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稟類

關燈
文正口占四字,使屬對曰:「孫承祖志。

    」昭暹應聲對曰:「孟受曾傳。

    」文正大激賞,謂此子必可有成。

    乃自同治甲子至癸酉科,四應鄉試皆不售,癸酉出闈,遽以疾卒。

     長生不死 湖南有異人,以修腳為業,蓄髮赤體,常如四五十歲人。

    布政使彭理恐其惑眾,為之薙髮,予以單衣,遂著之,四時不改。

     曹文正畏雞毛 曾文正公畏雞毛,在軍,遇有插羽文,皆不敢手拆。

    某年,至上海閱兵,上海縣令具供張,從者先至,見座後有雞毛箒,囑去之,謂大帥惡見此物,羣不解其故,蓋喜食雞肉,而乃畏其毛耳。

     劉琨竟日飲酒 劉琨嘗官湖南巡撫,以事褫職,遂僑長沙,沈湎於酒以自放,世以劉伶第二稱之。

    蓋自朝至於日中昃,杯杓未一離手也。

    門生故吏遍湘中,歲時餽贈,率以紹酒、汾酒。

    某大令餽贈不至,乃貽以書雲:「弟老而無用,無用即其用,無能即其能。

    」時年八十餘矣。

     戴子高好潔 德清戴子高,名望,研精經史,性好潔。

    同治朝校書金陵,嘗與江陰金溎生登酒樓,席未半,大嘔不止。

    同席者疑其醉,爭趨視之。

    子高手指隔席之人,嘔益劇。

    眾回視之,見有衣服襤褸者數人,正隔席飲酒也。

    乃不終席而去。

     湘鄉胡氏多壽 光緒戊寅,湖南巡撫奏稱湘鄉縣胡氏兄弟五人,皆耆壽健存,長曰朝瑜,八十九歲;次曰朝瑞,八十七歲;次曰朝琇,八十五歲;次曰朝瓀,八十三歲;次曰朝環,八十一歲,請旨旌表,德宗俞之。

     喇嘛轉世 世稱喇嘛世世相傳,有神識不滅之說。

    陝右有某者,即能斯術,雲恍恍惚惚,意念所觸,覺此身前為樵夫,在山中種菜伐薪以奉母,娶妻,生二子,年四十餘,以下則不可知,蓋瀕死矣。

     某雲:昔奉差河湟,居大青山喇嘛寺。

    歲餘,有大喇嘛者與相善,乃授以靜功及秘密咒,令先學入定之法。

    初習時,萬念紛起,則以咒力禁壓之。

    七日以後,念稍淡,而胸中沉悶,若有大憂患者,然莫可端倪,以問喇嘛,喇嘛曰:「此進境也。

    當先過此關,庶幾乃至道耳。

    」如是者又十餘日,日惟誦咒數千萬遍,心漸平靜,而本生所作所為者,一一如在目前,閉目輒親歷其境。

    始猶在數年以內,已而漸遠,乃至兒童啼笑之際,己身亦儼然瑤佩輪紃也,終不動,每至憂喜哀樂極難堪之境,輒持咒以忍之。

    以問喇嘛,喇嘛曰:「此劫魔也。

    必勝之,毋為所動。

    不然,且狂。

    」於是力忍之。

    忍之既久,頓覺心地澄明,空濛洞徹,無有上下古今左右內外,不禁喜躍曰:「得之矣。

    」以告喇嘛,喇嘛曰:「此虛光也,何輕易乃爾?凡盈虛消息之道,七日來覆。

    子方虛而未盈,消而未息,七日以後,魔將復來。

    不爾,十四日亦必緻敗。

    其慎之。

    」某退。

    七日,果覺沖漠不極渺冥無際之中,忽然若無著者,瞿然生戒心,慄然生懼心,勉自持咒,力求克之。

    已而蒼蒼莽莽之中,忽覺有天地,有日月,有人有己,則又歷歷在目矣。

    惟持咒稍懈,即現於前,一力持咒,便覺稍間。

    以問喇嘛,喇嘛曰:「此前生也。

    然觀君道力,不能剋矣,當以俗情剋之耳。

    」某不信,如法更行之,終不能驅除也。

    乃求術於喇嘛,喇嘛令之博弈、飲酒、淫婦人、恣遊獵以自遣,自此始絕。

    欲更從喇嘛學,喇嘛曰:「術不可以再瀆。

    」然至今但趺坐凝神,亦隱約可睹也。

     某又雲:喇嘛神氣至靜,兩眸作青色,炯炯逼人。

    嘗問以轉世之由,曰:「人本無輪迴,惟以業力輾轉相引,故至於此。

    」「子已稱呼圖克圖,何以仍有輪迴?」曰:「以道力未堅故。

    數世以後,至多五世,便不須復來。

    」今之號為世世不絕者,皆番民臨時妄作耳。

    惟間有天資亮亢者,一旦觸悟,立地證成,則又轉輪數世,以淨業根,故至今喇嘛之中雖無一人為當日真身,而高僧仍自不乏也。

     苑姓之後身 苑寨苑姓娶智氏,年餘忽病。

    數月,疾少間,妻歸寧。

    一日,病復劇,家人以車迓其妻。

    妻在室坐,見夫掀簾入,色悽惋,急詢何來,則已渺矣。

    妻驚疑,乘夜急歸,夫已卒。

    苑寨東北十餘裡某村一家,是夜誕一子,生而能言,言己為苑寨苑某。

    此家遣人乘專馬往探問,則苑卒時正其子生時也。

     跛腳僧託生 吳縣金薌圃老而無子,偶遊杭州,詣靈隱寺,默祝三寶求嗣。

    與長老散步廊間,過香積廚,忽一跛腳僧執爨杖出,顧金而笑,長老復頷之,金不解。

    及歸,閱十月,妾夜夢僧入,驚醒,生子,因戲以小和尚呼之。

    金後過寺,長老曰:「公子無恙耶?」金愕然,詢預知之故。

    長老引至廚下,見一龕曰:「此公子前身,昔遇而笑之跛僧也。

    當圓寂時,自題聯雲:『此去有緣憑夙慧,歸來好認舊菩提。

    』且囑勿焚化,故留以待。

    」金出資為甃砌之,乃歸,命子名曰葆。

    及侵,不茹葷酒,強與,輒吐,讀書至慧,博聞強記,精通釋典。

    父死,事母孝。

    十五入泮,明年,領鄉薦,聯捷入南宮。

     京師慈仁寺有浮屠大師善知識,能說無上妙法。

    葆詣之,僧傲不為禮,葆竪一指叱曰:「天地間亦知有我否?」僧喜,延入方丈,與語一真、二諦、三摩、四大、五蘊、六慾、七心、八垢、九根、十行,莫不了了,僧驚服。

    後出為荊州守,安恬無為,與民休息,郡人鹹頌之。

    嘗曰:「《大學》工夫由靜定做起,其效乃至平天下。

    佛、老亦言靜定,而以淑身則有餘,以法世則不足。

    蓋視靜定為凝神淡慮,萬緣皆空,不知利慾可空,而人倫骨肉不可空也。

    故通儒術者可以括釋老之全,而譚釋、道者當深求儒者之理。

    」葆吉若此,固習於佛而不錮於佛者也。

     後三年,母死,歸葬,服闋不仕。

    有僧自杭來,門吏不與通,僧遺扇去。

    葆知之,曰:「長老命我歸矣。

    」欲之杭為僧。

    夫人李氏,世家女,明大義,乃進言曰:「妾聞達者聞理而通變,愚人守暗而抱拙。

    今夫子欲去先人之墓廬,遁跡枯槁,妾竊非之,深願夫子之不出家而成教於國也。

    」葆憮然曰:「餘達此理久矣,今何蒙蔽至此!雖然,不可不一行,了前因果。

    」抵寺,詢長老所在,僧雲:「三月前卓錫去矣。

    」葆乃啟龕視,面如生,集眾具火化之。

    封山後,葆自題其塔曰:「再來人建。

    」遂歸。

    修身立行,為學益堅,年八十二,無疾而終。

     張文襄起居異人 南皮張文襄公之洞生有異稟,其起居大異於人。

    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而無倦容。

    無論大寒暑,輒於簽押房和衣臥,未嘗解帶。

    每觀書,則朦朧合眼睡,或一晝夜,或兩三時不等,左右屏息環立,不敢須臾離。

    侍姬輩亦於此時進禦,從者反扃其扉,遙立而已。

    蓋簽押房有一門,故與內室通也。

     當文襄督蜀學時,一日出城,遊浣花草堂,集杜詩二語為楹帖,欲繫以跋,乃坐而屬思,稿數十易,終不愜,然已三日夜不寐矣。

    侍者更番下直,猶不支,困而僵者相屬也,而文襄從容如平時。

    及揮毫落紙,則僅「集本集句」四字而已。

    書成,始欣然命駕歸。

    及任鄂督,則已垂老,日夜在簽押旁,或會客,或理髮,忽鼾聲大作,亦常事也。

     張文襄善食忍饑 張文襄食量亦甚宏,其簽押房中恒雜置肴糖果餌等物,隨意掇食。

    然勤於事,能忍飢不輟,須事訖方用膳,故其用膳無定刻,恒有午膳至夜始餐者,每留客用膳,莫不飢困。

    其卒時年七十九矣。

     張權幼慧 張文襄之長公子名權,幼敏慧。

    一日,有客訪文襄,不遇,權出,謁焉。

    客與語,甚賞之,因語之曰:「鼎甲一二三,可對何語?」權應聲曰:「盤庚上中下。

    」 某臬司食量兼人 山東臬司某體豐偉,食量兼人。

    時張勤果公曜為巡撫,一日,戒庖人曰:「今日某臬台來,吾須留之作半日談,可作麵兩海碗,臬台食量大,非此不足飽也。

    」已而某至,勤果延之簽押房,與讌談,因為設食。

    僕人持兩海碗麵至,某食之頓盡,勤果謂必已大飽,因姑問曰:「君食此,頗已飽否?」某曰:「已稍可,如有餘,尚可食。

    」勤果飭僕命庖人益麵,庖人答言頃所作麵都已啖盡,不能益矣。

    勤果責庖人數語乃罷。

    他日來謁,又留之,款以水餃二百枚,啖之才餘二三枚。

    勤果問:「今日得飽否?」曰:「今日頗飽矣。

    」勤果因頌之曰:「如君者,真可謂量大福大者矣。

    」某曰:「如司裏【藩司、學司、臬司之於督撫,公牘自稱本司,發言時自稱司裏。

    】何足言,昔者吾父,食量實倍之。

    」勤果亟稱曰:「食福如此,真可豔羨。

    」某一時忘前言,便曰:「何足羨,不過傻喫耳。

    」 鄭紹宗食量 鄭紹宗長身廣膊,孔武有力。

    初從粵寇,以降於官軍,隸統領金某麾下,乃從主將姓,曰金紹宗。

    口大幾容二拳,食量至偉,能盡粟一鬥、彘肩四雙,時稱大口金。

    後積功官至提督,始奏請歸宗。

     孫文恪酒量 光緒朝,樞臣孫文恪公毓汶酒量極宏,每退值,輒小飲。

    即遇內廷賞戲,孝欽後賜以酒肴,亦復茗艼大醉,或且鼾聲作而逕睡矣。

     孫文正少食 壽州孫文正公家鼎食量甚小,光緒中,管理京師大學堂,嘗與教習同案用膳,孫性喜食麵,一日,適食米飯期,孫不樂食,令僕買油炸檜來,取一枝,劈其半置碗中,以蛋湯少許泡之,食訖,便輟箸。

    或曰:「公所食毋乃太少乎?」曰:「即此已足,吾每飯皆然。

    」孫卒年八十。

     方曜夕必禦女 光緒中,廣東水師提督方曜秉賦奇特,精力絕人,夕必禦女以資排洩。

    向例,穀埠妓艇每日以四人入值,繳費則免。

    方在任時,定為二人繳費,二人入值,輪班當夕,無虛者。

     方曜伏水中三晝夜 方曜能在水中伏三晝夜,取魚蝦以為糧。

    臨陣,身先士卒,所至披靡,洵異人也。

     產異 邵陽婦孕十四月,產一物,鉅牙鉤爪,虎首人身,長尺許,墮地即跳躍。

    母見之,大駭昏絕,穩婆亦驚走。

    父聞聲趨至,急裹以被,拳擊足踏,啾啾有聲,久之乃絕。

    然其體雖小,而手爪長四寸許,利如鋼鉤,足指亦堅銳若熊掌,所臥之被已盡裂矣。

     高郵農家婦生子,獰目血口,髮被及肩,墮地時嚙穩婆手,血流不止。

    能跳躍,趨至中庭,就甕飲水,人莫敢近。

    所畜犬見之,力噬其肩,則返肩鬬犬,傷犬。

    家人以梃擊斃之,血色青,腥臭特甚,犬亦舉體流血矣。

     光緒某年,天津侯家後老君堂西某甲妻,孕七月而產怪物七,形似魚,其頭則具體而微,類刑天,有口,有鬚,有眼,有尾,無耳鼻,手足皆類爪,大者尺餘,小者七八寸。

    落地後,大動大叫。

    某見之,亟以梃擊死之。

    越日,東鄉亦生一怪,形似人,惟頭生兩角,長不滿尺。

    一手撫胸,一足直立,一足斜伸,身有黑毛,聞懷胎三月餘而即產之。

     許治邦百十一歲 光緒庚辰五月,譚文卿制軍方撫浙,疏稱:「台州府天台縣民許治邦生於乾隆三十五年,至同治十一年百有三歲,經前撫臣楊昌濬照例請旌,并蒙賞給上用緞一匹,銀十兩.茲據天台縣職員陳補過等呈稱,許治邦見年一百十一歲,長曾孫許尊周於光緒五年八月誕孖生二子,次曾孫許尊賢亦生一子.許治邦家住福溪,人遊壽宇,越百齡有十歲,萃五世於一堂,仰懇天恩,從優旌表.」奉旨:「禮部知道.」 某翁百十四歲 光緒甲午恩科會試之欽賜進士某,佚其名,年一百十四歲矣。

    奉旨:「準其一體殿試,更賜國子監司業。

    」 沈毓桂百歲 震澤附貢生沈毓桂入貲得官,嘗選授雲南昭通府通判,生於嘉慶戊辰,至光緒戊申,百歲矣。

    其八十歲時,嘗手書所作詩贈錢塘徐印香舍人,詩字秀潤,足為壽徵。

    蘇撫陳夔龍為之上疏請獎,奉旨賞給二品頂戴。

     西藏老人二百餘歲 光、宣之交,英、藏有交涉,川督委張某入藏查勘,言遇一人,自言曾隨嶽襄勤公鍾琪征青海、西藏,遂留此,時年已二百有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