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介類

關燈
阿和珅 和珅當權時,吏部司員金方雪有能吏稱,甚賞之,而金不甚通謁。

    一日,和笑語金曰:「京察已記名,不日可外任,當以蘇松太道處君,亦如意否?」金曰:「原籍在五百裡內,例應迴避。

    」和笑曰:「君太迂,此細事,何足介懷!」蓋金為杭人,故雲然。

    金終不自安。

    至省,即以告督撫,奏入,與江寧鹽法道對調,和大恚。

    未二載,值高郵冒賑案發,已訊結,和忽奏曰:「歷任藩司失察,亦應議處。

    」上頷之。

    蓋金曾兩署寧藩也,遂由是鐫職去。

    和記億力甚強,故巧中之。

     陳小官不附和珅 陳小官,冀州人,佚其名字,其鄉人以其為七品小京官也,僉以陳小官稱之。

    小官當乾隆時,頗有清望。

    居第與和珅為鄰,時珅勢正盛,雅重小官名,思緻之門下而未得。

    結鄰既久,兩家僕婦時攜兒同處嬉敖,情誼漸洽。

    一日,珅僕引陳兒至府,珅見而詰之,僕以陳家對。

    珅引至前,問以飲食冷暖諸瑣事。

    時兒方數歲,黠甚,隨問隨答,捷如響,珅大愛悅,使僕婦示意小官家人,肯納子為義兒者,顯達可立緻。

    家人意動,白小官,小官詭詞謝之。

    然珅終不釋,時緻果餌玩物,託言贈兒,以通殷勤。

    小官曰:「此比鄰之誼,不可卻也。

    」受之。

    逾一二日,輒酬以倍禮,自是數年無間言。

    然小官深憂遠計,自守甚堅,雖時相饋遺,而足未嘗一涉其門,始終亦未通一柬。

    及珅敗,或竊竊然議之,然以無毫髮證,得不株連。

    事後,小官語人曰:「曩時拒之則速禍,近之則同罪。

    徒以擇鄰不慎,緻數年不得安枕,今而後吾知免矣。

    」 孫淵如不謁和珅 陽湖孫淵如,名星衍,乾隆丁未科以一甲進士授編修.散館時,《厲志賦》用《史記》「(身呂)(身呂)如畏」語,和珅指為別字,抑置二等.蓋珅方當國,朝官多趨走其門,孫獨不往謁,珅銜之,故有是舉.顧舊例,鼎甲散部,可奏請留館,即改官,亦可得員外郎.時珅掌院事,欲孫面謁,卒不往,毅然曰:「天子命,何官不可為!某男子,不受人惠也.」卒以主事分刑部,出為兗沂曹濟道,權臬事,告歸. 吳穀人卻和珅招 吳穀人,名錫麒,乾隆末,嘗館阿文成公宅,授那繹堂尚書彥成讀。

    師範嚴肅,杜絕權要,故徜徉詞苑二十餘年,始至祭酒。

    嘗曰:「得為國子宗師,吾願足矣。

    」即日請假歸。

    世傳阮文達公元進身由和珅,吳時有以教之。

    和貴盛時,慕吳名,欲招緻門下,卒謝不往。

     白鎔不為和珅屈 乾隆辛亥,通州白尚書鎔以春闈下第,待考教習在都。

    方赴試,途遇秀水汪宮詹潤之,且行且語,至則門已扃矣。

    方徙倚間,突有多騎擁華輿自內出者,則大學士和珅也。

    問兩少年奚為,具以對,復詢名貫,笑曰:「來何晏也?吾當為若計。

    」即頤指其奴,有所語,語畢,行矣,而門忽啟,白、汪乃得入。

    榜發,白裒然首列,汪殿焉。

    和雅重白,而白未往謁,欲招緻之,竟不為屈。

     長麟不媚和珅 乾隆末,長麟嘗撫山西,以陛見入都。

    時和珅覬覦上公爵,市人董二誣告山東逆匪王倫潛匿晉省某家,珅見長,與握手宮門之柳下,囑託再三曰:「無論真偽,務坐為逆黨,吾與公皆得上賞矣。

    」長至晉,訪之,無實據,某實董之仇家,故欲傾陷之也。

    慨然曰:「吾髮垂白,奈何滅人九族以媚權相!」因坐董二以誣告,大忤珅意。

    後因閩事牽連,謫戍西域。

    仁宗親政,起用之,歷任閩、陝諸督,以母老,入都參知政事,又以目眚緻仕,久之卒。

     湯文端不謝和珅 蕭山湯文端公金釗未第時,其封翁設酒肆於市,除夕,市闌矣,惟一叟獨留。

    翁促之曰:「歲除,人各有事,可歸矣。

    」叟唏噓曰:「垂死之人,何歸為!」翁訝曰:「叟何出此言也?」叟曰:「餘半生止一愛女,昨歲被奸人誘拐,近始知其在都為和相之妾,欲往見之,而道途遙遠,徒手不能行,行死溝壑耳。

    」翁曰:「附糧艘入,僅十餘金可矣,我當代謀之。

    」叟拜謝而去。

    明年,叟至,翁出金與之。

    及至都,見女,知為和之專房。

    既相見,女問父何能來,叟告以故。

    是歲為乾隆某科鄉試,文端方應舉,和疏其名,以授浙主司,遂領解。

    明年,入都應禮部試,謁座主,語之曰:「子之得解,和相力也,宜急往謝。

    」文端愕然。

    返寓,即託病,匆匆南歸。

     和敗,文端始赴會試,成進士。

    及入史館,朝貴爭羅緻之,謝不往,而時時徒步從大興朱文正公珪遊,請業督過,如古聖賢,相為師友。

    大庾戴文端公衢亨延館其家,雖居門下後進,諸國老大人皆嚴憚之。

     馮秋鶴不交當道 嘉興馮治,號秋鶴,為巡撫鈐之子。

    嘗隨任署中,未嘗私接賓客。

    家居,得父書,必正立恭讀,若親承教語者。

    偶有訓飭,雖嚴冬,汗輒霑衣。

    父罷歸,事之,得其歡心。

    及卒,奉生祖母曾太夫人、母莊夫人,受敬備至。

    有勸之仕者,輒辭以親老,杜門自守,不交當道,郡守伊某欲見之不得。

    伊遷官赴滇,馮讀其留別詩,乃送之舟次。

    伊喜曰:「吾乃今日得見澹臺滅明也。

    」 張翰宣自惟不能仕 張士元,字翰宣,震澤人。

    乾隆戊申舉鄉試,七試於禮部,無所遇。

    老而需次,當為教諭,以耳聵,不肯就,或勸之,謝曰:「國家設學校,使師若弟子相從講學,豈漫以廩祿振貧士哉!吾自惟不能仕也,苟利焉而往,不可。

    」翰宣亦時時館於外,義不合,即去。

    嘗與其友書曰:「吾其壽歟,夭歟,抑餓而死歟?吾妻孥得保聚歟,終漂泊歟?皆命也。

    命不可知,則聽之可也。

    蓋至死生不足變於己,而目前之得失固已輕矣。

    此吾之所自得者,雖佹得佹失,終愈於無所得也。

    」 單德昭棄舉業 常熟單德昭德棻,乾隆時人。

    年十三四時,曾一應縣試,見儕輩雜處堂下,縣吏抱牘呼名序進,便卻走疾出,自此割棄舉業不再試。

     胡芋莊棄帖括 毘陵胡芋莊香昊見金陵應試者披襟跣足,及隸卒搜檢狀,曰:「士不可賤,奈先自賤何!」遂棄帖括不赴試。

     奚鐵生不就試 奚岡,號鐵生,又號蒙泉外史,行九,人呼奚九,錢塘人。

    九歲作隸書,及長,工行書草篆,兼善詩詞,而尤以畫名。

    方應童子試,高宗南巡浙江,行在堊白壁,需畫,或以奚言。

    杭州府知府王瑞使人繫之至,呵之曰:「速畫壁。

    」岡笑曰:「焉有屬畫而繫至者乎!」居壁下三日,不畫,曰:「頭可斷,畫不可得。

    」繫者曰:「爾非童生,乃鐵生也。

    」童與銅音同,故戲雲。

    後或為之解,及釋歸,因自號鐵生。

    自是遂不就試,惟以畫自給。

     奚鐵生不謝過於貴官 奚鐵生性介僻,所作書畫,必其人之可與者乃與之。

    錢塘有貴官慕其名,延請數四,不得已而徑至,則貴官猶高臥未起,奚已心鄙之。

    及見,命僕持絹素出,索畫,且剋期。

    奚大怒,謾罵之。

    貴官亦怒,愬於令。

    令語奚,宜稍貶,往謝過,奚堅不肯。

    令亦素聞奚名,曰:「吾豈以貴人故辱高士哉!」釋之。

     奚鐵生卻徵 奚鐵生少即見賞於杭堇浦、吳西林、方雪瓢諸人,四十後,名益重,性豪邁不羈,與人交,披露肝膽,周人之急,傾囊倒篋無所吝,久而相忘,不責償也。

    豪於飲,往往酣嬉淋漓,酒氣從襟間出。

    同席皆倦,猶左右叫呶不休,或稍避之,則大怒。

    座有俗客,醉後輒白眼睨之,繼以嫚罵。

    生平以友朋為性命,然非其人不與之接,大吏或屏騶從訪之,拒不納。

    汪志伊為方伯時,欲以孝廉方正徵,不就。

    阮文達公元、秦小峴侍郎瀛爭欲識其面,多方緻之,終不可得。

    晚年疊遭家難,旬日中喪其同母弟鑾,又喪其三子濂、澧、沖,與女子子而四。

    無何,家燬於火。

    遷居後,又遭母喪。

    既除服,於嘉慶癸亥十月卒,年五十有八,所著有《冬花庵燼餘稿》。

     桐城姚婦不義其夫之食 桐城姚氏婦,不義其夫之食而弗食也,食豆漿一盂,僅不死。

    一日,攜其子之母家,不復歸。

     翁春不見貴人 大學士諸城劉文清公墉嘗以侍郎視學江蘇,行縣,聞華亭翁春名,欲見之。

    春不可,乃手書為卷以贈之。

    青浦王侍郎昶中歲假歸,亦禮先於春,春不率謁也。

    春,字曙鳩。

     毛大瀛恥以苞苴進 嘉慶丙辰,寶山毛大瀛從蜀督勒保平達州教匪,擒其酋,例得敘官。

    時和珅當國,凡敘官者必婪索,大瀛恥以苞苴進,遂弗敘。

    及珅敗,始以達州功,得官簡州知州。

     黃鉞拒和珅 黃鉞為諸生,即有名,高宗南巡,獻賦行在,列二等。

    和珅思羅緻之,不應。

    乾隆庚戌,成進士。

    未朝考殿試,和即使人招之,餂以鼎甲,笑不答,珅恨甚,遂失館選,其試卷實前十本也。

    官主事,不久假歸,有句雲:「馳驅九陌逐下風,不肯輕投一人刺。

    」嘉慶己未,珅賜死,仁宗召黃入都,諭曰:「朕在藩邸,即聞汝名。

    」乃以主事授贊善,使直南齋,洊歷戶部尚書、軍機大臣。

    賜壽,謝摺有雲:「夕陽無限,敢雲已近黃昏;湛露方濃,竊喜長依化雨。

    」一時傳遍大江南北。

    以目微眚,故自號井西盲左。

     鄧顯昌?鳥辭舉優行 鄧顯昌?鳥,字子振,學行為世所重。

    某歲,新化教諭張家榘欲舉其優行,鄧聞之,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