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四記類
關燈
小
中
大
○遊西山一
行昌平道中,風起塵飛,諸峰盡失。
午後風定,依沙河岸而西,褰帷一望,蔥菁刺眼,心脾頓爽。
漸近金山石,巉岩西趨,勢若奔馬。
俄儀部王君、俞君繼至。
俞君見餘喜甚,遂同至卧佛寺。
寺宇不甚宏,兩殿各卧一佛,長可丈餘。
其一滲金甚精。
門西有石盤,方廣數丈,高亦稱是,無纖毫刓缺。
上創觀音堂,前餘石丈許,周以欄楯。
諸公趺坐檻前,忽聞足底作叱叱聲,又類爆豆。
予钿尋之,乃石盤下有小窦出泉,淙淙琤琤,下擊石底。
遂命童子取泉,啜一盞而行。
○遊西山二 自觀音堂下,穿疏木中,數度石澗,趾漸高。
茆屋石垣,蕭然村巷。
巷盡,見朱門碧澗,是為碧雲澗,深丈餘,作琴瑟響。
堂殿依山,從夷入危,曆數百級,乃登佛殿。
然苦宮室蔽虧,不堪遠矚。
登中貴墳垣,乃及山腰。
從上望都城,睥睨可數。
複下觀卓錫泉,泉瀉小石澗,東西流注方池。
後有亭,旁有洞,池前為柏垣,垣外竹可一畝,炎日飒飒生寒。
泉伏流其間,至香積廚,以手掬飲,清冷徹肌。
殿前甃石為池,金鲫萬頭,翕忽水面,投以胡餅,唼咂有聲。
夜與俞汝成諸公飲法堂右軒,劇談至丙夜。
汝成與餘分榻而卧,訊餘近日所得。
餘曰:「貿貿如昨,第稍覺昨非耳。
」又問:「元神與思慮神,是一是二?」餘曰:「元神、思慮神總是影子。
元神屬靜,思慮屬動,既落動靜二相,便是陰界根塵中物。
故玄門所寶為極則,正禅家所謂重厚昏沈也。
」汝成颔之。
○遊西山三 宿碧雲之次日,栉罷即繞山麓南行。
垣内尖塔如筆,無慮數十。
塔色正白,與山隈青霭相間,旭光薄之,晶明可愛。
南望朱碧參差,隐起山腰,如堆粉障。
道者曰:「此香山寺也。
」寺南一山,松蘿竹柏,交羅密蔭,獨異他山。
行度橋下,魚朱黑二種,若遊空中。
觀已,拾級而上,級十倍碧雲。
佛殿甚闳壯,大抵西山蘭若,碧雲、香山相昆季。
碧雲鮮,香山古;碧雲精麗,香山魁恢。
餘笑語同遊:「若得碧雲為卧室,香山為酒樓,豈羨化樂天宮哉!」殿檻外兩山環擁,遠望一亭踞山半。
餘色動,遂拉俞君、李君、王君,穿磴道可二裡,始至亭。
亭曰「流憩」,下視寺垣,如堕深壑。
餘仰視山巅,尚插雲霄。
少憩,予賈勇複登,俞君從。
石屑确确拒足,十步一息。
有眠牛正黑色,餘取松根叩之,铿然鳴吼。
又數裡,達絕頂,俯視垣外,人尺許,馬如羊,左右諸山俱若屏息環衛者。
山外北向,層層峰巒,奮迅而出。
西望杳杳,有水如白玉玦,疑是桑幹河。
俞君謂此奇甚,恨不能作蘇門嘯,令萬岩答響耳。
忽山下炮聲振林谷,如迅雷。
餘大笑,此孫登嘯聲也。
坐食頃,俞君思得酒佐倦。
餘曰:「此中飛鳥不到,酒安得至?」語未竟,一長須攀蘿疾登,捷若猿猱,手挈一壺。
問之,懼不答,第芒芒左右視。
蓋遊客從者,失道至此。
俞君戲語之:「我乃飛仙,可取酒供養我!」其人計不能脫,以壺跽獻,遂取壺蓋,遞飲敷巡。
探鸱夷之腹,無餘瀝矣。
下,飲來青軒。
軒前兩腋,皆疊嶂環列,對面寬平如砥,芙蓉十裡,秔稻千頃,皆在目中。
○遊西山四 玉泉山距都門可三十裡許,出香山寺數裡,至山麓,罅泉流彙于澗,湛湛淡人心胸。
至華嚴寺,寺左有洞曰翠華,有石床可憩息。
題詠甚多,莓漬不可讀。
又有石洞在山腰,若鼠穴,道甚險。
一樵兒指曰:「此洞有八百歲老僧。
」從者棄行李,争往觀,呵之不能止。
及返,餘問:「果有老僧否?」曰:「僧有之,然年止四五十。
」乃知樵兒妄語耳。
寺北石壁甚巉,泉噴出其下,作裂帛聲,故名裂帛泉。
有亭可望西湖,故名望湖。
○遊西山五 餘與伯典觀裂帛泉畢,将行。
餘指東一山問寺僧,答雲甕山。
餘誤記石經洞在此,偕伯典探焉。
度橋而南,人家傍山,小具池亭。
桔槔鋤犁,鹹置垣下。
西湖當前,水田棊布,酷似江南風景。
既至山下,僅一敗寺,破屋頹垣,扁曰圓靜。
一僧作禮甚恭。
予問:「石經無恙否?」僧茫然不能對。
乃共伯典辟寺後扉,蹑山巅。
頑石縱橫,無複所謂石經者。
僧舍中殘石斷碣,悉經爬搜。
有一石類磬,疑洞中物,相與嗟歎,久之始歸。
暇日,偶檢<遊名山記>,石經藏小西天,非甕山也。
不覺失笑。
○戒壇山一 戒壇山,西山幽邃處。
入山二十餘裡,始見山門。
有高閣,可望百裡。
渾河一帶,晶晶檻楯間。
閣後有軒,庋岩上。
出軒右行
午後風定,依沙河岸而西,褰帷一望,蔥菁刺眼,心脾頓爽。
漸近金山石,巉岩西趨,勢若奔馬。
俄儀部王君、俞君繼至。
俞君見餘喜甚,遂同至卧佛寺。
寺宇不甚宏,兩殿各卧一佛,長可丈餘。
其一滲金甚精。
門西有石盤,方廣數丈,高亦稱是,無纖毫刓缺。
上創觀音堂,前餘石丈許,周以欄楯。
諸公趺坐檻前,忽聞足底作叱叱聲,又類爆豆。
予钿尋之,乃石盤下有小窦出泉,淙淙琤琤,下擊石底。
遂命童子取泉,啜一盞而行。
○遊西山二 自觀音堂下,穿疏木中,數度石澗,趾漸高。
茆屋石垣,蕭然村巷。
巷盡,見朱門碧澗,是為碧雲澗,深丈餘,作琴瑟響。
堂殿依山,從夷入危,曆數百級,乃登佛殿。
然苦宮室蔽虧,不堪遠矚。
登中貴墳垣,乃及山腰。
從上望都城,睥睨可數。
複下觀卓錫泉,泉瀉小石澗,東西流注方池。
後有亭,旁有洞,池前為柏垣,垣外竹可一畝,炎日飒飒生寒。
泉伏流其間,至香積廚,以手掬飲,清冷徹肌。
殿前甃石為池,金鲫萬頭,翕忽水面,投以胡餅,唼咂有聲。
夜與俞汝成諸公飲法堂右軒,劇談至丙夜。
汝成與餘分榻而卧,訊餘近日所得。
餘曰:「貿貿如昨,第稍覺昨非耳。
」又問:「元神與思慮神,是一是二?」餘曰:「元神、思慮神總是影子。
元神屬靜,思慮屬動,既落動靜二相,便是陰界根塵中物。
故玄門所寶為極則,正禅家所謂重厚昏沈也。
」汝成颔之。
○遊西山三 宿碧雲之次日,栉罷即繞山麓南行。
垣内尖塔如筆,無慮數十。
塔色正白,與山隈青霭相間,旭光薄之,晶明可愛。
南望朱碧參差,隐起山腰,如堆粉障。
道者曰:「此香山寺也。
」寺南一山,松蘿竹柏,交羅密蔭,獨異他山。
行度橋下,魚朱黑二種,若遊空中。
觀已,拾級而上,級十倍碧雲。
佛殿甚闳壯,大抵西山蘭若,碧雲、香山相昆季。
碧雲鮮,香山古;碧雲精麗,香山魁恢。
餘笑語同遊:「若得碧雲為卧室,香山為酒樓,豈羨化樂天宮哉!」殿檻外兩山環擁,遠望一亭踞山半。
餘色動,遂拉俞君、李君、王君,穿磴道可二裡,始至亭。
亭曰「流憩」,下視寺垣,如堕深壑。
餘仰視山巅,尚插雲霄。
少憩,予賈勇複登,俞君從。
石屑确确拒足,十步一息。
有眠牛正黑色,餘取松根叩之,铿然鳴吼。
又數裡,達絕頂,俯視垣外,人尺許,馬如羊,左右諸山俱若屏息環衛者。
山外北向,層層峰巒,奮迅而出。
西望杳杳,有水如白玉玦,疑是桑幹河。
俞君謂此奇甚,恨不能作蘇門嘯,令萬岩答響耳。
忽山下炮聲振林谷,如迅雷。
餘大笑,此孫登嘯聲也。
坐食頃,俞君思得酒佐倦。
餘曰:「此中飛鳥不到,酒安得至?」語未竟,一長須攀蘿疾登,捷若猿猱,手挈一壺。
問之,懼不答,第芒芒左右視。
蓋遊客從者,失道至此。
俞君戲語之:「我乃飛仙,可取酒供養我!」其人計不能脫,以壺跽獻,遂取壺蓋,遞飲敷巡。
探鸱夷之腹,無餘瀝矣。
下,飲來青軒。
軒前兩腋,皆疊嶂環列,對面寬平如砥,芙蓉十裡,秔稻千頃,皆在目中。
○遊西山四 玉泉山距都門可三十裡許,出香山寺數裡,至山麓,罅泉流彙于澗,湛湛淡人心胸。
至華嚴寺,寺左有洞曰翠華,有石床可憩息。
題詠甚多,莓漬不可讀。
又有石洞在山腰,若鼠穴,道甚險。
一樵兒指曰:「此洞有八百歲老僧。
」從者棄行李,争往觀,呵之不能止。
及返,餘問:「果有老僧否?」曰:「僧有之,然年止四五十。
」乃知樵兒妄語耳。
寺北石壁甚巉,泉噴出其下,作裂帛聲,故名裂帛泉。
有亭可望西湖,故名望湖。
○遊西山五 餘與伯典觀裂帛泉畢,将行。
餘指東一山問寺僧,答雲甕山。
餘誤記石經洞在此,偕伯典探焉。
度橋而南,人家傍山,小具池亭。
桔槔鋤犁,鹹置垣下。
西湖當前,水田棊布,酷似江南風景。
既至山下,僅一敗寺,破屋頹垣,扁曰圓靜。
一僧作禮甚恭。
予問:「石經無恙否?」僧茫然不能對。
乃共伯典辟寺後扉,蹑山巅。
頑石縱橫,無複所謂石經者。
僧舍中殘石斷碣,悉經爬搜。
有一石類磬,疑洞中物,相與嗟歎,久之始歸。
暇日,偶檢<遊名山記>,石經藏小西天,非甕山也。
不覺失笑。
○戒壇山一 戒壇山,西山幽邃處。
入山二十餘裡,始見山門。
有高閣,可望百裡。
渾河一帶,晶晶檻楯間。
閣後有軒,庋岩上。
出軒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