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四十八

關燈
九真神 天神 【史記】 《殷本紀》: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

    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辱之。

     【鬼谷子】 《反應章》:已審先定,以牧人策而無形容,莫見其門,是謂天神。

    注曰:已能審定,以之牧人至德潛暢。

    玄風遠扇,非形非容,無門無屍,見而形不及道者,日月而不知,故謂之天神。

     【西漢書】 《郊祀志》:武帝時,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作甘泉宮,中為台室,書天地大一諸鬼神,而置祭具,以緻天神。

    居歲餘,其方益衰,神不至。

    《司馬相如傳》:修德以錫符,奉符以行事,不為進越也。

    故聖王弗替而修禮地祗,谒疑天神,勒功中嶽,以章至尊。

     祀天神 【酉陽雜俎】 漢竹宮用紫泥為壇,天神下若流火。

    玉飾器七千枚一作枝舞女三百人。

    一日漢祭天神用萬二千杯,養牛五歲重三千斤。

     【新唐書】 《西城泥婆羅傳》:泥婆羅祀天神,鎬子全切石馬象,日浴之,烹羊以祭。

    又《大食傳》大食人日五拜祀天神。

     【石林燕語】 高麗王徽立,常誦《華嚴經》,願生中國。

    舊俗以二月望張燈祀天神,如中國上元。

    徽一夕夢至京師觀燈,若宣召然。

    遍呼國中嘗至京師者問之,略如夢中所見。

    乃自為詩識之。

    曰:“宿業因緣近契丹,一年朝貢幾多般。

    忽蒙舜日龍輪召,便侍堯天佛會觀。

    燈焰似連丹阙迥,月華如水洩雲寒。

    移身幸入華胥境,可惜終宵漏滴殘。

    ” 祭天神 【東漢書】 《宗室傳》:熹平二年,國相師遷追奏前相魏與陳愍王寵共祭天神。

    希幸非冀罪至不道。

    有司奏遣使者案驗,靈帝不忍加法于王,诏檻車傳送北寺诏獄,使中常侍王等雜考。

    辭與王共祭黃老君求長生福而已,無他冀幸。

    等奏職在匡正,而所為不端。

    遷誣告其王,罔以不道,皆誅死。

    有诏赦寵不按。

     妄事天神 【王符潛天論】 大歲、豐隆、鈎陳、太陰,将軍之屬,此乃天吏,非細民所當事也。

    天之有此神也,皆所以奉成陰陽而利物也。

    若人治之,有牧守令長矣。

    向之何怒,背之何怨,君民道近,不宜相青。

    況神至貴,與人異禮,豈可妄事? 禱天神 【魏書】 《賀讷傳》:讷從父弟悅密為太祖祈禱天神,請成大業。

    出于誠至,太祖嘉之。

     奉天神 【廬子逸史】 裴令公少時,有術士雲:命屬北鬥廉貞星将軍,宜每存敬,祭以清酒,當得冥助也。

    裴公自此不敢懈惰。

    及為相,機務繁雜乃遺忘,心不足,然未嘗言之于人。

    諸子亦不知。

    在京師,有道者來與宿,及夜曰:相公昔年尊奉天神,何故中道而辍?崇護不已,亦有感于相公。

    裴公笑,心知其廉貞不之信。

    後為太原節度,家人病,即迎女巫視之。

    彈胡琴,颠而倒之,良久蹶然而起,曰:請見相公。

    廉貞将軍遺其傳語,大無情,都不相知也。

    将軍怒甚,相公何不謝之?裴公大驚。

    女巫曰:當擇良日潔齋靜院,焚香酒果,廉貞将軍亦欲見形于相公。

    其日裴公沐浴具公服,立于階前東南。

    奠酒再拜,見金甲持朱戈者一人,長三丈餘,向北而立。

    裴公驚悚汗俯伏地不敢動。

    少頃即不見,問左右皆無之。

    裴公遵奉不敢怠忽也。

     賽天神 【五代史】 後唐開光二年七月已酉,如雷山賽天神。

    夷狄之事也。

     不畏天神 【東漢書】 《杜林傳》:林少好學,博洽多聞。

    王莽敗,盜賊起,林與弟成及同郡範逡孟冀等,俱客河西,道逄賊數千人。

    遂掠取财物,奪衣服,拔刃向林等欲殺之。

    冀仰天歎曰:願一言而死足矣。

    将軍知天神乎?赤眉兵衆百萬所向無前,而殘賊不道,卒至破敗。

    今将軍以數千之衆,欲規霸王之事,不行仁恩,而反遵覆轍,不畏天神乎?賊遂釋之,俱免于難。

     夢天神 【北史】 《隋宗室列傳》:開皇中,文帝夢神自天而降,雲是天神将下降。

    及聞箫妃有娠,迎至大興宮之客省。

    明年戊辰生元德太子昭。

     鬼稱天神 【趙希循會心錄】 王觀文出征熙河,久不下。

    既入城,命悉屠之人皆逃避。

    至城一隅,有婦人獨不避。

    王怪問,婦人颦蹙而起,忽産一子于前,乃知其将産故不能去。

    王感動,遂命止殺。

    王是年亦生一子,名采,字輔道。

    長有文名,孝于其親,自号南陔居士。

    仕徽宗為刑部侍郎。

    在朝時忽有天神降其家,能預言人禍福。

    采事之甚謹,吉兇皆前知。

    崇甯間,天子将用兵于幽蘇。

    計未決,有言采家天神可蔔者。

    上将親臨,問采。

    不敢隐,因奏曰:容臣歸而祝之。

    若天神許車駕臨幸,卻當奏上。

    時妖人林靈素方得幸,采獨不與之交,靈素禦之。

    固白上曰:車駕不可輕動,宜遣親信内侍先往驗實,然後臨幸未晚。

    上然之。

    内侍至采家,天神竟日不降。

    既複命,靈素進曰:采将家子。

    臣固疑,其巨測請劾其罪。

    上怒,逮系采于獄,考掠備至,竟無以自明。

    時采母尚存,被發訴冤于天神曰:吾家奉神甚謹,何為竟殺吾子?神複降曰:吾非天神也,蓋熙河之鬼爾。

    語訖不複見。

     召雷神 【百川學海】 《祛疑錄》:向有行雷神法者,以夜遊艾納數藥合之為香,每燒則煙聚爐上,人身為翼恍如雷神,所至敬向,不知其為藥術也。

     【夷堅志】 建昌王文卿,既以道術著名。

    其徒鄭道士得其五雷法,往來筠撫諸州,為人請雨治崇,召呼雷霆,若響若答。

    紹興初,來臨川,數客往谒,欲求見。

    所謂雷神者,拒之不克,乃如常時。

    誦咒書符仗劍叱咤良久,陰風蕭然煙霧虛蔽,一神人峨冠持斧立于前請曰:弟子雷神也。

    蒙法師召喚,願聞其指。

    鄭曰:以諸人欲奉觀,故遣相召,無它事也。

    神恚曰:弟子每奉命,必奏上天乃敢至。

    迨事畢而歸,又具以白今乃以資戲玩,将何辭反命于天?此斧不容虛行,法師宜當之。

    即舉斧擊其首,坐者皆失聲驚仆,移時方蘇,鄭已死矣。

     敬事雷神 【嶺外代答】 廣右敬事雷神,謂之天神。

    其祭曰,祭天。

    蓋雷州有雷廟,威靈甚盛。

    一路之民敬畏之,欽人尤畏。

    圃中一木枯死,野外片地草木萎死,悉曰:天神降也。

    許祭天以穰之,苟雷震其地,則又甚矣。

    其祭之也,六畜必具多至百牲,祭之必三年。

    初年薄祭,中年稍豐,末年盛祭。

    必養牲三年,而後克盛祭。

    其祭也極謹,雖同裡巷草木有懼心。

    一或不祭,而家偶有疾病官事,則鄰裡親戚衆尤之以為天神,實為之災。

     【宋詠史詩】 《雷神》:雷州國史補春夏多雷,無日無之秋日即伏地中。

    其狀如嚴,取而食,投荒錄。

    雷聲近在檐宇之上,與他郡不同,故名。

    我聞古老說雷神,身矮而長毫目爍金曾親載書似彘,不圖靈迹現當今。

     不拜海神 【北史】 《列傳》:魏裴粲孝武初,出為骠騎大将軍膠州刺史。

    屬時亢旱,土人勸令禱于海神,粲憚違農人,乃為祈請。

    直據胡床坐,仆白君左右雲:前後例皆拜谒。

    粲曰:五嶽視三公四渎視諸侯,安有方伯緻禮海神乎?卒不肯拜。

     刑馬祭海神 【隋書】 《陳棱傳》:大業中,棱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氵幾海擊流求國。

    棱進至低,設檀洞,其小王歡斯老模率兵拒戰,棱擊敗之,斬老模。

    其日霧雨晦宜,将士皆懼。

    棱刑白馬以祭海神,既而開霁。

     女化海神 【酉陽雜俎】 吐火羅國,縛底野城,古波斯王烏瑟多習之所築也。

    王初築此城,高二三尺即壞,歎曰:吾應無道,天令築此城不成矣。

    有小女名舟阝息,見父憂恚,問曰:王有鄰敵乎?王曰:吾是波斯國王,領千餘國,今至吐火羅國中欲築此城,垂功萬代,既不遂心,所以憂耳。

    女曰:願王無憂。

    明旦令匠視我所履之迹,築之即立。

    王異之。

    至明女起步西北,自截右手小指遺血成蹤,匠随血築之,逐日轉蹤匝,女遂花為海神。

    其海至今猶在堡子下,澄清如鏡,周五百餘步。

     清河公即江神 【隋書楊素傳】 高祖為丞相,封素清河郡公。

    及受禅,加上柱國。

    開皇四年,拜禦史大夫。

    未幾拜信州總管。

    素居永安,造大艦名曰五牙。

    上起樓五層,高百餘尺,左右前後置六拍竿,并高五十尺。

    容戰士八百人。

    旗幟加于上。

    次曰黃龍。

    置兵百人,自餘平乘舴艋,等各有差。

    及大舉伐陳,以素為行軍元帥,引舟師趣三硖軍。

    至流頭灘,陳将戚欣,以青龍百餘艘,屯兵數千人守狼尾灘,以遏軍路。

    其地險峭,諸将患之。

    素曰:勝負大計,在此一舉。

    若書日下船,彼則見我灘流迅激,制不由人,則吾失其便。

    乃以夜掩之,素親率黃龍數千艘,銜枚而下。

    遣開府王長襲引步卒從南岸擊欣别欄,令大将軍劉仁恩率甲騎趣白沙岸,遲明而至擊之。

    欣敗走,悉虜其衆,勞而遣之,秋毫不犯。

    陳人大悅。

    素率水軍東下,舟艦被江,旌甲曜日。

    素坐平乘大船,容貌雄偉,陳人望之懼曰:清河公即江神也。

     夢河神 【北史】 後魏孝莊帝既誅爾朱榮,榮子兆自汾州率騎攻洛師,自河梁西涉,掩襲京邑。

    先是河邊有一人,夢神謂曰:爾朱家欲渡河,用爾作波津,今當為縮水脈。

    及兆至,見一人自言知水深淺處,以草表插導,忽失所在。

    兆衆遂涉馬。

    尋而陷京,弑莊帝。

     禱河神 【北盟錄】 宋靖康中,中書舍人孫觌言,臣承乏直學士院,被旨撰祝再禱河神。

    望其冬三月河流不水,複有獻計者,宜聯數百艘宿火其中,可謂兒戲矣。

     按問水神 【資治通鑒】 《後唐明宗紀》:天成二年,魏王繼岌遣押牙韓珙等,部送蜀珍貨金帛,四十萬浮江而下。

    高季興殺珙等于峽口,盡掠取之。

    朝廷诘之,對曰:珙等舟行下峽,涉數千裡,欲知覆溺之故,自宜按問水神。

    帝怒,制奪其官爵。

     燃犀照水神 【太平廣記】 溫峤平蘇峻之難。

    及于湓口,乃燃犀以照水怪。

    果見官寺赫奕人徒甚威,又見群小兒兩兩為偶,乘轺車駕以黃牛睢盱可惡。

    溫即夢見神怒曰:吾與君幽明異路,何故相照?當令君知之。

    乃得病也。

     犯人神 【西漢書】 《鄭崇傳》:崇為尚書仆射。

    久之上欲封太後弟商。

    崇谏曰:犯人者有亂亡之患,犯神者有疾天之禍。

     求助人神 【東漢書】 《隗嚣傳》:嚣既立為上将軍,軍師方望,說嚣宜急立高廟,稱臣奉祠。

    所謂神道設教,求助人神者也。

     金人神 【北史】 《曹國傳》:其國神有金人破羅闊。

    人丈有五尺,高下相稱,每日以馳五頭,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

    常有數千人食之不盡。

     【能改齋漫錄】 漢武帝故事。

    毗邪王殺休屠王,以其衆來降,得其金之人神,置之甘泉宮。

    金人皆長丈餘,其祭不用牛羊,惟燒香禮拜。

    炙犯人神《夷堅志》:姜補之,師仲在太學與胡秀才同舍,胡指上病贅疣,欲灼艾去之。

    或告曰:今日人神在指,當俟他日。

    胡不以為信,遂炙馬。

    七日而瘡發皮,剝去一重見人面在中,如鏡所照。

    惡之,亟覆以膏。

    又七日稍癢甚,因爬搔皮起人面如故。

    曆四十餘日。

    創益大且痛,竟不起。

     鬼針人神 【太平廣記】 丹陽郡吏章授,使經毗陵。

    有一人寄載笥數日,授發其笥,有書數卷,皆吳郡人名。

    又有針數百枚,其人謂授曰:君知我是鬼也。

    所以持針者當病者,以針針其人神焉。

     精貫人神 【仙傳】 彭家少服業于太極真人栖真味道,精貫神人年一百餘歲,後受書為太清真人。

     正其人神 【輔教編】 原教雲聖人為教,而恢張異宜。

    言乎一世也,則當順其人情。

    為治其形生之間,言乎三世也。

    則當正其人神,指緣業之外,緣死生。

     上神 【禮記】 禮運修其祝嘏,以降上神與其先祖。

    正義曰:上神謂在上精魂之神,即先祖也。

    指其精氣謂之在上神,指其亡親謂之先祖。

     遊神 【古三墳書】 遊神,動而靈。

    故飛走潛化,動植蟲魚之類,必備于天地之間,謂之太古。

     太歲遊神 【晉史揮麈】 徐邈達于從政,論議精密。

    當時多谘禀之,觸類辯釋,問則有對舊疑歲辰在卯。

    此宅之左彼宅之右,何時拘忌于東邈,以為太歲之屬,自是遊神。

    譬如日出之時,向東皆逆,非為藏體地中也。

     泰元媪神 【漢隽】 《禮樂志》:惟泰元尊媪神,蕃厘李奇曰:媪神地也。

    師古曰:泰元天也。

    言天神至尊,而地神多福也。

     受厘元神 【海錄碎事】 告成大報受厘元神,厘福元大也。

     自己元神 【道法精微】 虛靖天師張君曰:神若出,便收來神。

    返身中氣自回,如此朝朝還暮暮,自然赤子産真胎。

    薩真人曰:一點靈光便是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