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
關燈
小
中
大
暮四,學問人百己千。
古今無限卿相,方冊惟著聖賢。
誦詩心醉六義,讀易夢吞三爻。
毛鄭寸長我取,羲文千載神交。
飲食鮮能知味,巫醫各有單傳。
要得胸中活法,勿求紙上空言。
六經桑麻谷粟,諸子绮奇珍。
常常灌溉胸次,久久功用入神。
歲月滔滔流水,友朋落落疏星。
載酒誰诹奇字,焚香自讀騷經。
【中興江湖集】 《高氏人日詩》:雁已有歸心,雪深春未深。
花風才一信,人日故多陰。
詩作平生夢,香添昨夜衾。
不幹書冊事,自怕薄愁侵。
【唐先生文集】 《人日》:人日傷心極,天時觸目新。
殘梅詩興晚,細草夢魂春。
挑菜年年俗,飛蓬處處身。
蟆顧頻語及,仿佛到東津。
【熊冕山瞿梧集】 《和王恭甫人日》:緬懷閣清輝,賦詩當此日。
盛會不複聞,手種園蔬七。
何如采若人,觀書夜至乙。
能如子美心,托雨紀其實。
【中州元氣集】 《人日》:春帶餘寒日日陰,滿江風雨閉門深。
酒非知己生嫌飲,詩欲投人死怕吟。
毀瓦畫墁将底用,協肩谄笑是何心。
幾時着眼塵埃外,靜對青山閱古今。
不能暖暖複姝姝,自覺為人與世殊。
靜裡隻将書受用,閑時偷得醉工夫。
原生雖病非為病,顔子如愚豈是愚。
從此掩關休浪出,出門無處不窮途。
【元遺山集】 《人日有懷愚齋張兄緯文》:書來聊得慰懷思,清鏡平明見白髭。
明月高樓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詩。
風光流轉何多态,兒女清閑又一時。
澗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歲寒枝。
【王恽秋澗集】 《人日贈曲山周宰》:近書雲物見豐年,寬大書頒兩日前。
為谷未知明日事,得官休羨小兒權。
剪花作勝徒為爾,覓紙題詩一粲然。
遺愛祠前周老子,幾時扶杖過思淵。
客廳舊名,先大夫所扁《人日有懷紫山年兄效少陵清明詩格》:前年人日客殊方,此日相望各故鄉。
酒盞不虧工部口,梅花空斷蜀州腸。
休驚老态連眉白,又喜春風上柳黃。
君豈笑談稱曠達,我非用舍定行藏。
風雲北海坐扪虱,花木西城夢對床。
晚節得同林下飲,不妨閑處看人忙。
紫山别業在府城西郭,多植綿柳,課僮奴以括圓為事,故以柳黃為言。
【張仲舉蛻庵詩】 《癸醜人日雨中》:是歲十二日立春積雨将謀雪,新年未入春。
半生如過客,七日又逢人。
采勝天花小,香醪玉色醇。
多憂亦何事,适意任天真。
【藍靜之藍山集】 《人日偶成》:七日本宜晴,愁人風雨聲。
廚煙侵幾濕,檐瀑隔窗鳴。
楊柳颦何事,梅花笑不成。
呼兒催酌酒,一醉百憂輕。
又《人日懷雲松》:七日始為人,寒風未似春。
長吟呵筆久,獨坐擁爐頻。
仙茗烹松雪,山醅漉葛巾。
如何巷南北,逼側不相親。
又《人日懷兼善》:元日至人日,檐聲斷複聞。
山頭雪待雪,溪上雲連雲。
牧犢空年老,聽雞過夜分。
平川張逸士,最念久離群。
【國朝宋玄僖庸庵後藁】 《人日有作》:辛亥新正雨雪數朝同,屏迹茅堂未覺窮。
人日晝陰開晚照,老年寒極向春風。
荊榛豈阻尋芳客,葵藿還親避俗翁。
元夕張燈看不近,試聽箫鼓月明中。
【清江貝庭臣集】 《人日》:蔔宅鄰楊子,登樓拟仲宣。
客星猶海上,人日且尊前。
谷鳥晴偏樂,林花暖欲然。
浩歌醒複醉,何用惜中年。
【鄭居貞詩】 《乙醜人日偕友人山行時将有遠行次韻》:天開甲子歲重新,人日初晴枉故人。
老去江湖猶入夢,春來天地總含仁。
柴桑酒熟思元亮,谷口田荒愧子真。
倘遂乞身歸故裡,重逢無惜醉芳春。
日暖花泥尚未幹,輕雲猶護屋前山。
因過古寺長廊外,又入荒野圃間。
簪組久違甯複戀,山林随分且須歡。
無端病目心如醉,一任莺花霧裡看。
【宋李璧雁湖集】 《人日過靈泉寺次韻少莊》:浣溪沙 隻記梅花破臘前,惱人春色又薰然,山頭井似陸公泉。
上客長謠追楚些,嬌娃短舞看胡旋,崇桃積李自年年。
(一作:來年且幸報豐年) 《人日蟆頤席間和韻》:朝中措 東風歌吹發重,飛旆入山新。
小雨不妨酥潤,江頭一并霜晴。
年年心似輸他,钗燕幡帶迎春。
怎得樽前避酒,史君精鑒如神。
【範石湖詞】 《人日水調歌》:元日至人日,未有不陰時。
新年葉氣無處,人物不熙熙。
萬歲聲從天下,一劄恩随春到,光彩動天雞。
壽域偏寰海,直過雪山西。
憶曾預,宣玉冊,捧金卮。
如今萬裡魂夢,空繞五雲飛。
想見大庭宮館,重起三山樓觀,雙指赭黃衣。
此會古無有,何止古來稀。
人異 【文獻通考】 《人異》:按《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
時則有下人伐上之疴。
昌邑正時,霍光将議廢立,而夏侯勝援此以谏王出遊。
光與張安世疑謀己洩,而驚異其說。
然則所謂下人伐上之疴,乃犯上反叛之謂。
然曆代史志,隻謂之人疴。
而所載者,則形體之妖異。
或舉動言語之狂惑,或化為異物,或已死複生,殊不及叛逆之事。
蓋人疴者,妖也。
叛逆者,其應也。
又下而犯上,臣而背君,其妖孰甚焉。
故總謂之人疴雲。
春秋文公十一年,敗狄于鹹。
師古曰:鹹,魯地也。
《谷梁公羊傳》曰:長狄師古曰:防風之後,漆姓也。
國号瞞音所求反。
瞞音莫幹反。
兄弟三人,一者之魯,師古曰:僑如也,來伐魯為叔孫得臣所獲。
一者之齊,師古曰:榮如也。
齊襄公二年伐齊,為王子成父所獲。
一者之晉,師古曰:楚如也,宣十五年晉滅潞國而獲之。
皆殺之。
身橫九畝,師古曰:畝古畝字。
斷其首而載之。
眉見于轼,師古曰:轼,車前橫木。
何以書?記異也。
劉向以為是時,周室衰微,三國為大可責者也。
天戒若曰:不行禮義,大為夷狄之行,将緻危亡。
其後三國皆有纂弑之禍。
師古曰:謂晉文公薨,襄仲弑惡反視而立宣公,齊連稱管至父弑襄公而立無知,晉樂書中行偃殺厲公而立悼公。
近下人伐上之疴也,劉歆以為人變。
屬黃祥,一曰屬赢蟲之孽;一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凡人為變,皆屬皇極,下人伐上之疴雲。
《京房易傳》曰:君暴亂,疾有道。
厥妖長狄入國,又曰豐其屋,下獨苦。
師古曰:豐其屋易豐卦上六爻辭。
豐,大也。
長狄生,世主虜。
《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
凡十二人見于臨洮。
師古曰:隴西之縣也,音吐高反。
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将受其禍。
是歲始皇初并六國,反喜以為瑞。
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奢淫暴虐,務欲廣地。
南戍五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
師古曰:五嶺解在張耳陳餘傳。
塹山填谷。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裡。
故大人見于臨洮,明禍亂之起。
後十四年而秦亡。
亡自戍卒陳勝發。
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為丈夫。
《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陰昌,賤人為王。
丈夫化為女子,茲為陰勝,厥咎亡。
一曰男化為女,宮刑濫也。
如淳曰:宮刑之行,大濫也。
女化為男婦,政行也。
赧王三十一年齊有人當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
時燕昭王伐。
齊泯王出奔,為将淖齒所弑。
秦始皇三十六年,鄭客從關東來,至華陰,望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
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
遂至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
長安西北有鎬池,君則池神也。
江神告之。
因言今年祖龍死,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
忽不見客奉璧。
始皇使禦史視之,即二十八年過江所湛璧也。
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也。
漢高祖為亭長,送徒骊山被酒,夜經澤中,有大蛇當徑,乃拔劍斬蛇。
後人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問之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
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
人以妪為不誠,欲苦之妪,因忽不見。
後人告高祖,高祖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漢景帝二年九月,膠東下密人,年七十餘,生角,角有毛。
時膠西濟南齊四王,有舉兵反謀。
謀由吳王濞起,連楚,趙凡七國下密縣。
居四齊之中角。
兵,象,上卿者也。
老人,吳王象也。
年七十,七國象也。
天戒若曰:人不當生角,猶諸侯不當舉兵以鄉京師也。
禍從老人生,七國俱敗雲。
《京房易傳》曰:家宰專政,厥妖人生角。
武帝征和元年,上居建章宮,見一男子帶劍入中龍華門,疑其異人。
命收之。
男子捐劍走。
逐之,弗獲。
上怒斬門候。
冬十一月,發三輔騎士大搜上林。
閉長城門,索十一日乃解。
巫蠱始起。
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為女子,嫁為人婦,生一子。
長安陳鳳言:此陽變為陰,将亡繼嗣自相生之象。
一曰嫁為人婦生一子者,将複一世乃絕。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與女子田無啬生子。
師古曰:方與者,山陽之縣也。
女子姓田名無啬,方與音房豫。
先未生二月,兒唬腹中。
及生不舉,葬之陌上。
三日人過聞唬聲,母掘收養。
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廣牧女子趙春病死。
師古曰:廣牧,朔方之縣也。
姓趙名春。
斂棺積六日,師古曰:斂,音力瞻反;棺,音工喚反。
出在棺外,自言見夫死。
父曰:年二十七不當死。
太守譚以聞。
《京房易傳》曰:幹父之蠱有子,考亡咎。
韋昭曰:蠱,事也。
子能正父之事,是為有子。
故考不為咎累。
師古曰:易蠱卦初六爻辭也。
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見先人之非。
師古曰:言久有不善之事,當速改之。
若唯思慕而無所變易,是重顯先人之非也。
一曰:三年之内但思慕而已,不暇見父之非故不改也。
重音直用反。
不則為私死妖,人死複生。
一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六月,長安女子,有生兒,兩頭異頸,面相向,四臂共胸,俱前向。
師古曰:鄉讀曰向。
尻上有目,長二寸所。
《京房易傳》曰:睽孤,見豕負塗。
師古曰:易睽卦上九爻辭也。
睽孤,乖刺之意也。
塗,泥也。
睽,音苦構反。
厥妖人生兩頭,下相攘善,妖亦同人。
若六畜首目在下,茲謂亡上。
正将變更,凡妖之作,以譴失正,各象其類。
二首,下不一也。
足多,所任邪也。
足少,下不勝任。
或不任下也。
凡下體生于上,不敬也。
上體生于下,渎也。
生非其類,淫亂也。
人生而大上,速成也。
生而能言,好虛也。
群妖推此類,不改乃成兇也。
王莽始建國二年,甄豐子尋,坐僞作符,命誅。
黨與死者數百人。
尋手理有天子字,莽解其臂入視之,曰:此一大子也。
或一六子也。
六者,戮也。
明尋父子當戮死也。
是歲池陽縣有小人,影長尺餘。
或乘車馬,或步行,操持萬物。
大小多相稱,車馬及物皆稱人之形。
三日止。
天鳳四年,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
謂巨母霸,出于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昭如,海名也。
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即日以大車四馬建虎旗載霸詣阙。
霸卧則枕鼓,以鐵著食乞。
迎之于道,京師門戶不容者開高大之,以視百蠻。
【東漢書】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戊子,民轉相驚走。
棄什物去廬舍。
靈帝建甯三年春,河内婦食夫,河南夫食婦。
臣昭曰:案此二食夫妻不同,在河南河北每見死異。
斯豈怪妖複有複乎?河者,經天亘地之水也。
河内,河之陽也。
夫婦參配陰陽判合成體。
今以夫之尊在河之陽,而陰承體卑吞食尊陽。
将非君道昏弱無居剛之德,遂為陰細之人所能消殺乎?河南、河之陰。
河視諸侯夫亦惟家之主而自食正内之人。
時太皇後将立,而靈帝一聽閹官無所厝心。
夫以宮房之愛惡,亦不全中懷抱。
宋後終廢王甫挾奸,陰中列侯。
寶應厥位,天戒若曰:徒随嬖登之意,夫敢其妻乎?熹平二年六月,雒陽民訛言虎贲寺東壁中有黃人,形容須眉良是。
觀者數萬,省内悉出,道路斷絕。
應劭時為郎,風俗通曰:劭故往視之。
何在其有人也。
走漏污處膩赭流漉壁,有他剝數寸曲折耳。
劭又通之曰:季夏土黃,中行用事,又在壁中,壁亦土也。
以見于虎贲寺者,虎贲國之秘兵杆難禦侮,必是于東,東者,動也,言當出師行将,天下搖動也。
天之以類告人,甚于影鄉也。
到中平元年二月,張角兄弟起兵冀州,自号黃天。
三十六方四面出和,将帥星布,吏士外屬。
因其疲喂,牽而勝之。
《物理論》曰:黃巾被服純黃不将尺兵,肩長衣翔行舒步,所至郡縣無不從。
是日天大黃也。
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陽門?辭我梁伯夏,教我上殿為天子。
中黃門桓賢等,呼門吏仆射,欲收縛何人。
吏未到,須臾還走。
求索不得。
不知姓名。
蔡邕以成帝時男子王褒绛衣入宮,上前殿非常室,曰:天帝令我居此。
後王莽篡位,今此與成帝相似而有異。
被服不同,又未入雲龍門而覺。
稱梁伯夏,皆輕于言以往。
況今将有狂狡之人欲為王氏之謀,其事不成。
其後張角稱黃天作亂竟破壞。
《風俗通》曰:光和四年四月,南宮中黃門寺下一男子,長九尺,服白衣。
中黃門解步呵問:汝何等人?白衣妄入宮掖,曰:我梁伯夏後天使,我為天子。
步欲前收取,因忽不見。
劭曰:《尚書》《春秋》《左傳》曰: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額。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龍多歸之。
帝舜嘉之,賜姓董氏。
董氏之祖與梁同焉。
到光熹元年,董卓自外入。
因間來篡,廢帝殺後。
百官總已。
号令自由,殺戮決前,威重于主。
梁本安定,而卓隴西人俱涼州也。
天戒若曰:卓不當專制奪矯如白衣無宜間入宮也。
白衣見黃門寺及卓,之末中黃門誅滅之際,事類如此,可謂無乎?袁山松曰:案張角一時狡亂,不足緻此大妖。
斯乃曹氏滅漢之徵也。
案劭所述,與志或有不同。
年月舛異,故俱載焉。
注曰:檢觀前通,各有未直。
尋梁即魏地之名。
伯夏明于中夏,非溥天之稱,以内臣孫大得稱王,徵驗有應,有若符契。
複雲伯夏教我為天子。
後曹公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此乃魏文帝受我成策而陟帝位也。
《風俗通》雲:見中黃門寺曹騰之家,尤見其證。
二年,雒陽上西門外,女子生兒兩頭,異肩共胸,俱前向。
以為不祥,堕地棄之。
自此之後,朝廷紊亂。
政在私門,上下無别。
二頭之象,後董卓戮太後,被以不孝之名,放廢天子,後複害之。
漢元以來,禍莫逾此。
四年,魏郡男子張博,送鐵爐詣太官。
博上書室殿山居屋後宮禁,落屋歡呼。
上收縛考問。
辭忽不自覺知。
臣昭曰:魏人入宮,既奪漢之征。
至後宮而歡呼,終亦禍廢母後。
中平元年六月壬申,雒陽男子劉倉,居上西門外。
妻生男兩頭共身。
靈帝時,江夏黃氏之母。
浴而化為鼋。
入于深淵。
其後時出見。
初浴簪一銀钗,及見猶在其首。
臣昭曰:黃者,代漢之邑,女人臣妾之體。
化為鼋。
鼋者,元也。
入于深淵,水實制火,夫君德尊陽,利見九五飛在于天。
乃備光盛,俯等龜鼋,有愧潛躍。
首從戴钗,卑弱未盡。
後帝者王,不專權極。
天德雖謝,蜀猶傍贊,推求斯異女為曉者著矣。
獻帝初平中,長沙有人姓桓氏,死。
棺殓月餘,其母聞棺中聲,發之遂生。
占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其後曹公由庶士起。
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縣女子李娥,年六十餘,物故。
其家以杉木殓墓于城外數裡。
上已十四日,有行者聞冢中有聲,便語其家。
往視聞聲,便發出,遂活。
七年,越隽有男化為女子。
時周群上言,哀帝時亦有此異。
将有易代之事。
至二十五年,獻帝封于山陽。
建安中,女子生男,兩頭共身。
【晉書】 魏文帝黃初初,河清宋士宗母,化為鼈入水。
明帝太和三年,曹休部曲丘奚農女死複生。
時有開周世冢,得殉葬女子。
數日而有氣,數月而能言,郭太後愛養之。
又太原人發冢,破棺中有一生婦人。
問其本事,不知也。
視其墓木,可三十歲。
按《京房易傳》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宣帝起之象也。
漢平帝獻帝并有此異,故以為王莽曹操之證。
青龍元年,并州刺史畢軌,送漢故渡遼将軍範明友。
鮮卑奴年二百五十歲,言品飲食如常人。
奴雲霍顯光後小妻明友妻,光前妻女。
時京邑有一人失其姓名,食啖兼十許人。
遂肥不能動。
其父曾作遠方長吏,官徒送彼縣令胡義傳共食之。
一二年中,一鄉辄為之儉。
三年中,壽春農民妻自言為天神所下,命為登女,當營衛帝室,蠲邪納福。
飲人以水及以洗創,或多愈者。
于是立館後宮,下诏稱揚,甚見優寵。
及景初二年,帝疾,飲水無驗。
以緻大漸,于是斬焉。
元帝鹹甯二年八月,襄武縣言有大人見,長三丈餘,迹長三尺二寸,發白,着黃巾單衣,拄杖呼王。
始語曰:今當太平,晉尋代魏。
吳孫休時,烏程人有得困病。
及差能以鄉言者,言于此而聞于彼。
自其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
自遠聽之,如人對言,不覺聲之自遠來也。
聲之所往,随其所向。
遠者所過十數裡。
其鄰人有責息于外,曆年不還。
乃假之使為責讓,懼以禍福。
負物者以為鬼神。
即颠倒界之。
其人亦自不知所以然也。
《文獻通考》按此事晉史置之言不從條下,然此妖異也。
故今移置之人疴門雲。
孫休永安四年,安吳民陳焦,死七日複生。
穿冢出,于寶曰:此與漢宣帝同事。
烏程侯皓承廢放之家。
得位之祥也。
寶鼎元年,丹陽宣骞母年八十。
因浴化為鼋,兄弟閉戶衛之。
掘堂上作一大坎,實水其中。
鼋入坎遊戲一二日。
恒延頸外望,伺門戶小開,便輪轉自躍入于遠潭,遂不複還。
與靈帝時黃氏母事同,吳亡之象也。
晉武帝泰始五年,城人年七十生角,殆趙王倫篡亂之象也。
鹹甯二年十二月,琅邪人顔畿病死。
棺殓已久,家人鹹夢畿謂已曰:我當複生,可急開棺。
遂出之。
漸能飲食屈伸視瞻,不能行語。
二年複死。
《京房易傳》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厥妖人死複生,其後劉石僭逆。
遂亡晉室,下為上之應也。
惠帝元康中,安豐有女子周世甯八歲,漸化為男子,至十七八而氣性成。
《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陰昌。
賤人為王,此亦劉石覆蕩天下之妖也。
元康中,梁國女子許嫁,已受禮聘。
尋而其夫戍長安,經年不歸。
女家更以适人,女不樂行。
其父母逼強不得而去。
尋病亡。
後其夫還,問其女所在,其家具說之。
其夫迳至女墓,不勝哀情,便發冢開棺,女遂活。
因與歸家。
後恐聞知,詣官争之。
所在不能決,秘書郎王導議曰:此是非常事,不得以常理斷之,宜還前夫。
朝廷從其議。
永甯初,齊王唱義兵誅除亂逆,乘輿反正。
忽有婦人詣大司馬門求寄産,門者诘之。
女曰:我截臍便去耳。
是時齊王匡複王室,天下歸功,識者為其惡之,後果斬戮。
永甯元年十二月甲子,有白頭公入齊王大司馬府,大呼曰:有大兵起。
不出甲子旬,殺之。
明年十二月戊辰敗,即甲子旬也。
太安元年四月癸酉,有人自雲龍門入殿前。
北面再拜曰:我當作中書監,即收斬之。
幹寶以為禁庭尊秘之處,今賤人徑入而門衛不覺者。
宮室将虛而下人逾上之妖也。
是後帝北遷邺,又遷長安。
宮阙
古今無限卿相,方冊惟著聖賢。
誦詩心醉六義,讀易夢吞三爻。
毛鄭寸長我取,羲文千載神交。
飲食鮮能知味,巫醫各有單傳。
要得胸中活法,勿求紙上空言。
六經桑麻谷粟,諸子绮奇珍。
常常灌溉胸次,久久功用入神。
歲月滔滔流水,友朋落落疏星。
載酒誰诹奇字,焚香自讀騷經。
【中興江湖集】 《高氏人日詩》:雁已有歸心,雪深春未深。
花風才一信,人日故多陰。
詩作平生夢,香添昨夜衾。
不幹書冊事,自怕薄愁侵。
【唐先生文集】 《人日》:人日傷心極,天時觸目新。
殘梅詩興晚,細草夢魂春。
挑菜年年俗,飛蓬處處身。
蟆顧頻語及,仿佛到東津。
【熊冕山瞿梧集】 《和王恭甫人日》:緬懷閣清輝,賦詩當此日。
盛會不複聞,手種園蔬七。
何如采若人,觀書夜至乙。
能如子美心,托雨紀其實。
【中州元氣集】 《人日》:春帶餘寒日日陰,滿江風雨閉門深。
酒非知己生嫌飲,詩欲投人死怕吟。
毀瓦畫墁将底用,協肩谄笑是何心。
幾時着眼塵埃外,靜對青山閱古今。
不能暖暖複姝姝,自覺為人與世殊。
靜裡隻将書受用,閑時偷得醉工夫。
原生雖病非為病,顔子如愚豈是愚。
從此掩關休浪出,出門無處不窮途。
【元遺山集】 《人日有懷愚齋張兄緯文》:書來聊得慰懷思,清鏡平明見白髭。
明月高樓燕市酒,梅花人日草堂詩。
風光流轉何多态,兒女清閑又一時。
澗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歲寒枝。
【王恽秋澗集】 《人日贈曲山周宰》:近書雲物見豐年,寬大書頒兩日前。
為谷未知明日事,得官休羨小兒權。
剪花作勝徒為爾,覓紙題詩一粲然。
遺愛祠前周老子,幾時扶杖過思淵。
客廳舊名,先大夫所扁《人日有懷紫山年兄效少陵清明詩格》:前年人日客殊方,此日相望各故鄉。
酒盞不虧工部口,梅花空斷蜀州腸。
休驚老态連眉白,又喜春風上柳黃。
君豈笑談稱曠達,我非用舍定行藏。
風雲北海坐扪虱,花木西城夢對床。
晚節得同林下飲,不妨閑處看人忙。
紫山别業在府城西郭,多植綿柳,課僮奴以括圓為事,故以柳黃為言。
【張仲舉蛻庵詩】 《癸醜人日雨中》:是歲十二日立春積雨将謀雪,新年未入春。
半生如過客,七日又逢人。
采勝天花小,香醪玉色醇。
多憂亦何事,适意任天真。
【藍靜之藍山集】 《人日偶成》:七日本宜晴,愁人風雨聲。
廚煙侵幾濕,檐瀑隔窗鳴。
楊柳颦何事,梅花笑不成。
呼兒催酌酒,一醉百憂輕。
又《人日懷雲松》:七日始為人,寒風未似春。
長吟呵筆久,獨坐擁爐頻。
仙茗烹松雪,山醅漉葛巾。
如何巷南北,逼側不相親。
又《人日懷兼善》:元日至人日,檐聲斷複聞。
山頭雪待雪,溪上雲連雲。
牧犢空年老,聽雞過夜分。
平川張逸士,最念久離群。
【國朝宋玄僖庸庵後藁】 《人日有作》:辛亥新正雨雪數朝同,屏迹茅堂未覺窮。
人日晝陰開晚照,老年寒極向春風。
荊榛豈阻尋芳客,葵藿還親避俗翁。
元夕張燈看不近,試聽箫鼓月明中。
【清江貝庭臣集】 《人日》:蔔宅鄰楊子,登樓拟仲宣。
客星猶海上,人日且尊前。
谷鳥晴偏樂,林花暖欲然。
浩歌醒複醉,何用惜中年。
【鄭居貞詩】 《乙醜人日偕友人山行時将有遠行次韻》:天開甲子歲重新,人日初晴枉故人。
老去江湖猶入夢,春來天地總含仁。
柴桑酒熟思元亮,谷口田荒愧子真。
倘遂乞身歸故裡,重逢無惜醉芳春。
日暖花泥尚未幹,輕雲猶護屋前山。
因過古寺長廊外,又入荒野圃間。
簪組久違甯複戀,山林随分且須歡。
無端病目心如醉,一任莺花霧裡看。
【宋李璧雁湖集】 《人日過靈泉寺次韻少莊》:浣溪沙 隻記梅花破臘前,惱人春色又薰然,山頭井似陸公泉。
上客長謠追楚些,嬌娃短舞看胡旋,崇桃積李自年年。
(一作:來年且幸報豐年) 《人日蟆頤席間和韻》:朝中措 東風歌吹發重,飛旆入山新。
小雨不妨酥潤,江頭一并霜晴。
年年心似輸他,钗燕幡帶迎春。
怎得樽前避酒,史君精鑒如神。
【範石湖詞】 《人日水調歌》:元日至人日,未有不陰時。
新年葉氣無處,人物不熙熙。
萬歲聲從天下,一劄恩随春到,光彩動天雞。
壽域偏寰海,直過雪山西。
憶曾預,宣玉冊,捧金卮。
如今萬裡魂夢,空繞五雲飛。
想見大庭宮館,重起三山樓觀,雙指赭黃衣。
此會古無有,何止古來稀。
人異 【文獻通考】 《人異》:按《傳》曰:皇之不極,厥罰常陰。
時則有下人伐上之疴。
昌邑正時,霍光将議廢立,而夏侯勝援此以谏王出遊。
光與張安世疑謀己洩,而驚異其說。
然則所謂下人伐上之疴,乃犯上反叛之謂。
然曆代史志,隻謂之人疴。
而所載者,則形體之妖異。
或舉動言語之狂惑,或化為異物,或已死複生,殊不及叛逆之事。
蓋人疴者,妖也。
叛逆者,其應也。
又下而犯上,臣而背君,其妖孰甚焉。
故總謂之人疴雲。
春秋文公十一年,敗狄于鹹。
師古曰:鹹,魯地也。
《谷梁公羊傳》曰:長狄師古曰:防風之後,漆姓也。
國号瞞音所求反。
瞞音莫幹反。
兄弟三人,一者之魯,師古曰:僑如也,來伐魯為叔孫得臣所獲。
一者之齊,師古曰:榮如也。
齊襄公二年伐齊,為王子成父所獲。
一者之晉,師古曰:楚如也,宣十五年晉滅潞國而獲之。
皆殺之。
身橫九畝,師古曰:畝古畝字。
斷其首而載之。
眉見于轼,師古曰:轼,車前橫木。
何以書?記異也。
劉向以為是時,周室衰微,三國為大可責者也。
天戒若曰:不行禮義,大為夷狄之行,将緻危亡。
其後三國皆有纂弑之禍。
師古曰:謂晉文公薨,襄仲弑惡反視而立宣公,齊連稱管至父弑襄公而立無知,晉樂書中行偃殺厲公而立悼公。
近下人伐上之疴也,劉歆以為人變。
屬黃祥,一曰屬赢蟲之孽;一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凡人為變,皆屬皇極,下人伐上之疴雲。
《京房易傳》曰:君暴亂,疾有道。
厥妖長狄入國,又曰豐其屋,下獨苦。
師古曰:豐其屋易豐卦上六爻辭。
豐,大也。
長狄生,世主虜。
《史記》: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長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
凡十二人見于臨洮。
師古曰:隴西之縣也,音吐高反。
天戒若曰:勿大為夷狄之行,将受其禍。
是歲始皇初并六國,反喜以為瑞。
銷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遂自賢聖,燔詩書,坑儒士,奢淫暴虐,務欲廣地。
南戍五嶺,北築長城,以備胡越。
師古曰:五嶺解在張耳陳餘傳。
塹山填谷。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徑數千裡。
故大人見于臨洮,明禍亂之起。
後十四年而秦亡。
亡自戍卒陳勝發。
魏襄王十三年,魏有女子化為丈夫。
《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陰昌,賤人為王。
丈夫化為女子,茲為陰勝,厥咎亡。
一曰男化為女,宮刑濫也。
如淳曰:宮刑之行,大濫也。
女化為男婦,政行也。
赧王三十一年齊有人當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則聞其聲。
時燕昭王伐。
齊泯王出奔,為将淖齒所弑。
秦始皇三十六年,鄭客從關東來,至華陰,望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
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
遂至持璧與客曰:為我遺鎬池君。
長安西北有鎬池,君則池神也。
江神告之。
因言今年祖龍死,祖始也,龍,人君象,謂始皇也。
忽不見客奉璧。
始皇使禦史視之,即二十八年過江所湛璧也。
默然良久曰:山鬼不過知一歲事也。
漢高祖為亭長,送徒骊山被酒,夜經澤中,有大蛇當徑,乃拔劍斬蛇。
後人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人問之曰:吾子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
今者赤帝子斬之,故哭。
人以妪為不誠,欲苦之妪,因忽不見。
後人告高祖,高祖心獨喜自負,諸從者日益畏之。
漢景帝二年九月,膠東下密人,年七十餘,生角,角有毛。
時膠西濟南齊四王,有舉兵反謀。
謀由吳王濞起,連楚,趙凡七國下密縣。
居四齊之中角。
兵,象,上卿者也。
老人,吳王象也。
年七十,七國象也。
天戒若曰:人不當生角,猶諸侯不當舉兵以鄉京師也。
禍從老人生,七國俱敗雲。
《京房易傳》曰:家宰專政,厥妖人生角。
武帝征和元年,上居建章宮,見一男子帶劍入中龍華門,疑其異人。
命收之。
男子捐劍走。
逐之,弗獲。
上怒斬門候。
冬十一月,發三輔騎士大搜上林。
閉長城門,索十一日乃解。
巫蠱始起。
哀帝建平中,豫章有男子化為女子,嫁為人婦,生一子。
長安陳鳳言:此陽變為陰,将亡繼嗣自相生之象。
一曰嫁為人婦生一子者,将複一世乃絕。
哀帝建平四年四月,山陽方與女子田無啬生子。
師古曰:方與者,山陽之縣也。
女子姓田名無啬,方與音房豫。
先未生二月,兒唬腹中。
及生不舉,葬之陌上。
三日人過聞唬聲,母掘收養。
平帝元始元年二月,朔方廣牧女子趙春病死。
師古曰:廣牧,朔方之縣也。
姓趙名春。
斂棺積六日,師古曰:斂,音力瞻反;棺,音工喚反。
出在棺外,自言見夫死。
父曰:年二十七不當死。
太守譚以聞。
《京房易傳》曰:幹父之蠱有子,考亡咎。
韋昭曰:蠱,事也。
子能正父之事,是為有子。
故考不為咎累。
師古曰:易蠱卦初六爻辭也。
子三年不改父道,思慕不皇,亦重見先人之非。
師古曰:言久有不善之事,當速改之。
若唯思慕而無所變易,是重顯先人之非也。
一曰:三年之内但思慕而已,不暇見父之非故不改也。
重音直用反。
不則為私死妖,人死複生。
一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六月,長安女子,有生兒,兩頭異頸,面相向,四臂共胸,俱前向。
師古曰:鄉讀曰向。
尻上有目,長二寸所。
《京房易傳》曰:睽孤,見豕負塗。
師古曰:易睽卦上九爻辭也。
睽孤,乖刺之意也。
塗,泥也。
睽,音苦構反。
厥妖人生兩頭,下相攘善,妖亦同人。
若六畜首目在下,茲謂亡上。
正将變更,凡妖之作,以譴失正,各象其類。
二首,下不一也。
足多,所任邪也。
足少,下不勝任。
或不任下也。
凡下體生于上,不敬也。
上體生于下,渎也。
生非其類,淫亂也。
人生而大上,速成也。
生而能言,好虛也。
群妖推此類,不改乃成兇也。
王莽始建國二年,甄豐子尋,坐僞作符,命誅。
黨與死者數百人。
尋手理有天子字,莽解其臂入視之,曰:此一大子也。
或一六子也。
六者,戮也。
明尋父子當戮死也。
是歲池陽縣有小人,影長尺餘。
或乘車馬,或步行,操持萬物。
大小多相稱,車馬及物皆稱人之形。
三日止。
天鳳四年,連率韓博上言: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
謂巨母霸,出于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昭如,海名也。
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即日以大車四馬建虎旗載霸詣阙。
霸卧則枕鼓,以鐵著食乞。
迎之于道,京師門戶不容者開高大之,以視百蠻。
【東漢書】 安帝永初元年,十一月戊子,民轉相驚走。
棄什物去廬舍。
靈帝建甯三年春,河内婦食夫,河南夫食婦。
臣昭曰:案此二食夫妻不同,在河南河北每見死異。
斯豈怪妖複有複乎?河者,經天亘地之水也。
河内,河之陽也。
夫婦參配陰陽判合成體。
今以夫之尊在河之陽,而陰承體卑吞食尊陽。
将非君道昏弱無居剛之德,遂為陰細之人所能消殺乎?河南、河之陰。
河視諸侯夫亦惟家之主而自食正内之人。
時太皇後将立,而靈帝一聽閹官無所厝心。
夫以宮房之愛惡,亦不全中懷抱。
宋後終廢王甫挾奸,陰中列侯。
寶應厥位,天戒若曰:徒随嬖登之意,夫敢其妻乎?熹平二年六月,雒陽民訛言虎贲寺東壁中有黃人,形容須眉良是。
觀者數萬,省内悉出,道路斷絕。
應劭時為郎,風俗通曰:劭故往視之。
何在其有人也。
走漏污處膩赭流漉壁,有他剝數寸曲折耳。
劭又通之曰:季夏土黃,中行用事,又在壁中,壁亦土也。
以見于虎贲寺者,虎贲國之秘兵杆難禦侮,必是于東,東者,動也,言當出師行将,天下搖動也。
天之以類告人,甚于影鄉也。
到中平元年二月,張角兄弟起兵冀州,自号黃天。
三十六方四面出和,将帥星布,吏士外屬。
因其疲喂,牽而勝之。
《物理論》曰:黃巾被服純黃不将尺兵,肩長衣翔行舒步,所至郡縣無不從。
是日天大黃也。
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陽門?辭我梁伯夏,教我上殿為天子。
中黃門桓賢等,呼門吏仆射,欲收縛何人。
吏未到,須臾還走。
求索不得。
不知姓名。
蔡邕以成帝時男子王褒绛衣入宮,上前殿非常室,曰:天帝令我居此。
後王莽篡位,今此與成帝相似而有異。
被服不同,又未入雲龍門而覺。
稱梁伯夏,皆輕于言以往。
況今将有狂狡之人欲為王氏之謀,其事不成。
其後張角稱黃天作亂竟破壞。
《風俗通》曰:光和四年四月,南宮中黃門寺下一男子,長九尺,服白衣。
中黃門解步呵問:汝何等人?白衣妄入宮掖,曰:我梁伯夏後天使,我為天子。
步欲前收取,因忽不見。
劭曰:《尚書》《春秋》《左傳》曰:伯益佐禹治水封于梁額。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龍多歸之。
帝舜嘉之,賜姓董氏。
董氏之祖與梁同焉。
到光熹元年,董卓自外入。
因間來篡,廢帝殺後。
百官總已。
号令自由,殺戮決前,威重于主。
梁本安定,而卓隴西人俱涼州也。
天戒若曰:卓不當專制奪矯如白衣無宜間入宮也。
白衣見黃門寺及卓,之末中黃門誅滅之際,事類如此,可謂無乎?袁山松曰:案張角一時狡亂,不足緻此大妖。
斯乃曹氏滅漢之徵也。
案劭所述,與志或有不同。
年月舛異,故俱載焉。
注曰:檢觀前通,各有未直。
尋梁即魏地之名。
伯夏明于中夏,非溥天之稱,以内臣孫大得稱王,徵驗有應,有若符契。
複雲伯夏教我為天子。
後曹公曰: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此乃魏文帝受我成策而陟帝位也。
《風俗通》雲:見中黃門寺曹騰之家,尤見其證。
二年,雒陽上西門外,女子生兒兩頭,異肩共胸,俱前向。
以為不祥,堕地棄之。
自此之後,朝廷紊亂。
政在私門,上下無别。
二頭之象,後董卓戮太後,被以不孝之名,放廢天子,後複害之。
漢元以來,禍莫逾此。
四年,魏郡男子張博,送鐵爐詣太官。
博上書室殿山居屋後宮禁,落屋歡呼。
上收縛考問。
辭忽不自覺知。
臣昭曰:魏人入宮,既奪漢之征。
至後宮而歡呼,終亦禍廢母後。
中平元年六月壬申,雒陽男子劉倉,居上西門外。
妻生男兩頭共身。
靈帝時,江夏黃氏之母。
浴而化為鼋。
入于深淵。
其後時出見。
初浴簪一銀钗,及見猶在其首。
臣昭曰:黃者,代漢之邑,女人臣妾之體。
化為鼋。
鼋者,元也。
入于深淵,水實制火,夫君德尊陽,利見九五飛在于天。
乃備光盛,俯等龜鼋,有愧潛躍。
首從戴钗,卑弱未盡。
後帝者王,不專權極。
天德雖謝,蜀猶傍贊,推求斯異女為曉者著矣。
獻帝初平中,長沙有人姓桓氏,死。
棺殓月餘,其母聞棺中聲,發之遂生。
占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其後曹公由庶士起。
建安四年二月,武陵充縣女子李娥,年六十餘,物故。
其家以杉木殓墓于城外數裡。
上已十四日,有行者聞冢中有聲,便語其家。
往視聞聲,便發出,遂活。
七年,越隽有男化為女子。
時周群上言,哀帝時亦有此異。
将有易代之事。
至二十五年,獻帝封于山陽。
建安中,女子生男,兩頭共身。
【晉書】 魏文帝黃初初,河清宋士宗母,化為鼈入水。
明帝太和三年,曹休部曲丘奚農女死複生。
時有開周世冢,得殉葬女子。
數日而有氣,數月而能言,郭太後愛養之。
又太原人發冢,破棺中有一生婦人。
問其本事,不知也。
視其墓木,可三十歲。
按《京房易傳》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宣帝起之象也。
漢平帝獻帝并有此異,故以為王莽曹操之證。
青龍元年,并州刺史畢軌,送漢故渡遼将軍範明友。
鮮卑奴年二百五十歲,言品飲食如常人。
奴雲霍顯光後小妻明友妻,光前妻女。
時京邑有一人失其姓名,食啖兼十許人。
遂肥不能動。
其父曾作遠方長吏,官徒送彼縣令胡義傳共食之。
一二年中,一鄉辄為之儉。
三年中,壽春農民妻自言為天神所下,命為登女,當營衛帝室,蠲邪納福。
飲人以水及以洗創,或多愈者。
于是立館後宮,下诏稱揚,甚見優寵。
及景初二年,帝疾,飲水無驗。
以緻大漸,于是斬焉。
元帝鹹甯二年八月,襄武縣言有大人見,長三丈餘,迹長三尺二寸,發白,着黃巾單衣,拄杖呼王。
始語曰:今當太平,晉尋代魏。
吳孫休時,烏程人有得困病。
及差能以鄉言者,言于此而聞于彼。
自其所聽之,不覺其聲之大也。
自遠聽之,如人對言,不覺聲之自遠來也。
聲之所往,随其所向。
遠者所過十數裡。
其鄰人有責息于外,曆年不還。
乃假之使為責讓,懼以禍福。
負物者以為鬼神。
即颠倒界之。
其人亦自不知所以然也。
《文獻通考》按此事晉史置之言不從條下,然此妖異也。
故今移置之人疴門雲。
孫休永安四年,安吳民陳焦,死七日複生。
穿冢出,于寶曰:此與漢宣帝同事。
烏程侯皓承廢放之家。
得位之祥也。
寶鼎元年,丹陽宣骞母年八十。
因浴化為鼋,兄弟閉戶衛之。
掘堂上作一大坎,實水其中。
鼋入坎遊戲一二日。
恒延頸外望,伺門戶小開,便輪轉自躍入于遠潭,遂不複還。
與靈帝時黃氏母事同,吳亡之象也。
晉武帝泰始五年,城人年七十生角,殆趙王倫篡亂之象也。
鹹甯二年十二月,琅邪人顔畿病死。
棺殓已久,家人鹹夢畿謂已曰:我當複生,可急開棺。
遂出之。
漸能飲食屈伸視瞻,不能行語。
二年複死。
《京房易傳》曰:至陰為陽,下人為上。
厥妖人死複生,其後劉石僭逆。
遂亡晉室,下為上之應也。
惠帝元康中,安豐有女子周世甯八歲,漸化為男子,至十七八而氣性成。
《京房易傳》曰:女子化為丈夫,茲謂陰昌。
賤人為王,此亦劉石覆蕩天下之妖也。
元康中,梁國女子許嫁,已受禮聘。
尋而其夫戍長安,經年不歸。
女家更以适人,女不樂行。
其父母逼強不得而去。
尋病亡。
後其夫還,問其女所在,其家具說之。
其夫迳至女墓,不勝哀情,便發冢開棺,女遂活。
因與歸家。
後恐聞知,詣官争之。
所在不能決,秘書郎王導議曰:此是非常事,不得以常理斷之,宜還前夫。
朝廷從其議。
永甯初,齊王唱義兵誅除亂逆,乘輿反正。
忽有婦人詣大司馬門求寄産,門者诘之。
女曰:我截臍便去耳。
是時齊王匡複王室,天下歸功,識者為其惡之,後果斬戮。
永甯元年十二月甲子,有白頭公入齊王大司馬府,大呼曰:有大兵起。
不出甲子旬,殺之。
明年十二月戊辰敗,即甲子旬也。
太安元年四月癸酉,有人自雲龍門入殿前。
北面再拜曰:我當作中書監,即收斬之。
幹寶以為禁庭尊秘之處,今賤人徑入而門衛不覺者。
宮室将虛而下人逾上之妖也。
是後帝北遷邺,又遷長安。
宮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