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三千一

關燈


    事酋豪如仆虜,值衰微而背惠者,匿人也。

    損貧賤之故舊,輕人士而踞傲者,驕人也。

    棄衰色而廣欲,非宦學而遠遊者,蕩人也。

    無忠信之純固,背恩養而趨利者,叛人也。

    當交顔而面從,至折離而背毀者,僞人也。

    習強梁而專己,拒忠告而不納者,刺人也。

     【小學】 陳忠肅公曰:幼學之士,先要分别人品之上下,何者是聖賢所為之事,何者是下愚所為之事。

    向善背惡去彼取此,此幼學所當先也。

     【論語集注】 許昌靳裁之有言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

    至于富貴,即孔子所謂鄙夫也。

     【宋秦觀淮海集】 裴晉公度實唐第一等人。

     【清波别志】 仁宗一朝,人材之盛,如文正公、文忠公、師魯,皆第一流人。

    名書國史,炳若日星,初不假于稱贊。

     【朱子語略】 聖人渾然仁智之全體,顔子直是仁,孟子直是智。

    顔子有智亦是仁中之智,孟子有仁亦是智中之仁。

    仁智雖一,然世間人品所得自有不同,顔子曾子得仁之深者也,子憂子貢得智之深者也。

    如程門之尹氏,則仁勝,上蔡則智勝。

     【朱子語續錄】 本朝孫明複、石守道輩,忽然出來發明一個平政底道理自好。

    前代亦無此等人。

    如韓退之已自五分來,隻是說文字了。

    若非後來關洛諸公出來,孫石便是第一等人。

    孫較弱石健甚硬做。

    伯豐問程子曰:老子之言,竊弄阖辟者,何也?曰:如将欲取之,必姑與之之類。

    是他亦窺得此道理将來竊弄。

    如所謂代大匠斫則傷手者,謂如人之惡者,不必自去治他,自有别人與他理會。

    隻是占便宜不肯自犯手做。

    曰:此政推惡利己,曰固是如子房為韓報秦,竄掇高祖入關。

    及項羽殺韓王成,又使高祖平項羽。

    兩次報仇,皆不自做。

    後來定太子事,它亦自處閑地,又隻教四老人出來定之。

    伯豐問四皓是如何人品。

    曰是時人材,都沒理會。

    學術權謀混為一區,如安期生蒯通,蓋公之徒,皆合做一處。

    四皓想隻是個權謀之士,觀其對高祖言語重如願為太子死,亦脅之之意。

     【陸象山語錄】 人品之說,直截是有,隻如臯陶九德便是數等,就中即一德論之,如剛而塞者,便自有兩般。

    又曰:過不及;有兩種人,胸中無他,隻一味懈怠,沉埋底人,一向昏俗去。

    若起得他卻好,隻是難起。

    此屬不及;若好妄作人,一切隔了。

    此校不好。

    此屬過人,凝重闊大底好,輕薄小相底不好。

     【黃氏日抄】 鄒道卿貶韶州,氣終不衰。

    胡澹庵大節極好,趙忠簡人品甚高。

    黨籍至忠簡始除,汪聖錫不妄假人以詞色。

    得大臣體,李巽岩議論如雪中桧柏。

     【經钅且堂雜志】 人之等級不同,姑以三等計之。

    上等之人自與上等相較,中等之人自與中等相較,下等之人自與下等相較。

    下等之人決不敢與上等相較,于是絕念矣。

    使貧者常若下等之望上等,絕相較之心。

    自不起慕羨上等,勿論中等之人,卻常視下等,則無往而不足矣。

     【許魯齋心法】 天下人類中有出衆者,便是第一人。

    如棋博亦有國手,但不是大義中第一人,似此等類何足效。

     【許魯齋語錄】 如何高尚的人卻不得人,隻為以他标準,衆人攀接不着。

    此等人常孤立。

    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以善服人,未有能服人者也。

     【朱公遷四書通旨】 《人品》:見善如不及章;《季氏》右兼德行事業而言。

    有事君人者,止正己而物正者也。

    《盡·上》右兼心志德業而言;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章。

    《述而》生而知之者上也。

    《季氏》或上而知之,止及其成功一也。

    《中二》樂正子何人也章,《盡·下》:右兼資質學力而言。

     【宋釋契嵩集】 品論:唐史以房杜方蕭曹,然房杜文雅有餘,蕭曹王佐不足。

    德則房杜至之矣。

    觀房則半才,視杜則純道。

    君子曰:杜益賢也。

    姚崇宋,其不逮丙魏乎?姚宋道不勝才,而魏則厭兵,丙則知相。

    燕公文過始興,而公正不及。

    大将軍光不若狄梁公之終無私也。

    袁安之寬厚,則婁相近之,正與仁則異施。

    房顔真卿方之李固陳蕃。

    其世道雖異,而守忠持正一也。

    汾陽王省武而尚信,仁人也。

    段太尉忠勇相顧,義人也。

    晉公終始不伐,仁人也。

    荀子之言,近辯也,盡善而未盡美。

    當性惡禅讓過其言也;揚子之言,能言也,自謂窮理而盡性,洎其遇亂而投閣,則與乎子路曾子之所處死異矣哉?太史公言:雖博而道有歸,班氏則未至也。

    宜乎世所謂固不如遷之良史也。

    賈傳抗王制而正漢法。

    美夫,宜無有加者焉!三表五餌之術,班固論其疏矣。

    誠疏也。

    董膠西之對策美哉?得正而合極,所謂王者之佐,非為過也。

    《繁露》之言,則有可取也,有可舍也。

    相如之文麗,義寡而詞繁,詞人之文也。

    王充之言,立異也。

    桓寬之言,趨公也。

    韓吏部之文,文之傑也。

    其為《原鬼》《讀墨》何為也?柳子厚之文,文之豪也剔其繁則至矣。

    正符詩尤至也。

    李習之之文,平考其複命之說,宜有所疑也。

    疑一作發陳子昂之文不若李華。

    華之文不苦梁肅。

    肅之文,君子或有所取也。

    李元賓之文,詞人之文也。

    皇甫之文,文詞之間者也。

    或無詞上文字郭泰黃憲之為人也,賢人也。

    讷言而敏行,顔子之徒欤。

    徐稚之為人,哲人也。

    識時變而慎動靜焉。

    袁奉高之遁世也。

    不忘孝,不傷和,中庸之士也。

    論曰:引其器,所以稽其範之工拙。

    辯其人,所以示其道之至否。

    然範工資世之所用,道至正世之所師。

    所師得,則聖賢之事隆而異端之說息也。

    是故君子區之,别之,是之,非之,俟有所補也。

    豈徒爾哉?記曰:文理密察,或作察察足以有别也。

    孟子曰: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斯亦辯道之謂也。

    無上秘要人品 【道經】 九天丈人告于三天玉童曰:夫天地交運,二象合真,陰陽降氣,上應于九天。

    流丹九轉,結氣為精。

    精化成神,神變成人。

    故人象天地,氣法自然。

    自然之氣,皆是九天之精。

    化為人身,含胎育養,九月氣盈,九天氣普,十月乃生。

    其結胎受化,有吉有兇,有壽有夭,有短有長,皆禀宿根。

    結氣不純,藏胃積滞,六府敗傷,形神不固。

    體不受靈,死氣入孔,何由得存?陽氣赤,名曰玄丹,陰氣黃,名曰黃精。

    陰陽既交,二氣降精。

    化神結胎,上應于九天,九天之氣,則下布丹田。

    與精合凝,結會命門。

    要須九過,是為丹田。

    上化下凝,以成于人。

    一月受氣,二月受靈,三月合變,四月凝精,五月首體具,六月化成形,七月神位布,八月九孔明,九月天氣普乃有音聲,十月司命勒籍,受命而生。

    故人皆禀九天之氣,陽降陰之精,名曰九丹,合成人身。

    凡人受生結氣,九丹上化于胞胎之中,而法九天之氣,氣滿神具于胎囊之内,而自識其宿命。

    知有本根轉輪因緣,九天之氣化成其身,既睹陽道開曠三光,而自忘其所生。

    所由之因爾者,皆由胞根結滞盤固。

    三關五府不理死氣塞門,緻靈關不發,而忘其因緣。

    若靈真九氣,含煉瓊胎,暫經紫戶,運履人道,挺秀自然,耀景睹靈,便騰身于九天,非複結精受氣而為人也。

    凡人生皆禀九天之氣,氣凝為精,精化成丹,丹變成人,結胎含秀,法則自然。

    假令七月生,則十月胎受波黎答恕天之氣,十一月生,則受梵摩迦夷天之氣。

    十二月生,則受梵寶天之氣。

    正月生,則受化應聲天之氣。

    二月生,則受不驕樂天之氣,三月生,則受寂然天之氣,四月生,則受須延天之氣。

    五月生,則受上上禅善無量壽天之氣。

    六月生,則受郁單無量天之氣。

    凡人從十月結胎,至于六月,則受九天之氣已滿。

    至七月合十月則天地氣盈受太陽之運而生。

    出《洞真九丹上化胎精·中記經》太上曰:夫人受生結精積氣受胎,斂血黃白,幽凝丹紫,合煙所以凝骨吐津散布流液,四度會化九宮。

    一結五神,命其形體大一定其符籍忽爾而立,恍爾而成,罔爾而具,脫爾而生。

    于是乃九神來入安在其宮,五藏玄生五神主焉。

    父母唯知生育之始我也,而不悟帝君五神來适于其間。

    人體有尊神,其居無常,出入六虛,上下三田,回易陰陽,去故納新,展轉榮輸,流注元津,太神虛生内結以成一身。

    濯質化練,變景光明。

    出《洞真九真·中經》夫人受生于天魂結成于元靈,轉輪于九氣,挺命太一。

    關開三道積神幽宮,所以玄液七纏,流津敷澤。

    日月映其六虛,口耳運其神器。

    雲行雨施,德拟天地,胞胎内匝,五因來具。

    立人之道,其如此也。

    故五因者,是五神也。

    故三道者,是三真也。

    夫五神者,天之魂。

    三真者,天之道。

    九氣者,天之胎。

    太一者,天之源。

    日月者,天之眼。

    玄液者,天之淵。

    六虛者,天之光。

    幽宮者,天之府。

    神器者,天之化。

    元靈者,帝之變。

    凡此言九天者,乃混合帝君之變。

    變而化九,是謂九宮。

    九宮混變,而同一矣。

    夫兆所欲修己,求生當從所生之宗。

    所生之宗,謂元父玄母也。

    元父生氣化理帝先,玄母主精變結胞胎。

    精氣相成而陰陽相生,雲行兆已道合無名。

    數起三五,兆始禀形七九,既兆體乃成,和合三五七九洞冥。

    象帝之先,當須帝營天皇之功,九變為靈。

    功成人體,體與神并。

    神去則死,神守則生。

    是以三元為道之始,帝君為道之根。

    太一為道之變,九天為道之神。

    九宮為道之宅,玄液為道之津。

    以熙三田,以緻神仙,朝适六合,夕守泥丸,堅執胎精,心中常歡學道之子,須此為緣見。

    是經者,始可與言九氣陶注,太一運神。

    《出洞真太丹隐書》天尊言曰:氣氣相續,種種生緣。

    善惡禍福,各有命根。

    非天非地,亦又非人,正由心也。

    心則神也。

    形非我有,我所以得生者,從虛無自然中來因緣寄胎,受化而生。

    我受胎父母,亦非我始生父母也。

    真父母不在此,父母貴重尊高無上。

    今所生父母,是我寄備因緣禀受育養之恩。

    故以禮報而稱為父母焉。

    故我受形,亦非我形也。

    寄之為屋宅,因之為營室,以舍我也。

    附之以為形,示之以有無。

    故得道者,無複有形也。

    及我無身,我有何患?我所以有患者,為我有身。

    有身則百惡生,無身則入自然。

    立行合道則身神一也,身神并一則為真身,歸于始生父母,而成道也。

    《出洞元諸天内音經》人之受生于胞胎之中,三元育養,九氣結形。

    故九月神布氣滿,能聲聲尚神,具九天稱慶。

    太一執符,帝君品命,主錄勒籍司命定算。

    五帝監生,聖母衛房天神地祗三界備守,九天司馬在庭東向。

    讀九天生神章九過,男則萬神唱恭,女則萬神唱奉,男則司命敬諾,女則司命敬順。

    于是而生九天,司馬不下命章。

    萬神不唱,恭諾終不生也。

    夫人得還生于人道,濯形太陽驚天駭地,貴亦難稱天真地神三界齊臨亦不輕也。

    當生之時,亦不為陋也。

    所以能愛其形,保其神,貴其氣。

    固其根者,終不死壞。

    而得神仙骨肉同飛,上登三清。

    是氣與三氣合德,九氣齊并也。

    但人得生而自不能尊其氣,貴其形,實其命,愛其神,自取死壞,離其本真。

    出《洞元九天上神章經》道曰:一切萬物,人最為貴。

    人能使形無事,神無體,以清靜,緻無為之意,即與道合。

    出妙真經老子曰:神生形,形成神,形不得神,而不能自生。

    神不得形,而不能自成,故形神合同。

    更相生,更相成。

    出《西升經》夫人是有生,最靈者也。

    但人不能自知,而不守神以卻衆惡耳。

    知之者,則不求于天神,止于其身則足矣。

    故雲一人之身,一國之象,胸腹之位,猶宮室也。

    四肢之列,猶郊境也。

    骨節之分,猶百官也。

    神猶君也,血猶臣也,氣猶民也。

    故知治身者,則知治國矣。

    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

    吝其氣者,所以全其身。

    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

    亡者不可生,是以至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堅之于無事之前,不追既逝之後。

    民之難養而易濁,故審其威德所以保其治。

    割嗜欲所以固血氣,然後真一存焉。

    出《皇人經》天老曰:人生于陰陽,長于元氣,未必盡備感五帝之性。

    得之者,十未有一也。

    感其火者明,感其金者剛,感其水者清,感其木者王,感其土者仁。

    不感者亡。

    故天地五行,五五二十五行,人生感得其一者,可壽一百年。

    感得其二者,可壽一百二十年。

    感得其三者,可壽一百三十年。

    感得其四者,可修術壽一百四十年。

    感得其五者,可為小道,可壽二百年。

    感得其六者,可為大道,壽無訾。

    感得其七者,可知鬼靈之心。

    感得其八者,通明神意。

    感得其九者,通神祗。

    感得其十者,知聰明。

    感得其十一者,終身無患。

    感得其十二者,應其夭心。

    感得其十三者,五嶽來朝。

    感得其十四者,得二十八宿護己。

    感得十五者,緻得玉女。

    感得十六者,得為聖人。

    感得十七者,緻得西王母。

    感得十八者,緻甘東王父。

    感得十九者,召得太一。

    感得二十者,召得比君。

    感得二十一者,召得仙人。

    感得二十二者,身與天地俱。

    感得二十三者,神女來配。

    感得二十四者,與天帝交。

    感得二十五者,與上皇為友。

    出《洞神監乾經》 人日 【青箱雜記】 《西清詩話》雲:都人劉克者,窮該典籍。

    人有僻書疑事,多從之質。

    嘗注杜子美、李義山集。

    與客論雲:元日至人日,未有不陰時。

    人知其一,不知其二。

    四百年間,唯子美與客會耳。

    起就架上取書示客曰:此東方朔占書也。

    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

    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陰則災。

    少陵意謂天寶離亂,四方雲擾幅裂,人物歲歲俱災。

    此豈《春秋》書王正月意邪?深得古人用心如此。

    又案宗懔《荊楚歲時記》雲:七日謂之人日,采七種菜以為羹。

    剪采為人,或镂剪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鬓。

    求之經典,□□有其事,唯魏東平王蒼為安仁峰銘雲:正月元七,厥日惟人。

    策我良驷,陟彼安仁。

    載在銘集,此為證矣。

    又《北史魏收傳》雲:魏帝宴百僚,問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

    收曰:晉議郎董勳答問禮俗雲: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然東方朔占書有八日為谷。

    而魏收所引董勳之語,止于七日何邪?然安仁峰銘所用,亦雲七日為人。

    而宗懔指此為證,蓋宗懔又未嘗見東方朔占書而妄為之說也。

    唯克為博學。

    餘嘗觀沈存中《筆談》,亦以謂士人劉克按《夔州圖經》辯烏鬼事甚詳。

    而《西清詩話》又美其窮該典籍,真奇士也。

     【太平禦覽】 舊以正月七日為人,故名為人日。

    花勝象瑞圖金勝之形,又象西王母戴勝也。

    荊楚以七種菜為羹。

    北人此日亦有諱食菜者,與楚食正反。

    剪采镂金薄為人,皆符人日之意。

    與正旦镂雞于戶同,此人亦有至人日諱食。

    故歲菜唯食新菜者。

    又餘日不刻牛羊狗豬馬之像,而二日獨施人雞,此則未喻。

    按一說雲:天地初開,以一日作雞,七日作人也。

     【蜀木壽杌】 李昊昶《人日》雲:七屬少陽,陽為人君之道。

    故曰人日。

     【歲時廣記】 最重人:董勳《問禮俗》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則正旦畫雞于門,七日镂人戶上,良為此也。

    予以意求之,正旦畫雞于門,謹始也。

    七日镂人戶上,重人故也。

    占禽獸《月令占候圖》曰:元首至八日占禽獸。

    一日雞,天晴氣朗,人安國泰,四夷遠貢,天下豐熟。

    二日狗,無風雨即大熟。

    三日豬,天睛朗,君安。

    四日羊,氣色和暖,即無災,臣順君命。

    五日馬,晴朗四望無怨氣,天下豐稔。

    六日牛,日月光明,即大熟。

    七日人,從旦至暮,日色晴明,夜見星辰,人民安,君臣和會。

    八日谷,如晝明夜見星辰,五谷豐稔。

    镂金薄《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剪采為人,或縷金薄為人以相遺。

    劉臻妻陳氏進見儀雲:正月七日上人勝于人。

    李商隐《人日即事》雲:镂金作勝傳荊俗,剪采為人起晉風。

    剪華勝董勳《問禮俗》,人日剪采為人勝貼屏風上。

    亦戴諸頭鬓,像入新年形容改新也。

    陳無已詩雲:巧勝向人真奈老,衰顔從俗不宜新。

    效梅妝宋書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

    拂之不去。

    皇後留之。

    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

    宮人奇其異,競效之。

    今人梅花妝是也。

    《章簡公帖子》雲:太極侍臣皆賀雪,含章公主正妝梅。

    陳簡齋《墨梅詩》雲:含章檐下春風雨,造化功成秋兔毫。

    又《梅花詩》雲:同心不見昭儀種,五出時驚公主花。

    造面繭《歲時雜記》:人日京都貴家造面繭,以肉或素餡其實,厚皮饅頭酸餡也,名曰探官繭。

    又立春日作此,名探春繭。

    餡中置紙簽,或削木書官品,人自探取。

    貴人或使從者以蔔異時官品高下,街市前期賣探官紙,言多鄙俚,或選取古今名人警策句可以占前程者。

    然亦但舉其吉祥之詞耳。

    燈夕亦然。

    歐陽公詩雲:來時擘繭正探官。

    食煎餅《述征記》:北人以人日食煎餅,于庭中,俗雲薰天,未知所從出也。

    進節料《唐六典》:膳部有節日食料,謂正月七日煎餅。

    又《文呂雜錄》雲:唐歲時節物,人日則有煎餅。

    服麻豆《肘後方》:正月七日吞麻子小豆各二七粒,消疾疫。

    上君壽《壽陽記》:正月七日,宋王登望仙樓會群臣,父老集于城下。

    令皆飲一爵,文武千人拜賀上壽。

    賜采勝《景龍文館記》:中宗景龍四年正月七日,宴大明殿。

    賜王公以下采勝。

    诏賦詩《景龍文館記》:三年正月七日,上禦清輝閣,令學士賦詩雲:青陽既兆人為日。

    《著假令藝苑雌黃》雲:古今著令,自元日以後,唯人日有假。

    侍禦宴《隋書·楊休之》:正月七日登高侍宴,賦詩雲:廣殿麗年華,上林起春色。

    風生拂雕辇,雲回浮绮翼。

    登仁峰郭緣生《述征記》:壽張縣安仁峰,魏東平王蒼,鑿山頂為會望處,以正月七日登峰。

    李充銘之曰:正月元七,厥日惟人。

    策我良驷,陟彼安仁。

    《太平禦覽》老子雲:衆人熙熙,如登春台,如享太牢。

    《楚詞》雲:日極千裡傷春心。

    則春日登臨,自古為适。

    但不知七日竟起何代?晉桓溫恭軍張望,亦有正月七日登高詩。

    近代以來,南北同耳。

    立義樓《壽陽記》:趙伯符為豫州刺史,立義樓。

    每元日、人日、七夕、月半乃于樓上作樂。

    樓下男女盛飾,遊觀行樂。

    升西山晉李充正月七日登剡西寺,賦詩雲:命駕升西山,寓目眺原疇。

    谒真君《歲時雜記》:每月三七日,士庶拜谒醴泉觀真君。

    正月七日最盛。

    仍争趁第一爐香。

    授經訣《北鬥經》:爾時太清天中大聖老君,以永壽元年正月七日,授與天師北鬥本命經訣,廣宣要法,作人舟船。

    津梁男女普濟衆生,使不失人路。

    述道要《天師二十四化記》:玉局化在益州城南門,周回百步,漢桓帝永壽元年正月七日,天師與老君自鶴鳴山來息,此時地上忽湧出玉局玉床,方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