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若欲夜遊,願歸城阙。

    ” 上又不能違谏。

    及此馬嵬之誅,皆是敢言之有便也。

    先是,術士李遐周有詩曰:“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

    若逢山下鬼,環上系羅衣。

    ” 燕市人皆去,祿山即薊門之士而來。

    函關馬不歸,哥舒翰之敗潼關也。

    若逢山下鬼,嵬字,即馬嵬驿也。

    環上系羅衣,貴妃小字玉環,及其死也,力士以羅巾缢焉。

    又妃常以假髻為首飾,而好服黃裙。

    天寶末,京師童謠曰:“義髻抛河裡,黃裙逐水流。

    ” 至此應矣。

    初,祿山嘗于上前應對,雜以諧谑。

    妃常在座,祿山心動。

    及聞馬嵬之死,數日歎惋。

    雖林甫養育之,國忠激怒之,然其有所自也。

    是時虢國夫人先至陳倉之官店。

    國忠誅問至,縣令薛景仙率吏人迫之。

    走入竹林下,以為賊軍至,虢國先殺其男徽,次殺其女。

    國忠妻裴柔曰:“娘子何不借我方便乎?” 遂并其女殺之。

    已而自刎,不死。

    載于獄中,猶問人曰:“國家乎?賊乎?” 獄吏曰:“互有之。

    ” 血凝其喉而死。

    遂并坎于東郭十餘步道北楊樹下。

    上發馬嵬,行至扶風道。

    道傍有花,寺畔見石楠樹團圓,愛玩之,因呼為端正樹,蓋有所思也。

    又至斜谷口,屬霖雨涉旬,于棧道雨中聞鈴聲隔山相應。

    上既悼念貴妃,因采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至德二年,既收複西京。

    十一月,上自成都還,使祭之。

    後欲改葬,李輔國等不從。

    時禮部侍郎李揆奏曰:“龍武将士以楊國忠反,故誅之。

    今改葬故妃,恐龍武将士疑懼。

    ” 肅宗遂止之。

    上皇密令中官潛移葬之于他所。

    妃之初瘗,以紫褥裹之。

    及移葬,肌膚已消釋矣。

    胸前猶有錦香囊在焉。

    中官葬畢以獻,上皇置之懷袖。

    又令畫工寫妃形于别殿,朝夕視之而歔欷焉。

    上皇既居南内,夜闌登勤政樓,憑欄南望,煙月滿目。

    上因自歌曰:“庭前琪樹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還。

    ” 歌歇,聞裡中隐隐如有歌聲者。

    顧力士曰:“得非梨園舊人乎?遲明,為我訪來。

    ” 翌日,力士潛求于裡中,因召與同去,果梨園弟子也。

    其後,上複與妃侍者紅桃在焉。

    歌《涼州》之詞,貴妃所制也。

    上親禦玉笛,為之倚曲。

    曲罷相視,無不掩泣。

    上因廣其曲。

    今《涼州》留傳者益加焉。

    至德中,複幸華清宮。

    從官嫔禦,多非舊人。

    上于望京樓下命張野狐奏《雨霖鈴曲》。

    曲半,上四顧凄涼,不覺流涕。

    左右亦為感傷。

    新豐有女伶謝阿蠻,善舞《淩波曲》,舊出入宮禁,貴妃厚焉。

    是日,诏令舞。

    舞罷,阿蠻因進金粟裝臂環,曰:“此貴妃所賜。

    ” 上持之,凄然垂涕曰:“此我祖大帝破高麗,獲二寶:一紫金帶,一紅玉支。

    朕以岐王所進《龍池篇》,賜之金帶。

    紅玉支賜妃子。

    後高麗知此寶歸我,乃上言‘本國因失此寶,風雨時,民離兵弱。

    ’朕尋以為得此不足為貴,乃命還其紫金帶。

    唯此不還。

    汝既得之于妃子,朕今再睹之,但興悲念矣。

    ” 言訖,又涕零。

    至乾元元年,賀懷智又上言,曰:“昔上夏日與親王棋,令臣獨彈琵琶,其琵琶以石為槽,鹍雞筋為弦,用鐵撥彈之,貴妃立于局前觀之。

    上數抨子将輸,貴妃放康國子上局亂之,上大悅。

    時風吹貴妃領巾于臣巾上,良久,回身方落。

    及歸,覺滿身香氣。

    乃卸頭,貯于錦囊中。

    今辄進所貯幞頭。

    ” 上皇發囊,且曰:“此瑞龍腦香也。

    吾曾施于暖池玉蓮朵,再幸尚有香氣宛然。

    況乎絲縷潤膩之物哉。

    ” 遂凄怆不已。

    自是聖懷耿耿,但吟:“刻木牽絲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

    須臾舞罷寂無事,還似人生一世中。

    ” 有道士楊通幽自蜀來,知上皇念楊貴妃,自雲:“有李少君之術。

    ” 上皇大喜,命緻其神。

    方士乃竭其術以索之,不至。

    又能遊神馭氣,出天界,入地府求之,竟不見,又旁求四虛上下,東極,絕大海,跨蓬壺。

    忽見最高山,上多樓閣,洎至,西廂下有洞戶,東向,阖其門,額署曰“玉妃太真院。

    ” 方士抽簪叩扉,有雙鬟童女出應門。

    方士造次未及言,雙鬟複入。

    俄有碧衣侍女至,诘其所從來。

    方士因稱天子使者,且緻其命。

    碧衣雲:“玉妃方寝,請少待之。

    ” 逾時,碧衣延入,且引曰:“玉妃出。

    ” 冠金蓮,帨紫绡,佩紅玉,拽鳳舄。

    左右侍女七八人。

    揖方士,問皇帝安否,次問天寶十四載以還。

    言訖憫然,指碧衣女取金钗钿合,折其半授使者曰:“為我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

    ” 方士将行,色有不足,玉妃因征其意,乃複前跪緻詞:“請當時一事,不聞于他人者,驗于太上皇。

    不然,恐金鈎钿合,負新垣平之詐也。

    ” 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徐而言曰:“昔天寶十載,侍辇避暑骊山宮。

    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上憑肩而望。

    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

    ‘願世世為夫婦。

    ’言畢,執手各嗚咽。

    此獨君王知之耳。

    ” 因悲曰:“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複堕下界,且結後緣。

    或為天,或為人,決再相見,好合如舊。

    ” 因言“太上皇亦不久人間,幸唯自愛,無自苦耳。

    ” 使者還,具奏太上皇。

    皇心震悼。

    及至移入大内甘露殿,悲悼妃子,無日無之。

    遂辟谷服氣,張皇後進櫻桃蔗漿,聖皇并不食。

    常玩一紫玉笛,因吹數聲,有雙鶴下于庭,徘徊而去。

    聖皇語侍兒宮愛曰:“吾奉上帝所命,為元始孔升真人,此期可再會妃子耳,笛非爾所寶,可送大收。

    ” 大收,代宗小字。

    即令具湯沐。

    “我若就枕,慎勿驚我。

    ” 宮愛聞睡中有聲,駭而視之,已崩矣。

    妃子死日,馬嵬媪得錦袎襪一隻。

    相傳過客一玩百錢,前後獲錢無數。

    悲夫,玄宗在位久,倦于萬機,常以大臣接對拘檢,難徇私欲。

    自得李林甫,一以委成。

    故絕逆耳之言,恣行燕樂。

    衽席無别,不以為恥,由林甫之贊成矣。

    乘輿遷播,朝廷陷沒,百僚系頸,妃王被戮,兵滿天下,毒流四海,皆國忠之召禍也。

     史臣曰:夫禮者,定尊卑,理家國。

    君不君,何以享國?父不父,何以正家?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唐明皇之一誤,贻天下之羞,所以祿山叛亂,指罪三人。

    今為外傳,非徒拾楊妃之故事,且懲禍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