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六千六百四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懷故鄉》:家住潛溪雲萬重,别來四十九春風。
無田種秫不歸去,夢落山光水色中。
【強祠部集】 《河北道中懷故鄉》:一為南國别,久負故園期。
細雨破花氣,和風柔柳枝。
競舟紅浪動,桃菜綠煙披。
寂寞洪河北,桑麻空此時。
【元汪濟詩】 《懷故鄉》:故鄉蹤迹九霄霞,人在天涯苦憶家。
塵尾已随秋後扇,筆頭空記夢中花。
恨無黃耳能傳信,想傍青門學種瓜。
他日問羊亡恙不,相期攜手訪金華。
【趙諷詩】 《試院憶故鄉》:歲晚西溪路,誰過舊草堂?苔紋侵柱礎,竹色度鄰牆。
白首光陰疾,青山意緒長。
相思老兄弟,夜夜夢還鄉。
【陳秋岩詩】 《憶故鄉一首寄舅氏歐耐軒》:已是悲秋更憶鄉,關山迢遞楚天長。
鲈魚江渚西風老,木彈園林白露涼。
八十老親無信息,幾多良友自參商。
好從直北看南海,荒草茫茫又夕陽。
【王炎變溪類藁】 《以遊子悲故鄉為韻》五首: 一身将百指,就食家浮遊。
清霜木葉黃,弊筍無完裘。
平生三釜心,山阿種松楸。
圓枘連方穿,命不與己謀。
盥濯朱墨手,清江操釣舟。
擇友得石交,心腹管城子。
可憐老而秃,我窮正坐此。
玲珑玉其音,六學有妙理。
抱此為身媒,前賢恐不爾。
翩翩肉食飛,書生懦于武。
東風黃鳥鳴,白露寒蟬悲。
去日何太短,種種發欲疏。
人言了婚嫁,此事今何如?欲耕無一廛,兒女牽人衣。
蠶以繭自纏,深念難為娛。
跣行我足傷,涉世無夷路。
三複貝錦詩,讒口古亦惡,兒女附耳言,譽喜訴其怒。
勿用驅青蠅,玉質自如故。
竹間有數椽,讀書樂未央。
稻梁自為謀,風散鴻雁行。
叔氏從我來,季子天一方。
人生手足愛,念之擾中腸。
誰不思息肩,我豈樂異鄉。
何時一青燈,夜雨同對床。
【宋李彌遜竹溪集】 《送邵公序還鄉序》:宣城古名郡而負山帶江,行者以阻,四方之士大夫非職事走未嘗辄至。
故俗尚簡,不相友事。
宣和壬寅,仆從季氏來從茲邑,始至屏居,念咎不多與人還往。
正晝阖戶,繹編帙成。
或熟寐通瞑,百不一問,相栩栩自樂也,賓至則謹冠履,正紳笏,偶坐寒溫而退。
日雖數不敢怠,間而彌月一接人,亦不以岑寂自歎。
既數月,邵生緝者來見。
貌甚閑,服甚野,頰顴竦特,眉目濯濯秀發。
餘固奇之,後累見益親。
出其文有典則,誦其學知阃奧,叩其胸中,足以相表裡,始與之友。
于是出有與并驅,居有與共席。
朝莫有與辨是非,考古今以講習,唱酬嘯詠于閑暇也。
稍不與接,則介然于懷,若有所失矣。
一日謂餘仆親官滿當歸,而田疇未墾,室廬未辟,其敢以贻父兄憂,請以身先。
且曰:“仆野人,是行若圓鑿之赴方枘,将岸巾負來,從老農之後,以終吾身。
當世之所為,吾弗為也。
”餘聞而愀然,為之改容。
曰:噫!餘之窮于斯,得子以忘其獨。
今去我,是造物之益窮我也。
雖然,子之行職也,餘不得而止。
子之說則不可,願有以告。
夫學之為王者是,子其知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而必以正,必由其道。
不幸而行踬言沮,則視去其位,猶脫屣之易,樂于畎田,饑且死不怨。
固未有誦聖人之言,學其道,可以行而終止者。
今子桐梓之拱把,楸柏之三圍四圍者也。
不盡其材,充其有以施諸人,而以無用為全,獨善為德。
者畫也。
以餘之愚,學不足以飾身,其敢責人以所不能,然隐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嘗聞其語矣,吾子勉夫! 【國朝劉習之退庵近藁】 《葉貴中還鄉序》:君子立身行己,不求無愧于人,而求無愧于己。
蓋愧于己,即所以愧乎天,愧乎天固不必刑誅罪譴,吾已凜然不自容于覆載間,豈必以自外至者為榮辱哉?其無愧于己者不然,是故冶長缧绁,夫子稱其可妻。
如孔光胡廣之徒,雖顯榮貴富,君子亦無取焉。
凡以是非得失,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嘗怪仲弓問政,夫子告之必以赦小過,為舉賢才之先。
豈不以用人之道,有所取,有所拾,故二卯棄捍城,瑕瑜難以相掩。
弗如是,雖多得賢才,獨無益也。
今九重宵旰,寤寐英賢,而未始見其有餘。
安得進是說,逆逆鱗之批,庶不以寸朽棄杞梓之良,不以纖瑕舍王與之美也。
天台葉貴中,在先朝号稱練達,以才用為狄道長。
坐微累去官,曾不以纖芥見乎辭色。
非所謂愧于人而不愧于天,愧于時而不愧于己者欤?且吾聞,昔張儉以黨锢亡命,往投故人。
故人有解印绶與之俱者,後世高之。
貴中笃朋遊裡角之好,推排難解紛之心。
雖以是受污蒙垢,曾不怨尤,所謂觀過可知仁者。
吾意貴中是行,如駛馬是馬肅馬霜,天脫馬中羁,如鬥艦蒙沖,自放湖海,莫之禁禦,莫之絷維。
其何适如之?異時,青鞋布襪,黃冠野服,極探奇賞勝之趣,于天台雁蕩間,必時有新制,便風過翼,無吝緘寄。
【孫作滄螺集】 《送程傳可還鄉序》:凡人之壯也,異于少之所為。
其老也,異于壯之所見。
此人情之常事,理之必至也。
方其少而志四方也,高不知有太行峨嵋,險不知有足梁滟氵預。
言之必欲行,行之必欲至,豈徒心之或蔽焉,亦惟其身之未試也。
逮夫壯而之四方也,朝發于梁宋,夕至乎燕越。
跋履山川,蒙犯霜霧。
孤豕号其前,磷火熠其後,父母妻子,四顧無俦,而又加以風濤之悍舂,巨靈之,叫呼神明,以脫斯須之命。
當是時,有不心掉而氣懾,耳悸而目驚,慘然悲凄然傷者乎?然猶卒之,甘心而不畏者,苟非迫于名之所趨,則必疚于利之所役也。
至于事機之成有數,功名之會無期。
忽忽乎白發蒼顔,乎日暮途遠。
夢豐邑之阡陌,尋善和之故裡。
此班定遠不能無謝玉阙之思,馬伏波所以卧念少遊之語也。
是則少而有志,壯而欲行,老而遁思,亦豈非事之固欤?或者以是為計之無聊過矣。
餘與程君傳可少而同裡,長而同業,目其生長尊奢,被服儒素,年未三十,而翺翔仕轍,出入風塵,厭事功名,更嘗世患。
餘竊意其老于三吳也。
一旦語松水而别曰:吾與子年且及矣,四海一家,煙火萬裡,此而不歸,是豈欲富貴乎?矧吾與子男女俱幼,填墓無主,孤死首丘,禮之大節。
吾計決矣,子毋忘焉。
越明年,君歸而墾田,蔔宅鄉之黃塘。
又明年,訪餘松之客舍,言諄諄,必以餘歸。
竊伏自念平生憂患,幾不能免于死者數矣。
思老故鄉,不去填墓,宜其飲食寝興之不忘也,奚必言而後喻耶?今子年未及老而先餘歸,吾乃以貧賤而未即去,作是以愧之。
且以志餘未嘗不依依吾土也。
乃序而祖其行雲。
洪武庚戌夏五月序。
【宋仲并浮山集】 《代謝給假還鄉表》:戀阙丹心,欣奉便朝之對;首丘素願,獲為故裡之歸。
加憐枕之餘,未使抽簪而去。
曾無近比,積有深慚。
伏念臣驽蹇之資,垂老彌鈍。
鬥筲之量,既滿必傾。
惟置散投閑乃分之宜,而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徒叨寵祿,良切厚顔,敢懷金馬之昔遊,玷玉麟之重寄。
筋骸可疆,雖夙夜盡瘁,而豈辭疾病遽侵。
自冬春露章而繼請,俞音尚。
召節旋頒,初侍昕朝,願效美芹之獻,僅逾信宿頓劇負薪之憂,益思納祿以弭災,亟荷疏恩,而予告此。
蓋伏遇皇帝陛下,日明旁燭,天大兼容。
察愚蠢之本心,借寵光于末路,荷眷慈之深切,惟疾之憂勤,诏旨之丁甯,何恙不已,俾親藥石,少憩丘樊,臣敢不仰銜異恩,退省微分。
既餘齡之婉晚,複舊學之荒蕪。
侍言華光,終恐莫禅于萬一;挂冠神武,尚期得可于再三。
【範石湖大全集】 《代樂先生還鄉上季太守書》: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獨簡,進取,斐然成章。
”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說者曰,如琴張曾析日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也,雖不得謂之中道,而亦足以共學。
是以思歸而與之遊,聖人之有樂于父母之國,而愛其鄉裡,雖其狂士,猶且思之。
使魯國而有大賢君子為之師帥長上,可以主盟吾道,則孔子之歸,當不待于在陳之時矣。
傷魯國之無斯人,而下至于思其狂士,亦聖人之不幸也已。
先某之去魯也,漂流于外,二十年于茲矣。
夫以聖人号為忘情,去魯為未久,而在陳之思有樂于父母之國,而愛其鄉裡。
若此,況于漂流二十年,一旦而來歸,誠可為客子之喜。
而又适遭閣下,辱臨此邦,可謂有賢人君子為之師帥長上,而足以主盟吾道。
則某今日之歸,猶榮于聖人之歸魯,其為喜可勝既哉?雖然,凡羁旅之士,久客而歸,歸而遇賢主人者,其喜皆猶是也,何獨某邪?顧某于此,竊又有私喜者。
蓋嘗曆數此邦之人,異時遭罹寇戎,肝腦塗地。
其得免脫禍機散而四方者,才十分之三。
就三分之中,其不餓踣槁死,與流為奴隸,而能澡雪扌文勵,自列于冠帶之流者,又三分之一而已。
就一分之中,複得不死,而當賢大夫為政之時,以其痛定之軀,歸訪親鄰,複遊故鄉,如某者,蓋無之而僅有焉,宜其較之衆人,而竊又有私喜者也。
複自思念,方痛未定時,形影相攜,奉頭鼠竄,去舒黃,并荊郢,抗章贛,下九江,登會稽,望海門,而弛擔于姑蘇。
其間弓刀矢石,天隐地,草竄莽伏,萬死一生之場,與夫深山大川荒陬絕境,警波飛石,虎嗥鳄暴,欹危震懾之險,以至于寒不絲身,饑不谷腹,窮困逼迫,偷生脫死之狀,皆所備嘗而飽曆。
息肩吳門,複理舊業,幸得與當世英俊并遊崇論。
欲議其于天人禍福,古人成敗,聖人行事,是非得失之端,又皆孰數淹貫于其中。
顧惟閣下,縣邑遺民,雖上壽之老,垂白之叟,其間有能熟于道路,更于世變,老于時事,而閑于道理,如某之不肖者,抑又無幾焉。
竊意閣下亦将喜某之來,又非特為某之私喜也。
是以攝齊叩門趨庭以請見。
迹甚疏而意甚密,交甚淺而言甚深,而不自覺其狂率焉。
恭惟閣下,以粹德懿文,翺翔籍甚,而此邦之政,又稱恺悌,誠恐一旦朝廷深知弱翁治行,促鋒車以東去,而鳏寡之遂失職。
故某稅鞅屬耳,旅突未黔,而遽以求見。
鄭諺曰:我有子弟,子産誨之。
我有田疇,子産殖之。
若某者其亦可誨也乎?始叙其所以喜,終緻其願,安承教之私,區區之誠如此。
不宣。
某再拜。
【周紫之】 雜書三:甲戌七月九日,校谯郡先生文至渡淮,至新息,曉聞驢鳴,呼婦兒起聽。
喜谪官之久,複見中原也。
周子曰:“此與退之之見蠍,東坡之聞铎,初何以異?”因思頃歲久留京師,一日舟至汴口,望清淮渺茫,郡山峥嵘,恍然如堕夢境,不知身之在何許也。
紹興之初,當壬子癸醜間,偶以事至濡須逾年,渡江而南至中流,聞隔岸雞犬之聲,使人幾欲屑涕。
然後知二三公之所感為不虛也。
嗟乎!物變無窮,悲喜相半。
苟随所感而為之休戚,則吾之一心,有不可勝應者矣。
唯知夢境之中,一切皆幻。
則物來如市,吾心如水。
彼紛紛者,安能入吾舍哉?餘年逾七十,寸心灰滅,蓋無幾矣。
雖未能物我兩忘。
然于此,亦其殆庶幾焉者也。
【元胡禾氐通祗山集】 《鄉賢請還鄉疏》:異鄉樂土,何如父母之邦,傾蓋英遊,難似裡闾之舊。
悅親戚之情話,無嫌疑之他心。
松揪拜掃之勤,歲時伏臘桑梓敬恭之禮,出入起居,所以孔聖歸魯而舍齊,廉頗在楚而思趙。
伏惟提刑紹開吾鄉巨族,奕世名卿。
苟非值幹戈之擾攘,何以緻骨肉之流寓。
百年于此,兩世他邦,幸遇清時,漸得鄰邑,衤付先茔而了祖考之大葬,美前業而樹旌紀之豐碑。
既遂孝心,當複故裡。
某等望風已有日,摅素心而無由。
敢因雅懷,敬邀高蓋,求田問舍,具存數世之厚遺;嫁女婚男,自有聯姻之宿好。
無一不便,勿貳其心。
老作鄉直筆以匡時。
勿為好名,遂成忘本。
謹疏。
無田種秫不歸去,夢落山光水色中。
【強祠部集】 《河北道中懷故鄉》:一為南國别,久負故園期。
細雨破花氣,和風柔柳枝。
競舟紅浪動,桃菜綠煙披。
寂寞洪河北,桑麻空此時。
【元汪濟詩】 《懷故鄉》:故鄉蹤迹九霄霞,人在天涯苦憶家。
塵尾已随秋後扇,筆頭空記夢中花。
恨無黃耳能傳信,想傍青門學種瓜。
他日問羊亡恙不,相期攜手訪金華。
【趙諷詩】 《試院憶故鄉》:歲晚西溪路,誰過舊草堂?苔紋侵柱礎,竹色度鄰牆。
白首光陰疾,青山意緒長。
相思老兄弟,夜夜夢還鄉。
【陳秋岩詩】 《憶故鄉一首寄舅氏歐耐軒》:已是悲秋更憶鄉,關山迢遞楚天長。
鲈魚江渚西風老,木彈園林白露涼。
八十老親無信息,幾多良友自參商。
好從直北看南海,荒草茫茫又夕陽。
【王炎變溪類藁】 《以遊子悲故鄉為韻》五首: 一身将百指,就食家浮遊。
清霜木葉黃,弊筍無完裘。
平生三釜心,山阿種松楸。
圓枘連方穿,命不與己謀。
盥濯朱墨手,清江操釣舟。
擇友得石交,心腹管城子。
可憐老而秃,我窮正坐此。
玲珑玉其音,六學有妙理。
抱此為身媒,前賢恐不爾。
翩翩肉食飛,書生懦于武。
東風黃鳥鳴,白露寒蟬悲。
去日何太短,種種發欲疏。
人言了婚嫁,此事今何如?欲耕無一廛,兒女牽人衣。
蠶以繭自纏,深念難為娛。
跣行我足傷,涉世無夷路。
三複貝錦詩,讒口古亦惡,兒女附耳言,譽喜訴其怒。
勿用驅青蠅,玉質自如故。
竹間有數椽,讀書樂未央。
稻梁自為謀,風散鴻雁行。
叔氏從我來,季子天一方。
人生手足愛,念之擾中腸。
誰不思息肩,我豈樂異鄉。
何時一青燈,夜雨同對床。
【宋李彌遜竹溪集】 《送邵公序還鄉序》:宣城古名郡而負山帶江,行者以阻,四方之士大夫非職事走未嘗辄至。
故俗尚簡,不相友事。
宣和壬寅,仆從季氏來從茲邑,始至屏居,念咎不多與人還往。
正晝阖戶,繹編帙成。
或熟寐通瞑,百不一問,相栩栩自樂也,賓至則謹冠履,正紳笏,偶坐寒溫而退。
日雖數不敢怠,間而彌月一接人,亦不以岑寂自歎。
既數月,邵生緝者來見。
貌甚閑,服甚野,頰顴竦特,眉目濯濯秀發。
餘固奇之,後累見益親。
出其文有典則,誦其學知阃奧,叩其胸中,足以相表裡,始與之友。
于是出有與并驅,居有與共席。
朝莫有與辨是非,考古今以講習,唱酬嘯詠于閑暇也。
稍不與接,則介然于懷,若有所失矣。
一日謂餘仆親官滿當歸,而田疇未墾,室廬未辟,其敢以贻父兄憂,請以身先。
且曰:“仆野人,是行若圓鑿之赴方枘,将岸巾負來,從老農之後,以終吾身。
當世之所為,吾弗為也。
”餘聞而愀然,為之改容。
曰:噫!餘之窮于斯,得子以忘其獨。
今去我,是造物之益窮我也。
雖然,子之行職也,餘不得而止。
子之說則不可,願有以告。
夫學之為王者是,子其知之!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而必以正,必由其道。
不幸而行踬言沮,則視去其位,猶脫屣之易,樂于畎田,饑且死不怨。
固未有誦聖人之言,學其道,可以行而終止者。
今子桐梓之拱把,楸柏之三圍四圍者也。
不盡其材,充其有以施諸人,而以無用為全,獨善為德。
者畫也。
以餘之愚,學不足以飾身,其敢責人以所不能,然隐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嘗聞其語矣,吾子勉夫! 【國朝劉習之退庵近藁】 《葉貴中還鄉序》:君子立身行己,不求無愧于人,而求無愧于己。
蓋愧于己,即所以愧乎天,愧乎天固不必刑誅罪譴,吾已凜然不自容于覆載間,豈必以自外至者為榮辱哉?其無愧于己者不然,是故冶長缧绁,夫子稱其可妻。
如孔光胡廣之徒,雖顯榮貴富,君子亦無取焉。
凡以是非得失,皆在我而不在人也。
嘗怪仲弓問政,夫子告之必以赦小過,為舉賢才之先。
豈不以用人之道,有所取,有所拾,故二卯棄捍城,瑕瑜難以相掩。
弗如是,雖多得賢才,獨無益也。
今九重宵旰,寤寐英賢,而未始見其有餘。
安得進是說,逆逆鱗之批,庶不以寸朽棄杞梓之良,不以纖瑕舍王與之美也。
天台葉貴中,在先朝号稱練達,以才用為狄道長。
坐微累去官,曾不以纖芥見乎辭色。
非所謂愧于人而不愧于天,愧于時而不愧于己者欤?且吾聞,昔張儉以黨锢亡命,往投故人。
故人有解印绶與之俱者,後世高之。
貴中笃朋遊裡角之好,推排難解紛之心。
雖以是受污蒙垢,曾不怨尤,所謂觀過可知仁者。
吾意貴中是行,如駛馬是馬肅馬霜,天脫馬中羁,如鬥艦蒙沖,自放湖海,莫之禁禦,莫之絷維。
其何适如之?異時,青鞋布襪,黃冠野服,極探奇賞勝之趣,于天台雁蕩間,必時有新制,便風過翼,無吝緘寄。
【孫作滄螺集】 《送程傳可還鄉序》:凡人之壯也,異于少之所為。
其老也,異于壯之所見。
此人情之常事,理之必至也。
方其少而志四方也,高不知有太行峨嵋,險不知有足梁滟氵預。
言之必欲行,行之必欲至,豈徒心之或蔽焉,亦惟其身之未試也。
逮夫壯而之四方也,朝發于梁宋,夕至乎燕越。
跋履山川,蒙犯霜霧。
孤豕号其前,磷火熠其後,父母妻子,四顧無俦,而又加以風濤之悍舂,巨靈之,叫呼神明,以脫斯須之命。
當是時,有不心掉而氣懾,耳悸而目驚,慘然悲凄然傷者乎?然猶卒之,甘心而不畏者,苟非迫于名之所趨,則必疚于利之所役也。
至于事機之成有數,功名之會無期。
忽忽乎白發蒼顔,乎日暮途遠。
夢豐邑之阡陌,尋善和之故裡。
此班定遠不能無謝玉阙之思,馬伏波所以卧念少遊之語也。
是則少而有志,壯而欲行,老而遁思,亦豈非事之固欤?或者以是為計之無聊過矣。
餘與程君傳可少而同裡,長而同業,目其生長尊奢,被服儒素,年未三十,而翺翔仕轍,出入風塵,厭事功名,更嘗世患。
餘竊意其老于三吳也。
一旦語松水而别曰:吾與子年且及矣,四海一家,煙火萬裡,此而不歸,是豈欲富貴乎?矧吾與子男女俱幼,填墓無主,孤死首丘,禮之大節。
吾計決矣,子毋忘焉。
越明年,君歸而墾田,蔔宅鄉之黃塘。
又明年,訪餘松之客舍,言諄諄,必以餘歸。
竊伏自念平生憂患,幾不能免于死者數矣。
思老故鄉,不去填墓,宜其飲食寝興之不忘也,奚必言而後喻耶?今子年未及老而先餘歸,吾乃以貧賤而未即去,作是以愧之。
且以志餘未嘗不依依吾土也。
乃序而祖其行雲。
洪武庚戌夏五月序。
【宋仲并浮山集】 《代謝給假還鄉表》:戀阙丹心,欣奉便朝之對;首丘素願,獲為故裡之歸。
加憐枕之餘,未使抽簪而去。
曾無近比,積有深慚。
伏念臣驽蹇之資,垂老彌鈍。
鬥筲之量,既滿必傾。
惟置散投閑乃分之宜,而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徒叨寵祿,良切厚顔,敢懷金馬之昔遊,玷玉麟之重寄。
筋骸可疆,雖夙夜盡瘁,而豈辭疾病遽侵。
自冬春露章而繼請,俞音尚。
召節旋頒,初侍昕朝,願效美芹之獻,僅逾信宿頓劇負薪之憂,益思納祿以弭災,亟荷疏恩,而予告此。
蓋伏遇皇帝陛下,日明旁燭,天大兼容。
察愚蠢之本心,借寵光于末路,荷眷慈之深切,惟疾之憂勤,诏旨之丁甯,何恙不已,俾親藥石,少憩丘樊,臣敢不仰銜異恩,退省微分。
既餘齡之婉晚,複舊學之荒蕪。
侍言華光,終恐莫禅于萬一;挂冠神武,尚期得可于再三。
【範石湖大全集】 《代樂先生還鄉上季太守書》:孔子在陳曰:“盍歸乎來!吾黨之士獨簡,進取,斐然成章。
”孔子在陳,何思魯之狂士?說者曰,如琴張曾析日牧皮者,孔子之所謂狂也,雖不得謂之中道,而亦足以共學。
是以思歸而與之遊,聖人之有樂于父母之國,而愛其鄉裡,雖其狂士,猶且思之。
使魯國而有大賢君子為之師帥長上,可以主盟吾道,則孔子之歸,當不待于在陳之時矣。
傷魯國之無斯人,而下至于思其狂士,亦聖人之不幸也已。
先某之去魯也,漂流于外,二十年于茲矣。
夫以聖人号為忘情,去魯為未久,而在陳之思有樂于父母之國,而愛其鄉裡。
若此,況于漂流二十年,一旦而來歸,誠可為客子之喜。
而又适遭閣下,辱臨此邦,可謂有賢人君子為之師帥長上,而足以主盟吾道。
則某今日之歸,猶榮于聖人之歸魯,其為喜可勝既哉?雖然,凡羁旅之士,久客而歸,歸而遇賢主人者,其喜皆猶是也,何獨某邪?顧某于此,竊又有私喜者。
蓋嘗曆數此邦之人,異時遭罹寇戎,肝腦塗地。
其得免脫禍機散而四方者,才十分之三。
就三分之中,其不餓踣槁死,與流為奴隸,而能澡雪扌文勵,自列于冠帶之流者,又三分之一而已。
就一分之中,複得不死,而當賢大夫為政之時,以其痛定之軀,歸訪親鄰,複遊故鄉,如某者,蓋無之而僅有焉,宜其較之衆人,而竊又有私喜者也。
複自思念,方痛未定時,形影相攜,奉頭鼠竄,去舒黃,并荊郢,抗章贛,下九江,登會稽,望海門,而弛擔于姑蘇。
其間弓刀矢石,天隐地,草竄莽伏,萬死一生之場,與夫深山大川荒陬絕境,警波飛石,虎嗥鳄暴,欹危震懾之險,以至于寒不絲身,饑不谷腹,窮困逼迫,偷生脫死之狀,皆所備嘗而飽曆。
息肩吳門,複理舊業,幸得與當世英俊并遊崇論。
欲議其于天人禍福,古人成敗,聖人行事,是非得失之端,又皆孰數淹貫于其中。
顧惟閣下,縣邑遺民,雖上壽之老,垂白之叟,其間有能熟于道路,更于世變,老于時事,而閑于道理,如某之不肖者,抑又無幾焉。
竊意閣下亦将喜某之來,又非特為某之私喜也。
是以攝齊叩門趨庭以請見。
迹甚疏而意甚密,交甚淺而言甚深,而不自覺其狂率焉。
恭惟閣下,以粹德懿文,翺翔籍甚,而此邦之政,又稱恺悌,誠恐一旦朝廷深知弱翁治行,促鋒車以東去,而鳏寡之遂失職。
故某稅鞅屬耳,旅突未黔,而遽以求見。
鄭諺曰:我有子弟,子産誨之。
我有田疇,子産殖之。
若某者其亦可誨也乎?始叙其所以喜,終緻其願,安承教之私,區區之誠如此。
不宣。
某再拜。
【周紫之】 雜書三:甲戌七月九日,校谯郡先生文至渡淮,至新息,曉聞驢鳴,呼婦兒起聽。
喜谪官之久,複見中原也。
周子曰:“此與退之之見蠍,東坡之聞铎,初何以異?”因思頃歲久留京師,一日舟至汴口,望清淮渺茫,郡山峥嵘,恍然如堕夢境,不知身之在何許也。
紹興之初,當壬子癸醜間,偶以事至濡須逾年,渡江而南至中流,聞隔岸雞犬之聲,使人幾欲屑涕。
然後知二三公之所感為不虛也。
嗟乎!物變無窮,悲喜相半。
苟随所感而為之休戚,則吾之一心,有不可勝應者矣。
唯知夢境之中,一切皆幻。
則物來如市,吾心如水。
彼紛紛者,安能入吾舍哉?餘年逾七十,寸心灰滅,蓋無幾矣。
雖未能物我兩忘。
然于此,亦其殆庶幾焉者也。
【元胡禾氐通祗山集】 《鄉賢請還鄉疏》:異鄉樂土,何如父母之邦,傾蓋英遊,難似裡闾之舊。
悅親戚之情話,無嫌疑之他心。
松揪拜掃之勤,歲時伏臘桑梓敬恭之禮,出入起居,所以孔聖歸魯而舍齊,廉頗在楚而思趙。
伏惟提刑紹開吾鄉巨族,奕世名卿。
苟非值幹戈之擾攘,何以緻骨肉之流寓。
百年于此,兩世他邦,幸遇清時,漸得鄰邑,衤付先茔而了祖考之大葬,美前業而樹旌紀之豐碑。
既遂孝心,當複故裡。
某等望風已有日,摅素心而無由。
敢因雅懷,敬邀高蓋,求田問舍,具存數世之厚遺;嫁女婚男,自有聯姻之宿好。
無一不便,勿貳其心。
老作鄉直筆以匡時。
勿為好名,遂成忘本。
謹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