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書志卷之七

關燈
子 儒家 荀子十二卷 趙荀況撰漢劉向校定除其重複凡三十二篇 楊倞注荀子二十卷 唐大理評事楊倞着 賈誼新書十卷 漢長沙太傅賈誼撰凡五十七篇 楊子法言十三卷 漢揚雄撰凡十三篇 諸家注揚子十卷 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鹹呉秘司馬光諸家互注十卷凡十三篇(一抄本互作之按互似不誤此所著錄或纂圖互注本也) 太玄經十卷 漢揚雄子雲撰晉範望叔明解贊 大玄經釋文一卷 陸續述玄一卷 說玄五卷 唐宰相王涯廣津纂 新序十卷 漢光祿大夫劉向撰凡四類 說苑二十卷 漢光祿大夫劉向撰凡二十類七百八十四章 鹽鐵論十卷 漢廬江太守汝南桓寬次公撰凡六十篇 申鑒五卷(卽小荀子) 漢荀悅撰 徐幹中論二卷 魏徐幹偉長撰或曰後漢人邺下七子之一葢經兩朝故說者不一凡二十篇 文中子中說十卷 隋王通門人共集通語為是書凡十篇 文中子阮逸注十卷 中說考七卷 皇明相台崔銑考并釋 顔氏家訓七卷 北齊黃門侍郞顔之推撰凡二十篇 皇極經世書說十二卷 宋康節先生邵雍堯夫撰豐城朱隐老着集 康節漁樵問答一卷 宋康節先生邵雍堯夫撰 龍門子凝道記三卷 宋濂至正十六年入小龍山著書曰四符八樞十二微符言合樞言奧微言藴總二十有四篇以按一歲之氣号曰凝道記猶揚子草玄希聖之義 郁離子十卷 誠意伯劉基在元季所著之書也郁離者何離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離子其書總為十卷分為十八章散為一百九十五條 愼言十三卷 皇明浚川王廷相撰公自知道以來仰觀俯察驗幽核明有會于心卽記于冊二十餘年言數積萬或曰義守忠正不惑非道此非愼言乎遂以名之類分十三篇四十七章 空同子一卷 皇明北郡李夢陽撰八篇二百章 約言一卷 皇明西原薛蕙着凡九篇 陸賈新語二卷 前漢大中大夫楚人陸賈撰凡十二篇 千秋金鑒錄二卷 附祠堂題詠一卷 唐光祿大夫中書令始興文獻公張九齡表上元宗凡五篇 太平金鏡策八卷 答策秘訣一卷 東平布衣趙天麟表進凡六十四篇皆陳治國之要秘訣十二篇不知作者 何子一卷 皇明信陽何景明着 雜言二卷 國朝燕山嶽正着 雅述二篇 皇明儀封王廷相子衡着其于天道人事變化機宜諸所拟議有不符于聖者立論以求合道焉 孔叢子六卷 連叢一卷 楚孔鲋子魚撰孔子八世孫也論其先世及己之行事凡一十一篇(今缺第五篇)漢孔臧又以其所著書賦謂之連叢大抵記先聖之遺訓與家世有足稽者為詳 道家 鬻子一卷 楚鬻熊撰華州鄭縣尉逢行珪注凡十四篇 老子道德經二卷 李耳撰八十一章五千七百四十有八言 河上公注老子二卷 漢時河上丈人章句批注 老子口義二卷 鬳齋林希逸着 列子八卷 鄭列禦寇撰劉向校定八篇 張湛注列子沖虛至德眞經八卷 張湛處度注唐當塗縣丞殷敬順釋文 列子口義二卷 鬳齋林希逸着 莊子南華眞經 莊周撰内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合三十三篇 郭象注莊子十卷 晉河南郭象子玄注唐陸德明音義 莊子口義十卷 莊子釋音一卷 鬳齋林希逸着 鹖冠子一卷 楚鹖冠子撰宋人定為十九篇 亢倉子一卷 何粲注亢倉子一卷 又名洞靈眞經何粲注凡九篇 素書一卷 秦黃石公撰六篇一千三百六十六言 無盡居士注素書一卷 宋尚書左丞相張商英天覺注 關尹子九卷 周關令尹喜着老子同時人也 無能子三卷 唐光啟三年天子在褒寓三輔成書三十六篇其旨歸于明自然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