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書牍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下,誠有可喜。
及其崩潰四出,放乎數百裡之間,拱手而莫能救也。
嗚呼!不有聖人,何以善其後。
太祖、太宗,躬擐甲胄,跋履險阻,以斬刈四方之蓬蒿。
用兵數十年,謀臣猛将滿天下,一旦卷甲而休之,傳四世而天下無變。
此何術也。
荊楚九江之地,不分于諸将,而韓信、黥布之徒無以啟其心也。
雖然,天下無變而兵久不用,則其不義之心蓄而無所發,飽食優遊,求逞于良民。
觀其平居無事,出怨言以邀其上。
一日有急,是非人得千金,不可使也。
往年诏天下繕完城池,西川之事,洵實親見。
凡郡縣之富民,舉而籍其名,得錢數百萬,以為酒食饋饷之費。
杵聲未絕,城辄随壞,如此者數年而後定。
卒事,官吏相賀,卒徒相矜,若戰勝凱旋而待賞者。
比來京師,遊阡陌間,其曹往往偶語,無所諱忌。
聞之土人,方春時,尤不忍聞。
蓋時五六月矣。
會京師憂大水,鋤畚築,列于兩河之ヂ,縣官日費千萬,傳呼勞問之聲不絕者數十裡,猶且々狼顧,莫肯效用。
且夫内之如京師之所聞,外之如西川之所親見,天下之勢今何如也。
禦将者,天子之事也。
禦兵者,将之職也。
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為喜樂者也,故其道不可以禦兵。
人臣執法而不求情,盡心而不求名,出死力以捍社稷,使天下之心系于一人,而己不與焉。
故禦兵者,人臣之事,不可以累天子也。
今之所患,大臣好名而懼謗。
好名則多樹私恩,懼謗則執法不堅。
是以天下之兵豪縱至此,而莫之或制也。
頃者狄公在樞府,号為寬厚愛人,狎昵士卒,得其歡心,而太尉适承其後。
彼狄公者,知禦外之術,而不知治内之道。
此邊将材也。
古者兵在外,愛将軍而忘天子;在内,愛天子而忘将軍。
愛将軍所以戰,愛天子所以守。
狄公以其禦外之心,而施諸其内,太尉不反其道,而何以為治?或者以為兵久驕不治,一旦繩以法,恐因以生亂。
昔者郭子儀去河南,李光弼實代之,将至之日,張用濟斬于轅門,三軍股栗。
夫以臨淮之悍,而代汾陽之長者,三軍之士,竦然如赤子之脫慈母之懷,而立乎嚴師之側,何亂之敢生?且夫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将相者,天下之師也。
師雖嚴,赤子不以怨其父母,将相雖厲,天下不以咎其君,其勢然也。
天子者,可以生人、殺人,故天下望其生,及其殺之也,天下曰:是天子殺之。
故天子不可以多殺。
人臣奉天子之法,雖多殺,天下無以歸怨,此先王所以威懷天下之術也。
伏惟太尉思天下所以長久之道,而無幸一時之名,盡至公之心,而無恤三軍之多言。
夫天子推深仁以結其心,太尉厲威武以振其堕。
彼其思天子之深仁,則畏而不至于怨,思太尉之威武,則愛而不至于驕。
君臣之體順,而畏愛之道立,非太尉吾誰望邪?不宣。
洵再拜。
○蘇洵-上歐陽内翰書 内翰執事:洵布衣窮居,嘗竊有歎。
以為天下之人,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
故賢人君子之處于世,合必離,離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範公在相府,富公為樞密副使,執事與餘公、蔡公為谏官,尹公馳騁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發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合而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魯無用之身,不足以自奮于其間,退而養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複見于當世之賢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範公西,富公北,執事與餘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勢,奔走于小官。
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仰天歎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複足以為榮也。
既複自思,念往者衆君子之進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間之。
今之世無複有善人也,則已矣。
如其不然也,吾何憂焉。
姑養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傷?退而處十年,雖未敢自謂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與曩者異。
而餘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執事與蔡公複相繼登于朝,富公複自外入為宰相,其勢将複合為一。
喜且自賀,以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發之也。
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愛悅之而不得見之者,蓋有六人。
今将往見之矣,而六人者已有範公、尹公二人亡焉,則又為之潸然出涕以悲。
嗚呼,二人者不可複見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猶有四人也,則又以自解。
思其止于四人也,則又汲汲欲一識其面,以發其心之所欲言。
而富公又為天子之宰相,遠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餘公、蔡公遠者又在萬裡外,獨執事在朝廷間,而其位差不甚貴,可以叫呼扳援而聞之以言。
而饑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執事之庭。
夫以慕望愛悅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見,而其人已死,如範公、尹公二人者,則四人之中,非其勢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執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竊自以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
何者?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
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鼋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
執事之文,纡餘委備,往複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
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态。
此三者,皆斷然自為一家之文也。
惟李翺之文,其味黯然而長,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讓,有執事之态。
陸贽之文,遺言措意,切近的當,有執事之實。
而執事之才,又自有過人者。
蓋執事之文,非孟子、韓子之文,而歐陽子之文也。
夫樂道人之善而不為谄者,以其人誠足以當之也。
彼不知者,則以為譽人以求其悅己也。
夫譽人以求其悅己,洵亦不為也,而其所以道執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執事之知其知我也。
雖然,執事之名滿于天下,雖不見其文,而固已知有歐陽子矣。
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塗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
而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事,将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年,始知讀書,從士君子遊。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
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
其後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别。
時複内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
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
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
然猶未敢以為是也。
近所為《洪範論》、《史論》凡七篇,執事觀其如何?嘻,區區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執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蘇轼-答李鳸書 轼頓首再拜。
聞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仿佛其為人矣。
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猶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複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于此,而足下終不棄絕,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覽之面熱汗下也。
足下才高識明,不應輕許與人,得非用黃魯直、秦太虛輩語,真以為然耶?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為妄則不可,遂欲以移之衆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
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
而其科号為直言極谏,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轼為欲立異同,則過矣。
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
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
轼每怪時人待轼過重,而足下又複稱說如此,愈非其實。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
辄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足下又複創相推與,甚非所望。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
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
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
自得罪後,不敢作文字。
此書雖非文,然信筆書意,不覺累幅,亦不須示人。
必喻此意。
歲行盡,寒苦。
惟萬萬節哀強食。
不次。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緻。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裡鄉黨之人。
所見不過數百裡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迹,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阙之壯,與倉廪、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
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向之來,非有取於鬥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将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王安石-答韶州張殿丞書 某啟:伏蒙再賜書,示及先君韶州之政,為吏民稱誦,至今不絕,傷今之士大夫不盡知,又恐史官不能記載,以次前世良吏之後。
此皆不肖之孤,言行不足信于天下,不能推揚先人之功緒馀烈,使人人得聞知之,所以夙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
先人之存,某尚少,不得備聞為政之迹。
然嘗侍左右,尚能記誦教誨之馀。
蓋先君所存,嘗欲大潤澤于天下,一物枯槁以為身羞。
大者既不得試,已試乃其小者耳,小者又将泯沒而無傳,則不肖之孤,罪大釁厚矣,尚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間耶?閣下勤勤恻恻,以不傳為念,非夫仁人君子樂道人之善,安能以及此?自三代之時,國各有史,而當時之史,多世其家,往往以身死職,不負其意。
蓋其所傳,皆可考據。
後既無諸侯之史,而近世非尊爵盛位,雖雄奇俊烈,道德滿衍,不幸不為朝廷所稱,辄不得見于史。
而執筆者又雜出一時之貴人,觀其在廷論議之時,人人得講其然不,尚或以忠為邪,以異為同,誅當前而不栗,讪在後而不羞,苟以餍其忿好之心而止耳。
而況陰挾翰墨,以裁前人之善惡,疑可以貸褒,似可以附毀,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賞罰謗譽,又不施其間。
以彼其私,獨安能無欺于冥昧之間邪?善既不盡傳,而傳者又不可盡信如此。
唯能言之君子,有大公至正之道,名實足以信後世者,耳目所遇,一以言載之,則遂以不朽于無窮耳。
伏惟閣下,于先人非有一日之雅,餘論所及,無黨私之嫌,潛以發潛德為己事,務推所聞,告世之能言而足信者,使得論次以傳焉,則先君之不得列于史官,豈有恨哉?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複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複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實。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緻天下怨謗也。
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财,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衆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
及其崩潰四出,放乎數百裡之間,拱手而莫能救也。
嗚呼!不有聖人,何以善其後。
太祖、太宗,躬擐甲胄,跋履險阻,以斬刈四方之蓬蒿。
用兵數十年,謀臣猛将滿天下,一旦卷甲而休之,傳四世而天下無變。
此何術也。
荊楚九江之地,不分于諸将,而韓信、黥布之徒無以啟其心也。
雖然,天下無變而兵久不用,則其不義之心蓄而無所發,飽食優遊,求逞于良民。
觀其平居無事,出怨言以邀其上。
一日有急,是非人得千金,不可使也。
往年诏天下繕完城池,西川之事,洵實親見。
凡郡縣之富民,舉而籍其名,得錢數百萬,以為酒食饋饷之費。
杵聲未絕,城辄随壞,如此者數年而後定。
卒事,官吏相賀,卒徒相矜,若戰勝凱旋而待賞者。
比來京師,遊阡陌間,其曹往往偶語,無所諱忌。
聞之土人,方春時,尤不忍聞。
蓋時五六月矣。
會京師憂大水,鋤畚築,列于兩河之ヂ,縣官日費千萬,傳呼勞問之聲不絕者數十裡,猶且々狼顧,莫肯效用。
且夫内之如京師之所聞,外之如西川之所親見,天下之勢今何如也。
禦将者,天子之事也。
禦兵者,将之職也。
天子者,養尊而處優,樹恩而收名,與天下為喜樂者也,故其道不可以禦兵。
人臣執法而不求情,盡心而不求名,出死力以捍社稷,使天下之心系于一人,而己不與焉。
故禦兵者,人臣之事,不可以累天子也。
今之所患,大臣好名而懼謗。
好名則多樹私恩,懼謗則執法不堅。
是以天下之兵豪縱至此,而莫之或制也。
頃者狄公在樞府,号為寬厚愛人,狎昵士卒,得其歡心,而太尉适承其後。
彼狄公者,知禦外之術,而不知治内之道。
此邊将材也。
古者兵在外,愛将軍而忘天子;在内,愛天子而忘将軍。
愛将軍所以戰,愛天子所以守。
狄公以其禦外之心,而施諸其内,太尉不反其道,而何以為治?或者以為兵久驕不治,一旦繩以法,恐因以生亂。
昔者郭子儀去河南,李光弼實代之,将至之日,張用濟斬于轅門,三軍股栗。
夫以臨淮之悍,而代汾陽之長者,三軍之士,竦然如赤子之脫慈母之懷,而立乎嚴師之側,何亂之敢生?且夫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将相者,天下之師也。
師雖嚴,赤子不以怨其父母,将相雖厲,天下不以咎其君,其勢然也。
天子者,可以生人、殺人,故天下望其生,及其殺之也,天下曰:是天子殺之。
故天子不可以多殺。
人臣奉天子之法,雖多殺,天下無以歸怨,此先王所以威懷天下之術也。
伏惟太尉思天下所以長久之道,而無幸一時之名,盡至公之心,而無恤三軍之多言。
夫天子推深仁以結其心,太尉厲威武以振其堕。
彼其思天子之深仁,則畏而不至于怨,思太尉之威武,則愛而不至于驕。
君臣之體順,而畏愛之道立,非太尉吾誰望邪?不宣。
洵再拜。
○蘇洵-上歐陽内翰書 内翰執事:洵布衣窮居,嘗竊有歎。
以為天下之人,不能皆賢,不能皆不肖。
故賢人君子之處于世,合必離,離必合。
往者天子方有意于治,而範公在相府,富公為樞密副使,執事與餘公、蔡公為谏官,尹公馳騁上下,用力于兵革之地。
方是之時,天下之人,毛發絲粟之才,紛紛然而起,合而為一。
而洵也,自度其愚魯無用之身,不足以自奮于其間,退而養其心,幸其道之将成,而可以複見于當世之賢人君子。
不幸道未成,而範公西,富公北,執事與餘公、蔡公分散四出,而尹公亦失勢,奔走于小官。
洵時在京師,親見其事,忽忽仰天歎息,以為斯人之去,而道雖成,不複足以為榮也。
既複自思,念往者衆君子之進于朝,其始也,必有善人焉推之;今也,亦必有小人焉間之。
今之世無複有善人也,則已矣。
如其不然也,吾何憂焉。
姑養其心,使其道大有成而待之,何傷?退而處十年,雖未敢自謂其道有成矣,然浩浩乎,其胸中若與曩者異。
而餘公适亦有成功于南方,執事與蔡公複相繼登于朝,富公複自外入為宰相,其勢将複合為一。
喜且自賀,以為道既已粗成,而果将有以發之也。
既又反而思其向之所慕望愛悅之而不得見之者,蓋有六人。
今将往見之矣,而六人者已有範公、尹公二人亡焉,則又為之潸然出涕以悲。
嗚呼,二人者不可複見矣!而所恃以慰此心者,猶有四人也,則又以自解。
思其止于四人也,則又汲汲欲一識其面,以發其心之所欲言。
而富公又為天子之宰相,遠方寒士未可遽以言通于其前,餘公、蔡公遠者又在萬裡外,獨執事在朝廷間,而其位差不甚貴,可以叫呼扳援而聞之以言。
而饑寒衰老之病,又痼而留之,使不克自至于執事之庭。
夫以慕望愛悅其人之心,十年而不得見,而其人已死,如範公、尹公二人者,則四人之中,非其勢不可遽以言通者,何可以不能自往而遽已也? 執事之文章,天下之人莫不知之,然竊自以為洵之知之特深,愈于天下之人。
何者?孟子之文,語約而意盡,不為刻斬絕之言,而其鋒不可犯。
韓子之文,如長江大河,渾浩流轉,魚鼋蛟龍,萬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自見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視。
執事之文,纡餘委備,往複百折,而條達疏暢,無所間斷。
氣盡語極,急言竭論,而容與閑易,無艱難勞苦之态。
此三者,皆斷然自為一家之文也。
惟李翺之文,其味黯然而長,其光油然而幽,俯仰揖讓,有執事之态。
陸贽之文,遺言措意,切近的當,有執事之實。
而執事之才,又自有過人者。
蓋執事之文,非孟子、韓子之文,而歐陽子之文也。
夫樂道人之善而不為谄者,以其人誠足以當之也。
彼不知者,則以為譽人以求其悅己也。
夫譽人以求其悅己,洵亦不為也,而其所以道執事光明盛大之德,而不自知止者,亦欲執事之知其知我也。
雖然,執事之名滿于天下,雖不見其文,而固已知有歐陽子矣。
而洵也,不幸堕在草野泥塗之中,而其知道之心,又近而粗成。
而欲徒手奉咫尺之書,自托于執事,将使執事何從而知之,何從而信之哉。
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年,始知讀書,從士君子遊。
年既已晚,而又不遂刻意厲行,以古人自期。
而視與己同列者,皆不勝己,則遂以為可矣。
其後困益甚,然每取古人之文而讀之,始覺其出言用意,與己大别。
時複内顧,自思其才則又似夫不遂止于是而已者。
由是盡燒曩時所為文數百篇,取《論語》、《孟子》、《韓子》及其他聖人、賢人之文,而兀然端坐,終日以讀之者七八年矣。
方其始也,入其中而惶然,博觀于其外,而駭然以驚。
及其久也,讀之益精,而其胸中豁然以明,若人之言固當然者,然猶未敢自出其言也。
時既久,胸中之言日益多,不能自制,試出而書之,已而再三讀之,渾渾乎覺其來之易矣。
然猶未敢以為是也。
近所為《洪範論》、《史論》凡七篇,執事觀其如何?嘻,區區而自言,不知者又将以為自譽以求人之知己也。
惟執事思其十年之心如是之不偶然也而察之! ○蘇轼-答李鳸書 轼頓首再拜。
聞足下名久矣,又于相識處,往往見所作詩文,雖不多,亦足以仿佛其為人矣。
尋常不通書問,怠慢之罪,猶可闊略,及足下斬然在疚,亦不能以一字奉慰,舍弟子由至,先蒙惠書,又複懶不即答,頑鈍廢禮,一至于此,而足下終不棄絕,遞中再辱手書,待遇益隆,覽之面熱汗下也。
足下才高識明,不應輕許與人,得非用黃魯直、秦太虛輩語,真以為然耶?不肖為人所憎,而二子獨喜見譽,如人嗜昌歜、羊棗,未易诘其所以然者,以二子為妄則不可,遂欲以移之衆口,又大不可也。
轼少年時,讀書作文,專為應舉而已。
既及進士第,貪得不已,又舉制策,其實何所有。
而其科号為直言極谏,故每紛然誦說古今,考論是非,以應其名耳。
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為實能之,故譊譊至,坐此得罪幾死,所謂齊虜以口舌得官,真可笑也。
然世人遂以轼為欲立異同,則過矣。
妄論利害,攙說得失,此正制科人習氣。
譬之候蟲時鳥,自鳴自已,何足為損益。
轼每怪時人待轼過重,而足下又複稱說如此,愈非其實。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
辄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足下又複創相推與,甚非所望。
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
谪居無事,默自觀省,回視三十年以來所為,多其病者。
足下所見皆故我,非今我也。
無乃聞其聲不考其情,取其華而遺其實乎?抑将又有取于此也?此事非相見不能盡。
自得罪後,不敢作文字。
此書雖非文,然信筆書意,不覺累幅,亦不須示人。
必喻此意。
歲行盡,寒苦。
惟萬萬節哀強食。
不次。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 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
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緻。
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蕩,頗有奇氣。
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轍生十有九年矣。
其居家所與遊者,不過其鄰裡鄉黨之人。
所見不過數百裡之間,無高山大野可登覽以自廣。
百氏之書,雖無所不讀,然皆古人之陳迹,不足以激發其志氣。
恐遂汨沒,故決然舍去,求天下奇聞壯觀,以知天地之廣大。
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傑。
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阙之壯,與倉廪、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後知天下之巨麗。
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辯,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遊,而後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
而轍也未之見焉。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雖多而何為?轍之來也,於山見終南、嵩、華之高,於水見黃河之大且深,於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故願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後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
向之來,非有取於鬥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
然幸得賜歸待選,使得優遊數年之間,将以益治其文,且學為政。
太尉苟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王安石-答韶州張殿丞書 某啟:伏蒙再賜書,示及先君韶州之政,為吏民稱誦,至今不絕,傷今之士大夫不盡知,又恐史官不能記載,以次前世良吏之後。
此皆不肖之孤,言行不足信于天下,不能推揚先人之功緒馀烈,使人人得聞知之,所以夙夜愁痛、疚心疾首而不敢息者以此也。
先人之存,某尚少,不得備聞為政之迹。
然嘗侍左右,尚能記誦教誨之馀。
蓋先君所存,嘗欲大潤澤于天下,一物枯槁以為身羞。
大者既不得試,已試乃其小者耳,小者又将泯沒而無傳,則不肖之孤,罪大釁厚矣,尚何以自立于天地之間耶?閣下勤勤恻恻,以不傳為念,非夫仁人君子樂道人之善,安能以及此?自三代之時,國各有史,而當時之史,多世其家,往往以身死職,不負其意。
蓋其所傳,皆可考據。
後既無諸侯之史,而近世非尊爵盛位,雖雄奇俊烈,道德滿衍,不幸不為朝廷所稱,辄不得見于史。
而執筆者又雜出一時之貴人,觀其在廷論議之時,人人得講其然不,尚或以忠為邪,以異為同,誅當前而不栗,讪在後而不羞,苟以餍其忿好之心而止耳。
而況陰挾翰墨,以裁前人之善惡,疑可以貸褒,似可以附毀,往者不能訟當否,生者不得論曲直,賞罰謗譽,又不施其間。
以彼其私,獨安能無欺于冥昧之間邪?善既不盡傳,而傳者又不可盡信如此。
唯能言之君子,有大公至正之道,名實足以信後世者,耳目所遇,一以言載之,則遂以不朽于無窮耳。
伏惟閣下,于先人非有一日之雅,餘論所及,無黨私之嫌,潛以發潛德為己事,務推所聞,告世之能言而足信者,使得論次以傳焉,則先君之不得列于史官,豈有恨哉? ○王安石-答司馬谏議書 某啟:昨日蒙教,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雖欲強聒,終必不蒙見察,故略上報,不複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實視遇厚,于反複不宜鹵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實或見恕也。
蓋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實。
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緻天下怨謗也。
某則以謂受命于人主,議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财,不為征利;辟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習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衆為善。
上乃欲變此,而某不量敵之衆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則衆何為而不洶洶然?盤庚之遷,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後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如君實責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
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
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