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九說書類
關燈
小
中
大
○讀孟子
<孟子>一書,隻是以性善二字為主。
此善字,非善惡之善,如<大學>所謂至善也。
性離文字,離言說,離心緣,不可見矣,見之于初發之情耳。
故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為本。
又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以為善也。
蓋論性難矣,舉其全,則豈惟第一念是性,即念外生念,千狀萬态,總是性也。
何也?若無本性,不生忘念,故即性。
溯其初,則豈惟念外生念,千狀萬态者不是性,即第一念總不是性也。
何也?性本離念,念即離性,故雲非性。
譬如論月之全,則第二月是月也。
以至光彩随地,或長或斜,或扁或方,亦莫非月也。
何也?無真月則無餘月,故皆是月。
論月之體,則随地光影非月也。
即第二月亦非月也。
何也?惟一月真,餘俱是妄,故皆非月。
故為月之難見,而遂取随地光影以為月。
則或有疑月是長者矣,有疑月是扁者矣,有疑月是斜者矣,有疑月是方者矣,不愈遠而愈失其真乎?不若第指二月為近之,何則?第二月離月非遠,雖曰幻妄,體相全同也。
論性亦然,為其不可指示,而遂取念外生念、千狀萬态者以當之。
則或疑戕賊是性者矣,湍水猶性者矣,生是性者矣,食色是性者矣,惡是性者矣,有善不善是性者矣,可善可不善是性者矣,不愈遠而愈失其真哉!不若指第一念為近之。
何也?第一念離性未速,雖曰情識,尚屬自然也。
戰國之時,人不知性體,無責矣;而乃以杞柳湍水食色等,昭昭然揭于天下,曰此性也,則何所不至,其害可勝言哉!孟子生乎此時,何忍不方便救援,是以論天德,論王道,俱專提第一念,以恻隐羞惡辭讓是非為仁義禮智,以禮義悅心為心之所同然,以愛親敬長為不慮不學之知能。
以不失赤子之心為大人,以充其有所不忍、有所不為,為不可勝用之仁義;而取證于孩提稍長之年、乍見入井之時、嘑爾蹴爾之頃。
其論王道也,定天下則決之不嗜殺人之一念,王天下則決之不忍觳觫之一念;治天下如運掌,則決之怵惕赤子之一念。
而總歸之曰性善。
可謂香中爇其牛頭,水中飲其甘露,其有功于斯世斯民大矣。
豈惟孟子?自精一執中之傳,以至于今所謂顯說者,亦惟此第一念而已矣。
所謂執中者,以此執也。
所謂克明者,以此明也。
所謂一貫者,以此貫也。
所謂緻知者,緻此也。
所謂率性者,率此也。
所謂修道者,修此也。
所謂養氣者,養此也。
所謂定性者,定此也。
所謂主敬者,主此也。
若夫一片本地風光,乃天地未分、父母未生時消息。
而<中庸>首揭曰天命之謂性者,雖孔子、孟子窮其玄辯,亦不免轉說轉遠耳。
雖然,苟有默契吾孔、孟不說之說者耶?所見飛潛動植,牆壁瓦礫,皆深譚天命之性,又何杞柳湍水諸論,而為性外之譚者乎!夫桓、文定霸之業,豈不偉哉,固當時人之所不必能,亦當時人心之所共駭為奇者。
見觳觫之牛而動心,即人誰無是心,且誰有執此為奇者。
而孟子所取保民而王,乃在此不在彼,何也?嗟夫,甯有人人之所不必能而可通之人人者乎!甯有人心之所共駭而可聯屬乎人心者乎!夫惟人心所共能而心之所共安者,乃可以治天下矣。
且以力服人,布彩于焦芽也;以羊易牛之一念,則發幾于靈根也,不翅遠甚。
齊宣衣藏明珠,而津津渴慕他人之碔砆。
不為其易而為其難,舍其上而趨其下者,不亦可笑矣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運于掌。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幹。
」孝弟也者,鼓鑄一世之大洪爐,點化庶品之大還丹也。
各老吾老,各幼吾幼,各親吾親,各長其長,聖賢何嘗敝敝焉以治天下為事哉,因民而已矣;何嘗有為哉,自然而已矣。
乃獨以無為自然歸老、莊者,何欤? 友人問知言方養氣大意。
餘曰:聖賢學問,隻是個不動心。
曾子述孔子之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定靜安便不動心,慮便是不動心的作用,知止便是不動心的工夫也。
曾子得孔子知止之學,便能自反而縮。
孟子得曾子自反之學,故能養氣知言。
須知知止自反,知言養氣,總是一樣,總是不動心之的訣也。
舍此而談不動心者,都是硬作主張的,與聖賢天地懸隔。
如告子、孟贲、北宮黝、孟施舍等,便是不動心之外道也。
譬如要樹不生,将樹枝葉縛了,縱然不發,他生意原不曾絕。
畢竟如何即得不生,須是向根下着一刀方得。
此善字,非善惡之善,如<大學>所謂至善也。
性離文字,離言說,離心緣,不可見矣,見之于初發之情耳。
故曰:天下之言性也,則故而已矣。
故者,以利為本。
又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以為善也。
蓋論性難矣,舉其全,則豈惟第一念是性,即念外生念,千狀萬态,總是性也。
何也?若無本性,不生忘念,故即性。
溯其初,則豈惟念外生念,千狀萬态者不是性,即第一念總不是性也。
何也?性本離念,念即離性,故雲非性。
譬如論月之全,則第二月是月也。
以至光彩随地,或長或斜,或扁或方,亦莫非月也。
何也?無真月則無餘月,故皆是月。
論月之體,則随地光影非月也。
即第二月亦非月也。
何也?惟一月真,餘俱是妄,故皆非月。
故為月之難見,而遂取随地光影以為月。
則或有疑月是長者矣,有疑月是扁者矣,有疑月是斜者矣,有疑月是方者矣,不愈遠而愈失其真乎?不若第指二月為近之,何則?第二月離月非遠,雖曰幻妄,體相全同也。
論性亦然,為其不可指示,而遂取念外生念、千狀萬态者以當之。
則或疑戕賊是性者矣,湍水猶性者矣,生是性者矣,食色是性者矣,惡是性者矣,有善不善是性者矣,可善可不善是性者矣,不愈遠而愈失其真哉!不若指第一念為近之。
何也?第一念離性未速,雖曰情識,尚屬自然也。
戰國之時,人不知性體,無責矣;而乃以杞柳湍水食色等,昭昭然揭于天下,曰此性也,則何所不至,其害可勝言哉!孟子生乎此時,何忍不方便救援,是以論天德,論王道,俱專提第一念,以恻隐羞惡辭讓是非為仁義禮智,以禮義悅心為心之所同然,以愛親敬長為不慮不學之知能。
以不失赤子之心為大人,以充其有所不忍、有所不為,為不可勝用之仁義;而取證于孩提稍長之年、乍見入井之時、嘑爾蹴爾之頃。
其論王道也,定天下則決之不嗜殺人之一念,王天下則決之不忍觳觫之一念;治天下如運掌,則決之怵惕赤子之一念。
而總歸之曰性善。
可謂香中爇其牛頭,水中飲其甘露,其有功于斯世斯民大矣。
豈惟孟子?自精一執中之傳,以至于今所謂顯說者,亦惟此第一念而已矣。
所謂執中者,以此執也。
所謂克明者,以此明也。
所謂一貫者,以此貫也。
所謂緻知者,緻此也。
所謂率性者,率此也。
所謂修道者,修此也。
所謂養氣者,養此也。
所謂定性者,定此也。
所謂主敬者,主此也。
若夫一片本地風光,乃天地未分、父母未生時消息。
而<中庸>首揭曰天命之謂性者,雖孔子、孟子窮其玄辯,亦不免轉說轉遠耳。
雖然,苟有默契吾孔、孟不說之說者耶?所見飛潛動植,牆壁瓦礫,皆深譚天命之性,又何杞柳湍水諸論,而為性外之譚者乎!夫桓、文定霸之業,豈不偉哉,固當時人之所不必能,亦當時人心之所共駭為奇者。
見觳觫之牛而動心,即人誰無是心,且誰有執此為奇者。
而孟子所取保民而王,乃在此不在彼,何也?嗟夫,甯有人人之所不必能而可通之人人者乎!甯有人心之所共駭而可聯屬乎人心者乎!夫惟人心所共能而心之所共安者,乃可以治天下矣。
且以力服人,布彩于焦芽也;以羊易牛之一念,則發幾于靈根也,不翅遠甚。
齊宣衣藏明珠,而津津渴慕他人之碔砆。
不為其易而為其難,舍其上而趨其下者,不亦可笑矣乎!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運于掌。
」「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幹。
」孝弟也者,鼓鑄一世之大洪爐,點化庶品之大還丹也。
各老吾老,各幼吾幼,各親吾親,各長其長,聖賢何嘗敝敝焉以治天下為事哉,因民而已矣;何嘗有為哉,自然而已矣。
乃獨以無為自然歸老、莊者,何欤? 友人問知言方養氣大意。
餘曰:聖賢學問,隻是個不動心。
曾子述孔子之言,「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
」定靜安便不動心,慮便是不動心的作用,知止便是不動心的工夫也。
曾子得孔子知止之學,便能自反而縮。
孟子得曾子自反之學,故能養氣知言。
須知知止自反,知言養氣,總是一樣,總是不動心之的訣也。
舍此而談不動心者,都是硬作主張的,與聖賢天地懸隔。
如告子、孟贲、北宮黝、孟施舍等,便是不動心之外道也。
譬如要樹不生,将樹枝葉縛了,縱然不發,他生意原不曾絕。
畢竟如何即得不生,須是向根下着一刀方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