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類

關燈
文畫之上。

    數月以後,則僅留梅花,抽去山水矣。

     陸存齋藏楓江漁父像 吳江徐電發《楓江漁父小像》手卷,紙本,謝彬寫照,童聲補圖。

    題者,自沈荃以下六十餘人,皆一時知名之士。

    文歌詩辭,真草隸篆,無體不備。

    卷藏歸安陸存齋之皕宋樓。

    錢塘洪昉思曾題北中呂一曲《粉蝶兒》雲:「江接平湖,渺茫水雲煙樹,戰西風一派菰蒲。

    白蘋洲,黃蘆岸,廝間著丹楓遠浦,秋景蕭疏。

    映長天,落霞孤騖。

    」《醉春風》雲:「俺隻見小艇乍迎湖,孤篷斜帶雨。

    柳邊漁網曬殘陽,有多少楚楚。

    停下了短槳輕帆,趁著這晚煙秋水,泊在那野橋官渡。

    」《普天樂》雲:「見一個釣魚人江邊住,筍皮笠子,荷葉衣服,足不到名利場,心沒有風波懼,穩坐磯頭無人處。

    碧粼粼細數遊魚,受用足一竿短竹,半壺綠醑,數卷殘書。

    」《紅繡鞋》雲:「那漁父何方居住?指楓江即是吾廬,何須隔水問樵夫。

    雲藏林屋小,天逼洞庭孤,剛離著三高祠不數武。

    」《滿庭芳》雲:「傍柴門停舟暫宿,江村吠犬,霜樹啼烏。

    縱然一夜風吹去,也隻在淺水寒蘆。

    破簑衣殘針自補,枯荷葉冷飯平鋪。

    秋如素,漁歌一曲,千頃月明孤。

    」《小上樓》雲:「正安穩羊裘避俗,不隄防鶴書徵取。

    逼著您罷釣收綸,棄餌投竿,攬轡登車。

    離隱居,到帝都,龍門直度,拜殊恩古今奇遇。

    」《十二月》雲:「但莫忘舊盟鷗鷺,且休提新膾鱸魚。

    空想像志和泛宅,漫尋思範蠡歸湖。

    凝望處雲山杳靄,魂夢中煙水模糊。

    」《堯民歌》雲:「描不出滿懷鄉思憶東吳,因寫就小江秋色釣魚圖。

    翠森森包山一帶有還無,片時間晚雲收盡碧天孤。

    傳書平沙落雁呼,直飛過斜陽渡。

    」《耍孩兒》雲:「俺不能含香簪筆金門步,隻落得窮途慟哭。

    山中尚少三間屋,待歸休轉又躊躇。

    不能做白鷗江上新漁父,隻混著丹鳳城中舊酒徒。

    幾回把新圖覷,生疏了半篙野水,冷落了十裡寒蕪。

    」《尾聲》雲:「江波寒潦收,楓林夕照疏,比磻溪也沒甚爭差處,隻您這垂釣的先生不姓呂。

    」 鹿文端藏早朝圖 國初,蔡修撰啟僔《早朝圖》點染至佳。

    房左側置薰籠,覆以朝衣,一侍史監之。

    右設妝臺,姬人對鏡整髻,為欠伸乍醒狀。

    旁有墩,雪貍臥其上。

    中央施甲幛,玉手褰幃,珊鉤乍上,弓鞋半露,椽燭熒熒,真名筆也。

    朱竹垞題雲:「遮莫鼕鼕畫鼓頻,披帷風定燭如銀。

    繡墩隻許貍奴臥,辛苦妝臺弄髻人。

    」鹿文端公傳霖藏之。

     董詢五藏柳陰消夏圖 周均,字平畦,桐鄉人,家青鎮。

    善畫山水,宗倪、黃,出筆蒼老,有虛實兼到之妙。

    晚年氣益古茂,其所畫《柳陰消夏圖》,為秀水董詢五鹺尹宗善所藏。

    有德清蔡穀山學士題句,註雲:「平畦之畫,能用法而得法外意。

    」信然。

    其子鈺,字堅庵,又字小畦,邑增生,工詩畫,有淵源,克承家學。

     李子中好金石 康、雍間,嘉興有李子中名光映者,好金石,藏弆甚富。

    著有《觀妙齋藏金石文考略》,金心齋為序之曰:「七情,欲居其一,人所不能無而足以為累者也。

    然非必為累也,視所欲何如耳。

    子中於一切聲色貨利,澹然皆無所欲,獨於書籍及名流筆墨遺蹟,與夫金石文字,自謂平生之欲存焉。

    計積累所收,碑刻搨本,視曹氏古林金石表,不減其數,可謂富矣。

    好手裝潢,時出把玩,乃偕其姊夫王典在博采諸家之論錄之,以互證其然否,間附己說於其後焉。

    」 周立?好金石 周立?廷尉,乾隆朝人。

    在京師時,所居必疊石為山,引泉為池,花木蔥蒨,藤竹交錯。

    且嗜古成癖,每遇古人金石墨蹟,不惜以重資購之。

    嘗輦西山貞珉至其邸,盈庭充壁,鐫劂之聲無虛日。

    邸舊有軒,曰得石,為易名曰石寄,而跋之雲:「得耶?失耶?寄耶?」 丁敬身好金石文字 錢塘丁敬,字敬身,號鈍丁,自稱龍泓山人,家杭州候潮門外。

    鄰保皆野人也,釀鞠糵自給,身廁傭販,未嘗自異。

    顧好金石文字,窮巖絕壁,披荊榛,剝菭蘚,手自摹搨,證以志傳,遂著《武林金石錄》。

    分隸皆入古,而於篆尤篤嗜,嘯堂集古,兼入其室,非性命之契,不能得其一字也.秦漢銅器,入手即能辨.性耽籍,以家貧不能出重貲購買,而門攤市集,眼光所注,悉無所遺.小樓三楹,(屍臿)(屍乏)滿室,叢殘不復釐理,皆異冊也. 彭尺木收弆金石文字 長洲彭紹升,字允初,芝庭尚書之子,即尺木居士也。

    修淨業,好讀古德書,間作漢隸,收弆金石文字。

    嘗謂江藩曰:「朱子亦愛金石碑版,此《論語》所謂遊於藝,非玩物喪志也。

    」 釋六舟為金石僧 釋達受,號六舟,海寧白馬寺僧。

    故名家子,耽翰墨,不受禪縛。

    行腳半天下,名流碩彥,無不樂與之交。

    精鑒別古器及碑版之屬,阮文達嘗以金石僧呼之。

     吳子苾酷好金石文字 吳式芬,字子苾,號誦孫,山東海豐人.道光甲午進士,官至內閣學士.酷好金石文字,就孫淵如《寰宇訪碑錄》補其未備,刪其訛複,增入三代,秦,漢以來吉金,注明某氏家藏,如孫錄收甎瓦之例,惟不載璽印,泉幣,鏡銘.其載有年月者,孫錄未詳碑額,亦并補之.書約十六卷,名曰《 麕古錄》.又復薈萃金石目錄,分州縣編之,其存者則列為已見,未見者則注明見某書,列為待訪。

    凡古今金石諸書,無不備採,復取歷代史籍及諸家文集、說部以益之。

    墓誌以曾出土著錄者為斷,而不采文集。

    鐘鼎、甎瓦之流傳無定所,亦不收載。

    地裡未詳者,別附於後,以俟參考。

    曰《金石彙目分編》,約四十卷。

    於款識古文,研究六書,多所考釋。

    於穹碑巨著,缺文誤字,博訪舊本,多所補正,皆散見所蓄金文冊字,及手校金石各書。

    又以關中漢泥封出土綦多,謂足明兩京制度,訂史冊沿譌,及裒集搨本,據《漢志》編次,加以考證,成一卷。

     吳平齋考訂金石 歸安吳雲,字平齋,晚號退樓。

    篤學考古,至老不疲。

    考訂金石文字,確有依據,一字之疑,窮日夜討索不置。

    儀徵阮氏、嘉興張氏、蘇州曹氏所藏吉金為東南最,亂後散失,往往於市肆中物色得之,不惜解衣質錢以買,人以擬之於王元美。

    所著有《兩罍軒彜器圖釋》十二卷、《古銅印存》十二卷、《古官印考》六卷、《考印漫存》九卷、《焦山志》十六卷,《虢季子盤考》、《漢建安弩機考》、《虞溫公碑考》、《華山碑考》各一卷。

     潘文勤為金石學家 光緒初,潘文勤公與翁叔平相國同龢、盛伯羲,研索鐘鼎篆隸,往來箋翰,率用籀分,遂以金石學家馳名都下。

    某年,以修墓回籍,聞某處有某碑原石,欣然往覓。

    至則石在某姓家子婦牀後壁間,文勤持燭捫索之良久,飛塵滿頭不顧也。

    已而審為真本,立予五百金,舁之去。

    文勤尤注意吉金,所藏鐘鼎彜器之屬,逾五百件,實為收藏吉金家之第一。

     陳壽卿藏三代金石 鹹、同間,常州學派衣被海內,能文之士,稍稍通金石,不復拘守許、鄭舊說。

    其時吳中有吳子苾、吳清臣、吳平齋、潘文勤諸人,皆各以其所得彜器,目睹口述,成為紀載。

    而濰縣尤為金石薈萃之區,贋品之出自濰縣者,幾可亂真。

    蓋以人習斯藝,而又能不憚勞苦,敝衣糲食,常跋涉數千裡外,至於關中,北極河朔,多得古物以歸,藉為模範,可謂能矣。

    陳壽卿介祺實產其邑,家多收藏,生平酷喜三代金石文字,且得子苾、平齋以為之友,商搉評定,尤能發前人所未發也。

     許四山藏乳彜 順治朝,扶風縣田夫某偶見河岸土崩,掘之,得一銅器,狀如盂,高八寸,圍徑六寸,乳周其體,硃翠斑斕,中有古文,莫能辨,乃橐以入城。

    醫師席某出千錢易之,徧詢博古家,曰:「此殷之乳彜也。

    古文為祖丁二字。

    」席乃珍之。

    合肥許四山視學西秦,席以彜獻,因錄其子於邑黌。

     宋牧仲觀焦山周鼎 鎮江焦山有古鼎一,周物也。

    高一尺三寸二分,腹徑一尺五寸八分,口圍視腹而殺其七之一,耳高三寸,足倍之。

     鼎有銘在其腹,其辭曰:「惟九月既望甲戌,王還於周.□□於圖室.司徒南仲右□惠□立中庭.王呼史受冊,命□惠□官司□王□側□作,錫女玄衣束帯,戈琱戟,縞韠彤矢,鋚□鸞旂. 亾惠敢對楊天子,丕顯敷休,用作尊鼎,用享于□烈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凡蝕二字,疑不能明者八字,此長洲汪苕文所釋也.歙縣張山來所見釋文則稍異,其辭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如於周.丙子,烝於圖室.司徒南仲佑,世惠,僉立中庭,王呼史端,令【疑命之誤。

    】世惠曰,宣治佐王,頗側,弗作,錫女玄衣束帶,戈琱戟,縞韠彤矢,鋚勒鑾旂。

    世惠敢對揚天子,丕顯敬休,用作尊鼎,享于□列考,用周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

    」新城王西樵所釋則又異,其辭曰:「維九月既望甲戌,王【及還】于周。

    宓【子】□于圖室。

    【治征司徒】南中佑□惠□立中庭。

    王呼【史受】冊命,□惠□官【司治】□王□側□作,錫女玄衣束帶,戈琱戟,縞韠彤矢,鋚勒鑾旂。

    ??亾惠敢揚天子,丕顯【敷】休,用作尊鼎,用享于□烈考,用周,【簠簋】壽萬年,子孫永寶用。

    」 鼎故為明代鎮江某巨室物,當嚴嵩枋國時,某官於朝,嚴欲得之,不即獻,因嫁禍焉,鼎遂入嚴氏。

    嚴敗,鼎復歸江南顯者某。

    某以禍由鼎作,謂鼎不祥,捨之焦山寺中。

    康熙己酉夏,商邱宋牧仲尚書與人遊焦山,宿海雲堂,曾觀之,賦詩紀事,並勒石於《瘞鶴》銘之旁。

     徐林鴻知靁尊年代 徐徵士林鴻善鑒賞,別書畫真偽,百不失一,兼善飲。

    嘗過顏禦史豹文別業,禦史知其為大戶也,出靁尊,貯酒容一鬥。

    賓客多避席,徵士連舉者三。

    顏詢之曰:「此何年製也?」徵士笑曰:「北齊文宣帝天保六年避暑晉陽宮所作也。

    」驗其下款識,果然。

     豐潤學宮有古鼎 康熙時,方樸山大令楘如宰豐潤,著《浭陽雜興》詩,中有「贋鼎摩挲學舍昏」之句,自注雲:「學宮古鼎,為某家師以贋者易之。

    」程瑤田言:「餘驗是鼎,青綠透入銅質中,非近人所能贋造。

    且宋時於古銅器,皆磨治之,塗以蠟,今之鑑古者名曰宋磨蠟也。

    是鼎翡翠硃砂瘢,與銅質均平若一,殆經宋時磨治者歟?其銘乃六朝人追仿古篆,不能如秦、漢之古,所固然也。

    樸山但據謠諺雲雲,未之深考耳。

    」豐潤縣牛鼎,重五十五斤,兩耳三足,承鼎腹處為牛首,足末為牛蹄,故銘曰牛鼎。

    縣志謂明掘土得之。

    銘辭四十一字,有「甲午八月丙寅」及「宋器」字,適與劉宋孝武帝孝建元年為甲午,八月二日為丙寅相合。

    先是,汪翰林師韓推求史鑑,謂鼎當鑄於趙宋政和年,疑有誤。

     成均有十器 國學禮器,多貽自前朝。

    乾隆乙酉,高宗復於大內尊彜中,親選十器,頒予成均。

    凡犧尊一,雷文壺一,了爵一,內史卣一,康侯鼎一,明簋一,雷紋觚一,召仲簠一,素洗一,犧首罍一,皆周以前法物,陳設於大成殿庭。

    【乾隆己未,送闕裡孔廟陳設祭器,爵鉶十六,簠一,簋一,籩四,豆四,乃新製者。

    】 莊迂甫好宣德爐 陽湖莊迂甫,名通敏,方耕少宗伯仲子也,好宣德香爐。

    官翰詹垂二十年。

    和坤浸用事,莊飲大醉,即呼其名而痛詆之,盡取所蓄爐,碎之滿庭。

    醒而惜之,則又購買,月或一二次。

    有賣爐者知其然,至移寓近之。

     曾賓谷藏宣德銅盤 曾賓谷侍郎燠藏宣德銅盤,方徑三寸五分,中刻禦製《錦堂春》詞雲:「映日穠花旖旎,縈風細柳輕盈。

    遊絲十丈重門靜,金鴨午煙清。

    戲蜨渾如有意,啼鶯還似多情。

    遊人來往知多少,歌□散春聲。

    宣德七年正月十五日。

    」 成哲親王詠明趙忠毅鐵如意 明趙忠毅公南星鐵如意,當時所製非一,銘詞、形製大略相同,而年款各異。

    施念曾宛雅所載一柄,為神宗戊申春製,其最古者也。

    銘曰:「其鉤無鐖,廉而不劌。

    以歌以舞,以弗若是利,維君子之器也。

    」沈文愨、厲樊榭、韓其武所歌,皆未識年月。

    若壬申製者,則在初頤園處,天啟壬戌張鼇春製者,在吾簣一處;天啟癸亥製者,在陸丹叔處。

    成哲親王所得,則為天啟甲子所製,王作詩詠之,有句雲:「銘辭二十有八字,義類直與丹書同。

    」 初頤園藏商重屋父丁尊 重屋父丁尊文在器底之側,嘉慶辛酉冬,嘉興張叔未解元廷濟客京師,從琉璃廠肆假至虎坊橋趙某寓邸觀之,濡脫數本,後歸初頤園中丞。

    肆中人雲:「乾隆年以百金購得,謂可利市三倍。

    己未以後,值不過十之二三。

    今京城內外,又值水災,此中聲希味澹,更無人過而問之矣。

    」 阮文達藏漢厲王鈴 阮文達藏漢厲王鈴,文曰「中殿言」,取《尚書》「工以納言」之義。

    金質堅鍊,制度渾樸,斑駮陸離,非唐、宋所能及。

     阮文達得偽鐘鼎銘 阮文達撫浙時,其門生有入都會試者,偶於通州逆旅中購一餅充饑,見其背斑駮成文,戲以紙搨之,絕似鐘鼎銘,即寄文達。

    佯言某於通州古董肆中,見一古鼎,惜無資不能購,某亦不知為何代物,特將銘文拓出,寄請師長,與諸人考訂,以證其真贋。

    文達得書,即集嚴小雅、張叔未諸名士互商。

    諸人臆為擬議,皆不同。

    最後,文達乃指為《宣和圖譜》中之某鼎,即題跋於後,歷言某字某字,皆與《圖譜》相合,某字因年久銘文剝蝕,某字因搨手不精,故有漫漶,實非贋物雲雲。

    門生見之大笑。

     阮文達宴門生用古器 阮文達開府兩粵,一日,讌高材生於學海堂,所用器具皆三代鼎彜尊罍之屬,食品一秉《周禮》,委某生監督焉。

    時陳蘭浦國子澧為坐賓,語人曰:「阮公明經博古,一宴會而能令諸生悉某器某味為某形某名,受益者多且速矣。

    」 阮文達得偽折足鐺 阮文達予告歸,搜羅金石,旁及鐘鼎彜器,一一考訂,自誇老眼無花。

    一日,有以折足鐺求售者,再三審視,鐺容升許,洗之,色綠如瓜皮,大喜,以為此必秦、漢物也,以善價得之。

    偶讌客,以之盛鴨,藉代陶器。

    座客摩挲歎賞,文達意甚得也。

    俄而鐺忽匉然有聲,土崩瓦解,沸汁橫流,恚甚。

    密拘其人至,鍵之室,命每歲手製贋鼎若幹,優其工價。

    此後贈人之物,遂無一真者。

     阮文達家廟藏器 阮文達家廟藏器,有周虢叔大(上林下令)鍾,格伯簋,寰盤,漢雙魚洗,皆無恙,惟全形推拓不易,因而真蹟甚稀.況夔笙求之經年,僅獲一本.復本所見非一,石刻較優於木,然真贗相形,神味霄壤,可意會不可言傳,不僅在花紋字畫間也. 寰盤拓本上款下形,又於形中拓款,作側懸形。

    真本拓不及半,復本輒過之,以氈椎有難易之分,凹與平之不同也。

     真器拓本,悉出阮氏先後羣從之手,墨色濃淡不勻,字口微漫,不能甚精。

     六舟為程木庵拓彜器款識 徽州程木庵洪溥博物好古,嘗延六舟上人為拓所藏鐘鼎彜器款識。

    六舟贈以蔣氏《別下齋叢書》。

    木庵見錢警石所著《曝書雜記》,深相契合。

    讀至第二卷,知其未有《通志堂經解》,因以儲藏副本屬六舟弟子虛山攜贈訂交。

     張叔未藏古銅書笵 張叔未藏有古銅一片,色黝然,其上有楷書,反刻「《易》奇而法,《詩》正而葩,《春秋》謹嚴,《左氏》浮誇」十六字。

    凡四行,四字為一行。

    張以之為書笵,有自跋雲:「此初刊書時鑿銅為式,以頒示匠者之物也。

    韓文始鐫於孟蜀,歐陽子書後雲,文字刻畫頗精於今,今世行本,則此為孟蜀勅刊韓集時銳銅為式可知也。

    」 張叔未藏漢黃山第亖鐙 嘉慶甲子三月三日,張叔未從海鹽張文魚購得漢黃山第亖鐙,值銀八餅,鑿款在下般之上面,曰:「黃山第亖。

    」《漢書?地理志》:「右扶風槐裡縣有黃山宮,孝惠二年起。

    」《三輔黃圖》卷三:「黃山宮在興平縣三十裡,武帝微行,西至黃山宮。

    」此鐙為離宮所設,黃字從人「□」從「臼」,四字積畫為之。

    西京妙蹟,古趣天成。

    叔未所藏漢器,無更出其前者。

    己巳春,翁覃谿題其《集古款識冊》雲:「叔未此冊,餘獨鑒賞此黃山鐙,是以專用為題,作詩系於冊後,蓋亦如歐陽子得林華宮行鐙銘也。

    」 張叔未藏漢宜子孫鐙 嘉慶乙亥二月廿八日,張叔未得漢宜子孫鐙於海鹽陳氏肆中,值銀五餅有半。

    秦以下,陽識則鑄,陰款則鑿,商、周金款撥蠟之法,嬴、劉已失其傳矣。

    「宜子孫」字,為漢器所習見。

    此「子」字下半,左向疊旋,「孫」字右旁增二小直,體勢益覺縝密,可見漢京結字之妙。

     張叔未藏漢館陶公主家鐙 嘉慶庚辰二月十三日,張叔未得漢館陶公主家鐙於蘇州,鑿款在側,曰「□□□□【約四五字】。

    寸八分,高三寸六分,重一斤八兩,館陶家。

    」館陶長公主嫖,孝文帝女,竇後所生。

    後遺詔,盡以東宮金錢財物賜之,此西漢初器也。

    文中青綠填積,尚未洗剔,「家」字末筆甚長。

     張叔未藏金皇統造像 金皇統戊辰造百佛像,嘉慶庚午初夏,張叔未得之於平湖新埭,所謂造像一鋪也。

    黃小松司馬易曾藏一版,與之同,背無款記。

    方鐵珊大令廷瑚曾以一闆貽海寧馬橋馬氏,背有貞元年款。

    蓋南北朝造石像,累數十百,此鑄銅為像,以百計,尚沿六朝舊習也。

     張叔未藏商琱字句兵 嘉慶庚辰二月廿四日,張叔未自常熟回舟,訪陸直之於吳江之蘆墟東沽陸朗夫中丞丙舍,直之出商琱字句兵見貽,叔未乃報以銀四餅。

     張叔未藏商父戊觶 商觶,高建初尺七寸有奇,朱碧斑連,光采奪目。

    外雷回文,極淺細。

    文在腹,曰「子作父戊彜」。

    又龍形、山形、手執刀形,器極小而文極精,他未有過於是者。

    道光壬午五月廿四日,張叔未從海寧許喈音購之,其值錢十八千。

     張叔未藏周虢叔大林?令鐘 周虢叔鐘,鉦間文四行四十字,鼓左文六行五十字,舊為陽湖孫淵如觀察所得。

    嘉慶丁醜秋,張叔未得其自拓本。

    未幾,歸吳山尊。

    吳掌教揚州梅花書院,常陳設院中。

    斌笠耕觀察良思得之,不果。

    後歸兩淮鹺使阿克登布,得白金一千二百兩。

    阿既受替,復送歸吳以誌別。

    吳歿,償歸張廣德銀號,值如歸阿之數。

    張又歸潤州某。

    以上轉徙之跡,趙晉齋言之最詳。

    道光辛卯春初,蘇州鄭竹坡以銀二百餅從潤州買得之。

    二月九日,偕陳葦汀、徐蓉村來售於張叔未,值銀二百七十餅,別酬徐十四餅。

    是時,每餅易大錢九百三十文。

     鐘朱碧入骨,極絢爛,極潤澤,當由鑒藏家摩挲積久所緻。

    三月廿二日,鄭以其架至,高七尺,廣三尺,榦方三寸餘,紫檀木,深黝如漆,乃一二百年前物也。

     古金有文字者,鐘最難得。

    叔未所見鼎彜之屬,凡數百,於鐘僅見積古齋三器,蘇米齋一器。

    所藏古器亦將及百,向惟一水字小鐘。

    辛卯十二月十七日,以五十金購吳門汪心農所藏之孔璋鐘,有四十三字者。

    及獲此,叔未自謂厚幸也。

     張叔未藏周史頌盤 周史頌盤,海鹽汪氏售歸嘉興王氏。

    當積古齋收輯款識之時,此器祕不肯出,故未入錄。

    朱右甫侍郎為弼嘗題其齋曰寶盤。

    其後王刻蘇詩,即名曰寶盤齋石刻。

    嘉慶丁酉十一月,售歸於張叔未。

    「頌」字「般」字,舊為青綠淹淤,拓不得出。

    漬醯兼旬,洗刷俾顯,叔未自以為大快事也。

     張叔未見吳越金塗塔 五代時,吳越錢忠懿王於宮中冶烏金為瓦,繪梵夾故事,滲以金飾,造阿育王小塔八萬四千座,埋藏國中名山,以為功德,世所稱吳越金塗塔者是也。

    宋姜白石得一版,周晉仙為作歌。

    明顧耿光掘得一版,憨山大師為作記。

    至國朝,蔣爾齡亦得一版,捨諸白蓮寺,周青士曾見之。

    朱竹垞嘗以未得見而為之歎息。

    張叔未所見之塔,又別是一版,在桐鄉金雲莊家,蓋即毛子文所藏者。

     徐星伯得唐時銅佛銅匕 烏魯木齊所屬濟木薩保惠城,為唐北庭都護地。

    城北五裡,有舊城基址,土人名之曰破城。

    其地往往得唐錢【皆開元錢。

    】與銅器,而銅佛尤夥,大小不一。

    牟利者,置窩棚於其地,掘而貨之,然取之不竭。

    嘉慶時,多餘山侍郎慶歸,攜銅佛數尊,皆新出土者。

    徐星伯乞其一,高約二寸,厚約二分,為韋陀狀。

    下有座,似蓮花形,座有四孔,皆穿,下有圓柱,似冠上頂柱,蓋用以安插者也。

    佛腦後有銅鼻一直孔穿,蓋用以備綰繫也。

    又有一銅匕,長約七寸,綠墳起如黏翠,厚將及分,蔥然可愛,皆唐物也。

     張仲甫索鼎於劉燕庭 張蘭渚中丞曾購得虢叔鼎一具,傳其子仲甫。

    時劉燕庭方伯喜海為浙江藩司,酷嗜金石。

    將行,仲甫託人以鼎售之,得價千金。

    已而大悔,劉行已二日,乃使人持千金,以輕舸追之,得鼎以歸。

    胡書農學士嘗作長歌嘲之,其辭意謂家有寶鼎,譬諸名姝,非可售讓。

    若既與人,豈可索還。

    今之索鼎,有若以愛妾侍他人寢而又索回也。

     蔣礪堂愛銅壺滴漏 廣州布政司南街,有地曰雙門底,其高如闕舍,高懸木牌,以占初正外,並有銅壺滴漏,置之樓。

    漏製於宋,歷時約千餘年,其效如舊。

    其製法,以七尺臺分三層,於巔置銅釜,盛水若幹,水由臺中出達之,以半面銅管由上至下,徐徐而滴,至末入於桶。

    桶插十二時竹籤,分初正二候。

    水自桶底送籤而出,水滿籤盡,又返其水於釜。

    水若不足,以他水益之,但上必以釜滿為度,下必以桶滿為度。

    晝夜流動,不差累黍。

    蔣礪堂制府神其術,每至,必撫摩竟日,且曾仿造之。

     徐司馬辨鼎彜敦鬲文 徐若洲司馬鴻謨宦揚州,嘗於鹹豐時避兵如臯,工詩善畫,尤精篆隸,鼎彜敦鬲文,見之輒辨真贋。

     劉壯肅藏周虢季子盤 周宣王乙酉正月三日所製之虢季子盤,以銅為之,大如盆,長六尺弱,廣三尺強,中深一尺許,高亦如之,四足八環,凡古篆百十有一字,皆有韻之文也。

    盤故在陝西鳳翔府寶雞縣之虢川村。

    寶雞,即古西虢地也。

    道光朝,常州徐傳兼明府燮鈞知郿縣時,聞而購之,以專車載之至南。

    粵寇擾江蘇,合肥劉壯肅公銘傳帥師克常州,得盤,因築盤亭以庋之。

     李誠甫鑒別古彜器 李誠甫,山西太平人。

    能鑒別古彜器,潘文勤、王文敏所蓄,泰半出其手。

     俞筱甫以詩乞銅鼻塞 光緒戊戌,吳縣俞筱甫通守廷瑛得一色青綠長寸許形似棗核之物。

    物銅質,中圓而兩端銳,一端圓,一端三棱如觚,皆自腰而分,審為古人殮時以塞鼻者。

    蓋於潛趙伯英廣文逢年嘗客松江,得於冷攤,俞見而愛甚,乃賦詩以乞得之。

     端忠愍藏毛公鼎 毛公鼎出陝中,文甚多,有四百八十一字,又重文九字,空格二字,前半尚隱隱有闌,自來文字之多,無逾於是者,且其字半在最深凹處,斷非近人所能偽造。

    拓出,則紙凸起,非裁剪不能付裝。

    文屈曲如環,翦帖之,則神緻已失。

     鹹豐壬子,蘇億年載之入都。

    時陳壽卿供職詞館,以重資購藏,秘不示人。

    同治壬申,潘文勤公始見之,歎賞弗置,乃屬胡石查鉤摹鐫版以傳。

     鮑子年言寓秦久,與蘇兆年、張二銘輩時相見,凡作偽之器,亦不復諱,如葉東卿之遂啟諆鼎,補鐫猶所目睹。

    是二鼎文字,實出土時所有,而當日都下疑者紛紛,宜壽卿有一言以為不知之慨歟? 壽卿之女夫某孝廉,將上公車,乏資,告貸於壽卿。

    問所需,答以四百金。

    壽卿乃出所藏銅器拓本數紙與之,曰:「持此詣京師,行李無虞困乏矣。

    」某失色,姑應而受之,復貸於他氏,有所不足,悻悻至都門。

    試未畢,而囊已罄,不得已,出壽卿所贈品,則毛公鼎拓本四五紙而已,稍稍以示人,俱售去。

    計所得金,適如告貸數,或過之矣。

    自以巨值歸端忠愍,拓本遂漸多。

     周雨蕉藏盂鼎 盂鼎出秦中,本岐山宋氏物,為周雨蕉明府賡盛所得,堅不示人。

    高二尺許,凡二百九十有五字。

    雨蕉逝,鼎復出,然仍在秦。

     周季真藏爐 光緒末,京師琉璃廠某骨董店有爐,兩足如欹器。

    主人以廢物視之,炷火其中,供吸菸之用而已。

    周季真以十金易去,則以檀香支其缺處,取零星枯朽燃之,撲鼻皆香。

    並言如有降真、蘇合、冰麝、龍涎,仿此以行,即燎紙,香亦如之。

     聖恩寺藏邾鐘 聖恩寺在蘇州玄墓山南麓,鄧尉山則在寺之西北。

    寺因山為高,入門,拾級數十,登殿,堦下四古柏,參天拔地,莖皮已作鐵色,旋轉作螺紋,如柏因社所謂古者。

    登還元閣,有楹聯雲:「太華夜碧,時聞清鐘;西山朝來,緻有爽氣。

    」吳縣石蘊玉集句書也。

    常熟翁叔平相國亦書一聯曰:「點燈默坐還元閣,磨墨重題大歇關。

    」寺藏邾鐘,春秋時邾公作,故名。

    圓形而高,自于【鐘口】至旋,【鐘懸】指約尺有咫,蓋鐘之小者,疑周鎛鐘也。

    迴紋密縷,斑翠陸離,微露銅質,作淡紅色。

    曹衡之究心於古鐘鼎者,非一日矣,曾語錢基博曰:「周、漢銅器,大率色紅不殷,所謂水紅銅者,此豈是耶?」其上周以繁乳,一已脫去,俗亦稱曰乳珠鐘。

    鐘乳以枚計,於古則謂之枚焉。

    宋李昭號為知樂,其論枚乳則謂用節餘聲。

    蓋聲無以節,則鍠鍠成韻,而隆殺雜亂,其理然也。

    「銘」字筆畫宛曲如仰瓦,而又深淺如一,明淨分曉,無纖毫模糊。

    明朱載堉謂古人作事必精緻,考工有記,匪若後世賤丈夫之事。

    瞻玩彜器款識,字細如髮,無不勻整分曉。

    此蓋用銅之精者,並無砂類,一也。

    良工精妙,二也。

    不吝工夫,匪一朝夕所為,三也。

    於此可以覘三代彜器法物之盛,宜世之珍為寶器也。

    然有見乾清宮所藏邾鐘,如此等者大小無算,亦習見不罕矣。

     鐘銘有拓本,潘文勤為釋文跋之。

    其後署名跋記者甚夥,中多名蹟。

    惟吳縣吳清卿中丞大澂一跋,謂當日寺僧不肖,有覬覦寺住持者,輒獻鐘當地豪有力者之手,賴文勤力持完璧而歸之。

    而隱去豪有力者之姓氏不著,不知何許人也。

     李子明藏古苗王銅鍋 古州城外河街,有陳順昌者,以錢二千向苗人購一古銅鍋,重十餘斤,貯冷水於中,摩其兩耳,即發聲如風琴,如蘆笙,如吹牛角,其聲嘹亮,可聞裡餘,鍋中冷水即起細沫如沸水,濺跳甚高,水面四圍成八角形,中心不動。

    傳聞為古代苗王遺物。

    鍋上大下小,徧體青綠,兩耳有魚形紋。

    後歸李子明。

     阮文達藏真子飛霜鏡 錢獻之別駕十六長樂堂藏一鏡,名真子飛霜,背上花紋作一人林下鼓琴,上有「真子飛霜」四字,製造工緻。

    後歸阮文達。

    真子非人名,疑即用伯奇彈《履霜操》故事,蓋六朝人士好於鏡背模範古人也。

     宋芝山藏漢鏡土合 漢鏡土合為尚方鏡之母,嘉慶壬戌,秦中人攜至都下,贈安邑宋芝山學博葆淳,張叔未嘗偕趙潤甫孝廉觀於其寓。

    其質為白沙土,下闕處所以進銅。

    夫鎔造之物,皆有模笵,今所傳古泉笵,蓋用此以合土,再用土以冶泉。

    名曰泉母,實為泉祖。

    此土合則鏡所從出,真鏡之母也。

    摶土聚沙,能千百年歷刼不壞,與金石同壽,斯足珍矣。

    是年,叔未留京師,於趙謙士奉常處見衞字瓦母,亦白沙土質。

    是以土型土,又從來收羅古瓦家所未著錄者也。

     唐松泉藏鏡 唐松泉藏古鏡甚多,有漢雷回鏡一,徑二寸五分,重三兩六錢,幕作雷回文,藍色,質青。

    又漢盤螭鏡一,徑四寸,重五兩七錢,幕文作四柱四螭,銀背蟾蜍鼻。

    又漢陽顥鏡一,徑五寸,重十一兩八錢,有古篆銘五十字,文曰「明明光輝眾日月內清斯似口然難塞心宛裼顥乘精煚哲於侍君子之延旼光照美挾佳郁焉閒悅」,餘十一字不可釋.內有「天」字五,「不」字四,間於銘詞之中.古鏡,常有賸字與文相間,幕文油然瑩澤,如水中荇藻,逈非頑碧所能髣髴.又漢陽顥鏡二,徑五寸三分,重十七兩六錢八分,銘文六十餘字,與前鏡相似,面光全.又漢飛鸞鏡一,徑二寸九分,重三兩五錢,銀背硃綠繡,幕文作雙飛鸞.又漢海獸蒲萄鏡一,徑四寸五分,重十五兩一錢,面幕丹綠俱滿,間有磁青色.又六朝古篆鏡一,徑三寸七分,重六兩七錢七分,銘二十一字,惟「不可朋用」四字可識,篆法非籀非斯.朱百泉雲:「當是六朝時物.三代鍾鼎篆文,或鳧冶意造,不必皆同於眾胥之書.漢時鏡銘與鍾鼎書又別,恐一時工匠增損小篆為之.」又六朝海馬鏡一,徑二寸八分,重四兩四錢,背有詩曰:「賞得秦皇鏡,判不惜千金.非關欲照膽,持是了明心.」觀詩語,當是陳,隋時物.《博古圖》唐自明鐡鑑載此銘,末句作「持是明心」.又唐黃羊鏡一,徑三寸一分,重四兩一錢,篆文八字,銘曰:「黃羊作鏡,好而光明.」中列四神四獸.婁彥發《漢隸字原》有青羊鏡銘.羊,古祥字,《五行傳》有青羊,黃羊,皆係吉語,疑時日家假借用之,如青道,黃道之別也.又唐明光鏡一,徑三寸七分,重九兩三錢,銘二十字,與前二鏡相似. 徐積餘藏漢西王母鏡 南陵徐積餘觀察乃昌小檀欒室,藏漢西王母鏡,徑漢尺七寸五分,背文六乳,分六格,一格畫女仙,題「西王母」三字;一格一女鼓琴,一格一女折旋而舞,腰肢纖長,手據地而足騰起;一格龍;一格獸,獨角而馬蹄;一格一女,羽衣若擊球。

    《漢武帝內傳》,西王母命諸侍女董雙成吹雲和之笙,許飛瓊鼓震靈之簧,石公子擊昆庭之金,【上言命諸侍女,且與董雙成、許飛瓊同列,則石公子當是女人男名。

    】婉淩華拊五靈之石。

    此女所擊物圓形,【鉦鐲之屬,後世樂器中有雲鑼,即小鑼也。

    】疑即所謂昆庭之金矣。

    舞女騰起之足,纖削若菱。

    【拓本絕朗晰,雙翹宛然,尖銳頴脫,非廑作弓式而已。

    】有鏡銘,為「尚方作竟真大巧,上有山人不知老,渴飲玉泉兮」十九字。

    山,「仙」字之省筆也。

     曹君直藏唐鏡 曹君直藏有唐鏡,為錢牧齋絳雲樓舊物,柳如是所用者也。

    鏡背銘雲:「照日菱花出,臨池滿月生。

    官看巾帽整,妾映點妝成。

    」即查他山《金陵雜詠》所謂「宗伯匲清世莫知,菱花初照月臨池。

    點妝巾帽俱新樣,不用喧傳鏡背詞」者是也。

    丁丙衡嘗以君直手拓本遺龐櫱子,孫龍尾為題一長歌,附錄於此:「絳雲樓燬驚鴛飛,山莊紅豆老成圍。

    摩挲寶鏡發三歎,恍疑古月生光輝。

    尚書當日歸田裡,芙蓉舫媵香柟幾。

    珠斛初開聘麗人,玉臺更喜稱儒士。

    金作重樓貯阿嬌,百眉新樣不勝描。

    燕支失我妝半面,領袖憑君換兩朝。

    尚書老去多貧病,妝窗擁髻啼珠瑩。

    掃除服珥首飛蓬,雪膚霜鬢還相映。

    人自丁寧鏡不神,塵昏鸞影可憐春。

    郎不全忠妾全節,千金敢惜墮樓身。

    此鏡由來世希有,銘詞還出唐人手。

    散亂菱花滿月虧,悲歡人事君知否?過眼煙雲不可收,空留金鑑照千秋。

    請看一部瓠蘆史,也作南唐後主愁。

    世間好物不終保,抱器已辭周九廟。

    仁壽宮虛萬象非,匹夫懷寶何足道。

    楚弓得失亦尋常,拓本流傳字數行。

    閒來欲補河東傳,一詩寄問陳思王。

    」 張彥雲藏薛鏡 嘉興張彥雲大令祖廉嘗得薛鏡於吳市,背鏨思娟小印,榜其居曰娟鏡樓。

    薛鏡乃湖州薛惠功所鑄,惟思娟不可考。

    歸安朱漚尹侍郎祖謀為題一詞,調寄《新雁過妝樓》雲:「粉蠧金匲,閒情事,綠窗影出娟娟。

    舞鸞斜倚,親見小字連環。

    越縷披香籠袖角,弁峯添黛暈眉彎。

    慣溫存,夜來蒨色,銷與華年。

    春風盈盈滿篋,伴上簾紺玉,淺照低鬟。

    賦情多麗,空悵翠竹寒天。

    重籠半溫繡戶,問妝靨何時相向圓?尋芳約,料小菱春影,不隔蓬山。

    」 乾嘉兩朝賞鑒家重古錢 非一時通用者之錢,皆曰古錢。

    著錢志者,摹其模笵,詳其源流,遂為古金之一種,與石刻並稱。

    乾、嘉諸儒,以其文字年號足與經史相證,故尤重之。

    鮑康著《觀古間泉說》四種,極精審。

    劉燕庭方伯喜海、戴文節公熙亦癖嗜之,考覈甚精。

     杭州有錢社 乾、嘉時,杭州多癖嗜古泉者,創錢社,社友為吳逸庵、馬愛林、周養浩、童佛庵、陳秋堂、黃小松、金秬盉、周爾昌、錢同人、倪米樓、瞿木夫、王檢叔、翁宜泉、張叔未諸人。

    數日一集,各出新得,互相投贈。

    平時則窮街僻衖,循視無遺。

     馬愛林得秦錢 馬愛林嘗得秦錢三品,一曰第一,重四兩;二曰第五,重四兩;三曰第九,重四兩。

    質體厚重,色亦古潤。

     姜怡亭藏天啟通寶錢 嘉、道間,馬愛林與姜怡亭遇於道,彼此問所得。

    姜出懷中一唐鏡示之,甚精。

    馬徐出一天啟通寶錢大如當三者,意若不甚惜。

    姜請易以鏡,馬欣然從之。

    既而知為徐貞一所鑄,乃大悔曰:「怡亭紿我。

    」後馬又得一品當二者。

     姜怡亭酷愛古鐵錢 姜怡亭酷愛古鐵錢,百計求之,遂得百餘枚,鍵之祕篋。

    一臧獲以為奇貨可居也,竟負之而趨。

    怡亭不可誰何,而意常怏怏,蓋所祕亦兩宋錢耳。

     孫古雲藏中泉 小泉、麼泉、幼泉、中泉、壯泉,與大泉為新莽貨泉六品。

    嘉、道間,杭州周爾昌曾藏中泉一枚,未幾而歸方鐵珊。

    周戀之,顏其齋曰古泉小築,以誌不忘。

    後為吳門孫古雲所得,孫亦古泉巨室也。

     劉燕庭藏南宋鐵錢 兩宋鐵錢,昔人未經著錄,南宋則尤少。

    蜀中市肆有之,盈千累百,而迄無人過問。

    劉燕庭官蜀時,始物色得之。

    背文奇怪百出,而嘉定各寶,多至十餘種。

     戴文節藏三銖錢 戴文節嘗藏漢武建元朝所鑄三銖錢,為高小樓所贈以作畫扇潤資者。

     戴文節藏四銖錢 周小蓮嘗以孝建四銖錢一品,售之於戴文節,且語之曰:「予入羶肆,見人持百錢市羶。

    中有此錢,肆人小之,索易,弗與,且相詬。

    予以百大錢代償直,而乞其小錢。

    兩人不解,面覷久之,謝解紛去。

    若輩癡我,我癡若輩,今君又數百倍錢以易我此錢,不更癡於我哉?」 五銖背文四出,漢靈帝時鑄,《獻帝春秋》稱為角錢,當時有京師將破之讖。

    亦文節所得,謂可為五銖馬式。

    漢以前之五銖,大抵與此形製相類。

    不相類者,必非漢。

    凡有四出之錢,皆出此錢之後。

    前人定五銖年代,說多無據,惟四出為有據。

    由有據者而推之,知無據者盡臆說矣。

     戴文節藏五銖錢 戴文節藏有郭五銖錢,有外郭大小二品,蓋梁武帝時所鑄。

    其時圜法最雜,有女錢、稚錢、對文錢,製作絕無確論,惟有郭無異議,頗有精者。

     鐵錢最難辨,射利者知銅不可贋,轉而笵鐵,非以徐氏象梅《圖篆》為藍本,不能辨之。

    若以真銀翻沙鐵,以精火,以烈笵,以深工,以良鋼磨之,鹽鏽之,衣帶和之,可以迷惑法眼也。

     戴文節藏漢興錢 漢興,成李壽鑄,分書。

    吳逸庵曾得一枚而窪,以大椎平之。

    其後吳所藏悉至京師,輾轉售賣。

    時劉燕庭將之官汀州,借錢數十萬購之,輦以俱南,邀戴文節往觀,因見漢興暨壯布、寶慶、康定等十許品,其他常錢,蓋有千餘。

    文節戲語劉曰:「兄求古泉,一購輒數千,當贈我一二枚。

    」劉曰:「他不知己者見索,數千不吝也。

    若閣下,則一泉不與。

    」蓋恐文節攫其漢興耳。

    然文節之封翁,竟於是歲得一品於南中,以寄文節。

     戴文節藏北錢 太和五銖,魏文帝鑄。

    永安五銖,孝莊帝從楊侃議鑄,高澄亦鑄之。

    常平五銖,齊文宣帝鑄。

    玉筯篆、布泉、五行大布,周武帝鑄。

    永通萬國,周宣帝鑄。

    古今書法,未變,不足觀;已變,不足觀;將變,最可觀。

    漢、唐人碑版,不過漢、唐人面目,實惟六朝為最可觀,蓋漢將變為唐也,是以異境百出。

    錢文亦然。

    北朝錢上承秦相,下啟少溫,正篆法之將變。

    戴文節嘗集北錢如上所述各種以摩挲之,意固自有在也。

     戴文節藏大曆元寶 大曆、建中,唐錢之極少者。

    戴文節夙聞陳南叔癖嗜古泉,一日赴公宴,遇南叔,有座客曰:「市上競觀開元錢,雲是新出土者。

    」南叔躍起曰:「有開元,必有大曆,必有建中,子少坐,我去矣。

    」頃之,挾數十枚來,出不精者以與友人,文節分得大曆元寶一品,而建中則不能得也。

     戴文節藏開元通寶 戴文節藏開元通寶一品,徑二寸弱,文字若展歐書而成者,銅色純赤,非建中時趙贊採連州白銅所鑄徑寸二分之大錢也。

     戴文節藏大齊通寶 藏錢以足補史傳之缺者為貴,故異錢可考者,上也,無可考者,次也,厭勝,下也。

    戴文節藏大齊通寶一品,杭州錢社中人定為黃巢所鑄,乃其封翁所得於裡中者。

    蓋有酒人貽封翁以古泉百許,中有異錢二,一破大齊,一鐵寶慶。

    吳逸庵知之,亟往視,既而出漢印數事索易,文節因出寶慶與之,大齊不舍也。

     戴文節藏騶虞峙錢 戴文節在蘭州日,趙霽園刺史宜暄贈以騶虞峙錢,上騶下虞,隸書,右峙左錢,篆書,形模之大小,輪郭之闊細,與常平五銖無殊。

     戴文節藏永安一千錢 永安一千鐡錢,不見舊譜,惟劉燕庭有之.又有永安一百銅錢以示戴文節,曰:「若有考,當贈一枚.」文節憶陳氏《圖經》有引王舉《大定錄》顯德五年江南李氏鑄永通泉貨,永安五銖一條,陳氏謂永安五銖不見他書,恐傳寫之誤,頗疑此錢為李氏之物,蓋一千一百,非五銖也.是時尚大錢,天策,乾封,鐡開元皆粗重如此錢,或亦銠(反力)伍也.燕庭以為然,遂以貽文節.其後文節又購一枚,緣較闊, 戴文節藏天策府寶錢 天策府寶,楚馬殷鑄,道光丙申冬,戴文節得之。

    其封翁時方患癱,呻S吟Y枕次,得是錢,手自玩弄,不覺加一飯也。

     戴文節藏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宋徽宗禦書,書法亞於崇寧,戴文節藏之。

    嘗謂作書有三難,印篆難,牓書難,錢文難,非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不成書道。

    論章法,印以方,牓以橫,錢以圓。

    三者之中,錢尤難矣。

    因難見巧,其徽宗乎? 戴文節藏宋靖康錢 戴文節嘗得宋靖康錢三品,一隸書通寶小鐵錢,一篆書元寶者二錢。

    隸錢得之南,篆錢得之北。

    文節謂得篆錢時,客方攜此錢來,適有以白金九十六銖潤餘畫筆者,遂易之。

     戴文節藏新莽大泉五十笵 戴文節官京師時,曾得大泉五十泉笵殘銅一塊,蓋為工人碎以鑄他器而所餘者,文節名之曰焦尾,其字則陰文也。

    時張叔未在都,文節持以示之,叔未大詫曰:「餘藏十餘笵,未有陰文者,此必笵母也。

    否則大泉五十,固自有陰文泉,若鎔銅入笵,則笵銷矣,假若不銷,古人又焉用陽文笵,笵土以笵銅哉!」 張叔未藏新莽大泉五十範 嘉慶癸亥四月,張叔未在郡城,得新莽大泉五十笵不少,今記其三。

    一,背文為日萬泉,笵重今等十兩,泉背面各三肉好,周正大,泉字皆作方折。

    張召所載大泉五十有泉字諸畫並方者,此也。

    日萬泉三字,篆法遒勁。

    叔未自謂所見笵背文宜泉吉利、富人大萬、日利大吉,皆語取吉祥,得此,又增鍾官一佳品矣。

    二,背為鳥形,乃金檜門總憲藏物,其後人某家於常州者,歸秀水殷雲樓廣文。

    戊寅四月,殷歸於叔未,值番銀十餅。

    大興翁宜泉秋部嘗以得貨泉笵背有鹿形者,馳書叔未以相誇示,謂為難得。

    叔未則謂此背作鳥形,極翔舞之緻,在漢畫象中亦至精者。

    嘉善閔笏山以大錢二百得一於河南禹州,道光癸未初冬,亦歸於叔未,值銀四餅。

    笏山雲:「偶郊行,乞火於農家,以此盛火石應客,因得之。

    」 張叔未藏新莽五銖泉笵 古時鑄泉之法,先琢成土型,次鎔作銅模,【即今時流傳之笵。

    】然後湅土實,填銅模中,印取泉文牝牡之形。

    如是者二對,合之,便可冶鑄。

    如銅模,泉文具列面背者,顛倒互合,止須一模,故今時所見面背具列之笵,隻一片已全。

    若泉文,純面純背,則模必兩片,方可對土印合。

    惟張叔未所得五銖泉笵,一純面,一純背,兩片皆存,可稱全璧。

    至如墨本中半兩泉笵,長圜者一,列泉七,圜者二,一列泉八,一列泉九,皆止有字一面,蓋遺失其無字者一面也。

    叔未因悟鑄半兩泉時,其笵止用純面純背,初鑄五銖時尚然,繼乃日就巧便,每笵面背並列,故五銖笵已有半面半背。

    而新莽各笵,絕無純面純背,此可歷驗而得。

    其家藏五銖全笵,定出漢初而非東漢。

    至隋,歷朝五銖之笵,益可知矣。

     張叔未藏新莽錯刀栔刀 錯刀,「一刀」二字陰識,以黃金錯之,「平五千」三字,陽識.平,即直也.《漢書.食貨志》徑作「直五千」似班氏改之,於義雖無所戾,然竟非本事.「栔刀五百」字,并陽識.「栔刀」二字橫列,與錯刀位置不同.栔,《食貨志》作「契」.按《說文》,栔,刻也,從木從 .契,大約也.從大從 .二字不同義,錢獻之辨之甚晰.嘉慶壬戌,紹興蕭友楚嘗以錯刀贈張叔未,而叔未又於癸亥得栔刀於杭州童佛庵,皆精美無比. 張叔未藏宋臨安府銙牌 嘉慶癸亥,張叔未購得南宋五百文銅銙牌,價錢二千.「行 」字中有一點,為當時俗體,今牙行牌子猶有沿此者.《金石契》重刻本自此鉤取,確為南宋舊物.嘉,道間,仿鑄者紛出矣.此牌北地絕少,翁秋部藏古泉甲天下,迄未得也. 藏古泉之難久遠 李竹朋言藏古泉家能保守以垂久遠者頗鮮,翁宜泉所藏早已易主,劉青園後人振齋於海豐任所殉難,古物蕩然。

    顧湘舟之泉,吳門陷後,不知作何歸宿。

    吳堯仙之泉,毘陵陷後,聞已散佚。

    粵寇陷杭,戴文節之泉亦無下落。

    惟吳我鷗後人號小鷗者,尚好古,可喜也。

    吾鄉渭園所蓄,早歸他氏。

    劉燕庭舊藏,今亦散出。

    惟吳子苾後人仲飴庾生,雖於泉不尚專門,然能世其家學。

    王戟門、鍾麗泉兩家後人,皆能謹守弗失,則未易得者也。

    或晤吳荷屋、鮑子年族裔於滬,詢其舊藏,答曰:「吾輩謀今日之錢尚不暇,何能計及古泉耶!」 古錢劉 光緒初,京師琉璃廠有劉某父子,皆鬻古錢,其所考據泉之種類,有出於各家著錄之外者,人因呼之曰古錢劉。

     鮑子年論好古泉幣者之弊 鮑子年嘗言潘文勤《攀古樓款識》謂好古者有三弊,餘謂好泉幣者亦然。

    詆諆前哲,非笑同人,故創一解,戛戛生新,其弊也矯。

    按圖索驥,闕一不可,累百盈千,悉應屬我,其弊也癡。

    好異矜奇,侈為獨得,自欺欺人,強詞滋惑,其弊也誣。

    文勤為之失笑。

     楊叔嶠藏直一莽泉 楊叔嶠京卿銳有直一莽泉,無「小泉」二字,非改刻。

    湘潭葉奐彬主政德輝嘗謂無文錢,皆以舊錢去其字,無真鑄也。

     楊叔嶠藏招納信寶錢 招納信寶錢者,宋劉光世所鑄,以完顏昌屯兵承楚,其眾欲思歸,欲攜貳之,乃鑄金銀銅各錢,文曰「招納之寶,獲之不殺,令持錢歸。

    其徒有欲歸者,執錢為信,歸者不絕。

    楊叔嶠曾藏其一,背文上一「使」字,下一花押。

     陳笠唐藏孝建四銖 孝建四銖一品,大如常錢。

    陳笠唐戶部昌曇所藏最多,而皆小品。

    有一面文「孝建」二字,背無文。

    一面文「孝建」二字,「孝」字居左,「建」字居右,背文曰四銖。

    一面背同文,曰「孝建」。

    一面文「孝建」二字,背文「四銖」二字。

    一面文「孝建」二字,背文倒書「四銖」二字。

    一面文「孝建」二字,背文「四銖」,上下四星。

    一面文「孝建」二字,背文一「四」字。

     李荔村藏五行大布 李荔村戶部夢瑩得五行大布一品,背文上有雲形,下一雞,左右「團圓」二字,孔圓。

    蓋因宇文氏錢式精美,故摹倣刻畫,別鑄為玩品也。

     葉奐彬藏鎏鐵五銖錢 五銖有鎏金者,有鉛土雜鑄者,而鎏鐵者甚少。

    葉奐彬嘗得一枚,穿內露銅質,而外皆以鐵鎏裹,鐵薄於竹衣,精品也。

     葉奐彬藏莽泉 莽泉,大泉五十有小如小錢直一者,小錢直一有大如中泉三十者。

    此二品最稀見,葉奐彬皆有之。

    惟晚近之小泉直一,偽造者多出蜀中,其錢質厚而篆不精,望而知為贋品。

    凡莽泉,□字中豎兩斷,以此驗之,真贋立辨。

     葉奐彬藏五銖錢 今所傳五銖錢,有一品,面背均有五銖字;又一品,面文曰「銖」五;又一品,「銖」作「朱」;又一品,有「一錢文直一」五字,葉奐彬皆有之。

    有較小五銖為大者,乃陳笠唐所贈,曰吳興,銅色微赤,字體在楷隸之間。

     葉奐彬藏六朝厭勝錢 光緒丙申夏,葉奐彬於都門隆福寺得小錢三品,一面文曰「子醜寅卯」,一面文曰「辰巳午未」,一面文曰「申酉戌亥」,背皆有屬蟲,其龍形如犬猴,四足伏地,不作立狀,與漢碑畫象合,六朝厭勝品也。

    又有一品,曰五毒驅邪,背文鑄五毒形,銅色紫紺,篆法整齊,亦厭勝品。

     葉奐彬藏男錢 錢徑一寸,重四銖半,代謂之男錢,葉奐彬有之。

    男錢者,對於女布而言,言佩之則生男也。

    五銖肉郭既除而其質弱,則曰女布。

     葉奐彬藏乾封泉寶 乾封泉寶,楚馬殷錢也,其文沿用唐高宗錢,此如王審知之鑄開元通寶,王延羲之鑄永隆通寶耳。

    葉奐彬藏有二品,一銅,背無字,一鐵,背有「策」字。

     葉奐彬藏景祐錢 宋景祐初鑄錢,以藥化錢,與藥雜鑄,輕重如銅錢,銅居三分,鐵居六分,然亦有不以藥化者,葉奐彬曾藏一品。

     葉奐彬藏崇禎通寶錢 明崇禎通寶錢。

    有「皇敕嘉忠制府共封」八字,一錢、八錢兩品。

    又有「新釐」二字者,又有偃月及新文者,葉奐彬悉有之。

     葉奐彬藏安南銀幣 安南有銀幣,文曰「精銀壹兩」,背文「嘉隆年造」,側文「值錢貳串捌伯」,當中國庫平壹兩三分,葉奐彬藏其二。

     葉奐彬藏朝鮮琉球日本錢 朝鮮通寶,略如我國制錢。

    琉球通寶作橢圓形,徑寸半。

    光緒丙申,葉奐彬得之於津門。

    又在京師廠肆得日本天保通寶,與琉球錢制同,乃知琉球固有所依仿也。

     趙伯英藏北宋崇寧錢 黑龍江之綏化【土名北團林子。

    】西北,在通肯河東南,沿河一帶,據其地墾荒者言,往往拾得北宋崇寧古錢。

    綏化北境上集、廠界、三道崗、二道崗等處,亦常拾得崇寧大錢。

    光緒初開墾時,有一日拾得數十錢者,大者徑寸許,【即崇寧重寶。

    】趙伯英嘗得三品。

     趙伯英藏金太和錢 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而章宗太和錢式,則仿宋崇寧。

    又有背文雲形、雙犀角、方勝、珊瑚樹之類,仿宋大觀,殊不可解,然亦以章宗留意書畫故耳。

    趙伯英曾藏三品。

     趙伯英藏金大定通寶 金大定通寶,背文有「崇寧通寶聖宋元寶」字。

    蓋金之錢制,多仿宋徽宗錢,惟以一錢而鑄兩國年號,可知金人自有平分宋室之意也。

    趙伯英藏其一。

     趙伯平得歸化貨物布 有骨董客嘗掘物於歸化城,得王莽貨布等類。

    或得一劍,上有文四行,不可識。

    歸化自漢以後,始隸版圖,則此或三千年前之外國文字也。

    趙伯平嘗得之。

     世祖得石鼓 世祖入關,得重三百餘斤之石鼓一架,為六朝故物,並有桐木所製之木桴。

     張幼量愛石 鄒平張幼量,名萬斛,嘗行長白山中,見有巨黃石,甚佳,乃以牛三百頭,拽至其家之園亭,每語人曰:「此石絕似大癡畫中物。

    」又嘗愛一竹根石,大不盈寸,根節宛然,常日夕撫翫不去手。

     馬嶰谷藏靈璧石 皖之靈璧山產石,色黑黝如墨,叩之,泠然有聲,可作樂器,或雕琢雙魚狀,懸以紫檀架,置案頭,足與端硯、唐碑同供清玩。

    海內士夫家每搜藏之,然佳料不多覯,大率不逾尺也。

    明季,土人得石二,高可作屏風,厚數寸,紋緻色潤,罕物也。

    僧悟本性愛石,卓錫於洪湖之老子山,一日,渡湖西,過靈璧,聞人言石之鉅,訪土人,乞購,乃以數金歸僧。

    僧買舟,運以返,度其脩短,招吳中著名石工,資以來,製之為磬。

    其繫繩處,天然有九竅,玲瓏宛轉,似連環。

    歷二年,工始竣。

    適海潮頻作,蘇之阜寧、鹽城間浮出香楠無算,僧得其數段以為之架,於是稱美觀焉。

     未幾,僧死,徒不能繼師志,藏物漸漸佚,惟雙石作佛殿供品,有所顧忌,不敢棄也。

    高郵進士吳某選盱眙令,舟過老子山,遇風不得渡,入廟瞻禮,見石,詫為奇珍,摩挲不忍釋。

    抵任之次年,客有談及者,輒贊歎。

    客謂此區區者,固不難強緻之,吳默然。

    未逾月,客挈悟本之徒至,言寺傾圮,乞使君資助。

    吳應之,給以金三百。

    徒感謝,願獻雙石為壽。

    吳陽拒,客再三強,始受。

    蓋此乃客計,直以三百金購之耳。

    吳因運石至高郵故裡,旋解組歸,築小園置之。

     吳故名士,交遊滿天下。

    時世祖方定鼎,招緻遺賢,就徵入都者,率道出高郵,往訪吳以伸款洽,覩此雙石,歎為得未曾有,爭賦詩以志其盛,中以益都馮文毅公溥、合肥龔鼎孳尚書所作尤名貴,吳固喜為傳物也。

    杭人徐章向給事於明宮,擅雕刻技。

    南都不守,流落江淮,吳訪而緻之,使以馮、龔諸作及己之贊記,摹諸石。

    徐乃以深鉤之筆,分刻石竅中,見者驚為絕藝,遠道文人且或貽書相問訊。

    吳樂甚,於是遍贈拓本。

    既下世,其孫荷生亦寶貴之。

     乾隆初,淮鹺發達,鹺商各出其羨餘以從事園林,竭力羅緻珍玩。

    祁門馬嶰谷刺史曰琯為羣商領袖,營屋天寧門街,土木丹青,備極美奐,世所謂小玲瓏山館者是也。

    其奴劉二曾役於荷生家,為言雙石之妙,因納交於荷生而得之。

     宋牧仲藏怪石十六枚 齊安怪石名天下,自宋蘇東坡時始。

    宋牧仲判黃州時,遍求不可得。

    所謂聚寶山者,斷嶺頻岡,纍纍皆粗石也。

    康熙乙巳秋,其友人屢以石餉之,較文辨色,得十有六枚。

    牧仲乃置於晶盤,注以泉水,各即其形象名之,而繫以贊。

     一圓透徑寸,色黃白,上有紅文,鋒稜如剪,名之曰宜春勝。

     二如紫菱,有僧默坐蒲團,凝然在望,其達摩壁上影乎?因名為達摩影。

     三如菱而小,上淡墨色,裹肉其內,下紫色瑩澈,白文縷縷,眉目宛然,與鴛鴦無異,旁有一卵,以翼覆之,是為紫鴛覆卵。

     四類棗而匾,色白,內含碧草數莖,如寒潭秋藻,因以命名。

     五為紅蜀錦,大如栗,文彩如織。

     六如紅豆,內有圓光隱隱,非朱霞籠月而何? 七為鬼面石,大如指頂,色紅白。

     八則玉貝葉也,以淡墨包深紫色,類鴛鴦石,上有白玉貝葉。

     九匾小,色白,三星在列,是為三台象。

     十圓而白,形同芡實,雙眸炯炯,所謂白眼看他世上人也,名雙白眼。

     十一曰紅蝦蟇,造物之狡獪,固如是哉,何其宛相肖也! 十二青黃二色,形類棋子,有鸜鵒眼一。

     十三與紅蝦蟇相伯仲,眼差小而口甚分明,背有紅點,曰紅蟾蠩,文之也。

     十四匾小而長,彷彿美人之肌膚,有瘢,殷然可愛。

    或曰,此楊妃瘢也。

     十五如大松子,青色白點,光比貓睛,因名之為賽貓睛。

     十六則諸石之殿也,殿諸石,等諸石矣。

    棗形冰色,上下白點二,儼然冰天皓月,影在地上,是名冰天月。

     明珠藏紅寶石 明珠有紅寶石,徑五寸,室中視之,微似黝黑,映於日光中,則丹耀煥發矣。

    門客有戚宦滇南者,出是為式,使覓之三四年,弗得,懸價三千金,而市賈所呈,至二三百金而止,皆短小邪曲,雜以瑕纇,求其瑩澈合度者,無有也。

    寶井屬騰越州,州為滇之極邊,井去州城五百餘裡,荒遐嶔嶮,絕無人煙。

    採寶者結伴裹糧,攜兵械而往,或弗至,至而無獲,獲而歸途仍喪於猛獸、瘴疫、盜賊者多。

    採之之法,井在萬山中,攀援陟降而後入,深數十仞,以長絙繫身,操椎鑿赴之,得石一塊即出,同侶共挈數枚,不敢復留。

    歸而日磋磨焉,晶瑩則寶出,鉅細隨所鍾,如粟荳者,亦寶也。

    或質本鉅而椎傷之,難得二三寸者。

    其最佳者,常價之二三百金、百金者也。

    客終以弗能愜貴臣意為恨,求之未已也。

     石異 康熙時,有人於歸州香溪得一石,大如鬥,剖之,得雌鴛鴦石一枚。

    後復過此溪,又得一石,剖之,得雄鴦鴛石一枚,因琢為雙杯而寶用之。

     高宗仿製石鼓 國子監石鼓新舊各十枚,新者為高宗命工仿製者,以滇中白石為之,文鐫鼓面。

    舊者不似鼓,形亦不一,鐫文於腰。

    其一似中斷後,為人製作。

    舊者餘九,亦剝蝕,無一完好。

    石色黝,似嘗髹漆者。

    且剝落一片,字尚存片上,若樹皮之剝落然。

     汪松麓觀石鼓文 歙縣汪松麓副貢肇龍在京師時,一日,挈秀水鄭師雍遊太學,觀石鼓文,曰:「是可注而讀也。

    」退則摹其文而注釋之,因著《石鼓文考》,定為周宣王時史籀所篆。

    松麓於尊彜、鐘鼎、諸古篆、雲鳥、蝌蚪之文,遇目輒辨,且可於暗中手捫而識之。

     伍拉納藏空青 凡石中有水者,俗謂之空青。

    乾隆時,伍拉納曾藏水晶空青,中有魚形。

    俗傳空青為山膽,山谷有之。

    然考《本草》,空青生益州山中,弘農、豫章間有之,他山則愈少矣。

    有白青、綠青諸名目,能化銅鉛為赤金,治目之聖藥也。

    腹中漿涸,埋土中七日,汁液重生者真。

    或又謂空青多為蛟龍所攫,以緻人世罕覯,則齊東野人之語也。

    袁子才曾於貴人家見一石卵,內外瑩澈如水晶,中有漿汁,隱隱流動,下蹲一白兔,躍躍欲飛,雲是空青,此又別一種類矣。

     徐某論所見英石 英石,出廣東英德縣,城臨大江,石山四繞。

    德清徐某嘗登南門睥睨以望之,大山如屏幛周遮,小山若峰刃矗立,皆英石也。

    石工入山,擇其形勢適用者,鑿之以歸,大者充園囿中假山之用,其小者或剖而分之,或黏而合之,作幾上假山及案頭硯山之類,均以皺瘦透秀四者備具為良。

    徐於廣州歸德門某肆見一臥石,長可丈許,皺紋極細,皆具峯巒形,蓋設肆者將以漸鑿取之,為假山、硯山以售於人也。

     徐在嶺南久,曾見最奇者三石,一為鹺商吳某家幾上之石,高尺有五六,長三尺餘,千峯萬幛,長亙連綿,其下坡陀,若臨水際,宛然衡嶽排空而湘江九曲環廻於下也。

    右首邊際石壁鐫八分書「南嶽真形」四字,朱文印章一,曰「沈漪字文瀾」,大如豆,蒼老工緻。

    一為兩淮運使趙之璧之石峯,蓋其祖勇略將軍良棟所遺也,高三尺餘,上巨下削,根具三足,嵌入紫檀座,絕似奇峰插天,初無造作痕,峰半篆書曰「一柱擎天。

    河北韓世彥書」數字。

    一為梧州太守永常之硯山,長五寸,高二寸餘,峯巒挺拔,巖洞幽深,面無反正之別,五嶺、九嶷不足奇矣。

    此三石者,玲瓏宛轉,奇特巉巖,曲盡皺瘦透秀之妙,真上品也。

    徐,乾隆時人。

     孫文靖藏文石 滇中產文石,乾隆庚寅,孫文靖公士毅督黔學時,曾得其尤者百規,乃建竹室,置水盆以飬之,曰百一山房.緣一規面幕皆像形,黑質白章,諸景鹹備.最異者兩岸陡 ,長松交蔭,急峽中孤舟如駛,上坐一人垂釣.石不盈二寸,人僅一粟,而鬚髮眉目神彩如生,絕似黃大癡富山春筆意.又有人在楚購一盤七枚,多碎錦紋.一枚作一遠樹鴉枝,薄靄蒙之,題曰月中桂. 孫訥夫得佛靈石 常熟孫訥夫太守於乾隆戊申,從征廓爾喀,獲一石於丹達山,名之曰佛靈石。

    旋奉母諱,哀勞緻疾,歾於打箭鑪之帕朗古營次,地僻不得棺,斬大樹,刳其中以斂之。

    當易簀時,謂從者曰:「毋棄我石,留以示我子孫。

    」及歸櫬時,載石以俱,太守之子子瀟編修原湘作歌以紀其事。

     曹森藏昌化石 張芑堂嘗過武林之北關門骨董攤,得舊昌化石一枚,四面皆有畫意,一面金碧山水,彷彿小李將軍;一面蘆葦,彷彿米虎兒;一面水雲,因題「水流雲在」四字於上;一面秋山,似宋人劈斧皴。

    後攜之吳江,曹孝廉森與芑堂善,見而愛之,遂以贈曹。

     蕭文藏寶石素珠 滇中產寶石,紅者尤貴,藍次之。

    紅之明透者,以一丸置盎中,注水其內,則滿盎紅霞。

    次則碧璽之老坑者。

    其新坑者,一年而滯,二年而淡,三四年如水晶矣。

    翡翠蘊於黃石中,剖之,乃得,然大者不易得。

    乾隆中,東川守蕭文在滇三十年,集成素珠一掛,玲瓏剔透,玉潤珠圓,中惟七八顆為江水綠,百餘顆皆鸚鵡羽。

    帶之以行日中,青霞蔚起,不可逼視。

     石有詩句 嘉、道間,有人寶一水石,上作山樹形,尾有杜詩一句雲:「石出倒聽楓葉下。

    」其人絕愛之,行篋常以自隨。

    一日,過黔州某溪,偶於篷窗把玩,失手墮水,因停舟,雇人撈之。

    良久,得一石,大小無異於前,而花紋逈殊,末亦有詩句,則「櫓搖背指菊花開」也。

    再下搜取,復得前石。

     蔣稻香藏黃蠟石 嘉興蔣稻香有黃蠟石,酷肖貓形,黃香鐵待詔題之為洞仙哥。

     縐雲石在石門福嚴寺 康熙初,吳六奇將軍贈查伊璜孝廉之縐雲石,曾至海鹽顧氏,後仍歸海寧,為馬容海光祿所得,馬歿而石尚存。

    道光己酉,石門蔡小硯學博為馬氏之甥,從容海之裔乞之,移置石門玉谿鎮之福嚴禪寺,與裡人徐亞陶太守寶謙商搉位置,乃於寺之西偏隙地,開池甃石,特立其中,戴文節公為之作圖勒碑。

     石碑石獸 鹹豐癸醜,粵寇洪秀全據金陵,掘土築城,得古石器甚夥。

    最奇者為石碑,高丈餘,闊三四尺,石黑如漆,上鐫一女子,支頤閉目,頸拖一練,下有古篆數字,人莫能識。

    扣之,聲鏗然,似空其中者。

    後聞為西人所得。

    又有石獸一,狀如豕,尾大耳小,長約三尺,高可二尺許,質甚堅緻,碎之,腹中臟腑皆備,不知何由置入,亦莫識其何所用也。

     張午橋藏石甚富 張午橋藏石甚富,悉儲於唐石軒。

    自唐迄楊吳,得若幹種。

    其唐田洗洎夫人冀氏合祔兩志,尤為精俊完整。

    吳讓之為作楹聯雲:「家有貞元石,人彈叔夜琴。

    」即指此兩石也。

    午橋,名丙炎,儀徵人。

     某甲藏馬精石 浙中某甲於市見一圓石,大如鵝卵,光白可玩,以錢數十文易歸,初不知重也,供壓書鎮紙之用而已。

    一日,有西賈來,見之,反覆詳審,問願鬻否。

    甲知有異,即曰:「非善價,不沽也。

    」賈問值,甲戲之曰:「銀幣百圓耳。

    」賈曰:「謹如教。

    」甲大駭,問石何寶,但請一言其異而後可。

    賈慮其中悔,甲誓不翻變,賈曰:「須二三齒德俱尊者至,署券交易,然後告汝。

    」甲如言署券已,賈付價收券,握石在手,囑甲取清水一盂出,置石水中,石入水,忽表裏瑩澈,了無翳障,中現一小馬,狀極神駿,若躍躍欲動。

    甲與鄰人俱大驚異,問石何名,曰:「此名馬精石,稀世奇珍也。

    」 佘某江某藏雨花臺石 江寧雨花臺所產小石,五色斑斕。

    光緒時,將備學堂學生佘某,一日,雨後登臺,得一石,徑寸餘,白質瑩潔如水晶,中有人影,作軍士荷槍狀,口鼻眉睫及冠上徽章皆可辨。

    佘故貧,付之質庫,得四十金,已出非望,竟不贖也。

    又某校教員有江某者,曾得一石,上有紅日一輪,下為兩雞相對,羽色畢具,冠距嶄然,質晶瑩,映日益顯,乃以八金購得之。

     趙爾豐蓄寶石 趙爾豐嗜石成癖,收藏極富。

    督師川邊時,曾於察木多附近淺渚中獲一石,溫潤縝密,逈異恆品,色深綠,白紋密布其上,屈曲遒勁,有折股屈鐵之勢。

    攜歸,置案頭水盂中,紋益顯,諦視,則縱橫顛倒,悉成文字,且篆籀行草真楷以及滿文、番書無體不備。

    趙大喜欲狂,因與幕僚研究之,得真草篆籀各體一百八十九字,滿文五字,番體書【即梵文。

    】八字,鳥篆二,獸篆一,共二百五字。

    復有人物十餘,眉目畢具,栩栩欲活。

    尤奇者,初視祇一字,畧一轉側,即變化不測,或易體為二三字,或五六字,甚有一字變至十餘字者,且點畫完整,可一望而知為某某字。

    至筆力之蒼古樸厚,姿勢之跌宕秀逸,猶其餘事。

    寶之,因著《靈石記》以誌其事,並倩名手繪圖,遍徵題詠。

     況夔笙得阮文達家廟藏石 文選樓在揚州太傅街阮文達家廟之後進,中有藏石,漢畫像一,北齊,北周造像各一,并嵌置壁間,此阮仲嘉《瀛舟筆譚》所載者也.況夔笙據以求之而得,完整如新.漢武氏畫象殘石,高四寸一分,寛六寸五分,左形鹿,右分書一分,舊釋,惟「此萬金」三字可辨.細審「金」字上一字,左偏作「田 」,筆畫顯然,當是獸字僅存一角.武氏可室畫象,并陽文隆起,此獨陰文句勒,惟分書則酷肖漢蹟耳.北齊道朏造象,武虛谷曾藏之.北周曇樂造象,真書,徑五分彊,環列佛座三面,石高三寸二分,前後面各寛八寸五分,側面寛七寸五分,十九行,行二字至六字不等. 某世家子有十七寶石 河南禹州城濠外有小河,亦產石,較江寧雨花臺所產者尤奇。

    某世家子有石癖,僑寓此土,竭數載之力,得美石十七枚,因名其館曰十七寶石齋。

    嘗出十七石示客,皆神工鬼斧,畫本天然。

    中有白石一枚,上有墨梅一枝,虬幹離奇,花朵皆雙鉤金邊,點畫明晰。

    又有黑石,上現雪山,雲氣沈沈,宛是凍合玉樓之象。

    又有翠石一,上有紅牡丹一株,背現「富貴」二字,紅花綠葉,奕奕有神。

    此外則有漁翁垂釣者,有一樵叟獨立者,有萬壑千巖,小橋流水,鳥翔山巔,獸走石上,栩栩如生者。

    又有一石,色如羊脂,長約二寸,寬一寸有奇,平視之無所見,諦審之則見二人並立,作攜手遙指狀,隱露小字,讀之,則「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二句也。

     何茝汀觀少林寺石 河南少林寺後殿西壁供粗石,高逾二尺,廣逾七寸。

    石面似平,然或凹而或凸;石質似淨,然或黑而或黃。

    摩挲之,了無異處,及退觀五六尺許,則漸露人形,至丈餘,則儼一達摩像矣。

    禘視腮邊短髭,與世人所繪無纖毫異。

    相傳其地為面壁處,精神所注,可終古不磨也。

    汲縣何茝汀太守棪曾往觀,歸而為人言之。

     塔影石 太極石,產湖北宜昌東湖縣北大王坪山,此石橫開,有白圈,作太極形;直開,則尖峯聳上,儼如七級浮屠,故又名塔影石。

    宜昌宜都之蒼茫溪亦產之。

    嘗有人琢之以為插屏,朱劍芝曾往觀之。

     魏叔子題不去廬硯 順德羊額鄉仁裡坊有古屋,砌石為牆,夾木為柱,相傳為明末義士故居,其額曰不去廬。

    蓋明季大兵入粵,何不偕兄弟與屈大均、陳巖野諸人謀反抗,先後響應,誓死不去,以是顏其齋。

    及敗,兄弟赴井死焉。

    其後人某淘井,得古硯一方,石翠斑斕,古氣盎然,背有文作漢隸,刻「天地之壽吾其並」七字,為魏叔子題。

    又得殘碑半角,敘先烈死義事甚詳。

     陳其凝見龍蛇硯 雍正時,陳其凝館江寧駐防某副都統家,有人以一端硯質銀三十金。

    其硯長七寸許,闊約五寸,高二寸,而有隱隱白文二道,彷彿龍蛇其迹,有似薄紗蒙障者,各自邊相向而起,漸騰漸近,觸之即退回,少選復如是。

    每一時辰,騰廻約有二三次。

    畢歲玩視,始終無異。

    天將陰雨,若有雲霧紛蒸然。

     姜西溟藏古端硯 姜西溟有古端硯一方,長五寸,闊四寸,式古樸,絕愛之。

    劉繼莊亦見而贊賞。

    後為顧華峰醉後使酒所碎,雖以膠漆附會之,非完璧矣。

     林同人藏銅雀瓦硯 銅雀瓦之琢為硯者,類皆贋物,蓋其色澤款識皆不足以動人,吳中駔儈類能為之。

    甘泉宮址在陝西淳化縣山中,康熙辛醜,侯官林同人從其尊人宦遊長安,與祝光遠自三原往遊其地。

    見道旁耕夫鋤田,積瓦礫如邱阜,皆隱隱有文,多刓缺不可識。

    因憩於樹下,見有小物墳起,剔之,遂獲一瓦,甚完好,字畫獨全,亟懷以歸。

    瓦徑五寸強,厚一寸弱,圓一尺六寸弱,上有「長生未央」四字,背平,可研墨,以水漬之,有翡翠紋,如古彜器,即唐、宋以來所謂瓦頭硯者是也。

    以入土歲久,其質理自溫潤可愛耳。

    王文簡公士禎為題詩雲:「漢宮一百四十五,【《三輔黃圖》:漢畿千裡,內外宮館一百四十五所。

    】橫絕南山包九嵕。

    未央、建章最廣麗,渭北更起甘泉宮。

    甘泉之山化金碧,千門萬戶交玲瓏。

    通天臺高屹宮表,下瞰雲雨青濛濛。

    武皇求仙跨滄海,射魚牽犬東門東。

    【秦始皇記立石東海上,以為秦東門。

    】孫卿已誅五利死,飛廉桂館猶巃嵸。

    上陵磨劍勢一變,雲陽煙草悲秋風。

    甲帳珠簾盡黃土,何況片瓦埋荒叢。

    林生好古極幽賾,短衣匹馬空山中。

    太乙壇邊弔鉤弋,悲歌躑躅斜陽紅。

    此瓦出土事非偶,長生古篆疑神工。

    濯以清泉襲綈錦,攜歸嶺海光熊熊。

    令弟【同人之弟古人也。

    】繪圖亟示我,使我懷古憂心忡。

    終南、渭水舊遊歷,漢家陵闕隨飛蓬。

    豈知一瓦供賞識,遠與石鼓岐陽同。

    兄視羽陽弟銅雀,纖兒慎勿加磨礱。

    」 何義門藏文徵明硯 何義門嘗築三間小屋,時適獲文徵明所用圓硯,殊不下墨,底有八分「賚爾敬遊翰墨之用,華陽隱居」十二字,相傳陶貞白十賚文中第九,是硯為其故物也,因名之曰賚硯齋。

     陸濟蒼藏宋孝宗硯 平湖松麈山房道士陸濟蒼,名微。

    嘗於鄰圃得古硯,額鐫遠岫奇峯,背鐫宋孝宗禦押,有「希世奇珍」及「米芾」字,隱隱可辨。

    或曰,宋殉葬物也。

    濟蒼寶藏之,陳清柯太守為作長歌記其事。

     黃莘田藏十硯 永福黃莘田大令任有硯癖,自號十硯先生。

    吳中林太守廷華嘗作歌贈之雲:「十硯先生淡無欲,作官不戀五鬥粟。

    歸來傲殺黃菊花,俗塵不敢閒相觸。

    叩門惟有陳【學圃太史。

    】趙【明序。

    】予,城北徐公【嫻雲。

    】交倍篤.室中更喜吟伴多,飢來頃頃餐珠玉.硯癖不顧千金讎,詩成自謂萬事足.今春見我絕糧詩,大笑謂我未免俗.相別先生二十日,近狀直登高士錄.聞有陽翟大賈人,推轂先生造門數.先生堅臥竟不起,謂此衡茅不足辱.賈人歸望長者車,寄聲無事苦踡跼.囊中自有千黃金,可為先生具(酉靈)醁.先生笑謂我不貧,明月清風皆我屬.田荒偏喜令威瘦,水清且給陶泓浴.三山作鄰不待買,倚閣年年眉黛綠.此身一落阿堵中,入山恐愧紅躑躅.春風春雨日杜門,把筆自譜遊仙曲.」 陳昆玉藏松硯 海寧陳昆玉茂才璘嘗得澂泥硯,琢為松形,鱗而怒勃,號曰松硯,出入必與偕。

    既頻年不得志,北遊燕齊,一旦倦遊而歸,杜門卻軌,尋理故業,置歐碑座右,而以松硯署其齋,日夕摩挲之,曰:「松乎,石乎,其吾歲寒之友乎?」昆玉,乾隆初人。

     袁子才藏綠端蟬腹硯 文天祥綠端蟬腹硯,修廣各三寸餘,受墨處微凹,底圓而凸,象蟬腹,沿左邊至頂,刻謝皐羽銘雲:「文山翠髯之明年,疊山流寓臨安,得遺硯焉.憶當日與文山象戲,譜玉(普足)金鼎一局,石君同在座.右銘曰:『洮河石,碧于血,千年不死萇宏骨.』」款識「皐羽」二字.袁子才貯以檀匣,而識原委於匣蓋:「乾隆丁未十二月,杭州臨平漁父網得此硯於臨平湖,王仲瞿舟過相值,知為文文山故物,以番錢廿元得之,轉以見贈.餘仿竹垞詠玉帯生故事,為作匣,兼招詩各賦一章.甲寅六月望日,袁枚記於小倉山房,時年七十有九.」 趙甌北藏天錫永寶硯 趙甌北嘗入市,得一古硯,豬肝色,有鸜鵒眼二,厚寸許,長四寸有奇,廣半之,背刻「天錫永寶」四字,其右有「水雲」二字,乃小篆文,左側刻楷書一絕雲:「斧柯片石伴幽閒,堪與遺民共號頑。

    試憶當年承賜事,墨痕如淚盡成斑。

    」考《改蟲齋筆疏》,知為汪水雲硯也。

    水雲,名元量,字大有,以善琴事宋謝太後。

    宋亡,隨三宮入燕,此硯蓋承直時所賜,故有「天錫永寶」之刻,其絕句,則亂後追感之作也。

    水雲《北征》詩有雲:「北師有嚴程,挽我投燕京。

    挾此萬卷書,明發萬裡行。

    」則此硯亦必攜入燕,以詩寫授瀛國公者。

     周七峯藏謝疊山賣蔔硯 周七峯得片石於敗寺中,石支案,厚積垢,歸而滌之,則硯也,厚一寸,廣五寸,修九寸許,黝質細理,樸淳尚拙,額泐「橋亭蔔卦硯」篆書五,側有程雪樓草書銘,漫滅不可讀,背泐「宋謝侍郎硯」,蓋謝疊山物也。

    明永樂丙申,洪水去,橋亭易為疊山祠,掘地得之者。

    疊山去信州,度事不可為,變姓名賣蔔建陽市,誓將與硯同隱。

    而宋亡,志不果,趣之北,死志既決,欲令精魄與硯並沈,乃瘞此硯於橋亭下。

     朱笠亭丁龍泓皆有硯癖 朱笠亭有硯癖,聚數硯,日夕摩挲之。

    一日,張芑堂過談,言及丁龍泓,笠亭重其人品,顧芑堂曰:「此室將以友石居名之,必得丁君書,乃可與數石共古。

    」遂作書屬芑堂緻龍泓。

    龍泓曰:「餘亦有硯癖,所居曰硯林,吾當與樊桐訂石交矣。

    」芑堂亟鋪紙請書,曰:「硯林、友石,皆某他山之石也。

    」 朱笠亭藏黃團硯 張芑堂專精金石之學,朱笠亭為其尊人瓜圃主人作傳,因舉瓜硯贈之。

    笠亭重其意,且佳其石,名之曰黃團,系之銘曰:「傳瓜圃,得瓜硯,黃團繫門心所羨。

    」芑堂大喜,為欣然鼓刀,勒於硯陰,自是而黃團硯為笠亭所藏矣。

     顏介子見英德硯山 姜紹書嘗見一石子作太極圖,是猶紋理旋螺,偶分黑白也。

    顏介子所見之英德硯山,則上有白脈,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

    其脈直透石背,尚□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點畫波磔耳。

    諦視之,非雕非嵌,亦非漬染,真天成也。

     鐵冶亭藏南唐歙石硯 曹秋嶽侍郎溶《製硯》詩:「南唐官務久凋零,海國重來倚玉屏。

    」而鐵冶亭尚書保則藏有宋歐陽修南唐歙石硯,歐陽自記雲:「此硯用之二十年矣。

    當南唐有國時,於歙州造硯,務選工之善者,命以九品之服,月有俸廩之給,號硯務官,歲為官造硯有數。

    其硯方而平淺者,官硯也,其石尤精,製作亦不類今工之侈窳。

    此硯得自今王舍人原叔。

    原叔家不知為佳硯也,兒子輩棄置之。

    予初得之,亦不知為南唐物。

    有江南人年老者,見之,悽然曰:『此故國之物也。

    』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寶惜之。

    其謫夷陵也,折其一角。

    皇祐三年辛卯,龍圖閣直學士歐陽修記。

    」冶亭及弟閬峯侍郎均有詩紀之。

     鐵冶亭藏山高月小硯 恆益亭中允裕舊藏一硯,曰「山高月小」。

    其同年友鐵冶亭見而愛之,向索而未與。

    乾隆壬寅,益亭以酒病,以窮死。

    易簀日,冶亭在側,益亭執其手而泣曰:「吾與君永別矣。

    家室妻子都不問,吾何以葬乎?」冶亭泣對曰:「棺衾及一切應用之物皆備矣,可無慮。

    」益亭色喜,慨然曰:「吾得友若此,復何憾!」喘稍定,語冶亭曰:「吾將以硯贈君以誌別。

    」因呼其子取硯至,摩挲移時,謂硯背有細爪痕,未磨去,君自拭之,毋損石也。

    遂溘然逝。

    自是而硯為冶亭所藏矣。

    益亭,滿洲人。

     曾賓谷藏黃石齋斷碑硯 曾賓谷侍郎燠嘗於廣陵市肆得一硯,乃東坡題墨妙亭詩斷碑一片,廣三寸七分,長三寸四分,存十六字,凡四行,一行曰「吳越勝事」,一行曰「書來乞詩」,一行曰「尾書溪藤」,一行曰「視昔過眼」,以背面作硯。

    右偏之上,刻「斷碑」二隸字,下刻「道周」二字印篆,左刻朱竹垞銘,曰:「身可汙,心不辱。

    藏三年,化碧玉。

    」為八分書。

     沈石友藏李因硯 沈石友嘗得一小方硯,約三寸許,裝以鈿匣。

    硯背有李因像,原題詞雲:「手澤重看,暗迴溯昔年情緒。

    綺樓深處,日日神仙侶。

    作畫吟詩,筆墨生風雨。

    伊人去,更誰憐汝,似落花無主。

    昔外子戲以錐畫妾貌於硯背,絕神似,篋藏十五年。

    今日重覩,不覺淚下,書此曲記之。

    」李因側有「雪坡」印。

    李因,號是庵,海寧人,工寫生,適葛光祿無奇,著有《竹芙軒集》,以節著。

    雪坡為明代和尚,以琢硯名。

    龐櫱子步原韻雲:「鬢影依稀,畫眉猶想閒情緒。

    淚痕凝處,誰是同心侶?匹鳥芙蕖,一幅迷煙雨。

    【王吏部題李因芙蓉鷺絲畫雲:「寒入金塘花葉孤,非煙非雨態模糊。

    姚家女子丹青絕,寫作芙蓉匹鳥圖。

    姚月華小傳,嘗作芙蕖匹鳥也,見《婦人集》。

    」】漂零去,好教珍汝,休怨花無主。

    」石友,名汝瑾;櫱子,名樹柏,皆常熟人。

     沈石友藏玉溪生像硯 沈石友所藏古硯有百餘方之多,尤精美者,為玉溪生像硯。

    石為綠端,像面微側,幅巾半身,袍背鏤花作紅色。

    石友自題雲:「我讀韓碑詩,頂禮玉溪像。

    千古翰墨緣,神交結遐想。

    」安吉吳昌碩大令俊卿題詩雲:「包山妙筆摹玉溪,端石硯刻神仙姿。

    沈郎得之日臨池,雪窗更和無題詩。

    」 俞筱甫藏玉溪生像硯 玉溪生像硯,高七寸五分,【宋三司布帛尺。

    】寬五寸二分,厚一寸三分。

    琢池方式,近趾處稍狹,背面琢圓式凹下,而像凸起。

    像半身右嚮,結帶巾,衣後有花紋方式,略如補服而稍下。

    其上方題雲:「予得宋人寫《無題》詩卷子,首列玉谿像,脫失過半,落墨瀟灑,非龍眠一輩子不能到。

    因屬包山子摹此硯背,及刻成,而陸已謝世矣。

    仲石記。

    」右下角有「秬香心賞」白文印,左邊稍下有「憲成」朱文印,右側題雲:「秬香兄以玉溪生像硯拓本求題,視其神采飛騰如女子,製作之精,可想見矣。

    愚有上官周《唐宋詩人像》一冊,至玉溪微病其多態,今始知上官氏之學有淵源,非妄為者。

    仲石不可考。

    嘉慶丁巳秋八月二日,北平翁方綱。

    」「蘇齋」白文印。

    硯趾左偏,石友題雲:「我讀韓碑詩,頂禮玉溪像。

    千古翰墨緣,神交結遐想。

    」光緒初,此硯曾在俞筱甫家,疑即沈石友所藏者也。

     張叔未藏王鐸銘銅雀瓦硯 真銅雀臺瓦,世不多有.嘉慶庚午初夏,張叔未得王文安銘銅雀瓦硯於松江肆中,質極瑩潤,蓋濾泥為之,上有王鐸小楷書銘跋二,撰書刻俱精,可寶也.其銘曰:「胡以瓦也而躋之棟,沈之淵?胡以吾也而授之幾,升之筵,水化匯,而胡以浴雲飛煙?又何知此後之千百年,誰為主也為誰妍?物之遇合也且然.(冏皿)(舟淮)王鐸銘.」銘後有附記曰:「崇禎十一年,繡衣使者二東張肯仲既餘,餘再拜而受,識於北都之大明門.時虍警予晨於是門,三十日矣.十月二十一日午時.」 鐸之附記,為明崇禎戊寅九月大兵入塞,京師戒嚴事。

    「虍」字,當是臣國朝後所搥損者。

     張叔未藏陸鶴田草疏硯 陸鶴田觀察光旭在臺省時,直言敢諫。

    其曾孫念曾居嘉興丁溪之南,曾為張叔未言有草疏遺硯,青氈非故,不知落誰氏手矣。

    庚午夏,叔未堊室悲居,形景相弔,隔溪老嫗,時攜破紙片石,覛贏餬口。

    一日,持此索直百錢。

    酌水親滌,亟登硯牀。

    硯有銘曰:「此心赤,堅於石。

    」 張叔未藏朱竹垞半月硯 朱竹垞半月硯,即以付其次孫稻孫者。

    石質溫潤,真水碞上上神品。

    有竹垞隸行銘識,精妙絕倫,文房瓌寶也。

    嘉慶乙醜春,張叔未偕葛春嶼過梅裡,留李若谷觀妙齋,信宿道古,摩挲把玩,心劇嗜之。

    丙子八月一日,李金瀾貽書於叔未,雲是硯欲售,須銀二十餅。

    旋詣其齋,如其價得之。

    又以銀餅十二,得小朱十圭鐘硯。

     竹垞所居,為秀水之梅裡。

    裡中人知竹垞藏硯之為世所寶也,輒仿製之,並鐫銘其上,藉以為衣食之資。

    若谷雅善奏刀,此硯亦有仿本。

     張叔未藏洮河石硯 宋時所琢洮河石硯,類皆鏤刻人物。

    張叔未嘗於平湖得一宋製者,亦然,與海鹽錢柞溪所藏僧梵寫經硯相同。

    蓋西方之人,琢手如是,與歙、粵之石工逈異也。

     錢警石得青花硯 道光庚戌二月,錢警石訓導泰吉得潁上《蘭亭》、《黃庭》舊拓本。

    暮春之初,則獲青花硯,集帖中語銘之雲:「欣於所遇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

    閒暇無事修太平,玉石落落是吾寶。

    」有見之者,謂此青花硯者,一名洮河綠石硯,產於岷州之洮河,瑩然如碧玉也。

     鹿篔谷藏蘭成硯 鹿篔谷藏舊硯,正面上下有二活眼,背面之上有五活眼,為日月合璧五星聯珠之象,有集《四書》跋一首雲:「一拳石之多,日月星辰繫焉。

    磨而不磷,惟我與爾有是夫!」款題「田居」,左側有兩印章,一「黃葉村莊」,一「蘭成」,豈庾蘭成物耶? 陳海樓藏嶽忠武硯 嶽忠武公遺硯,色紫,體方而長,背鐫「持堅守白,不磷不淄」八字,無款。

    又鐫曰:「枋得家藏嶽忠武墨蹟,與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

    枋得記。

    」又曰:「嶽忠武端州石硯,向為君直同年所藏,鹹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贈天祥,銘之曰:『硯雖非鐵磨難穿,心雖非石如其堅,守之弗失道自全。

    』」八字行書,謝真書。

    文草書,皆遒古。

    復有小方印,曰「宋氏珍藏」。

    朱竹垞題識曰:「康熙壬子二月四日,朱彜尊觀於西陂主人齋中。

    」西陂者,宋牧仲中丞居也。

    另一行雲:「雍正八年夏六月十有九月,良常王澍拜觀。

    」道光辛巳,東陽令陳海樓履和於都門市上得之。

     石僧懷硯 石僧者,學無師,居無剎,食無鉢,貌清癯。

    道光時,往來天津城市間,不乞化,懷一硯,終日玩摩,若甚愛之者,飢則舐硯而飽,倦則枕硯而眠。

    眠就潔地古樹茂陰下,冬或臥雪中。

    髮經年不梳,蓬如葆,積垢生虱,人憫而髡之,遂相呼為石僧雲。

    敝衣草履,行歌於途,罕所交言。

    闤闠駔僧遇之,相揶揄,即詆訶之,憨然笑不休。

    春嬉於郊,遇花嬌柳媚處,盤桓久之,或臨流弄水,自滌其硯,硯出五色紋,風清月白,走入敗寺中,置硯於地,以敗絮濡墨,就牆壁淋漓大書,潦草旁斜,殆不可省識,且書且吟,狂發叫舞。

    人迫而觀之,用絮塗抹,抱硯以去。

    人知其如此,俟其書畢,興盡而去,徐出辨視,則往往有奇句。

     津門梅吟齋素好奇,物色奇士。

    人告之,未信。

    一日,遇諸途,拉之歸家,與論詩,初不言,出其集示僧,僧一覽,輒了然笑曰:「君亦深於此道者。

    」再叩之,默然謝去。

    久不見,或有謂遇諸羅浮山者,蓋不知所終矣。

     宗嘯吾藏阿翠像硯 鹹、同間,漢軍宗嘯吾司馬山藏弆古硯最多,有阿翠像硯,高六寸七分,寬四寸四分,厚一寸五分,池琢圓式,四周隆起而中凹下,上方蓄水處亦凹下,占高一寸六分,凹中左偏,有「半山一侶」白文印,背面刻阿翠像,倚幾右嚮側坐,右手持卷軸,全身不露足,左方題「鹹淳辛未阿翠」六字,分書,像及題款皆凸。

    右側題雲:「綠玉宋洮河,池殘歷劫多。

    佳人留硯背,疑妾舊秋波。

    己醜三月得此硯,墨池魚損去之,背像眉目似妾,而右頰亦有一痣,妾前身耶?阿翠,疑蘇翠。

    果爾,當祝髮空門,願來生不再入此孼海。

    守貞記。

    」「馬」字朱文橢圓小印。

    左側石友題雲:「片石歷四朝,兩美合一影。

    想見畫長眉,露滴玉蟾冷。

    洗汲綠珠井,貯擬黃金屋。

    若問我前身,為疑王百穀。

    刻畫入精微,脂香泛墨池。

    漢家麟閣上,圖像幾人知?」硯趾安吉吳昌碩跋雲:「石友示蘇翠像硯,馬守貞題,可稱雙絕。

    翠,樂籍,工墨竹分隸。

    鹹淳辛未,宋度宗七年,己醜,明萬曆十七年也。

    蓋蘇翠,實建寧人,鹹淳時,流落樂籍,嘗寫墨竹,旁題八分書,如倚雲拂雲之類,頗不俗,亦作梅蘭。

    此硯像題款,政作分書,則阿翠即蘇翠無疑。

    」 宗嘯吾藏陳迦陵填詞硯 宗嘯吾能文善歌,無事輒飲,每酒酣,輒令姬人吹笛,自謳其所填詞。

    其需次杭州日,嘗得一硯於冷攤,長七寸,廣五寸,上列七星,色白而突出,磷磷如釘,貯墨,可三日不乾。

    背有六字,曰「陳迦陵填詞硯」。

    宗自是填詞輒用之。

     俞筱甫藏蘇東坡硯 宋蘇東坡硯,作石鼓形,硯背有銘十三字,乃東坡自撰而自書之者,嘗藏曹儷笙家。

    光緒中葉,為錢塘徐印香舍人所得,貽吳縣俞筱甫別駕。

    俞卒,遂不知流落何所。

     徐氏藏魚腦凍硯 肇慶產硯材,以古名端州,故謂之端硯。

    道光癸巳,西潦再溢,瀕江廬舍,蕩析離居。

    是冬,肇慶人民請於粵督涿州盧坤,擬開硯坑,以工代振。

    謀於守令,皆曰善。

    乃於十一月二十七日汲水,明年正月十日采石,三月十日眾至而畢。

    得石佳者,治三百餘硯,有青花、魚腦凍、蕉葉白、天青、冰紋、火捺、馬尾紋、胭脂暈、石眼諸品。

    經鹹、同粵寇之亂,散失殆盡。

    徐印香舍人嘗於涿州冷攤,得魚腦凍一方,上有銘,識者謂為希世之寶。

    蓋盧氏家替,硯遂流落於市中也。

    孫女新華髫年臨池,輒用之。

     李偉侯藏玉帶生硯 玉帶生硯,乃端州產,石質非上品,以硯有白線一痕,故名,為宋文天祥故物,謝疊山、黃石齋均曾寶藏。

    道光時,歸吳人某。

    同治時,粵寇李秀成陷蘇州,頗嗜書籍古玩,亦珍儲之。

    合肥李文忠公克蘇州,得此硯,傳三世。

    後藏偉侯襲侯國傑家。

     馬夷初藏李雲谷殘硯 仁和馬夷初文學敘倫藏有明人李雲谷殘硯,作半月形,其上有陳白沙銘,為屈翁山所書。

    徐珂曾為題《祭天神》一詞,詞雲:「倚小樓江上聽疏雨,幾摩挲,片石韓陵差可語。

    淵襟自接嶠南,莫道儒冠誤。

    問而今剩水殘山誰是主,且守缺,文章府,試回首斜日湖濱路。

    人間世,桑海淚,鵒眼無今古。

    更何堪關河搖落,邱壑因循,老我天涯,硯北悲秋苦。

    」 王蓴農藏銅雀瓦硯 無錫王蓴農孝廉蘊章藏銅雀瓦硯,長一尺有半,寬八寸,其背隱起「建安十五年造」六隸字,甚清勁。

    明都元敬大書「玉質金聲」四字於上,並有銘,銘雲:「昔為瓦,藏歌童,貯舞馬。

    今為硯,承鉛槧,伴圖史。

    嗚呼!其為瓦也,不知其為硯也。

    然則千百年後,安知其不復為瓦也!蓋豪雄武人不得而有之,子墨客卿固得而有之也,吾是以喟然有感於物也。

    」蓴農屬徐珂以《高陽臺》詞賦之,詞雲:「橫槊空豪,澄泥【銅雀臺瓦,陶人澄泥以絺綌,淘過如胡桃油埏埴之,故與他瓦異,見《文房四譜》。

    】自昔,憑誰共話興亡?瓢樣【硯之中為瓢形。

    】琴紋,【銅雀瓦硯真者,上有琴紋,見《偃曝談餘》。

    】月明曾照鴛鴦。

    苔花【何春渚《銅雀瓦硯》詩:「鍚花封雨苔。

    」】依約西陵碧,【曹操遺命,妾伎登銅雀臺,望西陵墓田,見《鄴都故事》。

    】夢瑤臺閒過昏黃。

    檢遺銘,雒誦迴環,楚怨微茫。

    春深待借東風便,奈山河憔悴,門鎖斜陽。

    銅狄銷沈,還餘賸粉零香。

    盈盈墨淚含鴝眼,錯鑄成幾閱滄桑。

    費摩挲,小匣琉璃,相伴吟窗。

    」 羅艮山之戚某得袁子才印章 袁子才所用印章,今流落人間者,有「頤性養壽」一方,石質為田黃,高四寸,闊一寸六分,重二十四兩。

    其晶瑩透潤處,皆蘊橘囊文,兼有田黑數點,洵福田石之上品也。

    石側有黃小松司馬鐫跋百餘字,文字亦雋永可喜,文曰:「福州之田,蘊石如玉,大材尤可貴。

    聞黃莘田十硯齋、袁簡齋隨園所收殊美,莫能睹。

    乾隆乙巳春,謁河間中丞大人於祥符,出觀斯石,即隨園之物。

    石經詞人護藏,今忽登中丞幕府,與文章政事,並暉朗於河聲嶽色間。

    石固有靈,而際遇之奇,亦千秋希有事也。

    」此印後為羅艮山之戚某所藏。

     張芑堂藏古銅印 秀水蔣春雨,名元龍,得古銅印,文曰「海上乘槎客,山中學圃人」。

    張芑堂見之,曰:「此餘家物也。

    」春雨問何故,芑堂曰:「海上乘槎客,寓張字;山中學圃人,寓瓜圃,非其證耶?」春雨笑頷之曰:「餘當以此相贈。

    」芑堂述之於朱笠亭,笠亭乃題其小像曰:「海上乘槎客,山中學圃人。

    鍼鋒一粒粟,觀性得元真。

    」 宋芝山藏漢印 漢印之繆篆,屈曲縝密,取糾繆之義,與隸相通,雖不盡與《說文》合,而損益變化,具有精意,此其所以可寶也。

    安邑宋芝山學博極嗜之,所藏多至數十枚。

     林陟廬藏壽山石印 出福州北門六十裡芙蓉峯下,有山焉,連亙秀拔,有溪環其足,志雲山產石如珉。

    又雲,五花石,坑去壽山十裡,宋時故有坑,官取以造器,居民苦之,輦緻巨石以塞其坑,乃罷貢。

    至國朝,每春雨時,溪澗中數有流出者。

    或得之於田父手中,磨以作印,溫純深潤。

    謝在杭布政常稱之,品艾綠為第一。

     石初剖時,須以琉球礪可磋之.既磋,磨以金閭官甎.磨竟,以水浸檞葉,縱橫揩拭,然後取麛鞹,平置之幾案,運石於鞹,使徐發其光.陳越山,林道儀,彭木 ,林陟廬率購藏之,陟廬所藏尤精.唐湛一嘗訪之,陟廬出所藏使觀,方開篋,趣令收卻.時高雲客亦在座,見而訝之,笑曰:「不敢久視,恐相思耳.」 汪訒庵嗜印成癖 汪訒庵喜藏古今文籍字畫,尤嗜印章,搜羅漢、魏、晉、唐、宋、元、明人印極多。

    凡金銀、玉石、瑪瑙、珊瑚、水晶、青金、蜜蠟、青田、昌化、壽山、銅磁、象牙、黃楊、檀香、竹根諸印,一見輒收,多至數萬枚。

    著有《訒庵集古印存》二十四卷,又刻《飛鴻堂印譜》三集。

    金匱錢梅溪曾遇之於太倉畢秋帆制府家,因時相過從。

    一日,訒庵訪梅溪,見案頭有銅印,鼻鈕刻「楊惲」二字,欲奪之,不許,遂長跪不起。

    梅溪為所迫,笑而贈之。

    然訒庵雖富藏弆,而少鑒別,精粗美惡,皆珍視之,亦可見其好之篤也。

    嘗自稱印癖先生。

     丁竹舟松生藏壽山石印 福建侯官壽山五花坑,多嫩石,質溫栗,狀如珷玞,價與青田之燈光石相垺,五色備具,光采四射。

    紅如靺鞨者,曰田紅。

    綠如翡翠者,曰田綠。

    黃如蒸粟者,曰田黃。

    白如珂雪者,曰田白。

    琢而磨之,可供玩好,其材又可為私家印章之用。

    丁竹舟松生家藏印甚夥,多至數千枚,而以壽山石為尤夥,大率為丁敬身、奚鐵生、黃小松、蔣山堂、陳秋生,陳曼生、趙次閑、錢叔蓋諸人所刻,世所稱浙派八大家者是也。

     宋時以採石病民,填塞坑路。

    康熙時,閩人陳日浴等入山重取,佳石漸盡,故賞鑒家以舊藏者為貴。

    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

     潘仕成藏飛燕玉印 漢趙飛燕印,為明嚴嵩故物,以羊脂玉為之,純粹潔白,無纖瑕,盤鳳紐,文曰「倢侈妾趙,」鳥篆。

    龔定盦以宋拓《化度寺碑》易之於姚氏。

    或曰,得之以七百金,擬築寶燕閣藏之,而未果。

    後歸粵人潘仕成。

    程侍郎春澤有詩詠之,中有句曰:「尋其流傳自冰山,亦弆墨林紫桃軒,比來歸龔復歸潘。

    」 錫厚庵藏金貞祐銅印 道光丙午,錫厚庵都護縝在西安,得古銅印,方今尺寸六分,重十五兩,作小篆,文曰「省差差字之印」。

    背注「貞祐三年五月行宮禮部造」十一字,旁釋篆六小字,紐端有「上」字。

    印文古雅,背旁字皆徑直無趣,若刀削者。

    貞祐,金宣宗年號也。

     韓程愈藏赤珂夔龍鎮紙 洪髯,青田人。

    好山水,慕天台、雁蕩之勝。

    數裹糧以往遊。

    途次,有一樹一石可觀者,輒圖繪之,流連不忍去,於是甌括名勝無不歷,而甌括之嗜山水詩畫者,亦無不與交。

    念青田凍石最宜印章,每見秦、漢以來古印,即購美石,師其意而為之,四十年無倦容。

    其所鐫章,不啻千百,皆為好事所攫奪,以故索圖章者不他求,而洪髯之名益著。

     某年夏,韓程愈自中州訪其兄於永嘉縣署,無事,每詢青田凍章,而莫得其要。

    客曰:「有洪髯者,若與之遊,則難得者可立緻也。

    」因謀於兄,敦請之。

    顧洪髯坐此累非一日,聞遠人有物色之者,意猶豫,不欲發。

    其子明鉉進曰:「大人以是重於海內士大夫,今玆之役,寧自靳耶?」髯感悅,乃戒行李,扣永嘉署門,曰:「我洪髯,自青田來。

    」門吏不敢難,延之入。

    茶次,出舊凍二枚,奉令公,隨贈程愈以赤珂夔龍鎮紙,光怪陸離,得未曾有。

    程愈以四小詩酬之。

    於是髯誦程愈詩,程愈握髯石,每相視而笑,遂成莫逆。

     程愈問以凍石之品類凡幾,髯曰:「山在青田城東南二十裡,山麓之地,曰圖書山,皆林氏山也。

    深入不十裡,至嶺溪坑,石出處也。

    其最美者,曰官玒,曰高玒,曰老楓門,曰新楓門,皆鐙光凍也,其色青黃,其質光潤,鐙前視之,明如晶,而體凝重,使人不敢狎視。

    遼凍有冒其色者,然底裏自敗,終為魚目。

    此四者不易得,品亦在晶玉之上。

    次者硬玒、祠前玒,色獨青,而光澤少減。

    若握於手中,一經品題,當在狂狷之列,亦罕購之物也。

    次挑水坑,次小磨坑,次大磨坑,次松樹源頭,次岩頭,次龍舌,次蝦蟣,皆凍也,而色辨形辨矣。

    挑水色近硬玒,而乏光澤。

    小磨色白,大磨、岩頭色皆綠。

    松源多帶青黃,龍舌強半皆白。

    若蝦蟣,雜色具陳矣。

    此其概也。

    然皆從深山古洞中妄臆而得,無意而有獲,有心而無當,比比然矣。

    此外則豆青是已。

    世所謂佛料,杯料,罏瓶料,龍章、套章料,護封、謹封、古柬料,取足於此。

    亦有稍佳者,凡四等,一楓門青,二挑水坑,三小磨坑青,四紫檀。

    楓門、挑水色醇而質膩,尚矣。

    小磨色或可觀,然少麤。

    紫檀則花色斑駮,實如其名,亦有得之而不忍釋手者。

    」 潘文勤劉鐵雲藏泥封 印,信也,以木或金石為之,上刻文字以為信也。

    印時所用印料,普通為朱色。

    製時,擣艾葉為綿,和蓖麻油,加硃砂拌之,佳者色經久不變,相傳始於六朝時。

    而今稱之曰印泥者,實因晉以前之封緘,皆用黏質製陶之泥,其法與今之用火漆封函者相垺,故沿稱印泥也。

     加印於泥以為封緘,曰泥封,為歷代賞鑒家所未知。

    道光始出土,河南、山西、陝西皆有之。

    蓋古人用後即棄,遂入土中。

    潘文勤公曾藏有官印、【古代官印皆小,除公家所有以昭信守者外,亦自另鐫以佩於身,如後世官吏之所用公事圖章也。

    】私印,凡三百有四枚。

    其後出土者日多,丹徒劉鐵雲觀察鶚所藏,則幾及千,其中秦最少,漢獨多,晉次之。

    考訂此物,實有數益。

    可考見古代官制,以補史乘之缺,一也。

    可考證古文字之有裨六書,二也。

    刻畫精善,可考見古昔工藝,三也。

    然亦頗多贋品,且仿造亦甚易。

    蓋黏質之泥既不難覓,而漢、晉印章亦尚多,作偽者但覓一古印,印之於泥,即成矣。

    光緒時之古董客曰袁回子者,優為之,自是而市上之泥封遂真贋雜糅,不易辨識矣。

     葉鞠裳論碑帖之別 碑帖之別,人不盡知,葉鞠裳學使嘗論之曰:「今人碑帖不分,凡刻石之文,統呼為碑,及墨而拓之紙,則又統呼為帖,雖士大夫,未能免俗,甚矣其陋也!夫碑之不可為帖也,石刻之不盡為碑也。

    周、秦、漢、魏以下,歐、趙而降,撰述源流,雕造形製,其為體也屢遷,其稱名也雜而不越。

    《禮》曰:「遽數之不能終其物,悉數之乃留,更僕未可終也。

    』」 葉於光緒壬寅,嘗視學甘肅,嗜碑版,以精於考訂,有聲於時。

     葉鞠裳論碑之俗名 碑拓有輾轉傳訛而以俗名著於世者,葉鞠裳嘗論之曰:文人題品,土俗通稱,古蹟流傳,等洞蕭之有諡;嘉名肇錫,益敝帚之可珍。

    有如碑之裂而存半截者多矣,惟唐興福寺殘碑,世皆稱為《半截碑》。

    碑之環而刻四面者多矣,惟《顏魯公家廟碑》,世皆稱為《四面碑》。

    《皇象天發神讖碑》,在晉時即折為三段,【見《丹陽記》、《金陵續志》、《新志》】、世呼為之《三段碑》。

    或呼經幢為八楞碑。

    此類尚多,摭而錄之,可資談助。

     《竹葉碑》 漢殘碑陰也。

    牛空山《金石圖》雲:「曲阜顏樂清懋倫得之,藏其家,碑兩面隱隱有竹葉紋,或謂之《竹葉碑》雲。

    」《金石萃編》雲:「此碑陽今皆為竹葉文所掩,無一字可辨,陳以綱定為《魯國長官德政碑》,其論最核。

    」 《三絕碑》 漢隸字源受禪表,魏黃初年立,在潁昌府臨潁縣魏文帝廟。

    劉禹錫《嘉話》:「王朗文,梁鵠書,鍾繇鐫字,謂之三絕。

    」 《潛研堂金石文跋尾》:「金《博州廟學記》,【大定二十一年。

    】東昌人謂之《三絕碑》。

    三絕者,王去非文,王庭筠書,黨懷英篆額也。

    」 《魚子碑》 隋《栖巖道場舍利塔碑》,石質斑駮,細點墳起,打本如顆顆丹砂,又如大珠小珠落玉盤,雖精拓,不能泯其迹,世謂之《魚子碑》。

     《鴛鴦碑》 顧亭林《金石文字記》:「泰山之東南麓王母池,有唐岱嶽觀,土人稱為老君堂。

    其前有碑二,高八尺許,上施石蓋,合而束之。

    其字每面作四五層,每層文一首,或二首,皆唐時建醮造象之記。

    」《金石萃編》雲:「此碑今俗稱《鴛鴦碑》,二石合為一,兩面兩側,共刻三十二段。

    」 《碧落碑》 汪由敦《松泉文集?董逌廣川書跋》雲:「段成式謂碑有碧落字,故名。

    李肇謂碑在碧落觀。

    然考之《國史補》,則肇正謂碑有碧落字耳。

    李漢又謂碑終於碧落字,董逌駁其非。

    今以篆文驗之,僅有『棲真碧落』一語,既非全文結束,亦非文中要語。

    考古人詩文字蹟,舉一行首標目者有之,無以末字者。

    歐陽公《集古錄》謂龍興宮有碧落尊象,篆文刻其背。

    宋潛溪亦雲韓王元嘉子訓等為其妣房氏造碧落天尊於龍興宮。

    考其記,知為碧落觀。

    今以篆文驗之,但雲立大道天尊建侍真象,無所謂碧落天尊,疑廣川所雲碑在碧落觀,而龍興舊為碧落者,為得其實,此碧落之所由名也。

    」 《潛研堂金石跋尾》雲:「右李訓等造《大道天尊象記》,世所稱《碧落碑》也。

    篆書奇古,有鄭承規釋文。

    」餘按此碑當如《潛研》所題李訓等《大道天尊象記》為正,而《碧落碑》,其後起之名也。

     《追魂碑》 《處州府志》:「松陽葉法善以道術遭遇玄宗。

    時李邕為處州刺史,以詞翰名世。

    法善求邕與其祖有道先生國重作碑文,成,請并書,弗許。

    一夕,夢法善請曰:『向辱雄文,光賁泉壤,敢再求書。

    』邕喜而為書,未竟,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點而止。

    法善刻畢,持墨本往謝,邕曰:『始以為夢,乃真邪?』」世傳此碑為《追魂碑》。

    《金石萃編?書譜》引《法帖神品目》雲:「《追魂碑》,李邕書,在松陽永寧觀。

    」 《透影碑》 《中州金石記》:「重修古定晉禪院《千佛邑碑》,天成四年九月,釋道清撰,俗名《透影碑》。

    」 《風動碑》 《隱綠軒題識》:「鎮州察院前庭有風動古碑,乃李寶臣功德頌,永泰間立,王士則書。

    」 《雷合碑》 《寰宇訪碑錄》:「茅山《乾元觀碑》,陳黼撰,蔡仍行書,政和五年,俗呼為《雷合碑》。

    」 《無字碑》 《金石萃編》:「乾陵,唐高宗陵也,在乾州東,至太宗昭陵六十裡,有于闐國所進《無字碑》,高三十餘尺,螭首龜趺,巋然,表裏無一字。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