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集序跋
關燈
小
中
大
鈔本跋(蕭跋)
刊本序(一)
刊本序(二)
刊本跋
鈔本跋(蕭跋)
田間先生所著「詩學」、「易學」、「莊屈合诂」及「詩集」二十八卷、「文集」三十卷,均康熙二、三十年間昆山徐氏助資雕版蘇州,先生躬自督工雠校,皆行于世。
惟「藏山閣集」二十卷,據先生與廖明府書,亦曾付梓;然未見人間藏有印本。
惟二十年前,于先生族裔香圃茂才家見之,乃其大父白渠先生手鈔也。
前十四卷為古今體詩,内分「過江集」二卷、「生還集七卷」、「行朝集三卷」、「失路吟」「行腳詩」各一卷;起崇祯十一年(戊寅)、迄順治八年(辛卯),凡一千零五十六首。
卷十五至二十為書、疏、議、論及紀事、雜文,共二十五首(今刻「文存」,另分六卷)。
是集諸詩,皆紀出處時事,無意求工;而聲調流美、詞采煥發,自中繩墨。
虞山錢宗伯撰「吾炙集」,特多著錄。
先生「生還集」自叙雲:『所拟樂府以新事諧古調,本諸弇州新樂府,自謂過之。
五言詩,遠宗漢、魏,近間有取乎沈、謝,誓不作陳、隋一語;唐則惟杜陵耳。
七言詩及諸近體篇章尤富,皆欲出入于初、盛之間;間有為中、晚者,亦斷非長慶以下比:此生平詩學之大概也』。
其書、疏、議、論、書牍,皆論明季時政;雜文,皆紀南渡時事:皆有關于文獻。
生平經世之略,亦可于此見矣。
光緒己醜三月,桐城蕭穆。
刊本序(一) 「藏山閣文存」六卷、「詩存」十四卷、「田間尺牍」三卷,桐城錢飲光先生遺着,同邑蕭氏所庋之鈔本也。
猶憶幼時讀方望溪文集,即稔先生為勝朝耆舊,與杜于皇輩同以詩名。
其後複于國初諸家集中,雜觸雜受,以得先生之言行。
已而于吳中獲見先生「易學」,知其演倪、黃緒餘,為治「易」者别宗。
先生暮年,嘗躬至吳會刊所著詩文全集,鬻諸市以自供;故其緻王節安書,有「拙作付坊間,何法得推行」等語。
然則此椠當為先生刻全集時所自芟存之别本。
蓋其中多據事直書,且有忌諱語,易罹文網故也。
先生少有聲聞,為當時江表諸布衣之一,與方密之諸人友善。
明都既覆,福王由崧為馬士英擁立于南京;阮大铖以閹黨久锢之餘,竟援馬起用,挾「南都防亂檄」之憾,修怨東林,黨禍甚熾;羼先生名于黨籍,名捕四出;先生乃亡命三吳,幸免。
俄而南京破,福王被執,先生因佐嘉善錢■〈扌秉〉起義兵。
■〈扌秉〉,故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也;顧不崇朝,遇戰即敗死,先生又幸免。
會閩中立唐王聿鍵,間關赴之。
至則早為黃漳浦所薦;谒選,授推官,得吉安。
值疆臣已前舉人題補矣,乃改授延平。
未幾閩破,粵中立桂王由榔,先生複度嶺走粵。
連上二疏,請急經營江西以圖恢複中原,引兩漢關中、河内為喻。
其言鹹中曆物之意,關于當時存亡大計至切;顧竟不見用。
會集投奔諸臣廷試,先生得庶吉士、翰林院教習。
居粵二年,親見武夫悍恣、綱紀陵夷,大勢已去,不可複為;重以孫可望挾封事起,内潰之勢尤岌。
先生乃引歸,遂以文學著述終老,克享大年:此其生平之大略也。
嘗謂明室之亡,讵非人謀之不臧耶?懷宗舊勞于外,習知天下險易、民生息耗,又複懷澄清之志,宜有撥亂反正之功矣。
然因偏愎自用、好行小慧,以操切之術行政,遂為溫、周諸奸所挾持,終其身末由覺悟;而當時賢人君子,則被殺逐、遭廷杖者接踵不絕,求跂息之安而不得。
迨至國破之餘,諸王踵起,救死不暇;猶搧黨锢之餘波,棄大謀而安晏毒。
其時朝臣、鎮将,又颠倒于恩雠我爾之痼見。
弘光短祚,僅為宵人傀儡;其餘小腆殘臘,且蹙蹙于悍将驕卒之手,生息于其肘腋,雖欲蕲存,抑胡可得!顧今夷考其世,當時牧相百僚,實多貞幹練事之人,皆中屏藩之選;下至裡闬之士,懷忠信、笃道義,匹夫匹婦臨危不改而緻命遂志者項背相續,絕非曆代末葉所及。
本朝入關定鼎,
惟「藏山閣集」二十卷,據先生與廖明府書,亦曾付梓;然未見人間藏有印本。
惟二十年前,于先生族裔香圃茂才家見之,乃其大父白渠先生手鈔也。
前十四卷為古今體詩,内分「過江集」二卷、「生還集七卷」、「行朝集三卷」、「失路吟」「行腳詩」各一卷;起崇祯十一年(戊寅)、迄順治八年(辛卯),凡一千零五十六首。
卷十五至二十為書、疏、議、論及紀事、雜文,共二十五首(今刻「文存」,另分六卷)。
是集諸詩,皆紀出處時事,無意求工;而聲調流美、詞采煥發,自中繩墨。
虞山錢宗伯撰「吾炙集」,特多著錄。
先生「生還集」自叙雲:『所拟樂府以新事諧古調,本諸弇州新樂府,自謂過之。
五言詩,遠宗漢、魏,近間有取乎沈、謝,誓不作陳、隋一語;唐則惟杜陵耳。
七言詩及諸近體篇章尤富,皆欲出入于初、盛之間;間有為中、晚者,亦斷非長慶以下比:此生平詩學之大概也』。
其書、疏、議、論、書牍,皆論明季時政;雜文,皆紀南渡時事:皆有關于文獻。
生平經世之略,亦可于此見矣。
光緒己醜三月,桐城蕭穆。
刊本序(一) 「藏山閣文存」六卷、「詩存」十四卷、「田間尺牍」三卷,桐城錢飲光先生遺着,同邑蕭氏所庋之鈔本也。
猶憶幼時讀方望溪文集,即稔先生為勝朝耆舊,與杜于皇輩同以詩名。
其後複于國初諸家集中,雜觸雜受,以得先生之言行。
已而于吳中獲見先生「易學」,知其演倪、黃緒餘,為治「易」者别宗。
先生暮年,嘗躬至吳會刊所著詩文全集,鬻諸市以自供;故其緻王節安書,有「拙作付坊間,何法得推行」等語。
然則此椠當為先生刻全集時所自芟存之别本。
蓋其中多據事直書,且有忌諱語,易罹文網故也。
先生少有聲聞,為當時江表諸布衣之一,與方密之諸人友善。
明都既覆,福王由崧為馬士英擁立于南京;阮大铖以閹黨久锢之餘,竟援馬起用,挾「南都防亂檄」之憾,修怨東林,黨禍甚熾;羼先生名于黨籍,名捕四出;先生乃亡命三吳,幸免。
俄而南京破,福王被執,先生因佐嘉善錢■〈扌秉〉起義兵。
■〈扌秉〉,故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也;顧不崇朝,遇戰即敗死,先生又幸免。
會閩中立唐王聿鍵,間關赴之。
至則早為黃漳浦所薦;谒選,授推官,得吉安。
值疆臣已前舉人題補矣,乃改授延平。
未幾閩破,粵中立桂王由榔,先生複度嶺走粵。
連上二疏,請急經營江西以圖恢複中原,引兩漢關中、河内為喻。
其言鹹中曆物之意,關于當時存亡大計至切;顧竟不見用。
會集投奔諸臣廷試,先生得庶吉士、翰林院教習。
居粵二年,親見武夫悍恣、綱紀陵夷,大勢已去,不可複為;重以孫可望挾封事起,内潰之勢尤岌。
先生乃引歸,遂以文學著述終老,克享大年:此其生平之大略也。
嘗謂明室之亡,讵非人謀之不臧耶?懷宗舊勞于外,習知天下險易、民生息耗,又複懷澄清之志,宜有撥亂反正之功矣。
然因偏愎自用、好行小慧,以操切之術行政,遂為溫、周諸奸所挾持,終其身末由覺悟;而當時賢人君子,則被殺逐、遭廷杖者接踵不絕,求跂息之安而不得。
迨至國破之餘,諸王踵起,救死不暇;猶搧黨锢之餘波,棄大謀而安晏毒。
其時朝臣、鎮将,又颠倒于恩雠我爾之痼見。
弘光短祚,僅為宵人傀儡;其餘小腆殘臘,且蹙蹙于悍将驕卒之手,生息于其肘腋,雖欲蕲存,抑胡可得!顧今夷考其世,當時牧相百僚,實多貞幹練事之人,皆中屏藩之選;下至裡闬之士,懷忠信、笃道義,匹夫匹婦臨危不改而緻命遂志者項背相續,絕非曆代末葉所及。
本朝入關定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