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古鏡記
王度撰
隋汾陰侯生,天下奇士也。
王度常以師禮事之。
臨終,贈度以古鏡,曰:“持此,則百邪遠人。
” 度受而寶之。
鏡橫徑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
繞鼻列四方,龜龍鳳虎,依方陳布。
四方外又設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
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繞輪廓,文體似隸,點畫無缺,而非字書所有也。
侯生雲:“二十四氣之象形。
” 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内,纖毫無失。
舉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絕。
嗟乎,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
宜其見賞高賢,自稱靈物。
侯生常雲:“昔者吾聞黃帝鑄十五鏡,其第一橫徑一尺五寸,法滿月之數也。
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鏡也。
” 雖歲祀攸遠,圖書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誣矣。
昔楊氏納環,累代延慶;張公喪劍,其身亦終。
今度遭世擾攘,居常郁快,王室如毀,生涯何地,寶鏡複去,哀哉! 今具其異迹,列之于後,數千載之下,倘有得者,知其所由耳。
大業七年五月,度自禦史罷歸河東,适遇侯生卒,而得此鏡。
至其年六月,度歸長安,至長樂坡,宿于主人程雄家。
雄新受寄一婢,頗甚端麗,名曰鹦鹉。
度既稅駕,将整冠履,引鏡自照。
鹦鹉遙見,即便叩首流血,雲:“不敢往。
” 度因召主人問其故。
雄雲:“兩月前,有一客攜此婢從東來。
時婢病甚,客便寄留,雲‘還日當取’。
比不複來,不知其婢之由也。
” 度疑精魅,引鏡逼之。
便雲:“乞命,即變形。
” 度即掩鏡曰:“汝先自叙,然後變形,當舍汝命。
” 婢再拜自陳雲:“某是華山府君廟前長松下千歲老狸,大行變惑,罪合至死。
遂為府君捕逐,逃于河渭之間,為下邽陳思恭義女,蒙養甚厚。
嫁鹦鹉與同鄉人柴華。
鹦鹉與華意不相惬,逃而東;出韓城縣,為行人李無傲所執。
無傲,粗暴丈夫也,遂将鹦鹉遊行數歲,昨随至此,忽爾見留。
不意遭逢天鏡,隐形無路。
” 度又謂曰:“汝本老狐,變形為人,豈不害人也?” 婢曰:“變形事人,非有害也。
但逃匿幻惑,神道所惡,自當至死耳。
” 度又謂曰:“欲舍汝,可乎?” 鹦鹉曰:“辱公厚賜,豈敢忘德。
然天鏡一照,不可逃形。
但久為人形,羞複故體。
願緘于匣,許盡醉而終。
” 度又謂曰:“緘鏡于匣,汝不逃乎?” 鹦鹉笑曰:“公适有美言,尚許相舍。
緘鏡而走,豈不終恩?但天鏡一臨,竄迹無路,惟希數刻之命,以盡一生之歡耳。
” 度登時為匣鏡;又為緻酒,悉召雄家鄰裡,與宴谑。
婢頃大醉,奮衣起舞而歌曰:“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高形,于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
何為眷戀,守此一方!” 歌訖,再拜,化為老狸而死。
一座驚歎。
大業八年四月一日,太陽虧。
度時在台直,晝卧廳閣,覺日漸昏。
諸吏告度以日蝕甚。
整衣時,引鏡出,自覺鏡亦昏昧,無複光色,度以寶鏡之作,合于陰陽光景之妙。
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歎怪未已,俄而光彩出,日亦漸明。
比及日複,鏡亦精朗如故。
自此之後,每日月薄蝕,鏡亦昏昧。
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
劍連于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爍,非常物也。
俠持過度,曰:“此劍俠常試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數丈。
俠持之有日月矣。
明公好奇愛古,如饑如渴,願與君今夕一試。
” 度喜甚。
其夜,果遇天地清霁。
密閉一室,無複脫隙,與俠同宿。
度亦出寶鏡,置于座側。
俄而鏡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視如晝。
劍橫其側,無複光彩。
俠大驚,曰:“請内鏡于匣。
” 度從其言,然後劍乃吐光,不過一二尺耳。
俠撫劍歎曰:“天下神物,亦有相伏之理也。
” 是後每至月望,則出鏡于暗室,光嘗照數丈。
若月影入室,則無光也。
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其年冬,兼著作郎,奉诏撰國史,欲為蘇綽立傳。
度家有奴曰豹生,年七十矣。
本蘇氏部曲,頗涉史傳,略解屬文,見度傳草,因悲不自勝。
度問其故。
謂度曰:“豹生常受蘇公厚遇,今見蘇公言驗,是以悲耳。
郎君所有寶鏡,是蘇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遺蘇公者。
蘇公愛之甚。
蘇公臨亡之歲,戚戚不樂,常召苗生謂曰:‘自度死日不久,不知此鏡當入誰手?今欲以蓍筮一卦,先生幸觀之也。
’便顧豹生取蓍,蘇公自揲布卦。
卦訖,蘇公曰:‘我死十餘年,我家當失此鏡,不知所在。
然天地神物,動靜有征。
今河汾之間,往往有寶氣,與卦兆相合,鏡其往彼乎?’季子曰:‘亦為人所得乎?’蘇公又詳其卦,雲:‘先入侯家,複歸王氏。
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
” 豹生言訖涕泣。
度問蘇氏,果雲舊有此鏡,蘇公薨後,亦失所在,如豹生之言。
故度為蘇公傳,亦具言其事于末篇,論蘇公蓍筮絕倫,默而獨用,謂此也。
大業九年正月朔旦,有一胡僧,行乞而至度家。
弟出見之。
覺其神彩不俗,更邀入室,而為具食,坐語良久。
胡僧謂曰:“檀越家似有絕世寶鏡也。
可得見耶?” 曰:“法師何以得知之?” 僧曰:“貧道受明錄秘術,頗識寶氣。
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連日,绛氣屬月,此寶鏡氣也。
貧道見之兩年矣。
今擇良日,故欲一觀。
” 出之。
僧跪捧欣躍,又謂曰:“此鏡有數種靈相,皆當未見。
但以金膏塗之,珠粉拭之,舉以照日,必影徹牆壁。
” 僧又歎息曰:“更作法試,應照見腑髒。
所恨卒無藥耳。
但以金煙薰之,玉水洗之,複以金膏珠粉如法拭之,藏之泥中,亦不晦矣。
” 遂留金煙玉水等法,行之無不獲驗。
而胡僧遂不複見。
其年秋,度出兼芮城令。
令廳前有一棗樹,圍可數丈,不知幾百年矣。
前後令至,皆祠谒此樹,否則殃禍立及也。
度以為妖由人興,淫祀宜絕。
縣吏皆叩頭請度。
度不得已,為之以祀。
然陰念此樹當有精魅所托,人不能除,養成其勢。
乃密懸此鏡于樹之間。
其夜二鼓許,聞其廳前磊落有聲,若雷霆者。
遂起視之,則風雨晦暝,纏繞此樹,電光晃耀,忽上忽下。
至明,有一大蛇,紫鱗赤尾,綠頭白角,額上有王字,身被數創,死于樹。
度便下收鏡。
命吏出蛇,焚于縣門外。
仍掘樹,樹心有一穴,于地漸大,有巨蛇蟠泊之迹。
既而墳之,妖怪遂絕。
其年冬,度以禦史帶芮
王度常以師禮事之。
臨終,贈度以古鏡,曰:“持此,則百邪遠人。
” 度受而寶之。
鏡橫徑八寸,鼻作麒麟蹲伏之象。
繞鼻列四方,龜龍鳳虎,依方陳布。
四方外又設八卦,卦外置十二辰位,而具畜焉。
辰畜之外,又置二十四字,周繞輪廓,文體似隸,點畫無缺,而非字書所有也。
侯生雲:“二十四氣之象形。
” 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内,纖毫無失。
舉而扣之,清音徐引,竟日方絕。
嗟乎,此則非凡鏡之所同也。
宜其見賞高賢,自稱靈物。
侯生常雲:“昔者吾聞黃帝鑄十五鏡,其第一橫徑一尺五寸,法滿月之數也。
以其相差各校一寸,此第八鏡也。
” 雖歲祀攸遠,圖書寂寞,而高人所述,不可誣矣。
昔楊氏納環,累代延慶;張公喪劍,其身亦終。
今度遭世擾攘,居常郁快,王室如毀,生涯何地,寶鏡複去,哀哉! 今具其異迹,列之于後,數千載之下,倘有得者,知其所由耳。
大業七年五月,度自禦史罷歸河東,适遇侯生卒,而得此鏡。
至其年六月,度歸長安,至長樂坡,宿于主人程雄家。
雄新受寄一婢,頗甚端麗,名曰鹦鹉。
度既稅駕,将整冠履,引鏡自照。
鹦鹉遙見,即便叩首流血,雲:“不敢往。
” 度因召主人問其故。
雄雲:“兩月前,有一客攜此婢從東來。
時婢病甚,客便寄留,雲‘還日當取’。
比不複來,不知其婢之由也。
” 度疑精魅,引鏡逼之。
便雲:“乞命,即變形。
” 度即掩鏡曰:“汝先自叙,然後變形,當舍汝命。
” 婢再拜自陳雲:“某是華山府君廟前長松下千歲老狸,大行變惑,罪合至死。
遂為府君捕逐,逃于河渭之間,為下邽陳思恭義女,蒙養甚厚。
嫁鹦鹉與同鄉人柴華。
鹦鹉與華意不相惬,逃而東;出韓城縣,為行人李無傲所執。
無傲,粗暴丈夫也,遂将鹦鹉遊行數歲,昨随至此,忽爾見留。
不意遭逢天鏡,隐形無路。
” 度又謂曰:“汝本老狐,變形為人,豈不害人也?” 婢曰:“變形事人,非有害也。
但逃匿幻惑,神道所惡,自當至死耳。
” 度又謂曰:“欲舍汝,可乎?” 鹦鹉曰:“辱公厚賜,豈敢忘德。
然天鏡一照,不可逃形。
但久為人形,羞複故體。
願緘于匣,許盡醉而終。
” 度又謂曰:“緘鏡于匣,汝不逃乎?” 鹦鹉笑曰:“公适有美言,尚許相舍。
緘鏡而走,豈不終恩?但天鏡一臨,竄迹無路,惟希數刻之命,以盡一生之歡耳。
” 度登時為匣鏡;又為緻酒,悉召雄家鄰裡,與宴谑。
婢頃大醉,奮衣起舞而歌曰:“寶鏡寶鏡!哀哉予命!自我高形,于今幾姓?生雖可樂,死必不傷。
何為眷戀,守此一方!” 歌訖,再拜,化為老狸而死。
一座驚歎。
大業八年四月一日,太陽虧。
度時在台直,晝卧廳閣,覺日漸昏。
諸吏告度以日蝕甚。
整衣時,引鏡出,自覺鏡亦昏昧,無複光色,度以寶鏡之作,合于陰陽光景之妙。
不然,豈合以太陽失曜而寶鏡亦無光乎?歎怪未已,俄而光彩出,日亦漸明。
比及日複,鏡亦精朗如故。
自此之後,每日月薄蝕,鏡亦昏昧。
其年八月十五日,友人薛俠者,獲一銅劍,長四尺。
劍連于靶;靶盤龍鳳之狀,左文如火焰,右文如水波,光彩灼爍,非常物也。
俠持過度,曰:“此劍俠常試之,每月十五日,天地清朗,置之暗室,自然有光,傍照數丈。
俠持之有日月矣。
明公好奇愛古,如饑如渴,願與君今夕一試。
” 度喜甚。
其夜,果遇天地清霁。
密閉一室,無複脫隙,與俠同宿。
度亦出寶鏡,置于座側。
俄而鏡上吐光,明照一室,相視如晝。
劍橫其側,無複光彩。
俠大驚,曰:“請内鏡于匣。
” 度從其言,然後劍乃吐光,不過一二尺耳。
俠撫劍歎曰:“天下神物,亦有相伏之理也。
” 是後每至月望,則出鏡于暗室,光嘗照數丈。
若月影入室,則無光也。
豈太陽太陰之耀,不可敵也乎?其年冬,兼著作郎,奉诏撰國史,欲為蘇綽立傳。
度家有奴曰豹生,年七十矣。
本蘇氏部曲,頗涉史傳,略解屬文,見度傳草,因悲不自勝。
度問其故。
謂度曰:“豹生常受蘇公厚遇,今見蘇公言驗,是以悲耳。
郎君所有寶鏡,是蘇公友人河南苗季子所遺蘇公者。
蘇公愛之甚。
蘇公臨亡之歲,戚戚不樂,常召苗生謂曰:‘自度死日不久,不知此鏡當入誰手?今欲以蓍筮一卦,先生幸觀之也。
’便顧豹生取蓍,蘇公自揲布卦。
卦訖,蘇公曰:‘我死十餘年,我家當失此鏡,不知所在。
然天地神物,動靜有征。
今河汾之間,往往有寶氣,與卦兆相合,鏡其往彼乎?’季子曰:‘亦為人所得乎?’蘇公又詳其卦,雲:‘先入侯家,複歸王氏。
過此以往,莫知所之也。
” 豹生言訖涕泣。
度問蘇氏,果雲舊有此鏡,蘇公薨後,亦失所在,如豹生之言。
故度為蘇公傳,亦具言其事于末篇,論蘇公蓍筮絕倫,默而獨用,謂此也。
大業九年正月朔旦,有一胡僧,行乞而至度家。
弟出見之。
覺其神彩不俗,更邀入室,而為具食,坐語良久。
胡僧謂曰:“檀越家似有絕世寶鏡也。
可得見耶?” 曰:“法師何以得知之?” 僧曰:“貧道受明錄秘術,頗識寶氣。
檀越宅上每日常有碧光連日,绛氣屬月,此寶鏡氣也。
貧道見之兩年矣。
今擇良日,故欲一觀。
” 出之。
僧跪捧欣躍,又謂曰:“此鏡有數種靈相,皆當未見。
但以金膏塗之,珠粉拭之,舉以照日,必影徹牆壁。
” 僧又歎息曰:“更作法試,應照見腑髒。
所恨卒無藥耳。
但以金煙薰之,玉水洗之,複以金膏珠粉如法拭之,藏之泥中,亦不晦矣。
” 遂留金煙玉水等法,行之無不獲驗。
而胡僧遂不複見。
其年秋,度出兼芮城令。
令廳前有一棗樹,圍可數丈,不知幾百年矣。
前後令至,皆祠谒此樹,否則殃禍立及也。
度以為妖由人興,淫祀宜絕。
縣吏皆叩頭請度。
度不得已,為之以祀。
然陰念此樹當有精魅所托,人不能除,養成其勢。
乃密懸此鏡于樹之間。
其夜二鼓許,聞其廳前磊落有聲,若雷霆者。
遂起視之,則風雨晦暝,纏繞此樹,電光晃耀,忽上忽下。
至明,有一大蛇,紫鱗赤尾,綠頭白角,額上有王字,身被數創,死于樹。
度便下收鏡。
命吏出蛇,焚于縣門外。
仍掘樹,樹心有一穴,于地漸大,有巨蛇蟠泊之迹。
既而墳之,妖怪遂絕。
其年冬,度以禦史帶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