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十序類
關燈
小
中
大
○戶部侍郎王見峰七袠序
見峰王公司理吾郡時,不佞生甫四齡耳。
又十有六年,而不佞舉于鄉。
猶憶歌<鹿>之次日,全藩士進大中丞戟門下,入而再拜,起侍兩楹。
不佞從旁窺中丞公,風貌棱棱,顧盼雄毅,須鬒面澤,可三十許歲人。
及出,而同郡二三子相告,此我輩兒時所見王司理者也。
不佞驚詫,歲月久矣,而豐儀若此乎?蓋又十有六年,而不佞得晤公仲子太仆君,乃知公容鬓履啖,不異開府楚中時。
夫自公司理以至于今,幾四十年,不佞于其間孩而丱,丱而弱冠,弱冠而壯齡,日化月遷,二毛且逼之矣。
而公獨無改于疇昔,豈非異人乎! 太仆公又為餘言,公往夢一仙,羽衣而短,授公丹訣;旦日出訪友人,其壁懸軸大肖。
而歸裡之明年,命工镕故開府時所有銅拳,鑄為器。
食頃,冶人失聲驚走,公就視,則二拳堕地,牝牡相合成山焉。
有岫有岩,有洞有壑,有鸾鶴,壽星中踞,群真環列。
循其巅,則金母坐而仙姬侍。
後有洞,大士入定其中,所現仙靈,指趾肖生,雖雕镂不能及。
此尤絕幻怪不可解。
或曰:王公本抱仙骨,故感異征耳。
餘謂不然。
<列仙傳>中旌陽最顯,當其擇日具壇,拜伏湛母,受丹訣時,宜有幽淼奇秘之論。
乃當時所為殷勤付囑,不過娓娓闡明孝道已耳。
及考旌陽積功行,亦惟去貪除煩,勸率邑民,無絕詭者,則王公之所繇能駐丹顔、感異征者,可推已。
初王公為司理時,奉太淑人往。
太淑人呼公前曰:「理官操三尺,關生命續斷,孺子戒之。
」公跽受教。
公每有所全活,則太淑人為加餐,以故公精思為囚求一生罅,至廢眠食,曰:「吾借手平反,加膝下餐飯也。
」無何,給事省中,太淑人時舉忠厚正直為訓。
公每起草,辄思及親語。
後晉鴻胪,久不調;當晉開府,又數遜僚友。
久之,乃出撫湖廣,入佐計部考績,公父母俱荷恩綸,乃慨然歎曰:「吾今庶幾能榮親矣。
然久宦離膝下,安親謂何?」遂拂衣東歸,日侍太夫人。
且聞公定省之暇,辄阖扉趺坐一小閣,閣僅容膝,而冬夏不易,豈其垂簾壁觀耶!其為旌陽與否未可知,然觀公之孝行笃至,而又多世外之緣,吾疑其必有合也。
公今年正七袠,而太仆君征及蕪文侑觞,遂持此說為公壽,蓋說齋固莫辯于仙矣。
○通州刺史吳淮浦考績序 刺史于古為諸侯,唐制不曆刺史,不得任侍郎列卿。
至宋猶分命朝臣出典州郡,蓋其重也。
今刺史名領數縣,然催科簿書,與縣令所治,固不甚異。
其上為郡太守,為藩臬諸大夫,左維臂,右桎足,俛首跽拜之不暇,而刺史之體始輕。
通雖稱州,然無藩臬諸大夫連制其上,而俨然稱上官者獨府耳,府又大京兆,号列卿,則刺史所應俯首跽拜之人蓋鮮矣。
故他州之體輕,而通猶然重也。
雖然,他州距都門遠者,無慮萬裡,其操履辦治,或可饬可藏。
而通去辇毂下,為裡僅四十,即畿輔州邑,無近于此者。
衆目灼而曹耳聽,如百千燈重重照映,形貌色象,其将焉遁,是刺史之難莫通難也。
青門之輪蹄,發此而後散;四方之舟車,集此而後入。
往來相錯如織矣。
官斯地者,整驺于陸,又将戒徒于水;饬廚于東,又将授餐于西。
即每飯意馳于郭外,而枕席之間,夢境猶雜乎手闆耳。
是刺史之勞,莫通勞也。
夫至難且勞,其勢宜不能精于民事。
乃吳君頗獨精于民事,豈其才谞知慮,果有殊絕俦伍者乎?非也。
人莫不有才谞,亦複不乏知慮,所用殊耳。
不善用者,以其才谞專工送迎,以其知慮單防譏毀。
故才谞與知慮不得不耗竭,耗竭則不得不略于民事。
乃善用者不然,送迎有定體,毀譽有定數。
約之于禮,委之于數。
其心常暇,其神常适,則其才谞知慮,不得不有餘。
有餘則雖欲不專用諸民事,胡可得哉! 今吳君處耳目森列之地,有毀譽足以耗知;當水陸畢會之鄉,有送迎足以耗才。
而于民事甚辦,稽所興除,悉當利害;洪細畢舉,訟理政平。
怡然若刺閑僻之州,而無纖微倥偬淩遽之态。
倘不佞所謂善用其才谞知慮者耶!夫州邑莫重畿服,而通為運道之咽喉,尤重之重者。
程功骘勞,誰先通刺史哉!吳君第勉俟之。
○賀邑鄒太孺人節壽序 鄒自莊簡公出為名臣,姓始大。
公為人寬厚深沈,無峭厲刻薄之氣,其子孫三傳益蕃,先輩規範,于今不廢。
皆褒衣緩步,譚詩說禮,以邑他姓視之,真如烏衣巷之王、謝矣。
而其流風餘教,又有不盡遵于男子,而實能行之于閨閣者,則公曾孫金吾君母太安人是也。
太安人名家子,少為大姓冢婦,上事尊章,謹司管鑰。
相夫子,佐焚膏。
人家兄弟,多至十餘人易争,妯娌為尤;少不協,日軋軋如噪鴉。
而太安人處以含默溫良,故終無間言。
予季父嬸氏,即太安人妹,亦淳笃,絕不省忌妒,其婉娈略同,大約性生也。
金吾君早失怙,太安人
又十有六年,而不佞舉于鄉。
猶憶歌<鹿>之次日,全藩士進大中丞戟門下,入而再拜,起侍兩楹。
不佞從旁窺中丞公,風貌棱棱,顧盼雄毅,須鬒面澤,可三十許歲人。
及出,而同郡二三子相告,此我輩兒時所見王司理者也。
不佞驚詫,歲月久矣,而豐儀若此乎?蓋又十有六年,而不佞得晤公仲子太仆君,乃知公容鬓履啖,不異開府楚中時。
夫自公司理以至于今,幾四十年,不佞于其間孩而丱,丱而弱冠,弱冠而壯齡,日化月遷,二毛且逼之矣。
而公獨無改于疇昔,豈非異人乎! 太仆公又為餘言,公往夢一仙,羽衣而短,授公丹訣;旦日出訪友人,其壁懸軸大肖。
而歸裡之明年,命工镕故開府時所有銅拳,鑄為器。
食頃,冶人失聲驚走,公就視,則二拳堕地,牝牡相合成山焉。
有岫有岩,有洞有壑,有鸾鶴,壽星中踞,群真環列。
循其巅,則金母坐而仙姬侍。
後有洞,大士入定其中,所現仙靈,指趾肖生,雖雕镂不能及。
此尤絕幻怪不可解。
或曰:王公本抱仙骨,故感異征耳。
餘謂不然。
<列仙傳>中旌陽最顯,當其擇日具壇,拜伏湛母,受丹訣時,宜有幽淼奇秘之論。
乃當時所為殷勤付囑,不過娓娓闡明孝道已耳。
及考旌陽積功行,亦惟去貪除煩,勸率邑民,無絕詭者,則王公之所繇能駐丹顔、感異征者,可推已。
初王公為司理時,奉太淑人往。
太淑人呼公前曰:「理官操三尺,關生命續斷,孺子戒之。
」公跽受教。
公每有所全活,則太淑人為加餐,以故公精思為囚求一生罅,至廢眠食,曰:「吾借手平反,加膝下餐飯也。
」無何,給事省中,太淑人時舉忠厚正直為訓。
公每起草,辄思及親語。
後晉鴻胪,久不調;當晉開府,又數遜僚友。
久之,乃出撫湖廣,入佐計部考績,公父母俱荷恩綸,乃慨然歎曰:「吾今庶幾能榮親矣。
然久宦離膝下,安親謂何?」遂拂衣東歸,日侍太夫人。
且聞公定省之暇,辄阖扉趺坐一小閣,閣僅容膝,而冬夏不易,豈其垂簾壁觀耶!其為旌陽與否未可知,然觀公之孝行笃至,而又多世外之緣,吾疑其必有合也。
公今年正七袠,而太仆君征及蕪文侑觞,遂持此說為公壽,蓋說齋固莫辯于仙矣。
○通州刺史吳淮浦考績序 刺史于古為諸侯,唐制不曆刺史,不得任侍郎列卿。
至宋猶分命朝臣出典州郡,蓋其重也。
今刺史名領數縣,然催科簿書,與縣令所治,固不甚異。
其上為郡太守,為藩臬諸大夫,左維臂,右桎足,俛首跽拜之不暇,而刺史之體始輕。
通雖稱州,然無藩臬諸大夫連制其上,而俨然稱上官者獨府耳,府又大京兆,号列卿,則刺史所應俯首跽拜之人蓋鮮矣。
故他州之體輕,而通猶然重也。
雖然,他州距都門遠者,無慮萬裡,其操履辦治,或可饬可藏。
而通去辇毂下,為裡僅四十,即畿輔州邑,無近于此者。
衆目灼而曹耳聽,如百千燈重重照映,形貌色象,其将焉遁,是刺史之難莫通難也。
青門之輪蹄,發此而後散;四方之舟車,集此而後入。
往來相錯如織矣。
官斯地者,整驺于陸,又将戒徒于水;饬廚于東,又将授餐于西。
即每飯意馳于郭外,而枕席之間,夢境猶雜乎手闆耳。
是刺史之勞,莫通勞也。
夫至難且勞,其勢宜不能精于民事。
乃吳君頗獨精于民事,豈其才谞知慮,果有殊絕俦伍者乎?非也。
人莫不有才谞,亦複不乏知慮,所用殊耳。
不善用者,以其才谞專工送迎,以其知慮單防譏毀。
故才谞與知慮不得不耗竭,耗竭則不得不略于民事。
乃善用者不然,送迎有定體,毀譽有定數。
約之于禮,委之于數。
其心常暇,其神常适,則其才谞知慮,不得不有餘。
有餘則雖欲不專用諸民事,胡可得哉! 今吳君處耳目森列之地,有毀譽足以耗知;當水陸畢會之鄉,有送迎足以耗才。
而于民事甚辦,稽所興除,悉當利害;洪細畢舉,訟理政平。
怡然若刺閑僻之州,而無纖微倥偬淩遽之态。
倘不佞所謂善用其才谞知慮者耶!夫州邑莫重畿服,而通為運道之咽喉,尤重之重者。
程功骘勞,誰先通刺史哉!吳君第勉俟之。
○賀邑鄒太孺人節壽序 鄒自莊簡公出為名臣,姓始大。
公為人寬厚深沈,無峭厲刻薄之氣,其子孫三傳益蕃,先輩規範,于今不廢。
皆褒衣緩步,譚詩說禮,以邑他姓視之,真如烏衣巷之王、謝矣。
而其流風餘教,又有不盡遵于男子,而實能行之于閨閣者,則公曾孫金吾君母太安人是也。
太安人名家子,少為大姓冢婦,上事尊章,謹司管鑰。
相夫子,佐焚膏。
人家兄弟,多至十餘人易争,妯娌為尤;少不協,日軋軋如噪鴉。
而太安人處以含默溫良,故終無間言。
予季父嬸氏,即太安人妹,亦淳笃,絕不省忌妒,其婉娈略同,大約性生也。
金吾君早失怙,太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