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十二雜說類

關燈
予始讀陽明先生集,意不能無疑。

    乃讀先生天泉證道之言曰:「汝中所見,我久欲發,恐人信不及,含蓄到今。

    此是傳心秘藏,顔子、明道所不敢言者。

    今既已說破,亦是天機該發洩時,豈容複秘。

    」嗟夫!先生弢藏最上一着,許多年不露一點端倪,若非龍溪自悟,當終身閉口矣。

    大宗匠作用何如哉!前輩為餘言:陽明接人,每遇根性軟弱者,則令其詣湛甘泉受學。

    甘泉自負陽明推己,歡然相得。

    其實陽明汰去砂礫,直尋真金耳。

    于時王龍溪妙年任俠,日日在酒肆博場中,陽明亟欲一會,不來也。

    陽明卻日令門弟子六博投壺,歌呼飲酒。

    久之,密遣一弟子瞰龍溪所至酒家,與共賭。

    龍溪笑曰:「腐儒亦能博乎?」曰:「吾師門下日日如此。

    」龍溪乃驚,求見陽明,一睹眉宇,便稱弟子矣。

     李宏甫叙<龍溪語錄>曰:「陽明之時,得道者如林,吾不能悉數之。

    獨淮南一派,其傳為波石、山農等。

    波石之後,為趙大洲。

    大洲之後,為豁渠和尚。

    山農之後,為羅近溪,為何心隐。

    心隐之後,為錢懷蘇,為程後台。

    」餘客歲見宏甫,問曰:「王心齋之學何如?」先生曰:「此公是一俠客,所以相傳一派,為波石、山農、心隐,負萬死不回之氣。

    波石為左轄時,事不甚相幹,挺然而出,為象蹴死,骨肉糜爛。

    山農緣坐船事,為人痛恨,非羅近溪救之,危矣。

    心隐直言忤人,竟捶死武昌。

    蓋由心齋骨剛氣雄,奮不顧身,故其兒孫如此。

    又王心齋一日與徐波石同行,至一溝,溝殊闊,強波石超。

    波石不得已,奮力跳過。

    心齋大呼曰:『即此便是!』」。

     趙大洲<贈謝給谏序>,論五蔽甚妙,語多不載,其末一段曰:「謝子本知,與天地萬物同其良也,與百姓日用同其能也,與千古萬古已去未來之聖哲同其妙悟也。

    疑此者謝子之真疑也,信此者謝子之真信也。

    真疑之體,即信體也;真信之用,即真用也。

    求去其疑非信也,求臻其信愈疑也,是謂不假修習之心,不俟旁求之性也。

    」又<别江北谷序>略雲:「真學真志,真志真修。

    真修至虛,至虛至謙。

    至虛無見,見即是我。

    至謙無我,我不可見。

    終日軋軋,學此而已。

    見起忘修,我起害志,修非真修,志非真志,敢曰真學?夫真學也者,不昧不落,不着不倚。

    不倚也者,學于見聞知識而不倚,學于人情事變而不倚,以至學于天地而不倚,無地無時無事非學而不倚,不倚也者,無我之謂也。

    見無我,則倚于無我。

    不倚也者,無見之謂也。

    無見也者,見即是我。

    無我也者,我不可見。

    此真見真我,謂之真志真修,謂之至虛至謙,謂之誠意。

    如是改過謂之改,如是懲忿謂之懲,如是徙義謂之徙,如是窒欲謂之窒。

    如是自改自懲自徙自窒謂之如惡惡臭、如好好色,謂之自謙,謂之自誠。

    夫誠之者性也,非見也。

    北谷子以告于波石徐子。

    徐子曰:『趙子恐子之學自見起,見自聖人起,故為斯言也。

    夫見不自聖人起,則吾良知自有不昧,而見為真。

    我學不自見起,則我良知自有不倚,而學為真修。

    趙子與子笃友道者也,故為斯言也。

    雖然,趙子言之是矣,吾猶憂其自見中發也。

    』」又<與胡廬山督學論學>,略雲:「來谕學通天地萬物,無古今人我,誠然。

    但雲欲卷而藏之,以己立處未充,不能了天地萬物也。

    斯言似有未瑩徹處耳。

    愚意謂當雲己立未充,故時有滞執處,時有礙塞處。

    于此但假漸習熏修,久之不息,徐徐當徹去矣。

    即徹處謂之先天,而天弗違;即未徹謂之後天,而奉天時也。

    作如是功者,日用種種色色,刹刹塵塵,皆在此圓鏡智中,卷舒自在,不見有出入往來之相、淩奪換轉之境矣。

    故曰『不離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畫前』也,豈可以為沾滞難于解脫耶?且公謂之了天地萬物古今人我者,愚意度之,當如李異人合論,謂自他不隔于毫端,始終不離于當念雲耳。

    如公雲貴任之重,有不容己,欲為己任,又立處未充,則不免于攬厭之病矣。

    何則?天地萬物古今,與我一理也,而欲取為己任,則二之矣,是攬之累也,謂迎之也。

    我與天地萬物古今,一用也,而患己立未充,則二之矣,是厭之累也,謂迎之也。

    我與天地萬物古今,一用也,而患己立未充,則二之矣,是厭之累也,謂将之也。

    均之非謂随順覺性也。

    古今不貴踐履,隻貴眼明,曆落分明。

    雖于日用之中,官私之事,情有滞執處,念有礙塞處,一歸于習氣之累,漸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