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邯鄲淳〈淳。
字子叔。
一名竺。
颍川人。
初平中。
客荊州。
荊州内附。
武帝素聞其名。
召見。
甚敬異之。
時五官将博延英儒。
因啟淳欲使在文學。
會臨淄侯植亦求淳。
武帝遣淳詣植。
黃初初為博士給事中。
有集二卷。
〉【贈吳處玄詩】〖《詩紀》依《類聚》作答贈詩〗 我受上命。
來随臨菑。
與君子處。
曾未盈期。
(《詩紀》作期。
)見召本朝。
駕言趣期。
群子重離。
首命于時。
餞我路隅。
贈我嘉辭。
既受德音。
敢不答之。
餘惟薄德。
既局且鄙。
見養賢侯。
于今四祀。
既庇西伯。
永誓沒齒。
今也被命。
義(《類聚》誤作我。
)在不俟。
瞻戀我侯。
又慕君子。
行道遲遲。
體逝情止。
豈無好爵。
懼不我與。
聖主受命。
千載一遇。
攀龍附(《類聚》字缺。
)鳳。
必在初舉。
行矣去矣。
(《文選》注作言。
)别易會難。
自強不息。
人誰獲安。
願子大夫。
勉篑(《類聚》作匮。
)成山。
天休方至。
萬福爾臻。
(○《類聚》三十一、《廣文選》十、《詩紀》十七并作答贈詩。
又《文選》二十七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注注引難一韻。
唯淳誤湛。
) ☆左延年黃初中。
以新聲被寵。
見《晉書》樂志。
【秦女休行】 始(《詩紀》作步。
)出上西門。
遙望秦氏廬。
(《禦覽》或作樓。
或作家。
)秦氏(《書鈔》作家。
)有好女。
自名為(《書鈔》作雲。
《禦覽》作曰:)女休。
休年十四五。
(《禦覽》作女休年十五。
)為宗行報仇。
左執白楊刃。
(《書鈔》作刀。
《禦覽》同。
)右據(《禦覽》或作援。
)宛魯(《書鈔》、《禦覽》皆作景。
)矛。
仇家便東南。
仆(樂府阙此字。
)僵秦女休。
(上十字《禦覽》作仇家東南僵五字。
)女休西上山。
上山四五裡。
關吏呵問女休。
(《禦覽》或作問吏得女休。
或作關吏呵不得休。
)女休前置(《詩紀》雲。
一作緻。
)辭。
平(《禦覽》無平字。
)生為燕王婦。
于(《禦覽》無于此。
)今為诏獄囚。
平生衣參差。
當今無領襦。
明知殺人當死。
兄言怏怏。
弟言無道憂。
女休堅詞(樂府作辭。
)為宗報仇。
死不疑。
殺人都市中。
徼我都巷西。
丞卿羅(《詩紀》雲。
一有列字。
)東向坐。
女休凄凄曳梏前。
兩徒夾我持刀。
刀五尺馀。
刀未下。
(刀未下。
《禦覽》作刀矛未及下。
)朣胧(《禦覽》或作攏朣。
或作[忄龍][□]。
)擊鼓赦書下。
(○《樂府詩集》六十一。
《詩紀》十七。
又《書鈔》百二十三引休、仇、矛三韻。
《禦覽》三百四十六作樂府歌。
引休、仇、矛三韻。
三百五十三引廬、休、仇、矛四韻。
四百八十一引家、休、仇、矛、休、囚、下七韻。
六百五十二作古樂府歌辭。
引樓、休、仇、矛、休、囚、下七韻。
) 【從軍行】 苦哉邊地人。
一歲三從軍。
三子到敦煌。
二子詣隴西。
五子遠鬥去。
五婦皆懷身。
(○《樂府詩集》三十六。
《詩紀》十七。
) 【同上】 從軍何等樂。
一驅乘雙駁。
鞍馬照人目。
(《初學記》作白。
《詩紀》同。
)龍骧自動作。
(○《初學記》二十二。
《禦覽》三百五十八。
《詩紀》十七。
) ☆焦先〈先。
字孝然。
河東人。
或曰弘農人。
魏受禅。
結庵湄河之濱。
獨止其中。
太守董經往視之。
不肯語。
或忽老忽少。
後與人别去。
不知所适。
〉【祝衄歌】 〖《高士傳》曰:魏伐吳。
有竅問隐士焦先。
先不應。
謬歌。
後魏軍敗。
人推其意。
?羊指吳。
??曆指魏也。
〗 祝衄祝衄。
非魚非肉。
更相追逐。
本為殺牂羊。
更殺羖[?曆]。
(魏志注作本心為當殺牂羊。
更殺其[?曆]耶。
○《三國志》管甯傳注。
《詩紀》十七。
) ☆吳質。
〈質。
字季重。
濟陰人。
建安中為朝歌長。
遷元城令。
魏文帝受禅。
拜北中郎将。
進振威将軍。
封列侯。
太和四年。
入為侍中。
卒。
〉【思慕詩】 〖文章叙錄曰:文帝崩。
吳質思慕。
作《詩》雲:〗 怆怆懷殷憂。
殷憂不可居。
徙倚不能坐。
出入步踟蹰。
念蒙聖主恩。
榮爵與衆殊。
自謂永終身。
志氣甫當舒。
何意中見棄。
棄我就(魏志注作之。
)黃垆。
茕茕靡所恃。
淚下如連珠。
随沒無所益。
身死名不書。
慷慨自俯仰。
(魏志注作黾勉。
)庶幾烈丈夫。
(○《三國志》本傳注。
《廣文選》九。
《詩紀》十七。
) ☆麋元〈元為散騎常侍。
有集五卷。
〉【詩】 青雀東飛。
别鹄東翔。
(○《禦覽》九百二十二。
) 【詩】 蒼蒼陵上柏。
參差列成行。
童童安石榴。
列生神道傍。
(○《禦覽》九百七十。
) ☆魏明帝曹睿〈睿。
字元仲。
魏文帝太子。
黃初七年五月即位。
在位十三年。
景初三年卒。
年三十六。
谥曰明皇帝。
有集七卷。
〉【樂府】 【短歌行】 翩翩春燕。
端集餘堂。
陰匿陽顯。
節運自常。
厥貌淑美。
玄衣素裳。
歸仁服德。
此雄颉颃。
執志精專。
吉行馴良。
銜士繕巢。
有式宮房。
不規自圓。
(樂府作圜。
)無矩而方。
(○《類聚》九十二
字子叔。
一名竺。
颍川人。
初平中。
客荊州。
荊州内附。
武帝素聞其名。
召見。
甚敬異之。
時五官将博延英儒。
因啟淳欲使在文學。
會臨淄侯植亦求淳。
武帝遣淳詣植。
黃初初為博士給事中。
有集二卷。
〉【贈吳處玄詩】〖《詩紀》依《類聚》作答贈詩〗 我受上命。
來随臨菑。
與君子處。
曾未盈期。
(《詩紀》作期。
)見召本朝。
駕言趣期。
群子重離。
首命于時。
餞我路隅。
贈我嘉辭。
既受德音。
敢不答之。
餘惟薄德。
既局且鄙。
見養賢侯。
于今四祀。
既庇西伯。
永誓沒齒。
今也被命。
義(《類聚》誤作我。
)在不俟。
瞻戀我侯。
又慕君子。
行道遲遲。
體逝情止。
豈無好爵。
懼不我與。
聖主受命。
千載一遇。
攀龍附(《類聚》字缺。
)鳳。
必在初舉。
行矣去矣。
(《文選》注作言。
)别易會難。
自強不息。
人誰獲安。
願子大夫。
勉篑(《類聚》作匮。
)成山。
天休方至。
萬福爾臻。
(○《類聚》三十一、《廣文選》十、《詩紀》十七并作答贈詩。
又《文選》二十七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注注引難一韻。
唯淳誤湛。
) ☆左延年黃初中。
以新聲被寵。
見《晉書》樂志。
【秦女休行】 始(《詩紀》作步。
)出上西門。
遙望秦氏廬。
(《禦覽》或作樓。
或作家。
)秦氏(《書鈔》作家。
)有好女。
自名為(《書鈔》作雲。
《禦覽》作曰:)女休。
休年十四五。
(《禦覽》作女休年十五。
)為宗行報仇。
左執白楊刃。
(《書鈔》作刀。
《禦覽》同。
)右據(《禦覽》或作援。
)宛魯(《書鈔》、《禦覽》皆作景。
)矛。
仇家便東南。
仆(樂府阙此字。
)僵秦女休。
(上十字《禦覽》作仇家東南僵五字。
)女休西上山。
上山四五裡。
關吏呵問女休。
(《禦覽》或作問吏得女休。
或作關吏呵不得休。
)女休前置(《詩紀》雲。
一作緻。
)辭。
平(《禦覽》無平字。
)生為燕王婦。
于(《禦覽》無于此。
)今為诏獄囚。
平生衣參差。
當今無領襦。
明知殺人當死。
兄言怏怏。
弟言無道憂。
女休堅詞(樂府作辭。
)為宗報仇。
死不疑。
殺人都市中。
徼我都巷西。
丞卿羅(《詩紀》雲。
一有列字。
)東向坐。
女休凄凄曳梏前。
兩徒夾我持刀。
刀五尺馀。
刀未下。
(刀未下。
《禦覽》作刀矛未及下。
)朣胧(《禦覽》或作攏朣。
或作[忄龍][□]。
)擊鼓赦書下。
(○《樂府詩集》六十一。
《詩紀》十七。
又《書鈔》百二十三引休、仇、矛三韻。
《禦覽》三百四十六作樂府歌。
引休、仇、矛三韻。
三百五十三引廬、休、仇、矛四韻。
四百八十一引家、休、仇、矛、休、囚、下七韻。
六百五十二作古樂府歌辭。
引樓、休、仇、矛、休、囚、下七韻。
) 【從軍行】 苦哉邊地人。
一歲三從軍。
三子到敦煌。
二子詣隴西。
五子遠鬥去。
五婦皆懷身。
(○《樂府詩集》三十六。
《詩紀》十七。
) 【同上】 從軍何等樂。
一驅乘雙駁。
鞍馬照人目。
(《初學記》作白。
《詩紀》同。
)龍骧自動作。
(○《初學記》二十二。
《禦覽》三百五十八。
《詩紀》十七。
) ☆焦先〈先。
字孝然。
河東人。
或曰弘農人。
魏受禅。
結庵湄河之濱。
獨止其中。
太守董經往視之。
不肯語。
或忽老忽少。
後與人别去。
不知所适。
〉【祝衄歌】 〖《高士傳》曰:魏伐吳。
有竅問隐士焦先。
先不應。
謬歌。
後魏軍敗。
人推其意。
?羊指吳。
??曆指魏也。
〗 祝衄祝衄。
非魚非肉。
更相追逐。
本為殺牂羊。
更殺羖[?曆]。
(魏志注作本心為當殺牂羊。
更殺其[?曆]耶。
○《三國志》管甯傳注。
《詩紀》十七。
) ☆吳質。
〈質。
字季重。
濟陰人。
建安中為朝歌長。
遷元城令。
魏文帝受禅。
拜北中郎将。
進振威将軍。
封列侯。
太和四年。
入為侍中。
卒。
〉【思慕詩】 〖文章叙錄曰:文帝崩。
吳質思慕。
作《詩》雲:〗 怆怆懷殷憂。
殷憂不可居。
徙倚不能坐。
出入步踟蹰。
念蒙聖主恩。
榮爵與衆殊。
自謂永終身。
志氣甫當舒。
何意中見棄。
棄我就(魏志注作之。
)黃垆。
茕茕靡所恃。
淚下如連珠。
随沒無所益。
身死名不書。
慷慨自俯仰。
(魏志注作黾勉。
)庶幾烈丈夫。
(○《三國志》本傳注。
《廣文選》九。
《詩紀》十七。
) ☆麋元〈元為散騎常侍。
有集五卷。
〉【詩】 青雀東飛。
别鹄東翔。
(○《禦覽》九百二十二。
) 【詩】 蒼蒼陵上柏。
參差列成行。
童童安石榴。
列生神道傍。
(○《禦覽》九百七十。
) ☆魏明帝曹睿〈睿。
字元仲。
魏文帝太子。
黃初七年五月即位。
在位十三年。
景初三年卒。
年三十六。
谥曰明皇帝。
有集七卷。
〉【樂府】 【短歌行】 翩翩春燕。
端集餘堂。
陰匿陽顯。
節運自常。
厥貌淑美。
玄衣素裳。
歸仁服德。
此雄颉颃。
執志精專。
吉行馴良。
銜士繕巢。
有式宮房。
不規自圓。
(樂府作圜。
)無矩而方。
(○《類聚》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