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關燈
又宴諸王于木蘭殿,時木蘭花發,皇情不悅。

    妃醉中舞《霓裳羽衣》一曲,天顔大悅,方知回雪流風,可以回天轉地。

    上嘗夢十仙子,乃制《紫雲回》玄宗嘗夢仙子十餘輩,禦卿雲而下,各執樂器,懸奏之。

    曲度清越,真仙府之音。

    有一仙人曰:“此神仙《紫雲回》。

    今傳授陛下,為正始之音。

    ” 上喜而傳受。

    寤後,餘響猶在。

    旦,命玉笛習之,盡得其節奏也。

    并《夢龍女》,又制《淩波曲》。

    玄宗在東都,夢一女,容貌豔異,梳交心髻,大袖寬衣,拜于床前。

    上問:“汝何人?” 曰:“妾是陛下淩波池中龍女。

    衛宮護駕,妾實有功,今陛下洞曉鈞天之音,乞賜一曲以光族類。

    ” 上于夢中為鼓胡琴,拾新舊之曲聲,為《淩波曲》。

    龍女再拜而去。

    及覺,盡記之。

    會禁樂,自禦琵琶,習而翻之。

    與文武臣僚,于淩波宮臨池奏新曲,池中波濤湧起。

    複有神女出池心,乃所夢之女也。

    上大悅,語于宰相,因于池上置廟,每歲命祀之。

    二曲既成,遂賜宜春院及梨園弟子并諸王。

    時新豐初進女伶謝阿蠻,善舞。

    上與妃子鐘念,因而受焉。

    就按于清元小殿,甯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蹙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

    自旦至午,歡洽異常。

    時唯妃女弟秦國夫人端坐觀之。

    曲罷,上戲曰:“阿瞞上在禁中,多自稱也。

    樂籍,今日幸得供養夫人。

    請一纏頭!” 秦國曰:“豈有大唐天子阿姨,無錢用耶?” 遂出三百萬為一局焉。

    樂器皆非世有者,才奏而清風習習,聲出天表。

    妃子琵琶邏逤檀,寺人白季貞使蜀還獻。

    其木溫潤如玉,光耀可鑒,有金镂紅文,蹙成雙鳳。

    弦乃末诃彌羅國永泰元年所貢者,渌水蠶絲也,光瑩如貫珠瑟瑟。

    紫玉笛乃姮娥所得也。

    祿山進三百事管色。

    俱用媚玉為之。

    諸王,郡主,妃之姊妹,皆師妃,為琵琶弟子。

    每一曲徹,廣有獻遺。

    妃子是日問阿蠻曰:‘爾貧,無可獻師長,待我與爾為。

    ” 命侍兒紅桃娘取紅粟玉臂支賜阿蠻。

    妃善擊磬,拊搏之音泠泠然,多新聲,雖太常梨園之妓,莫能及之。

    上命采藍田綠玉,琢成磬;上方造簴,流蘇之屬,以金钿珠翠飾之,鑄金為二獅子,以為趺,采缯缛麗,一時無比。

    先,開元中,禁中重木芍藥,即今牡丹,《開元天寶花木記》雲:“禁中呼木芍藥為牡丹” 也。

    得數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

    會花繁開,上乘照夜白,妃以步辇從。

    诏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

    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闆,押衆樂前,将欲歌之。

    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

    ” 遽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樂詞》三篇。

    承旨,猶苦宿酲,因援筆賦之。

    第一首:“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 第二首:“一枝紅豔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 第三首:“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幹。

    ” 龜年捧詞進,上命梨園弟子略約詞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

    妃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意甚厚。

    上因調玉笛以倚曲。

    每曲遍将換,則遲其聲以媚之。

    妃飲罷,斂繡巾再拜。

    上自是顧李翰林尤異于他學士。

    會力士終以脫靴為恥,異日,妃重吟前詞,力士戲曰:“始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 妃子驚曰:“何學士能辱人如斯?” 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

    ” 妃深然之。

    上嘗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上在百花院便殿,因覽《漢成帝内傳》,時妃子後至,以手整上衣領,曰:“看何文書?” 上笑曰:“莫問。

    知則又殢人。

    ” 覓去,乃是“漢成帝獲飛燕,身輕欲不勝風。

    恐其飄翥,帝為造水昌盤,令官人掌之而歌舞。

    又制七寶避風台,間以諸香,安于上,恐其四肢不禁” 也。

    上又曰:“爾則任吹多少。

    ” 蓋妃微有肌也,故上有此語戲妃。

    妃曰:“《霓裳羽衣》一曲,可掩前古。

    ” 上曰:“我才弄,爾便欲嗔乎?憶有一屏風,合在,待訪得,以賜爾。

    ” 屏風乃虹霓為名,雕刻前代美人之形,可長三寸許。

    其間服玩之器,衣服,皆用衆寶雜廁而成。

    水精為地,外以玳瑁水犀為押,絡以珍珠珠瑟瑟。

    間綴精妙,迨非人力所制。

    此乃隋文帝所造,賜義成公主,随在北胡。

    貞觀初,滅胡,與蕭後同歸中國,因而賜焉。

    妃歸衛公家,遂持去。

    安于高樓上,未及将歸。

    國忠日午偃息樓上,至床,睹屏風在焉。

    才就枕,而屏風諸女悉皆下床前,各通所号,曰:“裂缯人也。

    ” “定陶人也。

    ” “穹廬人也。

    ” “當垆人也。

    ” “亡吳人也。

    ” “步蓮人也。

    ” “桃源人也。

    ” “班竹人也。

    ” “奉五官人也。

    ” “溫肌人也。

    ” “曹氏投波人也。

    ” “吳宮無雙返香人也。

    ” “拾翠人也。

    ” “竊香人也。

    ” “金屋人也。

    ” “解佩人也。

    ” “為雲人也。

    ” “董雙成也。

    ” “為煙人也。

    ” “畫眉人也。

    ” “吹箫人也。

    ” “笑躄人也。

    ” “垓中人也。

    ” “許飛瓊也。

    ” “趙飛燕也。

    ” “金谷人也。

    ” “小鬓人也。

    ” “光發人也。

    ” “薛夜來也。

    ” “結绮人也。

    ” “臨春閣人也。

    ” “扶風女也。

    ” 國忠雖開目,曆曆見之,而身體不能動,口不能發聲。

    諸女各以物列坐。

    俄有纖腰妓人近十餘輩,曰:“楚章華踏謠娘也。

    ” 乃連臂而歌之,曰:“三朵芙蓉是我流,大楊造得小楊收。

    ” 複有二三妓,又曰:“楚宮弓腰也。

    何不見《楚辭别序》雲:‘綽約花态,弓身玉肌?’” 俄而遞為本藝。

    将呈訖,一一複歸屏上。

    國忠方醒,惶懼甚,遽走下樓,急令封之。

    貴妃知之,亦不欲見焉。

    祿山亂後,其物猶存。

    在宰相元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