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一)傳記 ○袁中道:石浦先生傳 先生名宗道,字伯修,楚之公安人也。

    其上世世為武弁自蕲、黃徙荊,屯田于邑之長安裡。

    至曾祖處士公,負氣以武勇聞。

    正德中,天下亂,群盜起湖湘間,公以兵法勒裡中子弟自衛,盜賊不敢至。

    長令壯之,署以賊曹,所擒捕甚夥。

    後賊盜報仇者數百人突至,公逐之于雙田,盡殲之,水為之赤。

    子左溪公,改其先行,斌斌為退讓君子;性慷慨,周人之急,每得粜直,擇其赝金擲之,秤金于人,昂則喜。

    嘉靖中,邑大饑,公出母粟二千石,金千兩,以饑盡焚其券,家遂落。

    明年,予大人七澤公生。

    有老奴竊歎曰:「活寶出矣。

    」後娶方伯公女,實為吾母龔孺人,生先生。

     初,先生降生之夜,祖母餘夢一美人頭自天飛來,若今所畫天人菩薩之飾,寶絡交垂,以襟承之。

    甫覺,而先生生,實嘉靖庚申二月十六日也。

    先生生而慧甚,十歲能詩,十二列校。

    見鄉先達祠,曰:「吾終當俎豆其間。

    」二十,舉于鄉。

    不第歸,益喜讀先秦、兩漢之書。

    是時,濟南、琅琊之集盛行,先生一閱,悉能熟誦。

    甫一操觚,即肖其語。

    弱冠,已有集,自謂此生當以文章名世矣。

    性耽賞适,文酒之會,夜以繼日。

    逾年,抱奇病,病幾死。

    有道人教以數息靜坐之法有效,始閉門鼻觀,棄去文字障,遍閱養生家言。

    是時海内有譚沖舉之事者,先生欣然信之,謂神仙可坐而得也。

    移家長安裡中,栽花薙藥,不問世事。

    癸未,大人強之赴試,行至黃河而返。

    還至荊門,舍于逆旅。

    夜半夢有神人語之曰:「公速起!」如是者三,先生醒,複寐。

    神人又語之曰:「公何不起?吾老人為公特來,何得不見念也?」微以杖敲其足,足隐隐痛,擁被大呼而出。

    甫出,屋崩床碎為塵。

    人以此識先生非常人。

    然先生亦翻然若有所悟,曰:「吾其以幾死之身,修不死之道也!」歸而妻死,不複娶。

    大人強之娶,則娶田家女。

    曰:「吾求可與偕隐者耳!」先生習靜久,體氣愈充。

    大人謂之曰:「昔淨名依于忠孝,自古之沖舉者,豈盡枯槁耶?」先生曰:「諾!」時複拈筆為制舉義,窮工極變。

    丙戌,遂舉會試第一,年甫二十七耳。

     先生官翰院,求道愈切。

    時同年汪儀部可受、同館王公圖、蕭公雲舉、吳公用賓,皆有志于養生之學,得三教林君艮背行庭之旨,先生勤而行焉。

    己醜,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師,先生就之問學,共引以頓悟之旨。

    而僧深有為龍潭高足,數以見性之說啟先生。

    乃遍閱大慧中峰諸錄,得參求之訣。

    久之,稍有所豁。

    先生于是研精性命,不複談長生事矣。

    是年,先生以冊封歸裡,仲兄與予皆知向學,先生語以心性之說,亦各有省,互相商證。

    先生精勤之甚,或終夕不寐。

    逾年,偶于張子韶與大慧論格物處有所入,急呼中郎與語。

    甫拟開口,中郎即躍然曰:「不必言!」相與大笑而罷,至是始複讀孔孟諸書。

    乃知至寶原在家内,何必向外尋求,吾試以禅铨儒,使知兩家合一之旨,遂着<海蠡篇>。

    既報命,旋即乞歸。

    七八年間,先生屢悟屢疑。

    癸巳,走黃州龍潭問學,歸而複自研求。

     戊戌,再入燕。

    先生官京師,仲兄亦改官至,予入太學,乃于城西崇國寺蒲桃林結社論學。

    往來者為潘尚寶士藻、劉尚寶日升、黃太史輝、陶太史望齡、顧太史天埈、李太史騰芳、吳儀部用先、蘇中舍惟霖諸公。

    先生見地愈明,大有開發。

    當是時,海内談妙悟之學者日衆,多不修行。

    先生深惡圓頓之學為無忌憚之所托,宿益泯解為修同。

    學者矯枉之過,至食素持珠,先生以為不可。

    曰:「三教聖人,根本雖同。

    至于名相設施,決不可相濫。

    」于是,益悟陽明先生不肯徑漏之旨。

    其學方浸浸乎如川之方至,而先生卒矣。

     先生素切歸山之志,以東宮講官不獲補,僅得三人。

    先生曰:「當此危疑之際而拂衣去,吾不忍也。

    」是時東宮未立,中外每有煩言,先生聞之,私泣于室。

    體經病後,遂不堪勞。

    自丁酉充東宮講官,雞嗚而入,寒暑不辍。

    庚子秋,偶有微恙,強起入直,風色甚厲,歸而病始甚。

    明日,複力疾入講,竟以憊極而卒。

     先生為人修潔,生平不妄取人一錢。

    居官十五年,不以一字幹有司。

    讀書中秘,貧甚。

    時鄉人有主铨者,謂所知曰:「我知伯修貧,幸主铨,可為地,千金無害也。

    」所知以語先生,先生笑而謝之。

    某邑令以三百金交,期為汲引。

    竟不發函,急還其人。

    時予偶見。

    問何令。

    先生秘之,竟不知為何如人也。

    生平卻百金者累累,或饋遺至十金,則惶愧不受。

    卒于官,棺木皆門生斂金成之。

    檢囊中,僅得數金。

    及妻孥歸,不能具裝。

    乃盡賣生平書畫幾硯之類,始得歸。

    歸尚無宅可居,其清如此。

     然先生為人平恕,亦不以此望人,且自多也。

    興緻甚高,慕白樂天、蘇子瞻為人,所之以「白蘇」名齋。

    居官,省交遊,簡酬應,蕭然栽花種竹、掃地焚香而已。

    每有月,則邀同學諸公步至射堂看月,率以為常。

    耽嗜山水,燕中山刹及城内外精藍無不到。

    遠至上方小西天之屬,皆窮其勝。

    詩清潤和雅,文尤婉妙。

    然性懶,不多作。

    着有<白蘇齋集>若幹卷。

    先生得年僅四十一,有兩子一女,皆先後卒,竟無子,以予子祈年為嗣。

    蓋壽不如樂天,而無子則似之矣,傷哉!先生與同學友黃公輝,交若兄弟。

    先生死,黃公哭之甚恸。

    及葬,黃公請告,迂道登壟哭之,為志其墓。

    逾年,先生舊社友董公其昌視學政,因諸生之請,祠于學宮,卒如素志雲。

     中道曰:先生平粹慎密,而遇事燭照。

    萬曆丁酉、戊戌間,有東倭關白之警,時議封貢,先生歎曰:「石尚書其不免乎?」李卓吾刻<藏書>成,先生曰:「禍在是矣。

    」已而皆然。

    如此者,不可枚舉,大都量與識皆全者也。

    天不假以年,未得盡抒其用世之略,惜哉!先生書法遒媚,畫山水人物有遠緻。

    作小詞樂府,依稀辛稼軒柳七郎風味。

    舊有傳奇二種,置之笥中,為鼠子嚼壞。

    鳳毛龍甲,竟不存于世,可為永歎。

    [<珂雪齋集>卷十七] ○袁鳴珂/周承弼:袁宗道傳 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曾祖暎,以任俠聞。

    祖大化,彬彬為退讓君子。

    性慷慨,周人之急。

    每得粜直,擇其膺金擲之,秤金于人,昂則喜。

    嘉靖中邑大饑,公出母粟二千石、金千兩以貸,盡焚其券,家遂落。

    明年,封公士瑜生,娶龔方伯女,生伯修、中郎、小修三先生。

    初,先生生之夜,祖母餘夢一美人頭自天飛來,若今所畫天人菩薩之飾。

    寶髻交垂,以襟承之。

    甫覺,而伯修生,時嘉靖庚申二月十六日也。

    先生生而慧甚,十歲能詩,十二列鄉校,見鄉先達祠,曰:「吾終當俎豆其間。

    」二十,舉于鄉,下第歸,益喜讀先秦兩漢之書。

    是時濟南琅琊之集盛行,先生一閱,悉能熟誦。

    甫一操觚,即肖其語。

    然已疑詩文之道,不盡于是矣。

    弱冠已有集,自謂此生以文章名世也。

    性耽賞适,文酒之會,夜以繼日。

    逾年,抱奇病,病幾死。

    有道人教以數息靜坐之法,有效。

    閉門鼻觀,棄去文字障,遍閱養生家言。

    是時海内有譚沖舉之事者,先生欣然信之,謂神仙可坐而得也。

    移家長安裡中,栽花莳藥,不問世事。

    癸未,父強之赴試,行至黃河而返。

    還至荊門,舍于逆旅。

    夜半夢有神人語之曰「公何不起?吾老人為公特來,何得不見念也?」微以杖敲其足,足隐隐痛,擁被大呼而出。

    甫出,屋崩床碎為塵。

    人以此識先生非常人,然先生亦翻然若有所悟,曰:「吾其以幾死之身,修不死之道也。

    」歸而妻死,不複娶。

    父強之娶,則娶田家女,曰:「吾求可與偕隐者耳!」先生習靜久,體氣愈充。

    父謂之曰:「昔淨名依于忠孝,自古之沖舉者,豈盡枯槁耶?」先生曰:「諾!」時複拈筆為制舉義,窮工極變。

    丙戌,遂舉會試第一,年甫二十七。

    官翰林,求道愈切。

    時同年汪儀部可受、同館王公圖、蕭公雲舉、吳公用賓,皆有志于養生之學,得三教林君艮背行庭之旨,先生勤而行焉。

    己醜,焦公竑首制科,瞿公汝稷官京師,先生就之問學,共引以頓悟之旨。

    而僧深有為龍潭高足,數以見性之說啟先生。

    乃遍閱大慧中峰諸錄,得參求之訣。

    久之,稍有所豁。

    于是研精性命,不複談長生事矣。

    是年,以冊書歸裡,中郎與小修皆知向學,先生語以心性之說,亦各有省,互相商證。

    先生精勤甚,或終夕不寐。

    逾年,偶于張子韶與大慧論格物處有所入,急呼中郎與語。

    甫拟開口,中郎即躍然曰:「不必言」,相與大笑而罷,至是始複讀孔孟諸書。

    乃知至寶原在家内,何必向外尋求。

    吾試以禅铨儒,使知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