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高貴鄉公曹髦〈髦。
字彥士。
文帝孫。
東海王霖子。
正始五年封郯縣高貴鄉公。
嘉平六年十月即位。
甘露五年。
為司馬昭所弑。
年二十。
有集四卷。
〉【四言詩】 [艹赤]々東伐。
悠悠遠征。
泛舟萬艘。
屯衛千營。
(○《書鈔》百十七。
) 【詩】 幹戈随風靡。
武騎齊雁行。
(○《禦覽》三百五十一。
) ☆何晏〈晏。
字平叔。
南陽宛人。
文帝時拜驸馬都尉。
明帝時為[宀兒]官。
齊王即位。
進散騎侍郎。
遷侍中。
尋為吏部尚書。
主選舉。
多所濟拔。
嘉平二年。
坐曹爽事為司馬懿所殺。
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集十一卷。
〉【言志詩】 〖《詩紀》作拟古。
又引名士傳曰:是時曹爽輔政。
識者慮有危機。
晏有重名。
與魏姻戚。
内雖懷憂。
而無複退也。
著五言詩以言志曰:〗 鴻(《世說》作雙。
《類聚》、《初學記》、《廣文選》、《詩紀》同。
)鹄(《類聚》、《初學記》、《廣文選》作鶴。
《詩紀》同。
又注雲。
《世說》作鴻鹄。
)比翼遊。
群飛戲太清。
常恐(《初學記》作畏。
)夭(《類聚》作天。
《初學記》作失。
《詩紀》同。
《世說》作大。
《白帖》作常畏大。
)網羅。
憂禍(《初學記》作患。
)一旦(《初學記》作朝。
《白帖》同。
)并。
豈若集五(《初學記》作太。
《白帖》同。
)湖。
順(《世說》作從。
)流唼(《類聚》作?妾。
)浮萍。
逍遙(《世說》作永甯。
)放志意。
(《詩紀》雲。
《世說》作永甯曠中懷。
)何為怵惕驚。
(○《世說新語》箴規篇。
《類聚》九十作魏何晏詩。
《廣文選》十五作拟古。
《詩紀》十七。
又《初學記》三十作何晏詩。
引清、并、萍三韻。
《白帖》二十九作古詩。
引清、并、萍三韻。
○逯案。
《世說》常恐大網羅句。
唐寫本大作夭。
) 轉蓬去其根。
流飄從風移。
芒芒四海塗。
悠悠焉可彌。
願為浮萍(《類聚》作綠蘋。
)草。
托身寄清池。
且以樂今日。
其後非所知。
(○《初學記》二十七。
《詩紀》十七。
又《類聚》八十二引池一韻。
) 浮雲翳白日。
微風輕塵起。
(○《書鈔》百五十。
) ☆應璩〈璩。
字休琏。
玚之弟。
明帝時。
曆官散騎常侍。
齊王時。
遷侍中。
為大将軍曹爽長史。
作百一詩以諷。
後複為侍中。
典著作。
嘉平四年卒。
有集十卷。
〉【百一詩】 〖《詩紀》隻載三首。
《文選》李善注雲。
張方賢楚國先賢傳曰:汝南應休琏作百一篇詩。
譏切時事。
遍以示在事者。
鹹皆怪愕。
或以為應焚棄之。
何晏獨無怪也。
李充翰林論曰:應休琏五言詩百數十篇。
以風規治道。
蓋有詩人之旨焉。
孫盛晉陽秋曰:應琚作五言詩百三十篇。
言時事頗有補益。
世多傳之。
今書七志曰:應璩集謂之新詩。
以百言為一篇。
或謂之百一詩。
據百一詩序雲。
時謂曹爽曰:公今聞周公巍巍之稱。
安知百慮有一失乎。
百一之名。
蓋興于此也。
○逯案。
應璩百一詩。
《文選》僅保一完篇。
其馀皆已亡佚。
《詩紀》搜輯逸詩亦僅有三篇。
然考各書多引應氏新詩。
此新詩即百一詩也。
而他書所引雜詩亦往往又名新詩。
則《詩紀》所載雜詩實亦原出百一。
依此今将各書所引逸篇。
悉編在此題下。
至百一詩屬于後人拟作者。
則于當篇注明之。
〗 下流不可處。
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
易用受侵誣。
前者隳(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堕。
)官去。
有人适我闾。
田家無所有。
酌醴焚枯魚。
問我何功德。
三入承明廬。
所占于此土。
(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所以占此土。
)是謂仁智居。
文章不經國。
筐箧無尺書。
用等稱才學。
往往見歎譽。
避席跪自陳。
賤子實空虛。
宋人遇周客。
慚愧靡所如。
(○《文選》二十一。
《詩紀》十七。
) 年命在桑榆。
東嶽與我期。
長短有常會。
(《廣文選》作命。
)遲速不得辭。
鬥酒當(《廣文選》作多。
《詩紀》同。
)為樂。
無為待來茲。
室廣緻凝陰。
台主來積陽。
(《廣文選》誤作陰。
)奈何季世人。
侈靡在宮牆。
飾巧無窮極。
土木被朱(《詩紀》誤作未。
)光。
徵求傾四海。
雅意猶未康。
(○《類聚》二十四。
《廣文選》八。
《詩紀》十七。
又《初學記》十八引陽、牆、光、康四韻。
○逯案。
室廣下另為一首。
) 子弟可不慎。
慎在選師友。
師友必良(《詩紀》作長。
)德。
中才可進誘。
(○《初學記》八。
《禦覽》四百四。
《詩紀》十七。
) 細微可不慎。
堤潰自蟻穴。
(《類聚》作隙。
《詩紀
字彥士。
文帝孫。
東海王霖子。
正始五年封郯縣高貴鄉公。
嘉平六年十月即位。
甘露五年。
為司馬昭所弑。
年二十。
有集四卷。
〉【四言詩】 [艹赤]々東伐。
悠悠遠征。
泛舟萬艘。
屯衛千營。
(○《書鈔》百十七。
) 【詩】 幹戈随風靡。
武騎齊雁行。
(○《禦覽》三百五十一。
) ☆何晏〈晏。
字平叔。
南陽宛人。
文帝時拜驸馬都尉。
明帝時為[宀兒]官。
齊王即位。
進散騎侍郎。
遷侍中。
尋為吏部尚書。
主選舉。
多所濟拔。
嘉平二年。
坐曹爽事為司馬懿所殺。
有《論語》集解十卷、《老子》道德論二卷、集十一卷。
〉【言志詩】 〖《詩紀》作拟古。
又引名士傳曰:是時曹爽輔政。
識者慮有危機。
晏有重名。
與魏姻戚。
内雖懷憂。
而無複退也。
著五言詩以言志曰:〗 鴻(《世說》作雙。
《類聚》、《初學記》、《廣文選》、《詩紀》同。
)鹄(《類聚》、《初學記》、《廣文選》作鶴。
《詩紀》同。
又注雲。
《世說》作鴻鹄。
)比翼遊。
群飛戲太清。
常恐(《初學記》作畏。
)夭(《類聚》作天。
《初學記》作失。
《詩紀》同。
《世說》作大。
《白帖》作常畏大。
)網羅。
憂禍(《初學記》作患。
)一旦(《初學記》作朝。
《白帖》同。
)并。
豈若集五(《初學記》作太。
《白帖》同。
)湖。
順(《世說》作從。
)流唼(《類聚》作?妾。
)浮萍。
逍遙(《世說》作永甯。
)放志意。
(《詩紀》雲。
《世說》作永甯曠中懷。
)何為怵惕驚。
(○《世說新語》箴規篇。
《類聚》九十作魏何晏詩。
《廣文選》十五作拟古。
《詩紀》十七。
又《初學記》三十作何晏詩。
引清、并、萍三韻。
《白帖》二十九作古詩。
引清、并、萍三韻。
○逯案。
《世說》常恐大網羅句。
唐寫本大作夭。
) 轉蓬去其根。
流飄從風移。
芒芒四海塗。
悠悠焉可彌。
願為浮萍(《類聚》作綠蘋。
)草。
托身寄清池。
且以樂今日。
其後非所知。
(○《初學記》二十七。
《詩紀》十七。
又《類聚》八十二引池一韻。
) 浮雲翳白日。
微風輕塵起。
(○《書鈔》百五十。
) ☆應璩〈璩。
字休琏。
玚之弟。
明帝時。
曆官散騎常侍。
齊王時。
遷侍中。
為大将軍曹爽長史。
作百一詩以諷。
後複為侍中。
典著作。
嘉平四年卒。
有集十卷。
〉【百一詩】 〖《詩紀》隻載三首。
《文選》李善注雲。
張方賢楚國先賢傳曰:汝南應休琏作百一篇詩。
譏切時事。
遍以示在事者。
鹹皆怪愕。
或以為應焚棄之。
何晏獨無怪也。
李充翰林論曰:應休琏五言詩百數十篇。
以風規治道。
蓋有詩人之旨焉。
孫盛晉陽秋曰:應琚作五言詩百三十篇。
言時事頗有補益。
世多傳之。
今書七志曰:應璩集謂之新詩。
以百言為一篇。
或謂之百一詩。
據百一詩序雲。
時謂曹爽曰:公今聞周公巍巍之稱。
安知百慮有一失乎。
百一之名。
蓋興于此也。
○逯案。
應璩百一詩。
《文選》僅保一完篇。
其馀皆已亡佚。
《詩紀》搜輯逸詩亦僅有三篇。
然考各書多引應氏新詩。
此新詩即百一詩也。
而他書所引雜詩亦往往又名新詩。
則《詩紀》所載雜詩實亦原出百一。
依此今将各書所引逸篇。
悉編在此題下。
至百一詩屬于後人拟作者。
則于當篇注明之。
〗 下流不可處。
君子慎厥初。
名高不宿著。
易用受侵誣。
前者隳(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堕。
)官去。
有人适我闾。
田家無所有。
酌醴焚枯魚。
問我何功德。
三入承明廬。
所占于此土。
(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作所以占此土。
)是謂仁智居。
文章不經國。
筐箧無尺書。
用等稱才學。
往往見歎譽。
避席跪自陳。
賤子實空虛。
宋人遇周客。
慚愧靡所如。
(○《文選》二十一。
《詩紀》十七。
) 年命在桑榆。
東嶽與我期。
長短有常會。
(《廣文選》作命。
)遲速不得辭。
鬥酒當(《廣文選》作多。
《詩紀》同。
)為樂。
無為待來茲。
室廣緻凝陰。
台主來積陽。
(《廣文選》誤作陰。
)奈何季世人。
侈靡在宮牆。
飾巧無窮極。
土木被朱(《詩紀》誤作未。
)光。
徵求傾四海。
雅意猶未康。
(○《類聚》二十四。
《廣文選》八。
《詩紀》十七。
又《初學記》十八引陽、牆、光、康四韻。
○逯案。
室廣下另為一首。
) 子弟可不慎。
慎在選師友。
師友必良(《詩紀》作長。
)德。
中才可進誘。
(○《初學記》八。
《禦覽》四百四。
《詩紀》十七。
) 細微可不慎。
堤潰自蟻穴。
(《類聚》作隙。
《詩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