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環堂尺牍
關燈
小
中
大
偶然得到《拜環堂文集》殘本一冊,會稽陶崇道著,存卷四卷五兩卷,都是尺牍,大約是崇祯末刻本。
我買這本破書固然是由于鄉曲之見,一半也因為他是尺牍,心想比别的文章當較可觀,而且篇數自然也多,雖然這種意思未免有點近于買蘿蔔白菜。
看信裡所說,似乎在天啟時做禦史,忤魏忠賢落職,崇祯中再起,在兵部及湖廣兩地方做官,在兩篇尺牍裡說起“石篑先叔”,可以知道他是陶望齡的堂侄,但是他的運氣似乎比老叔還要好一點,因為遍查海甯陳氏所編的《禁書總錄》不曾看見這部集名,在這裡邊講到“奴虜”的地方實在卻并不少。
陶路叔的文章本來也寫得頗好,但是我們看了第一引起注意的乃是所說明末的兵與虜的情形。
這裡可以抄引一二,如卷四複李茂明尚書雲: “天下難題至京營而極矣,亂如棼絲,兼投之荊棘叢中,敗爛如腐船,又沉入汪洋海底,自國朝來幾人能取而整理之。
是何一入老公祖手不數月,聲色不動,談笑自若,而條理井然。
去備兵營,掘狐狸之窟也,窟不難掘,而難于群狐之不号。
以糧定軍,如桶有箍,乃今片闆不能增入矣。
而糧票以營為據,不聚蟻而聚羊肉,蟻将安往。
又禁充發之弊,諸窦杜盡矣。
”又與陸鳳台尚書雲: 陶路叔的文章不知道說他是那一派好,大抵像王谑庵而較少一點古怪吧。
在這兩卷尺牍裡就有好些妙語,如卷四通張葆一巡撫雲: “記東直門答手教時五指欲堕,今且執拂驅暑矣。
日月洵易邁,然虜不以客自處,我亦不以客處虜,任其以永遵作卧榻而鼾卧自如。
朝士作高奇語,則轟然是之,作平實語則共诋以為恇怯。
不知河水合後亦能如此支吾否?而司馬門庭幾同兒戲,弟言無靈,止付長歎,想台臺所共嗟也。
”高奇語即今所謂高調,可見此種情形在三百年前已然。
又有緻毛帥(文龍)一書,說的更淋漓盡緻,今錄其一部分于下: “虜騎漸北,志在遁逃。
但飽載而歸,不特目今無顔面,而将來輕視中國益複可虞。
目下援兵雖四集,為鼠者多,為虎者少。
”又卷四答文太青光祿雲: “虜踞遵永未必無歸志,奈衿紳從叛者入胡則有集枯之虞,舍胡則有赤族之患,所以牽纏不割耳。
”又與陸鳳台尚書雲: “虜之蟠踞原非本心,無奈叛臣扣其馬首,使不得前。
此番之去謂之生于厭則可,謂之生于畏則不可。
”複李茂明尚書更簡明地說道: “猶憶為兒時從先祖于貴署,東偏書室前荔枝石大如魚舟,後園垂柏高可十尋,不識至今在否。
江右諸事約略如淺灘船獨木橋,苦無轉身地,不知粵西何如也。
”這些文字都寫得不壞,自有一種風趣,卻又不落入窠臼,以緻求新反陳,如王百穀之流那樣。
書中又有兩封信全篇均佳,卷一與天台山文心大師雲: “某五年俗吏,當奇荒之後,扶餓莩之頸而求其生不得,益覺宦途滋味淡如冰雪。
”又答許芳谷撫台雲: “當奴之初起也,彼密我疏,彼狡我拙,彼合我離,彼捷我鈍,種種皆非敵手,及開鐵一陷,不言守而言戰,不言戰而且言剿。
正如衰敗大戶仍先世餘休,久駕人上,鄰居小民窺見室中虛實,故來挑搆,一不勝而怒目張牙,詫為怪事,必欲盡力懲治之。
一舉不勝,牆垣戶牖盡為摧毀,然後緊閉門扇,面面相觑,各各相譏。
”這一個譬喻很有點兒辛辣,仿佛就是現今的中國人聽了也要落耳朵吧。
以上所說的抗清的一方面,另外還有投清的即上文所謂扣其馬首的一方面。
卷四與梅長公巡撫雲: “弟處此譬之老女欲與群少年鬥脂競粉,不特粗眉不堪細畫,亦覺宿酒不比新。
高明何
我買這本破書固然是由于鄉曲之見,一半也因為他是尺牍,心想比别的文章當較可觀,而且篇數自然也多,雖然這種意思未免有點近于買蘿蔔白菜。
看信裡所說,似乎在天啟時做禦史,忤魏忠賢落職,崇祯中再起,在兵部及湖廣兩地方做官,在兩篇尺牍裡說起“石篑先叔”,可以知道他是陶望齡的堂侄,但是他的運氣似乎比老叔還要好一點,因為遍查海甯陳氏所編的《禁書總錄》不曾看見這部集名,在這裡邊講到“奴虜”的地方實在卻并不少。
陶路叔的文章本來也寫得頗好,但是我們看了第一引起注意的乃是所說明末的兵與虜的情形。
這裡可以抄引一二,如卷四複李茂明尚書雲: “天下難題至京營而極矣,亂如棼絲,兼投之荊棘叢中,敗爛如腐船,又沉入汪洋海底,自國朝來幾人能取而整理之。
是何一入老公祖手不數月,聲色不動,談笑自若,而條理井然。
去備兵營,掘狐狸之窟也,窟不難掘,而難于群狐之不号。
以糧定軍,如桶有箍,乃今片闆不能增入矣。
而糧票以營為據,不聚蟻而聚羊肉,蟻将安往。
又禁充發之弊,諸窦杜盡矣。
”又與陸鳳台尚書雲: 陶路叔的文章不知道說他是那一派好,大抵像王谑庵而較少一點古怪吧。
在這兩卷尺牍裡就有好些妙語,如卷四通張葆一巡撫雲: “記東直門答手教時五指欲堕,今且執拂驅暑矣。
日月洵易邁,然虜不以客自處,我亦不以客處虜,任其以永遵作卧榻而鼾卧自如。
朝士作高奇語,則轟然是之,作平實語則共诋以為恇怯。
不知河水合後亦能如此支吾否?而司馬門庭幾同兒戲,弟言無靈,止付長歎,想台臺所共嗟也。
”高奇語即今所謂高調,可見此種情形在三百年前已然。
又有緻毛帥(文龍)一書,說的更淋漓盡緻,今錄其一部分于下: “虜騎漸北,志在遁逃。
但飽載而歸,不特目今無顔面,而将來輕視中國益複可虞。
目下援兵雖四集,為鼠者多,為虎者少。
”又卷四答文太青光祿雲: “虜踞遵永未必無歸志,奈衿紳從叛者入胡則有集枯之虞,舍胡則有赤族之患,所以牽纏不割耳。
”又與陸鳳台尚書雲: “虜之蟠踞原非本心,無奈叛臣扣其馬首,使不得前。
此番之去謂之生于厭則可,謂之生于畏則不可。
”複李茂明尚書更簡明地說道: “猶憶為兒時從先祖于貴署,東偏書室前荔枝石大如魚舟,後園垂柏高可十尋,不識至今在否。
江右諸事約略如淺灘船獨木橋,苦無轉身地,不知粵西何如也。
”這些文字都寫得不壞,自有一種風趣,卻又不落入窠臼,以緻求新反陳,如王百穀之流那樣。
書中又有兩封信全篇均佳,卷一與天台山文心大師雲: “某五年俗吏,當奇荒之後,扶餓莩之頸而求其生不得,益覺宦途滋味淡如冰雪。
”又答許芳谷撫台雲: “當奴之初起也,彼密我疏,彼狡我拙,彼合我離,彼捷我鈍,種種皆非敵手,及開鐵一陷,不言守而言戰,不言戰而且言剿。
正如衰敗大戶仍先世餘休,久駕人上,鄰居小民窺見室中虛實,故來挑搆,一不勝而怒目張牙,詫為怪事,必欲盡力懲治之。
一舉不勝,牆垣戶牖盡為摧毀,然後緊閉門扇,面面相觑,各各相譏。
”這一個譬喻很有點兒辛辣,仿佛就是現今的中國人聽了也要落耳朵吧。
以上所說的抗清的一方面,另外還有投清的即上文所謂扣其馬首的一方面。
卷四與梅長公巡撫雲: “弟處此譬之老女欲與群少年鬥脂競粉,不特粗眉不堪細畫,亦覺宿酒不比新。
高明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