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環堂尺牍

關燈
以教之?”又與張人林年丈,說家叔榮齡領鄉薦後不得意,在睦州做廣文先生,有雲: “山中别時覺胸中口中有無數唱和語,而一抵家隻字全無,甚哉有家之累也。

    莼菜越人以此味壓江南,乃天台亦産之,鶴背上又帶出許多來,益惹妒矣。

    尊作細玩字字清冷,序語不敢辭,或合諸刻彙成一集,抑散珠片金,且零星現露耶,便中幸示之。

    日者所惠藤杖被相知者持去,又見所造葉笠甚佳,敢乞此二物以為山行勝具,不以我為貪否?一笑。

    ”卷五與王遂東工部雲: “壽昌在睦州,猶身中之尻,不特聲名文物兩浙所絕無,即齒苋赤米不可幸緻。

    日者攜其眷屬往,不一月而紛紛告歸,如逃寇然。

    ”卷五答鄒九一年兄雲: “奴虜披猖,闌入内地,我以七八十年不知兵之将卒當之,不特彼虎我羊,抑且羊俱附虎,如永遵二郡上自缙紳下及走卒,甘心剪發,女請為妾,子願稱臣,牽挽不放胡騎北去者四越月于茲,言之真可痛心,想老公祖亦不禁其發之欲豎也。

    ” “奉教時尚未聞虜耗也,一變而至此,較之庚戌(一六一〇)其時十倍,其破城毀邑則百倍,而我師死于鋒镝之下者亦百倍。

    内愈久而愈糜,外愈久而愈悍,中國之長技已見,犬羊之願欲益奢,此後真不知所稅駕矣。

    弟分轄東直門,正當虜沖,易章縫為韐,餐星寝露者四旬,今日始聞酋旌北指,或者奴亦厭兵乎。

    ”又一書蓋在一年後,全文雲: “城自完,以高皇帝之靈而完,非有能完之者。

    虜自去,以厭所欲而去,非有能去之者。

    ”卷四答荊璞岩戶部雲: “國家七八年不用兵,持戟之士化為弱女。

    今雖暫遠都城,而永平遵化非複我有,所恃無恐惟高皇帝在天之靈耳。

    ”卷五與馬大将軍雲: “京師十月二十七日已後事想已洞悉。

    京軍十萬,如塵羹土飯,堪擺不堪嚼。

    當事者恐撄聖人怒,欲以半為戰半為守,弟輩堅執不可,始作乘城之計。

    弟又謂乘城無别法,全恃火器,而能火器者百不得一。

    ”此蓋指崇祯十一年(一六三八)事也。

    又與黃鶴嶺禦史雲: “世廟虜警,其來其去不越十六日。

    奴初闌入時舉朝雖皇皇,料其不能久居,亦或與庚戌等,孰意蟠踞至此。

    總之白養粹等去中國則為亡虜,不去中國即得赤族,此所以牽挽不舍耳。

    ”又通傅元軒本兵雲: “江右相聞後至今又三載,榮俸及瓜,嬌莺尚坐故枝,何也?荊去家四千裡,去留都三千裡,與翁台隔越遂同化外。

    小兒書來雲,輸金大邀寬政,晉谒之下飲以羅绮,濃情眷眼俱出格外,弟何施而受此賜,感謝感謝。

    拙剃不禁遭連鬓胡,荊南何地,有舊藩又有新藩,有水客又有陸客,有部使又有内使,舊江陵一血手濺及弟衣,遂欲與之共浣,鑒湖味如蜜,欲嘗不可,奈之何哉。

    徐善伯差滿将行,喜吳金堂為之繼,尚有故鄉聲氣,不然幾孤另煞也。

    茲遣視小兒,手勒附謝。

    小兒質弱,即試未必售,山妻卧病,家間乏人,意欲稍傍宮牆即令還裡,當事者倘加羁绁,猶望翁台一言松之也,并懇。

    ”此信系寄谑庵的,說也奇怪,文字也有點像《文飯小品》中物了。

    剃發匠怕連鬓胡原是俗語,至今還有這句話,遂欲與之共浣雲雲乃點不好句讀,究竟不知道是共浣鑒湖呢,還是鑒湖味如蜜,無論如何總覺得不大容易懂。

    這兩卷書百三十六頁中有不少好文章好材料,很值得把他抄出來,若是照舊小說的說法,恐怕還會在夢裡看見有人紅袍紗帽來拜呢。

    但是,陶路叔生于明季,亂談國事,居然無妨,而且清朝也沒有找到他,列入禁書,這全是他自己的運氣,卻與我輩無幹的了。

    八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