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千七百七十

關燈
谪居潇湘渚,再見洞庭秋。

    極目連江漢,西南浸鬥牛,滔滔湯雲夢,澹澹搖巴丘。

    賈至詩。

    川源通漢沔,舟楫下潇湘。

    範崇詩。

    雨昏蘭芷湘君浦,煙鎖滄浪漁父家。

    王觀國。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

    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李白《遊洞庭作》。

    遠别離,古有黃英之二女。

    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海水直下萬裡深。

    誰人不言此離苦。

    随渚波号遠無還恸哭号遠望,見蒼梧之深山。

    蒼梧山阝貴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李白詩。

    肅肅湘妃廟,空牆碧水春。

    蒼梧恨不淺,染淚在叢筠。

    杜甫詩。

    湘水終日流,妃昔時哭。

    美色已成塵,淚痕猶在竹。

     施肩吾《湘川懷古》。

    目斷魂消正惘然,九疑山際路漫漫。

    何人知得心中恨,空有湘江竹萬行竿。

    尤啟中《題二妃廟》。

    蒼梧在何處,斑竹自成林。

    點點流殘淚,枝枝寄此心。

    劉文房《斑竹岩詩》。

    黃陵廟前莎草春,黃陵女兒倩裙新,輕舟小楫唱歌去。

    水達山長愁殺人李群玉《黃陵廟詩》。

    舜帝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雲間。

    當時珠淚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高骈《湘妃廟》又作田義詩,不同。

    虞舜南捐萬乘君,靈妃揮淚竹成紋。

    不知精魄遊何處,落日潇湘空白雲。

    胡曾《湘川詩》。

    九疑望斷幾千載,斑竹淚痕今更多。

    許憚《過湘妃廟》。

    帝子不可見,秋風采暮思,婵娟湘江月,千載空娥眉。

    劉文房《湘妃》斑竹蒼梧去不歸,洞庭葉下荊雲飛。

    顧況《竹枝》。

    斑竹林邊有豐古祠,鳥啼花發盡堪悲。

    當時惆怅同今日,南北行人可得知。

    李叔《湘妃廟》。

    湘水流,湘水流,九疑雲物至今愁。

    君問二妃何處所,零陵香草露中秋。

    斑竹枝,斑竹枝,淚痕點點寄相思。

    楚客欲聽瑤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時。

    劉齋錫。

    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湘、妃舊竹痕猶淺,從此因君染更深。

    劉禹錫《夜泊湘川》。

    湘水泠泠澈底清,二妃怨處無限情。

    《唐詩紀事》盧仝《秋夢行》。

    人歸五嶺暮天碧,日下三湘寒水清。

    傷心靈迹在何處,斑竹廟前風雨聲。

    張《湘中行》。

    二妃哭處湘江深,二妃愁處雲沉沉。

    商人酒滴廟前草,潇索風生斑竹林。

    陳羽《湘妃祠》。

    南巡竟不返,二妃怨逾積。

    萬裡喪娥眉,潇湘水空碧。

    孟郊《湘妃怨》荒祠古木暗,寂寂比江氵贲。

    未作湖江西,知為何處雲。

    劉文房《題湘妃廟》。

    二女廟荒江樹老,九疑山碧楚天低。

    湘南自古多離怨,莫動哀吟易慘凄。

    唐張泌《曉次湘》。

    娥眉封湘水,遙哭蒼梧山。

    至今楚山上,猶有淚痕斑。

    郭士元。

    空留二妃泣,無複五弦彈。

    陶弼詩。

    黃陵二妃廟,客過動愁顔。

    湘水有時盡,帝車何日還。

    血斑千畝竹,魂斷九疑山。

    易傑詩。

    秋入楚江水,獨照汩羅魂。

    手把綠荷覺官高怨一高,憔悴草酬漁父笑,浪交午載泳離騷。

    汪遵《三闾廟》襄王不用直臣籌,放逐南來澤國秋。

    自向波間葬魚腹,楚人徒倚濟川舟。

    胡曾。

    堪笑楚江空浩浩,不能洗得直臣冤。

    《唐詩紀事》憎大纟肅《端午》。

    一輪湘渚月,千古獨醒人。

     《唐詩紀事》:僧貫休《晚泊湘江懷古》屈原爾為懷忠沒,水府通天化靈物,何不驅雷擊電除奸邪,空作沉泉抱冤骨。

    《唐詩紀事》,李紳《涉沅湘》。

    南來莫作楚臣悲。

    重入修門自有期。

    為報春風汨羅道,莫将波浪枉明時。

    柳宗元《汨羅》。

    懷王獨與佞人謀,聞道忠臣入亂流。

    今日登高望不見,楚雲湘水各悠悠。

    戴叔倫《湘川野望》。

    猿愁魚踴水翻波,自古流傅是汨羅。

    頻藻滿盤無處奠,空聞漁父叩船歌。

    韓愈《湘中》。

    葦乾雲夢色,橘熟洞庭香。

    雲均如可問,一為吊清湘。

    馬。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煙起,一曲清音此地聞,長安北望三千裡。

    劉禹錫。

    遠涖長沙渚,欣逢賈誼才。

    江山疲應接,風日複晴開。

     《唐詩紀事》,張說宴别梁知微,自譚入朝,别于嶽陽,以詩送之。

    乃知汨羅恨,未抵長沙深。

    白居易《讀史詩》雲,漢文疑賈生,谪至潇湘陰。

    是時刑方措,此去難為心。

    士生一代間,誰不有浮沉。

    乃如知汨羅恨,未抵長沙深。

    襄王棄行雨,才子谪長沙。

    長沙饒瘴疠,胡為苦留滞。

    戴叔倫。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

    寂寂江山搖落處。

    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文房《過賈誼宅》。

    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迂莫怨嗟。

    聖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

    同上《賈生詩》。

    地接長沙近,江從汨渚分。

    賈生魯到屈,予亦痛斯文。

    孟浩然。

    江上南風起白頻艹,長沙城郭異鹹秦。

    故鄉猶自嫌十田濕何況當時賦鵬人。

     胡曾《長沙詩》。

    卑濕長沙地,空抛出世才,已随生死理,鵬烏莫為滅。

    李群玉《讀賈誼傅》。

    賈生辭賦恨流落。

    祗尚長沙住歲馀。

    杜牧《東坡詩》:故國池塘倚禦渠,江城三诏換魚書。

    共怪河南門下士,不聞萬裡向長沙。

    東坡詩。

    誼為長沙大傳。

    扶持一疏滿遺編,漢陛前頭正少年。

    誰道恃才輕绛灌,卻将惆怅吊湘川。

    吳仁壁《賈誼詩》。

    四六:衡山作固,湘水通流,《記室新書》甘甯之威聞江左,猶有故城,賈誼之才動洛中,空馀舊宅《新書》雲:吳将世甯拒關羽日,使羽聞吳咳唾聲,不敢渡矣。

    舜禹所經,風教殊。

    離騷之忠,流聲未泯。

    不見賈生,茲趣長沙之召;既還陸贽,宜膺内相之除。

    洪□。

    學兼嶽麓,修明遠自于前賢;壤帶洞庭,鎮拊近煩于元老。

    朱晦奄艹謝表。

    俾承二任,孰稱萬分。

    同上。

    長沙古郡,全楚名邦。

    事迹。

    長沙巨鎮,南國上流。

    同上。

    三湘假守,全楚大藩。

    同上。

    矧長沙之奧壤,控二廣之要沖。

    同上。

    吳芮推忠之地,尋獲便安;營丘賜履之封,驟更委寄。

    同上。

    領荊衡之奧壤,控江淮之上流。

    同上。

    賈生服鳥鳥,不遠音徽。

    楚湘江魚,猶聞憤歎。

    《記室新書》。

    方行湘水之春。

    頓近長安之日,梅花雪片,識樽俎之詩流。

    嶽秀湖光,續離騷于大手。

    餘元一《賀湖南劉帥啟》。

    三湘謀帥,一劄由中。

    餘元一《代賀湖南李帥啟》。

    移天府彈壓之威,為長沙詩書之帥。

    餘日華《賀潭帥待制史侍郎啟》。

    矧茲長沙,素号重鎮。

    江山控帶,民物夥繁。

    潭州謝表。

    眷茲南楚,實寄重湖。

    控百粵以分封,包九疑而奠壤。

     陳師禹《湖南到任謝宰相啟》。

    眷長沙之巨屏,居南紀之上遊。

    地控荊湖,勢臨吳楚。

    《中興遺史》紹興九年二月李綱制。

    湘中七郡,彈壓上遊。

    左振蠻,右馳瓯越控交廣之戶牖,拟吳蜀之咽喉。

    翼張四隅,襟束萬城。

    事見《呂和叔文集》雲雲。

    半天下之安危系焉。

    惟長沙千裡之平,寄隆嶽枚;而洞庭九州之大,責重藩垣。

    李公甫代潭州《安撫謝到任啟》。

    泰階六符,下照星沙之地;元戎十乘,大開天柱之雲。

    李公甫《賀潭州安撫街政啟》 題詠 【新編方輿騰覽】 夜醉長沙酒。

    唐杜甫詩,雲雲,曉行湘水春,岸花飛送客,樯燕語留人。

    風壤帶三苗。

    杜甫詩,雲山兼五嶺,雲雲。

    秋晚嶽增翠。

    杜甫詩曰,雲雲,風高湖卷波。

    衡霍生春草。

    杜甫,雲雲,潭湘共海浮。

    兩邊作楓岸。

    張九齡詩,征鞍窮郢路,歸棹入湘流,雲雲。

    數處橘為州。

    楚岫千峰碧。

     韋昭《寄杜甫詩》,雲雲,湘漳一葉黃。

    洞庭值秋晚。

    韓愈《送李正字歸湖南詩》長沙入楚深,雲雲,人随鴻雁少,江共蒹葭遠。

    雲水洞庭寬。

    張祜詩,遠遠長沙去,憐君利一官。

    風帆彭蠡疾,雲雲。

    木客提蔬束,江烏接飯丸。

    莫言卑濕地,未必乏新歡。

    水谥洞庭湖。

    賈至《送王員外赴長沙詩》,攜手登臨處,巴陵天一隅。

    春生雲夢澤,雲雲。

    共歎虞翻枉,同悲阮籍途。

    長沙舊卑濕,今古不應殊。

    雲日楚天暮。

    賈至《送長沙裡韋明府之任詩》秋入長沙縣,潇條旅宦心。

    煙波連桂水,官舍映楓林。

    雲雲,沙汀白露深。

    遙知訟庭裡,佳政在鳴琴。

    江煙作夕岚。

    戌昱《送張秀才之長沙詩》君向長沙去,長沙仆舊谙。

    雖雲桂嶺北,終是洞庭南。

    山霭生朝雨,雲雲。

    松醪能醉客,慎勿滞湘潭。

    潭府邑中甚淳古。

    杜甫詩。

    雲雲。

    便領吳王弟一州。

    郭獬《送吳中複詩》初登西漢文章府,雲雲。

    繞郭白雲衡嶽近,滿帆明月洞庭秋。

    四六出綸天關,一劄由中。

    出綸鳳掖,長沙巨鎮。

    作屏星沙。

    三湘謀帥。

    作牧熊湘。

    南楚上流。

    眷長沙之巨屏。

    天開熊楚之封,惟翼轸牛女之墟。

    居南紀之上遊,星炯壽沙之次。

    接徭獠旦疋黎之俗,全楚号古要區。

    控百粵以分封。

    洞有羁縻之獠俗。

    長沙為令巨屏,包九疑而奠壤。

    野無鬥阋之徭民。

    彬彬禮樂之鄉。

    惟荊楚之奠區。

    陸梁屢嘯于猩鼯。

    濟濟文物之盛。

    控江湖之孔道。

    鬼艹獵久勤于貔虎。

    眷此鬻熊之壤,壯三營之甲胄。

    方休兵争。

    賈于犢牛,鄰于蠻獠之居。

    锵兩學之衣冠。

    而小醜肆,為于虺蜴。

    嶽麓置書院而複建學官,鴻儒接迹。

    比植纛建牙于此地。

    武安總州兵而增屯禁旅,虎士舊威,多運籌秉軸之大臣,洞庭青草之波澄,無非惠澤。

    長沙千裡之平,寄隆嶽牧。

    嶽麓道林之境騰盡入詩篇。

    洞庭九州之大,責重藩垣。

    控重湖而亘九疑,郊圻甚廣。

    還則邊鄙,守禦之計未撤。

    饷三營而給兩學,賦入頗艱。

    近而軍旅調發之費不此。

    泰階騰兩兩之輝旁,連翼轸。

    五營将卒,萃犀角以雲屯。

    維石鞏嚴嚴之勢,特鎮湖湘。

    兩學儒生,紛甯艹袍而雪委,學兼嶽麓,修明自于前賢。

    壤帶洞庭,鎮拊近煩于元老。

    祥異湘鄉縣。

     【湘潭志】 《神仙靈異》:江東鳳凰山潭陂塘,銅坑聖井三郎,不計年代,姓字。

    本行雨龍王顯迹,凡遇縣官邑人禱祈,無不感應。

    元符元年,連州連山商人羅遠到南海,地名千裡石塘,萬裡長沙,遭風打破舟船,忽棄中見一人頂帽衣冠指,汝出陸回家。

    從崇甯五年二月初八日,因作商到銅坑,思棄中神儀無異,遂扌舍馀利,命匠建殿。

    又有白石大郎。

    英陂二郎,而龍王号曰三郎。

    感應寺飛來佛,舊傳乃襄州田氏家崇奉之像。

    自梁秉所傷獄官問之,必有異術。

    田氏以實告,使人驗之,佛像右頸刃痕長寸馀,尚流血。

    太守異之錄聞于朝,乃釋其罪,及田氏還家,遂失其像。

    日夕号慕,一旦以棄示田氏曰,吾居此寺,更不複往。

    汝但返舍,常念吾恩。

    自手邑人敬信,凡有懇禱無不感應,号聖佛。

    梅龍山尖有仙壇。

    昔傳魯有朱夏二仙人,練丹飛升于此。

    下為龍峒,舊名石門。

    歲取水置壇禱之轍,應。

     白龍潭在縣南二十裡,彙江為潭,舊傅漁者入水,常見靈異。

    歲旱或投竿簡,有應。

    縣東仙林觀唐時常氏之故宅也,二女早失怙恃,兄謂其妹曰,吾欲以汝嫁人,妹曰,業已學道,不原從人。

    遂簪竹衣褐,養氣練真,危坐誦經。

    姊則往來東山采藥,率以為常。

    一旦共憩石上,仰見鳳凰銜天書。

    二女持書蹑雲鸾鶴仙仗,迎尊而去,景龍二年四月二十有五日也。

    淳乙己冬後二日知縣趙汝璇約同官遊東台山。

    于殿隅之陰,得碑而拂拭之,乃大觀年間,詹事待制陳公邦光名亭鳳音,留題于寺,述鳳凰銜書事頗詳。

    遂各用前韻以紀其遊,仍徙是碑于仙林觀,為二女升仙之據。

    鳳凰寺阿氏多尊者,手執爐,其中時有香煙,若人六根清浮,随意随發。

    見或如遊絲,如袅霧。

    知縣鄭厚作《聖香贊》,刻石于寺。

     周公道者,渾州攸縣人,名法深,砌南嶽山有功。

    衡山張從事,率衆賈度牒請為僧,固辭不允。

    知衡州王侍郎疏請架浮橋,次往湘鄉監井蓮華峰卓庵建塔。

    于崇甯伍年丙戌五月二十五日,在益陽縣管,蒼水市東禅寺大聖堂坐化。

    申聞于縣,委李尉審實,尉前期三夕,棄一道者相訪。

    道者雲,無來無去無生無滅,受牒則坐化已四日矣。

    及至其所,異香芳馥,見有頌日,亦無來,亦無去,亦無生,亦無滅。

    涅二路,古今無别。

    袖頌谒縣宰,相與薦訪,知非凡人,遂以香泥塑肉身安奉,号為德行周公道者。

    遇有禱祈,無不感應,遠近争競迎請。

    湘鄉之民訴于漕,後歸于本縣華華峰。

     【屈原離騷】 《懷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水哀号汨祖南土。

    滔,他力及《史記》作陶,莽莫補反。

    汨,越筆及。

    滔滔,水大貌。

    莽莽,茂盛貌。

    汨,行貌,徂南土,氵斥沅湘也。

    日旬号杳杳,孔靜幽默。

    結纡轸号離愍而長鞠,撫情效志号冤屈而自抑。

    日旬與瞬同。

    一音胡給反。

    兮字一在杳杳下。

    靜下一有号字。

    默,史作墨,,作。

    愍,一作,而史作之。

    鞠,葉各額反,一作鞠,龜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