兩面盤螭,如古碑,重一錢三分。
九玄三極,一面「建元」二字,楷書,式甚奇古,重一錢八分。
羲蒼篆墨,「紱麟齋藏」,篆書,「歙方于魯倣易水法造」,楷書,一面「龍文子封氏督製」小字,漱金嵌珠,重四錢二分。
玄元靈氣,下「程幼博」方印,一面程大約銘上「庚戌」字,旁「君房氏」三半字,薄甚,重二錢一分。
觀妙齋墨,一面「吳肇一製」,旁「萬曆壬子」,楷書,漱金嵌珠,重二錢四分。
玄玉,一面「吳雲卿珍藏」,八分書,重三錢六分。
青藜光,一面「蘊真閣藏,歙方林宗製」,上為「朱太史先生珍賞」,上下雲頭,方印「林宗」二字,重四錢六分。
空賞齋墨,楷書,漱金,上嵌珠,重二錢三分。
祝彥輔九玄三極,楷書,邊微高,重二錢一分。
函一墨,下「尚友齋」印,一面「曹和初製」,重一錢七分。
玄精,一面「閒道人」三字,八分書,下「東岡」印,落花流水式,塗金,重二錢。
寥天一,一面「吳玄象監製」,楷書,上下作雲頭,重二錢二分。
雙渟花光,一面朱一涵銘,八分書,漱金漆邊,重九錢二分。
爽閣墨,一面「壬戌大年氏藏」,灑金,圓而扁,闊一寸,長倍之,重三錢六分。
虛白齋墨,一面「壬戌年製」,行書,灑金線邊,上圓,重四錢二分。
吳大年倣李法,一面「水華居珍藏」,上「壬戌」二字,漱金線邊,重二錢八分。
野弦堂藏墨,一面「崇禎元年」,楷書,圓印有「家」字,方印「浚明」字,重二錢一分。
延陵吳元養墨,篆書,旁「崇禎年造」,楷書,鎮紙式,重一錢四分。
右墨二十六笏,牧仲得之遼左張秀升,秀升曾為新安太守。
大圓墨,「一池春綠」四行書字,一面盤螭戲水,上旁「小華逸史」,又「水雲居製」,楷書。
重一兩五錢五分,以粵紗易之於米編修紫來。
極品墨半笏,下隸書不全,一面「海陽」草書字,當是邵格之製,重五錢二分。
當朝一品墨半笏,花邊,一面仙人吹簫立鼇首,重五錢二分。
以上二墨,牧仲因其從子子靜而轉得之。
文嵩友墨,隸書,下「葉向榮珍藏」,「向榮」小印,一面牡丹雙鳳,旁「萬曆丙辰年造」,上大千氏楷書,宣城袁士旦贈牧仲,重三錢八分。
赤水珠,兩面雙螭盤繞,旁「柔翰齋」三篆字,上有小銅環,為新安程山尊扇頭物,解之以贈牧仲,重二錢。
玄芝墨,壽星文,一面楷書銘,舊為漢陽熊次侯太史贈牧仲,為其兄存實所奪,故僅存一段,復從其從子子靜得之,重四錢二分。
玄璧,下「程氏君房」印,一面盤螭,上妙品,字漆色如新,麻城劉子貞贈牧仲,重九錢。
吳去塵墨,一面太極圖,一面百子文,上盤螭紐,旁「去塵監製」小字,亦山尊所贈牧仲者,重一錢二分。
麻孟璿好古墨 宣城麻三衡,字孟璿。
好古墨,藏弆甚富。
嘗謂往見故家所蓄,多古香可掬,研之,栗栗起藍煙,自是北地松煤也。
吳念湖藏石綠餅 石綠餅,明供禦物也,徑二寸,厚四分,面文曰「龍香禦墨」,背曰「大明隆慶年製」,皆正書,輪旁朱篆「重三兩八錢」五字。
乾隆壬子,吳念湖司馬得之曲阜桂未谷大令馥處。
錢塘吳秋漁太守昇時客泲南,為賦詩雲:「鸚鵡山南白雲子,銅精熏作翡翠羽。
芙蓉擣汁麝屑膠,大臼深凹三萬杵。
承平天子慕開元,龍香新劑翻松丸,祖母綠裁圓鏡樣,亞姑青印小茶團,龍賓十二埋塵下,冷翠猶磨銅雀瓦。
柿葉書成伴廣文,楊枝買後隨司馬。
相逢為出豹皮囊,古璧一規寒放光。
賈胡欲攫眼空碧,上品隻許收元霜。
雙螭蟠面金塗字,外內朱文鋟款識。
年號分明銖兩真,內家製造精無二。
梅花祕閣珊瑚匙,想見薇香滴露時。
不是宮方修綠黛,肯教梳篋襯紅赦。
三百年來離畫筆,一朝月魄飛蒼色。
從今說餅亦充饑,何須邽字珍唐墨。
」 張叔未藏高麗墨 高麗國墨有「翰林風月」四字,填金,松鶴填青黃朱色。
嘉慶己巳,張叔未購之於京都舊肆。
王灼齋富藏墨 富山王太僕,字灼齋。
有墨癖,所藏隃糜,自唐以來,可數百計,珍若拱璧,不輕示人。
鹹豐戊午春,粵寇擾浙,倉皇奔避,未及攜行。
師退亟歸,則名煤千笏,已融於釜,刷印文告矣。
王驟覩之,撫膺號痛,如喪考妣。
劉鐵雲藏龜甲牛骨 光緒己亥,河南安陽縣四五裡之小屯,有鄉人見地墳起,掘之,得龜甲,與泥相黏,結成團。
浸水中,或數日,或月餘,始漸離析。
然後置之盆盎,以水盪滌之,可兩三月,文字始得畢現。
同時所出,並有牛脛骨,頗堅緻。
龜甲一種,色黃者稍堅,色白者略觸即碎,不易拓也。
龜甲既出土,為山左賈人所得,寶藏之,冀獲善價。
庚子,有範某者,挾百餘片走京師,自炫以求售。
王文敏見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後有濰縣趙執齋得數百片,亦售歸文敏。
未幾,拳亂起,文敏殉難。
壬寅,其哲嗣翰甫觀察季烈售所藏,償夙逋。
龜甲最後出,計千餘片,為定海方藥雨所得。
範別有三百餘片,則以歸劉鐵雲。
趙又為奔走齊、魯、趙、魏之邦,凡一年,前後收得三千餘片。
丙午、丁未間,又屢有所獲。
總計所藏,約有一萬五千餘片,惟其後時有散佚,迄宣統辛亥,則所存者僅八千餘片矣。
毛錐之前為漆書,漆書之前為刀筆。
小篆□字,漆書筆也,以手持□象注,漆形。
蓋漢人猶得見古漆書,若刀筆,無見之者矣。
是以許叔重於古籀文,必資山川所出之彜鼎。
不意二千餘年後之人,轉得目睹殷人刀筆文字也。
以六書之恉推求鐘鼎,多不合,再以鐘鼎體勢推求龜甲之文,又多不合,蓋去上古愈遠,文字愈難推求耳。
龜甲可識者,幹支而已,如甲申□□,【此議別言四十三葉第四片也,下倣此。
】乙酉□□,丙寅□□,丁卯□□,戊午□□,己亥□□,庚戌□□,辛醜□□,壬辰□□,癸未□□。
惟巳字不見,其百十三葉第四片,髣髴辛巳,是否未敢定也。
龜甲雖皆殘破,而蔔之繇辭,文本甚簡,往往可得其概。
如丁酉蔔大問角,丁亥彤日□□,庚戌蔔哉問雨,帝不我□□□之類。
若百二十七葉左行曰「庚申蔔厭問歸好之子」,右行曰「辛醜蔔厭問兄之母庚」,凡兩段,皆完好。
兄,疑即況字。
凡稱問者,有四種,曰哉問,曰厭問,曰復問,曰中問。
中字作「□」。
哉、厭兩間最多,疑哉為初問,厭為再問,故《詩》曰:「我龜既厭,不我告猷。
」言我已再問而龜不我告也。
其稱甲子,有與後人不同者,如乙子蔔□□,今己子月不雨□□,癸子蔔厭問,虺父蔔□□之類。
其稱乙子、己子、癸子者,皆後世所無也。
鐘鼎之有象形者,世皆定為商器。
此於車馬龍虎犬豕豚等,皆象形也。
其他象形之字甚多。
鐘鼎有立戈形,此「戊」「戌」二字皆本文。
然則立戈者,有戍邊之意,「戊」「戌」二字,皆由戍字來也。
□□兩字象形,□角字亦象形。
石鼓文「君子雲獵」,獵字下或雲從角,與此正同。
凡問角,皆為雨暘事。
《春秋傳》「龍見而雩」。
雩,雨祭也。
龍東方蒼龍七宿,角實為之首也。
象形之字既多,可知其為史籀以前文字。
何以別其非周初,觀其曰問之於祖乙□□,問之於祖辛□□,乙亥蔔祖丁十五牢□□,辛醜蔔厭問兄於母庚□□,祖乙、祖辛、母庚以天幹為名,實為殷物之確據也。
字見杞伯每父敦,□字疑其象虺形,以與鼎彜虺文相近也.虺父當是掌蔔者之名,故稱虺父蔔者甚多.其蔔占二字,往往加□以為識別,未詳其誼. 龜甲、牛骨兩種,牛骨居十之一二。
蓋古人之蔔,不盡用龜,有雞骨,有羊髀骨,有牛脛骨。
此龜甲之中,雜有牛骨,刻文正同,則殷時固已有之。
其第四哲嗣季英學部大紳嘗言,古人所用之龜,皆全形,所以成碎片者,乃鄉人耰鋤所損耳。
鐵雲以示羅叔蘊,叔蘊乃從而論之曰:「金石之學,至本朝而極盛。
鹹、同以降,山川所出瓌寶日益眾,如古陶器、古金鈑、古泥封之類,為從來考古家所未見。
至光緒己亥,而龜甲牛骨迺出焉。
此物為唐、宋以來載籍之所未道,不僅其文字有裨六書,且可考證經史也。
」 古蔔筮之制,故書散失,其儀式多不可考見。
《漢書?藝文志》載蓍龜十五家,都已散佚,惟《周官》及《太史公書》,尚得其?略。
今依據兩書,參以目驗,有所是正於經史者,凡四事。
一曰灼龜與鑽龜。
古人灼龜用荊,謂之燋,【《史記?龜策傳》:「灼以荊儀。
」《禮?士喪禮》:「楚焞置於燋。
」注:「楚,荊也。
」《周官?華氏》注:「燋,謂灼龜之木也。
」】又謂之焞,又謂之焌,【《士喪禮》:「楚焞置于燋。
」《華氏》:「遂龡其焌集契。
」焞,灼龜火,或作焌。
】取明火以灼龜。
【《華氏》:「凡蔔,以明火爇燋。
」注杜子春曰:「明火,陽燧取火于日。
」】其灼也,必焦黑,【《蔔師》:「揚火以作龜,緻其墨。
」注:「緻其墨者,熟灼之。
」】此灼龜之可考者。
鑽龜,一曰作龜,【《大蔔》作龜注:「作龜,謂鑿龜。
」】鑿龜用契,【《華氏》:「掌其燋契。
」注:「契謂契龜之鑿也。
」】此鑿龜之可考者。
蓋古人之蔔,先鑽後灼。
鑽與灼自是兩事,本自分明,故《龜策傳》曰:「蔔先以造灼鑽,鑽中已,又灼龜首各三,又復灼所鑽中。
」此鑽先灼後之明證。
今驗之新出之龜甲,其鑽迹作○狀,大如海松子仁,以利刃鑿之之痕可辨認,或一或二,灼痕或即在鑽旁。
或去鑽痕稍遠,灼痕員形,略小於鑽迹,此又鑽與灼為二事之實驗。
乃經注家多誤併鑽與灼為一,如《華氏》「掌其燋契。
」注:「《士喪禮》,楚焞置於燋,焞即契,所用以灼龜。
」《士喪禮》注:「楚,荊也。
荊焞所以鑽龜灼龜。
」《正義》:「古法,鑽龜用荊,謂之荊焞。
」殊不知灼龜用焞,鑽龜用契,混契與楚焞為一者,誤也。
且不僅箋註家如此。
《周官?蔔師》:「揚火以作龜。
」其語亦未明了。
此箋注家緻誤之所由來,非實見鑽與灼之迹,殆不能發見其譌誤,此是正之一端也。
二曰鑽灼之處。
古人灼龜,其部分不甚明了。
《周官?大蔔》:「眡高作龜。
」注:「眡高以龜骨,高者可灼處,示宗伯也。
」龜之骨近足者,其部高雲雲。
茲驗之今日所出故龜,其鑽灼處皆在腹內之澀面,而不在腹下光滑之處,【骨亦然。
】殆以光滑之處難灼也。
其部分則或偏或正,式不一,此又可據目驗補經史之缺者二也。
三曰蔔日之龜策。
傳載蔔禁日雲,子亥戊不可以蔔。
今證之故龜文字,則以此數日蔔者甚多。
或此禁忌,乃有周以後之說,而今日出土之龜,尚在夏、殷時故邪?此又可以之補正史記者三也。
四曰骨蔔之原始。
古經史不言骨蔔,惟楊方《五經鉤淵》。
【《初學記行》】言東夷之蔔用牛骨。
茲驗之今日所得故骨,皆為牛脛骨,其文字既與龜同,且與龜同出一處,其為同時物無疑。
可知三代時,我國久用骨蔔,特書闕有間耳。
此又可補經史之脫佚者四也。
至其文字之締造,與篆書大異,其為史籀以前之古文無疑,為龜甲、牛骨乃夏、商而非周之確證。
且證之經史,亦有定其為夏、商而非周者。
《周官?占人》:「凡蔔筮,既事,則繫幣以比其命。
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
」注杜子春雲:「繫幣者,以帛書其占,繫之龜。
玄謂既蔔筮,史必書其命龜之事,及兆于策,繫其禮神之幣而合藏焉。
」按無論如杜說為書占於帛,繫之於龜,抑如鄭說為書辭於策,繫之於帛,均足證周人非逕刻辭於龜可知。
今逕刻文於龜,其非周制而為夏、殷之制,顯然而見。
且更有足證者,《史記?龜策傳》:「夏、殷欲蔔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
至周室之蔔官,常寶藏龜蓍。
」由是觀之,周人之蔔,一龜不僅用一次。
今逕刻辭於龜,其為一用即不再用可知。
此均足為夏、殷之龜而非周龜之確證,鐵案如山,不可移易焉矣。
羅叔蘊藏龜甲牛骨 羅叔蘊知劉鐵雲藏有龜甲、獸骨,其上皆有刻辭,因慫恿鐵雲拓墨,為選千紙付影印,並就《周禮》、《史記》所載,為之考證,復經瑞安孫仲容主政詒讓、日本林泰輔學士相與考訂,援據賅博。
未幾,而叔蘊又以退食餘晷,盡發所藏拓本,更從估人之來自中州者,博觀龜甲、牛骨數千枚,選其尤殊者七百枚藏之。
並詢知發見之地為安陽縣西五裡之小屯,其地固武乙之墟也,又於刻辭中得殷帝王名諡十餘,乃恍然悟此蔔辭者,實為殷室王朝之遺物。
其文字雖簡略,然可正史家之違失,考小學之源流,求古代之蔔法,蓋實殷、商之貞蔔文字也。
不寧惟是,且尚有數事足資博聞者。
一,於此可知書契之形狀。
倉頡之初作書,蓋因鳥獸蹄迒之迹,知最初書契,必凹而下陷。
契者,刻也。
【《荀子》之「鍥」,即契之後起字。
】小而簡冊,大而鐘鼎,莫不皆然。
故龜蔔文字,為古人書契之至今存者,其可珍貴,殆逾漢、唐人之墨蹟。
文字之小者,不及黍米,而古雅寬博,於此可見古人技術之工眇,更逾於楮墨。
抑三代之時,尚為銅器時代,甲骨至堅,作書之契,非極鋒利不可。
是可知古人鍊金之法,實已極精也。
二,於此可知古人文字之行款讀法。
蔔辭文字,或右讀,或左讀,更有顛倒參錯讀之者。
叔蘊所藏龜甲,文曰「癸子蔔貞王」五字,分二行左讀。
其左又有「癸匕」二字,倒書之。
又有「辛卯貞□」四字,為二行。
「辛卯」二字順書,「貞□」二字逆書。
又書十一月作□□,十二月作□,十三月作□□。
又「貞之于父卯犬羊三」,其行次作「貞之犬。
」【首行。
】「于三父」,【次行。
】「卯羊」。
【原文三行,行三字,左讀。
】如此者甚多。
三,於此知古器多塗朱墨。
叔蘊所藏龜甲、牛骨,文塗朱者甚多,【但亦有文字數段,獨朱塗其一二段者,此殊不可解。
】其塗墨者至罕,叔蘊所藏,一二枚而已。
叔蘊又有所藏古陶尊,【亦洹水之陽出土,殆亦殷器。
】塗朱亦未滅。
端忠愍所藏古玉刀亦然。
且漢之瓦當,亦有塗朱者,其意雖不可曉,要知此風自殷商已然矣。
貞,問也。
《周禮?春官?大蔔》:「凡國大貞,蔔。
」鄭司農曰:「貞,問也。
國有大疑,問於蓍龜。
」 叔蘊所藏龜甲、牛骨,凡三萬餘片,有鑽有鑿。
鑽形圓,鑿形橢圓。
【胡煦曰:「蔔先用契刀開龜,為方形。
」今契形或圓或橢圓,胡說誤也。
】又有鑽而復鑿者。
蓋灼處欲其薄,乃易坼也。
大率龜甲皆鑿,未見有鑽者。
牛骨則鑽者十之一,鑿者十之九。
葉鞠裳藏碑拓八千餘通 葉鞠裳藏弆碑拓至富,嘗曰:「幼長窪衡,咫聞荒陋,見世之號能書者,其臨池棐幾,惟有晉、唐法帖及《醴泉》、《皇甫》、《聖教》諸碑而已。
嘗聞姚鳳生明經之言曰:『碑版至唐中葉以後,可等諸自檜。
』其詔學僮,未嘗以石刻,但以自書大小字貽之,為書觚之法程。
比稍長,與王蒿隱、管操養從事碑版之學,又習聞繆筱珊、魏稼孫之緒言,每得模糊之拓本,輒齦齦然辨其跟肘,雖學徒,亦腹誹而揶揄之。
洎通籍,居京師,與王文敏、陸蔚庭、梁杭叔、沈子培遊,上下其議論,益浩然有望洋之歎。
訪求逾二十年,藏碑拓至八千餘通,朝夕摩挲,不自知其耄也。
」 劉鐵雲藏漢東海廟殘碑拓 東海廟殘碑,為江南漢碑之冠,石已久佚,有梁章鉅、張叔未、何子貞、徐渭仁、楊龍石、魏默深、吳讓之二十餘題誌,推崇備至,為劉鐵雲所藏。
鐵雲好古,藏弆甚富,僑居山陽,其庋藏處曰抱殘守缺齋。
劉鐵雲藏漢曹全碑拓 《曹全碑》於明萬曆時出土,不久即斷。
未斷本,海內罕見。
劉鐵雲藏有「悉」字未泐本。
劉鐵雲藏初拓魏刁惠公墓誌 初拓《刁惠公墓誌》,端楷古秀,去晉未遠,風格猶存,由晉開唐,為魏碑中希世之寶。
劉鐵雲藏。
劉鐵雲藏宋拓晉唐小楷 宋拓晉、唐小楷十一種,均有翁覃谿、張叔未題誌,稱為世間最希有之鴻寶,遠過臨川李氏所印之越州石氏本。
唐鷦安舊藏,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晉河南本十七帖 宋拓河南本《十七帖》,吳平齋舊藏,屢次題誌,歎賞不已。
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隋元公姬夫人墓誌銘 《元公姬夫人墓誌銘》碑,嘉慶初出土,粵寇亂後,石即碎毀。
舊拓傳世無多,劉鐵雲所藏者至精。
劉鐵雲藏宋拓唐聖教序 北宋拓《聖教序》,為海內第一本,後有董文敏、王文安兩跋。
王文敏得此後,經潘文勤、盛伯羲、吳清卿、王孝禹精鑒,鹹推為海內第一。
後歸劉鐵雲,鐵雲乃題其後,雲「凡得北宋拓,皆自詡為第一,如梁茝林、崇雨鈴是也。
然為海內公認為第一本者,為商城周文清公所藏一本耳,梁、崇諸本不如遠甚」雲雲。
且有董文敏、鐵冶亭、郭尚先、何子貞等題誌。
劉鐵雲藏宋拓唐皇甫君碑 宋拓《皇甫君碑》為王文敏所藏,不斷本也。
碑於明中葉斷為二,損四十餘字。
此本用蠟墨,乃宋人法。
世人傳不斷本留世間者僅二冊,此其一也。
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唐道因法師碑 真宋拓《道因法師碑》,乃歐陽通所書。
通為率更子,世稱小歐陽,克紹箕裘,書法稍變,兼隸分體,點畫怯瘦,結構精嚴。
有鄭闆橋題誌,定為真宋拓本。
王文敏舊藏,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唐麓山寺碑 北宋拓李北海《麓山寺碑》,為北海所書各碑之冠。
《雲麾》易得,《嶽麓》難求,非虛語也。
王文敏藏,後歸劉鐵雲。
劉鐵雲藏宋拓淳熙閣續法帖 宋拓《淳熙秘閣續法帖》,為宋孝宗南渡後,續得晉、唐遺蹟上石。
孝宗精賞鑒,故品在閣帖上第一卷,為天下鍾書祖本。
右軍《洛神賦》亦世所未有,石至理宗時,毀於火,雖不全,實亦珍若球圖,有吳讓之、張叔未題誌,後歸劉鐵雲。
羅叔蘊藏唐拓晉十七帖 唐貞觀時,盛行王右軍墨蹟,裴業進士以草書來上,首有「十七日」字,遂呼《十七帖》。
今石刻傳世有二本,唐刻尾有「敕」字,有王弇州、閻百詩、朱竹垞、錢徽士、王煙客、曹溶、成親王數十跋,推為千金不易之本,姜西溟藏,後歸唐風樓,為《十七帖》中之冠。
唐風樓者,上虞羅叔蘊學部振玉齋名也。
羅叔蘊藏宋拓唐大麻姑仙壇記 宋拓顏魯公《大麻姑仙壇記》,石久佚,傳本絕少,有張叔未題記。
羅叔蘊藏之。
羅叔蘊藏宋拓豐樂亭記 宋蘇東坡書《豐樂亭記》,早毀仆。
明代有復刻者,幾不成形。
北宋初拓本,筆墨起轉之形,躍然紙上,無異墨蹟。
既為羅叔蘊所得,乃築豐樂堂以寵之。
龔氏藏唐拓多寶塔碑 唐拓顏魯公《多寶塔碑》,為宣和內府舊藏,嗣入本朝內府。
嘉慶初,禦賜桂香東少宰,人間始得覩此法物,後歸合肥龔氏。
字蹟鋒神森露,於婉麗中尤寓莊嚴,末有王夢樓、朱之蕃、楊明時、崇雨鈴、李文忠諸跋識。
費梓怡藏宋拓唐多寶塔碑 北宋拓《多寶塔碑》,為費梓怡所藏,有王夢樓長跋,梓怡之尊人屺懷太史念慈有四跋題之。
繆筱珊藏明奉聖夫人碑拓 直隸定興縣有明天啟丙寅《奉聖夫人客氏德政碑》,乃黃立極譔,張瑞圖書,揭銜皆稱義男,書勢絕精。
打碑人李雲從曾拓一本,貽繆筱珊。
金奇中藏明教坊規條碑拓 金奇中嘗藏明秦淮舊院《教坊規條碑》拓本,其文雲:「入教坊者準為官妓,另報丁口賦稅。
及報明脫籍過三代者,準其捐考。
官妓之夫,綠巾綠帶,著豬皮靴,出行路側,至路心被撻,勿論,老病不準乘輿馬,跨一木,令二人肩之。
」 趙伯英觀虎邱石刻 蘇州虎邱有生公講臺,講臺左壁橫嵌四石,分刻「生公講臺」四字,其一已碎,相傳李陽冰篆,或雲蔡襄書也。
其右嵌顏魯公書「虎邱劍池」四字石刻,池隱石刻背,依岩砌短牆以闌之。
趙伯英嘗入觀,其間二崖劃開,中涵石泉,如巉山腹以出,水清冽,深不可測。
仰視,自崖足以迄於巔,高蔽日。
其上紀名殆徧,歲月有署宋以上甲子者,蓋山之尤勝處也。
孫希庵見唐劉巧墓碑 陝西永壽縣二十裡郜子河地方,於宣統辛亥春,掘得《劉巧墓碑》,尚完好。
劉巧之名,不見史傳,碑雲乃唐奉天靖難功臣也。
孫希庵嘗見之。
龐芝閣藏漢吳天發神懺碑拓 篆書《吳天發神懺碑》與《國山》並重,石久不存。
味道腴齋主人龐芝閣藏之,乃世傳佳本,有金冬心題籤及張叔未跋識。
龐芝閣藏初拓魏鄭文公碑 初拓《鄭文公碑》,有吳讓之、沈韻初題籤。
龐芝閣藏之。
龐芝閣藏原拓隋董美人墓誌銘 《董美人墓誌銘》早毀於兵燹,原拓本希如星鳳。
龐芝閣得之,謂為銘中絕品。
龐芝閣藏唐拓醴泉銘 唐拓《九成宮醴泉銘》,經翁覃谿、王夢樓、顧南雅、吳荷屋鑒定題誌,定為真宋拓本,或推為唐拓本,得見率更之神髓。
龐芝閣藏。
龐芝閣藏宋拓唐爭坐位帖 顏魯公《與郭英人書》,世謂之《爭坐位帖》,為魯公草書傑作,有翁覃谿等跋。
吳荷屋舊藏,後歸龐芝閣。
龐芝閣藏唐李元靜碑 張司直書,純本羲、獻,為山陰法嗣,足為後學津筏。
其所書《李元靜碑》,與顏書《元靜碑》,同毀於明,為張叔未舊藏,後歸龐芝閣,真唐刻中無上神品也,有張叔未、黃錫蕃二長跋及題籤。
裴伯謙藏唐麻姑仙壇記 《麻姑仙壇記》三本,為何子貞生平所視為至寶者,小楷題至多次,有數千字之多,又有吳荷屋及其弟子毅、李世倬等題誌,為人間最佳之拓本。
子貞當時日夕臨寫,其生平得力,皆由此帖,後歸壯陶閣主人裴伯謙。
王子展藏唐夫子廟堂碑 虞世南《夫子廟堂碑》,舊為宋牧仲、伊墨卿、葉蔗所藏,後歸寄青霞館主人王子展觀察存善,有包慎伯、孫淵如、姚姬傳、張南山等諸題誌,決為宋拓,字體刻畫如新。
劉蔥石藏宋拓嘉祐二體石經 宋拓嘉祐二體石經,海內孤本也。
鹹豐丁巳,山陽丁儉卿得於淮安市肆,何子貞為賦七言長篇。
後歸貴池劉蔥石參議世珩,屬況夔笙堪《蘭陵王》詞以張之,詞雲:「輭塵隔,青案摩挲翠墨。
蘭臺製平揖漢京,三體黃初黯無色。
氈椎世幾易,鄒嶧七篇未佚。
【內有《孟子》三十七紙,未經前人著錄。
】鐫珉字三萬有餘,玉筯銀鉤競標格。
【經文凡三萬餘,篆正二體。
】簪豪憶恢飶。
【】悵劫墮淤黃,【朱竹垞謂經石沈黃河於泥下。
】塵閟瓴碧,【《周禮》一種,開封修學已作瓴甋。
】殘縑珍弆錢吳畢。
【竹汀、山夫、秋帆所得皆殘本。
】羨攬羽威鳳,見斑全豹,高齋頤志舊審釋,【儉卿所著《頤志齋叢書》有《北宋二體石經記》。
】付蝯?吟筆。
石癖,快良覿。
共硯北香南,中壘晨夕,鴻都虎觀餘荊棘。
念俊賞無恙,古芬須惜。
廛開百宋,【蔥石藏宋闆書甚夥。
】更異彩動四壁。
」 新疆有古碑 新疆絢采溝有嶽鍾琪所書「絢釆溝」三大字,乃當時磨去漢碑字而刻者,其碑陰猶存漢人所書某某侯五字。
唐姜行本《紀功碑》,在巴裡坤【即鎮西廳。
】天山庫舍圖達坂上。
【庫舍圖,譯言碑也。
達坂,譯言嶺也。
】其碑甚高,搨者鹹屏息從事。
宣統時尚存。
青海有星宿海碑 星宿海東岸草坡下,有碑焉,題「古星宿海」四字,大徑尺。
其陰剜苔剔蘚,字體摩挲可辨,橫衍七行,皆梵文也。
土人雲:「康熙朝立,曩覆以碑亭,後以樹枝為牆護之,四圍石子,纍如平岡,行旅過此,輒投一石,二百年來,積之成阜矣。
」青海古今碑碣經蠻人拆毀,鮮有存者,此猶巍燃兀立於玄冰黃漠之鄉,蓋蠻人以其為藏文,知有保守之義務,故能保守之以至於今耳。
奉天行宮藏銅瓷 光緒時,曾由政府派員往奉天檢查寶物。
藏於奉天舊宮者,僅陶瓷與銅,其品數如左。
康熙款白地藍西番蓮大碗、中碗、盆盤、瓶皿等類,計百三十四類,共三萬四千六百六十七件。
雍正款釉哥吉和瓶及囊瓶、壺罐觚等類,計三百三十三類,共二萬四千九百八十三件。
乾隆款黃地綠龍中碗及小碗、花碗、大盤、中盤、碗碟、書燈、筆筒、筆洗等類,計三百三十一類,共三萬九千五百零六件。
嘉慶款茶圓、茶碗、茶撇及瓶壺等類,計百七十四類,共一千九百六十五件。
無款者,花罐、花瓶等類,計六十五類,共一千六百六十三件。
至明代瓷器,永樂、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及各代有款者,計四十五類,共三百二十件。
鼎,百四十四件,商,周,漢,唐舊物均有.尊,六十六件,其中商尊,周父尊,伯尊,漢戊己尊,唐夔紋尊及各昤代者均有.彜,四十一件,商,周,漢均有.罍,六件,為周代物.舟,三件,乃商,周,漢物.卣,二十件,瓶八件,壺百三十六件,爵二,單五,觚三十六,觶十,角一, 三,敦二十九,簠一,簋二,豆六,鋪三,(左上虍下缶右瓦)二十一,錠一,鐙三,鬲十四,鍑四,盉十二,冰鑑五, 世九,盤十五,洗二十四,盂四,鍾一,瓿二十四,缶二,盦一,鐎鬥三. 餘紫雲好古瓷 餘紫雲,京師之名伶也。
好古瓷,瓶壘碗琖,羅列一室。
每自劇場歸,摩挲把弄,自樂其樂,不為流俗之徵逐也。
英人史德匿藏古瓷 英人史德匿者,服務於上海之海關者有年,頗通漢文,且明畫理,解禪悅,而又精鑒別,富藏弆,於金石書畫之外,蓄古瓷甚多,於唐則有越窰茶比,於宋則有定窰(上敝下瓦)盌,定窰劃花琖,於明則有仿宋定瓷瓶,仿明建窰觀音,建窰三彩觀音,建窰香爐,建窰獅子,建窰蓮花式盌,建窰芭蕉尊,於國朝則有康熙仿宋定窰鼐,康熙仿宋定匏尊,康熙仿宋定美人尊,康熙仿明建五彩瓶,康熙粉定大盌,雍正仿宋定窰瓶,乾隆仿宋土定窰瓶,乾隆仿明土定窰瓶,乾隆瓷鼻煙壺.宣統辛亥冬,嘗出其所藏以示人.安吉吳倉碩大令俊卿以其著有論說,深贊美之,謂吾國稽古之士,或未能及,將見中西治術,合而為一,美術之進化,此為起點.誠哉是言. 許守白論舊瓷 廣州許之衡,字守白。
好舊瓷,精鑒別,其言曰:「吾華美術,以製瓷為第一。
何者?書畫、織繡、竹木雕刻之屬,全由人造,精巧者可以極意匠之能事。
獨至於瓷,雖亦由人工,而火候之淺深,釉胎之粗細,則兼藉天時與地力,而人巧乃可施焉。
故凡百工藝,歐美之目吾華,皆若土苴,獨瓷則甘拜下風,尊為瓌寶。
誠以瓷質之美,冠絕全球,雖百圖仿效,終莫能及,蓋得於天地者厚也。
宜夫釵拿之名,代表國號,釋其義,則支那,瓷之省文也,其聲名洋溢,固已久矣。
瓷質之貴,在於瓷泥。
瓷泥也者,以地質學語釋之,乃一種富於黏性之沖積土也,大抵由山水激積而成砂,砂復濾細,則成為泥。
是種土砂,非隨處所恒有,復分各色,有紫有黃,有褐有白,而以白為最貴,紫也黃也褐也,均無法使之白。
而白之一種,千百年來,獨尊景德鎮之所製焉。
吾華製瓷,可分為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本朝。
最有名之窰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
更有均窰,亦甚可貴。
其餘各窰,則統名之曰小窰。
而元之一代,歷年較短,與宋末不甚相遠,亦可附於宋焉。
明之最盛,在永樂、宣德、成化、嘉靖、萬曆數朝。
本朝又可分為五期,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光緒,均為一代製作之傑出者。
此時代之大較也。
宋瓷之汝窰、均窰、哥窰諸器,凝重古雅,而質之腴潤,釉之晶瑩,歷千載而常新,粉定則精麗妍巧,與乾隆同臻極軌。
至於元,則反古拙,有類於土缶硎羹。
明永樂影青一種,迥非康、乾之所能及。
明宣祭紅,天下稱為瓌寶,而天啟、崇禎,則卑無聞焉。
」 許守白論柴窰 許守白曰:「柴窰在河南鄭州,即周世宗所創也。
相傳當日請頒器式時,世宗批其狀曰:『雨過天青雲破處,者般顏色作將來。
』」 許守白論宋瓷 許守白曰:「宋瓷花之昳麗者,莫如粉定。
粉定雕花者,窮妍極麗,幾若鬼斧神工。
而哥窰亦有加彩者。
若元瓷,亦見有暗花者。
且曾見一半瓷半瓦之盤,雕凹花加五彩者,其彩與花,異常古拙,是否宋以前物,未敢決定。
可知瓷之有花,其由來為已古矣。
至於明代,則各種花繪窮態極妍。
明代嘉靖官窰花彩有五十餘種之多,其彩畫之奇詭,繪事之偉麗,幾於不可方物也。
」 收藏家得偽宋瓷 乾隆時,直隸之磁州有人造瓷,其釉之晶瑩腴潤,極似宋物,收藏家得之,不能辨也。
許守白論汝窰 許守白曰:「汝窰在河南汝州,北宋時所創設也。
土細潤如銅,體有厚薄,汁水瑩潤,厚若堆脂。
有銅骨無紋者,有銅骨魚子紋者,尤佳者為棕眼而隱若蟹爪紋。
豆青、蝦青之色為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
無釉之處,色類羊肝。
底有芝麻花細小掙釘,乃真物也,其色純靜深穆。
」 許守白論官窰 許守白曰:「官窰者,宋大觀、政和間在汴京所造,體薄色青,有帶粉紅色者,濃淡不一,有色帶白而釉薄如紙者。
大觀中,尚月白、粉青、大綠三種,有蟹爪紋,紫口鐵足,蓋其胎本紫色也。
然宋官窰有數種。
南渡後,邵成章於修內司燒造,曰內窰,亦名官窰。
其後郊壇下別立新窰,亦曰官窰。
是宋時已有舊京、修內司、郊壇下三種。
唐秉鈞謂舊京著時未久,當以修內司所造為上,新窰為下,當時已分差等矣。
南宋餘姚祕邑瓷,後人亦目之為官窰,大抵皆仿汴京遺製,遞衍遞嬗也。
」 許守白論均窰 許守白曰:「均窰者,宋初禹州所造。
禹州昔號鈞臺,鈞訛作均,相沿已久。
胎細性堅,體略重,釉具五色,渾厚濃潤,有兔絲紋,以紅若胭脂、硃砂者為最,青若蔥翠、紫若墨者次之。
初製者色純,無少變雜,後製有青紫相錯如垂涎者,皆燒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視此種,猶之佳硯本不宜有鴝鵒眼,而人反以鴝鵒眼為貴也。
釉分二種,一曰細平釉,一曰橘皮釉,亦後起者,故兼有紫斑者為多,平釉有紫斑者絕少也。
」 許守白論哥窰 許守白曰:「哥窰者,以宋處州龍泉人章氏兄弟善治瓷得名。
兄名生一,當時別其名曰哥窰,胎堅,性細,體重,多斷紋,隱裂如魚子,亦有大小碎塊紋,即開片也。
釉以米色、豆綠二種為多,有紫口鐵足。
無釉之處,色紅如瓦屑。
其釉極厚潤純粹,歷千年瑩澤如新。
」 許守白論定窰 許守白曰:「定窰有二,北宋時定州所造者曰北定,南宋時景德鎮所製者曰南定,以其釉似粉,故通稱曰粉定。
「北定之胎質極薄,體極輕,有光素、凸花、劃花、印花、暗花諸種,大抵有花者多,無花者少。
花多作牡丹、萱草、飛鳳、盤螭等形,源出秦鏡,其妍細處,幾疑非人間所有,乃古瓷之最精麗者也。
開片者,其開片皆柳紋白骨,而加以釉,有如淚痕者亦佳品,口底率漏胎,故其口往往有以銅鑲之者。
「南定之胎質極細,色極白,其釉亦曰玻璃釉,惟澄清之處,略閃豆綠色耳。
釉中有鼓花者,有不鼓花者,其形式與北定相同,而胎釉微有異。
「粉定之真者,釉光而且潤,與舊象牙同。
釉中多有柳紋開片,與偽造之開片異。
偽者之釉,或太混,或太乾,或太透亮,或太闇淡,斷不能如舊者之潤亮也。
「粉定種類不一,胎有厚薄,色以閃紅者為貴,閃黃者次之。
閃黃,即牙色也。
有開片,有不開片。
明成化時所仿製者亦佳。
」 許守白論平陽窰 許守白曰:「平陽窰在山西平陽,宋時所建,胎釉皆白,中閃黃,微具土色,而製皆仿北定,故又稱曰土定。
平陽真者,胎之色純似黃土,質在半瓷半瓦間,釉光而且潤,細而發黃,多有蛇紋開片。
偽者色稍閃紅,而質略粗,其釉亦粗而且暗,乾且發白也。
」 許守白論耀窰 許守白曰:「耀窰在陝西耀州,宋時所建。
初燒青器,仿汝窰而略遜,後燒白器,較佳。
初製者,釉透亮如玻璃,色微黃,畧似蝦青。
後製者釉略混,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者,有似粉油之白者,有似熟菱米之白者。
」 許守白論磁窰 許守白曰:「磁窰在直隸磁州,宋時所建。
磁石引針之磁石,即產是州。
取石鍊陶,磁器之名,乃專指此,後人輒誤以磁與瓷混用矣。
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窰者為多,但無淚痕,亦有劃花、凸花者。
白釉者儼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鐵繡花、黑花,與貼殘之膏藥無異。
」 許守白論建窰 許守白曰:「建窰在福建,初設於建安,後遷建陽,始自宋代。
古製者質粗不潤,釉乾燥,又名烏泥窰。
後製者出德化,色甚白,頗瑩亮,亦名福窰。
有紫建、烏泥建、白建三種。
白者似定窰,惟無開片,佳者質厚,而表裏能映見指影,以白中閃紅色者為貴。
有凸花及雕字者,然花不甚細。
」 許守白論廣窰 許守白曰:「廣窰,南宋所建,在廣東陽江廳,胎質粗而色褐,【即灰色。
】所製器多作天藍色,惟不甚勻,釉厚之處,或作靛藍,釉薄之處,或作灰藍,無釉處之色,或如黃醬,或如麻醬,大緻仿均窰。
其與均窰異者,無紅斑與蟹爪紋耳。
」 許守白論宋元盤盌 許守白曰:「宋、元盤盌,出土頗多,然皆汝、哥、龍泉暨平陽、澤潞各項雜窰,無甚特色,人亦輕視之,其聲價不及康、乾之大也。
」 許守白論元窰 許守白曰:「元代製瓷,亦有多窰,然其名不著,統稱曰元瓷而已。
晚近流行之元瓷,皆出於元時之山西、河南,雖南方亦有所製,亦率以宋末目之。
元瓷之名,殆專屬之仿均帶紫之品矣。
此製品多作天藍色,兼帶紫斑,以成魚、蝶、蝠等形者為貴。
不帶紫者,常品也。
河南製者,為元初之物,胎釉色澤,與宋均彷彿。
潞安所製,則發見於元代中葉,其胎乃半瓷半瓦,釉比初年略透亮。
蒲州製者,亦中葉物,釉亦略透亮,惟紅斑之中帶有葡萄紫色耳。
」 賞鑑家得偽元瓷 京師有偽元瓷,其釉及棕眼、砂底、鐵足,一一逼真,雖有識者,亦莫辨其為贋鼎也。
蓋九江關某監督之僕習其技,既歸,以北方土燒之,不能工,而殊類元瓷,乃仿造之,遂大獲利。
賞鑒家所得,半是物也。
許守白論歐窰 許守白曰:「歐窰,一名宜均,明時宜興人歐子明所製,形式大半仿均,故曰宜均也。
製品雖出宜興,然與陽羨名陶一系微有區別,與紫砂、掛釉各器亦微不同,大抵製造時仍參入瓷質,而不純用紫砂。
瓶盂等物皆有,以洗類為多。
」 許守白論郎窰 許守白曰:「郎窰有先製後製之分,凡裏外皆有開片,而底足有燈草旋紋,色深紅,如初凝之牛血者,此先製也。
若後製,則微有不同。
先製者口底微黃,所謂米湯底者是也。
後製者口底或作豆青色,或作蘋果青,所謂蘋果底者是也。
先製者釉色深紅,後製者釉色鮮紅,惟釉尚透亮,不似窰變之肉耳。
又有所謂綠郎窰者,色深綠,蔥蒨可愛,滿身細碎紋片,實則明仿弟窰之品也。
雍、乾時代亦有仿之者。
」 許守白論宣窰 許守白曰:「宣窰之美,為有明一代冠,不第宣紅、宣黃彪炳奕葉已也。
青花五彩各器,發明亦極多,鹹為後代所祖,如『輕羅小扇撲流螢』等詩句入瓷,實開其先。
若海獸、人物把杯,亦極奇肆可喜。
至於漏空花紋填五彩,及五彩實填花紋,皆絢豔悅目。
又有藍地填畫五彩者,則夾彩之製盛興矣。
戧金之製,亦始於宣德朝。
」 李乘驥評本朝名瓷 李乘驥,名任,居福州,藏名瓷甚多,鑒別精當。
其評隲之言,足備研究,今錄如下。
康熙瓷釉備而畫工,質佳而色耀,價值之昂,殆無與匹。
單彩類,最為世人所寶重者,有三種。
一,果綠。
綠色於康熙為最盛,故果綠之製特佳,底有兩藍圈,內載「大清康熙年製」六字,或為碎瓷。
二,硃砂。
康熙硃砂,底無記號,而其特徵在於瓶口之緣,帶淡紫色,頸下始全為硃砂色,瓶之內面及底,皆施白油,座帶灰色而無油。
三,霽紅。
霽紅亦稱美人霽,瓶與水壺為多,皆小件,底輒無油,有之者必載「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其特徵在於淡紅中顯鮮紅色,與有茶褐之點,背光則現綠影。
價值極昂,八寸之瓶,值英金三千鎊。
多彩類分為二種。
一,三彩。
康熙三彩,以黃綠赭三色為主,間用藍黑,有黃地繪赭綠者,有綠地繪黑赭者。
綠地三彩極難得,底亦有兩圈六字。
二,五彩。
康熙五彩,以綠紅黃赭藍為主,其瓶有黑地繪綠黃白赭者,黑油中常帶綠色,底兩圈。
有黃地繪綠藍赭白者,底兩圈中有一方小形,其為紅地者,底亦兩圈。
並有六字。
又有白地、赭地等。
瓶口為方形者極少。
其碗畫五彩農事人物者,底無記號,惟題金字詩句,印以製造人圖章。
【聖祖晚年特製之,以示國家尚農之意。
】其盤底有兩圈加十字者,兩圈加六字者,兩圈中畫花者,有無記號者。
然五彩瓶盤之底,或以樹葉為記號,又常有花紋。
黑地而繪彩者謂之黑地彩,恆於黑油之上蓋以綠油,故油中常帶綠色。
康熙黑地彩以黃綠紫三色為主,黑地為油面黑,至瓶口漸變赭色,多不繪花,偶有繪菊花者,瓶之中或刷淡綠油,其盤有繪紅綠花者,底兩圈。
綠地而彩者謂之綠地彩,所繪多人物古事,讀之者可以周知我國古代政治社會之狀態。
其最悅目者,綠地外,並益以油底之藍色。
【底無記號或粗底偶有兩藍圈,或樹葉形。
】更有綠地而有藍釉者,【底多兩藍圈。
】繪各色花草人物,價值甚貴。
藍地而繪彩者,謂之藍地彩。
藍有粉藍、深藍之別,藍地有油底、油面之別。
粉藍瓶有斑點,色不停勻,其藍常設於油底,深藍則絕無斑點。
康熙油底藍五彩之製,在其中世,方格、樹幹用赭色,樹葉用藍色綠色,花則紅藍赭黃諸色均用。
是時紅色尚平淡,無彩釉,惟甚光耀。
瓶上並用黑綠兩圈或三圈。
有底粗者,有座粗而底有油者。
至其末,油底藍五彩之盤,有用金油緣者,底兩圈。
白地而繪彩者,謂之粉彩,其所設之色釉與他彩同,底多有兩圈。
康熙多彩類,率繪人物,亦有繪佛象、八仙、鳥獸、【鳳凰、麒麟等。
】海產、【魚、蝦、蟹、海蛤等。
】花木【以菊、梅、荷、牡丹為常,每繪蜂蝶以點綴之。
】者。
花之設色,多紅藍,或間以黃赭。
有花黃而心藍者,有花黃而心綠者。
康熙時已有鐵沙,且常以黑綠範所繪者。
浪紋【俗呼水波浪。
】亦始於此時。
康熙之盤,常於其背繪花三朵或四朵,花多設紅黃綠三色,其緣或為金漆,或為黃色。
式不一,有凹槽者。
康熙宮中所用者,以黃灰白三色為主,然多以給價過廉,而釉質之佳,反不若民間所製,故禦窰未必盡可取。
雍、乾時代之單彩,遠遜康熙。
【其時如硃砂頸無紫色、霽紅,不帶綠影。
】窰變獨擅長,或紅藍灰雜色,或紅綠雜色,或紫黃雜色,均極斑斕光澤。
蓋投燒之時,特將土胚通空氣,使受化學作用也。
雍正瓷質極佳,設色亦精緻。
康熙彩至此分為兩流,一曰雍正彩,一曰薔薇彩,又名玫瑰彩。
雍正瓶盤,鮮有方形空格,又多假款,註明成化或萬曆年號,盤後多繪花。
瓷之繪有柳樹者,自是始。
雍正有五色鬬彩。
所謂鬬彩者,無論碗盤瓶杯,輒與其蓋同其色彩花樣,猶之滿園春色,桃李爭妍也。
其底鮮有記號。
雍、乾瓷色,有青花兼霽紅者,而珊瑚紅又兼別色彩釉。
雍正有八駿馬盤,乾隆有千花瓶、五蝠瓶,均極精緻。
乾隆之彩釉甚厚,白釉頗盛行,盤中輒有之,間雜以粉紅。
乾隆瓷底多藍印,或長方,或正方,載「大清乾隆年製」六字,或「乾隆年製」四字。
乾隆末,有葛明祥者,獨出心裁,製造瓷器,不識者輒誤為窰變。
實則窰變有眼,而此無之,窰變常為長紋而下垂,此則全為點染。
所染之色,或藍或綠,或黑而帶黃。
底粗,載「葛明祥製」四字,亦廣窰之一種也。
嘉、道兩朝,雖有禦窰之設,技術遠不及前。
然為此時代所特具者有三。
一,綠色代赭色繪方格,二,紅色極發達,紅色中之油面紅,或紅地白花,【多道光年製,載年號紅印。
】或白地紅花,【嘉、道均有之。
】又有全為胭脂紅者。
【底無記號。
】三,白色浮瓷,始於此代。
其製法,先以白泥油繪於釉上,或人物,或花草,入火之後,其泥油坌出而現白色花樣,瓷地多藍綠赭灰等色。
嘉、道以降,瓷漸退步,日惟從事於古瓷、洋瓷之倣造矣。
瓷器之類至夥,除單彩、多彩外,尚有青花瓷、蛋殼瓷、煨瓷、碎瓷、雕瓷、洋式瓷數種。
青花瓷土胚先設藍色,敷油燒之,歷二十四小時即可成。
此種以瓷質潔白、藍色分明者為上。
藍帶綠晶,其年必久,有時或變為灰、為黑、為紫。
蓋其所含者,鎳與鐵多則色灰,鎂多則色紫。
明時物,今罕見,成化尤少,正德時始於湖南得一藍質,名為謨罕默德藍,青花瓷自此始大進步。
凡嘉靖時物,面常不平,或有開片,底有兩圈,中書「嘉靖年製」四字,其質厚以重。
康熙集其大成,製品特多,有純為白地者,有兼油底紅者,有略施油面綠者,有用鐵沙圈者,有為金漆緣或棕色緣者。
底多兩圈,或更加六字,或無記號,或繪樹葉。
康熙時,大內用繪花者三萬一千件,盤之白地藍龍者萬六千件,盃之繪兩龍舞於雲中者萬八千四百件,碟之白地藍龍藍花爪抱福壽者萬一千二百五十件。
光緒末,有康熙青花瓶,藍地繪白梅花,在英京售價五千九百鎊,畫極精緻,色極潤澤,上品也。
間有康熙時物,而偽註明成化、萬曆年號者,亦光耀悅目。
雍、乾已較康熙為遜。
雍正尚有數事佳者,藍色甚閃動,或更施他色釉。
至乾隆時之可取者,惟青花瓷、蛋殼瓷與青花煨瓷而已。
蛋殼瓷創於明之永樂、成化、隆慶,萬曆官窰亦有製之者,歷康、雍、乾三朝而不衰,瓷質純潔,而薄如蛋殼,多盤碗等品,乾隆時製者獨否。
嘗見一康熙物,底註「大清康熙年製」,面繪玫瑰、蝴蝶,用藍紫黃各色浮釉,其葉用綠浮釉,於強光線中照之,左右均有一五爪龍刻於胚上。
雍正之蛋殼瓷,盤背多紫色,其面有五彩。
乾隆時盤,背為硃砂色,並有金漆緣,或更有紅線黑線,而無年號,多繪官人物。
此件在歐西之市價,約值五十鎊至七十五鎊,其最佳者可百鎊。
碎瓷亦設白油,或他之彩色,【如果綠、寶藍等色,惟無紅色。
】其裏常粗,南宋時已有製之者。
其法使氣度驟降,油面收縮,甚於胚,而極易碎裂,入火之後,即成碎瓷。
其碎裂之大小,匠人能任意為之。
灰白碎瓷多古式裝獅頭,或他物如八寶等。
又多有浮出棕色之花紋,青花亦常見。
雕瓷亦稱貢瓷,先刻花而後敷油,宋已有之,及乾隆末復盛。
洋式瓷作於乾隆之末,自外人定製者半,自我國倣製者亦半,形式與常製異,所繪多西洋人物屋宇。
蓋我國瓷器之佳,是時始為世界所贊賞,且以國人知瓷器之銷路不局於國內也,乃略倣洋式以售之異邦。
國人亦愛之,故洋式瓷日盛,且較西洋所製者為佳。
鹹豐之世,內訌外侮相乘而至,無餘力以研究瓷器,所製者惟一種白色之盤,緣作蓮瓣形,底註紅色年號,出江西。
同治仿造玫瑰彩,已不及嘉、道。
盤盌之屬,底多繪紅桃。
光緒時起而效之,釉色乃益不及。
惟同光瓷亦有為前代所無者,白色浮花瓷是也。
其製法,敷白泥油於胚之彩釉上,入窰燒後,無論人物花卉,莫不昭然若揭。
至胚之彩釉,以設藍綠赭灰等色為常。
底無記號。
我國瓷器,最初以青花及翠綠輸入倫敦,色質之佳,極為西人所贊賞。
歐洲瓷器相形見絀,華瓷銷路因而日廣,價值益昂。
西人言青花瓷為美人、荷蘭人所喜,收藏甚多。
英法諸國則好多彩瓷,故有青花加彩求售,而佳瓷反因入火而壞者。
美人好霽紅,法人尚硃砂,苟能投其所好,必利市三倍也。
許守白論康熙官窰 許守白曰:「康熙官窰客貨,無粉彩,惟禦製料款之盌有之。
其粉紅為地雜以彩繪者,則尤罕。
而市人不察,輒以胭脂水堆料款呼之,實不知粉紅與脂水之迥然不同也。
或謂此等堆料盌,乃雍正物而書康熙款者,亦非。
」 許守白論康熙硬彩 許守白曰:「康熙硬彩藍綠二色,堆起甚厚,歷年既久,時亦有坼裂之患。
紅為深色之抹紅,且較他色釉質有平凸之差,故亦易於褪落。
」 許守白論古月軒瓷 許守白曰:「乾隆瓷以古月軒聲價為最鉅。
古月軒所繪,乃於極工緻中極饒清韻,物尤難得,杏林春燕之聲價,名噪寰區,疏柳野鳧,亦殊絕也。
當時由景德鎮製胎入京,命如意舘供奉畫師繪畫,於宮中開爐烘花。
或謂曾見有『臣董邦達恭繪』六字者。
然尋其畫之派別,殆出之蔣廷錫、袁江、焦秉貞之流也。
」 大內有天地交泰瓶 天地交泰瓶,凡兩對,一對高尺五六寸,一對高尺二三寸,乾隆款,五彩花瓶,分上下兩截,上瓶腹部插入下瓶口部,兩相銜接,成一瓶形,此交泰命名之所由來也。
中部相接處能旋轉自如,下瓶透花玲瓏,可見上瓶之腹,製法奇特,理想所不及也。
大內有五彩轉耳瓶 五彩轉耳瓶一件,高尺三四寸,乾隆款。
瓶之四面有圓格,四格有四季山水畫,可與宋、元諸家比肩。
格以外,五彩花紋甚鮮麗。
短項大腹,項部一圓管套入管左右,有兩耳,管能轉動,不能提出,故名轉耳瓶。
乾清宮有古瓶 乾清宮有所藏古瓶,高五尺,腹圓口方,徧鏤龍鱗,其色黝然而古,扣之聲鏗鏗。
每雨,此瓶雲氣滃然,隔數百步觀之,微茫中若有物蠕蠕而動。
玄天宮藏苗製花瓶 貴州思南沿河司之西岸鐘山玄天宮,有花瓶二,高三尺,周一尺,內瓦而外銅,其色黯。
其一有破壞處,盛則漏,其一雖有缺處,尚能盛水。
文子晉藏古瓻 宗室文昭,字子晉。
原封鎮國公,辭爵讀書。
家藏一古瓻,至寶貴之,而性喜吟詠,遇有所得,輒投其中以為常。
張叔未藏白瓷彌勒佛 張叔未藏白瓷彌勒佛,乃嘉慶癸亥二月廿六日以銀一餅購於武林市中者,高二寸六分,質甚薄,中虛,五竅皆通.釉落盡,見骨,如白石.骨相 刻,食履精妙,作開口笑,對之令人忘憂長樂,趺座,底款曰「江鳴臯造」.是日同觀者,為朱青湖,姜怡亭,屠琴塢.叔未有詩詠之曰:「龍華高會敞精藍,貌出名瓷技孰誥.清供不妨斟米汁,薰修合便共香龕.儘開口笑稱長樂,肯袒肩來作小參.料得江郎纔有夢,諸天頃刻現優曇.」 張叔未藏明建文瓷筆架 明建文壬午瓷筆架,秀水錢籜石侍郎載舊物也。
嘉慶癸亥秋,其孫順甫出以眎張叔未。
丁卯夏,叔未購之。
據款字中有釉,蓋鐫字於坯而後陶者,斷非後人所偽造者也。
翁叔平得偽瓷瓶 翁叔平嗜古成癖,生平搜羅金石、鼎彜之屬甚富。
柄政時,有賈人齎古瓶一具求售,翁視之,古色斑斕,而其質甚輕,疑是秦、漢以上物。
問其值,索三千金,還以半數,不允,欲持去。
翁把玩不釋手,卒以二千金購得。
大喜過望,亟為貯水養花,置酒邀賓,相與賞玩。
酒數巡,一客起近瓶側,諦視之,訝其滲漏,以手舉之,應手斷爛。
客大駭,細辨瓶質,乃熏染硬紙而成者。
眾大笑,翁亦爽然自失,急棄之。
張文襄得偽瓷甕 光緒中,張文襄以鄂督入覲,留京師,偶遊琉璃廠,瞥見一古董店裝潢雅緻,駐足流覽。
庭陳一巨甕,為陶製者,形奇詭,色斑斕,映以玻璃大鏡屏,光怪陸離,絢爛奪目。
諦視之,四周皆篆籀文如蝌蚪,不可猝辨。
愛玩不忍釋,詢其價,則謂為某巨宦故物,特借以陳設,非賣品也,悵悵歸。
逾數日,文襄偕幕僚之嗜古者往觀之,亦決為古代物,又欲得之,令肆主往商。
未幾,偕某巨室管事至,索值三千金,文襄難之。
詢其家世,不以告。
往返數四,始以二千金獲之。
舁回,命工搨印數百張,分贈僚友。
置之庭,注水滿中,蓄金魚數尾。
僕從或以刀試之,似受刃。
一夕,大雷雨,旦起視之,則篆籀文斑駁痕化為烏有矣。
蓋向之蒼然而古者,紙也,黝然而澤者,蠟也,骨董鬼偽飾以欺人者也。
周氏藏宋均洗 洛陽周氏藏宋均洗二事,其一有「瀛臺用品」四字,光緒庚子大內所失物也。
西人得宋均花盆及洗 均窰價甚昂,即一洗一鉢,價必巨萬。
某年某賽瓷會中陳列二件,一為小花盆,巴爾氏以重價得之;一為小洗,某西人曾擬以八千金購之。
某年由熱河運古瓷至京師,多用大車,途中毀壞者雖不少,而偷漏者尤夥,內務府某官及旗人某某勾結某古玩店為之祕密售賣。
宋均佳品,已全為西人所得矣。
周竹卿藏柴窰小水盂 柴窰傳世絕少,得其碎片,輒與金碧同價。
錢塘徐印香舍人續娶仁和陸太君玉珍時,奩物不多,獨有柴窰小水盂一枚,色鮮碧,質瑩薄,為人間所罕有。
舍人臨池,輒用此盂注水。
後贈南海周竹卿大令炳麟,大令歡喜讚歎,作長歌以謝。
王問卿藏鸚鵡啄金盃 明窰器之精者,無逾宣德、成化二代,宣乃遠不及成。
宣則鷄文粟起,佳處易見,成則淡淡穆穆,饒有風緻,如食橄欖,妙有回味。
王問卿家藏鸚鵡啄金盃,一名四妃十六子,又名太平雙喜,淡白中見殷碧離離之色,寶光欲浮,使人愛玩不能釋手。
許守白論永樂壓手盃 許守白曰:「永樂壓手盃,底之中心畫雙獅滾球,球內有篆字,為最奇之品。
鴛鴦心者次之,花心者又次之。
此為底內繪花之始。
」 懷獻侯藏眾獸朝龍盤 素三彩之盤,以明嘉靖海馬為最佳,中繪一團龍,旁列眾獸七八,所謂眾獸朝龍者是也。
丹徒懷獻侯舍人桂琛嘗得之。
顏某藏瓷盤 康、雍、乾三朝官窰,製瓷極精,內務府庫百餘年來猶有存者。
光緒初,以舊物無用,鬻之民間。
粵人顏某購得乾隆時大內盛水果瓷盤二,盤內畫鵪鶉一雙,外作胭脂水色,嬌豔絕倫,盤底有料款【燒料款也。
】「乾隆年製」四字,盤口徑約八寸,邊沿寬一寸有奇。
吳彥復藏香瓷盤 香瓷種類不一,凡泥漿胎骨者,發香較多,瓷胎亦偶一有之。
要必略磨底足,露出胎骨,而後香氣歕溢。
且香瓷最不易得。
有土胎香者,有泥漿胎香者,有瓷胎香者,此自然之香也;有藏香胎者,有沈香胎者,有各種香胎者,此人工之香也,實皆希世之珍。
有梳頭油香者,則古宮匲具也。
吳彥復曾藏一盤,徑五寸。
吳卒,遂不知所在。
名人搜求古甎 乾、嘉鉅卿魁士,相率為形聲訓詁之學,幾乎人肄篆籀,家耽《蒼》《雅》矣。
諏經榷史而外,或考尊彜,或訪碑碣,又漸而搜及古甎,謂可以印證樸學也。
於是苗先路得君子館甎於河間,李申耆得廉頗墓甎於壽州,儀徵阮文達、桐城吳廷康所得尤夥。
而陽湖呂堯仙撫部古甎文拓本著錄者,至二百五十三甎。
嘉興馮柳東著《浙江甎錄》,編為四卷。
同、光以來,則太倉陸莘農、歸安陸存齋、滿洲端忠愍所得尤不可勝數矣。
畢秋帆賞古甎 畢秋帆撫陝時,值生辰,某令特具古甎十數方為壽,并將甎名搨出,裝成冊頁,古雅可愛。
畢見之大喜,出勞其僕曰:「我生日,惟爾主所贈,特風雅,甚荷厚意,然未免勞苦矣。
」僕遽應曰:「然,即小人於此事亦出力不少。
」畢詢其故,僕遽將其主人如何覓舊本摹仿,如何在某處定造,如何上色,如何使之剝落,如何使之生苔蘚之術,一一言之,不稍諱。
畢面頳,不作一語,拂袖而入,旁人皆匿笑。
阮文達藏漢晉八甎 阮文達積得漢、晉八甎,因題其室曰八甎吟館,賓友聯吟,乃編為《刻燭集》三卷。
張叔未得漢晉八甎於海鹽 乾隆乙卯四月,張叔未以己亥秋海鹽有海現之異,【相傳每數十年輒有數日海潮,遠退數十裡,大風颺去浮沙,見井竈街墓基址,名曰海現。
】城內外古甓纍纍,大半海現時所出,率為麻布文,數十百中,一二有文字,因買舟往覓之。
至則見漁舍短檣中,有蜀師甎數枚,以百錢購之。
其比鄰婦孺見破甎可易錢,鹹搜索以出,乃僱漁人擔之以歸舟。
凡得漢、晉甎八,因名讀書處曰八甎精舍。
八甎之中,有漢永寧元年甎、太康年郭家葬甎。
趙寬夫好聚古甎 仁和趙寬夫明經坦好聚古甎,於斷垣敗甃間,極意搜討。
前後所得,凡六十有一,為孫吳紀元者二,為兩晉紀元者二十一.始吳主亮太平元年,迄晉孝武帝太元四年.為吉利語者四,曰吉利葉宜,曰萬歲不敗,曰(上睪下廾)吉日造,曰六月黃吉.為題識姓氏者六,曰褚謁者,曰陳叔惟,曰賀信,曰章氏所作,曰章先作記,曰噲璧.為古錢文者二十一.多六朝厭勝之品,為方勝者二,為人形者四,為雙魚者一.其字有篆有隸,悉方整古勁,畫亦奇愕有緻.寛夫珍之,因自號曰保甓居士. 孫月泉載甎而遊 錢塘孫月泉,名承祖。
質魯好學,嗜古甎,而易為人欺。
同治時遊臺灣,為郡縣記室,月脩所入微,輒以購甎。
每居停量移,則行篋輒十餘具,皆甎也,真贋雜具。
暇則出而陳之幾,一一摩挲,至夜不倦。
況夔笙得甎於揚州 光緒戊戌九月,況夔笙以客授揚州故,自瓊花觀街移居舊城小牛彔巷。
其地距舊城遺址不遠,虹橋西南有頹垣一角,屹立荒煙蔓草間,輒督郭姓老僕登城尋甎,辰往午還,肩荷蹩躠,殊苦。
得甎一,旌以錢百。
僕嗜飲,得錢供杖頭,又甚樂。
城築於宋而甎則唐,蓋當時取用他處舊甎耳。
所得城甎七,其文曰鎮江前軍,書勢精勁圓腴,神似郁孝寬書《武侯祠碑》,又文曰鎮江後軍,又文曰鎮江右軍。
又文曰揚州,宋甎也,「揚」字從「手」從「易」,質地色澤,不逮從「木」之甎遠甚。
又文曰高郵縣,又文曰全椒縣,又文曰步軍司交燒造修天長塔。
一日,葺廚下短垣,得斷甎,文曰楊州,書勢勁逸。
琢為硯,蒼堅緻潤,非他甎所及。
「楊」字從「木」。
王懷祖《讀書雜誌》歷引《史》、《漢》、碑版以證楊州字,隋以前從「木」,唐人誤從「手」。
此甎尚不誤,斷非唐以前物也。
又一日於虹橋茶肆牆間見有甎,文曰大使府燒造。
僕輩與之婉商,酬以錢二百,以新甎易之。
較他甎稍薄狹,蓋賈似道嘗以同知樞密院事為兩淮制置大使時築城所造也。
又於市牆見有甎,文曰殿,亦以前法得之。
以上各甎,並陽文隆起,書勢秀拔。
惟天長塔甎字小而淺,疏率不工,疑出陶者之手。
劉鐵雲藏鐙柄 欲探篆籀之原,必於陶器求之,而海內收藏家向鮮有所著錄。
光緒中葉則有陶器中之鐙柄出見,大率為商、周時物,多三代古文,與鐘鼎文相類。
於是而可知真楷成於唐,唐以後無真楷,分隸成於漢,漢以後無分隸,篆籀成於周,周以後無篆籀矣。
鐙為陶質,以膏燃火,使放光明者也。
其製與薦熟食器之豆相似,上有如碟者,以盛膏,中有柄,下有足。
《禮記》執鐙注雲:「豆下跗也。
」可知鐙亦有有足者,非盡如《廣韻》所謂之有足曰錠,無足曰鐙也。
劉鐵雲搜集鐙柄至夥,最精者,尚五百餘具。
所鐫之字,極類鐘鼎文,非繆篆,故可確定其為商、周時物。
鐫字之處,或圓,或橢圓,或正方,或長方,或匾方,或尖方,且陰文為多,其為陽文者,則不及百分之一也。
李漁村藏季孫行父所城口古瓦 康熙時,東武有李漁村名澄中者,藏有季孫行父所城口古瓦二葉,其質甚堅。
瓦口有籀文,一曰千秋,一曰萬歲,字畫圓潤可愛,叩之作金石聲。
成哲親王藏銅雀臺瓦 成哲親王嘗得銅雀臺瓦,有明人之字鏨其上,雲得自漳水之濱,其質堅緻如石。
張叔未藏晉瓦荷盂 乾隆己亥秋海鹽海現時,嘉興張德容曾往觀之,買數瓷器,然率破碎不足重.乙卯三月十三日,其弟叔未遊海鹽,購得晉瓦荷盂與太康二年甎於海濱漁父,蓋亦海中物也.盂瓦沙骨,釉如雲母,外純素,內栔荷葉七瓣,高二寸二分,口徑五寸,口厚二分,底厚四分.黃省甫語叔未雲:「昔隨宦於新鄭官署,山陰童二樹擕太康瓦券來,留嘗累月,其色質絕與此類.」安邑宋芝山題是盂雲:「此的是漢晉瓷.世上所謂古窰,隗囂宮 盌外,更無與此匹者,至足寶也.嘉慶戊辰閏五月.」叔未曾賦詩紀之. 張叔未見古盆 道光時,濬吳淞江,工人獲古盆,似瓦非瓦,盛水則熱,繼且沸。
旋以爭奪緻碎,盆為夾底,中畫離卦,蓋仿諸葛武侯刁鬥之製也。
張叔未嘗見之。
趙撝叔考證新瓦 趙撝叔大令之謙工書,喜考證。
在南昌時,某太守以新瓦刻古文,搨以示趙。
撝叔大贊賞,即日援引古金石書,成考證一篇,洋洋數千言,意殊得,持以示某。
某大笑曰:「公亦受吾欺耶?此餘贋物也。
」出瓦示之,撝叔亦大笑。
劉燕庭藏唐善業泥造像 唐善業泥造像,前人未經著錄。
道光己亥,劉燕庭遊西安慈恩寺,始於雁塔下物色得之,或全或闕,大小凡八具。
全者一面一佛,坐蓮臺,二尊者侍下,或蹲二獸,蔭以娑羅樹,一面則「大唐善業埿壓得真如妙色身」三行十二字,陽化遒勁,若敬客書。
王丹思藏宣窰蟋蟀盆 明宣宗酷嗜蟋蟀,曾密詔蘇州太守物色之。
時有蘇州衞中某武弁,捕得蟋蟀一,猛勇善鬬,傳驛上貢,帝大悅,比照捕得首虜功,給武弁以世職,故吳中童謠曰:「蟋蟀叫,宣德皇帝要。
」當時官中貯養蟋蟀之具,精細絕倫,故後人得宣窰蟋蟀盆者,視若奇珍,其價值不遜於宣和盆也。
王丹思殿撰敬銘曾於市中購得宣窰戧金蟋蟀盆一具,作長歌以紀之,中有「星移物換秋復秋,長聞唧唧蟲吟愁。
金花暗淡盆流落,流落民間同瓦甌。
延陵遺老昔曾見,銅盤雙淚金仙流。
長吟欲招古帝魂,鵑聲濺血悲相酬」。
戧金盆流傳絕少,惟吳梅村祭酒曾藏一事,其集中有長歌紀之,低徊詠歎,以寓其開元、天寶之思焉。
丹思所謂「遺老昔曾見」者,蓋指此也。
陳其年藏供春壺 供春壺,茗具中上乘禪也,發明於明代吳氏婢名供春者。
其後製此者有四人,曰董翰,曰趙良,曰袁錫,曰時鵬。
鵬子名大彬,所製乃益擅場。
繼起者曰彭君實,曰龔春,曰陳用卿,皆不及大彬遠甚。
而大彬弟子曰李仲芳,製小圓壺,則精絕,技在大彬之右。
陳其年檢討所藏甚多。
陸貫夫所見時大彬壺 長洲陸貫夫,名紹曾,嘗見時大彬所製茶壺,有分四旁底蓋為一壺者,合之注茶,滲屑無漏,名六合一家壺,離之乃為六也。
張叔未藏時大彬漢方壺 時大彬漢方壺,隱泉王氏藏之百數十年矣,乃國初幼扶進士舊藏之物,其款用刀,書法逼真王羲之《換鵝經》。
王心耕為張叔未作緣,叔未乃得之,賦詩誌喜。
張又起為之作圖,吳兔牀以隸字題圖冊,曰千載一時,並賦五古張之。
兔牀藏大彬壺三,皆不刻銘,不若叔未所得,壺底有歐陽修詩「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素濤起」二句也。
張邦梁藏綰結壺 壺柄綰一結,伸之,可長丈許。
明中葉,止庵初建時,西域僧攜之至庵,或覓長柄種仿綰之,皆不遂。
嘉慶時,壺入王氏對山閣,後歸張叔未之子邦梁。
壬辰冬,江蘇何一琴嘗貌其全身。
叔未繫以詩,並屬受之辛縮圖為冊,別摹一幅。
雙壺結聯者,叔未曾於京都廠肆見之,每以未購為惜。
汪森銘時大彬茶壺 茶壺以砂製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耳,亦無差小者,時大彬所製實佳,固不必專以受水半升為重也,但取其形式古潔,即可注茶。
惟當試其蓋,可隨手合上,舉之能吸起全壺者,則尤佳矣。
徐印香舍人嘗得一壺,乃細土澹墨色,彷彿銀沙閃點,上有汪森銘雲:「茶山之英,含土之精。
飲其德者,心恬神寧。
」識者審為大彬手製,非假託也。
屈翁山藏玉杯盤玉鎮紙 番禺屈大均,字翁山,嘗藏玉杯一、玉小盤一、玉鎮紙一,皆漢代物。
玉杯為歙縣汪右湘所贈,蓋翁山曾應右湘之徵,作《嘉蓮》詩二章。
嘉蓮實產右湘之水香園,右湘見詩歎賞,以為在所徵同人詩百餘篇之右,謂昔黎美周以黃牡丹詩稱狀元,鄭超賚以金罍二器,今屈子亦可稱為嘉蓮榜眼,因以一玉杯,自所居黃山之下阮溪,寄贈翁山。
翁山復賦玉杯詩二章以謝之,所謂「花園狀頭那有兩,香園詞客故多才」者是也。
翁山窘時,嘗以杯盤、鎮紙並珊瑚筆架、象箸三十雙,倩趙某質之長生庫,委曲求情,僅得銀兩許,因作《質古玩行》以寄慨焉。
高宗題蘇東坡玉帶 江蘇鎮江江天禪寺【即金山寺。
】之楞伽丈室,故楞伽臺也,藏有蘇東坡玉帶。
相傳東坡赴杭,過此,與佛印賭參禪語輸卻者。
帶裝以盤,上下表裏,高宗各題以詩。
帶繫玉十餘,中四方,為高宗命玉工補之者,上亦刊以詩。
承光殿南有玉甕 承光殿南,乾隆乙醜建石亭,置元代玉甕。
甕有白章隨其形,刻為魚獸出沒波濤狀,大可盛酒三十餘石,徑四尺五寸,高二尺,圍圓一丈五尺,至元乙醜告成,敕置廣寒殿。
後屢易代,廢置某道院中,為醬瓿。
工部侍郎三和善鑒古物,於道院見之,賤價贖歸,進上,仍置故處。
高宗禦製《玉甕歌》,且命廷臣序和,以紀其事。
尹文端得尹吉甫玉圭 尹吉甫,四川瀘州人,有廟祀之。
廟藏玉圭,為當時遺物,長一尺三寸五分,色蒼白而溫潤,蓋溫玉也。
滿洲尹文端公繼善任川督,自稱為吉甫後裔,親往緻祭,索圭觀之,攜之去。
蔣文恪有水晶玉鵝玉美人 常熟蔣文恪公溥有水晶一方,中有桃一枝,春榮夏實,與真桃同。
又有玉鵝一,色黃,置暗室中,光從鵝背出,滿室輝耀如白晝。
又有一玉美人,通體白如截昉,惟口及私處,赤如丹砂。
某鹽商得偽玉笄 光緒末,揚州有鹽商某者,有嗜古癖。
或以道士所戴玉笄求售,曰:「是王右軍物,世守至今,將售諸人,然非四千金不可。
」某愛玩不釋手,曰:「價太昂,數百金可矣。
」其人置物案間去。
翌日,有客訪之,討論古器,某出此示之,客大笑曰:「是某之物耶?是為偽以給汝耳。
某年某月日,予在宜興,親見其定造,君何受彼愚之甚。
」某為所激,怒甚,不復顧慮,遽拍諸幾,應手立碎。
又數日,此人又持某貴公子函至,函中雲:「近聞有王右軍時物,是真希世之寶,予已允價五千,聞物在君家,請交其人帶下。
」某見函,懼且怒曰:「此乃偽物,吾已碎之矣。
」其人則故為謹愨狀,對曰:「家貧,惟遺此寶物,本不應售,以貧故,出此為餬口計,幸畀我。
」某曰:「已碎之,奈何?」則又曰:「前已言此物實值四千金,安有碎理,殆貴人知我待用甚急,戲我耳。
幸檢出畀我。
」某為所持,乃實告之曰:「前客言,某時見君在宜興定造此,復有何說?」此人曰:「在宜興造,誠有之。
」則探懷中一物示某雲:「曩以貧家懷寶,索觀者眾,慮有損失,故造此以供眾覽。
若原物,則日前始取出也。
」某至此,瞠目相視,不能作一語。
其人復曰:「縱謂非寶,然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亦小人之常情也。
況物未成交,公何遽毀之?今某公子已允五千金以相購,吾恃此活命。
公毀是,即毀五千金矣。
奈何,奈何!」某為所挾,不得已,畀以三千金,始無言而去。
張叔未藏白玉璏 白玉璏色質溫潤,有紅斑,繫帶之兩旁,一在上,一在下,俱已摩泐,洵周時器也。
嘉慶癸酉十月,張叔未購之於宋芝山。
張叔未藏穀文玉琫 《說文》所載,琫,佩刀上飾也。
《小雅》:「鞞琫有珌。
」傳:「鞞,容刀鞞也。
琫,上飾。
珌,下飾。
」《大雅》:「鞞琫容刀。
」傳:「下曰鞞,上曰琫。
」許蓋用毛說。
琫之言奉也。
刀本曰環,人所捧握也,其飾曰琫。
《毛傳》曰:「天子玉琫而珧珌,諸侯璗琫而璆珌,大夫鐐琫而鏐珌,士珕琫而珕珌。
」許說:「天子以玉,諸侯以金。
」張叔未所藏白玉穀文琫,緣帶微璊,一面穀文,一面臥蠶文,惟出土未久,尚少溫潤。
舊為趙晉齋藏物,道光乙酉秋,歸叔未,價銀十餅。
先是,晉齋得此時,出土未久,光采尚蒙翳。
既歸叔未,摩弄數年,而穀文頑殭者,猶十之四五。
後為金範湖之子魯卿喬梓及張受之所摩,歷數年,始溫潤,惟穀一顆之殭,未盡去也。
陳原心藏古玉八十一事 近世競尚舊玉,真贋既極難辨,而摩洗瑩澤,為術至多。
有陳原心者,振奇人也,於擊劍談兵而外,尤好玉,似其父。
嘗落魄楚北,往往不舉火。
蓄一啞妾,日閉置之。
輒手一玉,彳亍於市,且行且撫摩之。
道光壬午,自楚歸,其母手一篋付之曰:「此汝父一生心力,易產所置,將留以待進呈者,皆三代物也。
」原心受而檢之,得古玉八十一事,光怪陸離,五色具備。
其後秀水杜小舫方伯文瀾遇之於武昌陳東屏座上,談次,見其探背出一拱璧,大如盎,曰:「此周代姜太公璜也。
曾遊晴川閣,墮三層樓,不死,以背有此璜,能輕身,故自是常負之,不須臾離。
」小舫竊笑其癡。
及粵寇陷武昌,則原心方客大冶未返,啞妾與玉乃悉付浩劫矣。
其所撰《玉紀》,本其家學而詳論之,皆信而有徵者,玆特移錄如下。
原心,名性,江陰人。
名目 玉有古今新舊之別。
新玉,人皆知之。
古玉,則以入土不入土為斷。
入土重出之玉,世謂之舊玉。
更有古時含殮之器,謂之琀玉。
【口實曰琀。
古人多以水銀殮,因水銀性活易流,遇玉則凝,故用玉以塞之。
】不知者,遇舊玉,皆稱為琀玉者非。
更有音訛而呼為漢玉者,尤非。
玉色 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音兮。
】【音筆。
】綠如翠羽曰瓐,【音盧。
】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音門。
】黑如墨光曰瑎,【音諧。
】白如割肪曰瑳,【玉以潔白為上,白如割肪者又分九等。
】赤白斑花曰瑌,【音耎。
】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也。
至於舊玉,則當分別外沁之色。
所謂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裏,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隨之浸淫於中,如下染缸,遇紅即沾紅色,遇綠即沾綠色。
故入土重出之玉,無有不沾顏色者。
若無水銀沁入,雖鄰入顏色,亦不能入玉中。
有受黃土沁者,其色黃,【色如蒸栗。
】名曰玵黃。
【若受松香沁者,色更深,復原時酷似蜜蠟,謂之老玵黃。
】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藍,【色如青天。
】名曰玵青。
【此青衣之色,傳染沁入,有深淺不同,有深似藍寶石者,謂之老玵青。
】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紅,【色如碧桃。
】名曰孩兒面。
【其復原時,酷似碧霞璽寶石。
】有受水銀沁者,其色黑,【色如烏金。
】名曰純漆黑,【此非地中之水銀,乃古時殮屍之大堆水銀沁入,方有此顏色。
】有受血沁者,其色赤,【有濃淡之別,如南棗、北棗。
】名曰棗皮紅。
【此乃屍沁,非潔物也。
】有受銅沁者,其色綠,【色如翠石。
】名曰鸚哥綠。
【銅器入土年久則青綠生,玉適與之相鄰,為其傳染沁入,復原時似翠石而更嬌潤。
】此外雜色甚夥,有硃砂紅、鷄血紅、粽毛紫、茄皮紫、松花綠、白果綠、秋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以及雨過天青、澄潭水蒼諸名色。
受沁之源,難以深考,總名之曰十三彩。
又有各種巧沁花色。
如蝦蟆皮、灑珠點、碎瓷文、牛毛文、唐斕斑等名,皆出人意料之外。
更有一種香玉,嗅之,作奇南香氣。
【奇南,香木名,出海南,見《七修類稿》,俗稱伽南者訛。
】蓋玉在土中,與香物為鄰,年久受其沁,沾其香,非玉之自能吐香也。
【欲試,須烹佳茗,置玉其中,香氣自吐。
】此種絕少,真稀世之寶也。
辨偽 舊玉與石,最難分別。
世有美石,酷似脫胎舊玉者,不下數十種,亦具五色,皆堅硬,不可刀削,是在認其體質。
如真舊玉,其體質必溫潤沈重,精光內含。
如石類,皆乾鬆輕脆,賊光外浮,非真巨眼,鮮不以燕石為玉。
更有宋宣和、政和間玉賈贋造,將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紅似雞血,【虹光草出西寧大山中,似茜草,其汁能染玉。
用草汁入碯砂少許,罨於玉之文理間,用新鮮竹枝燃火逼之,則深入玉之膚理,紅光自面透背。
】時人謂之得古法。
賞鑑家偶不知辨,或因之獲重價焉。
此等頗少,識家呼為老提油者是也。
比來玉工,每以極壞夾石之玉染造,欲紅則入紅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紅,欲黑則入烏木屑中煨之,其石性處即黑,謂之新提油。
初僅蘇州為之,近則徧處皆是矣。
又有一種死玉,不可不辨。
凡玉性畏黃金,若玉入土中,適與金近,久則受其剋制,黑滯乾枯,便成棄物,縱加盤功,頑質不化,若認為水銀沁,則誤矣。
質地 凡玉在土中,五百年體鬆受沁,千年質似石膏,二千年形如朽骨,三千年爛為石灰,六千年不出世,則爛為泥矣。
如果三代以上舊玉,體已朽爛,其質鬆軟,指爪亦能搯落。
【名曰老三代。
】若秦、漢時舊玉,質地雖已爛軟,玉性未盡,非刀不能削落。
若晉、魏、六朝舊玉,質地未鬆,其性尚堅。
偶有軟硬相間者,係南土中出世之物也。
至唐、宋時舊玉,質地全在,堅硬如故,惟水銀間有沁入玉中耳。
製作 三代以上製作款式,各代不同。
夏尚忠,雕刻極細如髮,嘗有玉器上鑲嵌金絲寶石者。
【鑲嵌係夏制,今人呼商嵌者訛。
猶之宋刻乃周時宋國人所刻,所謂宋人刻者是也,今世謂為宋朝人所刻,謬矣。
】商尚質,雕刻樸素少文。
周尚文,雕刻細密而縟。
夏用鳥跡篆,商用魚蟲篆,周用大篆,要皆陰文多在器內。
秦兼大小篆,漢則小篆漸用陽文,多在外。
三國、六朝以後,並用隸楷矣。
認水銀 凡舊玉,必有水銀沁入,贋舊則無。
蓋玉喜水銀,玉入土中,久不透風,則朽爛體鬆,地中隨處皆有水銀,故水銀泌入玉之膚理。
【此非殮屍之水銀也。
】看水,更須分別老嫩。
若三代以上舊玉,水銀在內,已結成塊,乾老色滯,參差錯落。
若秦、漢時舊玉,水銀雖結成塊,其色鮮亮。
若魏、晉、六朝時舊玉,水銀明滉活潑,有成片者。
若唐、宋時舊玉,水銀吸入未老,得人之熱,滾動易出也。
地土 舊玉須分別何處土中所出,如陝西、甘肅、山西、四川諸省,謂之西土,地土乾燥,玉在其中,雖爛似石灰,而棱角文理全無損蝕,最為上品。
其直隸、山東、河南、湖廣以及江蘇之徐州、安徽之潁州、六安諸處,謂之中土,地土雖乾不燥,玉在土中,年久稍有瘢痕者次之。
其餘各省,皆謂之南土,玉在土中年久,文理大半模糊,且缺損者多。
惟沿東海一帶出鹽之處,謂之鹹土,玉在其中,不百年已腐爛不堪矣。
盤功 凡三代以上舊玉,初出土時,質地鬆軟,不可驟盤,祇可在手中撫摩,或藏於貼身,常得人氣養之,年餘,玉氣稍蘇,謂之臘肉骨。
又養一二年,玉稍復明,謂之臘肉皮。
【雲骨雲皮,以其狀相似也。
】養之年久,地漲自然透出,層厚一層,漸漸復硬。
再掛再養,色漿亦自然徐徐鋪滿,還原十足,酷似寶石。
此之謂文工,非十餘年不能成也。
若欲速成,須用武功,亦必得人氣養之復硬,然後用舊白布輕輕擦之,稍甦,再換新白布,愈擦愈熱。
【數人晝夜替換輪擦,不可間斷。
】水銀自從土門內漸次擠出擦落,其中灰土亦隨之而去,【水銀透出處謂之土門,甚至裂成大縫,復原時水銀自然去盡,融化無迹,不知者多誤認為損璺。
】於是玉氣漸漸透明,顏色徐徐融化,地漲亦層層透足,色漿亦處處鋪滿。
三年不間斷,可以成功,既甦且明,酷似水晶,仍須人氣養之,方能還原如寶石,此謂武功也。
及其成功,皆是脫胎舊玉。
脫胎雲者,玉器埋土中三四千年,朽爛如石灰,出世,常得人氣養之復原,石性全去,但存精華,猶之仙者脫盡凡胎之意。
其玉晶瑩明潔,毫無渣滓瑕疵,似寶石而更含光純粹,乃陰陽二氣之精也,故稱寶玉。
此非親歷其境者不知,亦非初學賞鑑家所肯信也。
至其終始顏色,時聚時散,變化多端,竟似晴雲舒卷,幻化無心,令人莫測,亦莫知其所以然也。
不獨舊玉可養,即寶石、珊瑚,入土厄爛,得人氣養之,亦能脫胎復原。
惟蚌珠入土,不過百年,已成灰土矣。
如入土雖已受沁,而未經厄爛之舊玉,年代較近,其體尚堅,儘可用灰提法【用栗炭灰、木賊草泡水,入銀硝少許,合裝大瓦罐內,將玉懸空掛於其中,用栗炭火煮之,水淺隨添,以提出玉中水銀、灰土為度。
】煮之,提出玉中水銀、灰土,再看身分,或用豬鬃刷,或用棕老虎,或用麩皮袋,或用米粉袋等法盤之,成功較易。
然看火候最難得法,太過不及,均於玉有傷,不若人氣溫和,養之穩妥,不諳者未可輕試也。
養損璺 初出土之舊玉,質地未堅,尚有誤碰損璺,【音問,破損痕也。
楊子《方言》:「秦晉器破而未離謂之璺。
」】祇要不落,即掛在貼身,常時養之,日久自能合攏。
忌油污 舊玉地漲未足、色漿未滿、土門未合之前,尚有水銀、灰土在內者,切忌沾染油膩,並婦女汙手盤玩。
倘沾油汙,則土門閉塞,水銀停住,灰土久不能出矣,縱加盤功,終無益也。
金螺青幼而愛玉 金螺青太守吳瀾幼而愛玉,一日,讀《魯論》朱子註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及自塾歸,即從其母乞玉以為佩。
其母檢一二事以授之,曰:「守身如玉,勿傾跌焉。
」其後讀戴《禮》,至「君子比德於玉」句而憬然有悟,益好之,自是而搜羅之舊玉充斥於篋笥矣。
杜小舫藏古玉釧 杜小舫富收藏,多舊玉,嘗出古玉釧以示金螺青曰:「此真脫胎舊玉,淨如水晶,明若瑪瑙,每風雨將至,先現白霧如絮,歷歷不爽也。
」 端忠愍藏漢玉圈 端忠愍嘗以千金獲一漢玉圈,羊脂底,面有硃砂斑。
圈初藏某氏,某歿,其子素遊蕩,以二百金質於人。
其人設計吞之,訟諸官,得直。
後窮乏,乃使販古者持詣端,端予以千金。
金明齋藏漢玉扇墜 金明齋藏漢玉扇墜,鐫鴛鴦,紋甚精細,聞為唐武則天殉葬物。
朱劍芝藏漢玉螭 朱劍芝有玉螭一,甚珍之,斯須不去身,蓋漢玉所製者也。
太和殿有白玉缸 太和殿前有白玉缸二,中植菡萏,翡翠為葉,披霞為花,金屑為泥,明禁中故物也。
光緒庚子以前尚存。
圓明園藏水晶 圓明園天地一家春陳設水晶一方,中有物若珊瑚,旁一蟻甚大,朔至望則由末至顛,望至晦則由顛至末,每月之大盡、小盡無不皆然。
何潤生藏碧玉水注 何潤生觀察恩煌曾藏軟玉水注,色明透,若碧玉沈香玉,產於大麗江之摸梭山。
初出穴時,柔如石膏,見風始堅。
宗嘯吾所見晶墜石子 同治庚午,宗嘯吾司馬在都時,曾於某邸見有所藏水晶扇墜一枚,狀如雞卵,中有若蜜蜂者,蠕蠕欲動。
又於一親串處見有石子一,青赤色,入水則現一天然祕戲圖。
謂天地生物,真有不可以理解者,二物皆目覩,否亦未敢遽信也。
孫景高藏虹橋闆 福建大藏峰山有洞,其凹處有闆大小千百餘條,橫斜架立,千萬年不朽不落,色如陳楠。
相傳宋朱文公雲是堯時居民所棲,避洪水處,後水退而木存。
然觀其木,不類曾受斧斤者。
洞中羅列羣木,山下灘水湍急,舟不能泊,袁子才實親見之。
後至杭州,又見孫景高家藏虹橋闆一片,木微香,肌紋細潤,上鐫梁山舟侍講詩。
吳尺鳧藏妝域 吳尺鳧藏妝域,曾與杭堇浦、沈欒城、厲樊榭、趙功千、趙意林聯句以詠之。
妝域者,形圓圜如璧,徑四寸,以象牙為之。
面平,上鏤樹石人物,丹碧燦然,背微隆起,作坐龍蟠屈狀,旁刻「妝域」二小字,楷法精謹。
當背中央凸處,置鐵鍼,僅及寸,界以局。
手旋之,使鍼卓立,輪轉如飛,復以袖拂,則久久不能停,踰局者有罰。
相傳為明時宮人角勝之戲所用也。
黃小松藏妝域 黃小松司馬易曾藏妝域一具,琢象齒為之,其體圓徑二寸五分,面平,底稍隆起,正中有臍,六稜突起,臍中桌一錐,長三分寸之一,如鐙心而不銳,可使幾上旋轉者,即此錐也。
六稜之四周,鐫有小楷字,自右而左,順讀曰「甲寅年七月二十四日造,李得仁」。
蓋萬曆二十四年也。
六稜之外,雲氣繚繞於仙山、樓閣、琪花、瑤草之間。
下有二鹿,牝牡相倚,文顯而不深。
其正面則樓館、山樹、人物,皆鏤空飛動。
窪處大小二艇,酒罇、舟子相待,老羽衣翩然攜琴,童子繼至。
攝影木屏 光緒時,某官藏古器甚多,有插屏一架,以木為之。
屏上現一農夫扶犁叱犢狀,鬚眉畢現,栩栩如生,耕牛亦活潑可愛。
諦視之,非繪非刻,蓋木中自然之影也。
質之主人,則曰:「此為臺灣所產之奇木,其皮質與常木無異,惟解剖而中分之,則紋理顯然,宛如大理石,山水人物之狀,無一不具。
」人初莫明其故,按之物理學,蓋此樹有攝力,能攝前後左右之景物,而留其影於樹中,如西法攝影術然,遂名為攝影樹。
土人甚珍視之,一片值數百金。
黃椒升藏周公瑕紫檀椅 周公瑕布紫檀椅,其椅背之闆有四句雲:「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戊辰冬日周天球書.」天球,公瑕名也.公瑕生明正德甲戌,卒於萬曆乙未,年八十有二.此戊辰為隆慶三年,時年五十布五.嘉慶戊辰閏五月,張叔未詠此器雲:「止園當日此靜坐,屈指於今五戊辰.剩有句題坡老好,恰宜案共墨林珍.香爐茗椀長吟(黍 ),清簟疏簾自在身.一活未徒百四十,大椿還有八千春.」蓋椅為海鹽黃椒升都事錫蕃所藏,因乞叔未書之,復刻於上,并鈐古鑑齋印. 張叔未項藏墨林棐幾 去秀水之新篁裡,可五六裡,為羅漢塘,蕭氏世居之,頗富藏書,並蓄項墨林棐幾。
幾高禾中之衣工尺二尺二寸三分,縱一尺九寸,橫二尺八寸六分,文木為心,梨木為邊,右二印,曰項,曰墨林山人,左一印,曰項元汴,字子京,蓋天籟閣嚴匠望雲手製物也。
張叔未以葛見巖之介紹,購得之,因作銘,索其兄文魚書之,銘曰:「棐幾精良,墨林家藏。
兩緣遺印,為圜為方。
何年流轉,蕭氏邏塘。
火烙扶寸,牙缺右旁。
斷虀切蔥,瘢痕數行。
乾隆乙卯,載來新篁。
葛澂作緣,歸餘書堂。
拂之拭之,作作生芒。
屑丹和桼,補治中央。
如珊網鐵,異采成章。
回思天籟,刼灰浩茫。
何木之壽,巋然靈光。
定有神物,呵禁不祥。
宜據斯案,克綽永康。
爰銘其足,廷濟氏張。
書以付栔,其兄燕昌。
」 劉蔥石藏大小忽雷 大忽雷、小忽雷,本馬上樂,又名二絃琵琶。
忽雷,即鱷魚,其齒骨可作樂器,有異響。
經曰,河有怪魚,厥名曰鱷,其身已朽,其齒三作。
忽雷之名,實本此。
而其作也,蓋唐韓晉公奉使入蜀,至駱谷山椒,巨樹聳茂可愛,烏鳥之聲皆異,下馬,以探弓射其顛,枝柯墜於下,響震山谷,有金石之韻。
使還,戒縣令,募樵夫伐之,取其幹,載以歸,召良匠斲之,亦不知其名,堅緻如紫石,復有金石線交其間,遂製二樂器,名大者曰大忽雷,長今營造尺二尺八寸五分,似琵琶,止二絃,鑿龍其首,螳螂其腹,牙柱齮齕,左右相向,背施朱漆,上加采繪,有金縷紅紋,蹙成雙鳳;小者曰小忽雷,長營造尺一尺四寸七分,準漢建初尺一尺九寸四分,面廣七分,亦二絃,龍首鳳臆,蒙腹以皮柱,雙絃吞入龍口,一珠中分,頷下有篆書,嵌銀「小忽雷」三字,牙軫二面,廣四寸,背正書「臣滉手製恭獻,建中辛酉春正書」等字。
大小二忽雷先後入禁中。
文宗朝,有內人鄭中丞【中丞為宮中女官。
】善彈之。
太和乙卯,李訓、鄭注謀誅宦官,宮掖騷亂,始落民間。
康熙辛未,曲阜孔東塘農部得小忽雷於燕市,賦詩紀之,即鐫之於兩牙軸下,首詠雲:「古塞春風遠,空營夜月高。
將軍多少恨,須是問檀槽。
」次詠雲:「中丞唐女部,手底舊雙絃。
內府歌筵罷,淒涼九百年。
」東塘歿,為王鬥南觀察所得,以轉贈孔泗源太守,而又曾為成哲親王所藏,後歸漢軍繼蓮龕方伯昌。
嘉慶庚辰夏,蓮龕自桂林寄贈劉燕庭方伯。
未幾,而燕庭嫁女於卓氏,遂為卓所有。
海颿相國築小忽雷齋以藏之。
久之,亦不能守。
光緒丁酉,李文石觀察葆恂曾見之於都門廠肆,索值千金。
尋為貴池劉蔥石參議世珩所得,時蔥石方官京師也。
蔥石既得小忽雷,以為疊經劫火而未遺失,則大忽雷或亦尚在人間,乃百計物色之。
宣統庚戌十一月,蔥石訪大興張瑞山琴師,與之縱談古樂。
瑞山言三十年前,得一古樂器於市,曰大忽雷。
蔥石索觀,瑞山為取而彈之,其聲清越而哀。
越翌日,蔥石攜小忽雷訪瑞山,以二器並陳,見其斷紋隱隱,諦審之,覺與舊藏唐雷威、雷霄製琴,斷紋髹漆絕似,益信其為唐物。
瑞山知蔥石之喜而欲之也,割愛歸之,於是大小忽雷皆為蔥石所有。
蔥石大喜,遂倩閩縣林琴南孝廉紓為作《枕雷圖》,而名其閣曰雙忽雷閣。
蔥石更屬況夔笙題《鳳凰臺上憶吹簫詞》以張之,詞雲:「別殿春雷,長門夜雨,玉蔥銀甲當年。
悵劫塵甘露,舊譜荒煙。
豔說延津一劍,新樂府唱徹瓊筵。
【孔東塘得小忽雷,曾作院本以張之。
】誰得似,紫雲雙貯,中壘清緣。
吟邊,摩挲倦枕,對如此江山,淺醉閒眠。
漫霓裳法曲,回首開天。
貽我故山詩事,叢桂影曾拂麼絃。
【小忽雷曾在伊小尹處,後歸繼蓮龕,自桂林寄貽劉燕庭。
】知音少,珍琴更攜,【蔥石又藏唐雷威、雷霄製琴,斷紋髹漆,竝與兩忽雷同。
】何處成連。
」 聽松庵藏竹鑪 無錫惠山聽松庵有竹鑪,明物也,制古而雅。
洪武時,聽松庵主僧性海真上人之道行,為時輩推重,日汲泉試茗以自怡。
有湖州竹工進曰:「師嗜茗,請以竹為茗具,可乎?」乃遂製鑪,性海示以法。
鑪之制,圓上而方下,高不盈尺,織竹為郭,築土為質。
土甚堅密,爪之,鏗然作金石聲,而其中歉然以虛,類謙有德者。
鎔鐵為柵,橫截上下,以節宣氣候。
其外則有為瓶之似彌明石鼎者一,為茗椀者四,則皆以陶為之。
永樂初,性海至虎邱,留以贈潘克誠,自是在潘氏者六十餘年。
成化時,楊孟賢見而愛之,撫玩不已。
潘之孫某慨然曰:「如豈珍於昌黎之畫,而吾獨不能歸好事者哉?」乃以畀孟賢。
孟賢之兄孟敬取而歸焉。
丙申,秦廷韶知之,謂物各有主,鑪固惠山物也,他人何有焉,乃為物色之以歸於庵。
乾隆庚子,高宗南巡,王述庵侍郎昶扈蹕至惠山,遊庵,見鑪而愛之。
顧晴沙觀察時方家居,特仿其式,製一以贈述庵。
或曰,竹鑪在國初已亡失,康熙甲子,顧梁汾舍人貞觀於京師成容若侍衛德齋中所見而攜以歸者,且為贋鼎矣。
《竹鑪圖》,在明有三。
一,九龍山人為性海製。
二,履齊寫。
三,成化丁酉冬吳珵寫。
在國朝,則張宗蒼有奉敕所畫者。
乾隆乙亥,圖卷為無錫令邱漣取入其廨,不戒於火,悉被燬。
大吏入奏,高宗親灑天筆,為作第一圖,復命皇六子補第二圖,貝勒弘旿補第三圖,董文恭公誥補第四圖,禦製詩章冠於卷首,以還舊觀。
李薌甫藏髹漆椀 臨川李薌甫觀察秉銓嘗於京師琉璃廠肆購一髹漆椀,面徑七寸有奇,口底坦平,四周作連環方勝紋,雕鏤工細,作深赤色,椀底鐫「沆瀣同甌」四字,正書陽文,濃金填抹,古色繽紛,乃明永樂朝果園供禦漆物也。
李極寶貴之,不輕示人。
及官粵西,桂撫為成果亭中丞格,思以漢玉盤易之而不可得,乃集同官為詩歌以紀之。
張叔未藏明沈叔雅宋硯匣蓋 明沈叔雅宋硯,匣蓋朱漆,歲久,古雅可愛。
張叔未泊舟由拳裡,見於陳氏米肆。
肆友陳星九知叔未之愛之也,遂乞其書扇,舉此以為贈。
叔雅,明之嘉興人,《珊瑚網》稱其篆隸八分,董文敏《戲鴻堂帖》,摹勒出其手。
是此硯必臻神品,惜櫝在而珠已亡也。
朱竹垞藏玻璃硯 玻璃在國初尚為珍寶,故袁子才所建隨園,以紫玻璃鑲牕,一時詠之者幾及百人。
朱竹垞有玻璃硯一方,大僅如小兒手掌,四緣刻銘識殆遍,俱鑲以金,底邊隱隱似水紋,蓋錢牧齋之物也。
報恩寺有琉璃獅子 明永樂時,江寧南城外建報恩寺阿育王舍利塔,高二十四丈六尺一寸九分。
塔頂以風磨銅為之,口徑二尺六寸。
其塔以琉璃為瓦,而嵌獅子於上。
鹹、同間粵寇之亂,塔燬於火,僅存琉璃獅子一座,為包氏所得,高一尺六寸半,頭距尾長一尺八寸,座寬一尺六寸,全身藍色,爪眼齒皆白色,球及座皆綠色,繩黃色,卷毛亦黃色,耳際微損,餘皆完好如故。
江玉屏見側理紙 江玉屏,博物君子也。
嘗適市,見有紙厚半寸許,連疊,揭之,成毬,旁無端縫。
人皆不能識,玉屏以為古側理紙也。
或謂其得之於鮑淥飲家。
玉屏,名立,乾隆時人。
張芑堂藏金粟牋 乾隆中葉,海宇晏安,高宗留意文翰,凡以佳紙進呈者,皆蒙睿藻嘉賞,由是金粟牋之名以著,詞館且嘗以為試題。
金粟山有金粟寺,在海鹽縣西南三十裡,自孫吳康僧開方,歷唐、宋以來,稱大叢林,創設經藏。
紙皆堅韌可貴,硬黃複繭,內外皆蠟摩光瑩,以紅絲闌界之。
其書為端楷而肥,卷卷如出一手,墨光黝澤如髹漆,可鑒。
紙背每幅有小紅印,文曰「金粟山藏經紙」。
有數千軸,後人剝取為裝贉之用,零落不存,世所稱為金粟山藏經紙者是也。
或雲唐時物。
然其紙間有元豐年號,則為宋藏無疑。
張芑堂嘗於童時見古書面,多以金粟牋為之,間有作書畫標籤者,而吳上裝潢家大半以偽者代之。
明代名流書畫,悉用藏經箋全幅。
至國初,則查二瞻輩以零星條子裝冊,供善書者揮寫,可知紙在彼時已不易得,宜今之絕跡於市肆,而仿造者且不佳也。
俞筱甫藏金粟牋 金粟牋有最長者可印五十八字,其印稱「許鹹熙妻陳五娘等捨藏經紙七千幅」雲雲。
是物近已不可得,況澄心堂所製紙乎?俞筱甫曾藏五枚。
梁山舟藏黃色藏經紙 梁山舟藏黃色藏經紙,朱印二種,一押書,一「慶政□錫」四字。
張芑堂藏法喜寺藏經紙 海鹽法喜寺藏經,流傳絕少,惟曾有背紙幾番,為張芑堂所藏,光潔如玉,與金粟牋無異。
鈐印有三,一曰法喜大藏,作一行,一曰法喜轉輪藏經,作兩行。
陸貫夫曰:「法喜轉輪藏經亦有圜印者。
」 宋牧仲藏墨 宋牧仲性嗜墨,珍之如拱璧。
官黃州通判時,嘗得墨三十六丸,蓋為積歲訪購及張長人所贈者也。
長人,廣濟人,名仁熙,牧仲之部民也,嘗言曰:「昔蘇子瞻在黃,於雪堂試墨三十六丸,掄其佳者,合為一品,名曰雪堂義墨。
歙人吳叔大遂倣其意,作義墨三十六丸,雖不免時製,而肖形取象,物料精工。
餘昔珍藏之,今墨皆散去,而雪堂墨匣猶存。
暇日搜牧仲所藏及餘家所藏舊墨贈之者,亦得三十六丸,因以其匣並遺牧仲貯之,亦雪堂遺意也。
」又按王朗守會稽,子肅隨之東齋,忽夜有女子從地出,稱玉女,曉別,贈墨一丸。
肅方欲註《周易》,因此才思開悟。
牧仲判黃五年,構東齋於雪堂之左,著書吟諷其中,今將母樓詩往往稱東齋者是也,亦與古人偶合耳。
三十六丸,乃康熙庚戌所得,今記之如下。
方正牛舌墨,有「極品清煙」四字。
論墨家多推方氏,幾與小華道人等。
牧仲一日謂長人曰:「吾藏墨有方正者。
」長人急呼曰:「得非牛舌墨乎?」發視,果然,蓋諸家推方氏以牛舌為最耳。
邵青邱瓜墨,有「青門遺」三字,此絕無僅有者矣,倍價購於舒氏。
舒氏以長人為知墨人也,復售之。
程君房、寥天一,為明萬曆庚戌,長人家世藏,經兵火所僅存者。
所謂有墨氣無香氣,與于魯反者也。
君房墨最有玄元靈氣,而有時寥天一反踞其上,蓋所值工料偶勝耳。
程孟陽古松煤墨,陰有銘,陽有孟陽像。
沈珪者,嘉禾人,往來黃山,取古松煤,雜硃漆滓燒之雲。
韋仲將法孟陽,本此。
唐、宋以來,多松煙墨,少油煙墨,故蘇子瞻得油煙墨而寶之。
今油煙勝而松煙遂少,即有之,質輕善頹,昏糨耳,此獨佳絕。
孟陽者,松圓詩老程嘉燧也,錢牧齋《列朝詩集》中推為嘉定高士,其墨固足傳也。
又松圓閣墨一截,上大書「程孟陽」字。
程君房陳玄墨,製極大,存其碎餘,堅光射人,如小兒目睛可愛。
君房玄元靈氣阿膠墨,明萬曆庚戌,薄甚,重不滿錢。
其製一而厚者,長人屢見之,包以綾,文畫牡丹其上,匣亦異今時也。
餘端蒙墨精,不知何年製,有墨精緣起,載明皇所見甚悉,極香,亦非近時物。
汪仲嘉公孫合造李法墨,有「百年如石,一點如漆」二語。
李法二字,近墨家多用之。
汪仲嘉山竈輕煙復古墨,萬曆丙午。
方于魯青麟髓小墨,有「世寶」字,近程鳳池遂以世寶名第一墨。
于魯、寥天一墨一截,青麟髓,為于魯第一墨。
長人見其數十種,製各不一。
有方者,正畫一麟,多用熊膽,舐之甚苦。
舌形者,橫作龍形者,龍纏身,而銜珠於其口者,有雲于魯超世之墨者。
長人有于魯九玄三極墨,與君房墨並藏兵火中,先人手澤也。
贈牧仲矣,再索視之,雲為好事者奪去,惜哉!于魯初執事君房家,已自為墨,遂狎主齊盟,不相下,至訟於官。
嘗以贋者應郡守古某之重購,古怒,請驗於汪左司馬,逮而笞之。
邢子願號知墨,每雲:「于魯規模色澤勝耳。
左司馬羞愧,《太玄》、董狐,或別有祕,合為司馬出一瓣香,未可知也。
」要之,幼博、君房俠于墨,意專在名。
于魯多為利,利則真贋雜出無疑矣。
君房墨有次第,而煙皆佳,至最下,為妙品,亦足當上乘,此兩氏之別乎? 潘方凱開天容墨,明萬曆庚戌,如韋軒寶藏。
長人舊有數種,方圓不同,皆漱金,亦檢以贈牧仲。
牧仲所自藏,金退矣,殆藏之未得其道也。
汪季常一莖草墨,明萬曆庚戌。
葉環源玉髓墨,形小圓,陰書「環源」,陽書「玉髓」四字耳。
又一種形方,上畫奎像,亦精絕。
董香光生平好用環源墨,環源遂大知名。
吳幹古秋葉墨。
吳玄象紫雪墨,亦數種,有「玄枵之精」、「原始之液」、「九轉百煉神明紫雪銘」。
茲所列,乃櫟社居士家藏者。
紫雪形模皆質古,當明天啟時,百昌以富,巨萬賈禍,宜不惜物力為墨。
其真者不在程方下,近所擬,乃俗甚。
吳去塵墨一截,不知何人製.去塵在啟,禎時,始為博古新樣,品目六十餘種,炫耀光景,較之君房,土羹而象箸,大抵效法邵格之所為者.然形式既殊,物料絕勝,其 頭捉刀,遂復寥寥不可多遘.久索,乃得此以奉牧仲.去塵所藏頗侈,今乃若海上三山,世變使然耶? 黃賓、王龍文雙脊墨,明萬曆辛亥,有銘,自書放言居士,東林所稱黃正賓者是也。
紫雲閣藏墨,上書壬寅春製,不知姓名,亦精甚。
吳君章太紫重玄墨,守玄居監製,世傳其天峯神物佳,長人見之,謂亦松煙之頹焉者。
方澹玄非煙墨,明萬曆癸醜,舊見其《墨說》。
吳喬年知止堂柔翰齋墨,明萬曆戊午,圭形。
詹雲鵬金盤露墨,作落花流水製,漱金。
舒小康以壽長人者,後贈牧仲。
德藻堂水蒼玉,上書季園墨。
吳藎卿寫經墨,小不盈寸,上書《心經》一卷。
此等殊不異,葉柏叟輩亦倣此,所刻《心經》,更楷。
羣玉冊府大圓墨,不知何人製。
朱一涵雙渟花光墨,鳳文,漱金,銘曰:「日中黑帝澄玄渟,月中墨帝渟屬金,是曰雙渟。
雙渟之精,澹漠無形,宰萬物而天下文明。
」此一涵第一墨,長人舊多藏之。
汪美中一莖草墨,明天啟甲子。
吳叔大天琛倣古箸小墨。
軟劑天琛倣承晏墨。
新安上色墨,亦天琛,此玄栗齋第一墨。
其所倣雪堂義墨,皆以天琛行。
塗伯經龍賓墨。
吳鴻漸漱金青麟髓墨。
吳鴻漸玄虬脂桑林裡第一墨。
自朱一涵至此八墨,皆時製,所謂檜以下無譏者也。
然時墨亦有絕佳者,如鳳池世寶、葉玄卿太乙玄靈柏叟,最上乘,不可勝數,亦當旁搜以資著書之用。
越十四年而為康熙甲子,牧仲於人日,檢笥中所續得者,又三十四丸,今亦記之如下。
止雲館寫經墨,一面「方氏珍藏」,兩旁「彥成專製」,萬曆丁未明一元造,上漱金字嵌珠,重四錢分。
寥天一,下畫一主人方印,一面「汪伯玉銘建元墨」,旁「辛醜」字,重二錢一分。
草玄亭墨,旁「庚戌吳汝修製」楷書,一面雙螭嵌珠,上倒「香」字小圓印,漱金,重二錢三分。
龍香劑,說虎齋藏,上「庚戌」字,灑金嵌珠,重三錢二分。
龍香劑,一面「十笏齋」篆書,兩旁「明萬曆甲辰年歙吳康虞造」行楷,重四錢五分。
墨皇,一面「汪儒仲藏於快雪樓上己未」字,楷書,重一錢七分。
方于魯瑞元極品,漆成斷文,重七錢五分。
玄蟬露,一面「精一齋藏」,上「辛亥」,楷書,漱金,重二錢四分。
來喜閣製墨,下「覺我」方印,「萬曆己未」楷書,墨首兩面盤螭,如古碑,重一錢三分。
九玄三極,一面「建元」二字,楷書,式甚奇古,重一錢八分。
羲蒼篆墨,「紱麟齋藏」,篆書,「歙方于魯倣易水法造」,楷書,一面「龍文子封氏督製」小字,漱金嵌珠,重四錢二分。
玄元靈氣,下「程幼博」方印,一面程大約銘上「庚戌」字,旁「君房氏」三半字,薄甚,重二錢一分。
觀妙齋墨,一面「吳肇一製」,旁「萬曆壬子」,楷書,漱金嵌珠,重二錢四分。
玄玉,一面「吳雲卿珍藏」,八分書,重三錢六分。
青藜光,一面「蘊真閣藏,歙方林宗製」,上為「朱太史先生珍賞」,上下雲頭,方印「林宗」二字,重四錢六分。
空賞齋墨,楷書,漱金,上嵌珠,重二錢三分。
祝彥輔九玄三極,楷書,邊微高,重二錢一分。
函一墨,下「尚友齋」印,一面「曹和初製」,重一錢七分。
玄精,一面「閒道人」三字,八分書,下「東岡」印,落花流水式,塗金,重二錢。
寥天一,一面「吳玄象監製」,楷書,上下作雲頭,重二錢二分。
雙渟花光,一面朱一涵銘,八分書,漱金漆邊,重九錢二分。
爽閣墨,一面「壬戌大年氏藏」,灑金,圓而扁,闊一寸,長倍之,重三錢六分。
虛白齋墨,一面「壬戌年製」,行書,灑金線邊,上圓,重四錢二分。
吳大年倣李法,一面「水華居珍藏」,上「壬戌」二字,漱金線邊,重二錢八分。
野弦堂藏墨,一面「崇禎元年」,楷書,圓印有「家」字,方印「浚明」字,重二錢一分。
延陵吳元養墨,篆書,旁「崇禎年造」,楷書,鎮紙式,重一錢四分。
右墨二十六笏,牧仲得之遼左張秀升,秀升曾為新安太守。
大圓墨,「一池春綠」四行書字,一面盤螭戲水,上旁「小華逸史」,又「水雲居製」,楷書。
重一兩五錢五分,以粵紗易之於米編修紫來。
極品墨半笏,下隸書不全,一面「海陽」草書字,當是邵格之製,重五錢二分。
當朝一品墨半笏,花邊,一面仙人吹簫立鼇首,重五錢二分。
以上二墨,牧仲因其從子子靜而轉得之。
文嵩友墨,隸書,下「葉向榮珍藏」,「向榮」小印,一面牡丹雙鳳,旁「萬曆丙辰年造」,上大千氏楷書,宣城袁士旦贈牧仲,重三錢八分。
赤水珠,兩面雙螭盤繞,旁「柔翰齋」三篆字,上有小銅環,為新安程山尊扇頭物,解之以贈牧仲,重二錢。
玄芝墨,壽星文,一面楷書銘,舊為漢陽熊次侯太史贈牧仲,為其兄存實所奪,故僅存一段,復從其從子子靜得之,重四錢二分。
玄璧,下「程氏君房」印,一面盤螭,上妙品,字漆色如新,麻城劉子貞贈牧仲,重九錢。
吳去塵墨,一面太極圖,一面百子文,上盤螭紐,旁「去塵監製」小字,亦山尊所贈牧仲者,重一錢二分。
麻孟璿好古墨 宣城麻三衡,字孟璿。
好古墨,藏弆甚富。
嘗謂往見故家所蓄,多古香可掬,研之,栗栗起藍煙,自是北地松煤也。
吳念湖藏石綠餅 石綠餅,明供禦物也,徑二寸,厚四分,面文曰「龍香禦墨」,背曰「大明隆慶年製」,皆正書,輪旁朱篆「重三兩八錢」五字。
乾隆壬子,吳念湖司馬得之曲阜桂未谷大令馥處。
錢塘吳秋漁太守昇時客泲南,為賦詩雲:「鸚鵡山南白雲子,銅精熏作翡翠羽。
芙蓉擣汁麝屑膠,大臼深凹三萬杵。
承平天子慕開元,龍香新劑翻松丸,祖母綠裁圓鏡樣,亞姑青印小茶團,龍賓十二埋塵下,冷翠猶磨銅雀瓦。
柿葉書成伴廣文,楊枝買後隨司馬。
相逢為出豹皮囊,古璧一規寒放光。
賈胡欲攫眼空碧,上品隻許收元霜。
雙螭蟠面金塗字,外內朱文鋟款識。
年號分明銖兩真,內家製造精無二。
梅花祕閣珊瑚匙,想見薇香滴露時。
不是宮方修綠黛,肯教梳篋襯紅赦。
三百年來離畫筆,一朝月魄飛蒼色。
從今說餅亦充饑,何須邽字珍唐墨。
」 張叔未藏高麗墨 高麗國墨有「翰林風月」四字,填金,松鶴填青黃朱色。
嘉慶己巳,張叔未購之於京都舊肆。
王灼齋富藏墨 富山王太僕,字灼齋。
有墨癖,所藏隃糜,自唐以來,可數百計,珍若拱璧,不輕示人。
鹹豐戊午春,粵寇擾浙,倉皇奔避,未及攜行。
師退亟歸,則名煤千笏,已融於釜,刷印文告矣。
王驟覩之,撫膺號痛,如喪考妣。
劉鐵雲藏龜甲牛骨 光緒己亥,河南安陽縣四五裡之小屯,有鄉人見地墳起,掘之,得龜甲,與泥相黏,結成團。
浸水中,或數日,或月餘,始漸離析。
然後置之盆盎,以水盪滌之,可兩三月,文字始得畢現。
同時所出,並有牛脛骨,頗堅緻。
龜甲一種,色黃者稍堅,色白者略觸即碎,不易拓也。
龜甲既出土,為山左賈人所得,寶藏之,冀獲善價。
庚子,有範某者,挾百餘片走京師,自炫以求售。
王文敏見之,狂喜,以厚值留之。
後有濰縣趙執齋得數百片,亦售歸文敏。
未幾,拳亂起,文敏殉難。
壬寅,其哲嗣翰甫觀察季烈售所藏,償夙逋。
龜甲最後出,計千餘片,為定海方藥雨所得。
範別有三百餘片,則以歸劉鐵雲。
趙又為奔走齊、魯、趙、魏之邦,凡一年,前後收得三千餘片。
丙午、丁未間,又屢有所獲。
總計所藏,約有一萬五千餘片,惟其後時有散佚,迄宣統辛亥,則所存者僅八千餘片矣。
毛錐之前為漆書,漆書之前為刀筆。
小篆□字,漆書筆也,以手持□象注,漆形。
蓋漢人猶得見古漆書,若刀筆,無見之者矣。
是以許叔重於古籀文,必資山川所出之彜鼎。
不意二千餘年後之人,轉得目睹殷人刀筆文字也。
以六書之恉推求鐘鼎,多不合,再以鐘鼎體勢推求龜甲之文,又多不合,蓋去上古愈遠,文字愈難推求耳。
龜甲可識者,幹支而已,如甲申□□,【此議別言四十三葉第四片也,下倣此。
】乙酉□□,丙寅□□,丁卯□□,戊午□□,己亥□□,庚戌□□,辛醜□□,壬辰□□,癸未□□。
惟巳字不見,其百十三葉第四片,髣髴辛巳,是否未敢定也。
龜甲雖皆殘破,而蔔之繇辭,文本甚簡,往往可得其概。
如丁酉蔔大問角,丁亥彤日□□,庚戌蔔哉問雨,帝不我□□□之類。
若百二十七葉左行曰「庚申蔔厭問歸好之子」,右行曰「辛醜蔔厭問兄之母庚」,凡兩段,皆完好。
兄,疑即況字。
凡稱問者,有四種,曰哉問,曰厭問,曰復問,曰中問。
中字作「□」。
哉、厭兩間最多,疑哉為初問,厭為再問,故《詩》曰:「我龜既厭,不我告猷。
」言我已再問而龜不我告也。
其稱甲子,有與後人不同者,如乙子蔔□□,今己子月不雨□□,癸子蔔厭問,虺父蔔□□之類。
其稱乙子、己子、癸子者,皆後世所無也。
鐘鼎之有象形者,世皆定為商器。
此於車馬龍虎犬豕豚等,皆象形也。
其他象形之字甚多。
鐘鼎有立戈形,此「戊」「戌」二字皆本文。
然則立戈者,有戍邊之意,「戊」「戌」二字,皆由戍字來也。
□□兩字象形,□角字亦象形。
石鼓文「君子雲獵」,獵字下或雲從角,與此正同。
凡問角,皆為雨暘事。
《春秋傳》「龍見而雩」。
雩,雨祭也。
龍東方蒼龍七宿,角實為之首也。
象形之字既多,可知其為史籀以前文字。
何以別其非周初,觀其曰問之於祖乙□□,問之於祖辛□□,乙亥蔔祖丁十五牢□□,辛醜蔔厭問兄於母庚□□,祖乙、祖辛、母庚以天幹為名,實為殷物之確據也。
字見杞伯每父敦,□字疑其象虺形,以與鼎彜虺文相近也.虺父當是掌蔔者之名,故稱虺父蔔者甚多.其蔔占二字,往往加□以為識別,未詳其誼. 龜甲、牛骨兩種,牛骨居十之一二。
蓋古人之蔔,不盡用龜,有雞骨,有羊髀骨,有牛脛骨。
此龜甲之中,雜有牛骨,刻文正同,則殷時固已有之。
其第四哲嗣季英學部大紳嘗言,古人所用之龜,皆全形,所以成碎片者,乃鄉人耰鋤所損耳。
鐵雲以示羅叔蘊,叔蘊乃從而論之曰:「金石之學,至本朝而極盛。
鹹、同以降,山川所出瓌寶日益眾,如古陶器、古金鈑、古泥封之類,為從來考古家所未見。
至光緒己亥,而龜甲牛骨迺出焉。
此物為唐、宋以來載籍之所未道,不僅其文字有裨六書,且可考證經史也。
」 古蔔筮之制,故書散失,其儀式多不可考見。
《漢書?藝文志》載蓍龜十五家,都已散佚,惟《周官》及《太史公書》,尚得其?略。
今依據兩書,參以目驗,有所是正於經史者,凡四事。
一曰灼龜與鑽龜。
古人灼龜用荊,謂之燋,【《史記?龜策傳》:「灼以荊儀。
」《禮?士喪禮》:「楚焞置於燋。
」注:「楚,荊也。
」《周官?華氏》注:「燋,謂灼龜之木也。
」】又謂之焞,又謂之焌,【《士喪禮》:「楚焞置于燋。
」《華氏》:「遂龡其焌集契。
」焞,灼龜火,或作焌。
】取明火以灼龜。
【《華氏》:「凡蔔,以明火爇燋。
」注杜子春曰:「明火,陽燧取火于日。
」】其灼也,必焦黑,【《蔔師》:「揚火以作龜,緻其墨。
」注:「緻其墨者,熟灼之。
」】此灼龜之可考者。
鑽龜,一曰作龜,【《大蔔》作龜注:「作龜,謂鑿龜。
」】鑿龜用契,【《華氏》:「掌其燋契。
」注:「契謂契龜之鑿也。
」】此鑿龜之可考者。
蓋古人之蔔,先鑽後灼。
鑽與灼自是兩事,本自分明,故《龜策傳》曰:「蔔先以造灼鑽,鑽中已,又灼龜首各三,又復灼所鑽中。
」此鑽先灼後之明證。
今驗之新出之龜甲,其鑽迹作○狀,大如海松子仁,以利刃鑿之之痕可辨認,或一或二,灼痕或即在鑽旁。
或去鑽痕稍遠,灼痕員形,略小於鑽迹,此又鑽與灼為二事之實驗。
乃經注家多誤併鑽與灼為一,如《華氏》「掌其燋契。
」注:「《士喪禮》,楚焞置於燋,焞即契,所用以灼龜。
」《士喪禮》注:「楚,荊也。
荊焞所以鑽龜灼龜。
」《正義》:「古法,鑽龜用荊,謂之荊焞。
」殊不知灼龜用焞,鑽龜用契,混契與楚焞為一者,誤也。
且不僅箋註家如此。
《周官?蔔師》:「揚火以作龜。
」其語亦未明了。
此箋注家緻誤之所由來,非實見鑽與灼之迹,殆不能發見其譌誤,此是正之一端也。
二曰鑽灼之處。
古人灼龜,其部分不甚明了。
《周官?大蔔》:「眡高作龜。
」注:「眡高以龜骨,高者可灼處,示宗伯也。
」龜之骨近足者,其部高雲雲。
茲驗之今日所出故龜,其鑽灼處皆在腹內之澀面,而不在腹下光滑之處,【骨亦然。
】殆以光滑之處難灼也。
其部分則或偏或正,式不一,此又可據目驗補經史之缺者二也。
三曰蔔日之龜策。
傳載蔔禁日雲,子亥戊不可以蔔。
今證之故龜文字,則以此數日蔔者甚多。
或此禁忌,乃有周以後之說,而今日出土之龜,尚在夏、殷時故邪?此又可以之補正史記者三也。
四曰骨蔔之原始。
古經史不言骨蔔,惟楊方《五經鉤淵》。
【《初學記行》】言東夷之蔔用牛骨。
茲驗之今日所得故骨,皆為牛脛骨,其文字既與龜同,且與龜同出一處,其為同時物無疑。
可知三代時,我國久用骨蔔,特書闕有間耳。
此又可補經史之脫佚者四也。
至其文字之締造,與篆書大異,其為史籀以前之古文無疑,為龜甲、牛骨乃夏、商而非周之確證。
且證之經史,亦有定其為夏、商而非周者。
《周官?占人》:「凡蔔筮,既事,則繫幣以比其命。
歲終,則計其占之中否。
」注杜子春雲:「繫幣者,以帛書其占,繫之龜。
玄謂既蔔筮,史必書其命龜之事,及兆于策,繫其禮神之幣而合藏焉。
」按無論如杜說為書占於帛,繫之於龜,抑如鄭說為書辭於策,繫之於帛,均足證周人非逕刻辭於龜可知。
今逕刻文於龜,其非周制而為夏、殷之制,顯然而見。
且更有足證者,《史記?龜策傳》:「夏、殷欲蔔者乃取蓍龜,已則棄去之,以為龜藏則不靈,蓍久則不神。
至周室之蔔官,常寶藏龜蓍。
」由是觀之,周人之蔔,一龜不僅用一次。
今逕刻辭於龜,其為一用即不再用可知。
此均足為夏、殷之龜而非周龜之確證,鐵案如山,不可移易焉矣。
羅叔蘊藏龜甲牛骨 羅叔蘊知劉鐵雲藏有龜甲、獸骨,其上皆有刻辭,因慫恿鐵雲拓墨,為選千紙付影印,並就《周禮》、《史記》所載,為之考證,復經瑞安孫仲容主政詒讓、日本林泰輔學士相與考訂,援據賅博。
未幾,而叔蘊又以退食餘晷,盡發所藏拓本,更從估人之來自中州者,博觀龜甲、牛骨數千枚,選其尤殊者七百枚藏之。
並詢知發見之地為安陽縣西五裡之小屯,其地固武乙之墟也,又於刻辭中得殷帝王名諡十餘,乃恍然悟此蔔辭者,實為殷室王朝之遺物。
其文字雖簡略,然可正史家之違失,考小學之源流,求古代之蔔法,蓋實殷、商之貞蔔文字也。
不寧惟是,且尚有數事足資博聞者。
一,於此可知書契之形狀。
倉頡之初作書,蓋因鳥獸蹄迒之迹,知最初書契,必凹而下陷。
契者,刻也。
【《荀子》之「鍥」,即契之後起字。
】小而簡冊,大而鐘鼎,莫不皆然。
故龜蔔文字,為古人書契之至今存者,其可珍貴,殆逾漢、唐人之墨蹟。
文字之小者,不及黍米,而古雅寬博,於此可見古人技術之工眇,更逾於楮墨。
抑三代之時,尚為銅器時代,甲骨至堅,作書之契,非極鋒利不可。
是可知古人鍊金之法,實已極精也。
二,於此可知古人文字之行款讀法。
蔔辭文字,或右讀,或左讀,更有顛倒參錯讀之者。
叔蘊所藏龜甲,文曰「癸子蔔貞王」五字,分二行左讀。
其左又有「癸匕」二字,倒書之。
又有「辛卯貞□」四字,為二行。
「辛卯」二字順書,「貞□」二字逆書。
又書十一月作□□,十二月作□,十三月作□□。
又「貞之于父卯犬羊三」,其行次作「貞之犬。
」【首行。
】「于三父」,【次行。
】「卯羊」。
【原文三行,行三字,左讀。
】如此者甚多。
三,於此知古器多塗朱墨。
叔蘊所藏龜甲、牛骨,文塗朱者甚多,【但亦有文字數段,獨朱塗其一二段者,此殊不可解。
】其塗墨者至罕,叔蘊所藏,一二枚而已。
叔蘊又有所藏古陶尊,【亦洹水之陽出土,殆亦殷器。
】塗朱亦未滅。
端忠愍所藏古玉刀亦然。
且漢之瓦當,亦有塗朱者,其意雖不可曉,要知此風自殷商已然矣。
貞,問也。
《周禮?春官?大蔔》:「凡國大貞,蔔。
」鄭司農曰:「貞,問也。
國有大疑,問於蓍龜。
」 叔蘊所藏龜甲、牛骨,凡三萬餘片,有鑽有鑿。
鑽形圓,鑿形橢圓。
【胡煦曰:「蔔先用契刀開龜,為方形。
」今契形或圓或橢圓,胡說誤也。
】又有鑽而復鑿者。
蓋灼處欲其薄,乃易坼也。
大率龜甲皆鑿,未見有鑽者。
牛骨則鑽者十之一,鑿者十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