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搖筆杆尤難。
這并不是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實在是“天下有道”,“庶人”相應“不議”。
編者謹掬一瓣心香,籲請海内文豪,從茲多談風月,少發牢騷,庶作者編者,兩蒙其休。
若必論長議短,妄談大事,則塞之字篇既有所不忍,布之報端又有所不能,陷編者于兩難之境,未免有失恕道。
語雲:識時務者為俊傑,編者敢以此為海内文豪告。
區區苦衷,伏乞矜鑒!編者 這現象,好像很得了《社會新聞》群的滿足了,在第三卷廿一期(六月三日)裡的“文化秘聞”欄内,就有了如下的記載—— 《自由談》态度轉變 《申報·自由談》自黎烈文主編後,即吸收左翼作家魯迅沈雁冰及烏鴉主義者曹聚仁等為基本人員,一時論調不三不四,大為讀者所不滿。
且因嘲罵“禮拜五派”,而得罪張若谷等;抨擊“取消式”之社會主義理論,而與嚴靈峰等結怨;腰斬《時代與愛的歧途》,又招張資平派之反感,計黎主編《自由談》數月之結果,已形成一種壁壘,而此種壁壘,乃營業主義之《申報》所最忌者。
又史老闆在外間亦耳聞有種種不滿之論調,乃特下警告,否則為此則惟有解約。
最後結果夥計當然屈伏于老闆,于是“老話”,“小旦收場”之類之文字,已不複見于近日矣。
〔聞〕 而以前的五月十四日午後一時,還有了丁玲和潘梓年的失蹤的事〔5〕,大家多猜測為遭了暗算,而這猜測也日益證實了。
謠言也因此非常多,傳說某某也将同遭暗算的也有,接到警告或恐吓信的也有。
我沒有接到什幺信,隻有一連五六日,有人打電話到内山書店〔6〕的支店去詢問我的住址。
我以為這些信件和電話,都不是實行暗算者們所做的,隻不過幾個所謂文人的鬼把戲,就是“文壇”上,自然也會有這樣的人的。
但倘有人怕麻煩,這小玩意是也能發生些效力,六月九日《自由談》上《蘧廬絮語》〔7〕之後有一條下列的文章,我看便是那些鬼把戲的見效的證據了——編者附告:昨得子展先生來信,現以全力從事某項着作,無暇旁鹜,《蘧廬絮語》,就此完結。
終于,《大晚報》靜觀了月餘,在六月十一的傍晚,從它那文藝附刊的《火炬》上發出毫光來了,它憤慨得很—— 到底要不要自由法魯久不曾提起的“自由”這問題,近來又有人在那裡大論特談,因為國事總是熱辣辣的不好惹,索性莫談,死心再來談“風月”,可是“風月”又談得不稱心,不免喉底裡喃喃地漏出幾聲要“自由”,又覺得問題嚴重,喃喃幾句倒是可以,明言直語似有不便,于是正面問題不敢直接提起來論,大刀闊斧不好當面幌起來,卻彎彎曲曲,兜着圈子,叫人摸不着棱角,摸着正面,卻要把它當做反面看,這原是看“幽默”文字的方法也。
心要自由,口又不明言,口不能代表心,可見這隻口本身已經是不自由的了。
因為不自由,所以才諷諷刺刺,一回兒“要自由”,一回兒又“不要自由”,過一回兒再“要不自由的自由”和“自由的不自由”,翻來複去,總叫頭腦簡單的人弄得“神經衰弱”,把捉不住中心。
到底要不要自由呢?說清了,大家也好順風轉舵,免得悶在葫蘆裡,失掉聽懂的自由。
照我這個不是“雅人”的意思,還是粗粗直直地說:“咱們要自由,不自由就來拚個你死我活!” 本來“自由”并不是個非常問題,給大家一談,倒嚴重起來了。
——問題到底是自己弄嚴重的,如再不使用大刀闊斧,将何以沖破這黑漆一團?細針短刺畢竟是雕蟲小技,無助于大題,譏刺嘲諷更已屬另一年代的老人所發的呓語。
我們聰明的智識份子又何嘗不知道諷刺在這時代已失去效力,但是要想弄起刀斧,卻又覺左右掣肘,在這一年代,科學發明,刀斧自然不及槍炮;生賤于蟻,本不足惜,無奈我們無能的智識份子偏吝惜他的生命何! 這就是說,自由原不是什幺稀罕的東西,給你一談,倒談得難能可貴起來了。
你對于時局,本不該彎彎曲曲的諷刺。
現在他對于諷刺者,是“粗粗直直地”要求你去死亡。
作者是一位心直口快的人,現在被别人累得“要不要自由”也摸不着頭腦了。
然而六月十八日晨八時十五分,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副會長楊杏佛〔8〕(铨)遭了暗殺。
這總算拚了個“你死我活”,法魯先生不再在《火炬》上說亮話了。
隻有《社會新聞》,卻在第四卷第一期(七月三日出)顯,還描出左翼作家的懦怯來——左翼作家紛紛離滬 在五月,上海的左翼作家曾喧鬧一時,好像什幺都要染上紅色,文藝界全歸左翼。
但在六月下旬,情勢顯然不同了,非左翼作家的反攻陣線布置完成,左翼的内部也起了分化,最近上海暗殺之風甚盛,文人的腦筋最敏銳,膽子最小而腳步最快,他們都以避暑為名離開了上海。
據确訊,魯迅赴青島,沈雁冰在浦東鄉間,郁達夫杭州,陳望道回家鄉,連蓬子,白薇之類的蹤迹都看不見了。
〔道〕 西湖是詩人避暑之地,牯嶺乃闊老消夏之區,神往尚且不敢,而況身遊。
楊杏佛一死,别人也不會突然怕熱起來的。
聽說青島也是好地方,但這是梁實秋〔9〕教授傳道的聖境,我連遙望一下的眼福也沒有過。
“道”先生有道,代我設想的恐怖,其實是不确的。
否則,一群流氓,幾枝手槍,真可以治國平天下了。
但是,嗅覺好像特别靈敏的《微言》,卻在第九期(七月十五日出)上載着另一種消息——自由的風月頑石 黎烈文主編之《自由談》,自宣布“隻談風月,少發牢騷”以後,而新進作家所投真正談風月之稿,仍拒登載,最近所載者非老作家化名之諷刺文章,即其刺探們無聊之考古。
聞此次辯論舊劇中的鑼鼓問題,署名“羅複”者,即陳子展,“何如”者,即曾經被捕之黃素。
此一筆糊塗官司,頗騙得稿費不少。
這雖然也是一科“牢騷”,但“真正談風月”和“曾經被捕”等字樣,我覺得是用得很有趣的。
惜“化名”為“頑石”,靈氣之不鐘于鼻子若我輩者,竟莫辨其為“新進作家”抑“老作家”也。
《後記》本來也可以完結了,但還有應該提一下的,是所謂“腰斬張資平”〔10〕案。
《自由談》上原登着這位作者的小說,沒有做完,就被停止了,有些小報上,便轟傳為“腰斬張資平”。
當時也許有和編輯者往複駁難的文章的,但我沒有留心,因此就沒有收集。
現在手頭的隻有《社會新聞》,第三卷十三期(五月九日出) 裡有一篇文章,據說是罪魁禍首又是我,如下——張資平擠出《自由談》粹公 今日的《自由談》,是一塊有為而為的地盤,是“烏鴉”“阿Q”的播音台,當然用不着“三角四角戀愛”的張資平混迹其間,以至不得清一。
然而有人要問:為什幺那個色欲狂的“迷羊”——郁達夫卻能例外?他不是同張資平一樣發源于創造嗎? 一樣唱着“妹妹我愛你”嗎?我可以告訴你,這的确是例外。
因為郁達夫雖則是個色欲狂,但他能流入“左聯”,認識“民權保障”的大人物,與今日《自由談》的後台老闆魯(?)老夫子是同志,成為“烏鴉”“阿Q”的夥伴了。
據《自由談》主編人黎烈文開革張資平的理由,是讀者對于《時代與愛的歧路》一文,發生了不滿之感,因此中途腰斬,這當然是一種遁詞。
在肥胖得走油的申報館老闆,固然可以不惜幾千塊錢,買了十洋一千字的稿子去塞紙簏,但在靠賣文為活的張資平,卻比宣布了死刑都可慘,他還得見見人呢! 而且《自由談》的寫稿,是在去年十一月,黎烈文請客席上,請他擔任的,即使魯(?)先生要掃清地盤,似乎也應當客氣一些,而不能用此辣手。
問題是這樣的,魯先生為了要複興文藝(?)運動,當然第一步先須将一切的不同道者打倒,于是乃有批評曾今可張若谷章衣萍等為“禮拜五派”之舉;張資平如若識相,自不難感覺到自己正酣卧在他們榻旁,而立刻滾蛋!無如十洋一千使他眷戀着,緻觸了這個大黴頭。
當然,打倒人是愈毒愈好,管他是死刑還是徒刑呢! 在張資平被擠出《自由談》之後,以常情論,誰都咽不下這口冷水,不過張資平的阘懦是着名的,他為了老婆小孩子之故,是不能同他們鬥争,而且也不敢同他們擺好了陣營的集團去鬥争,于是,僅僅在《中華日報》的《小貢獻》上,發了一條軟弱無力的冷箭,以作遮羞。
現在什幺事都沒有了,《紅蘿蔔須》已代了他的位置,而沈雁冰新組成的文藝觀摹團,将大批的移殖到《自由談》來。
還有,是《自由談》上曾經攻擊過曾今可〔11〕的“解放詞”,據《社會新聞》第三卷廿二期(六月六日出)說,原來卻又是我在鬧的了,如下——曾今可準備反攻 曾今可之為魯迅等攻擊也,實至體無完膚,固無時不想反攻,特以力薄能鮮,難于如願耳!且知魯迅等有左聯作背景,人多手衆,此呼彼應,非孤軍抗戰所能抵禦,因亦着手拉攏,凡曾受魯等侮辱者更所歡迎。
近已拉得張資平,胡懷琛,張鳳,龍榆生等十餘人,組織一文藝漫談會,假新時代書店為地盤,計劃一專門對付左翼作家之半月刊,本月中旬即能出版。
〔如〕那時我想,關于曾今可,我雖然沒有寫過專文,但在《曲的解放》(本書第十五篇)裡确曾涉及,也許可以稱為“侮辱”罷;胡懷琛〔12〕雖然和我不相幹,《自由談》上是嘲笑過他的“墨翟為印度人說”的。
但張,龍兩位是怎幺的呢?彼此的關涉,在我的記憶上竟一點也沒有。
這事直到我看見二卷二十六期的《濤聲》〔13〕(七月八日出),疑團這才冰釋了——“文藝座談”遙領記聚仁《文藝座談》者,曾詞人之反攻機關報也,遙者遠也,領者領情也,記者記不曾與座談而遙領盛情之經過也。
解題既畢,乃述本事。
有一天,我到暨南去上課,休息室的台子上赫然一個請帖;展而恭讀之,則《新時代月刊》之請帖也,小子何幸,乃得此請帖!折而藏之,以為傳家之寶。
《新時代》請客而《文藝座談》生焉,而反攻之陣線成焉。
報章煌煌記載,有名将在焉。
我前天碰到張鳳老師,帶便問一個口訊;他說:“誰知道什幺座談不座談呢? 他早又沒說,簽了名,第二天,
這并不是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實在是“天下有道”,“庶人”相應“不議”。
編者謹掬一瓣心香,籲請海内文豪,從茲多談風月,少發牢騷,庶作者編者,兩蒙其休。
若必論長議短,妄談大事,則塞之字篇既有所不忍,布之報端又有所不能,陷編者于兩難之境,未免有失恕道。
語雲:識時務者為俊傑,編者敢以此為海内文豪告。
區區苦衷,伏乞矜鑒!編者 這現象,好像很得了《社會新聞》群的滿足了,在第三卷廿一期(六月三日)裡的“文化秘聞”欄内,就有了如下的記載—— 《自由談》态度轉變 《申報·自由談》自黎烈文主編後,即吸收左翼作家魯迅沈雁冰及烏鴉主義者曹聚仁等為基本人員,一時論調不三不四,大為讀者所不滿。
且因嘲罵“禮拜五派”,而得罪張若谷等;抨擊“取消式”之社會主義理論,而與嚴靈峰等結怨;腰斬《時代與愛的歧途》,又招張資平派之反感,計黎主編《自由談》數月之結果,已形成一種壁壘,而此種壁壘,乃營業主義之《申報》所最忌者。
又史老闆在外間亦耳聞有種種不滿之論調,乃特下警告,否則為此則惟有解約。
最後結果夥計當然屈伏于老闆,于是“老話”,“小旦收場”之類之文字,已不複見于近日矣。
〔聞〕 而以前的五月十四日午後一時,還有了丁玲和潘梓年的失蹤的事〔5〕,大家多猜測為遭了暗算,而這猜測也日益證實了。
謠言也因此非常多,傳說某某也将同遭暗算的也有,接到警告或恐吓信的也有。
我沒有接到什幺信,隻有一連五六日,有人打電話到内山書店〔6〕的支店去詢問我的住址。
我以為這些信件和電話,都不是實行暗算者們所做的,隻不過幾個所謂文人的鬼把戲,就是“文壇”上,自然也會有這樣的人的。
但倘有人怕麻煩,這小玩意是也能發生些效力,六月九日《自由談》上《蘧廬絮語》〔7〕之後有一條下列的文章,我看便是那些鬼把戲的見效的證據了——編者附告:昨得子展先生來信,現以全力從事某項着作,無暇旁鹜,《蘧廬絮語》,就此完結。
終于,《大晚報》靜觀了月餘,在六月十一的傍晚,從它那文藝附刊的《火炬》上發出毫光來了,它憤慨得很—— 到底要不要自由法魯久不曾提起的“自由”這問題,近來又有人在那裡大論特談,因為國事總是熱辣辣的不好惹,索性莫談,死心再來談“風月”,可是“風月”又談得不稱心,不免喉底裡喃喃地漏出幾聲要“自由”,又覺得問題嚴重,喃喃幾句倒是可以,明言直語似有不便,于是正面問題不敢直接提起來論,大刀闊斧不好當面幌起來,卻彎彎曲曲,兜着圈子,叫人摸不着棱角,摸着正面,卻要把它當做反面看,這原是看“幽默”文字的方法也。
心要自由,口又不明言,口不能代表心,可見這隻口本身已經是不自由的了。
因為不自由,所以才諷諷刺刺,一回兒“要自由”,一回兒又“不要自由”,過一回兒再“要不自由的自由”和“自由的不自由”,翻來複去,總叫頭腦簡單的人弄得“神經衰弱”,把捉不住中心。
到底要不要自由呢?說清了,大家也好順風轉舵,免得悶在葫蘆裡,失掉聽懂的自由。
照我這個不是“雅人”的意思,還是粗粗直直地說:“咱們要自由,不自由就來拚個你死我活!” 本來“自由”并不是個非常問題,給大家一談,倒嚴重起來了。
——問題到底是自己弄嚴重的,如再不使用大刀闊斧,将何以沖破這黑漆一團?細針短刺畢竟是雕蟲小技,無助于大題,譏刺嘲諷更已屬另一年代的老人所發的呓語。
我們聰明的智識份子又何嘗不知道諷刺在這時代已失去效力,但是要想弄起刀斧,卻又覺左右掣肘,在這一年代,科學發明,刀斧自然不及槍炮;生賤于蟻,本不足惜,無奈我們無能的智識份子偏吝惜他的生命何! 這就是說,自由原不是什幺稀罕的東西,給你一談,倒談得難能可貴起來了。
你對于時局,本不該彎彎曲曲的諷刺。
現在他對于諷刺者,是“粗粗直直地”要求你去死亡。
作者是一位心直口快的人,現在被别人累得“要不要自由”也摸不着頭腦了。
然而六月十八日晨八時十五分,是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副會長楊杏佛〔8〕(铨)遭了暗殺。
這總算拚了個“你死我活”,法魯先生不再在《火炬》上說亮話了。
隻有《社會新聞》,卻在第四卷第一期(七月三日出)顯,還描出左翼作家的懦怯來——左翼作家紛紛離滬 在五月,上海的左翼作家曾喧鬧一時,好像什幺都要染上紅色,文藝界全歸左翼。
但在六月下旬,情勢顯然不同了,非左翼作家的反攻陣線布置完成,左翼的内部也起了分化,最近上海暗殺之風甚盛,文人的腦筋最敏銳,膽子最小而腳步最快,他們都以避暑為名離開了上海。
據确訊,魯迅赴青島,沈雁冰在浦東鄉間,郁達夫杭州,陳望道回家鄉,連蓬子,白薇之類的蹤迹都看不見了。
〔道〕 西湖是詩人避暑之地,牯嶺乃闊老消夏之區,神往尚且不敢,而況身遊。
楊杏佛一死,别人也不會突然怕熱起來的。
聽說青島也是好地方,但這是梁實秋〔9〕教授傳道的聖境,我連遙望一下的眼福也沒有過。
“道”先生有道,代我設想的恐怖,其實是不确的。
否則,一群流氓,幾枝手槍,真可以治國平天下了。
但是,嗅覺好像特别靈敏的《微言》,卻在第九期(七月十五日出)上載着另一種消息——自由的風月頑石 黎烈文主編之《自由談》,自宣布“隻談風月,少發牢騷”以後,而新進作家所投真正談風月之稿,仍拒登載,最近所載者非老作家化名之諷刺文章,即其刺探們無聊之考古。
聞此次辯論舊劇中的鑼鼓問題,署名“羅複”者,即陳子展,“何如”者,即曾經被捕之黃素。
此一筆糊塗官司,頗騙得稿費不少。
這雖然也是一科“牢騷”,但“真正談風月”和“曾經被捕”等字樣,我覺得是用得很有趣的。
惜“化名”為“頑石”,靈氣之不鐘于鼻子若我輩者,竟莫辨其為“新進作家”抑“老作家”也。
《後記》本來也可以完結了,但還有應該提一下的,是所謂“腰斬張資平”〔10〕案。
《自由談》上原登着這位作者的小說,沒有做完,就被停止了,有些小報上,便轟傳為“腰斬張資平”。
當時也許有和編輯者往複駁難的文章的,但我沒有留心,因此就沒有收集。
現在手頭的隻有《社會新聞》,第三卷十三期(五月九日出) 裡有一篇文章,據說是罪魁禍首又是我,如下——張資平擠出《自由談》粹公 今日的《自由談》,是一塊有為而為的地盤,是“烏鴉”“阿Q”的播音台,當然用不着“三角四角戀愛”的張資平混迹其間,以至不得清一。
然而有人要問:為什幺那個色欲狂的“迷羊”——郁達夫卻能例外?他不是同張資平一樣發源于創造嗎? 一樣唱着“妹妹我愛你”嗎?我可以告訴你,這的确是例外。
因為郁達夫雖則是個色欲狂,但他能流入“左聯”,認識“民權保障”的大人物,與今日《自由談》的後台老闆魯(?)老夫子是同志,成為“烏鴉”“阿Q”的夥伴了。
據《自由談》主編人黎烈文開革張資平的理由,是讀者對于《時代與愛的歧路》一文,發生了不滿之感,因此中途腰斬,這當然是一種遁詞。
在肥胖得走油的申報館老闆,固然可以不惜幾千塊錢,買了十洋一千字的稿子去塞紙簏,但在靠賣文為活的張資平,卻比宣布了死刑都可慘,他還得見見人呢! 而且《自由談》的寫稿,是在去年十一月,黎烈文請客席上,請他擔任的,即使魯(?)先生要掃清地盤,似乎也應當客氣一些,而不能用此辣手。
問題是這樣的,魯先生為了要複興文藝(?)運動,當然第一步先須将一切的不同道者打倒,于是乃有批評曾今可張若谷章衣萍等為“禮拜五派”之舉;張資平如若識相,自不難感覺到自己正酣卧在他們榻旁,而立刻滾蛋!無如十洋一千使他眷戀着,緻觸了這個大黴頭。
當然,打倒人是愈毒愈好,管他是死刑還是徒刑呢! 在張資平被擠出《自由談》之後,以常情論,誰都咽不下這口冷水,不過張資平的阘懦是着名的,他為了老婆小孩子之故,是不能同他們鬥争,而且也不敢同他們擺好了陣營的集團去鬥争,于是,僅僅在《中華日報》的《小貢獻》上,發了一條軟弱無力的冷箭,以作遮羞。
現在什幺事都沒有了,《紅蘿蔔須》已代了他的位置,而沈雁冰新組成的文藝觀摹團,将大批的移殖到《自由談》來。
還有,是《自由談》上曾經攻擊過曾今可〔11〕的“解放詞”,據《社會新聞》第三卷廿二期(六月六日出)說,原來卻又是我在鬧的了,如下——曾今可準備反攻 曾今可之為魯迅等攻擊也,實至體無完膚,固無時不想反攻,特以力薄能鮮,難于如願耳!且知魯迅等有左聯作背景,人多手衆,此呼彼應,非孤軍抗戰所能抵禦,因亦着手拉攏,凡曾受魯等侮辱者更所歡迎。
近已拉得張資平,胡懷琛,張鳳,龍榆生等十餘人,組織一文藝漫談會,假新時代書店為地盤,計劃一專門對付左翼作家之半月刊,本月中旬即能出版。
〔如〕那時我想,關于曾今可,我雖然沒有寫過專文,但在《曲的解放》(本書第十五篇)裡确曾涉及,也許可以稱為“侮辱”罷;胡懷琛〔12〕雖然和我不相幹,《自由談》上是嘲笑過他的“墨翟為印度人說”的。
但張,龍兩位是怎幺的呢?彼此的關涉,在我的記憶上竟一點也沒有。
這事直到我看見二卷二十六期的《濤聲》〔13〕(七月八日出),疑團這才冰釋了——“文藝座談”遙領記聚仁《文藝座談》者,曾詞人之反攻機關報也,遙者遠也,領者領情也,記者記不曾與座談而遙領盛情之經過也。
解題既畢,乃述本事。
有一天,我到暨南去上課,休息室的台子上赫然一個請帖;展而恭讀之,則《新時代月刊》之請帖也,小子何幸,乃得此請帖!折而藏之,以為傳家之寶。
《新時代》請客而《文藝座談》生焉,而反攻之陣線成焉。
報章煌煌記載,有名将在焉。
我前天碰到張鳳老師,帶便問一個口訊;他說:“誰知道什幺座談不座談呢? 他早又沒說,簽了名,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