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詩卷三

關燈
【雜歌謠辭】 【歌辭】 【平城歌】 〖《漢書》曰:高祖自将兵三十二萬。

    擊韓王信。

    帝先至平城。

    步兵未盡到。

    冒頓精兵三十馀萬。

    圍帝於白登。

    七日。

    漢兵中外不得救饷。

    樊哙時為上将軍。

    不能解圍。

    天下皆歌之。

    後用陳平秘計得免。

    白登在平城東南。

    去平城十馀裡。

    〗 平城之下(《後漢書》注作事。

    《詩紀》雲。

    一作圍。

    )亦誠(《後漢書》注作甚大。

    )苦。

    七日不(《後漢書》注此下有得字。

    )食。

    不能彀(懶真子作控。

    《後漢書》注作彎弓。

    )弩。

    (○《漢書》匈奴傳。

    《後漢書》南匈奴傳論注引前《漢書》。

    《樂府詩集》八十三。

    《禦覽》三百四十八引《史記》。

    《詩紀》八。

    又懶真子四引不能控弩四字。

    ) 【畫一歌】〖《詩紀》雲。

    一作百姓歌。

    〗 〖《漢書》曰:惠帝時。

    曹參代蕭何為相國。

    初。

    高帝與何定天下。

    法令既明具。

    及參守職。

    舉事無所變更。

    一遵何之約束。

    於是百姓歌之。

    〗 蕭何為法。

    (《文選補遺》作政。

    )講(《史記》作顜。

    全唐文同。

    後《漢書》班固傳注作較。

    《文選》注、《白帖》、《文選補遺》、《詩紀》并同。

    )若畫一。

    曹參代之。

    守而勿失。

    載其清靖。

    (《史記》作淨。

    《文選》注、《文選補遺》、全唐文并同。

    《後漢書》王充傳論注作靜。

    《類聚》、《禦覽》、樂府、《詩紀》并同。

    )民(《後漢書》王充傳論注作人。

    《禦覽》同。

    )以甯壹。

    (《史記》作一。

    《後漢書》王充傳論注、《類聚》、《文選》注、《禦覽》、《文選補遺》、《詩紀》并同。

    全唐文作谧。

    ○《史記》曹相國世家。

    《漢書》曹參傳。

    《後漢書》王充等傳論注。

    《類聚》十九。

    《文選》西都賦注。

    《禦覽》四百六十五。

    《樂府詩集》八十四。

    《文選補遺》三十五。

    全唐文八百二十一程晏蕭何求繼論。

    《詩紀》八。

    又《後漢書》班固傳注及《白帖》二十一并引一、失二韻。

    ) 【民為淮南厲王歌】 〖《漢書》曰:淮南厲王長廢法不軌。

    文帝不忍置於法。

    乃載以辎車。

    處蜀嚴道邛郵。

    遣其子母從居。

    長不食而死。

    後民有作歌歌淮南王。

    帝聞之。

    乃追尊淮南王為厲王。

    置園如諸侯儀。

    〗 一尺布(鴻烈叙作缯。

    《禦覽》或作帛。

    )尚可縫。

    (鴻烈叙作好童童。

    )一鬥(舊《唐書》作[豆鬥]。

    鴻烈叙作升。

    )粟(《白帖》或作谷。

    )尚可舂。

    (鴻烈叙作飽蓬蓬。

    又秘府略縫、舂二韻颠倒。

    《類聚》、《禦覽》并同。

    )兄弟(《文選補遺》兄弟上有奈何二字。

    )二人不(《史記》此下有能字。

    鴻烈叙、《世說》注、秘府略、《類聚》并同。

    《禦覽》或同。

    )相容。

    (○《史記》淮南厲王傳。

    《漢書》淮南厲王傳。

    淮南鴻烈解叙。

    《世說新語》方正篇注。

    秘府略八百六十四。

    《類聚》八十五。

    《白帖》二六。

    《禦覽》八百二十、八百四十。

    《樂府詩集》八十四作淮南一王歌。

    舊《唐書》蕭至忠傳。

    《文選補遺》三十五及《詩紀》八作淮南民歌。

    ) 【天下為衛子夫歌】〖樂府作衛皇後歌。

    《詩紀》同。

    〗  〖《漢書》曰:衛子夫為皇後。

    弟青貴震天下。

    天下歌之。

    〗 生男無喜。

    生女無(《類聚》或作勿。

    )怒。

    (《禦覽》或作怨。

    )獨不見衛(《類聚》衛下或有青字。

    )子夫霸天下。

    (○《史記》外戚世家褚先生跋。

    《類聚》十九、五十一。

    《禦覽》百九十九、四百六十五。

    《樂府詩集》八十四。

    《詩紀》八。

    又《禦覽》四百七十引無霸天下三字。

    )  【鄭白渠歌】 〖《史記》曰:韓聞秦之好興事。

    欲罷之。

    無令東伐。

    乃使水工鄭國間說秦。

    令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為渠。

    并北山東注洛。

    溉澤滷之地四萬馀頃。

    因命曰鄭國渠。

    《漢書》曰:太始二年。

    趙中大夫白公。

    複奏穿渠引泾水。

    首起谷口。

    尾入栎陽。

    注渭中二百裡。

    溉田四千五百馀頃。

    名曰白渠。

    民得其饒。

    歌之。

    〗 田於何所。

    (《白帖》或作處。

    《禦覽》或作許。

    )池(《初學記》作栎。

    )陽(漢紀缺陽字。

    )谷口。

    鄭國在前。

    白渠(《白帖》、《禦覽》或作公。

    )起(漢紀作在。

    《白帖》、續古文苑并同。

    《書鈔》或同。

    )後。

    舉锸(《漢書》作臿。

    《後漢書》注、樂府、《文選補遺》同。

    《文選》注作插。

    《類聚》同。

    《禦覽》或同。

    )如(漢紀作成。

    續古文苑同。

    《白帖》或同。

    疏少或作為。

    《文選》注同。

    《白帖》、《禦覽》或同。

    )雲。

    (《書鈔》或作雨。

    )決渠為雨。

    (《書鈔》或作雲。

    )水流竈下。

    魚跳入釜。

    泾水一石。

    其泥(風俗通作泥埿。

    )數鬥。

    且溉且糞。

    (《書鈔》作糞且溉。

    《禦覽》或同。

    )長我禾(風俗通作稷。

    《禦覽》或同。

    )黍。

    衣食京師。

    憶(《文選補遺》作一。

    )萬之(漢紀作百萬馀。

    續古文苑同。

    風俗通作數百萬。

    )口。

    (○漢紀十五。

    《樂府詩集》八十三。

    續古文苑四。

    《詩紀》八。

    又《漢書》溝洫志。

    風俗通山澤篇。

    《禦覽》六十二、四百六十五。

    《文選補遺》三十五并引口、後、雨、鬥、黍、口六韻。

    又《後漢書》班固傳注、《文選》二西京賦注、《初學記》六并雲出《史記》。

    引口、後、雨、鬥、黍、口六韻。

    又《書鈔》三十九、《類聚》六十五、《禦覽》八百二十一并引口、後、雨、鬥、黍五韻。

    又《白帖》二、《白帖》二十三并引口、後、雨、鬥四韻。

    又《書鈔》百五十六引口、後、雲、黍四韻。

    ○逯案。

    《詩紀》此歌據溝洫志。

    今依漢紀補足之。

    又今本《史記》不載此歌。

    而《後漢書》及《文選》注皆雲出《史記》。

    其所據本或異也。

    ) 【颍川兒歌】  〖《漢書》曰:灌夫不好文學。

    喜任俠。

    已然諾。

    諸所與交通。

    無非豪桀大猾。

    有累數千萬。

    食客日數十百人。

    陂池田園。

    宗族賓客為權利。

    橫颍川。

    颍川兒歌之曰:〗 颍水(《白帖》作川。

    《禦覽》同。

    )清。

    灌氏甯。

    颍水(《白帖》作川。

    )濁。

    灌氏族。

    (○《史記》灌夫傳。

    《漢書》灌夫傳。

    《白帖》七。

    《禦覽》六十三。

    環宇記七。

    《詩紀》八作颍川歌。

    ) 【牢石歌】 〖《漢書》曰:元帝時。

    宦官石顯為中書令。

    與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為黨友。

    諸附倚者皆得寵位。

    民歌之。

    言其兼官據勢也。

    〗 牢邪石邪。

    五鹿客邪。

    印何累累。

    绶(《禦覽》绶下有何字。

    )若若邪。

    (○《漢書》佞幸傳。

    《禦覽》四百六十五。

    《樂府詩集》八十四。

    《文選補遺》三十五作印绶歌。

    《詩紀》八。

    ) 【上郡吏民為馮氏兄弟歌】 〖《漢書》曰:成帝時。

    馮野王為上郡太守。

    其後。

    弟立亦自五原太守徙西河上郡。

    立居職公廉。

    治行略與野王相似。

    而多智有恩貸。

    好為條教。

    吏民嘉美野王立相代為太守。

    歌之曰:〗 大馮君。

    小馮君。

    兄弟繼踵相因循。

    聰明賢知(《類聚》作聖智。

    《禦覽》或同。

    )惠吏(《禦覽》或作恩惠。

    )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