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綏的四“召”
關燈
小
中
大
這次是直接挂車到綏遠的,中途并不停頓。所要遊覽的雞鳴山及居庸關,都隻好待之歸來的時候了。8日8時許由清華園開車。9日10時10分到綏遠省城。沿途無可述者。唯經過白塔車站時,可望見白塔巍然屹立。此塔為遼金時所建,中藏《華嚴經》萬卷,清初尚可登覽。張鵬翩《漠北日記》雲:“七級,高二十丈,蓮花為台砌,人物鬥拱,較天甯寺塔更巍然。内藏篆書《華嚴經》萬卷,拾級而上,可以登頂。嵌金世宗時閱經人姓名,俱漢字。”今則塔已頹敗,不可登。《華嚴經》殆也已散失,無存的了。
正午,到城南古豐軒吃飯,聞此軒已曆時二百餘年;有烙甜餡餅的大鐵鍋,重至八百餘斤。下午,将行裝搬下車,到綏遠公醫院暫住。傅作義氏來談得很久,他就住在鄰宅。
10日,上午8時,乘汽車到城内各召遊覽。
錫拉圖召(一作舍利圖召)在城南,為綏遠城内最整潔的一廟。聽說,财産最多,尚可養活不少喇嘛,故不現出頹敗的樣子。還有一座廟,在召河附近,是這裡的大喇嘛夏天的避暑所在。此召,寺額名延壽寺。大殿分前後二部。前部完全是西藏式的“經堂”,為喇嘛們學經的地方,柱八,皆方形,朱紅色,又有圍樓。堂的正中,有大座椅,是活佛講經處。今日尚有破碎的哈達不少方抛在那裡。三壁都畫着壁畫,除特殊的藏佛數像外,餘皆和内地的壁畫不殊,大體皆畫釋迦佛的生平。
後部是“佛堂”,供着五尊佛,三壁都是藏經的高櫃。
殿後,有樓,似為從前藏經的地方。但現在是空着,正中供觀音,東邊供關羽。
我問看廟的人說,這廟什麼時候造的?說是明朝。
我也很疑心是明代的古廟。“經堂”的一部卻是後來添造的,它和後半部的建築是那樣的不調和。
我第一次見到這種式樣的漢藏合璧的建築。
10時,到小召,即崇福寺,蒙名巴甲召,“巴甲”就是“小”的意思,規模很宏偉,并不小。清聖祖西征時,曾駐跸在此“召”,今有紀功碑在着。
碑雲:城南舊有古刹,喇嘛拖音葺而新之,奏請寺額,因賜名崇福寺。“經堂”及佛殿的結構,和錫拉圖召相同。此“召”原由古刹改造,可證實我的“經堂”為後來新增的一說。
經堂的柱,圓形,亦作朱紅色,亦有樓圍繞之。
寺甚頹敗。蓋布施日少,喇嘛不能生活,都去而他之。
寺内藏有聖祖的甲胄一副,也是他西征時留置在寺裡的。
寺門口有小學校一所,額懸“歸綏縣第二代用小學校”,書聲朗朗。
我們進去參觀,教師不在校,學生數十人,所讀皆《百家姓》、《三字經》、《四書》、《左傳》等老書。但牆上貼着他們的窗課,除了五七言詩之外,大體都是應用的文字,像“家書”、“合同”等等。這當是很有用處的練習。這些“私塾”,其作用大約全在于此。正是應了小市民的這個需要而存在着的。
次到五塔召,即慈燈寺,在小召東南,頹敗更甚。管召者為鴉片瘾極大的人,慢吞吞走來開門。大殿無甚可觀。一般人所要參觀的,都是那所謂五塔的。塔基,圍十丈。上有五塔,皆建以煉磚,花紋雕刻極纖美。我們由黑漆漆的洞中,走了上去。可望見後街的平康裡。磚上尚附有金彩,但大部分則均已剝落。寺建于雍正五年(1727),故亦名“新寺”。
次到大召,額題“古無量寺”,周圍占地四畝餘,門口又懸“九邊第一泉”額。泉在寺前百餘步,今名玉泉井。寺的收入極少,故将前殿租給了商販,辟作共和市場。大類北平的隆福寺、蘇州的玄妙觀。
大殿裡的菩薩立像,都是細腰的,甚類大同的遼代之作,但身材太直、太闆,沒有下華嚴寺的菩薩像美麗,其制作或在元明間吧。大佛像後,有銅制的小喜歡佛一尊,視為神秘,須執燈去看。像為獰惡的喜歡佛,足踏一牛,牛下則為一女。
這所廟宇,“經堂”和佛殿的不融合的痕迹,分得最清楚,“經堂”極顯明的,可見出其為後建的。佛殿的前檐,有一半是成了“經堂”的屋頂,被擠塞在那裡,怪不調和的。後面的樓閣,也出租于商人們。一燈熒然,有人正在那裡吃鴉片煙。
這時,已經12時多了,趕快的上了汽車,赴閻偉氏的召宴。
下午3時,到民政廳,觀西太後出生處。今有亭,名懿覽。四國花木甚多,較政府為勝。
次到第一師範。觀公主府,府雖改為學校,遺物及匾額有存者。康熙寫的,有“靜宜堂”一額;公主自寫的,有“靜定長春”一額。西邊有一小屋,中尚存公主的神牌,上書“公主千歲千千歲”,及佛幡、佛經等。聞佛經即為公主生時所誦念的。公主為聖祖的姑母,康熙間,下嫁給額驸策倫敦笃。土人稱她為黑蚌公主,關于她的傳說很多。她的後人尚多,到現在,每年還派人來祭供一次。
歸時,燈火已零星的閃耀着。
睡得很早,明天一早,便要動身到百靈廟。
8月10日
正午,到城南古豐軒吃飯,聞此軒已曆時二百餘年;有烙甜餡餅的大鐵鍋,重至八百餘斤。下午,将行裝搬下車,到綏遠公醫院暫住。傅作義氏來談得很久,他就住在鄰宅。
10日,上午8時,乘汽車到城内各召遊覽。
錫拉圖召(一作舍利圖召)在城南,為綏遠城内最整潔的一廟。聽說,财産最多,尚可養活不少喇嘛,故不現出頹敗的樣子。還有一座廟,在召河附近,是這裡的大喇嘛夏天的避暑所在。此召,寺額名延壽寺。大殿分前後二部。前部完全是西藏式的“經堂”,為喇嘛們學經的地方,柱八,皆方形,朱紅色,又有圍樓。堂的正中,有大座椅,是活佛講經處。今日尚有破碎的哈達不少方抛在那裡。三壁都畫着壁畫,除特殊的藏佛數像外,餘皆和内地的壁畫不殊,大體皆畫釋迦佛的生平。
後部是“佛堂”,供着五尊佛,三壁都是藏經的高櫃。
殿後,有樓,似為從前藏經的地方。但現在是空着,正中供觀音,東邊供關羽。
我問看廟的人說,這廟什麼時候造的?說是明朝。
我也很疑心是明代的古廟。“經堂”的一部卻是後來添造的,它和後半部的建築是那樣的不調和。
我第一次見到這種式樣的漢藏合璧的建築。
10時,到小召,即崇福寺,蒙名巴甲召,“巴甲”就是“小”的意思,規模很宏偉,并不小。清聖祖西征時,曾駐跸在此“召”,今有紀功碑在着。
碑雲:城南舊有古刹,喇嘛拖音葺而新之,奏請寺額,因賜名崇福寺。“經堂”及佛殿的結構,和錫拉圖召相同。此“召”原由古刹改造,可證實我的“經堂”為後來新增的一說。
經堂的柱,圓形,亦作朱紅色,亦有樓圍繞之。
寺甚頹敗。蓋布施日少,喇嘛不能生活,都去而他之。
寺内藏有聖祖的甲胄一副,也是他西征時留置在寺裡的。
寺門口有小學校一所,額懸“歸綏縣第二代用小學校”,書聲朗朗。
我們進去參觀,教師不在校,學生數十人,所讀皆《百家姓》、《三字經》、《四書》、《左傳》等老書。但牆上貼着他們的窗課,除了五七言詩之外,大體都是應用的文字,像“家書”、“合同”等等。這當是很有用處的練習。這些“私塾”,其作用大約全在于此。正是應了小市民的這個需要而存在着的。
次到五塔召,即慈燈寺,在小召東南,頹敗更甚。管召者為鴉片瘾極大的人,慢吞吞走來開門。大殿無甚可觀。一般人所要參觀的,都是那所謂五塔的。塔基,圍十丈。上有五塔,皆建以煉磚,花紋雕刻極纖美。我們由黑漆漆的洞中,走了上去。可望見後街的平康裡。磚上尚附有金彩,但大部分則均已剝落。寺建于雍正五年(1727),故亦名“新寺”。
次到大召,額題“古無量寺”,周圍占地四畝餘,門口又懸“九邊第一泉”額。泉在寺前百餘步,今名玉泉井。寺的收入極少,故将前殿租給了商販,辟作共和市場。大類北平的隆福寺、蘇州的玄妙觀。
大殿裡的菩薩立像,都是細腰的,甚類大同的遼代之作,但身材太直、太闆,沒有下華嚴寺的菩薩像美麗,其制作或在元明間吧。大佛像後,有銅制的小喜歡佛一尊,視為神秘,須執燈去看。像為獰惡的喜歡佛,足踏一牛,牛下則為一女。
這所廟宇,“經堂”和佛殿的不融合的痕迹,分得最清楚,“經堂”極顯明的,可見出其為後建的。佛殿的前檐,有一半是成了“經堂”的屋頂,被擠塞在那裡,怪不調和的。後面的樓閣,也出租于商人們。一燈熒然,有人正在那裡吃鴉片煙。
這時,已經12時多了,趕快的上了汽車,赴閻偉氏的召宴。
下午3時,到民政廳,觀西太後出生處。今有亭,名懿覽。四國花木甚多,較政府為勝。
次到第一師範。觀公主府,府雖改為學校,遺物及匾額有存者。康熙寫的,有“靜宜堂”一額;公主自寫的,有“靜定長春”一額。西邊有一小屋,中尚存公主的神牌,上書“公主千歲千千歲”,及佛幡、佛經等。聞佛經即為公主生時所誦念的。公主為聖祖的姑母,康熙間,下嫁給額驸策倫敦笃。土人稱她為黑蚌公主,關于她的傳說很多。她的後人尚多,到現在,每年還派人來祭供一次。
歸時,燈火已零星的閃耀着。
睡得很早,明天一早,便要動身到百靈廟。
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