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庵别集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晦庵别集卷五 宋 朱子 撰雜着
釋氏論上 【建安吾應梄家藏易東潤跋】
或問孟子言盡心知性存心養性而釋氏之學亦以識心見性為本其道豈不亦有偶同者耶朱子曰儒佛之所以不同正以是一言耳曰何也曰性也者天之所以命乎人而具乎心者也情也者性之所以應乎物而出乎心者也心也者人之所以主乎身而以統性情者也故仁義禮智者性也而心之所以為體也恻隐羞惡恭敬辭讓者情也而心之所以為用也蓋所謂降衷於民有物有則者儒【阙】 也故其所以盡心知性者以其窮理而極乎心之所【阙】 之所有者無不識也所謂【阙】 養性【阙】 已而不失其本【阙】則性【阙】如是則情之所發亦無不【阙】 正而可以
應物於無餘矣【阙】 性不見其分【阙】别【阙】 給之【阙】 與【阙】
其【阙】指【阙】 者實在精神魂魄之聚
而吾儒所謂形而下者耳至其所以識心者則必别立一心以識此心而其所謂見性者又未嘗睹夫民之衷物之則也既不睹夫性之本然則物之所感情之所發皆不得其道理於是概以為已累而盡絶之雖至於反易天常殄滅人理而不顧也然則儒術之所以異其本豈不在此一言之間乎曰釋氏之不得為見性則聞命矣至於心則吾曰盡之存之而彼曰識之何以不同而又何以見其别立一心耶曰心也者人之所以主於身而統性情者也一而不二者也為主而不為客者也命物而不命於物者也惟其理有未窮而物或蔽之故其明有所不照私有未克而物或累之故其體有所不存是以聖人之教使人窮理以極其量之所包勝私以去其體之所害是其所以盡心而存心者雖其用力有所不同然皆因其一者以應夫萬因其主者以待夫客因其命物者以命夫物而未嘗曰反而識乎此心存乎此心也若釋氏之雲識心則必收視反聽以求識其體於恍惚之中如人以目視目以口齕口雖無可得之理具勢必不能不相汝爾於其間也此非别立一心而何哉夫别立一心則一者二而主者客【阙】
分矣而又塊然自守滅情廢事以自棄
君臣父子之間則心之用亦息矣夫【阙】
所指以為心性與其所以從事焉者乃如此然則不謂之異端邪說而何哉曰然則其徒蓋有實能恍然若有所暏而樂之不厭至於遺外形骸而死生之變不足動之者此又何邪曰是其心之用既不交於外矣而其體之分於内者乃自相同而不舍焉其志專而切其機危而迫是以精神之極而一旦惘然若有失也近世所謂看心之法又其所以至此之捷徑蓋皆原於莊周承蜩削鐻之論而又加巧密焉爾然昧於天理而特為是以自私焉則亦何足稱於君子之門哉
釋氏論下
或問子之言釋氏之術原於莊子承蜩削鐻之論其有稽乎朱子曰何獨此哉凡彼言之精者皆竊取莊列之說以為之宋景文公於唐書李蔚等傳既言之矣蓋佛之所生去中國絶遠其書來者文字音讀皆累數譯而後通而其所謂禅者則又出於口耳之傳而無文字之可據以故人人得竄其說以附益之而不複有所考驗今其所以或可見者獨賴其割裂裝綴之迹猶有隐然於文字之間而不可揜者耳蓋凡佛之書其始來者如四十二章遺教法華金剛光明之類其所言者不過清虛緣業之論神通變見之術而已及其中間為其學者如惠遠僧肇之流乃始稍竊莊列之言以相之然尚未敢正以為出於佛之口也及其久而恥於假借則遂顯然簒取其意而文以浮屠之言如楞嚴所謂自聞即莊子之意而圓覺所謂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列子所謂精神入其門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也凡若此類不可勝舉然其說皆萃於書首其玄妙無以繼之然後佛之本真乃見如結壇誦呪二十五輪之類以至於大力金剛吉盤茶鬼之屬則甚麄鄙俗惡之狀校之首章重玄極妙之指蓋水火之不相入矣至於禅者之言則其始也蓋亦出於晉宋清談議論之餘習而稍務反求靜養以默證之或能頗出神怪以衒流俗而已如一葉五花之谶隻履西歸之說雖未必實有是事然亦可見當時所尚者止於如此也其後傳之既久聰明才智之士或頗出於其間而自覺其陋於是更出己意益求前人之所不及者以隂佐之而盡諱其怪幻鄙俚之談於是其說一旦超然真若出乎道德性命之上而惑之者遂以為果非堯舜周孔之所能及矣然其虛誇詭谲之情淫巧儇浮之态展轉相高日以益盛則又反不若其初清閑靜默之說猶為彼善於此也以是觀之則凡釋氏之本末真僞可知而其所竊豈獨承蜩削鐻之一言而已哉且又有一說焉夫佛書本皆梵字譯而通之則或以數字為中國之一字或以一字而為中國之數字而今其所謂偈咒句齊字偶了無餘欠至於所謂二十八祖傳法之所謂