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刻叢編巻十四

關燈
唐胡季良纂正書無姓名太和八年立【複齋碑録】 唐立呉文皇帝廟碑 唐胡季良撰淩渭書太和八年立【複齋碑録】 唐智者大師靈塔題 太和九年四月二十八日【複齋碑録】 唐安公令嫔呉夫人墓志 唐處士胡季良述并書太和九年五月【複齋碑録】 唐重模幹祿字書 開成四年刺史楊漢公以舊本訛缺重模刻石并為記附于碑後今其本比顔魯公所刻差完可以備用【集古録目】 眞卿所書乃大厯九年刻石至開成中遽已訛缺漢公以為一二工人用為衣食之業故模多而速損者非也蓋公筆法為世楷模而字書辨正僞謬尤為學者所資故當時盛傳于世所以模多爾豈止工人為衣食業耶今世所傳乃漢公模本而大厯眞本以不完遂不複傳故餘并録二本并藏之亦欲俾覽者知模本之多失眞也【集古録】 歐陽文忠言楊漢公謂此書以工人用為衣食之業故模多而損速者非也蓋魯公筆法為世楷模而字書辨正僞謬尤為學者所資故當時盛傳于世所以摹多爾豈止工人為衣食業耶此論甚善但雲漢公模本多失眞則不然今觀此書精隐勁媚殊得顔眞楊自以為不差纎毫信矣然文忠又雲幹祿之注持重舒和而不局促餘輙易之曰持重而不局促舒和而含勁氣乃盡魯公之筆意也【柬觀餘論】 唐新造白蘋洲五亭記 唐白居易撰馬缵正書開成四年十月立【金石録】 唐範處士妻蔡氏墓志 鄉貢進士李矩撰大中二年【諸道石刻録】 唐文宣王新廟碑 唐鄭言撰并書篆額大中三年【複齋碑録】 唐魯府君墓志 大中四年【諸道石刻録】 唐陸文正墓志 長男肱撰并正書大中十一年三月【複齋碑録】 唐處士馮湍妻金夫人墓志 大中十二年十二月【複齋碑録】 唐姚華妻蔣夫人墓志 大中十四年九月【複齋碑録】 唐報德寺新建尊勝寶幢記 唐蕭徴撰張時暕正書鹹通四年四月十六日記在長興【複齋碑録】 唐重置興國寺冥陽齋社記 沙門簡章述并書篆額鹹通四年癸未八月十九日立在烏程【複齋碑録】 唐尊勝經 唐于僧翰小字八分書鹹通五年【諸道石刻録】 唐烏墩市古山索靖王廟碑 唐朱宏撰并書呉晔篆額鹹通十三年歲在壬辰四月立【諸道石刻録】 唐李府君墓志 鹹通十四年五月【複齋碑録】 唐三祖信心銘 沙門師立述沈鹹正書并篆額幹符五年正月三十日【諸道石刻録】 唐渤海高君妻彭城劉氏墓志 幹符六年在德清【複齋碑録】 唐資聖寺宣和尚塔銘 沙門蘊讓述楊光中正書陳漢溫八分書額光啟三年九月日葬【複齋碑録】 唐尉衞少卿沈公升仙廟碣 唐于景休撰行書光啟三年六月六日記【複齋碑録】 唐烏程縣修建廨署記 唐布衣楊夔撰并正書南嶽道士張【阙】賢篆額幹甯三年正月七日建【複齋碑録】 唐安定胡應夫人清河張氏墓志 唐于景本撰正書天複四年正月【複齋碑録】 唐大悲咒加句尊勝咒 天複四年【諸道石刻録】 唐勅書褒戰功記 篆額行書【諸道石刻録】 刺史李師悅碑 鐘離賔墓志 顧渚山杜牧楊漢公題名 三碑諸道石刻録 常州 【春秋屬呉戰國屬越後屬楚秦漢屬防稽郡東漢屬呉郡晉大康二年屬毘陵郡惠帝改曰晉陵郡宋齊梁陳因之隋平陳郡廢置常州大業初州廢置毘陵郡唐武徳三年複置常州天寶元年曰晉陵郡後複曰毘陵皇朝因之今縣四 晉陵 武進 無錫 宜興】 漢許司農夫人劉氏碑 司農夫人碑漢太尉許戫之室也首行有标題之文石已刓剝所存數十百字其漫漶者強半惟次行獨全故知其姓劉氏而為山隂之人其辭惟數句可讀如雲本性純淑非禮不行其孫息盈房而已其雲德配士列任似者以似為姒也字畫多雜篆體所書以字全類孔宙碑其為他偏旁多與故民呉公碑中山相薛君題額相類應劭漢官儀所載三公孝靈時有呉郡陽羨許戫李轶漢紀光和四年戫以衞尉代劉寛為太尉今許氏兩墓皆在宜興而此碑猶在夫人冢旁呉處厚青箱雜記雲宜興有許戫廟其碑許劭所作唐開元中諸孫重刻碑隂有八字雲談馬砺畢王田數七徐延休讀之曰談馬即言午言午許字砺畢必石卑石卑碑字王田乃千裡千裡重字數七是六一六一立字今其殘碑才有數十字其間載許君自司農遷衞尉此文稱劉氏為司農夫人則銘墓時許猶未為衞尉也其碑在光和之前無疑臨川王厚之雲其友陽羨邵偉嘗泛舟過許氏叢冢見水濵一石舉而察之則許君殘碑也邵遂載以歸厚之字順伯樂古多聞山隂石台鄉亦佳士相與搜奇怪埤助此書為多【續】 許氏先君祖诔 許氏先君祖诔額大字作一行下并無一字存在宜興【複齋碑録】 呉國山封禅碑 在宜興世謂之囤碑【諸道石刻録】 不着撰人名氏呉中書東觀令史立信中郎将蘇建篆歸命侯天冊元年得玉玺于呉興文曰呉眞皇帝遂改明年元為天玺刋石告禅于國山之隂其所述瑞應凡千有二百餘事【集古録目】 呉國山碑者孫皓天冊元年禅于國山改元天玺因紀其所獲瑞物刋石于山隂是歲晉鹹甯元年後五年晉遂滅呉以皓昏虐其國将亡而衆瑞并出不可勝數後世之言祥瑞者可以鑒矣【集古録】 其前叙孫皓即位以後郡國祥瑞凡千餘言其後雲乃以涒灘之歲欽若昊天月正華元郊天祭地紀号天玺又雲丞相沈太尉璆大司徒燮大司空朝等以為今衆瑞畢至三表納貢九垓八埏無不被澤率按典繇宜行禅禮紀勒天命遂于呉興國山之隂告祭刋石以對揚幹命廣報坤德按皓以丙申歲改元天玺碑言涒灘之歲是也皓淫虐無道人神憤疾而羣臣方稱述瑞贊頌功德蓋刻石後四年遂為晉所俘矣【金石録】 晉樂毅論 石在故高紳學士家紳死家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閱或模傳其本其家秘藏之漸為難得後其子弟以眞石質錢于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今無複有本矣益為可惜也後有甚妙二字吾亡友聖俞書也【集古録】 石本舊藏高紳學士家集古録雲身死其子弟以石質錢于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非也元祐間餘侍親官徐州時故郎中趙竦被防開呂梁洪挈此石随行已斷裂用木為匣貯之竦尤珍惜親舊有求墨本者必手摹以遺之竦沒今遂不知所在【金石録】高紳為湖北轉運史道中聞砧聲清遠因得此本于其覆而已斷裂矣遂載以歸完理緝綴椟以木箱所可辨者如此後世之傳布皆止于海字則其碎而不可緝者良可惜也【李之儀】 樂毅論石刻有二本其一元豐初呉人得其石于太湖水中石缺過半背面皆有刻面十三行背六行後題永和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書賜官奴其上書異僧權即梁人朱異徐僧權也又有草書兩行雲知足下行至呉念遠離不可居叔當西爾今十七帖中亦有此一帖然不可居三字亦已缺不全後有小字一行雲太和六年勒畢太和唐文宗年号疑若唐?度兄弟所摹蓋其字勢甚??度書故也其一即周越法書苑所記高紳學士得其石于秣陵井中者是也凡二十九行石缺一角後兩行隻有最下一字至海字止紳之子安世死于呉其家以石質錢因沒入州民錢氏石已破為數片以鐵束之當官者每令摹拓錢氏厭之绐言比失火焚毀矢熙甯中呉大饑疫吾姻家趙子立以黃金貿得之子立每欲摹本必躬濡紙傅石以綿帛漬墨拓之自此雖權勢皆不可得向之傳于人者益寶之矣或以為舊傳樂毅論乃右軍親書于石其後石入昭陵朱梁時溫韬得之複傳人間即高氏本是也又按張彥遠法書要録記智永雲樂毅論者正書第一梁世摹出天下珍之蕭阮之徒莫不臨學又褚遂良記貞觀十二年内出樂毅論是王右軍眞迹令直宏文館馮承素模冩賜長孫無忌等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并筆精妙備盡楷則又書譜雲太平公主愛樂毅論則天與之以織成錦袋盛之主敗籍沒鹹陽妪竊舉袖中吏覺妪投之竈中不可複得而考此數者之說未審孰是而子立所得高氏本字勢竒絶非右軍親書于石亦摹眞迹而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