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七說書類

關燈
三教聖人,門庭各異,本領是同。

    所謂學禅而後知儒,非虛語也。

    先輩謂儒門淡泊,收拾不住,皆歸釋氏。

    故今之高明有志向者,腐朽吾魯、鄒之書,而以諸宗語錄為珍奇,率終身濡首其中,而不知返。

    不知彼之所有,森然具吾牍中,特吾儒渾含不洩盡耳,真所謂淡而不厭者也。

    閑來與諸弟及數友講論,稍稍借禅以诠儒,始欣然舍竺典,而尋求本業之妙義。

    予謂之曰:「此我所行同事攝也。

    」既知此理之同,則其毫發之異,久之自明矣。

    若夫拾其涕唾以入帖括,則甚不可,宜急戒之。

    勿以性命進取溷為一塗可也。

     ○讀大學 明德,考亭釋為虛靈不昧,甚妙。

    即伯安先生所拈良知者是矣。

    德即是明,不可以明,更求于明,拟欲明他,是鏡欲自照而眼欲自見也,胡可得哉!然何以曰「明明德」也?蓋不欲人直下識取雲爾,故後面釋曰「皆自明」也。

    第玩「自」字便見,不落情量,全體顯現,非假一毫功力也。

     夫善何以曰至也?住于惡固非善,住于善亦非至善。

    善惡兩邊俱不依是何境,所謂至善也。

    但起心動念,便不是止。

    起心動念,不屬善邊,便屬惡邊,便不是至善。

    息機忘見,便是止于至善也。

    又須知天下皆息機忘見者,盡天下無一人起心動念者,所恨不知耳。

    故下文遂有知止之說,知字最吃緊。

    大人明明德于天下,下手工夫,隻在格物以緻知。

    故一知止,自臻誠正及治平之效,而大人之能事畢矣。

    知止便是格物緻知,定靜安便是誠意,正心修身而能慮,便是齊治平雲。

     心猶水也,意猶冰也。

    水體常流,而一結為冰,則失其常流之性矣。

    心體本正,而一發為意,則失其本正之體矣。

    然全冰是水,不舍冰而覓水。

    全意是心,豈斷意以正心。

    故欲複水體,惟在融其冰;欲複心體,惟在誠其意。

    意誠則雖曰已發,不離未發;雖第二機,即第一機也。

    今夫驟見孺子而怵惕,驟聞嘑蹴而不受,此不涉安排,不立能所,所謂誠也。

    不涉安排、不立能所則不妨發見,而未嘗有所遷;不妨變化,而未嘗有所動。

    不勳不遷,所謂正也。

    後釋引「好好色,惡惡臭」為喻,夫不涉安排能所者,信莫有過于此二者矣。

    即在凡愚,可以自省。

     正心固先誠意,然稍拟誠意,便涉安排立能所,早已徹底不誠了也。

    當知吾人各具有良知,虛靈寂照,亘古亘今,包羅宇宙,要在當人設方便緻之。

    若還緻得自然,神感神應,安排不待遣而自遣,能所不待亡而自亡矣。

    蓋此知本誠,不必别用功求誠也。

    故曰:「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

    」後面釋誠意曰:「君子必慎其獨。

    」此也獨字最奧,如<中庸>所謂「不睹不聞」、「無聲無臭」、「天命之性」、「未發之中」等是也。

    正是良知,又謂明德,非格物之君子,安能識渠面孔乎哉! 良知二字,伯安自謂從萬死得來,而或者謂其借路蔥嶺。

    夫謂其借路,固非識伯安者。

    然理一而已,見到徹處,固未嘗有異也。

    餘觀<宗鏡>所引圭峰語,謂達磨指示慧可壁觀之後,複問渠:「莫成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

    」問「以何征驗?」答:「了了常知,言不可及」。

    師即印曰:「即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

    」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諸非,更令觀察,畢竟不與他先言知字。

    直待他自悟,方驗真實,是親證其體,然後印之,令絕餘疑。

    故曰默傳心印。

    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總不言傳。

    至荷澤時,他宗競起,欲求默契,不遇機緣。

    恐宗旨遂滅,遂言「知之一字,衆妙之門」。

    伯安所揭良知,正所謂「了了常知」之知,「真心自體」之知,非屬能知所知也。

    或曰:伯安以知善知惡為良知,将無與真心自體之知異乎?餘曰:知善知惡,彼為中下根人權說耳。

    王汝中所悟無善無惡之知,則伯安本意也。

    汝中發伯安之奧也,其猶荷澤發達磨之秘乎! 情念不孤起,必緣物而起,故名情念為物也。

    初入道人,如何用功,須是窮自己情念起處。

    窮之又窮,至于窮不得處,自然靈知顯現,迥然朗然,貫通今古,包羅宇宙,則知緻矣。

    故曰緻知在格物,此是初學下手吃緊工夫,千聖入門之的訣也。

     昔張子韶至徑山,與馮給事諸公議格物。

    妙喜曰:「公隻知有格物,而不知有物格。

    」子韶茫然,妙喜大笑。

    子韶曰:「師能開谕乎?」妙喜曰:「不見小說載唐人有從安祿山者,其人先為阆守,有畫像在焉。

    明皇幸蜀見之,怒令侍臣以劍擊其首。

    時阆守居陝西,首忽堕地。

    」子韶聞之,遂大悟,題不動軒壁曰:「子韶格物,妙喜物格,欲識一貫,兩個五百。

    」餘去年默坐正心軒下,偶一同參舉此,餘豁然有省。

    時有友問餘,此義如何。

    餘曰:「犀因玩月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

    」友人不契,将知妙喜所示、子韶所悟,所謂金剛圈、粟棘蓬。

    即辨如莊叟,難究微言;博似張華,豈窮玄趣。

    而奈何欲置孤燈于太陽之下,搖輕箑于飄風之間者乎,多見其不知量已。

    此正格物要指。

    前所解者,聊為初學方便耳。

     有所恐懼,等是執有,心不在焉是落空。

    要之,有所不在,俱是迷妄耳。

    此廣大心,甯謂之有,謂之無乎?妄謂之有者,如目翳而為空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