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雜記之屬
關燈
小
中
大
聖義、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伎、一曲之學,無所不養。
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潔,而其施設已嘗試于位而去者,以為之師。
釋奠、釋菜,以教不忘其學之所自;遷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惡。
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于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
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古之在上者,事不慮而盡,功不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
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國家而立學之本意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
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複皆出于學。
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為王者象。
州縣吏春秋帥其屬釋奠于其堂,而學士者或不預焉。
蓋廟之作,出于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幹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當此之時,學稍稍立于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
今劉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錢,将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
時慶曆某年也。
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雖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無教。
”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雲,而治其四旁為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師,而興于學。
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此有道者之所能也。
林君之為,其幾于此矣。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産淫貨,以來四方遊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
無遊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
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于法,限于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風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
吾雖喜且幸其将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于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王安石-芝閣記 祥符時,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來告者萬數。
其大吏,則天子賜書以寵嘉之,小吏若民,辄錫金帛。
方是時,希世有力之大臣,窮搜而遠采,山農野老,攀緣徂杙,以上至不測之高,下至澗溪壑谷,分崩裂絕,幽窮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
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間,蓋幾于盡矣。
至今上即位,謙讓不德。
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納。
于是神奇之産,銷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間,而山農野老不複知其為瑞也。
則知因一時之好惡,而能成天下之風俗,況于行先王之治哉?太丘陳君,學文而好奇。
芝生于庭,能識其為芝,惜其可獻而莫售也,故閣于其居之東偏,掇取而藏之。
蓋其好奇如此。
噫!芝一也,或貴于天子,或貴于士,或辱于凡民,夫豈不以時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貴賤,而卒所以貴賤者,何以異哉?此予之所以歎也。
皇佑五年十月日記。
○王安石-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三司副使不書前人名姓。
嘉佑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君沖之,始稽之衆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楊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勸已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于是書石而镵之東壁。
夫合天下之衆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财而莫理。
有财而莫理,則阡陌闾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以與人主争黔首,而放其無窮之欲,非必貴強桀大而後能。
如是,而天子猶為不失其民者,蓋特号而已耳。
雖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給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猶不得也。
然則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雖上古堯、舜猶不能毋以此為先急,而況于後世之紛紛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寵之甚備。
蓋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于上而改為之,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
其職事如此。
則其人之賢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觀其人,以其在事之歲時,以求其政事之見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則其人之賢不肖,與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
此蓋呂君之志也。
○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褒禅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遂與之俱出。
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于是予有歎焉。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餘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
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
衆言朋興,朕志自定。
外亂不作,變且中起。
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親辭,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淨衆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于衆曰:“未亂,易治也。
既亂,易治也。
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将亂。
将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是惟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墜于地。
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顔色不變,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
惟爾張公,爾ム以生,惟爾父母。
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パ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
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
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
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
’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雖然,于我心有不釋焉。
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鄉裡之所在,以至于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
”蘇洵無以诘,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容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屬。
系之以詩曰: 天子在祚,歲在甲午。
西人傳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謀夫如雲。
天子曰嘻,命我張公。
公來自東,旗纛舒舒。
西人聚觀,于巷于途。
謂公暨暨,公來于于。
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
訛言不祥,往即爾常。
春爾條桑,秋爾滌場。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骈骈。
公宴其僚,伐鼓淵淵。
西人來觀,祝公萬年。
有女娟娟,閨闼閑閑。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來,期汝棄捐。
禾麻芃芃,倉庾崇崇。
嗟我婦子,樂此歲豐。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庑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纓。
西人相告,無敢逸荒。
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蘇轼-表忠觀碑 熙甯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谏議大夫知杭州軍州事臣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紀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
謹按故武肅王镠,始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
複以八都兵讨劉漢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
及昌以越叛,則誅昌而并越,盡有浙東西之地。
傳其子文穆王元瓘。
至其孫忠顯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
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
其後卒以國入觐。
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
天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
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民,罔有孑遺。
而吳越地方千裡,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于道。
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于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皇宋受命,四方僣亂以次削平。
而蜀、江南負其崄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後束手。
而河東劉氏,百戰守死以抗王師,積骸為城,酾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
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
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
昔窦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诏右扶風修理其祖父墳茔,祠以太牢。
今錢氏功德,殆過于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
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妙因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
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淨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
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墜,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
臣抃昧死以聞”。
制曰:“可。
其妙因院改賜名曰表忠觀。
”銘曰: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
龍飛鳳舞,萃于臨安。
笃生異人,絕類離群。
奮挺大呼,從者如雲。
仰天誓江,月星晦蒙。
強弩射潮,江海為東。
殺宏誅昌,奄有吳越。
金券玉冊,虎符龍節。
大城其居,包絡山川。
左江右湖,控引島巒。
歲時歸休,以燕父老。
晔如神人,玉帶球馬。
四十一年,寅畏小心。
厥篚相望,大貝南金。
五朝昏亂,罔堪托國。
三王相承,以待有德。
既護所歸,弗謀弗咨。
先王之志,我維行之。
天胙忠孝,世有爵邑。
允文允武,子孫千億。
帝謂守臣,治其祠墳。
毋俾樵牧,愧其後昆。
龍山之陽,巋焉新宮。
匪私于錢,唯以勸忠。
非忠無君,非孝無親。
凡百有位,視此刻文。
○蘇轼-超然台記 凡物皆有可觀。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玮麗者也。
餔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遊于物之内,而不遊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複,如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
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
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隐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隐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餘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餘弟子由适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于物之外也。
○蘇轼-石鐘山記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郦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鳴,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适臨汝,而長子邁将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仞,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
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鶴也。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将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莊獻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郦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蘇轼-武昌九曲亭記 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
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坡ヌ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隐蔽松枥,蕭然絕俗,車馬之迹不至。
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遊,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少平,遊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衆客。
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終日。
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
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耶!”遂相與營之。
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餘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
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适意為悅。
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
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歸有光-項脊軒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椐,亦遂增勝。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籁有聲。
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餘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
迨諸父異爨,内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
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栖于廳。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家有老妪,嘗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妪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
”妪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闆外相為應答。
”語未畢,餘泣,妪亦泣。
餘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阖扉,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瞻顧遺迹,如在昨日,令人長号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台。
劉玄德與曹操争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陷井之蛙何異?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餘妻來歸。
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甯,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其後二年,餘久卧病無聊,乃使人複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
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姚鼐-儀鄭堂記 “六藝”自周時,儒者有說,孔子作《易傳》,左丘明傳《春秋》,子夏傳《禮》。
《喪服禮》後有《記》,儒者頗裒取其文。
其後,《禮》或亡而《記》存,又雜以諸子所著書,是為《禮記》。
《詩》、《書》皆口說,然《爾雅》亦其傳之流也。
當孔子時,弟子善言德行者固無幾,而明于文章制度者,其徒尤多。
及秦焚書,漢始收輯,文章制度,舉疑莫能明,然而儒者說之,不可以己也。
漢儒家别派分,各為專門,及其末造,鄭君康成總集其全,綜貫繩合,負闳洽之才,通群經之滞義,雖時有拘牽附會,然大體精密,出漢經師之上,又多存舊說,不掩前長,不複己短。
觀鄭君之辭,以推其志,豈非君子之徒,笃于慕聖,有孔氏之遺風者與? 鄭君起青州,弟子傳其學既大著,迄魏王肅駁難鄭義,欲争其名,僞作古書,曲傅私說,學者由是習為輕薄。
流至南北朝,世亂而學益壞。
自鄭、王異術,而風格人心之厚薄以分。
嗟夫!世之說經者,不蕲明聖學诏天下,而顧欲為己名,其必王肅之徒者與!曲阜孔君?約博學,工為詞章,天下方誦以為善,?約顧不自足,作堂于其居,名之曰“儀鄭”,自庶幾于康成,遺書告餘為之記。
?約之志,可謂善矣。
昔者,聖門顔、闵無書,有書傳者或無名,蓋古學者為己而已。
以?約之才,志學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華而取其實,擴其道而涵其藝,究其業而遺其名,豈特詞章無足矜哉?雖說經精善猶未也。
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世之望于?約者益遠矣。
雖古有賢如康成者,吾謂其猶未足以限吾?約也。
乾隆四十五年春二月,桐城姚鼐記。
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潔,而其施設已嘗試于位而去者,以為之師。
釋奠、釋菜,以教不忘其學之所自;遷徙、逼逐,以勉其怠而除其惡。
則士朝夕所見所聞,無非所以治天下國家之道,其服習必于仁義,而所學必皆盡其材。
一日取以備公卿大夫百執事之選,則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備選者,其施設亦皆素所見聞而已,不待閱習而後能者也。
古之在上者,事不慮而盡,功不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
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國家而立學之本意也。
後世無井田之法,而學亦或存或廢。
大抵所以治天下國家者,不複皆出于學。
而學之士,群居、族處,為師弟子之位者,講章句、課文字而已。
至其陵夷之久,則四方之學者,廢而為廟,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為王者象。
州縣吏春秋帥其屬釋奠于其堂,而學士者或不預焉。
蓋廟之作,出于學廢,而近世之法然也。
今天子即位若幹年,頗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
當此之時,學稍稍立于天下矣,猶曰縣之士滿二百人,乃得立學。
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學,而為孔子廟如故,廟又壞不治。
今劉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錢,将修而作之,未及為而去。
時慶曆某年也。
後林君肇至,則曰:“古之所以為學者吾不得而見,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
雖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無教。
”即因民錢,作孔子廟,如今之所雲,而治其四旁為學舍,講堂其中,帥縣之子弟,起先生杜君醇為之師,而興于學。
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無變今之法,而不失古之實,此有道者之所能也。
林君之為,其幾于此矣。
林君固賢令,而慈溪小邑,無珍産淫貨,以來四方遊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無水旱之憂也。
無遊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雜;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
而吾所見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
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學行宜為人師者也。
夫以小邑得賢令,又得宜為人師者為之師,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進美茂易成之材,雖拘于法,限于勢,不得盡如古之所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風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風俗,雖然,必久而後至于善。
而今之吏,其勢不能以久也。
吾雖喜且幸其将行,而又憂夫來者之不吾繼也,于是本其意以告來者。
○王安石-芝閣記 祥符時,封泰山以文天下之平,四方以芝來告者萬數。
其大吏,則天子賜書以寵嘉之,小吏若民,辄錫金帛。
方是時,希世有力之大臣,窮搜而遠采,山農野老,攀緣徂杙,以上至不測之高,下至澗溪壑谷,分崩裂絕,幽窮隐伏,人迹之所不通,往往求焉。
而芝出于九州、四海之間,蓋幾于盡矣。
至今上即位,謙讓不德。
自大臣不敢言封禅,诏有司以祥瑞告者皆勿納。
于是神奇之産,銷藏委翳于蒿藜榛莽之間,而山農野老不複知其為瑞也。
則知因一時之好惡,而能成天下之風俗,況于行先王之治哉?太丘陳君,學文而好奇。
芝生于庭,能識其為芝,惜其可獻而莫售也,故閣于其居之東偏,掇取而藏之。
蓋其好奇如此。
噫!芝一也,或貴于天子,或貴于士,或辱于凡民,夫豈不以時乎哉?士之有道,固不役志于貴賤,而卒所以貴賤者,何以異哉?此予之所以歎也。
皇佑五年十月日記。
○王安石-度支副使廳壁題名記 三司副使不書前人名姓。
嘉佑五年,尚書戶部員外郎呂君沖之,始稽之衆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楊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勸已下又得其在事之歲時,于是書石而镵之東壁。
夫合天下之衆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
吏不良則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則有财而莫理。
有财而莫理,則阡陌闾巷之賤人,皆能私取予之勢,擅萬物之利,以與人主争黔首,而放其無窮之欲,非必貴強桀大而後能。
如是,而天子猶為不失其民者,蓋特号而已耳。
雖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給足,而安吾政,吾知其猶不得也。
然則善吾法而擇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雖上古堯、舜猶不能毋以此為先急,而況于後世之紛紛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寵之甚備。
蓋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勢皆得以議于上而改為之,非特當守成法,吝出入,以從有司之事而已。
其職事如此。
則其人之賢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觀其人,以其在事之歲時,以求其政事之見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則其人之賢不肖,與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
此蓋呂君之志也。
○王安石-遊褒禅山記 褒禅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廬冢也。
距其院東五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餘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遂與之俱出。
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
于是予有歎焉。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少。
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餘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蘇洵-張益州畫像記 至和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
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亂,毋助變。
衆言朋興,朕志自定。
外亂不作,變且中起。
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乃推曰:“張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親辭,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淨衆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于衆曰:“未亂,易治也。
既亂,易治也。
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将亂。
将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
是惟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墜于地。
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顔色不變,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
惟爾張公,爾ム以生,惟爾父母。
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パ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
夫約之以禮,驅之以法,惟蜀人為易。
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
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
’嗚呼!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在史官,無以像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雖然,于我心有不釋焉。
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鄉裡之所在,以至于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
”蘇洵無以诘,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容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屬。
系之以詩曰: 天子在祚,歲在甲午。
西人傳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謀夫如雲。
天子曰嘻,命我張公。
公來自東,旗纛舒舒。
西人聚觀,于巷于途。
謂公暨暨,公來于于。
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
訛言不祥,往即爾常。
春爾條桑,秋爾滌場。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骈骈。
公宴其僚,伐鼓淵淵。
西人來觀,祝公萬年。
有女娟娟,閨闼閑閑。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來,期汝棄捐。
禾麻芃芃,倉庾崇崇。
嗟我婦子,樂此歲豐。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庑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纓。
西人相告,無敢逸荒。
公歸京師,公像在堂。
○蘇轼-表忠觀碑 熙甯十年十月戊子,資政殿大學士右谏議大夫知杭州軍州事臣抃言:“故吳越國王錢氏墳廟及其父祖紀夫人子孫之墳,在錢塘者二十有六,在臨安者十有一,皆蕪廢不治,父老過之,有流涕者。
謹按故武肅王镠,始以鄉兵破走黃巢,名聞江淮。
複以八都兵讨劉漢宏,并越州,以奉董昌,而自居于杭。
及昌以越叛,則誅昌而并越,盡有浙東西之地。
傳其子文穆王元瓘。
至其孫忠顯王仁佐,遂破李景兵,取福州。
而仁佐之弟忠懿王俶,又大出兵攻景,以迎周世宗之師。
其後卒以國入觐。
三世四王,與五代相終始。
天下大亂,豪傑蜂起,方是時,以數州之地盜名字者,不可勝數。
既覆其族,延及于無辜之民,罔有孑遺。
而吳越地方千裡,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然終不失臣節,貢獻相望于道。
是以其民至于老死不識兵革,四時嬉遊歌鼓之聲相聞,至于今不廢,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皇宋受命,四方僣亂以次削平。
而蜀、江南負其崄遠,兵至城下,力屈勢窮,然後束手。
而河東劉氏,百戰守死以抗王師,積骸為城,酾血為池,竭天下之力,僅乃克之。
獨吳越不待告命,封府庫,籍郡縣,請吏于朝。
視去其國,如去傳舍,其有功于朝廷甚大。
昔窦融以河西歸漢,光武诏右扶風修理其祖父墳茔,祠以太牢。
今錢氏功德,殆過于融,而未及百年,墳廟不治,行道傷嗟,甚非所以勸獎忠臣慰答民心之義也。
臣願以龍山廢佛祠曰妙因院者為觀,使錢氏之孫為道士曰自然者居之。
凡墳廟之在錢塘者以付自然,其在臨安者以付其縣之淨土寺僧曰道微,歲各度其徒一人,使世掌之。
籍其地之所入,以時修其祠宇,封殖其草木,有不治者,縣令丞察之,甚者易其人,庶幾永終不墜,以稱朝廷待錢氏之意。
臣抃昧死以聞”。
制曰:“可。
其妙因院改賜名曰表忠觀。
”銘曰: 天目之山,苕水出焉。
龍飛鳳舞,萃于臨安。
笃生異人,絕類離群。
奮挺大呼,從者如雲。
仰天誓江,月星晦蒙。
強弩射潮,江海為東。
殺宏誅昌,奄有吳越。
金券玉冊,虎符龍節。
大城其居,包絡山川。
左江右湖,控引島巒。
歲時歸休,以燕父老。
晔如神人,玉帶球馬。
四十一年,寅畏小心。
厥篚相望,大貝南金。
五朝昏亂,罔堪托國。
三王相承,以待有德。
既護所歸,弗謀弗咨。
先王之志,我維行之。
天胙忠孝,世有爵邑。
允文允武,子孫千億。
帝謂守臣,治其祠墳。
毋俾樵牧,愧其後昆。
龍山之陽,巋焉新宮。
匪私于錢,唯以勸忠。
非忠無君,非孝無親。
凡百有位,視此刻文。
○蘇轼-超然台記 凡物皆有可觀。
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玮麗者也。
餔糟啜漓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
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
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
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謂求禍而辭福。
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蓋之矣。
彼遊于物之内,而不遊于物之外。
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複,如隙中之觀鬥,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
可不大哀乎! 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餘之不樂也。
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
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苟完之計。
而園之北,因城以為台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隐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隐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
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
雨雪之朝,風月之夕,餘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
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遊乎! 方是時,餘弟子由适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見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遊于物之外也。
○蘇轼-石鐘山記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郦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然是說也,餘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鳴,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餘自齊安舟行适臨汝,而長子邁将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餘固笑而不信也。
至其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仞,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而山上栖鹘,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
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鶴也。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将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窾坎镗鞳者,魏莊獻子之歌鐘也。
古之人不餘欺也。
”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郦元之所見聞,殆與餘同,而言之不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餘是以記之,蓋歎郦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蘇轼-武昌九曲亭記 子瞻遷于齊安,廬于江上。
齊安無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諸山,坡ヌ蔓延,澗谷深密,中有浮圖精舍,西曰西山,東曰寒溪,依山臨壑,隐蔽松枥,蕭然絕俗,車馬之迹不至。
每風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載酒,乘漁舟亂流而南。
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遊,聞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攜徜徉而上,窮山之深,力極而息,掃葉席草,酌酒相勞,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
以此居齊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間,羊腸九曲而獲少平,遊者至此必息。
倚怪石,蔭茂木,俯視大江,仰瞻陵阜,旁矚溪谷,風雲變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有廢亭焉,其遺址甚狹,不足以席衆客。
其旁古木數十,其大皆百圍千尺,不可加以斤斧。
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終日。
一旦大風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據,亭得以廣。
子瞻與客入山視之,笑曰:“茲欲以成吾亭耶!”遂相與營之。
亭成,而西山之勝始具,子瞻于是最樂。
昔餘少年,從子瞻遊,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
有不得至,為之怅然移日。
至其翩然獨往,逍遙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澗實,酌水而飲之,見者以為仙也。
蓋天下之樂無窮,而以适意為悅。
方其得意,萬物無以易之,及其既厭,未有不灑然自笑者也。
譬之飲食雜陳于前,要之一飽而同委于臭腐。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無愧于中,無責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樂于是也。
○歸有光-項脊軒記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
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
餘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牆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椐,亦遂增勝。
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籁有聲。
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餘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
迨諸父異爨,内外多置小門牆,往往而是。
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栖于廳。
庭中始為籬,已為牆,凡再變矣。
家有老妪,嘗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
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妪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
”妪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闆外相為應答。
”語未畢,餘泣,妪亦泣。
餘自束發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餘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阖扉,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瞻顧遺迹,如在昨日,令人長号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
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台。
劉玄德與曹操争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餘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陷井之蛙何異? 餘既為此志,後五年,餘妻來歸。
時至軒中,從餘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甯,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
其後二年,餘久卧病無聊,乃使人複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
然自後餘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姚鼐-儀鄭堂記 “六藝”自周時,儒者有說,孔子作《易傳》,左丘明傳《春秋》,子夏傳《禮》。
《喪服禮》後有《記》,儒者頗裒取其文。
其後,《禮》或亡而《記》存,又雜以諸子所著書,是為《禮記》。
《詩》、《書》皆口說,然《爾雅》亦其傳之流也。
當孔子時,弟子善言德行者固無幾,而明于文章制度者,其徒尤多。
及秦焚書,漢始收輯,文章制度,舉疑莫能明,然而儒者說之,不可以己也。
漢儒家别派分,各為專門,及其末造,鄭君康成總集其全,綜貫繩合,負闳洽之才,通群經之滞義,雖時有拘牽附會,然大體精密,出漢經師之上,又多存舊說,不掩前長,不複己短。
觀鄭君之辭,以推其志,豈非君子之徒,笃于慕聖,有孔氏之遺風者與? 鄭君起青州,弟子傳其學既大著,迄魏王肅駁難鄭義,欲争其名,僞作古書,曲傅私說,學者由是習為輕薄。
流至南北朝,世亂而學益壞。
自鄭、王異術,而風格人心之厚薄以分。
嗟夫!世之說經者,不蕲明聖學诏天下,而顧欲為己名,其必王肅之徒者與!曲阜孔君?約博學,工為詞章,天下方誦以為善,?約顧不自足,作堂于其居,名之曰“儀鄭”,自庶幾于康成,遺書告餘為之記。
?約之志,可謂善矣。
昔者,聖門顔、闵無書,有書傳者或無名,蓋古學者為己而已。
以?約之才,志學不怠,又知足知古人之善,不将去其華而取其實,擴其道而涵其藝,究其業而遺其名,豈特詞章無足矜哉?雖說經精善猶未也。
以孔子之裔,傳孔子之學,世之望于?約者益遠矣。
雖古有賢如康成者,吾謂其猶未足以限吾?約也。
乾隆四十五年春二月,桐城姚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