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船,浼代樵汲并作眼目;詢知軍門黃都爺多撥船兵、火器,系韓海道新行訓練,十分精利。
于漁船叢中,覺察伯起有異;質問,系是海道中軍官人。
禮請過船,同到日本:一則欲待官兵追及,央其分剖;一則藉此歸報國王,明非逗留——實不敢輕慢。
問渠今又何故送還伯起?稱總攝嗣位未久,每念四夷皆得自通天朝而彼獨隔絕、先世亦常列名職貢而後乃棄捐,心中時常以為恥憤。
今因送到伯起,辭氣耿介,愈仰中華人物。
始悟每年輕舟越販、峨冠進谒,或為衙門差官以求供饋、或領互市價值竟至脫騙,皆骫法奸民;使小國慕化之心有負,而天朝字小之恩不沾。
今幸撥雲見日,自願輸忱。
春信風柔,始差道友等整船送回。
至恭進表文,經沈參将谕以「不合體式」,願帶繳回矣。
問渠何故侵奪琉球,使吏治其土宇?稱系薩摩酋陸奧守恃強擅兵,稍役屬之;今歲輸我王,不過銀米三千。
收利幾何而不忍割出,但須轉責該島耳。
本道随谕:『汝并琉球,皆吾赦前事;當自向彼國議之』!又問渠來意何求?稱送還華官,得一公文回報——圖好體面、傳好名聲,别無他求。
但願自後鑒我倭人船衆,止是通販,不是行劫;官兵相遇,莫辄鬥殺!本道谕:『汝來西販先經浙境,乃天朝首藩也。
迤南為台山、為礵山、為東湧、為烏坵、為彭湖、為彭山,皆我閩門庭之内;豈容汝涉一迹!此外溟渤,華夷所共;窮兵芟薙,漢過不先。
汝或飄風,暫時依泊,不許無故登岸;或為曠日所誤,望山取汲,不許作意淹留!我兵各有汛地,防圉驅逐,自難弛縱。
但汝自取方便,明聲禀而速揚去可矣』!渠又請歸島啟知國主,先犯料羅、大金之人系何島商,倭則請官莅殺之國中;如唐人撥直,則差倭縛送于境上:以表效順。
本道谕:『使命往來,非疆吏所得擅議;本省奏聞發落,尚延時日。
汝船經由港澳,或招猜釁。
汝國中一動一靜,我院、道悉見悉聞;果不食言,自汝國長利也』。
旋又谕:『上年琉球來報汝欲窺占東番北港,傳豈盡妄?天朝因汝先年有交通胡惟庸之事、有擅遣宋素卿在驿哄殺之事、有誤信汪五峰頻年入寇之事,近年有平秀吉侵擾高麗之事,疑汝嫌汝,懸示通倭禁例益嚴。
其實遠嶼窮棍挾微資、涉大洋,走死骛利于汝地者,弘綱闊目,尚未盡絕。
汝若戀住東番,則我寸闆不許下海、寸絲難望過番,兵交之利鈍未分,市販之得喪可睹矣。
歸示汝主,自擇處之』!明石道友等各指天拱手,連稱「不敢!不敢」!因量賞花紅布絲,後椎牛酾酒大飨之。
仍頒布旗,大書「福建發回日本效順夷目」,俾懸桅上;給糧遣回(見「款倭詳文」)。
——錄自張燮「東西洋考」卷十二。
附錄五 (吳偉業「綏寇紀略補遺」選錄) 漳泉海寇 漳泉海寇 漳、泉海寇,起自袁進;進受撫于閩将沈有容。
進之後有李忠,亦以就撫,與進并于遼東效用。
忠之後有楊祿、楊策,祿、策之後有鄭芝龍。
芝龍,泉人也;侵漳而不侵泉。
故漳人議剿而泉人議撫,兩郡相持久不決,寇愈橫;上為之逮治巡撫朱一馮、舊撫朱欽相、總鎮俞咨臯等。
已而芝龍悔禍,降于兩廣總督熊文燦;有旨戴罪立功自贖。
餘黨蔡三七、锺六等自閩海飄至廣澳、萊蕪、馬耳澳、牛田洋,分往埭頭洋嶼、青澳等處;我師禦之,頗有斬獲。
其中李芝奇者稱最強,初由元鐘東上陸鳌、中左,為鄭芝龍所敗;繼又突大、小金門,直犯潮海,入揭陽鋪,與把總鄭廷佐力戰逼城。
知揭陽縣馮元颷率鄉兵出城外曾厝埠大戰,互有殺傷。
其時楊策已被獲于馬耳澳,惟芝奇于惠州、潮海間恣甚。
锺六老者名斌,竄而之浙,嘗以陽敗誘官軍入洋;賊■〈舟宗〉四合,總哨皆沒,甯、紹、溫、台、蘇、松在在告警。
浙撫張延登增船召兵,浙寇漸平。
廣賊劉香則又芝奇之黨,後出而更銳;犯小埕、犯長樂,再犯廣之海豐。
詭乞降,熊文燦信之。
七年四月,道臣洪雲蒸、康承祖、參将夏之本、張一傑往招之謝道山,被留。
踰年,芝龍合兵夾擊,香脅道、将出船止兵;雲蒸大呼曰:『我矢志報國,急擊勿失』!遂遇害。
香勢蹙,自焚,溺死;承祖與二将脫歸。
于是,海禍遂息。
——錄自吳偉業「綏寇紀略補遺」(下)「附紀」。
附錄六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選錄) 彭湖嶼 琉球 彭湖嶼 彭湖嶼在府(按指泉州府)東南海中,山形平衍;東西約十五裡、南北約二十裡,周圍小嶼頗多。
自府城東出海,舟行三日可至。
又有東、西二碇,亦在海中;自東碇開洋,一日夜可至。
其海水号彭湖溝水,分東西流:西達漳、泉,東達呂宋。
「海防考」:『隋開皇中,嘗遣虎贲陳棱略彭湖地。
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
居民以苦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
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牙攵〉上曆下〉耳為記。
「元志」雲:「三十六島巨細相間,坡隴相望,有七澳居其間。
大約有土無木;土瘠不宜禾稼,産胡麻、綠豆,山羊尤多。
居人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螺蛤以佐食。
土商興販以廣其利,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為泉外府。
至元末,置巡司于此」。
明初洪武五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島民叛服難信,議徙之于近郭。
二十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
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往來停泊,取水亦必經此。
嘉、隆以後,海寇曾一本等屢嘯聚為寇,官軍大舉,始讨平之。
萬曆二十年,倭犯朝鮮,哨者雲将侵雞籠、淡水;雞籠密迩彭湖,于是議設兵戍險。
二十五年,增設遊兵,春、冬汛守。
四十五年,倭入犯龍門港;遂有長戍之令,兼增沖鋒遊兵以厚其勢』。
其地環衍可二百餘裡、三十六嶼之勝,蓋清漳、溫陵二郡之門戶。
但地斥鹵、水鹹澀、常燠多風,稼穑差艱耳。
嶼之正中日娘宮嶼;從西嶼入,二十裡日茶盤、又十裡為進嶼,即娘宮嶼矣。
——波平浪息,無淜奔激射之勢;其狀如湖,因曰彭湖。
湖面寬轉可裡許,深穩可泊;遇南北風,我舟汛守皆頓其中。
夷人往往窺伺,以為窟穴。
面為案山,右為西安;今各置小城,列铳其中以為戍守,名曰铳城。
又左為風櫃,夷人嘗築铳城于此;山略高至七、八尺,夷拗其中,上壘土若雉堞。
今毀其城,仍分軍戍守,與案山、西安相犄角。
東為莳上澳、豬母落水,最當東南之沖;夷寇從東南來者,遇風辄寄泊焉。
由陸趨娘宮三十餘裡,舊有舟師戍守;今更築铳城,以防橫突。
又東南,為鎖管港、林投仔、龍門、青螺諸澳。
龍門有原泉,舊為居民聚落;萬曆四十五年倭流劫大金,所餘船突犯泊此嶼。
西為西嶼頭,正夷寇出入之道。
有果葉澳,泉甚冽可飲。
稍北為竹篙澳,又西為■〈蟲咠〉仔員,又西北為丁字門、水吼門,非乘潮,舟不得出入;今皆有水陸兵戍守。
嶼北為北山墩,有北太武,稍卑為赤嵌。
循港而進,越一澳區為鎮海港,壘城于此。
又西北,為吉貝嶼。
沿海諸山,亂石森列、港道迂曲,非練熟舵梢不能駕舟也。
又北太武與中墩稱兩太武,俱湖中最高處,便于瞭望。
娘宮稍後二裡有穩澳山,頗纡坦。
自萬曆三十七年,紅夷一舟闌入彭湖;久之,乃去。
天啟二年六月,有高文律者乘戍兵單弱,以十餘船突據彭島,遂因山為城、環海為池;破浪長驅,肆毒于漳、泉沿海一帶,要求互市欲如粵東香山澳夷例。
總兵俞咨臯者,用間移紅夷于北港,乃得複彭湖;議于穩澳山開築城基,通用大石壘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東、西、南共留三門,直北設铳台一座,内蓋衙宇、營房,鑿井一口,戍守于此以控制娘宮。
然議者謂彭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而齒寒;不特彭湖可慮,漳、泉亦可憂也。
北港蓋在彭湖之東南,亦謂之台灣。
天啟以後,皆為紅夷所據。
——錄自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九「福建」(五)。
琉球 琉球之地,在泉州府東海島中,亦在福州府之東北。
漢、魏以來,不通中華。
隋大業三年,令羽騎尉朱寬入海訪求異俗,始至其國;言語不通,掠一人以歸。
明年,複令寬慰撫琉球,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
富倭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
六年,遣虎贲郎将陳棱等自義安泛海擊之;東行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句上黾〉鼊嶼,又一日至其都。
琉球王歡斯渴利兜戰敗,棱等乘勝拔其栅、殺其王,男女數千人而還。
自是曆唐至宋末,嘗朝貢。
元至正二十七年,遣使招谕琉球,不至。
其國所轄,有古米、馬齒、太平等山;東北有硫黃、葉壁、七島諸山,并隔海外不相屬。
明朝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赍诏往谕,其國率先歸附;太祖獎其忠順,賜符印、章服及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人,又許其遣子及陪臣之子來學于國學。
其國分為三:曰中山王察度、南山王承宗、北山王帕尼芝;皆遣使朝貢。
自永樂以來,其國王嗣立,皆受冊封;後惟中山朝貢不絕,其南山、北山二王俱為所并。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琉球;世子尚元邀擊,殲之。
萬曆三十七年,薩摩州倭侵琉球,其王尚甯;四十年,複國。
至今其王相仍,皆稱尚氏。
貢道,自閩縣以達于京師。
朝廷遣使,去以孟夏、來以季秋,乘風便也。
自福州梅花所開洋,七晝夜可至;自泉州彭湖島開洋,五晝夜可至。
望見古米山,即其境;東去三百裡為葉壁山。
又東即日本,恒與貿易假貸。
近國那霸首裡,并有馬市。
又有雞籠山島野夷,隔難籠淡水洋,亦謂之東番。
萬曆四十四年,倭夷脅取其地;久之,始複國。
「四夷考」:『琉球之地,僅海外一岡碛,無大聚落。
所居曰婆羅檀闊,無城郭,塹栅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而已』。
「元史」「志」載:『自彭湖而東,水漸低;近琉球者,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不回也』。
嘉靖五年,給事中陳侃使琉球,首辨其妄,因别号「大琉球」;西南則暹羅,東北則日本。
從長樂廣石出海,隐隐一小山浮雲,即小琉球也。
更南,則東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镖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
又東隅有夷,鳥語鬼形,殆非人類;或雲即毗舍那國雲。
——錄自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九「附考」。
于漁船叢中,覺察伯起有異;質問,系是海道中軍官人。
禮請過船,同到日本:一則欲待官兵追及,央其分剖;一則藉此歸報國王,明非逗留——實不敢輕慢。
問渠今又何故送還伯起?稱總攝嗣位未久,每念四夷皆得自通天朝而彼獨隔絕、先世亦常列名職貢而後乃棄捐,心中時常以為恥憤。
今因送到伯起,辭氣耿介,愈仰中華人物。
始悟每年輕舟越販、峨冠進谒,或為衙門差官以求供饋、或領互市價值竟至脫騙,皆骫法奸民;使小國慕化之心有負,而天朝字小之恩不沾。
今幸撥雲見日,自願輸忱。
春信風柔,始差道友等整船送回。
至恭進表文,經沈參将谕以「不合體式」,願帶繳回矣。
問渠何故侵奪琉球,使吏治其土宇?稱系薩摩酋陸奧守恃強擅兵,稍役屬之;今歲輸我王,不過銀米三千。
收利幾何而不忍割出,但須轉責該島耳。
本道随谕:『汝并琉球,皆吾赦前事;當自向彼國議之』!又問渠來意何求?稱送還華官,得一公文回報——圖好體面、傳好名聲,别無他求。
但願自後鑒我倭人船衆,止是通販,不是行劫;官兵相遇,莫辄鬥殺!本道谕:『汝來西販先經浙境,乃天朝首藩也。
迤南為台山、為礵山、為東湧、為烏坵、為彭湖、為彭山,皆我閩門庭之内;豈容汝涉一迹!此外溟渤,華夷所共;窮兵芟薙,漢過不先。
汝或飄風,暫時依泊,不許無故登岸;或為曠日所誤,望山取汲,不許作意淹留!我兵各有汛地,防圉驅逐,自難弛縱。
但汝自取方便,明聲禀而速揚去可矣』!渠又請歸島啟知國主,先犯料羅、大金之人系何島商,倭則請官莅殺之國中;如唐人撥直,則差倭縛送于境上:以表效順。
本道谕:『使命往來,非疆吏所得擅議;本省奏聞發落,尚延時日。
汝船經由港澳,或招猜釁。
汝國中一動一靜,我院、道悉見悉聞;果不食言,自汝國長利也』。
旋又谕:『上年琉球來報汝欲窺占東番北港,傳豈盡妄?天朝因汝先年有交通胡惟庸之事、有擅遣宋素卿在驿哄殺之事、有誤信汪五峰頻年入寇之事,近年有平秀吉侵擾高麗之事,疑汝嫌汝,懸示通倭禁例益嚴。
其實遠嶼窮棍挾微資、涉大洋,走死骛利于汝地者,弘綱闊目,尚未盡絕。
汝若戀住東番,則我寸闆不許下海、寸絲難望過番,兵交之利鈍未分,市販之得喪可睹矣。
歸示汝主,自擇處之』!明石道友等各指天拱手,連稱「不敢!不敢」!因量賞花紅布絲,後椎牛酾酒大飨之。
仍頒布旗,大書「福建發回日本效順夷目」,俾懸桅上;給糧遣回(見「款倭詳文」)。
——錄自張燮「東西洋考」卷十二。
附錄五 (吳偉業「綏寇紀略補遺」選錄) 漳泉海寇 漳泉海寇 漳、泉海寇,起自袁進;進受撫于閩将沈有容。
進之後有李忠,亦以就撫,與進并于遼東效用。
忠之後有楊祿、楊策,祿、策之後有鄭芝龍。
芝龍,泉人也;侵漳而不侵泉。
故漳人議剿而泉人議撫,兩郡相持久不決,寇愈橫;上為之逮治巡撫朱一馮、舊撫朱欽相、總鎮俞咨臯等。
已而芝龍悔禍,降于兩廣總督熊文燦;有旨戴罪立功自贖。
餘黨蔡三七、锺六等自閩海飄至廣澳、萊蕪、馬耳澳、牛田洋,分往埭頭洋嶼、青澳等處;我師禦之,頗有斬獲。
其中李芝奇者稱最強,初由元鐘東上陸鳌、中左,為鄭芝龍所敗;繼又突大、小金門,直犯潮海,入揭陽鋪,與把總鄭廷佐力戰逼城。
知揭陽縣馮元颷率鄉兵出城外曾厝埠大戰,互有殺傷。
其時楊策已被獲于馬耳澳,惟芝奇于惠州、潮海間恣甚。
锺六老者名斌,竄而之浙,嘗以陽敗誘官軍入洋;賊■〈舟宗〉四合,總哨皆沒,甯、紹、溫、台、蘇、松在在告警。
浙撫張延登增船召兵,浙寇漸平。
廣賊劉香則又芝奇之黨,後出而更銳;犯小埕、犯長樂,再犯廣之海豐。
詭乞降,熊文燦信之。
七年四月,道臣洪雲蒸、康承祖、參将夏之本、張一傑往招之謝道山,被留。
踰年,芝龍合兵夾擊,香脅道、将出船止兵;雲蒸大呼曰:『我矢志報國,急擊勿失』!遂遇害。
香勢蹙,自焚,溺死;承祖與二将脫歸。
于是,海禍遂息。
——錄自吳偉業「綏寇紀略補遺」(下)「附紀」。
附錄六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選錄) 彭湖嶼 琉球 彭湖嶼 彭湖嶼在府(按指泉州府)東南海中,山形平衍;東西約十五裡、南北約二十裡,周圍小嶼頗多。
自府城東出海,舟行三日可至。
又有東、西二碇,亦在海中;自東碇開洋,一日夜可至。
其海水号彭湖溝水,分東西流:西達漳、泉,東達呂宋。
「海防考」:『隋開皇中,嘗遣虎贲陳棱略彭湖地。
其嶼屹立巨浸中,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
居民以苦茅為廬舍,推年大者為長,以畋漁為業。
地宜牧,牛羊散食山谷間,各■〈〈牙攵〉上曆下〉耳為記。
「元志」雲:「三十六島巨細相間,坡隴相望,有七澳居其間。
大約有土無木;土瘠不宜禾稼,産胡麻、綠豆,山羊尤多。
居人煮海為鹽、釀秫為酒,采魚蝦、螺蛤以佐食。
土商興販以廣其利,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為泉外府。
至元末,置巡司于此」。
明初洪武五年,湯信國經略海上,以島民叛服難信,議徙之于近郭。
二十年,盡徙嶼民,廢巡司而墟其地。
繼而不逞者潛聚其中;倭奴往來停泊,取水亦必經此。
嘉、隆以後,海寇曾一本等屢嘯聚為寇,官軍大舉,始讨平之。
萬曆二十年,倭犯朝鮮,哨者雲将侵雞籠、淡水;雞籠密迩彭湖,于是議設兵戍險。
二十五年,增設遊兵,春、冬汛守。
四十五年,倭入犯龍門港;遂有長戍之令,兼增沖鋒遊兵以厚其勢』。
其地環衍可二百餘裡、三十六嶼之勝,蓋清漳、溫陵二郡之門戶。
但地斥鹵、水鹹澀、常燠多風,稼穑差艱耳。
嶼之正中日娘宮嶼;從西嶼入,二十裡日茶盤、又十裡為進嶼,即娘宮嶼矣。
——波平浪息,無淜奔激射之勢;其狀如湖,因曰彭湖。
湖面寬轉可裡許,深穩可泊;遇南北風,我舟汛守皆頓其中。
夷人往往窺伺,以為窟穴。
面為案山,右為西安;今各置小城,列铳其中以為戍守,名曰铳城。
又左為風櫃,夷人嘗築铳城于此;山略高至七、八尺,夷拗其中,上壘土若雉堞。
今毀其城,仍分軍戍守,與案山、西安相犄角。
東為莳上澳、豬母落水,最當東南之沖;夷寇從東南來者,遇風辄寄泊焉。
由陸趨娘宮三十餘裡,舊有舟師戍守;今更築铳城,以防橫突。
又東南,為鎖管港、林投仔、龍門、青螺諸澳。
龍門有原泉,舊為居民聚落;萬曆四十五年倭流劫大金,所餘船突犯泊此嶼。
西為西嶼頭,正夷寇出入之道。
有果葉澳,泉甚冽可飲。
稍北為竹篙澳,又西為■〈蟲咠〉仔員,又西北為丁字門、水吼門,非乘潮,舟不得出入;今皆有水陸兵戍守。
嶼北為北山墩,有北太武,稍卑為赤嵌。
循港而進,越一澳區為鎮海港,壘城于此。
又西北,為吉貝嶼。
沿海諸山,亂石森列、港道迂曲,非練熟舵梢不能駕舟也。
又北太武與中墩稱兩太武,俱湖中最高處,便于瞭望。
娘宮稍後二裡有穩澳山,頗纡坦。
自萬曆三十七年,紅夷一舟闌入彭湖;久之,乃去。
天啟二年六月,有高文律者乘戍兵單弱,以十餘船突據彭島,遂因山為城、環海為池;破浪長驅,肆毒于漳、泉沿海一帶,要求互市欲如粵東香山澳夷例。
總兵俞咨臯者,用間移紅夷于北港,乃得複彭湖;議于穩澳山開築城基,通用大石壘砌,高丈有七、厚丈有八,東、西、南共留三門,直北設铳台一座,内蓋衙宇、營房,鑿井一口,戍守于此以控制娘宮。
然議者謂彭湖為漳、泉之門戶,而北港即彭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而齒寒;不特彭湖可慮,漳、泉亦可憂也。
北港蓋在彭湖之東南,亦謂之台灣。
天啟以後,皆為紅夷所據。
——錄自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九「福建」(五)。
琉球 琉球之地,在泉州府東海島中,亦在福州府之東北。
漢、魏以來,不通中華。
隋大業三年,令羽騎尉朱寬入海訪求異俗,始至其國;言語不通,掠一人以歸。
明年,複令寬慰撫琉球,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
富倭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
六年,遣虎贲郎将陳棱等自義安泛海擊之;東行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句上黾〉鼊嶼,又一日至其都。
琉球王歡斯渴利兜戰敗,棱等乘勝拔其栅、殺其王,男女數千人而還。
自是曆唐至宋末,嘗朝貢。
元至正二十七年,遣使招谕琉球,不至。
其國所轄,有古米、馬齒、太平等山;東北有硫黃、葉壁、七島諸山,并隔海外不相屬。
明朝洪武五年,遣行人楊載赍诏往谕,其國率先歸附;太祖獎其忠順,賜符印、章服及閩人之善操舟者三十六人,又許其遣子及陪臣之子來學于國學。
其國分為三:曰中山王察度、南山王承宗、北山王帕尼芝;皆遣使朝貢。
自永樂以來,其國王嗣立,皆受冊封;後惟中山朝貢不絕,其南山、北山二王俱為所并。
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琉球;世子尚元邀擊,殲之。
萬曆三十七年,薩摩州倭侵琉球,其王尚甯;四十年,複國。
至今其王相仍,皆稱尚氏。
貢道,自閩縣以達于京師。
朝廷遣使,去以孟夏、來以季秋,乘風便也。
自福州梅花所開洋,七晝夜可至;自泉州彭湖島開洋,五晝夜可至。
望見古米山,即其境;東去三百裡為葉壁山。
又東即日本,恒與貿易假貸。
近國那霸首裡,并有馬市。
又有雞籠山島野夷,隔難籠淡水洋,亦謂之東番。
萬曆四十四年,倭夷脅取其地;久之,始複國。
「四夷考」:『琉球之地,僅海外一岡碛,無大聚落。
所居曰婆羅檀闊,無城郭,塹栅三重,環以流水,樹棘為藩而已』。
「元史」「志」載:『自彭湖而東,水漸低;近琉球者,謂之落漈——漈者,水趨下不回也』。
嘉靖五年,給事中陳侃使琉球,首辨其妄,因别号「大琉球」;西南則暹羅,東北則日本。
從長樂廣石出海,隐隐一小山浮雲,即小琉球也。
更南,則東番諸山;其人盛聚落而無君長,習镖弩、少舟楫,自昔不通中國。
又東隅有夷,鳥語鬼形,殆非人類;或雲即毗舍那國雲。
——錄自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十九「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