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友類

關燈
魏叔子論師友行輩 魏叔子以易堂之交如親兄弟,降及三世,其尊卑有不可班例者,嘗曰:「餘年近五十,未舉子,而門人之長者,僅少餘四五歲以下,門人之子與通家子子,有舉子者矣。

    假令吾今即舉子,而其子且長於吾子,乃令其父以行輩為後進,非情也,義也。

    故作師友行輩議,質諸同堂,使後之人有所依據焉。

    」叔子,名禧,字冰叔,號裕齋,寧都人。

    有兄際瑞,字善伯;弟禮,字和公,世稱「寧都三魏」。

     其議曰:師者,師其德;友者,友者義。

    以德義為名分,故兄弟子孫行輩,非如族姓姻戚之有一定可遞推也。

    古者師友無服,義無一定,故不可以制服。

    知服之不可制,則知行輩之不可遞推,為合禮義矣。

    請言其例。

    德業之師,以父道事之,師之父,尊其稱曰祖,師之妻,尊其稱曰母,此名不可殺者也。

    至所以事之之禮,則不盡如祖與母也。

    其父有名德,而妻賢,齒且長,以祖與母事之可也。

    不然,則奉以名焉可已。

    師之至親伯叔兄弟,俯然為子弟,吾不可以雁行也。

    非名德,宜自居於後進。

    師之弟,學與齒可雁行,則雁行之矣。

    曰師伯叔者,俗人之稱也。

    何也?師之弟,有可以為吾弟子者,則分非一定也。

    師之子,以兄弟禮之,常也。

    然師有以門人為其子師者,故學與齒相去也遠,而師視其門人如至友,則師之子可事以父執。

    【有初相友而後為師弟者,有本為師弟而情義實如朋友者,師之子隅坐隨行,拜跪當如通家子禮,但以伯叔姪稱呼,則不可以先後輩可也。

    】漢昭烈謂後主曰:「汝事丞相從事,當如事父。

    」是君臣且然矣。

    昔者吾以父事吾師楊一水先生,而先生使二子晟、晉以父執事餘。

    及其長也,乃為弟子焉。

    【彭躬菴曰:「師之子可以先輩事其門人,以父執則不可。

    」】同立乎一師之門,有先輩焉,有輩焉,其禮不可班也。

    父與子,師與門人,可共進而師一人。

    門人之子,於師之子為後進,常也。

    學與齒可雁行,則雁行之矣。

    故曰,師也者,師其德;友也者,友其義。

    非德非義,苟非名分之必不可移,則不可以遞推。

    吾友之子以吾為父執,不可移者也。

    故友之孫,視吾子為前輩,常也。

    【友之子稱父執曰友伯叔,自稱曰友姪,於同輩以齒序相稱,曰友兄弟。

    子之子相稱曰世兄弟,稱父執曰世伯叔,自稱曰世姪,以世別友者,原以世誼相推故也。

    】而齒與學相等,則雁行可也。

    友之子與吾子,不徒以通家為兄弟,而自為兄弟。

    其孫與吾子,雖齒學等焉,而雁行不可也。

    【父自為兄弟者,其子皆稱友,不稱世。

    】友之中,有可以兄視其父而弟視其子者,父友之子亦友之者,古人所謂羣紀之間也。

    交親如兄弟者,則不可必,視其所始交,或父其父,或子其子,不可移也。

    此其大較也。

    嶺南之東筦,有九姓祠焉。

    遠祖九人,相厚善為兄弟,其子孫世世以行輩敘叔姪,絕婚姻。

    此賢者之過,然而不易及也。

    其子孫必賢者也,否則再世如路人矣。

    【彭躬菴曰:「愚意易堂九人即不得如九姓,而子與孫世次必不容混,即齒學等不擠也,過此則出入可矣。

    」】父之友或親為兄弟,或同齒同學,出入同友善,則皆可以伯叔禮之。

    今夫伯叔之服,自期至於緦以及同姓,其親疏固有殺也。

    故父之友,有事之如親伯叔父者,有如從再從以下者,有僅奉之以其名者。

    天子稱同姓諸侯曰父,異姓曰舅是也。

    餘少於前輩,甚重伯叔之名,或不得已,循其禮焉,而心慚則過也。

     馮金伯友錢滌山而兼師 錢芬,號滌山,馮金伯敬事之,實友而兼師也。

    順治丁亥春初,馮阻雪盱眙,北征不果,憩於虎邱竹亭。

    旬日聚首,唱酬之餘,錢嘗作畫貽馮,滿紙雲煙,藏弆篋衍,每一展視,則不勝有人琴之感。

     汪蛟門惓惓師友 汪蛟門有《五客話舊圖》。

    客為一師四友,讀其序,知其惓惓於師友也。

    序曰:「懋麟自順治末受知於濟南王公,康熙初,舉鄉試,始通賓客,與海內名賢相結納。

    乙巳,得交郃陽王公;丁未,得交崑山徐公;己酉,應閣試入京,得交澤州陳公,相與論詩,有合焉。

    時陳公官侍讀,徐公為孝廉,王公領縣潛江,而濟南公則由揚州推官遷禮部主客矣。

    歲庚戌,徐公取上第,入詞館,濟南公歷戶部郎,懋麟在中書,四人者相聚於闕下。

    惟王公隔江漢,相去三千餘裡之外,雖時見其詩,思其人,而遠莫能緻也。

    壬子秋,濟南公典試入蜀,尋以太夫人憂去。

    明年,徐公覲省去,懋麟遭母憂去,而陳公方朝夕講幄,蒙上知,凜然公輔,不似予輩之憔悴而濩落也。

    又三年丙辰,王公自潛江被召,授給事中。

    餘與徐公服滿入京,而王公先以憂去,不得見,惟予四人者,復聚於闕下,暇輒論詩。

    未幾,徐公與予再以憂去。

    越三年己未,予兩人再來,濟南公已改館閣,尋拜祭酒,而陳公久領翰林學士,先數月以太夫人喪歸裡,又不得見。

    又二年辛酉,王公始來給事門下,陳公繼入,再領翰林,五人者始聚而不散。

    回憶二十年來,聚復散,散復聚,中更憂患,情事不殊,若不期而然者,陳公於此有深感焉。

    於是壬戌七月,相聚於城南山莊,賦詩飲酒相娛樂,命興化禹生貌五人像為一圖,屬懋麟為之記。

    」 趙秋谷師友在馮氏 朱竹垞、吳天章、陳元孝,雖皆折輩行與趙秋谷交,而秋谷天才駿厲,視儕輩無足當意,獨善德州馮大木廷櫆。

    所師承者,常熟馮定遠班。

    嘗曰:「吾平生師友,皆在馮氏矣。

    」由是名日高,忌者亦日眾。

     王兆符於方氏有師友 王崑繩棄家漫遊,其子兆符自天津遷金壇,復從方望溪侍郎苞於白下。

    崑繩嘗語望溪曰:「兆符視子猶父也。

    吾執友惟子及李剛主,吾使事剛主,曰:『兆符於方子之學,未之能竟也。

    』」 成容若有師友 成容若為康熙時名公子,明珠子也。

    容若有徐健庵、查初白、姜西溟為師,朱竹垞、高澹人、顧梁汾、徐電發為友,名章俊語,價重雞林,不假《通志堂經解》為重也。

     汪默庵有師友 新安汪燧,字默庵,與高彙旃、吳徽仲、汪惕若、徐齊為師友,善言《易》,有《讀易質疑》二十卷。

    高寄詩有雲:「遊吳握手皆奇士,還裡論心有碩儒。

    」 黃崧甫陳凝齋之師友 廣昌黃崧甫主政永年,為新城陳凝齋大令道之師。

    而崧甫之友若寧化雷副憲鋐、宣城劉觀察方藹、雲南傅中丞為詝、劉司寇吳龍,皆海內賢者,並折節樂與凝齋交,皆以師友之禮事之。

    凝齋所自取之友,則為海寧祝洤、新建夏之瀚,每聚首,輒相與講習正學。

     師儒為學之師友 國朝師儒之為學也,皆得力於師友,淵源有自,故能卓然有所成就。

    仁和譚仲修大令獻嘗論列之,其言絕學、名家、大儒、通儒、經師、校讎名家、輿地名家、小學名家之關於師友者,節錄如下。

     絕學 汪容甫有同學劉端臨、李孝臣、賈稻孫、江鄭堂。

    章實齋有同學邵二雲。

    龔定庵有同學魏默深。

    黃春谷有同學焦裡堂。

    春谷之弟子為王句生、梅蘊生。

     名家 惠定宇有弟子江艮庭、餘古農。

     大儒 顏習齋有弟子李剛主、王崑繩、劉繼莊。

    剛主別師為毛河右。

    崑繩有同學馬宛斯。

     通儒 黃梨洲之私淑為全謝山。

    顧亭林之同學為張稷若。

     經師 江慎修一傳為戴東原,再傳為段懋堂、金檠之,三傳為陳碩父,四傳為戴子高。

    碩父有同學胡竹村、胡墨莊。

    姚惜抱有弟子管異之、陳碩士、梅伯言,其師資為劉海峯、姚薑隖。

    張臯文有同學洪稚存、孫淵如。

     校讎名家 盧召弓有同學孫伯淵、畢秋帆。

     輿地名家 顧景範有同學顧亭林。

     小學名家 段懋堂有諍友徐謝山,言《說文》之學。

    江慎修一傳為戴東原,再傳為段懋堂,言聲韻之學。

     丁氏兄弟自相師友 錢塘丁松生大令丙以學行著於時,蓋得力於其兄竹舟主政申也,教以事而喻諸德。

    主政以兄而兼師資友誼,實為晚近所僅見。

    主政有子,長為修甫舍人立誠,次為道甫太守立本,大令長子為和甫舍人立中,以同堂昆仲而亦互相切磋,自相師友,遂皆為世聞人。

     師之類別 科舉時代之師,類別頗多。

    曰受業師,朝夕侍教者也。

    曰問業師,偶詣函丈,有所請益,有所質問者也。

    曰受知師,則或為縣府道試之主試官及其閱卷主任,或為科歲主試之學政,或為優拔主試之學政,會考之巡撫,或為鄉會試之主考房考,或為朝殿考試之閱卷讀卷各大臣,或為書院之山長、監院是也。

    有所謂保舉師者,則惟仕宦中人有之。

    屬吏受知於上官,為之具疏保薦,俾晉升階,如是而小之得以給衣食,大之得以恣貪婪,感激涕零,欲奉之為父,廁身義子之列而不得,於是加以夫子之稱謂,而尊之曰師。

     由斯以觀,弟子之緻敬於師,所最竭誠盡禮者,為保舉之受知師,而考試之師則次之。

    乎時也,年節也,師及其父母妻妾子女之慶弔各事也,無不有所獻,師惟安然受之而已。

    若受業、問業之師,則皆視如途人,不相聞問。

    其有通往來饋財物者,則必緻身通顯,著聞於時,或可藉為聲援者也。

     此外又有拜門之師,亦廁於受知之列,其實初固不相識也,且不必計其人之言行何如。

    即其輩行下於己,年齡少於己,但須為當代之顯宦,足以為奧援、利汲引者,即可丐人介紹,肅衣冠,具財物而往謁之。

    見必叩首無數,呼之曰老師,而著錄稱弟子矣。

     弟子於師之自身稱謂,筆之於書面,皆寫「受業」二字,至於口頭則有別。

    對於受業、問業之師,曰學生;對於受知之師,曰門生,蓋以列於門牆也。

    且受知師大抵為達官貴人,其公署,其私邸,必有閽人,閽人所居之室曰門房,弟子往謁,必先至門房,俟閽人通報傳見,乃敢面師,故曰拜門。

    所贈閽人之金曰門包,約為師所得贄敬百分之十。

     諳達 皇子六齡入學,遴選八旗武員弓馬、滿語嫻熟者數人,更番入衞教授,名曰諳達,體制稍次於師傅,蓋古保氏之遺。

    皆選東三省人充補,以其弓馬尤精也。

     延師關書 延訂賓師之書,曰關書,亦曰關聘,上載所任之事及酬報之數,其實亦契約也。

    送關書時,必附以聘金。

     三年役於師 江浙間,凡學手藝者,必三年而成。

    成後,役於其師者三年,不取值。

    故俗語謂之學三年,幫三年。

    六年之後,任其所往,若師欲留之,必予值矣。

     高僧願師劉繼莊 吳中有高僧說法,士人醵金為聘,從之講《華嚴》。

    劉繼莊處士獻廷聞之,與焉。

    坐食頃,伏幾而齁。

    僧說罷,處士齁亦罷。

    明日,復往,如故,眾竊笑,僧詫曰:「客何為者?」呼與語,則大驚,拜伏地,曰:「公,神人也。

    」掖登座。

    處士夷然而登,不讓,暢衍厥旨,眾大說。

    僧率眾蒲伏,願為弟子。

    處士笑曰:「吾正若誤耳,豈為浮屠學者哉!」拂衣去。

    由是從遊者日眾。

     鮑夔生師魏叔子 鮑夔生,字子韶,歙縣人。

    幼聰穎,於諸書章句,聞而誦,誦而輒解。

    嘗遇魏叔子於揚州,談論累日,出,語人曰:「魏先生真吾師也。

    」遂執業於其門。

     吳漢槎為師於塞外 吳漢槎孝廉兆騫以科場事遭冤獄,投荒二十四年,垂老賜環,當時人莫不憐其才,悲其遇,而以生入玉門,張為幸事。

    然漢槎在寧古塔時,歷任將軍皆延之為上賓,飛書草檄,縱情詩酒,無異於在內地。

    蓋其地讀書人少,漢槎至,則官吏子弟及土人之志在科第者,皆就之執經問業,脩脯豐腴,養生之具賴以無缺。

    及歸,乃侘傺無聊,日為飢軀。

    且在邊塞久,習其風土,江南溽暑,轉以為苦,卒以此緻肺疾而終。

    臨歿時,語其子曰:「吾欲與汝射雉白山之麓,釣尺鯉松花江,挈歸供饍,手采庭下籬邊新磨菰,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豈可得耶?」味其詞意,若轉不忘塞外之樂也。

     揆愷功師查初白 揆敘,字愷功,為明珠之子,曾受業於查初白。

    查登第,揆已官掌院學士,面奏查某為臣業師,請免教習,特旨允之。

    初白有《奉旨免赴教習廳賦呈愷功》詩雲:「第二廳前逐隊過,北扉咫尺接鸞坡。

    詔恩已免春秋課,館職猶充弟子科。

    變白果能生黑否?出藍其奈謝青何!回思東閤傳經地,老廁門牆媿自多。

    」 胡大靈不欲受教於惠士奇 胡方,字大靈,新會金竹岡人,僑居南海之鹽步。

    元和惠士奇督粵學時,嘗訪之,檥舟至村外,遣吳某至其家,求一見,急揮手曰:「學政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